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5篇)

时间:2019-05-15 02: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

第一篇: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 第一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第二课 从心底接触自然 第三课 变迁中的家园 第四课 以笔代刀 第五课 端午节 第六课 时间的表情 第七课 最亲近的家具 第八课 边吃边看的艺术 第九课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第一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外国宗教、历史绘画作品的概况初步了解不同艺术画派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和发现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文明行为。【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国宗教与历史画涉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2 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外国美术发展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画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人类的文化遗产。【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1、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2、各画派的造型表现手法。

3、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上学期的外国美术欣赏课中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代表作 2欣赏、评述。

1媒体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雅典学院》 等 a.提问这些作品是哪个国家、哪个世纪、哪些人的作品 b.评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作出点评与补充。

c.讨论你能看出十二个门徒中谁是犹大吗为什么画家采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画面的主要人物耶酥的 2欣赏《荷马史诗》、《伊苏之战》、〈亚历山大的胜利〉 教师简介作品同座同学可议论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评述。老师点评、补充。3欣赏马丽

美第奇的生平以及鲁本斯的一些名作《阿尔卡迪亚牧人》教学挂图、投影仪、幻灯片等。a、教师简介巴洛克艺术。

b、教师简介后同学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3巩固、拓展。A、说说在这些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B、提出下节课的准备内容对下节课中感兴趣的作品做评述的准备。可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3 第二课时

1、简介17、18世纪欧洲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时局背景下了解当时的艺术。

2、欣赏、评述

3、多媒体展示《梅杜萨之筏》、《希奥岛的屠杀》、《1808年5月3日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大典》

4、介绍浪漫主义介绍席里柯、德拉可罗瓦、戈雅的艺术

5、请同学谈谈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与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找出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交流看法。

6、分析〈1808年5月3日的枪杀〉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

7、讨论你了解拿破仑吗你知道的拿破仑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介绍拿破仑生平介绍大卫的艺术。

小论坛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还不如用照片拍摄一幅历史场景更为真实。你的观点呢提出来与同学们讨论。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 第二课 从心底接触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4 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4、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井进一步感悟让学生在理解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各种语言进行风景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自然景点多媒体课件教学常规用具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大师的资料初步欣赏他们的作品。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自然界的景色。现在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然界中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些自然界中的景物它们跟你有关系吗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对它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感受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大胆发言。

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己带来的关于自然的图片资料送到讲台前进行展示介绍一下图片的内容、来源、精彩之处和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美的享受。发展活动 5 A、欣赏书中第6、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

B、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的心情。

C、结合自己的课前收集和课外阅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D、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说说他们的构图和表现技巧。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E、思考:自然风景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什么绘画有点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F、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表现画面 拓展活动 A、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B、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

C、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景象。

D、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延伸活动

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与大自然合个影吧试试看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添到自然界的画面里我们将会多么幸福现在就动手吧把我们画迸美景中去。评价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总结活动 6 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简单总结。第二课时

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回教室。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得到吗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吗 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得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 第三课 变迁中的家园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技能领域互相学同互相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7 美术创作的快乐。【教学难点】

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家园的资料、图片、教学常规用具协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或六人活动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家园的资料初步了解家园变迁的历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的家园进行较深层次的了解。观看周围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家园并有自己的观感。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师:据科学家们估计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地球和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一样都是由宇宙中的巨大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是一个沸腾的热度极高的岩质和水汽的混合体。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渐渐地冷却下来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密闭的地壳水蒸气冷却后成了今天的海洋。我们从20亿年前的化石中知道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细菌然后又逐渐演化出蓝绿色藻类植物。这些植物释放出氧气氧气从海中逸出进入大气层并形成了臭氧层。这个臭氧层隔开了太阳释放出来的致万物于死地的辐射形成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庇护着生命向陆地和空中发展至此生命发展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大约在6亿年前生命的演化出现了早期的水母、珊瑚等。4.5亿年前有了三叶虫、鹅鹅螺等。1.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庞大的恐龙家族统治着一直延续到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后鸟类和哺乳类繁荣昌盛。距今250万年左右我们的家园里出现了一位重要的新成员叫做quot能人quot的猿人。尽管他还不能直立地行走但却用制造出的粗糙的石器和简陋的遮蔽物宣告了一个崭新的世纪——石器时代的到来。距今5万年前我们的quot能人quot站立起来了成为直立行走的直立人。距今58 万年前现代人——智人亚种出现。到了公元前3000年使我们家园旧貌换新颜的另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气候。从地球形成以来气候不断地发生周期性变化。全世界各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期即震世纪冰期和石炭纪、二叠纪冰期及第四纪冰期。离我们最近的第四纪冰期的末期巨大的冰帽覆盖了世界上1/3的陆地北美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在冰层之下。我们的庐山、大理等地也留下了冰川的遗迹。寒冷的冰期以及冰期末期的海平面上涨对我们家园的居住者无疑是一场大的灾难。只有在一些得天独厚的小环境中生活的动植物才有幸躲过。像红杉属的植物在恐龙时代曾是北半球的优势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北美的中、局纬度地区。而在经历了第四纪冰期后仅仅留下了美国的巨杉、海岸红杉和我国被称为quot活化石quot的水杉种子植物。在生命进行的漫长岁月中物种的形成和消亡一直在进行。科学家认为地球上存活过的动物和植物已有99自然灭绝了。当地球上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掉从我们这个家园中消失了。在史前时期曾经发生过几百种生物大规模同时灭绝的事情通常都是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所引起的。一些物种灭绝了又有一些新的物种诞生了。quot物竞天择适者生存quot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在这个法则的约束下尽管我们的家园发生过巨大的变迁经历了可怕的灾难却一次又一次靠着自身的力量恢复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状态。当人类出现后特别是人类活动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我们的家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曾经是动植物生存的地方变成了人类居住的村庄、城镇和都市。一些鱼儿回游的河流上矗立起了它们难以逾越的大坝。数以万计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进入到我们家园的天空、土壤、河流和海洋迸人到我们家园每个成员的身体里。对于我们的美丽家园这些化学物质完完全全是陌生的没有谁会知道它们将怎样影响我们家园的命运。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加是我们的家园出现的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当今的地球上恐怕难以找出第二种像人类这样拥有5☆多亿之众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变化对我们家园的影响。在人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人们认为在公元元年世界人口大约为3亿左右。那时起一直保持到18世纪中叶人口增至8亿。世界人口大约每1500年增加一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长率那么要到第四个1000年即公元325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6亿。然而从1800年起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到190年世界人口已达 17亿。仅仅用了150年而不是1500年人口就增加了一倍到1950年世9 界人口增至25亿。这一次人口倍增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而在1950年到1987年短短的37年间人口又增加了一倍达50亿。1991年全世界的人口超过54亿。罗伯特·里佩托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世界人口按每年1.67弘的年增长率继续增加到2667年时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的陆地表面都会挤满人。如果冰冷的南极也能居住的话也只能再为7年中增长的人口提供个立足之处 如果世界真的是按罗伯特·里佩托所说的那样继续变化我们的家园我们富饶而美丽的家园我们全人类的朋友——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最终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大慨知晓了它从何处而来我们还能把握它向何处而去吗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和图片了解家园的变迁看看周围的家园。现在请同学与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调查和感受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家园的变迁。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选出代表上讲台进行图片展示和汇报研究成果。大胆发言。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发展活动: A、教师表扬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研究和交流。告诉学生:家园的变迁来自生生不息的人类创造。提出问题:现代家园的特点是什么美观、舒适、实用、健康等。

B、师总结:家园的建设离不开美丽的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家园和环境中就会有很好的心情希望同学们为自己家园的发展共同努力学习和创造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现代的家园看一看画一画。

C、组织学生带上速写工具外出就近欣赏现代家园和周围的环境并指导构图 透视等等方法。D、学生尝试写生。教师提出纪律和卫生要求。第二课时 ●拓展活动: a·欣赏教科书上作品。理解《校园实景图片》的透视关系理解《遥看姑苏城》的俯视画法理解《故乡的云》的仰视画法。b·认真研究教科书上的画有哪些观察视角和绘画方法想一想自已还可以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10 c·构思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构图和方法来表现家园想表达什么时期和地方的家园周围有什么样的景色来衬托。d·学生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组图表现家园的变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延伸活动: 试一试用手工制作工具或是废旧材料表现一下家园说不定会有很特殊的效果。●评价活动: 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横向连接排列组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互相欣赏和评价。评出本节课的quot最佳家园设计师quot和quot最佳家园表现师quot并评出十幅quot最佳设计方案quot。苏少版义务教?纬瘫曜际笛榻炭剖槊朗醯?6册 第四课 以笔代刀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木版画作品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异同。

技能目标:学生在木版画创作实践中掌握黑白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学习版画的表现语言了解藏书票的艺术形式。

创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木刻版画的特点有刨意地制作黑白木刻作品和藏书票。【教学重点】 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艺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第二课时藏书票的设计与印制。【课时建议】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欣赏用的版画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11 印纸。学具:木板、三棱刀和圆口刀、颜料、文具盒、印纸。【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quot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quot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quot版quot做媒介再较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版可以重复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2认知阶段: 木刻版画是quot以刀代笔quot的直率的刀法很有感染力。

试一试:在废旧小木板上试一试三角刀和圆刀刻出的线条有何不同三角刀主要用于刻细线圆刀主要用于刻柔和的线和大块的面。

对比《我在海上一辈子》和《晚归》你觉得这两幅版画的风格有何区别利用不同的刀法语言可以表现出细腻、粗扩、质朴等不同的艺术感受。b效果强烈的黑白木刻。

对比quot实景图例quot和quot黑白稿quot学生分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肘要注意些什么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此。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

黑白木刻可以表现什么样的内容呢同学们可以翻一翻自己的美术习作有没有适合翻制成版画的其他绘画作品小组讨论交流想法。构思画稿可以从自然界、生活想像中摄取题材。画面不宜太复杂要主题明朗。c·丰富多彩的套色水印木刻。

水印木刻是运用水质颜料和宣纸来印刷的木版画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形式与雕版印刷术12--样起源于我国。欣赏课本上的套色水印木刻作品猜一猜作品中的 quot色彩quot是如何制作的

水印木刻与油印木刻比较有何特点水印木刻的特点就在quot水quot上创作者可以控制水分做有深有浅的印染或晕化其滋润、透明与洁净能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3实践阶段: 黑白木刻的设计与制作: A、起稿: 把你想要表现的内容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可以在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朋铅笔砖画画稿也可以画住复

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注意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画面内容而考虑版向的问题。B、刻制: 由于版上涂了墨色每刻一刀都能清楚地显示刻画效果。刻画时先以三角刀刻出木版画面上的轮廓边缘线再交替结合使用圆刀逐步刻出亮面。注意安全用刀时左手勿置于刀前。C、上墨: 把以松节油调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许置于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黏于油漆上以便在版上均匀滚墨。

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D、磨印: 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印。E、完成: 磨印完毕后局部地打开看一看如没有印实可以局部补上油墨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注意在局部滚油墨时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动纸张。第二课时 微型版画——藏书票。A、导人: 13 教师出示贴有藏书票的书籍提问:版画可大可小这本书上有一幅小版画同学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你知道吗这种小小的版画被喻为quot书上的蝴蝶quot、quot纸上的宝石quot就好比给小孩子打扮一只蝴.

第二篇:苏少版八年级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品精巧,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绚丽的漆器、典雅的瓷器无不反映出历代能工巧匠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本课选取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为代表,从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工艺品的材料、造型和装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领略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世界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审美趣味。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方法与过程: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预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课件、课后的课堂知识检测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345定义: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中国的瓷器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因此也被称为“瓷国”。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欣赏作品《羊形烛台》

这是一件六朝时期的《羊形烛台》羊的表情温顺可爱,造型十分完整,它的顶部是用来插蜡烛的,既实用又美观。

赏析作品《邢窑白瓷穿带壶》

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邢窑白瓷穿带壶》,是在青瓷的基础上产生的白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白瓷的烧造成功为以后的彩绘打下了基础,在白瓷的基础上可以彩绘。青花、斗彩、粉彩、五彩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使瓷器更加美观。

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每个窑都各有特色„„

赏析作品《孩儿枕》

师: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孩儿枕》,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用的?

