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灵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减负,规范办学行为,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加班加点了,不题海战术,我们以问题为向导,以小组建设为主线,打造有思维过程、有追问、有质疑的灵动课堂,以课型、题型为突破口,以知识点、合适点为工作维度追求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问题的延伸。
问题反映学生“在这里”,学习目标反映孩子应该“到哪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钻研教材的结果,而要根据“在这里”和“到哪里”的距离进行设计,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不知道学生要到哪里,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教学。问题怎么来?问题从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中来,新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看到懂得新知识和学生看起来起疑的新知识,看起来起疑得新知识就是问题。
合作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效自主学习时发现他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启动合作交流了,合作要有意义,合作的内容要有探究的价值,主要包括重点难点内容,涉及知识联系的内容,有争议的内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内容,能够拓展的内容。面对有思维的挑战问题,我们要进行分组,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从教班变成教组,从个人教群体变成团队教团队,学生也从个学变群学。
二、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就把握住了有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怎样组建小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1、2、3、4、5、6的序号,请同学们按照相同的序号组成一组,学生很快的就组成了6个小组,随后就要确定小组长,取一个响当当的小组名字、小组口号、小组目标。
三、学生、老师面对面讲话,思维、思想在小结中闪光。
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梅川中学数学组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点睛归纳式课堂小结。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师在小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提问式归纳小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将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结构。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时,我是这样小结的: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②你学到了平移变换的哪些知识?③结尾时可以画龙点睛,将所学的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加以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平面内点的平移规律是“右横加,左横减;
上纵加,下纵减。”
2、列表式归纳小结。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我是通过填表进行课堂小结的。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一方面明确了当堂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和前面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性质还是判定定理,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也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前后呼应式课堂小结。为了体现一节课的整体美、形式美、和谐美,导入与小结要遥相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数学课堂导入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开始,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我们也不能将开始时设置的悬念抛在一边不管不问,使其悬而未决。因此,在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疑虑,解决悬念。这样的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首尾相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三)思维拓展式课堂小结。在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究,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数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从我国西周初期的商高到公元3世纪的赵爽,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他们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回去以后不妨也可以查阅资料、自己悉心研究,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小结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昂首挺胸大声的跟老师面对面讲话,要求他们展示思维思考过程。我们还借鉴了优秀学校的好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用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来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四、细化复习课研究,让反馈灵动有效。
梅川中学组要求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运用基本结构为6个环节模式的实施教学。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
2、激发欲望,回忆知识。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有些已被遗忘知识要让学生结合课本,通过回忆再现,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梳理知识。整理时要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清晰地把知识整理出来,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脉络。
4、认识点面,完善脉络。对于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自身难于发现和整理,教师应提炼出学习方法,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是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练习设计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知识弱点,如易错易混内容的练习,可采取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
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创新运用,训练思维,即拓展提高性题目。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6、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发挥,兴趣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篇:打造教学细节 构筑灵动课堂
打造教学细节
构筑灵动课堂
225241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中心小学 张晓慧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何为“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它看似平常,却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关注教学细节开始。
一、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切准文本脉搏处:
让我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会”上执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预设细节之精妙。课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以上词语居屏幕一侧,背景画面为:月光映照下的二泉)
这一组“闪亮登场”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四组共八个词,在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二泉映月”这处风景名胜的优美韵致。而读着读着,学生渐渐感受到这不只是八个词,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动人的画。”
2、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两秒钟,五秒钟„„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稀奇,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五分钟过去了,能坚持纹丝不动的人几乎没有。这时,老师说:“就这样,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无须教师再多言,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有了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
二、关注细节,呵护精彩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只有当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彰显一个流动的“过程”,才能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师生平等对话的和谐统一。
1、关注课堂的人文气息
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练笔,要求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学生快速地完成了习作,接着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信读给大家听。第一位同学上来深情地朗读着他写的文章,可以判断学生写的是真情实感。朗读不到一半,他自己却因激动不由自主地抽噎起来,下面的同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偷偷地笑起来,老师站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就这样,男孩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头拧到了一边,用了半分钟调整了情绪,接着哽咽地坚持着把文章继续读完,之后大家都给了他掌声。乍一看,似乎很正常,可是我们认真关注这个课堂细节的话,便发现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处理有欠妥当。人的情绪是不可控制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个人的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下面的同学正确对待这位学生。他读不下去,我们能不能不让他读了,同时,调动其他同学说:“是啊,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母爱啊,他的文章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母子亲情之中,谁能帮助他把这篇文章读完?”既能把教学继续下去,又体现出教师对那位同学的人文关爱,更引导了同学们也来关爱、帮助那位同学。如此一来,这节课肯定是一堂成功的课。
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关注细节,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无论是阅读也好,语言表达也好,都代表着学生个人的个性气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个性解读文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进行阅读的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请看这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啄木鸟和大树》时,有学生说:“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再做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这个意见很有道理,教师便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中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进去,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地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1、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出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使来„„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生:兵士看时一定是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2、点击“兴奋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
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把鲜艳多彩的池水画下来;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五彩池;„„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师当时一怔,但很快就这样问到: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的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决定成败,细腻铸就成功。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就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去创造、去揣摩自己的细腻。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走向艺术、走向深刻、走向成功。
第三篇:“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655811 云南省
罗平县九龙第三中学
杨关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普遍认同,但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知识点),教学效果也会相差很大。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教学流程,创造他们高效学习的条件,通过建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习题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事实上,课堂教学总是基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大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相应地,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也正是有效课堂的三大主题。
一、目标制定“科学化”,增强学习目的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要求。学习目标制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果一节课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或者不符合学生实际,即使教师在一些枝节上大讲特讲,势必造成课堂高耗低效的效果。制定学习目标,要透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应当能做些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实践后,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再挑一挑,能否摘桃子。
