追求生命本色的绿

时间:2019-05-13 13: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求生命本色的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求生命本色的绿》。

第一篇:追求生命本色的绿

追求生命本色的绿

绿。一直是我青睐的颜色。

我喜欢青翠欲滴的绿,那是生命的本色。不少广告书籍一直在倡导着绿色,倡导着环保。而我却不知,属于我们生命的绿色掌握在我们的手里,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记得以前在路上,有时候吃点东西的包装袋就顺手拉下车窗扔到窗外去,每一次妈妈的告诫都使我无动于衷,认为扔出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放在车里更显得又脏又碍眼。况且那袋子随风飘扬多好看,还能让环卫工人不失业。我总是能找些理由反驳妈妈。见她无言以对,于是每一次我都是一如既往的扔出去。直到有一次,前面的车子也和我一样也把东西给扔出车窗,恰好那饮料罐和装面包的袋子飞阿飞撞到了妈妈车的玻璃上,我就抱怨了一句,“怎么会有人那么没素质,总是乱扔垃圾。”说完,妈妈大笑起来,“害不害躁呢你,自己平时不也是这样总是乱扔垃圾,我说了多少次了都不管用,还敢说别人。”听了妈妈的话,我无言以对,只有一脸的不好意思的表情。“看吧,兴许你每一次那么扔,都会被后面的车这样子说你呢,扔到外面那些包装袋子飞来飞去,你看路上多脏阿。人家环卫工人辛辛苦苦扫的地被你这么一破坏又脏了”我乐呵呵的笑着,现在也只好用笑来掩盖我的羞愧啦。尔后,每一次要往窗外扔垃圾的时候,想起这一次的经历,想到现在路面很干净清洁的样子我就不忍心扔出去。渐渐的,也接受了不少关于环保的知识,所以现在往外面扔垃圾的坏习惯也就慢慢改正了。通过这件事,我才慢慢醒悟,原来环境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倘若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追求环保,生活也不可能拥有树木一般郁郁葱葱的绿。

在慢慢领悟环保与生活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低碳生活的乐趣。原来电器开着,就连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还有家里总是把水循环来使用。平时,妈妈总是用淘米剩下的淘米水来浇花浇草。起初我对这种做法抱有质疑的态度,这样能把花养好么。然后现实就是有利的反驳证据,没想到而淘米水对花草而言更比清水有营养,这样,不但节约了水,而且还能让花草更好地生长。

追求环保追求低碳生活,源自于我们对生命本色的追求。做到低碳环保只是一种态度,并非能力,只要我们永远追求环保,追求低碳生活的信念。在生活中时刻注意营造低碳的生活方式,生命之色将会常青。

追求生命本色的绿,让地球永驻青春。

第二篇:生命的本色

生命的本色

——浅谈《天下无贼》中的红色

《天下无贼》是导演冯小刚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讲述了王薄和王丽这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鸳鸯为保护淳朴农民傻根的辛苦所得,圆他“天下无贼”美梦,而与以黎叔为首的盗窃团伙发生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的故事。

电影中处处弥漫着的红色:徐帆的红衣服红眼镜、保安的红色制服、天边的红霞、僧侣的红袍、寺庙的红墙,还有红色的手套、手机、拎包、帽子,甚至火车车厢里中国移动的广告也都是红色的,这许许多多的红既显示出贺岁影片的喜庆、祥和的特点,更引发对这热烈的生命色的思考。

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绿色之于沙漠中的阿拉伯、蓝白两色之于海洋文明的欧罗巴。大红灯笼高高挂,照耀着一个家族的新年快乐,任街头大雪纷飞、银装素裹,那一挑高高的红色却始终发散着温暖、鲜亮的光。红色在所有色彩中具有强烈的色度,它热烈、喜悦、奔放、执着,又不失深沉;表现着快乐、力量、积极、生命力和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