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件富有情趣的艺术珍品神形兼备,不但反映出宋代定窑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能,而且也体现宋代社会对儿童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儿童象征着吉祥幸福,能降福驱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件吉祥之物。

在瓷器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青花瓷了,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风格。洁白的胎质,青色的图像,具有素洁高贵而又绚丽的艺术效果,其绘画性非常强。

赏析作品《元代青花梅瓶》

基本造型: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敛腰、平底,线条流畅,非常柔美,各部分比例恰当好处。因为瓶口特别小,与梅之瘦骨相称,因此被称为“梅瓶”。目前元青花梅瓶世界上仅存三个,两个还在国外,这个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装饰特点:从瓶口至底部共分六层,有五层都是运用了杂宝纹、缠枝牡丹纹、莲花纹进行了二方连续图案的装饰,主体部分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师:你们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解读三个人物表情。生:韩信——落寞,艄公——悠闲,萧何——匆忙。

总结:这么多的内容在这个小小的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非常精彩,整个花瓶装饰饱满,繁而不乱,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富有层次感,是元代最珍贵的器物。

瓶子来历:它是在南京将军山沐英墓中挖掘到的,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因为战功赫赫,被调往云南驻守,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在沐英死后,连夜把他的尸体运往南京,埋葬在将军山下。作为随葬品,梅瓶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这样的梅瓶只有当时身份最高等级的人才能享用,所以非常珍贵。

赏析瓷罐《鬼谷子下山》

与它同时期的瓷罐《鬼谷子下山》(孙膑),此罐的拍卖创下了瓷器拍卖的最高价2.6个亿。相比较而言梅瓶的文物价值是更不可估量。

总结:每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保护。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用了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经历了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代、战国、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的历程,参观了各地的博物馆,了解了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

作业布置

1.彩陶文化的意义:()美术遗存的代表,从()时代向()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

2.“黑陶高脚杯”与其它的彩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青铜艺术

1.“青铜爵”是发现最()的青铜器。2.“司母戊方鼎”是最()的青铜器。

3.“曾侯乙墓编钟”是最()的青铜器。4.“毛公鼎”是()最长的青铜器。

5.“青铜牛形灯”是()最精巧的青铜器。

6.青铜铸造是国家大事,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象征(),也是等级尊贵的(),是一种礼器。

瓷器艺术

1.()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时期,有()()()()()五大名窑。

2.《萧何月下追韩信》属于()瓶,3.《鬼谷下山图》瓷罐是目前拍得的中国瓷器中最贵的,价值()亿元。4.我国是()的发明国,中国的()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因此也被称为()。漆器艺术

1.()是最早发现和利用漆液的国家。

2.漆器的作用:()()(),不怕(),是生活中一种实用的器物。它采用()()()等多种工艺手法。

3.唐代最有名的漆器工艺是(),其中漆器工艺和古琴被评为()遗产。

感受: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

2.分析讨论

分组分析《鸡雏待饲图》《碧桃图》,从画面细节处谈一谈各自的感受。

《鸡雏待饲图》画面只画了两只小鸡,画家对鸡雏动态捕捉、神形的毕现,让我们想起儿时饲养的鸡雏,如闻啾啾的鸡叫,儿时的幸福温湿眼眶,整个画面在工整细腻中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碧桃图》透露出画家观察的睿智,画面洋溢着春天的生活气息,花朵的用心刻画,与画家观察体验生活并反复笔墨修炼紧密相联。

3.欣赏感悟

《百花图卷》(纵31.5 厘米、横1679.5厘米)。观察:画卷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特征。

欣赏: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佚名,是以白描为主,浓淡墨烘染为辅的巨幅长卷。图中绘有梅花、山茶、罂粟、牡丹、荷花等五十余种花卉,花间穿插、点缀禽鸟、草虫、蛱蝶、小鱼等,极富自然情趣。其间在枝杆、花叶正反翻转的形态及纹理、蜻蜓、鸟类、草虫的用笔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配以墨色的烘染,生动传神。譬如荷叶的用线,是重线勾花头,极精致的淡细勾花脉,鸡冠花用点、蜻蜓翅上勾脉线,都一丝不苟而各有变化,故气韵别致。感悟:宋代画家力倡画面的“诗境”,使得画家由追求再现自然美升华到把花鸟与人、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宋人的“写生”再现,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花鸟鱼虫皆被赋予人格,展现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宋人册页花鸟画,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得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气韵,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探究分析

思考:宋人花鸟作品,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宋人花鸟小品,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背景,布白的经营在整个构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宫庭画院的画家们在构图上强化“独幅画感”,即画面的完整性。将画面留白处理极尽精妙,“计白当黑”,使画面遐想的空间更大。空白在画面中不但构建了空间问题,同时还把空白构建的空间关系纳入另一境界之中,也就是说,空白构建的空间不是虚无的空间,是虚与实的相互依存。

5.教师演示

如何临摹宋人花鸟画?需要做哪些准备?

工具介绍:熟宣、绢、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临摹经典工笔花卉步骤:勾线、渲染、罩色、刻画。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将步骤图一一展示。

勾线——先用铅笔在白纸上起稿,勾勒造型后,拷贝至熟宣或绢上,选择勾线笔勾线。根据画面需要,描绘花卉的线条淡些,叶、茎深些,使线稿有浓淡变化。

渲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可以用两支毛笔,分多次进行,一支笔蘸墨或色,另一支笔蘸水,将墨色拖染开去,形成墨色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宋人花鸟画都经过层层渲染,色彩透明、厚重,质感和立体感强。

罩色——根据画面平涂一层淡色,使画面统一丰富,可以多次进行,要求用色透明,露出底色。细分为统染、罩染、提染等。

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地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刻画——勾勒花瓣的花丝,堆出花蕊的厚度,点染花茎的小刺。细致描绘,丰富画面细节。

6.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临摹一幅宋人花鸟画册页,体会工笔花鸟画技法。

基本要求: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质,完成一幅花鸟画小品。个性要求:完成一幅工笔花鸟画小品,并用其美化居室。

7.展示评价 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评价结果以简练的语言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

六、小结 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表现在绘画的技法中,则是中国花鸟画既以“写生”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单纯视觉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韵味,着重于通过表现对象的基本形象特征来传达一种主观化的审美神韵。

3兼工带写:中图画技法名。即一幅画中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分,用工、写二种笔法,表观出物象的形神。

宋人小品:小品画,通常指表现折枝、局部和寻常花鸟鱼虫的扇面、册页等小幅作品,画幅小中见大。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张幅不大的画面上,画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等内容。宋人小品花鸟画形制多为圆中见方的尺牍小幅,以内敛的结构和开合呼应的构图方式,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

六法论: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绘画、品画的标准。

赵佶: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得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陈之佛:号雪翁。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无论在构图、线条、设色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尤其对色彩的运用,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让人百看不厌。“观、写、摹、读”四字诀,则是陈之佛律己教人的金科玉律。

齐白石: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白石先生以写意蔬果见长,常常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向大众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他的写意画中有描绘得十分工细的昆虫穿行其间,这样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意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熟宣、勾线笔、染笔、颜料、水盂。、学具:熟宣、勾线笔、染笔、颜料等。

二、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对“荷”进行了写生,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荷花的风韵,效果非常不错。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表现荷的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欣赏宋代艺术作品,一起来学习《轻描重彩总相宜》的工笔花鸟画。

三、新授课程

(一)欣赏交流

工笔花鸟画是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国画颜料,在熟宣纸或矾绢上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工笔画鸟画不仅是“应物象形”,而是意象性的写实,追求气韵生动的意境和情趣。

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花鸟画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并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的诗意画面。

工笔画花鸟画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宋人花鸟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师生一起赏析《出水芙蓉图》。

(二)分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雏鸡待饲图》、第二组讨论崔白《双喜图》。

1.作品在取材、取景上的感受。

2.画面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第三组讨论构图布局特点,并谈谈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三)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

1.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介绍、工笔画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2.演示线描

(1)工笔画的材料介绍、白描勾画。(介绍铁线描、游丝描等所谓“十八描”知识。)

运笔——起笔(起笔藏锋)笔欲右行,向左锋顿笔,然后右行。反之亦然。行笔(行笔要稳)行笔要稳,速度要慢,对纸面压力要均匀。收笔(收笔回锋)收笔向来的方向收回。“天往不回”。

(2)A.勾线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荷花从尖端起笔,荷叶从柄起笔,从粗向细起笔。)

B.表现结构前后关系——两线相遇,一线前压另一条线,即前压后。

C.线条的浓密粗细——(介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淡墨细线勾花瓣,重墨粗线勾叶、茎、花萼。

(3)学生完成白描稿。

3.演示晕染技法。

(1)分析莲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

(2)简单介绍几种颜色的调配方法:

A.花

粉红——曙红+酞白(少量酞白)浅红——曙红+酞白(少量曙红)

B.枝、叶子 深绿——花青+藤黄(花青为主)嫩绿——藤黄+花青(藤黄为主)

(2)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观察渲染的技法要求(出示分步步骤图)。

A.渲染打底 B.分染 C.平涂或罩染 D.整理完成(3)作业:

A.临摹一幅宋人花鸟,体验描绘技法,感受画面的情意表达。

B.选宋画局部进行工笔画临摹学习。

C.部分同学可根据写生稿整理工笔花卉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4)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用笔与染色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浓淡,干湿变化。

7不败,正好和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

归纳:郑板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兰竹石上,这不仅是他思想情感的宣泄,更是他人格的写照。

(二)、讲授新课:

1.所谓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生活中的花鸟影片。(展示花鸟视频)2.出示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和朱耷的花鸟画进行对比。

3.写意画法能抒发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下面我们来欣赏《墨葡萄图》,一起来走进徐渭。

4.刚才我们欣赏了古代大师的作品,感受了他们作品的意境与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大师们的花鸟画作品,出示齐白石图片,让学生答出其生平,并欣赏齐白石部分作品。(提问)齐白石的作品在艺术风格和色彩运用上和古代画家作品又有什么不同?(提问)

教师归纳:画法工笔、写意兼备,开创了“兼工带写”法,色彩艳丽,使人感到了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从欣赏《荷花图》中分析写意花卉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写意花卉是用毛笔蘸上不同深浅的墨色或颜色在吸水性强的生宣上挥写出来的。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手法,它最讲究用笔用墨的技法。

用笔:

中锋——笔尖垂直于纸面运行,可画圆润 浑厚的点和线(如画荷花的茎和花瓣的用笔)侧锋——笔尖与笔腹同时运行于纸面,可画较粗的点、线、面(如画荷叶的用笔)用墨:

干、湿、浓、淡、焦。6.破墨法

农破淡 淡破浓 墨破色 色破墨

(三)、出示范画步骤图,讲述作画步骤。

教师分析荷叶、花、茎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有切实的体会。绘画步骤:(教师示范过程,使学生了解画法)

1、用炭条或铅笔画出荷花的叶、花、茎的大致位置。

2、用浓墨画荷叶(侧锋蘸浓墨依照荷叶的结构,自左往右大笔挥写,使墨团符合荷叶的形态结构,又有浓淡变化)。

3、画荷茎(浓墨、中锋运笔)。

4、画荷花(墨色适中、中锋运笔、)。

5、落款。

七、作业要求:

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0技能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宣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要点 中国“文房四宝”。

毛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按原料分为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从书画效果上要求笔“齐、锐、圆、健”。“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指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笔锋圆转,挥扫自如;“健”指笔锋有弹力而显书画者笔力。

墨:墨锭,以徽墨较著名。为了便捷,现代也以墨汁替代,如“一得阁”“曹素功”等。

纸: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作画骨神兼备,最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宣纸同时还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

砚: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讲究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清晰、易发墨而不吸水。

笔法:皴、擦、点、染。

用笔方式:中锋、侧锋、逆顺、顿挫、疾徐、转折。墨法:浓、淡、干、湿、枯、焦。

用墨方式: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宿墨、泼墨。

皴法:皴法是山水画为表现山石的质感所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其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皴法的运用,意不在本身,而是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

披麻皴——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代表作品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

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以侧锋横向之笔画出石质肌理,再用淡墨渲染。代表作品有马远《踏歌图》,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雨点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点出,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代表作品有范宽《雪山萧寺图》,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健”的独特风格。

折带皴——这种皴法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代表作品有“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峻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极具艺术魅力。

中国画的构图又称章法或布局。中国画的画面构图透视关系是多点的,没有固定的一个视点,中国画这种散点的、移动的透视关系给画面提供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由空间。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山水画意境: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双重构建,其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精神表现,而是运用“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构成意境空间,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芥子园画传》中国清代绘画技法图谱,又称《芥子园画谱》,为沈心友请诸多画家编绘而成。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非常适合初学者习用。画谱问世300 余年,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学习绘画,都将这本书作为研习范本。其中第一集山水图谱于康熙十八年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书命名,内容分画学浅说、设色、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等部分。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元代著名画家。赵孟绘画取材广泛,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在笔墨技法上,兼善工笔与写意,呈多种面貌,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审美情趣。赵孟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并与“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绘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擅画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

张大千:20 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个阶段。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

奚亭秋霁 石涛

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山水画——以表现山川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画家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画家们从自然中提炼出生动变化的笔触墨韵营造画境。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新授课程

1.情景交融,古人的笔墨 分析探讨: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思考分析:

中国山水画中有哪些表现程式?

程式的本意是法式、规程,它含有规范化的涵义。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注重景物的总体精神和特征,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积累中,对树木、山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表现程式。背景空白,突出了笔墨情趣。

欣赏感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境界吗? 中国画的中心——笔墨,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淡要淡得厚,淡得有韵味,不能淡薄;浓不能浓得有火气、燥气。笔墨就是构成,有意识地将笔墨的安排作为构成来思考。由于笔墨的偶然性和现场发挥并不完全依画家的旨意和预期,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2.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中国画三远的布局章法,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万仞高山。自近而望其远曰平远,平远之致冲融;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寒江独钓图》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能联想到一首诗吗? 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

作品描绘了诗一般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品描绘了一叶孤舟漂泊在无垠的水际,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独自垂钓。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水天相连,像茫茫白雪,像雾气迷茫,充分表现了寒冷的感觉。

体会: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山水》画面意境:清幽静谧。石涛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构成近山远水,岸柳板桥,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色彩、透视的制约,形成画面节奏,从而传递画家的情绪、感受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教师示范: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菊花点、胡椒点、介子点、松叶点等。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纹理的画法,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各种笔法、墨色、墨法,谈谈对用笔、用墨的感受,并试着对同学的笔墨造型进行分析,判断它们各使用了哪些笔法、墨法。

3.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 作业要求:

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水画。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72829唐、宋以后文人画深入社会,也深深影响到江南园林的造园活动。从园林的布局、造景到匾额、楹联都具有了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使园林由“诗情画意”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同时画家文人对造园的介入更强化了园林中山水写意的人文气息。

4.江南园林中的主题和精神意味: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中,充满着老庄的思想。这些“自然、无为”的隐逸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江南园林从发展脉络上看,其园林的主题正是体现了这种“隐于市”的隐逸主题。园林中建筑景观的设计和题名也具有隐逸的主题,更以楹联的形式来作进一步的诠释。造园者、参与者、园主等人所具有的隐逸精神形态,因其极强的人文特质而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江南园林的造园有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5.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质:江南古典园林实现了住宅与园林在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在满足居住、休憩、游赏需要的同时,将对自然的精神追求最大化地移植到园林中,使园林具有了堆山、叠峰、凿池等模拟缩写。巧用借景,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景色;衬托相映、虚实对比、虚远具体、空灵实在,形成园中景物的虚幻与层次。曲径通幽、随形而变、依势而曲的景致变化,使园林空间更为丰富。

第5课 园林•探幽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查阅和了解江南私家园林中著名园林的艺术特色,比较皇家园林,了解江南园林中的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重要造园元素的特点。了解不同时期江南园林造园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体验这些因素对江南园林的影响。

二、交流与探讨

寻找例证。将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情境的场景和中国山水画作对比,体会江南园林中缩景模拟的山水写意,从小景、小品、窗格、题咏、花草植物中寻找应对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人文思想,体会江南园林中的深层意味。

三、创意与制作

江南园林是从画中走出来的,所以江南园林的景致随处都是可以入画的,以线描、速写的形式记录园林的一角,配以自己对园林认识的文字,完成对园林的初步认知。寻找园林中最具有特点的景致、物件,由点展开,呈现园林的人文风貌,制作和绘画相结合,形成大型活动式场景,完成江南园林的再创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

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 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

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

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

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

四、课后延展

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 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四、课后延展

1.如果说江南园林是一幅风雅的写意,那么皇家园林又是什么呢? 2.在写意而风雅的江南园林背后蕴涵着怎样的人文特质和风俗画卷? 3.设计和建造园林的人,和那些曾经的园林主人对园林会寄托着怎样的情怀?

