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时间:2019-05-12 23:2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第一篇: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课堂

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赵军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州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一、挖掘课本的诗意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是充满诗意的,因此教师在对课文的处理时要努力挖掘课本的诗意,对教材处理、加工,还原语文的诗意。如对人教版四年级《搭石》其中的处理时,对其中的一段处理后排成这样的文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这如一首小诗,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课文的诗意很好体现,对课文的理解带入诗境,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有时课文的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和句子的顺序等,都是一个潜在的诗意语文。如林莘老师在上《凡卡》一课时,对课文中的这一句:‚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林莘老师在对这段文字的挖掘、处理时,她从一个‚啦‛字入手,让学生通过有‚啦‛和没‚啦‛时反复读后比较,谈体会,学生从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林莘老师的这一个小小的文本处理,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我们在教什么?我们该怎么教?教材里本身有用不尽的资源,只要我们是一个善于钻研的教师,何愁语文课没有诗意。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应该是一位谈吐风趣、学富五车的‚诗人‛。言语中带着诗意;朗读中能聆听到诗意;课堂中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现教师智慧,能够深入浅出。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永远回荡在心间,师生终身受用;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听得如神,师生受益匪浅;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师生其乐融融。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言语滔滔不绝,脱口而出。他在评价一位朗读时声音小的学生时,他说:‚读得真是‘小心翼翼’‛;对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评价是:‚读得真好,我们也陶醉在你的朗读之中了‛。‚滔滔不绝地说是能力,专心致志地听是修养,用语文要有能力,也要有修养‛。‚带着灵动读……‛如虞大明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前的语言可谓妙趣横生,‚我找了找,你们猜找到了吗?‛,‚我找呀找,你们猜?‛,‚我找呀找,你们猜?‛,‚这次找到了。‛,‚倒数几个数,看图片。‛。

三、追求学生的诗意

诗意语文课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我们的诗意语文课才算划上圆满句号。

1、让学生读出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能让学生通过读悟出文意,让学生通过读给课堂的诗意增添色彩。让学生在师生的合作朗读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老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的合作读给诗意语文创设了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学语文,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比较的朗读中‚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想象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与大象共舞时的情景。

2、让学生写出诗意。每一次的读都能促进学生的写,只有让学生说出诗意、写出诗意,学生才能成为诗意语文的主体。老师一次次的启发,带入学生走入诗意的彼岸,写的前提是让学生有诗意的说,有诗意的交流。①文章结尾处意犹未尽,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诗意。如林莘老师上《凡卡》一文时,在结尾处这样设计:‚凡卡回家了吗?用你们的笔补一个故事,续写《凡卡》。‛②为文章另辟蹊径,在改写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引导学生说出‚与书共舞‛‚与狼共舞‛‚与龙共舞‛‚与墙共舞‛‚与飞碟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上帝共舞‛‚谁与共舞‛‚与自己的心灵共舞‛。学生在这些拓展中,诗意语文体现得淋漓尽致。③在课文留白处写出诗意。如《去年的树》一文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其中两个‚看‛,让大家产生无穷的遐想。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的诗意跃然纸上。

追求诗意的语文课,老师是幸福的;追求诗意的语文课,课堂是精彩的;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学生是快乐的。语文课因诗意而美。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第二篇:诗意语文老师的课堂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教师的课堂美学追求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与语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以此为基点,我们不妨这样来寻求课堂的“诗意”。首先来探讨“归真”。这个“真”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在语文课堂中具体表现为:A、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B、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C、抒发学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其中,B是A和C的中介和桥梁;C是A和B的目的和归宿。教师要广泛占有、挑选材料,了解作者(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熟悉作者(作品),一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一方面也传递自己的理解信息,从而达到理解作品真实动因和真实情景,生发真实感受的目的。例如在上《屈原》时,就可以用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中课文第六册),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同时,再重温巴金的散文《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让学生们知道,《屈原》这个剧本是写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1942年1月,演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的,知道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钳制进步舆论的行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再讲一讲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学生有了审美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听录音,内心激动,溢于言表。这是对环节A的“归真”处理。当然,环节A的处理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它毕竟属审美沟通前阶段。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并且切合学生审美心理定势,可以减少投入。而环节B的处理笔者始终认为是少之不得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如《七根火柴》、《变色龙》可让学生演成课本剧,《祝福》、《阿Q下传》让学生观摩影视剧,等等。此外,环节C的处理也不能忽略。课上课下,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求得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文,课文-教师之间的多边共鸣。