王丽的红毛衣

影片的开始,王丽穿着白衬衫和王薄一起敲诈得到宝马汽车,这时的她并没有对自己和王薄的行为产生犹豫和动摇,表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娴熟与默契。王丽的红毛衣第一次出现在船上,影片中她第一次孕吐也出现在船上,在这之后她第一次向王薄提出金盆洗手、过正常生活的想法,此时她自我拯救的意念已悄然发力。

从她第一次想金盆洗手到她第一次拜佛;从她第一次与王薄争吵、散伙到她和傻根的第一次真正接触;从她一路保护傻根到影片最后她再一次拜佛,王丽的这件红毛衣始终伴随着她的自我救赎。

王丽的红毛衣是鲜红的,热烈、执着而奔放。王丽的怀孕唤回了她对人性的认知,她对傻根的关怀和保护是显而易见的,她想要帮助傻根巩固他心中“天下无贼”的想法,于是倾尽全力,她的从善之心是积极、热烈的;她想要走正路、过正常的生活,她想保护傻根,就把她的这些想法直接而激烈的告诉王薄,并且

从始至终践行着她的想法,她又是直接而执着的。热烈奔放的鲜红是王丽生命的本色,映衬着她的的积极、执着。

傻根的红外套

世界是纷乱繁芜、沟壑杂陈的,而《天下无贼》却依托在乌托邦式的世界里,引出了一个天下无贼的理想世界,傻根便是冲解这对强烈对立矛盾冲突的关键。傻根是憨厚质朴、纯净无瑕的,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相信天下无贼。

傻根的外套是砖红色的,与寺庙的外墙颜色相近;而傻根本人则像寺庙一样,是善的象征。砖红色不像鲜红那么热烈奔放,却多了一份土地般的踏实、厚重。傻根是淳朴的,他不谙世事、不善言辞,没有华丽、浮夸的形式,他只是以最自然、最本能的方式实现着、散播着善。他用不设防的真心感化了王丽,也感染了自认为早已无心的王薄。

无知者无忧。虽然傻根一出场就处在一个高于众人的位置,他俯视一切,他看到了王丽虔诚的朝拜,看到了人向善的美好,但是他没看到叶子和王薄的扒窃,没看到现实的丑恶。他的世界过于单纯以至于他能大声说出:“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给我老乡看看。”就像那一滴本不该滴落的金漆坠落在地上,傻根也打破了现实的平静,他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带着热情、真诚、和奔放的生命力闯进了现实的世界。他就像是冬日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虽然渺小却散发出温暖、鲜亮的生命的光芒。

王薄的红裤子

在《阿飞正传》里,张国荣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他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亡的时候。” 王薄是一个贼,他笃信“一朝为贼,终生为贼”的宿命论,所以坚决拒绝改良从善,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翻不了案,他就是这只鸟,他一辈子只有一次不作贼,这一次就是他死亡的时候。

王薄的裤子是暗紫红色的,这是一种复杂的颜色,它既有红色固有的热烈奔放,又有紫色的忧郁迷惘,还参杂着一股暗淡忧伤,更多了了一抹深沉。

王薄是放荡不羁的,甚至是狂妄的,他可以毫无愧色的说出:“拜佛还不如

拜我,我就是佛。”其狂妄程度可见一斑,这也是他热烈奔放的一种体现。他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他没有对王丽说“我爱你”这样直接的表白,而是“相信我,从今以后,我和你形影不离”,“有我在,你放心”这样的淡而有味的承诺。

面对傻根的单纯无知、王丽的一再要求金盆洗手和黎叔一伙人的不断挑衅,他也在不断的思考摸索。他本是要捕羊的狼,而傻根的真诚善良令他动摇,王丽的信任和在车站那饱含期待的回眸终于感化了他。王薄遂从内心深处抵抗住了功利性目标的强烈诱惑,熄灭了内心的欲念之火,从看重利益的现实主义者转化为捍卫美好信念的理想主义者,隐喻了人性的苏醒与回归。