53637

第六课 美丽的书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因而一本好的书不仅要从内容上吸引读者,同时成书的形式还要有趣,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应具有良好的立意和构思,使书籍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从书籍封面、封底和书脊,再到内页,如果单独去看都是平面的,但随着人们的翻阅,视觉的流动,这些平面则组合成一本立体的书籍,带给人以美的感受。本课从书的整体形态到书的构成要素、书的封面、书的结构,步步为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书籍。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书籍设计,融入到书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设计思想,提高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学习书籍设计的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自己喜爱的一本书重新设计封面、封底与书脊。情感目标:感悟书籍设计的艺术美,树立创意为先的设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封面、封底、书脊的设计表达出书的内涵,恰当地使用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以及构成关系。教学难点:书籍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和相互映衬关系。

四、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A4 纸、画笔等。学具:彩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讨论:每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时,是否会仔细地品味书的包装是否漂亮、触感是否舒服、内文编排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具有美感?这种印象使我们喜欢上了美丽的图书。

揭示课题:“美丽的书”。

(二)新授课程

94041

第7课 张贴的画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张贴的画,按其字义,揭示了招贴画的意义、作用和特征。招贴画简洁、鲜明、明确,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接触招贴画,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些主题明确的校园招贴画,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教材从招贴画的概念、意义、构成、分类、主题及张贴的环境介入,引导学生关注招贴画,培养设计意识。引导学生把构思、创意通过视觉表达方式形成招贴画,以提高视觉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路径

看:招贴是我们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在生活中常见的大众艺术,它改变着我们的环境,述说着我们的时代。招贴的表达是视觉性的,易为人理解,具备了视觉设计的绝大多数基本要素,设计表现技法比其他媒介更广、更全面,更适合作为基础学习的内容。招贴画的特点:鲜明醒目的色彩,概括有力的图形,巧妙奇特的创意,富有号召力的文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招贴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美术作品,其通过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组合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招贴画作品不仅能对所宣传的主题起到广而告之的社会效益,成功的招贴画还应该是有趣、有力、易懂的,这样才能以生动、具体、直观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传播。

做:尝试用绘画、剪贴、摄影等多种手法为校园集体活动设计一张招贴画,体验招贴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创新: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新”并非全都无中生有,而往往是在我们熟悉的现实基础上发掘“新意”,予旧事物以全新的价值。创造性运用图形、色彩、文字等综合元素,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考虑张贴的环境,突出校园文化。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招贴画的特点和作用,分析招贴画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创作方法,体会招贴画的艺术美感。

技能目标:尝试运用文字、图形及色彩为班级、学校或某项活动进行招贴画设计,体

第7课 张贴的画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具:各类招贴画作品、课件、画笔。学具:画纸、画笔、各类图片等。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当你在城市的街道闲逛、在地铁站等车、在参观博物馆时,你会发现招贴画无处不在。而那些最好的招贴画设计总是让我们驻足停留,招贴画所传达的信息清晰明了,离开后脑海里还会常常想着它们。

思考:我们身边熟悉的招贴画,哪一幅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它的颜色、图形、信息、文字又是怎样表现的? 揭示课题:“张贴的画”。

(二)新授课程

1.分析探讨

分析招贴画《中国民间剪纸》《湿地保护》作品,思考:招贴画的概念及意义是什么?

小结:招贴画是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向公众传播思想观念、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化体育信息的一种艺术化的宣传方式,又称为宣传画、海报和广告。

探究:招贴画的构成及分类?

讨论:招贴画的构成内容包含图形、文字、色彩等,分为公共招贴和商业招贴。公共招贴,是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商业招贴,是以促销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内容为题材。

2.欣赏感悟

思考:一幅设计精美的招贴画凭借什么吸引着我们?分析招贴画《我爱黄河 我爱国旗 我爱长江》。

分析:设计师在设计招贴画时对图片的选择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图片的作用是简化信息,避免过于复杂的构图。图片能够使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清晰地呈现。

观察:黄色代表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红色是鲜艳的国旗,表现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蓝色代表长江,表现了建设祖国的激情。

交流:招贴画《我爱黄河 我爱国旗 我爱长江》运用象征手法、纪念碑的艺术形式,主题鲜明的招贴组画设计,吸引了观者的目光,较好传达了准确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视觉

546

第8课 一目了然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包含公共标志和信息图表两大内容。教材则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图形符号切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公共标志的含义、特点及设计要素,探究图表的作用、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其内容适合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尝试与体验,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创意设计则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深入感受标志、图表对生活的影响。利用图形符号开展有目的的校园综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严于计划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提升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教学路径

看:21 世纪是读图时代,因为标志、图表是最常用的视觉语言,更多的介入信息交流,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与文字符号相比,标志、图表更简洁、生动、直观。标志、图表是需要设计的,因为这些视觉符号具有准确性、可读性、艺术性等信息特征和视觉特征,因此很多的标志、图表都由艺术家参与设计。

学:公共标志的设计包含图形、色彩、文字等要素。而图表的设计、制作同样包含很多知识,既有理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又有感性的视觉审美,整个学习过程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科学与生活的沟通,图表设计可以是平面设计与立体制作相结合,利用多种材料(如扣子、贝壳等)和多种方式(如剪、贴等),设计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图表,以优美的作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做:感受生活,了解图形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视角出发,构思、设计创意独特的校园环境标志、班级课程表、日历等,提升校园文化。

创新:应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班级标志,充分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合作完成校园文化系列作品,发挥各自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公共标志、图表,认识和了解图形符号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设计要点。

技能目标:通过为班级、学校活动设计标志、图表,让学生体验图形符号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对同学设计的标志、图表进行恰当评价,认识和体会图形符号的不同功能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志、图表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符号设计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统一体现。

三、教学准备

各类标志、图表、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要点

1.公共标志的功能:指示、公告、指令、警示、禁止。

2.公共标志设计特点:可识别性、普遍性、公益性、约束性、多样性、持久性。

3.公共标志设计形式 :具象形式、意象形式、抽象形式。

(1)具象形式是基本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经过提炼、概括和变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特征,作为标志图形。这种形式具有易识别的特点。交通标志中的警示标志,孩子、老人都能明白。

(2)意象形式是以某种物象的形态为基本意念,以装饰的、抽象的图形或文字符号来表现的形式。如中国民航的标志图形就是以凤凰形态为意念,以抽象图形来表现的。这种形式往往有更高的艺术格调和现代感。

(3)抽象形式是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表现的形式。这种图形往往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神秘感,这种形式往往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易于记忆。如“耐克”就是一个简单的钩,在喧嚣的都市,简练而动感十足的小钩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激起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4.从组成元素来看,标志可以分为纯文字、纯图像、图像与文字结合型三种。(1)纯文字的标志设计主要在于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的设计,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2)纯图型的标志设计是在实物图形的基础上经过简化、概括、夸张等手法设计而成的;

(3)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标志设计最为常见,结合了前两者的长处,色彩搭配明确,具有行业特征和时代性。

5.图表:泛指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属性,直观生动的图形结构,通过图示、表格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现象或某种思维的抽象观念,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

图表的分类:条形图、柱状图、折线图和饼状图是图表中四种最常用的基本类型。图表类型还包括散点图、面积图、圆环图、雷达图等,也可以通过图表间的相互叠加形成复合图表类型,不同类型的图表则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

图表特征:图表设计有着自身的表达特性,尤其对时间、空间、抽象思维的表达,具有文字符号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首先具有表达的准确性,对所示事物的内容、性质或数量等表达准确无误;第二是信息表达的可读性,即在图表认读识别中通俗易懂,尤其是用于大众传达的图表;第三是图表设计的艺术性,图表是通过视觉的传递来完成,必须考虑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

图表设计:

当我们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展示统计信息时,需要思考表现什么—主题特征、何处——空间属性、何时——时间属性、程度——数量特征、如何——变化特征等。

图形创意设计还可以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得很好的内容和方式。一个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并用各种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设计训练,掌握图形设计语言的状态和意义,使自己的设计语言得到丰富及其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第三篇: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外国宗教、历史绘画作品的概况,初步了解不同艺术画派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和发现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文明行为。

【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国宗教与历史画,涉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外国美术发展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画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人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2、各画派的造型表现手法。

3、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上学期的外国美术欣赏课中,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代表作? 2.欣赏、评述。

(1)媒体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雅典学院》等: a.提问:这些作品是哪个国家、哪个世纪、哪些人的作品? b.评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作出点评与补充。

c.讨论:你能看出十二个门徒中谁是犹大吗?为什么?画家采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画面的主要人物耶酥的?

(2)欣赏:《荷马史诗》、《伊苏之战》、《亚历山大的胜利》

教师简介作品,同座同学可议论,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评述。老师点评、补充。(3)欣赏《马丽 美第奇的生平》以及鲁本斯的一些名作,《阿尔卡迪亚牧人》(教学挂图、投影仪、幻灯片等)。a、教师简介巴洛克艺术。b、教师简介后同学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

3.巩固、拓展。a,说说在这些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b、提出下节课的准备内容;对下节课中感兴趣的作品做评述的准备。(可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1、简介17、18世纪欧洲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时局背景下了解当时的艺术。

2、欣赏、评述

3、多媒体展示《梅杜萨之筏》、《希奥岛的屠杀》、《188年5月3日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大典》

4、介绍浪漫主义,介绍席里柯、德拉可罗瓦、戈雅的艺术

5、请同学谈谈戈雅的《188年5月3日的枪杀》与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找出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交流看法。

6、分析〈188年5月3日的枪杀〉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

7、讨论:你了解拿破仑吗?你知道的拿破仑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介绍拿破仑生平,介绍大卫的艺术。

小论坛: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还不如用照片拍摄一幅历史场景更为真实。你的观点呢?提出来与同学们讨论。

【教后记】

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4)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井进一步感悟,让学生在理解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各种语言进行风景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

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学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

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自然景点,多媒体课件,教学常规用具,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大师的资料,初步欣赏他们的作品。自己选 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自然界的景色。现在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然界中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些自然界中的景物,它们跟你有关系吗?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对它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感受?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大胆发言。

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己带来的关于自然的图片资料送到讲台前进行展示,介绍一下图片的内容、来源、精彩之处和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美的享受。

●发展活动

a•欣贯书中第6、7页画家的作品,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从绘画构成、表现手法、色彩感觉、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讨论。

b•画家所表达的自然界的景色有的是安详的,有的是热闹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不一样,观看的角度和理解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结合画面内容和画面表达的形式和效果等,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理解画家的心情。

c•结合自己的课前收集和课外阅读,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d•讨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时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说说他们的构图和表现技巧。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e•思考:自然风景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什么绘画有点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f•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表现画面? ●拓展活动

a•透过窗户看外面,自然界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b•用手做成方形的取景框,决定一下取景的范围,看看取景框里的世界。c•选择自己喜欢的取景范围,或是凭借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理解,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景象。

d•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

●延伸活动: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与大自然合个影吧!试试看,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们添到自然界的画面里,我们将会多么幸福!现在就动手吧,把我们画迸美景中去。

●评价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

●总结活动: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简单总结。【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回教室。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几•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庚斯博罗的层层秋意,张振华的静谣,都能感受得到吗?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吗? ●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得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相互评价,教师总结。【教后记】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技能领域:互相学同,互相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和感受,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创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埋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贯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从古到今有代表性的家园的资料、图片、教学常规用具,协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或六人活动小组。

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有关家园的资料,初步了解家园变迁的历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的家园进行较深层次的了解。观看周围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家园,并有自己的观感。自己选择各种美术表现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活动: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选出代表上讲台进行图片展示和汇报研究成果。大胆发言。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发展活动:

a•教师表扬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研究和交流。告诉学生:家园的变迁来自生生不息的人类创造。提出问题:现代家园的特点是什么?(美观、舒适、实用、健康等。)

b•师总结:家园的建设离不开美丽的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家园和环境中,就会有很好的心情,希望同学们为自己家园的发展共同努力学习和创造,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现代的家园,看一看,画一画。

c•组织学生带上速写工具外出,就近欣贯现代家园和周围的环境,并指导构图(透视等)等方法。

d•学生尝试写生。教师提出纪律和卫生要求。【教后记】

第二课时

●拓展活动:

a•欣赏教科书上作品。理解《校园实景图片》的透视关系,理解《遥看姑苏城》的俯视画法,埋解《故乡的云》的仰视画法。

b•认真研究教科书上的画有哪些观察视角和绘画方法,想一想,自已还可以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创作? c•构思,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构图和方法来表现家园,想表达什么时期和地方的家园,周围有什么样的景色来衬托。

d•学生绘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组图表现家园的变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延伸活动:试一试用手工制作工具或是废旧材料表现一下家园,说不定会有很特殊的效果。