其次是“求美”。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绿》、茅盾的《风景谈》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曹禺的《荔枝蜜》有寓情于景的融合美;吴筠的《与朱元思书》、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是追求诗意美的基本任务。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美,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外表教态美,板书设计美等。袁卫星教师上《与朱元思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设计的板书是课文标题《与朱元思书》和课文总领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再加上课文作者“吴筠”巧妙组合,俨然是一个信封(上面不仅有收信人姓名、寄信人姓名,而且还有“邮票”),这与课文的体裁与主旨相映成趣。可谓板书美!(见图表1)

(图表1)

再如上《守财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在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不按《教参》所示,抓葛朗台贪婪成性“抢夺梳妆匣”那一段中的动作描写,而可以分析同样这一段文字中的10多个使用不同的叹词,点出其中只有一个叹词是老葛朗台真实感情的流露,其它都是他花言巧语的哄骗,而这真实感情,恰是他贪婪本性的外露。同时,我们还告诉学生,这一段文字,还可以对葛朗台的称谓变化来分析其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审丑”来了解作者匠心独运,理会到作品的语言细节上的美感。可谓切入美!上《石钟山记》,抓住课文“疑(思)-察(行)-理(思)”这一条线索,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解答,这一些问题,呈梯能状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极富思辨性。如“同是疑,作者对郦说和李说态度有何

不同?(”一为疑惑,二是怀疑);“作者持此不同态度的根据何在?(”一为实验,一为常理)......学生不仅解答了“疑”的不同,而且还创造性地发现了“笑”的不同(文中有三“笑”),课堂以讨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板书、切入、思辨......课堂以讨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这是思辨美!

老师应在课堂寻求“美”,特别在着意锤炼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速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敏捷和应变能力。

2、深度。指教学用语的评估性和批判性。对作品的品评,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肯定与矫正,都必须用语准确、诚恳。不要营造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用简单肤浅的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

3、广度。指教学用语的广博性和逻辑性,形成教学目标的辐射。这要求教师要博闻强志,增强文学的底蕴,加强理论学习。

4、美质。指语言的质地,即不仅是词语准确生动,而且音质要纯正优美,内涵丰富,体现出教师生命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个性的魅力。

5、情感。指教学语言所富含的情感因素,即体现了作品的情,教师对学生对课文对课堂的情感投入。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

但上述因素都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必须的语意表达,同时也应当结合于教师个性特长。如有一位老师在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特色时,随口吟出几句:

月色迷蒙先生

用平平仄仄的脚印

将月色溶进荷塘

荷 香便琴声般自那夜

漂游至今一片心境

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短短几句,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表现了教师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情趣,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再次是“移情”。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审美的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的指挥。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有位老师在上《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感人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自我谈一谈体会。小说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在充满喜庆的大年夜“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感人之处很多。有一位学生由母子三人的穿着(母亲是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孩子是崭新的运动服),讲到自己每到新年都要穿上新衣坐到母亲膝前,回答母亲提出的“我有白头发吗?”的问题,用一句“没有”赢得母亲快乐的一笑。今年春节,母亲的白头发骤然增多,儿子一时竟不知怎么回答......学生是哽咽着说完这一切的。讲完后,偌大的阶梯教室鸦雀无声,有不少听课老师掏出了手帕,许多女生掉下了眼泪。水到渠成,老师让大家唱起《好人一生平安》,听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自发起立,动情高歌。上《沁园春·长沙》,可以让学生当“导演”设计镜头,“拍摄”词TV;上《祝福》,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谁是凶手”的问题展开“法庭辩护”;上《屈原》,让扮演郑詹尹的学生揣一纸“密令”,扮演婵娟的学

生怀一卷《橘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

对于课文中本身就是“移情”的描写,教师要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教情、学情、文情三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实践证明:诗意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第三篇:诗意课堂

摘 要: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关键词:语文;诗意;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

一、熏陶感染,诗化课堂

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在教学《花瓣飘香》时,老师便用优美的语言拉开课堂的序幕:“花瓣多美呀,美丽的花瓣在清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是多么美的情景呀。”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出美丽的情境,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教师适时揭题:“来,你也来读读课题看‘花瓣飘香(指名读题)有一种怎样的感觉?美美的、香香的、很动听,很有诗意。”教师诗意的评价也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兴致,给课堂增添了一丝诗趣。

在课堂师生进行交流时,老师适时进行引导:“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摘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她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这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动人的音乐响起,让孩子们拿出花瓣形的卡纸,在上面写出小诗或对母亲的问候,就这样在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声的熏陶感染下,孩子走进了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欣赏孩子,放飞诗意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想象力丰富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小心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我们要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孩子的心去理解文章,和孩子成为朋友。