有了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王薄开始千方百计地守护着傻根的天下无贼的梦想。而现实是残酷的,人性中的善不可能将全人类都感化掉,黎叔一伙人就是拒绝同化、恣意挑衅的象征。他们为了抢得猎物,不择手段,表面上是为王薄和王丽护卫傻根制造了障碍,实质上则隐含了人性中恶与善的疯狂角力。

人间的善和恶始终交织,善的每一步前进,都是跟恶的带血的较量。就像那个守护了傻根天下无贼梦想却破碎的留在原地的鸡蛋一样,最终王薄用鲜血和生命换回傻根梦想的不破灭,他舍身取义完成了自我救赎,也赢得了人们的关怜,人性的回转与升华。正如鲁迅所言:“我们要扛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走向生路。”也如基督教中:必须要用圣子的血才能洗清人间的罪恶。

临死前王薄的眼神从容而坚定,没有一丝后悔,至此他以最震撼人心的方式回归了生命的本色,热烈而深沉。

康德说:“应然必然转变为实然。”他认为人性应该是善的就必然转化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道德就是一种责任,作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搏斗。从这个角度看,与傻根相比,经历了一番挣扎与探索最终向善的王薄才是真正走入了道德的圣殿。

《天下无贼》并不是说天下没有贼,而是告诉我们要想天下无贼,就必须要从自己的心理去掉那个贼字,使自己的心地纯洁善良起来。你可以不相信“天下无贼”,但你不能够怀疑善良和真诚的力量,要还原生命的本色,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不能理想化的现实生活。

第三篇:生命的绿

生命的绿

允捧完小六<1>班 罗文彩

我的家乡就像母亲怀中的婴儿一样,被一座座绿色的山环绕着,我的家乡山多,树也多。我爱我的家乡,更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树。

春天的时候,一棵棵树萌发了颗颗嫩芽,让一座座山弥漫着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到处生机勃勃;大树们伸出发达的根系,紧紧的抓住泥土,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泥石流的大灾难,保护着山下的村庄和农田,它是我们的勇敢卫士。当我们漫步在森林里的时候,抬头一看,阳光下一片片发光的叶子经过风的一吹,就像一片片流动的金子。我们知道,这些树木嫩叶和金子一样宝贵。所谓的保护森林,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面之词,可有谁曾用行动来表达呢?可有谁真正的保护它呢?

“火”大家并不陌生,一般人只会注意到它的好处。例如:点蜡烛、点燃烟、煮饭等,而这些好处的背后是一个个多么可怕的恶魔。它会引起一起又一起的森林火灾,熊熊的大火无情的吞噬了一片片森林,它使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类文明在火中遗失,被大火吞噬的森林变成了一片废墟,大树被烧死,各种灌木丛都被烧毁了,小动物们无可觅食。无家可归。

有时候,你得不经意,会变成一个大灾难,千万别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是,你得一次注意,将会挽救更多的生命,更多的绿色生命。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是保护森林的护卫者。为了小动物们的家园,为了生命中的绿色,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园,让我们一起携手,小手拉大手,一起共同努力,我相信,森林,美丽的大森林将会永远存在。

第四篇: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模版)

打造生态课堂

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第(4)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谢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这次活动汇聚了我国小语界顶级名师、专家以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秀,为我们呈上了一道丰盛的语文大餐,令人回味。

本次活动,我们共听了16节课。有专家,有名师,也有省内外的青年才俊的课,每节课最少50分钟,有的将近两个小时。每节课都有自己特色、风格,每节课都有动人的一幕,精彩的一瞬,深刻的划过你的脑海。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教学如童话一般,散发出烂漫的童真,溢满整个礼堂,久久挥之不去。张祖庆老师的《穷人》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墨色的渔民画,一首哀婉的歌”,时时荡涤心头。李卫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武琼老师的《荷花》,孙银华老师《数星星的孩子》,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强晓娇老师的“漫画式”的绝版《西门豹治邺》等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真谛:那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培训过程中,我专心学习,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教学研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认真记,积极与听课教师进行同伴互动、同伴交流;课后细致地整理学习记录,努力做到带着收获回校。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颇深,三天时间紧张而充实,精彩的课堂展示、富含教学哲理的专题讲座,让我领略到名师们的大度、从容、睿智和风趣,从而深深感悟到:生态课堂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教无定法,但唯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这些课堂很好的为我们打造了“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以下就培训后新的感悟、认识、提升三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培训后的新感悟