●评价活动: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横向连接排列,组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互相欣赏和

评价。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家园设计师”和“最佳家园表现师”,并评出十幅“最 佳设计方案”。【教后记】

第4课 以笔代刀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木版画作品,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异同。技能目标:学生在木版画创作实践中掌握黑白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学习版画的表现语言,了解藏书票的艺术形式。

创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木刻版画的特点,有刨意地制作黑白木刻作品和藏书票。【教学重点】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艺术。【教学难点】(第一课时)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第二课时)藏书票的设计与印制。【课时建议】2课时

【课前准备】教具:欣赏用的版画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学具:木板、三棱刀和圆口刀、颜料、文具盒、印纸。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2)认知阶段:

木刻版画是“以刀代笔”的直率的刀法很有感染力。

试一试:在废旧小木板上试一试三角刀和圆刀,刻出的线条有何不同?三角刀主要用于刻细线,圆刀主要用于刻柔和的线和大块的面。

对比《我在海上一辈子》和《晚归》,你觉得这两幅版画的风格有何区别?利用不同的刀法语言,可以表现出细腻、粗扩、质朴等不同的艺术感受。

b,效果强烈的黑白木刻。

对比“实景图例”和“黑白稿”,学生分小组讨论 c•丰富多彩的套色水印木刻。水印木刻是运用水质颜料和宜纸来印刷的木版画,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形式,与雕版印刷术--样起源于我国。

欣赏课本上的套色水印木刻作品,猜一猜作品中的“色彩”是如何制作的? 水印木刻与油印木刻比较有何特点?水印木刻的特点就在“水”上,创作者可以控制水分,做有深有浅的谊染或晕化,其滋润、透明与洁净能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3)实践阶段:黑白木刻的设计与制作: a•起稿:把你想要表现的内容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可以在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朋铅笔砖画画稿,也可以画住复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

注意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画面内容而考虑版向的问题。b•刻制:

由于版上涂了墨色,侮刻一刀都能清楚地显示刻画效果。刻画时先以三角刀刻出木版画面上的轮廓边缘线,再交替结合使用圆刀,逐步刻出亮面。注意安全,用刀时左手勿置于刀前。c•上墨: 把以松节油调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许置于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黏于油漆上,以便在版上均匀滚墨。

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d,磨印:

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印。

e•完成:磨印完毕后,局部地打开看一看,如没有印实,可以局部补上油墨,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

注意在局部滚油墨时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动纸张。【教后记】

第二课时:微型版画——藏书票。

a•导入:教师出示贴有藏书票的书籍,提问:版画可大可小,这本书上有一幅小版画,同学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你知道吗,这种小小的版画被喻为“书上的蝴蝶”、“纸上的宝石”,就好比给小孩子打扮,一只蝴蝶结、一顶棒球帽,都寄托着父母的一片爱心一样,读书之人用“藏书票”装点书籍,同样也对所藏之书寄托着一份珍爱之情。

b、导知:藏书票是版画的一个品种,属于微型版画。它区别于一般版画之处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图像与文字相并重。同学们一定有自己喜爱的书籍,做一枚藏书票吧,把它贴在自己的藏书上,既标志着书的归属,又美化了书籍。

藏书票的单位称为“枚”,是因为它的画幅很小,一般不超过1厘米。画面中可以安排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范例:既要美观又要能标识归属。安排画面时别忘了文字占有一定比例,比如“某某珍藏”、“某某爱书”等。此外,还有国际通用的拉丁文“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这些文字在画面中还起着构图和色彩的作用。

(3)你想做一枚什么样的藏书票呢?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藏书票的画面力求简洁、精美,可选择风景、人物、花卉、动物、建筑等等;票面形式多样,长、方、圆均可。

c•导练:

藏书票可以用黑白木刻的方式,还可以用套色木刻的方式制作。

(1)拷贝:根据画稿分色的需要,将画稿上不同的色块分别拷贝在版上(可以事先在版上涂一层颜色,便于观察刻板效果)

(2)雕刻:依照画稿雕刻主版和色版。雕刻过程中要注意套版时的准确性(可以在各个印版的同样位置做上记号,别忘了印纸上也要做上标记,这样可以保证套色的准确)

(3)套色:印刷色版一般先印淡色版,后印深色版。注意要套准,不露白。(4)磨压:在印纸背上垫上报纸,用木蘑菇或瓶盖磨压。(5)完成印刷:通常都是最后印上深色的主版。d•评价阶段: 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互评:引导学生合理地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e•拓展延伸:

推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年级的木刻版画作品展,邀请老师和家长参观。为自己和朋友制作藏书票或贺年卡,互相赠送,表达美好的祝愿。【教后记】

第5课 端午节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发展成集游戏节庆、体育锻炼、健康预防于一体的民间节令。

创造领域:学会利用身边易得材料有创意地制成自己喜爱的端午节用品:用纸折叠造型;纸盒、纸板、竹片组合等综合造型;碎花布、彩色线缝制造型。

情感领域:通过实践和体验,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丰富的想像力过着有深远意义的端午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身边易得材料以多种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端午节用品:创造性的节目表演和游戏;用纸折叠造型做一些彩棕;纸盒、纸板、竹片等综合材料做大龙舟;碎花布、彩色线缝制一些香袋等。

【教学难点】

a•对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渊源的了解、探究和继承。b•设计制造出有意义、有创造性的节日用品。【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没计】

第一课时 对端午节民间传统文化渊源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悬钟植像;挂艾叶莒蒲;赛龙舟;饮雄黄酒;吃棕子;佩香袋等有关端午节起源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

学生:学生自己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咙夺目的彩色纸棕子、布香袋(有十二生肖造型、有“五毒”、还有卡通造型),还有课件里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青蛇传”片段)、悬钟植像;把学生带人端午节,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a、端午节识纪念谁的节日?有何意义?根据你收集的材料,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说法?(屈原、伍江而死、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理、纪念龙的特殊节日。)

b•每年的端午节,你是如何度过的7你包过棕子吗?佩带香袋吗?你玩过碰鸡蛋、鸭蛋、鹅蛋吗?你参加或观看过赛龙舟吗?饮过雄黄酒吗?你洗过艾叶莒蒲水澡吗?(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与端午节由来有关的几位历史人物(屈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伍子百: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曹娥:东汉孝女;秋谨:现代革命女诗人)。

b•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给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民间采用了哪些方式来纪念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吃棕子、悬钟帽像、玩碰鸡蛋、鸭蛋、•鹅蛋、佩带香袋)。

(3)实践:

a•学生4一6人一组对端午节传说中的故事进行编排并表演。要求对故事情节了解,表演充分、形象合埋。

b•学生个人或分组对端午节纪念活动(赛龙舟、挂艾叶莒蒲、饮雄黄酒、悬钟道像)进行“模仿秀”表演。

(4)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课本、多媒体课件,迸一步了解涉及端午节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屈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伍子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曹娥:东汉孝女;秋理:现代革命女诗人)。7 中国民间节日纪念的特殊性:集游戏节庆、体育锻炼、健康预防于一体的民间节令。

(5)创新:

结合课本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还可以设计出哪些更好的方式或者别具一格的形式过端午节。

表演独特的故事新传和用游戏的方式给自己设计的故事新传及游戏命名。(6)拓展:

a•去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涉及端午节由来的几位历史人物;中国民间采用了哪些方式来纪念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

b•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用诗会的形式过端午节。

(7)总结:教师从学生编导、表演的节目和游戏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指导性评价。也可以举办“端午节模仿秀”,集体评选优秀作品。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彩棕、香包,彩蛋的制作

【课前准备】

教师:端午节用品的图片或课件资料。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实物、图片。制作纸制彩棕、彩蛋、香包的各种彩色纸(稍微硬一些)、彩色布、香艾叶草和各种彩色线。美工刀、颜料、铅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点评学生上节课“端午节模仿秀”优秀作品,并提出:希望在道具上有所创新。如:挂饰“香包、彩棕”,彩蛋游戏的装饰与创作。

(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通过教师示范了解用彩色纸制作彩棕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了解彩线绕结方法及串接方法。

b•让学生口述彩棕的制作过程,分小组讨论用彩色纸制作彩棕的一般方法;讨论彩线绕结方法及串接方法。

(3)实践:进行彩棕制作:学生2一4人一小组,先讨论如何制作出形态可爱、五彩续纷的彩棕,再动手制作。

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4)感悟: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涉及端午节其他用品的制作技法,讨论制作彩蛋和香包的制作小技巧。

(5)创新:

a•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制作出形态新颖的彩棕,教师可提示在彩棕的棱角上变化,在各面上进行变化或更简易地制作出形形色色的彩棕。并能够加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设计香包、彩蛋。制作过程中可放民乐烘托气氛。

b•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彩棕、香包和彩蛋?给自已设计制造出的彩棕和香包、彩蛋命名。

c•将自己设计制造出的彩棕和香包做出各种申结造型,小组l间进行交流,组织一个交易会,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开展相互赠送彩棕和香包、彩蛋活动。

(6)拓展:

(7)总结: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有创新的作或交易会。【教后记】

第三课时 赛龙舟游戏制作

【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民间端午节“赛龙舟”体育活动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制作“赛龙舟”的各种材料:纸箱、硬纸板、一次性纸杯、小木夹、纸棍、美工刀、铅笔、粘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影视资料了解赛龙由来及其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2)认知:

a•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多媒体课件,了解龙头的结构及如何与教室环境有机结合,设计制作出自已的龙丹。

b•让学生口述龙舟的制作过程,集体讨论制作方案。(3)实践:

a•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如何制作出有创意,能与身边材料巧妙结合的龙。

b•对龙头、龙身。龙尾及桨分别进行设计制作。可以参考教材上提供的方法,也提倡同学设想出不同方法,还可以结合体育活动,将同学排成两组以上的队形,在操场上进行“赛龙舟”竞技比赛。将龙舟的头尾进行美术装饰设计,同学的队形组合是龙身。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4)感悟: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各地赛龙舟的风俗、风情的差异,体悟赛龙舟及其体育活动除纪念价值外的教育价值——集体要前进必须齐心协力。

(5)创新: 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造出更加有气势的龙舟,并将制作的龙舟在教室里进行实地组合。

将设计制作的龙舟组接好进行赛龙舟游戏。并能够全面地介绍龙舟各部件的功能和制作技巧

(6)拓展:

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各地龙舟的特色。让学生尝试龙头和龙尾、龙身各处所担任的职责有何不同,树立在一个集体中大家要前进必须“齐心协力”的信念。

让学生欣赏自己设计的作品,用简洁的文字进行创意说明。(7)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合作制作过程和游戏过程,从构思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对在游戏中能顾全大局,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的学生给予肯定。

【教后记】

第6课 时间的表情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了解钟表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聆听钟声、欣赏图片、触摸时间等活动,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充分感受时间的存在,培养珍惜时光、关注生命的意识。

实践与创造:掌握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利用生活废旧物品,采用新颖的方法设计制作一款钟表,赋予l日材料新的生命,表现独特的创意,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在钟表的游戏中发展手脑协调一致的能力,培养学习美术持续的兴趣。

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教学重点】钟表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钟表装饰设计、创意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教具:各种钟表范例、多媒体教室。学具:收集钟表的图片、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钟心,刀、剪、胶带等。

2•教学思路

(1)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素材。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要有一款数码相机,利用周末到钟表店或超市参观考察,拍摄收集图片。

学生:把过程用笔记录下来,重点记录考察时遇到的阻力,如何解决的,考察的收获或者是不足。小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体会,回家收集整理生活废旧品,根据自己家的现有条件,发挥联想,看哪些能和钟表发生联系?最好在家把它加工成半成品带到课堂。

(2)个性化创意展示。(3)动手制作。(4)观看并评议。

(5)学习延伸:钟表的游戏。

12个同学围成圆,圆心站一位同学扮演时针和分针,以左手为时针,右手为分针,蒙上眼睛,在老师的指令下摆出某一时刻的动作。当动作发生误差时,学生发出善意的笑声,在游戏中体验快乐、释放情感。

【教后记】

第7课 最亲近的家具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关注椅子给人类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体验。实践与创造:运用彩绘法或烟熏法给椅子添加装饰,美化自已的座椅,表现独特的创意;整合物理方面的知识,利用废旧的纸箱带作一把能承受自己的椅子,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几个人完成椅子的游戏,体验生活乐趣。

欣赏与评价:欣赏各种造型、色彩•材料不同的座椅,开口刨作的思路;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教学重点】椅子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实用与美观结合、创意制作。【课前准备】 教具:书本范例。

学具:课前分组收集制作材料,如玉米秆、易拉罐、饮料瓶、木块、木板、包装箱等实物;制作工具,如稻草、刀、钉、锤、小钢锯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事先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收集素材。

学生:可以请教物理名师或者:长,寻求技术指导。(2)材料汇总展示。各组把材料带回,创意大此卜看哪一组的材料最让人出乎意有的准备用玉米秆和稻草做一巴“竹藤椅”,玉米秆做椅腿和靠乳稻草编织成网状的椅座;有的佳备用硬纸和棉花做一把“沙发”;有的要用小木块、木板做一把“仿真木椅”;还有的要用易拉罐、饮料瓶做一把 10 “花篮椅”等等。

(3)作业设计制作。

动手制作,强调安全操作,尤其注意不要划破手。

老师适当点拨:注意先要四腿平衡,求稳;再看结构是否紧凑,求实;在平稳、结实中透出材料的新颖,你就成功了。

(4)作品展示评议。从色彩、材料、制作、创意等儿方面评议,如最坚固的椅子、最精制的椅子、最奇妙的椅子等等。

(5)拓展延伸。欣赏课本上的图例,结合自己的制作,反思:有哪些有待改进? 【教后记】

第8课 边吃边看的艺术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把家中的茶具带来,向大家介绍它的独特之处;发现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饮食用具中蕴涵的文化,调动视觉、触觉、味觉感受美;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艺术情感。