在教学《大海睡了》时,让孩子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大海睡了?有的孩子会说:“因为是夜晚,夜晚人们都睡了,大海也要睡觉呀。”也有的孩子说:“我们也可以说大海在微笑,她看见她的孩子月亮和星星在做游戏,玩得那么开心,她开心地笑了。”师表扬:“孩子们真棒!都有着一颗诗人的心呀!”就这样欣赏每个孩子,让孩子大胆说出与众不同、新奇的看法,尊重每个孩子诗意的感受,让语文的课堂放飞浪漫的诗情。

三、多元对话,营造诗意

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满树茂密叶。随后我让孩子们说说桂花开花时的样子,学生说:“绿叶丛中有细花。”我想文中的父亲看到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会赋诗一首,就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大人丰富,他们作的诗肯定别有一番趣味,于是我就说:“谁能把这句话说得简练些?”有个孩子说:“叶丛找细花。”“思考一下,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找改成‘觅会贴切一些。”于是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绿丛觅细花。”然后板书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对照读一下,孩子们读完,马上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啊,老师,这样就像我们平常学的诗句。”接着我说:“我们平常学的诗一般有幾句啊?”“四句!”“那我们也来当一回古代诗人,为这美丽的桂花做一首诗,怎样?”孩子们的眼睛闪耀着光芒!纷纷说:“好,我们也要做诗人!”有孩子说:“不与花争艳。”另外一个孩子说:“不与花争艳没有表现出桂花的内在品性!有点俗气,改成‘桂花不争妍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剩下最后一句,“要写桂花的什么呢?”“要写香味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香味飘十里,”“不够远!香味飘千里。”于是我们的诗诞生了:“满树茂密叶,绿丛觅细花。桂花不争妍,香味飘千里。”就这样,在师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孩子们快乐地完成了创作,锻炼了语言思维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话着的课堂是美丽的,这样的课堂没有人唯唯诺诺,拾人牙慧,只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尽情挥洒着语文的诗意。

四、诗意朗读,感受快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佳作,都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运用朗读可以让孩子们走进文本那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我问孩子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让你感受到什么?”“喜悦和自豪。”“小鸟搭窝、松鼠叽叽叫、小兔撑起绿色的大伞、小猴又蹦又跳,这一切又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随着那优美的语言,按照诗歌的节奏不断朗读,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在春天里用劳动改造自然的快乐和自豪,诵读时快慢和谐,抑扬顿挫,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去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性,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让诗意的清泉流进美丽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教学随笔:追求语文诗意的几点思考

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固定的结论开始习惯了多少年,习惯于解释固定的结论,习惯于学生,他说,最后,我们自己“死在这个规范和理性,我们的学生死在这个规范和合理的。在这个规范和理性,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规范和理性“死”。

这段经文深刻地指出,语言教学没有诗意的滥用:语言教学太标准化,过于理性会忘记学生的想法,困惑学生思考。

语言教学诗意是个性,是灵性,是生命的跳动!是程序的叛逆,是迷信的逆,是盲目宣誓的敌人!

为了达到这种语言的诗意,老师从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必须阅读教科书的个性。如果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只是紧紧抓住教学的概念,没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在教学中的矿池步骤,总是让学生有固定结论的想法,如何学生的想法不粘?这种课堂上的学生觉得没有新鲜,自然,会没有诗意。相反,如果教导 分部的文本解释自己的经验,可以指导学生解释个人的文本。例如,一位老师在ian Que看到蔡焕公开一个道德解释的教训是相当的经验,它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多重性。学生通过熟悉的阅读,思考,沟通,总结出以下意义:1.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否则会有严重后果。2.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否则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事情必须更加防御,采取预防措施。善于卖自己。

二,教师要大力发展学生提问的能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问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这是非常合理的。在现实中,许多语言课程大多由教师提出,而学生很少能提问。学生不能是一个问题,教室将成为一个固定解释的结论,老师保持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个班不能有学生和作者的深入交流思想,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会有碰撞之间的生活和生活思维,怎么会有诗意?