感悟一:情感真实。

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真”——是语文课堂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李卫东老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想象画面的背后的情感中,读出忠于战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这才是“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真课堂。

感悟二:设计简洁。

简单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如《西门豹治邺》中,强晓娇老师就是围绕“一个人物、三个句子、两条文线”展开教学,辅之深入、探讨、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明白文本寓意。此设计将线性的教材梳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感悟三:教法朴实。

生态课堂,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一起听声音》中,周益民老师围绕“听声音”这一情意,在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层递进,步步挖掘,带来一堂大气而朴实的课堂。

千课万人,齐说生态,追求“真”、“简”、“实”,如此课堂,才可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

第二部分:培训后的新认识

一、走进我们心里的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开始使用,在修订稿中,第一次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学科。这一界定,使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重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与以前的课标相比,虽然仅仅改动了几个字,去掉了“理解”,由“理解运用”到“学习运用”,这是新课改实践这么多年来,对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2、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学习语言,学习做人为基本点这一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实践。语文要解决什么?应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解决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问题。

3、语文怎样教? 小语会会长齐文华先生向入会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①教学思想要转变和更新。②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文本的持点。③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④发挥教师自身的持点。

于永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茅盾先生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的。茅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想象里,他肯定有很好的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其实不然,他的儿子这样说,父亲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点东西,写完后,就念给父亲听,父亲只说两个字:懂了或不懂。懂了就行,不懂再修改,直到懂了为止,根本就没教,其实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4、我们的语文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老师留给他的是语言,即识字、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能力,即书写、阅读、表达的能力,是情感,是兴趣和习惯,是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繁琐的课文内容。

二、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1、诗意课堂。

语文课堂,只有对文本有独到的感悟,才会有独到的设计。老师既引领孩子们悟到了自己心中的明月,也告诉了读书的真理,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本真课堂。

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训练。他用最简单的授课方式写着,讲着,仅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平淡无奇,却又持久留味;他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读着,读着,就把学生带进文本,哪怕自己不惜扮演一只小猴子,任由孩子们嗔怪:“你这只傻小猴。”他用最 简单的练习方式扎实地做训练,由一句到具体再到深刻,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入到心田,却润物无声。

3、文化课堂。

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蒋老师挖掘出了文本最深刻的内涵,却从儿童的角度为孩子们阐释文本,深入浅出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的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发扬着。

4、个性课堂。

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言意统一,自然生成;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他用夸张式的语言、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对语言的运用。“紧扣文本,教会孩子学真知”,这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三、不断前进、走向深入的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理念,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把语文课改推向深入。

大师们的课深刻、艺术、绝妙,在这样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师们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他们在不断地研究理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引领着语文课改走向深入。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只有走进了语文课改,才能分享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硕果。我们也不难从我们的青年才俊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语文课改的激情飞扬,他们时而高亢、时而柔情、时而感怀、时而悲悯,无不表达着他们对语文课改的那份热爱与诚挚之情,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才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2、走向本真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在本次活动中,任何一堂课,无论它的切入点有何不同,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换,但都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简洁、朴实、扎实,浑厚、含蓄、内敛,印证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生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回归了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第三部分:培训后的新提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 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小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 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四、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这些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 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六、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

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以学习心理为标竿,把握好练习的强度。愚以为这里的“强度”应指生态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生态课堂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譬如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们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我校自育自学的生态课堂,以学习心理为标竿,重在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七、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八、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学习的效度。

认真解读文本,就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平时拿到一篇文章,你肯定会读好多遍,你一般会读些什么?怎样读?读书方法:浏览全文,知其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句段,读出感受──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写法,学以致用──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这样读文章,才能 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