实践与创造:收集一次性餐具,如碟、碗杯等,添加漂亮的装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纸盒、可乐或雪碧瓶等,用剪刀进行艺术加工,再用记号笔画上图暗进行装饰。

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实用与美观的角度来评价制作,寻找外形装饰与内容物的共同之处,巧妙结合,体现出设计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饮食用具的装饰、造型设计。【教学难点】联想与创意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餐具范例

学具:带一件美观实用的饮食用具,收集一次性餐具,记号笔、水粉、乳胶、剪刀等。【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每人回家带一件或一套与饮食有关的用具,如紫砂壶、水壶等,了解它的来历。同时准备白色质地的杯子和碟子各一个,或者是白色的一次性废旧纸杯和盘子餐具等。

(2)饮食用具介绍。

向同学介绍它,有何独特之处?比如上面有书法作品、作者的印章,有小动物造型,有图案等。整体造型像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如何使用它吗?学生的演示活跃了课堂气氛。由视觉审美、触觉把玩到味觉品尝,立体地感受饮食文化的魁力。(3)设计点拨。

a•教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今具有代表性的茶具(注意精选材料、造型、装饰都很独特的)。这些作品引起你的遇想了吗?你有什么新的构思? b•造型设计:越来越形象化的设计让器物充溢情趣性,透明的材料给人灵动的感觉,引发美好、有趣的联想。

c•装饰设计:可以把杯、碟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图案。例如杯子上画鱼钩和线,碟子上画群鱼,黑白对比,趣味高雅;再比如,碟子一圈画上黑白相间的键盘,倒置的杯子上画一只弹奏的手,创意非凡。

(4)动手绘制。

a•可以把钟表设计在碟子上,时针、分针画在倒置杯子的底部,创意如何? h•可以把杯子倒置于碟子中心,整体当做一顶帽子,设计上花纹。c•可以在碟子上用皱纹纸剪贴花卉装饰。

d,可以在杯子的外壁写上书法,勾勒山水小景。

注意绘制的工具可以采用油性的记号笔,着色力强,也可以用水粉加乳胶增加附着力。绘制的形象要简洁、概括,有疏密聚散的变化,能产生黑白对比。

(5)相互交流、评述。

相互观摩作品,向同学介绍你的作品,谈一谈你美好的设想,解答同学的质疑。【教后记】

第9课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方法。

(2)让学生从惑受形象人手,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从而提高欣贯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惑。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秦始皇兵马桶、霍去病墓前雕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典型地域的代表性作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古代雕塑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古代雕塑的资料)。【教学过程】 ●提问式导入:(提间贯穿整节课,问题解决,即是课的结束。)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做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关于秦始皇陵兵马桶,你知道多少? 汉代雕塑有怎样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雕塑整体凤格是怎样的?谈谈你认为最经典的作品? 南京是六朝古都,你是否了解一些六朝时期的作品? 中国四大石窟是哪儿个?著名的作品你了解多少?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云冈石窟大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佛造像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如何的? 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乐山大佛的简况?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查阅过资料,应该可以回答出一部分问题,不完整或需要强调的部分,教师应注意重点解析。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小组综合讨论,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提出意见或不同看法。最后教师点评。)

●问题回答及补充。

(多媒体图片:秦始皇陵桶阵图2一3张,局部图片2张,军吏桶、将军桶、跪射武士桶各一张,兵桶头部特写4张。)

【教后记】

第四篇: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四、课前准备: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张。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2、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3、回教室后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的到吗?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的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讲解透视、视角等系统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畅想理想家园。结合大丰特色,融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学幻想画,想象未来家园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综合渗透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美术课的实用性。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融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引起品画人的感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一股活力,有智慧,有理智,有很强的创造力。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但不够强烈,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美术专业知识。

学法指导方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以及抽象思维(2)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树立家乡自豪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识家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目标: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表现心中的理想家园。

(3)情感目标: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人生,丰富精神家园。

(4)创新目标:融入各科知识,挑选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四、教法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小组新型合作,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课堂;适当结合提问,猜测等课堂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我重点介绍下我的“组组合作,队间竞争”的课堂激励法,我把全班分为两个队,红队与蓝队,每个队有四个组,红队与蓝队公平竞争,每节课争星创先,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位同学回答的棒时,我们有特色的鼓励,“棒,真棒,你真棒”给学生无比的自信。体现了合作与竞争。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家园模板,影象资料,音乐,板书等。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家之美,合作探究,想象之美几个环节组成。

1.导入(3分钟)随着一段视频教师展示《中国大丰》。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家园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这样的开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好这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家之美(4分钟)

欣赏大丰风景图片,通过抽号游戏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

通过丰中的校园的变迁前后照片对比,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

3.做一回小老师(8分钟)

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请同学上来,触摸出透视线,更加了解透视。

请学过素描的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透视的原则。

4.教师示范(5分钟)

出示学校的图片,教师在纸上快速示范画校园房屋的过程,并有个地方有意画的不正确,让聪明的同学找出来,加深印象。

5.合作畅想——未来家园(20分钟)

教师展示上届同学参赛获奖的一些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用手中的画笔并结合初一学过的肌理表现手法,去展现未来家园。

小组合作:相互提出自己的大胆想法,并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大家交流神奇的想法(可以多位同学一起完善小组想法)(这个环节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同学对未来家园的畅想)

大显身手:请同学们描绘出你最喜欢的家园,可以带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你的奇幻想法。

(作业的设计是经过完善的,而这个想法要感谢我的一位学生,在试讲这课时,有位小男生怯怯的举起手对我轻声的说,老师我可以画我的老房子吗?我怀念我的老房子,有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而如今我住在城市里,周围没有我熟悉的一切。对我来说,确实给我不小的震撼,我当即修改了我的绘画要求)

6.展示、评述、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并在“画卷”展板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说说自己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醒大家注意。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科技奖等奖项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主要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并能畅想未来无限美丽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这么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你们创造出更多的美。并能用废旧材料制造出立体的家园,参加环保展览。

第五课《盛世汴梁》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的价值。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三

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四

探究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

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 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

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

5.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五

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六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第六课《蓝白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蓝印花布作品,感受蓝印花布色彩特点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体会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

认识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蓝印花布的特殊制作工艺;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寻找简便的方法替代复杂的传统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南通有哪些民间艺术吗?交流引出蓝印花布。

2、出示蓝印花布,引入课题——蓝印花布赏析。

3、导入课题:《蓝白之美》------走进中国蓝印花布(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课欣赏探讨

(一)介绍蓝印花布由来和历史

据专家考证,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历史悠久,而极具民族工艺特色的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制成桌布、帐幔、床单和饰品等。

(二)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

1、这蓝印花布可真不简单,请你猜猜看,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交流。

2、不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一段录像吧。

3、播放蓝印花布制作步骤的录像。

4、交流感受。

5、出示漏板,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制作的复杂工艺。

6、教师总结。

南通蓝印花布是天然纤维织物为面料,采用石灰、黄豆粉为印花防染、棉纸漏版印花、蓝草植物染色,是江南特有的传统工艺品。

(二)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

(三)研究特点,加深认识。

1、这蓝印花布很特别,你能找出它与普通花布的不同吗?交流

2、欣赏蓝印花布(二方连续图案式)你能看出是以什么内容为主的吗?交流。教师总结:大多蓝印花布图案以生活中的动植物为主,具有一定的含义。

3、出示蓝印花布实物(四方连续图案式)一块

4、小组研究蓝印花布特点。(1)、提出要求:

a安静地说

b小组长记录并汇报

(2)、请打开信封袋,拿出材料,大家讨论表上的内容,组长记录,完成后组长把小组号码牌贴到黑板上。研究内容:小组讨论

a.图案由什么组成的?b.图案有什么含义?c.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蓝印花布图案以一个个独立的点或短线构成图案,图案常常重复排列,而且多用吉祥、祝福图案。那么这些吉祥图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4)、深入研究蓝印花布的图案含义。①出示蓝印花布图案

A福寿图 这块布上重复出现了很多蝙蝠,你知道蝙蝠象征什么吗? 交流(蝙蝠——福气)

B喜鹊登梅图 再来欣赏一块,你能猜到图案的含义吗?交流(喜上眉梢)

C凤栖牡丹图 这里的凤凰和牡丹代表富贵吉祥 ②出示蓝印花布实物

A 先看看这块画布的名称,教师揭示——“年年有余”,鱼和余是谐音,年年有余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B 给花布取名。

看屏幕上的另外三块蓝印花布,给它取名。

5、教师课件出示总结。

(四)欣赏现代纹样和形式。

现在蓝印花布也是与时俱进,设计师设计出了很多款式和图案的蓝印花布,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新品蓝印花布图片。

(五)尝试表现蓝印花布。

1、出示课件:请你为桐乡蓝印花布厂设计一个蓝印花布图案。

2、教师示范。利用油水分离法表现。

3、欣赏四张典型的范作。

4、学生尝试,教师辅导。

5、作品贴到展板上展示。试着给作品取名,交流。

1、蓝印花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1、作业点评

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

2、课堂小结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给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与之相关的蓝印花布产品也已经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作为一名南通本地居民,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她,保护她。

第七课《泥土的味道》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泥土是最普通但又是最特殊的物质,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火的高温烧结,用泥土塑造的东西可烧制成坚硬的陶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泥土制作的泥偶、陶器至今依然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了解泥土与人类器物文化的关系,了解以泥制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基本的泥制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

一、教学路径

欣赏——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的造物行为之一,如原始彩陶、泥偶,到后来出现的砖瓦、唐三彩、瓷器等等,泥制品始终伴随我们的生活,是人类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泥是怎样被塑造的?是什么让泥土变得如此精彩?这个变化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为了造物,这些东西又被做成了什么?

体验——由泥成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盘、捏、塑,器皿可以是泥条盘成的,也可以是泥片围合成型的,如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体验由泥成器的各种方法。

应用——一方面应用各种泥成型的方法,有目的地制作器型。另一方面或雕或捏,或贴或画,表现和装饰器型。

创造——以一种或多种泥成型法制作器型;用雕、捏、画、刻的方法装饰器型,用多个造型相互组合完成新器型。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了解、体验泥陶、泥俑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第二课时从紫砂壶引入,结合器型、装饰手法体验和创意完成作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以泥制器的发展历史。体验各种泥制器物的器型和装饰特点,了解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知道泥条、泥片、捏等的基本制器方法,运用所学,尝试制作器型并加以适当的装饰情感目标:感受泥陶、泥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各类器型中由造型装饰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基本掌握泥陶、泥偶、简单器具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各时期各种泥制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

教学准备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泥俑、泥偶的图片,传统紫砂壶到现代茶壶的图片、实物,陶泥或粘土材料、泥制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陶器和陶偶: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陶制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会在陶器上留下痕迹,并且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讲,不同时期的出土陶制品往往会成为那一时期的文化象征,同时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艺术发展水平。

2.民间泥玩具:泥玩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动物为主,兼有人偶、车马等。其造型稚拙有趣,色彩鲜艳醒目,创意多变生动。中国的民间泥玩具以区域划分有:河北玉田、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无锡惠山泥人,等等。

3.紫砂茶具: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专用的器具之一,其工艺和器型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在制壶造型工艺中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印模、镶身筒等方法。而壶的造型也被归纳为:贡春、合欢、提梁、硕艳、汉云、四方等等。紫砂壶的制作中包含有“泥、型、工、款、功”五个方面。

4.陶器的创意:以陶器中的制型为主,其它工艺为辅,利用泥料的强可塑性进行创意制作陶器。以陶器的功能特点进入,注意形与形的结合与变化,可以尝试泥片、泥条、刻塑、挖切、图绘等综合创意。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音乐导课

1.媒体播放音乐古埙演奏片段,师生聆听,用心体会、感受。

2.教师讲述典故:音乐名为《哀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曾两次被灭亡并毁城,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谱写此曲。

3.教师设问:听了这音乐有什么感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猜测。

4.出示实物“埙”,介绍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是陶制乐器的一种,古称“颂埙”,类似的还有“陶笛”等。生活中实用的陶器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陶器。学生欣赏,引入课题。

(二)欣赏感悟

1.媒体呈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舞蹈纹盆》《人面鱼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师生共同讨论陶器产生的年代、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

2.师生重点研究分析作品《陶马》,了解作品的历史记录及文化价值。3.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媒体呈现各地陶器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了解。

4.媒体呈现唐三彩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作品与前面的陶器作品相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寻找并描述。

5.教师介绍: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唐三彩的制作,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的新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到了宋代,陶瓷工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三)分析探究

1.教师展示泥玩具实物,学生欣赏、讨论。

2.教师介绍:泥玩具是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3.媒体呈现中外各类泥玩具作品,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思考以下问题:(1)中外民间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2)各地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3)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色彩有哪些特点?(4)仔细研究民间艺人们运用了哪些方式让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各小组依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相应的回答。

4.师生欣赏泥塑制作过程的录像,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制作方法,并体验对泥土的揉、捏、压等基本技术。

(四)合作创作

教师要求每小组商讨一个主题内容,各小组学生按主题完成一件独立作品,并组合完成同一主题下的一个场景。小组欣赏,交流体会与感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玩具,并收集其背景、故事。

相关链接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的东南部。无锡惠山泥人,以其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形神俱备的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无锡惠山泥人开始多以“耍货”泥玩具为主,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也应运而生。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印模、彩绘、开相等。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惠山泥人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围绕人们熟悉的泥土展开美术课程的学习。泥土在地球的陆地中广泛地存在,是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生长的土壤;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各样的形态;泥土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烧结特性,遇火高温,就可以凝结成坚硬,遇水不化的陶土,如果用泥土塑造成一定的器型,再经过高温烧结,就能够制成陶器。后来中国人首先发现,一种特殊的瓷泥(高岭土)还可以烧制质坚、洁白的瓷器。