二、教学策略“生活化”,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与掌握,使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适应最近发展区,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期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但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在一次课赛中,有教师使用刘谦的魔术《魔镜》创设情境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新课,毋庸置疑,不要说学生不理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理解这一魔术依据的是什么原理,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而另一参赛者的“生活化”教学就使用的很好。他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的两手指卡住笔尖和笔尾,感受手指的疼痛程度和观察到手指的凹陷程度,再引导学生结合笔尖和笔尾的特征,通过现象观察、直观感受和分析逐步上升到主题,效果非常好。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但简单易行,而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不简单的物理知识。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在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三、学习内容“层次化”,使学生在每一环节都有成功的快感 “层次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满足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度。它的要求是低起点,小步子,抓好突破点。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期和适宜的学习条件。因此,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的涉入要从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项目入手,从比较容易获得成绩的项目入手,先迈小步子,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物理知识,一点一滴地取得成绩,提高兴趣,树立信心。例如,在学习“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大树下乘凉时,会害怕树叶落下来吗?学生回答:不会,如果是大大的树枝掉下来呢?学生:“哇,会伤身体”。再追问,引出了重力势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定向印象之后,再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理,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单元测试时,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倾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力所能及地顾及到学困生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避免失败的苦恼体验(强化理论)。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很在意自己的分数,即使是学困生,失意的考分可能会考掉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得意的考分会使他们感到物理不是那么难学,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尊自强的品格,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完善。
四、学法指导“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什么是指导?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矛盾?有效指导特征又是什么?下面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谈。
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指导的性质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起释疑、引路的作用。教师指导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事实上,基于学困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低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恰恰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按照三维的说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方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学法指导涵盖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1)记忆法指导,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寻找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包括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对比记忆,顺口溜记忆等识记方法),以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和调节性,例如学习“功率”的概念时,与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困生的概括思维能力。(2)实验探究的指导,在很多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设计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设计,一些学生实验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究变为了低效的“放养”,种种现象都表明:新课程改革需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但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仍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当然,有效指导也绝不是老师直接去告诉结果。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中,究竟使用玻璃板还是平面镜来成像,学困生很难取舍。出现这种情况后,学困生往往成了观众或者干脆坐在一边自个玩乐。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老师把学困生和优生配对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尝试使用平面镜和玻璃板反馈的不同信息,来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也可以是师生合作,师生一起来寻找平面镜以及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以师生间的共同对话为载体,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说出使用玻璃板才能确定像的位置。(3)解题策略的指导,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是提升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勾勒出题目的关键信息以突出主要因素,区分无关因素,让解题的思路顺着主要因素去思考;在解答文字类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在物理量的旁边标注物理量的符号,在解答电路类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在电学元件的旁边标注物理量的符号及数值,学生对这些符号有了定向印象后,便能产生对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作受力图,画等效电路图,可以使题目简明清晰、直观形象,使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加明确,起到变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4)复习指导,学困生的知识点往往是罗列式的、水平的、堆积的,而不是有机架结构的、按层次排列的。因此,在完成一章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得到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的体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
五、交流互动“彻底化” 使知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
赞科夫指出:对待学困生,应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还是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正确性,都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间彻底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中,知识与知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必然能够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这个环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安排,老师既要让学困生展示学习成果,又要让优秀生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做可以使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错误的答案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二是倾听,倾听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多数学生很大程度上由于自卑等心理原因,不敢说,不愿意说,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因此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要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欣赏自己。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他们的语言,即使是错误的答案。有时候,学困生开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答案,马上被教师打断,叫优秀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三是反馈,教师的反馈有助于对学习的矫正和强化,也可能会妨碍学习的进行。如果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反馈,学生可能无法知道自己的成果是否正确。如果学生错误的成果得到批评的回应,可能可能会妨碍学习的进行。因此,即使是一个错误的答案,老师也不能使用批评的语言或做出难看的脸色,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答案作出富于真诚的鼓励的答复,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可能一无是处,更不可能如此不堪一击,在必要的时候和恰当的时机,教师需要“追问”和“补充”,尽力澄清物理事实,提升和拓展物理知识。使错误得以纠正,使知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经常使用诸如“好极了”、“说的不错”等几乎“无效”的“补充”或所谓的“赏识”,这样会得不偿失。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育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仍是今天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尤显重要。
第四篇:聚焦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教研活动
2014.10.23
听课人员:各班主任,副班主任深入班级。
2014.10.24
听课人员:课任教师,班主任深入班级。
注:
1、听课教师,自到一楼综合实践室取椅子。
2、听课结束后,听课教师每听一节课就要写一节评课,出课教师,要写一份教学反思。
第五篇: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把握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文章就目前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师眼里的误区及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作了一个较好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苦,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本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指的是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课堂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出效果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各门课程,各种知识容量相当大,不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本就无法学好每一门课程。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老师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2、“秀”出效果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例如某堂普通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案,她本人说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她所教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评课的某高级级教师的评价是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对味,思维训练到位,而且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宜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要求过高,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的确非常困难,学生的表现平平。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上出一堂有效的课堂来。
3、“磨”出效果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强化意识,突出有效教学思维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激发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3、鼓励质疑,激活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
4、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5、精心设计课内练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率。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6、教师反复尝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7、注重总结,总结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 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等。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学效能,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完善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