九、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广度。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教师用书为参考,被我好知识的广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例如在教学一些叙事的长文章时,我常常按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引领导学。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的高度。

新课标是教学起始的依据,也是教学结束的评价目标,课程标准的高度,就是我们生态课堂的高度。如新课标中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课题及教学目标中用“把握”,而不用“理解”,在小学段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 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和谐生态课堂,不再是实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应具有非预设性和发展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部分:今后努力的方向

把课堂变为学堂,变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把课堂作为实践的阵地,努力探索有特色的、高效的语文学堂,为孩子们留下学习语文的痕迹。

谢谢大家!

第五篇: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追求本色语文 彰显课堂魅力

监利县红庙中学 张志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

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一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一教师执教的《孔乙己》这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这位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审视该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谈谈孔乙己的偷,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

1、领下,师生共同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偷?

2、偷的结果怎样?○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4、孔乙己○的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讨论之后,该老师重点讲析。○

1、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3、由“偷”引出“打”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表现封建社会的罪

4、由“偷”引出“情”恶;○,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有哀的态度。可见,作者写作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该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讲析。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该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该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为题写一篇短文。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语文课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放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工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蕴藏平实美。

二、删繁就“简”,流淌语文课堂的简约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语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

一教师执教《端午的鸭蛋》,在剩下的15分钟里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看屏幕上的图画,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然后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位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殊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地拔高了,而且拔得很高。他竟用了课堂1/3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实属不易。但若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话,学生收效会更加显著。时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品,学生只要对着屏幕看、读就行,一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

一教师执教《小说阅读》,首先让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知识:主题、线索、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等。对于其中的每一知识点,该教师都会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或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回忆。然后讲评试卷中小说阅读的文章,该教师让学生看文章内容,将有关小说的知识与文章中的内容去对应。最后分析文章后的问题。这堂课的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这堂课传统足迹较多,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确实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简简单单的课,一堂平平淡淡的课。“新课程”评价一堂课时,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学得扎实,落脚点是否在于“落实”二字上,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三、反璞归“真”,打造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工具性的牺牲,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新课改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课堂,进行语言欣赏、积累等语言实践,加强工具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我们应该归还新课改中缺失的文本阅读的时间,适减人文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归,将吹拉弹唱PK下去,使文化性到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人类文化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应杜绝一种倾向:折中处理两者的关系。教者要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去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把握好处理两者关系的分寸。这就要根据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一旦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同样,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倡导本色语文,绝不是封闭、守旧,而是在坚守语文本色之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色语文,去追求更加有效的语文本色课堂!

下载追求生命本色的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求生命本色的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追求本真课堂 阳邑中心小学王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旗慧,是阳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被评为武安市骨......

    追求生命境界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旧城中学 王超 我认真阅读了肖川博士《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 后......

    生命的追求

    生命的追求 站在千年文明史的边缘,立于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人是那样渺小,害怕了吗?不!坚强的生命不需要虚幻的慰藉;不屈的灵魂拥有追求的理由。 曾有人告诉过我们,生命,是大自然交给雕......

    生命在于追求

    生命在于追求 渔泽中学74班 董雪娜 生命,当谈起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每个人都试图去发现去挖掘它的真正内涵和实在意义。诚然,我们,人,作为一个个生命的载体,首先应该理解生命的意......

    生命的追求

    生命的追求 其实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家人随口的问题令我深思,所以写下了它。 是啊,生命的追求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毕竟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一个追求,我就不是。......

    关注生命成长 激扬生命本色

    关注成长 激扬生命 ---- 2011年元旦致辞 回首凝望,校园遍地弥漫深情; 迈步前行,灵魂深处氤氲渴望。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教学教研、......

    绿,生命的颜色

    绿,生命的颜色绿,生命的颜色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绿,主宰着一切。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是那么一点点绿色,这使人们感觉到新的生命又开始了。绿色越来越多,春色越来越浓,整......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