泥土是人类最早用来塑造空间的天然材料,并延续至今;用泥制陶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本课,首先展开的是中外古代用泥材料制作的器具或工具,包括西亚两河流域中的泥板书写,华夏文明中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西汉的陶器,西晋的陶马及唐代的三彩艺术等等。叙述了泥土的特性和人类使用泥土造物的历史。之后,本课转入了民间工艺美术中的泥玩具,包括著名的无锡泥人和西部地区的泥虎、泥猴等的介绍;最后将课程内容落在现代的泥创意设计“平台玩具”。

教材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的壶为例,着重介绍了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和中外艺术家创作的现代壶艺作品。并介绍了用泥材料塑造器具或装饰的基本技巧,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实践体验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泥土的特性,感悟泥土的味道,丰富对自然的热爱。认知目标:了解泥土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造物的意义。

技能目标:掌握用泥土材料塑造的基本方法,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创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泥土的可塑造性,并塑造器具。

教学难点:在掌握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创意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以上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泥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通过PPT或图片或仿制品,欣赏泥土制作的古代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如泥俑、陶俑、原始陶器、建筑构件、泥塑、浮雕,等等。讲述它们的故事。

在赏析这些作品的时候,简单分析它们的制作方法、用途等。2.用泥来塑造。

讲述泥土(粘土)塑造的基本方法: 揉泥、捶泥、搓泥条、拍泥板; 捏塑成型,塑造形态;

在泥坯上刻、划、模印,塑造形态; 盘泥条成型、塑造器皿; 围合成型、塑造器具。

3.通过PPT或图片,展示、介绍紫沙泥、紫砂陶艺;赏析紫砂壶艺术作品。通过PPT或图片,展示、讲述现代使用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评述这些作品的创意。

4.学生创意、操作实践。5.课堂作品展示、评述。

五、课时建议

课时建议为2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了解泥俑、陶器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初步尝试泥的可塑造性;第二课时介绍中外陶器文化、紫砂陶艺、外国壶艺等,赏析作品;讲述现代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学生作业、评述。

六、教学准备

1.陶泥、(粘土)2.简单的泥塑工具 3.教学演示ppt 4.图片、实物(生活陶器、紫纱壶、民间泥玩具等)

七、教学资源

1.网络搜索关键词:泥塑、陶艺、泥玩具、紫沙工艺、紫沙壶、现代陶艺等。2.查阅中外彩陶文化、陶俑,泥塑等,比较、分析。

3.收集关于以泥为材料的民间美术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

八、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对泥可塑性的体验,大胆尝试的探索精神。2.评价学生对制作工艺、流程的计划意识。3.评价学生的创意。

参考案例

课前准备

1.本课应在美术专用教室进行; 2.陶泥(粘土)、泥工制作工具、手动转盘(慢轮),等等。

导入新课

教师先放映一段关于地球、土地、森林、庄稼的视频(可用图片编辑视频,配音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家说只有地球上才有“泥土”。生:那火星上是什么?

师:火星或其他的岩石构成的星球(非气体星球)的表面上只有岩石和尘埃。所以泥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因为地球上的陆生植物就是在泥土中生长起来,包括人类的大多数粮食、蔬菜和水果。泥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没有它地球上就会没有绿色,也不会有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许许多多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能够用泥土来做什么呢? 生:做砖,盖房子;做陶罐;做泥玩具„„ 师:对!看来同学们很熟悉“泥土”。不过用泥土制砖,因为要使用大量珍贵的泥土,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所以已被国家明文禁止。

好!我们就来说一说人类开始用泥土造物的历史:(教师PPT演示新石器时代的泥陶人形、器物)

师: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西方的文化传说中,第一个“人”叫“亚当”就是用泥土造的。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根据考古得到的物证,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开始用泥土来塑造自己。

人类还学会了用泥土来书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最早的文字就是书写在软的泥板上的,有人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生:不知道!(或有人回答:是楔形文字)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楔形文字”,它是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人类还学会了用塑造的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一组与骑马有关的泥塑图片:

(教师PPT演示关于马的泥陶塑造型)

这些是中外古代关于“骑马”的泥陶,有西亚两河流域文化的陶壶,非洲的陶俑,中国汉唐的骑俑,等等。

泥土既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用来记录历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件陶马的身上有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生:它身上有马鞍。

师:对了,它身上有马鞍。最重要的是它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马镫,“马镫”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马是古代重要的战争资源,马镫对骑马技术的影响非常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骑马打仗的攻击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用泥土制作的陶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PPT演示)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重要的生活器具,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砖瓦材料和建筑构件。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泥玩具

人类最早的玩具也是用泥制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泥土是最容易得到和加工的天然材料。大家玩过什么样的泥玩具?

生:(学生自由回答)师:好,我们欣赏了许多有关泥制作的各种物品,下面我们就来亲自感受一下泥的特性,亲手试一试泥的制作方法。

首先是“制泥”

什么是制泥?就是要将从土里挖来的粘性土敲碎、晒干、磨细、筛选去掉杂质,然后再像和面一样用清水发泥、揉泥,这样就制好了。

打泥片,是泥制品的一种基本的方法。泥片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立体空间形态、特别是器皿,甚至还可以在泥片上雕刻、装饰,等等。

泥条。是将泥块搓成粗细均匀的条状,像线一样,并可用它来盘绕成型。大家可以试一试。

(学生使用简单的泥塑工具,动手实践,教师辅导。)师:好,大家都试过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学生自由简短回答,如:与小时玩泥或玩面团有什么不同,等等。)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自己打的泥片或搓的泥条来做一个简单的器皿。泥片可以围合成型。(PPT演示)泥条可以盘绕成型。(PPT演示)

师:我们再来看看泥的这些基本的制作手法可以创造的器具。(PPT演示)紫砂工艺作品、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艺术家或工艺师在设计制作时强调设计的创意与制作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民乐背景。)学生作品展示、评述

结束课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用泥制作的器具的设计应用课程,也了解了泥土制器的历史及意义,赏析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体会了泥土作为我们身边的物质,它天然的可塑性,为人类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爱惜泥土,保护泥土和它存在的环境。

第八课《放飞希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

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

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古时称为 “鹞”或“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2.传统风筝典型的基本造型。

在传统的风筝造型中大多数都是以飞行动物为基本原形,如北京的沙燕风筝,山东维坊的龙形风筝,还有蝴蝶风筝,蜻蜓风筝、老鹰风筝等;在江苏的南通有由八卦风筝发展而来的“板鹞”风筝;另外还有宫灯风筝和以神话传说为造型主题的人物风筝等。

3.南北风筝的艺术特点。

在造型、绘画的内容上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方面南北风筝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对比图片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层层深入地了解各地风筝的变化。

4.风筝背后的民俗文化。

风筝通常都是在清明前后放飞,于是这其中就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演绎,如高鼎的《村居》,还有了曹雪芹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里将沙燕的图绘寓意一一道来,有的吉祥,有的励志。

5.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

风筝的基本制作一般是基于“扎”——骨架,“糊”——裱纸,“绘”——装饰,三个部分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课程展现的几种简单的风筝制作,可以充分说明风筝制作的全貌。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与查阅

学生课前可以分学习小组查阅、探究各种与风筝有关的资料。特别提醒学生,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如南、北方风筝的造型有哪几种,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需要强化与风筝有关的文字资料的查询,如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的传说、典故等。所有资料查询后各自整理以备用。教师要在课前发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类查找资料,针对学生做适当提示,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体味到探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2、交流与探讨

在查阅、收集和整理出各类与风筝有关的资料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相互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进一步探讨有关风筝的历史、种类、造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围绕自己家乡的风筝,或者是自己曾经放过的风筝,看看它们与其他风筝的差异。

3、创意与制作

创意制作的核心不仅是要制作出一个可以放飞的风筝,而且还可以对所制作的风筝进行图案装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从中感受创意表达的乐趣。本课风筝的制作,可采用简单有骨风筝的制作或无骨折纸风筝(也称为“软体风筝”)的制作。

4、放飞的游戏

从放飞的集体活动中感受飞翔的快乐,获得成功放飞的喜悦,体验表达愿望的乐趣。活动应创造一种愉快的集体活动情境,并注意安全。

教学评价建议

一、在本课教学中,风筝既是中国地方民俗的一个缩影,又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教学中应以风筝为介质深入理解民间美术活动的文化意义。

二、作业设计可针对典型的风筝个案入手,进而展开适度的变形、变化,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的风筝作品。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参照教学内容部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传统的风筝、一个现代的风筝、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颜料、笔、针线、剪刀、纸张等。

三、教学过程 1.诗文导课。

中国古典音乐伴奏下,展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中的诗句,进入课程。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又是描写什么的呢?通过回答讨论引入课题。

2.欣赏、了解风筝的起源。

(1)请同学们描述风筝的放飞季节和已知的风筝形态。提问:有同学知道风筝是怎样来的吗?

(2)放飞风筝的季节通常是在清明前后,这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民俗、民风呢?

在《红楼梦》中对放风筝有一段精彩的描绘。通过这一描绘我们会知道放风筝有着诸如“放晦气”等民俗。

3.造型与装饰的解读。

除了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造型和装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1)以图片欣赏的方式分析和讲解南北风筝各自的特点,具体解读北方“沙燕”风筝的典型含义。

(2)简要解读风筝的制作技巧与装饰手法。

(3)详细介绍简易风筝(无骨风筝)的制作方法:折纸、装饰、穿线、调整平衡等。

4.创作与实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风筝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如何运用传统,创新现代的元素来装饰风筝呢?这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给予必要的参考资料)。

(2)作业要求:制作并装饰出一个完整的简易风筝。装饰图案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8课

5.课后拓展与思考

(1)“风筝”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怎样被描述的?(2)从传统风筝的装饰和造型上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单元。风筝的种类造型多种多样,风筝的文化寓意深远。本课通过看风筝,做简单的无骨风筝,说风筝的历史、分类、图案,画风筝,放风筝这些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初步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着把这些知识与具体的制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到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学习之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不同种类的风筝内容和造型,体会风筝制作中的不同寓意和各种情感的表达。

学习——学习制作无骨风筝的简单的方法,学习如何自己构思并在自己的风筝上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探寻——探寻风筝的图案与人们的愿望和情感的表达的不同方式。

创作——欣赏经典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用线条和色彩,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表现属于自己的思考。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根据风筝的造型分类、风筝的图案设计之美、学生制作无骨风筝等方面,选择重点酌情有侧重点地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风筝的欣赏,了解风筝的分类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风筝的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风筝的审美情趣和简单的无骨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生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布臵环境、教学课件、示范用材料(A3纸、线、打孔器、皱纹纸、美工刀 等)

学生:彩色A3纸(打孔、划分四等份区域、刻划尾条入口)线、皱纹纸、记号笔、炫 彩棒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看风筝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教室挂了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海豚风筝、章鱼、燕子、龙头蜈蚣„„,畅游在风筝的世界里,你的感觉怎么样?喜欢吗?想自己也拥有一个吗?好!老师会在两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人手一个,那么现在开始,听老师的指挥!

2.做风筝

拿出一张彩色纸,先从一侧找到四分之一的位臵,折上一个90度的角,(如图所示)再在另一侧相对应的位臵,同样的也折上一个90度的角,好!打开棉线,找到两个线头,先用一个线头穿过彩纸上的一个孔,打好结,再用线的另外一头,穿过另一个孔,再打好结,此时把彩纸平摊在桌子上,双线对齐,在这张纸中心一点的位臵一起做个固定(如图所示),再装上尾翼,一个简易的风筝就做好了。

3.学生试飞无骨风筝

(怎么就可以放飞了呢?平衡、尾巴的功能)

新授内容

1.说风筝的起源及由来 师问:为什么叫风筝呢?

我们做的风筝有一个迎风角,风一吹过就对风筝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力,将风筝越吹越高,越吹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尾巴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平衡!看来,跟风的关系果然密切。那为什么又会跟筝有关呢?让老师来告诉你:

风筝的历史: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南鹞北鸢),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传说鲁班就曾制作过它。据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2.说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来比较分类)(1)无骨风筝(软体风筝)

师:老师要考一考风筝故乡的同学们,在老师带来的这些风筝里,你能判断出,哪些是无骨风筝吗?你可以找一找,试着飞一飞!(图片补充)

(2)平面风筝

师:除了无骨风筝,在剩下来的风筝中,分两类,一类是平面类的,一类是立体类的,先找哪些是平面的?

软翅风筝: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

(1)图片赏析、(2)大师制作风筝的步骤视频

具体步骤: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

硬翅风筝: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实物、图片赏析)

板式风筝: “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图片欣赏)

(3)立体形状

桶式: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例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实物、图片

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实物、图片

自由式: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实物、图片)

3.说风筝的图案

同学们,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份希望,表达着一份情感,(1)富有寓意

寄托情感;(2)形式美法则的体现:

对称、对比;曲直线的对比、线和面的对比形成的秩序美、灵动。重复、渐变(形式美感);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3)教师示范:画风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老师选择美丽的龙鳞图案来装饰我的风筝,用形状和色彩的渐变,希望龙的文化代代相传,把它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国的上空,在世界的上空腾飞了!)

4.画风筝:

作业要求: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风筝上吧!(1)学生交流一下制作的构思;(2)学生分小组进行作业。5.评讲学生作品:(展评)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6.小结

美,是属于大自然的!就让我们带上载着我们美好梦想和愿望的风筝,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放飞我们的希望吧!