再次,教导爱移动。文字包含丰富的情感,老师通过 生动的语言,适当的表达来挖掘他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觉到表情,培养学生的感觉,震撼学生的心灵。例如,在石头之间的教学中我感觉到文章的爱:石头之间的薄薄的杂草,老蒲公英,雄伟的高和直的松树和柏树到他们顽固的破裂通过恶劣的环境必须满足暴风雨的侵蚀,在这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占据了一块天地,创造了辉煌的生命!他们对你有什么?我们有什么品质要学习?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感觉自我改进,坚持顽强,不怕硬,快乐的学生的精神内涵。

第四,教学创造美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甜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片等手段,动员学生感受到美国文字的内容,情感的美丽,语言的美丽。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会湖亭亭子看雪,使用音乐,图片组合与文字朗读,在美国创造一个浩大而优雅的冰雪,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沉浸在一个空世界中

语言的诗歌语言应反映在打破意识形态障碍,通过创造的情况,充分动员学生思考,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每一课让学生得到一点享受,得到一点收获,通过一点灵感,导致一点情感。我们的语言教学应该追求这样的诗意。

第五篇: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

浅谈在诗意和趣味中营造高效语文课堂

和村中心小学何明霞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她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趣味的,又是洋溢着美感的。这可能是我和各位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共同认识。

但我们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

①很多老师因为对教材没有自己的用心解读,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内部,往往是照着《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案书抄一通,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作者的感情、独特的构思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是在做着贩卖知识的勾当,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没有自己的别具匠心,只是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就跟着课件的步骤教起来,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诗意和激情。因为诗意和激情是发于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

②教师读书少或读书面窄,不关注时文和社会问题,上课只讲课文,缺少知识的拓展和阅读的有效引领。

③课堂教学节奏平缓,没有抑扬,没有波澜,缺少激情,也缺少对学生热情的调动。

以上几种现象导致很多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缺少激情,学生也缺少应有的激情,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完成老师的任务,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应有的对话和交流。

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要养成素读文本的习惯,而且在课内外引导学生素读文本,师生都能抛开《教学用书》和《教材全解》之类书籍的干扰,用自己的解读方式、凭自己的解读能力去解读文本,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新鲜感受,就会读得、说得趣味盎然,激情横溢。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2、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来,每天刷新自己,激情洋溢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语文之美,探寻语文之美。

教师要善于从每篇教材中挖掘一个美点、兴趣点,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研读文本,品析语言,放飞思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都能专心地投入到或激情朗读,或细心品味,或快乐积累,或热烈讨论,或潜思写作等活动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有美感、有趣味的活动中去。

3、找好切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创新设计,让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语文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要多样化。大家都知道,某种教学形式或方法就是再好,也不能经常使用,使用久了,学生就会腻烦,感到单一。因此,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新形式、新方法,要多样化,多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法,好是好,但也不能每一节语文课都用,那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如“窜讲法”“一课一得法”“启发式教学”“诵读法”等,偶尔用一下也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更好的是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去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新教法。我们作为教师,除了按常规语文教学外,还要大胆地做教学改革尝试,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当小老师;让学生自由结合,学生辅导学生;让学生模仿答记者问解决课文难题;让学生演课本剧;就课文难点组织学生搞辩论赛;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去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上语文阅读课等。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学生始终会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能长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新鲜感。

4、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难点释疑等方面作趣味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

5、在读写结合和课外阅读中享受语文之快乐——走向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放飞学生心灵。

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对教材的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绝不能是全部内容。所以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会积累,培养阅读的能力,激发写作的欲望。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勤写作,然后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坚持写好日记或随笔。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当对文本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然后指导学生也读出或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教师要善于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上下大功夫。大语文教学观也是这样认为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领者,诗意的引领者,引领学生一同去发现诗意的光与影;教师又是一个诗意的评价者,„„只有教师诗意化的解读,学生才能有诗意化的感悟。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我希望每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和语文课程观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而高效的教学目标,把每节课上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让学生在诗意和趣味中有更实在的语文收获。

下载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诗意课堂,诗意人生 连州市西城小学 何和欢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是一个于琐碎烦杂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意的绿色......

    关于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的三点体会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年前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找王老师的授课视频、王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视频讲座、有关“诗意语文”的文章......

    诗意语文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

    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 暨魅力课程研讨会“心得体会 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委托,有幸参加了2011年5月21日......

    不懈追求诗意语文的至美境界范文大全

    不懈追求“诗意语文”的至美境界 宁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学尤屹峰 753000 一、我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艰苦探索 1975年2月,我当上了民办老师。从走进课堂的那刻起,我就感觉到,这当......

    诗意的课堂 本真的语文(5篇模版)

    诗意的课堂本真的语文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情感化的持续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的“个性化的自然”的审美渗透。不仅关注文本的......

    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范文大全

    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 [摘要]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模版)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