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判断等方法来欣赏、评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画家的生活状态,激发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教学难点:对印象派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肌理等形式美的感受和欣赏。

作品分析

一、示例作品《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 1.基本信息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中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作于1870年,油画,133厘米×162厘米,描绘的是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是库尔贝宏伟风格的风景画代表之作。

2.画面内容

晴空万里的海岸边,小舟零散地泊在沙滩上,谁能想到这里不久前才经历过狂风暴雨。

3.表现技法

从艺术上看,这幅画有两个特色:第一,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画家有意提高画面的明亮度,造成鲜明夺目的视觉冲击力。第二,画家大刀阔斧地运用刮刀作画,形成粗犷的“库尔贝式”笔触,使造型更为简洁概括,更富有力度感,从而增加了形式意味。

4.审美情趣

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5.教法建议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莫奈的油画《埃特雷塔海面的风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二、示例作品《威斯敏斯大桥》 1.基本信息

德朗(1880~1954)出生于法国沙东,是法国野兽派先驱者。1906年3月,德朗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

4.审美情趣

《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

5.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这样表现?它有什么意义?通过交流探,更深层次地理解野兽派作品。

自然的镜子——重新认识的世界

三、示例作品《雪中猎人》 1.基本信息

彼得·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发展了凡·埃克和博斯的艺术成就,而且成为了17世纪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的先导。

2.画面内容

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寒凝萧瑟之感。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

3.表现技法

这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

4.审美情趣

此画显示出作者注重景物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画家基本上采用了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寒冷且透明的感觉。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勃鲁盖尔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取景,以及尼德兰风景画独有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

四、示例作品《海港日出》 1.基本信息

《海港日出》作者洛朗,生于1600年,逝世于1682年。2.画面内容

开阔的海平线给天空留出了大片位置,天空澄明平和,有一种氤氲的气息。近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于逆光的海滨,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3.表现技法

洛朗运用娴熟的技法,重视自然光色的变化。用城门似的建筑渔船以及将要出海的渔夫来衬托海上日出的景色。构图完整,布局协调,笔法细腻,用色鲜明亮丽,运用了温暖的橙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海上初生的太阳的光辉笼罩了海面,天空、建筑、渔船、渔夫„„体现了洛朗的艺术风格。

4.审美情趣

洛朗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对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他中年时期的画风达到了澄净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曾被誉为“出色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19世纪画家康斯太勃尔也感叹道:“迄今洛朗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家,他当之无愧!”

5.教法建议

比较莫奈油画《日出·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五、示例作品《林间小道》 1.基本信息

霍贝玛(1638~1709),荷兰画家。早年从师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间小道》《磨坊》等。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人称道。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成行的树枝错落有致,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风景画的示范作品。

4.审美情趣

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透视问题,领悟画家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在风景画中渗透的情感。

六、示例作品《辛格拉温的磨坊》 1.基本信息

鲁伊斯达尔(1628~1682),荷兰风景画家。出生于荷兰西部邻海的哈雷姆。在鲁伊斯达尔的500余幅风景画中,以树为主题的要占绝对的优势。代表作品有《林中水塘》《埃克河边的磨坊》《波涛汹涌的海岸》《辛格拉温的磨房》等。

2.画面内容

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房,静谧并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一切都以静态为主,惟有奔流不息的溪水充满了动感的韵律,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溪水流淌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3.表现技法

构图宏伟,景物的容量较大,通过抒情的笔调做一些精细的描写。笔法坚实,色彩纯朴,有时用伦勃朗的明暗法来抒发他对自然的深沉感受。因此,他的风景画具有一种古典主义的深沉和悲剧性的激动。

4.审美情趣

善于借物抒情,突出大自然的美与诗意,这些和这位画家热爱故乡的感情是分不开的,家乡的美丽风景时刻在感染着他。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霍贝玛的风格进行比较,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

七、示例作品《日出·印象》 1.基本信息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2.画面内容

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

3.表现技法

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4.审美情趣

莫奈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传统风景画比较,使学生掌握印象派艺术语言,舍弃严谨的“形”,追求光、影、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小测试:“试试你的眼力”激发兴趣 1.体验修拉的色彩分割理论。(教师准备一张用黄、蓝色点组成的图片一张,请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颜色?)

(设计意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同时导入以此原理作画的印象派,从一开始就突出印象派对色彩的贡献。)

2.师:在外国美术史上就有一群人他们深入研究色彩,发现了许多的色彩奥妙并将之运用到绘画上,形成了色彩三要素、光源色、环境色等至今还在沿用的色彩理论。他们是谁呢?印象派画家。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了解印象派来了解外国风景画。首先让我一起来感知印象派。

二、感知阶段、自主探究

1.“感知印象派” 师:在这个环节老师将播放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同时介绍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背景资料和当时一位资深评论家对印象派的评论。请你们根据这些资料小组讨论后给出你们对印象派的印象。(教师在播放印象派作品及工作照片时同时介绍印象派举办落选画展及当时评论家的评论。)

小组讨论:对印象派的最初印象

要求:每组用2词语或短句描述,用油画棒写在彩色纸上并贴到展示板上。师:带着这样的印象我们 一起来一探究竟,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三、发展、探究阶段

“走近印象派”——说一说,猜一猜:

1.出示库尔贝《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说说画中是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美丽天空你是不是常见到呢?师: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2.出示《雪中猎人》和《林间小道》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幅画中人物在画面中的变化,并注意老师图片下方作者的生活年代。你们有没有发现风景画发展的秘密呢?

师总结:起初风景画中都有人物,到17世纪中期才真正成为独立的绘画体裁。

3.比一比色彩:

出示巴比松画家米勒作品《春》《林间小道》与毕沙罗作品比较

师:随着风景画的独立有些画家不再满足在室内画画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就是聚集在法国巴比松小村的一群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他们的作品中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感受,作品也明亮了许多。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他们对景写生深深启发了印象派画家,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不仅在户外作画,并由此开始研究光与色在绘画中的运用。

那么印象派之前的风景和印象派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林间小道》《春》与毕沙罗的风景作品,从色彩上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样的差异及其带来的不同感受?

师总结:

色彩的差异:印象派之前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物体固有色,亮部为固有色加亮,暗部多为褐色与黑色;印象派强调在外光下写生,主要研究光色的关系和环境色,他们发现亮部为固有色加光源色,暗部为固有色加环境色。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莫奈所言,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色彩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充满了跳荡的诗意和抒情的灵性.总之,色彩的解放使色彩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印象派画家们的这套色彩理论在写生色彩领域被沿用至今。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印象派对色彩颜料的处理方法,还记得上课前的“眼力测试”吗?画家们发现颜料混合后的失去了鲜明的效果,这极大地限制了印象派的表达;于是他们不再进行颜料本身的混合,而采用了“视网膜上的混合”——用小笔触将鲜明的颜色涂在画布上,当欣赏者离开一定距离来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作品上的颜色是如此明亮而又紧紧抓住了现实,是谁开创了这种画法的先河呢?修拉,印象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

出示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师:修拉就是这样执着于这些色彩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印象派又称点彩派。新印象派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2)比一比造型、构图与肌理

出示《林间小道》与《日出印象》比较造型与构图的差异和画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画面厚重、圆浑轮廓清晰更讲究物体的明暗造型和画面的组合、构成,有时带有情节性。印象派作品不十分关注素描造型,更多的关注色彩,很多作品看上去形和轮廓是模糊的,画面松散而自由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细腻几乎看不出笔触,印象派作品笔触明显且多变。他们认识到色彩、线条、肌理等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3)请你从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来评述下面两幅作品。出示《辛格拉温的磨坊》与《睡莲》作品。

第五篇:苏少版2018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品精巧,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绚丽的漆器、典雅的瓷器无不反映出历代能工巧匠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本课选取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为代表,从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工艺品的材料、造型和装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领略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世界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审美趣味。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方法与过程: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预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课件、课后的课堂知识检测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问题一:你们去过博物馆吗?这些是哪里的博物馆? 无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师:博物馆里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去了解一下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设计意图:以博物馆为主体线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对古代彩陶、青铜、漆器、瓷器开展问题讨论,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去探寻工艺美术表象背后的文化。最终理解为什么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从未忘记对美的追求。同时,让学生懂得博物馆是一个承载世界文明的地方,也是每个中学生经常要去的地方,她对于记录人类的历史,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揭题(板书:“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主要可以分成陶器、漆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和丝绸等等,这些工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欣赏陶器、漆器、青铜器和瓷器。

3.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彩陶(板书)

彩陶的意义: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彩陶,彩陶的发明是人类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

彩陶的定义: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以天然矿物为彩料描绘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器。烧成的器皿胎质坚硬,图案清晰美丽,呈红色图案的是用赤铁矿颜料,黑色的是用锰颜料。

赏析作品《双耳瓶》

在甘肃博物馆收藏着的彩陶器皿《双耳瓶》(课件)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瓶底做成尖底?为什么瓶口做的那么小?两侧的耳环又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讨论)

这是打水器皿,底尖便于入水,瓶口小不易让水泼出,两侧的双耳便于提携。

师: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陶器。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呢?(课件展示:钵、瓮、盆、鬹、瓶、杯)

A.器形特点:

这些器型各有各的特点,腹大便于储物;口小不易外溢;口大便于盛物;三足便于烧煮,等等。原始制陶的外形基本特征是圆形器,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匀称优美,富有韵律,具有一种大气稳重、和谐宁静之美。

B.纹饰特点:

中国彩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体现在它的纹饰上。

师生共讨论:为什么陶器上的纹饰都在腹部以上?

这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远古的人类席地而坐,视线成俯视状,自上而下,所以大口器皿的纹样大多装饰在内侧,小口器皿的纹样装饰在外面的上半部,这样不影响观赏,体现了古人尽善尽美的追求。

赏析作品《涡纹彩陶罐》 赏析作品《舞蹈盆》:从陶盆的纹饰中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追求。

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古人喜欢将鱼纹和蛙纹画在许多陶罐上?

这是一种生殖崇拜,人们模仿它,崇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把一种美好的愿望赋予其中。这种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怪物,被称为“蛙神”。很多考古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是由“蛙”演变过来的。

师: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黑陶高脚杯》你们发现颜色有何变化?

生:由红转黑。

黑陶的工艺介绍:这是古代的一种独特的陶器烧制工艺,采用了“封窑的技术”,当窑内达到一定温度,就灭火浇水封口,窑内会产生烟,这些烟中的碳分子渗透到陶体中,使杯身变成了黑色。出窑以后再打磨、抛光,就是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非常漂亮。在这之前,我们看到的陶器都是泥条盘筑而成,这个高脚杯却使用了拉胚工艺技术,这是古代陶器工艺的一大进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延用这种方法。现代人对此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此杯器型左右对称,高贵典雅,散发着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总结:同学们,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世人类文明的开端,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成、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青铜(板书)

随着彩陶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青铜工艺。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夏商周的青铜艺术水平是最高的,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最多。青铜文化艺术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让我们走进湖北博物馆,听一段由青铜器演奏的音乐。(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听到的那段大气磅礴的音乐是用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乐器“编钟”演奏的《国殇》,对它的了解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已经通过文字进行了解读。

青铜的种类和产生的意义:青铜器的造型非常丰富,除了乐器以外,还有兵器、食器、酒器、车马器等生活用具。青铜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赏析作品《爵》

师:你们看,这是在河南偃师博物馆里馆藏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器《爵》,它是一个盛酒器,造型很特别,整个外型像个麻雀的形状,前面是雀嘴,后面是雀尾,收腹,细腰,三足的设计使器型非常稳定,底部可以点火,加热温酒,设计非常合理。

欣赏比较《司母戊方鼎》《毛公鼎》

师:这两件青铜器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司母戊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毛公鼎》,它们都是当时国家的重器,标志着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中国的古代有严格的“列鼎制度”象征着国家统治的秩序。

不同之处:

器形:一方一圆、一刚一柔。

纹饰:一繁一简、一狰狞一素雅,纹饰非常精美,饕餮纹、人兽结合的纹饰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富有想象力。

铭文:一长一短。

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铸刻文字,也就是金文,这是与其他国家青铜器不同的地方(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8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毛公鼎》是现在发现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鼎里面铸有497个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说明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已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赏析作品《牛形灯》

师:在古代,青铜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牛形灯》。此灯分三个部分,均可拆卸。灯座是牛身,上面分灯盏,烟管。点火以后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溶解,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制作上巧用铜银纹饰,设计得非常合理、精美,体现了当时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最高水平。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漆器(板书)

与我们早期人类息息相关的另一种工艺美术器物,那就是漆器。漆器大多是用木胎和竹胎制作而成,也有用脱胎工艺制作的。

代表作品《漆器碗》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漆器碗》是在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漆碗。它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该碗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件漆器,是追溯中国漆器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战国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到了秦汉时期到达顶峰。

课件展示“各种漆器图片”

师:从战国时期到汉代,人们在漆器上主要用了什么颜色? 生:红和黑。

红色和黑色对比强烈,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话般的世界。同时也显得沉稳大气古朴,这样的颜色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红”一直是我们最常用的民族象征的色彩,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颜色就是用了这样的红。(课件展示)

师:能工巧匠们在漆器的过程中还创造了彩绘、磨光、镶嵌等工艺表现手法,提高了审美趣味。赏析作品《金银平脱工艺古琴》

师:这是一件什么乐器?你在上面看到了用什么制作的花纹。(课件展示)

古琴上的花纹使用的,先涂上漆,把贝壳或金银片裁成各种形状,贴在琴的表面,再涂上生漆,使漆的高度是一种金银平脱工艺,也是唐代最华丽、最盛行的一种漆器。从图片上看,充分反映了中国漆器工艺和乐器制造工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

师:古琴是用梧桐木和杉木制造的,这种材质不容易变形,音色也非常好听。师:古琴为什么要上漆?

生:防水,防蛀,防虫,抗酸碱。

师:琴漆的工艺非常讲究和图案一样平,再经过打磨,直到纹样和琴面一致,这就是金银平脱工艺。我们现在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知道这个典故吗?

生:„„

第四部分:瓷器(板书)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是瓷器。

定义: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中国的瓷器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因此也被称为“瓷国”。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欣赏作品《羊形烛台》

这是一件六朝时期的《羊形烛台》羊的表情温顺可爱,造型十分完整,它的顶部是用来插蜡烛的,既实用又美观。

赏析作品《邢窑白瓷穿带壶》

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邢窑白瓷穿带壶》,是在青瓷的基础上产生的白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白瓷的烧造成功为以后的彩绘打下了基础,在白瓷的基础上可以彩绘。青花、斗彩、粉彩、五彩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使瓷器更加美观。

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每个窑都各有特色„„

赏析作品《孩儿枕》

师: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孩儿枕》,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用的?

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件富有情趣的艺术珍品神形兼备,不但反映出宋代定窑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能,而且也体现宋代社会对儿童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儿童象征着吉祥幸福,能降福驱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件吉祥之物。

在瓷器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青花瓷了,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风格。洁白的胎质,青色的图像,具有素洁高贵而又绚丽的艺术效果,其绘画性非常强。

赏析作品《元代青花梅瓶》

基本造型: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敛腰、平底,线条流畅,非常柔美,各部分比例恰当好处。因为瓶口特别小,与梅之瘦骨相称,因此被称为“梅瓶”。目前元青花梅瓶世界上仅存三个,两个还在国外,这个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装饰特点:从瓶口至底部共分六层,有五层都是运用了杂宝纹、缠枝牡丹纹、莲花纹进行了二方连续图案的装饰,主体部分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师:你们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解读三个人物表情。生:韩信——落寞,艄公——悠闲,萧何——匆忙。

总结:这么多的内容在这个小小的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非常精彩,整个花瓶装饰饱满,繁而不乱,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富有层次感,是元代最珍贵的器物。

瓶子来历:它是在南京将军山沐英墓中挖掘到的,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因为战功赫赫,被调往云南驻守,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在沐英死后,连夜把他的尸体运往南京,埋葬在将军山下。作为随葬品,梅瓶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这样的梅瓶只有当时身份最高等级的人才能享用,所以非常珍贵。

赏析瓷罐《鬼谷子下山》

与它同时期的瓷罐《鬼谷子下山》(孙膑),此罐的拍卖创下了瓷器拍卖的最高价2.6个亿。相比较而言梅瓶的文物价值是更不可估量。

总结:每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保护。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用了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经历了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代、战国、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的历程,参观了各地的博物馆,了解了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

作业布置

1.彩陶文化的意义:()美术遗存的代表,从()时代向()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

2.“黑陶高脚杯”与其它的彩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青铜艺术

1.“青铜爵”是发现最()的青铜器。2.“司母戊方鼎”是最()的青铜器。

3.“曾侯乙墓编钟”是最()的青铜器。4.“毛公鼎”是()最长的青铜器。

5.“青铜牛形灯”是()最精巧的青铜器。

6.青铜铸造是国家大事,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象征(),也是等级尊贵的(),是一种礼器。

瓷器艺术

1.()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时期,有()()()()()五大名窑。

2.《萧何月下追韩信》属于()瓶,3.《鬼谷下山图》瓷罐是目前拍得的中国瓷器中最贵的,价值()亿元。4.我国是()的发明国,中国的()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因此也被称为()。漆器艺术

1.()是最早发现和利用漆液的国家。

2.漆器的作用:()()(),不怕(),是生活中一种实用的器物。它采用()()()等多种工艺手法。

3.唐代最有名的漆器工艺是(),其中漆器工艺和古琴被评为()遗产。

第2课 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洋溢着特有的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工笔花鸟画有其 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 气韵、精神的载体。教材选材灵活,宋人花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画面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宋人花鸟画的表现语言、构图形式、造型特征、色彩运用及画面情趣的表达。

技能目标:临摹一幅宋代花鸟画小品,体验工笔花鸟画的表现 技法,感受画面的书卷气息。

情感目标:感受宋代花鸟画崇尚诗意的情趣,品味画面“笔工而意写”的意境、气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步骤及其艺术特征。教学难点:工笔花鸟画诗意画面的构建。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熟宣、勾线笔、染色笔、颜料。

五、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摄影《夏荷》与宋人花鸟《出水芙蓉图》哪幅作品印象更深刻? 导入课题“轻描重彩总相宜”。

(二)新授课程

1.探讨交流 仔细品味《出水芙蓉图》,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在团形的画面中,画家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

看见:荷花、莲蓬、花蕊、荷叶、花茎。

发现:作品的布局稳定、空灵,用笔精妙,用色沉着,精湛细密。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画家的生命整体。

1011象的准确性、力量感。

染笔:中国工笔画渲染时的用笔,多为羊毫。

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是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国画颜料,在熟宣纸或矾绢上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工笔花鸟画不仅是“应物象形”,而是意象性的写实,追求气韵生动的意境和情趣。

没骨法:中国画术语,舍弃了墨笔勾勒,直接用彩色作画的技法称为“没骨法”。相传由南朝张僧繇创始,真正始于清朝恽寿平。这种画法打破了以往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毫,从而产生了全新的画风。

兼工带写:中图画技法名。即一幅画中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分,用工、写二种笔法,表观出物象的形神。

宋人小品:小品画,通常指表现折枝、局部和寻常花鸟鱼虫的扇面、册页等小幅作品,画幅小中见大。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张幅不大的画面上,画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等内容。宋人小品花鸟画形制多为圆中见方的尺牍小幅,以内敛的结构和开合呼应的构图方式,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

六法论:南齐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绘画、品画的标准。

赵佶: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得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陈之佛:号雪翁。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无论在构图、线条、设色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尤其对色彩的运用,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让人百看不厌。“观、写、摹、读”四字诀,则是陈之佛律己教人的金科玉律。

齐白石: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白石先生以写意蔬果见长,常常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向大众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他的写意画中有描绘得十分工细的昆虫穿行其间,这样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意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熟宣、勾线笔、染笔、颜料、水盂。、学具:熟宣、勾线笔、染笔、颜料等。

二、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对“荷”进行了写生,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荷花的风韵,效果非常不错。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样表现荷的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欣赏宋代艺术作品,一起来学习《轻描重彩总相宜》的工笔花鸟画。

三、新授课程

(一)欣赏交流

工笔花鸟画是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国画颜料,在熟宣纸或矾绢上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工笔画鸟画不仅是“应物象形”,而是意象性的写实,追求气韵生动的意境和情趣。

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花鸟画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并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的诗意画面。

工笔画花鸟画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宋人花鸟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师生一起赏析《出水芙蓉图》。

(二)分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雏鸡待饲图》、第二组讨论崔白《双喜图》。

1.作品在取材、取景上的感受。

2.画面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第三组讨论构图布局特点,并谈谈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三)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

1.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介绍、工笔画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2.演示线描

(1)工笔画的材料介绍、白描勾画。(介绍铁线描、游丝描等所谓“十八描”知识。)

运笔——起笔(起笔藏锋)笔欲右行,向左锋顿笔,然后右行。反之亦然。行笔(行笔要稳)行笔要稳,速度要慢,对纸面压力要均匀。收笔(收笔回锋)收笔向来的方向收回。“天往不回”。

(2)A.勾线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荷花从尖端起笔,荷叶从柄起笔,从粗向细起笔。)

B.表现结构前后关系——两线相遇,一线前压另一条线,即前压后。

C.线条的浓密粗细——(介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淡墨细线勾花瓣,重墨粗线勾叶、茎、花萼。

(3)学生完成白描稿。

3.演示晕染技法。

(1)分析莲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

(2)简单介绍几种颜色的调配方法:

A.花

粉红——曙红+酞白(少量酞白)浅红——曙红+酞白(少量曙红)

B.枝、叶子 深绿——花青+藤黄(花青为主)嫩绿——藤黄+花青(藤黄为主)

(2)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观察渲染的技法要求(出示分步步骤图)。

A.渲染打底 B.分染 C.平涂或罩染 D.整理完成(3)作业:

A.临摹一幅宋人花鸟,体验描绘技法,感受画面的情意表达。

B.选宋画局部进行工笔画临摹学习。

C.部分同学可根据写生稿整理工笔花卉创作,体验创作乐趣。

(4)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用笔与染色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浓淡,干湿变化。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主要以写意花鸟为主。教材版面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步分是古今艺术大师的经典花鸟范作和学生作品;第二部分是笔墨(包括用色)技法示范,与生活有机联系的美术活动。大师作品与学生作品与学生作品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墨彩交融、水墨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笔墨(彩)技法示范主要提示学生用笔用墨的变化,学习和尝试如何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干破湿,湿破干的画法。教师可通过示范与比较,让学生去理解,并在作品中加以应用。教学启示可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将民族文化与民间活动结合,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以保持学生对中国画的长久兴趣。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花鸟画作品,理解笔墨的表现是为了达到“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品即“人品”体现。

技能目标:能够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目标: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感知一花一草皆有情,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 造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作品分析,理解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

把握泼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用笔的简练概括,水分的干湿与笔墨融合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用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去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怀。

五、课前准备:教具 花鸟画作品,作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毛毡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郑板桥的作品(问:这是谁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郑板桥。问:郑板桥为什么只画兰竹石呢?(讨论)

郑板桥其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扬州兴化人,曾任山东淮坊县令,是一方清官,他关心百姓疾苦,因自然灾害时为百姓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被罢了官,传统花鸟画中梅兰竹菊喻意是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虚心有节,菊傲骨含香,梅冲寒斗雪,石万古不败,正好和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

归纳:郑板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兰竹石上,这不仅是他思想情感的宣泄,更是他人格的写照。

(二)、讲授新课:

1.所谓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生活中的花鸟影片。(展示花鸟视频)2.出示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和朱耷的花鸟画进行对比。

3.写意画法能抒发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下面我们来欣赏《墨葡萄图》,一起来走进徐渭。

4.刚才我们欣赏了古代大师的作品,感受了他们作品的意境与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大师们的花鸟画作品,出示齐白石图片,让学生答出其生平,并欣赏齐白石部分作品。(提问)齐白石的作品在艺术风格和色彩运用上和古代画家作品又有什么不同?(提问)

教师归纳:画法工笔、写意兼备,开创了“兼工带写”法,色彩艳丽,使人感到了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从欣赏《荷花图》中分析写意花卉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写意花卉是用毛笔蘸上不同深浅的墨色或颜色在吸水性强的生宣上挥写出来的。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手法,它最讲究用笔用墨的技法。

用笔:

中锋——笔尖垂直于纸面运行,可画圆润 浑厚的点和线(如画荷花的茎和花瓣的用笔)侧锋——笔尖与笔腹同时运行于纸面,可画较粗的点、线、面(如画荷叶的用笔)用墨:

干、湿、浓、淡、焦。6.破墨法

农破淡 淡破浓 墨破色 色破墨

(三)、出示范画步骤图,讲述作画步骤。

教师分析荷叶、花、茎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有切实的体会。绘画步骤:(教师示范过程,使学生了解画法)

1、用炭条或铅笔画出荷花的叶、花、茎的大致位置。

2、用浓墨画荷叶(侧锋蘸浓墨依照荷叶的结构,自左往右大笔挥写,使墨团符合荷叶的形态结构,又有浓淡变化)。

3、画荷茎(浓墨、中锋运笔)。

4、画荷花(墨色适中、中锋运笔、)。

5、落款。

七、作业要求:

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追寻大师的意境等版面分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明了传统不是凝滞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1.教学路径

看:山水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工具,以山川景色为描绘对象,融入中华民族文化

8192021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新授课程

1.情景交融,古人的笔墨 分析探讨: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思考分析:

中国山水画中有哪些表现程式?

程式的本意是法式、规程,它含有规范化的涵义。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注重景物的总体精神和特征,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积累中,对树木、山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表现程式。背景空白,突出了笔墨情趣。

欣赏感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境界吗? 中国画的中心——笔墨,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淡要淡得厚,淡得有韵味,不能淡薄;浓不能浓得有火气、燥气。笔墨就是构成,有意识地将笔墨的安排作为构成来思考。由于笔墨的偶然性和现场发挥并不完全依画家的旨意和预期,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2.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中国画三远的布局章法,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万仞高山。自近而望其远曰平远,平远之致冲融;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寒江独钓图》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能联想到一首诗吗? 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

作品描绘了诗一般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品描绘了一叶孤舟漂泊在无垠的水际,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独自垂钓。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水天相连,像茫茫白雪,像雾气迷茫,充分表现了寒冷的感觉。

体会: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山水》画面意境:清幽静谧。石涛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构成近山远水,岸柳板桥,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色彩、透视的制约,形成画面节奏,从而传递画家的情绪、感受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教师示范: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菊花点、胡椒点、介子点、松叶点等。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纹理的画法,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各种笔法、墨色、墨法,谈谈对用笔、用墨的感受,并试着对同学的笔墨造型进行分析,判断它们各使用了哪些笔法、墨法。

3.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 作业要求:

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水画。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第5课 园林•探幽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

42526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

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 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

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 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

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

四、课后延展

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 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第5课 园林•探幽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园林中建筑与园艺植物、山水的韵律与写意。

829303***373839设计创意独特的校园环境标志、班级课程表、日历等,提升校园文化。

创新:应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班级标志,充分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合作完成校园文化系列作品,发挥各自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公共标志、图表,认识和了解图形符号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设计要点。

技能目标:通过为班级、学校活动设计标志、图表,让学生体验图形符号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对同学设计的标志、图表进行恰当评价,认识和体会图形符号的不同功能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志、图表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符号设计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统一体现。

三、教学准备

各类标志、图表、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要点

1.公共标志的功能:指示、公告、指令、警示、禁止。

2.公共标志设计特点:可识别性、普遍性、公益性、约束性、多样性、持久性。

3.公共标志设计形式 :具象形式、意象形式、抽象形式。

(1)具象形式是基本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经过提炼、概括和变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特征,作为标志图形。这种形式具有易识别的特点。交通标志中的警示标志,孩子、老人都能明白。

(2)意象形式是以某种物象的形态为基本意念,以装饰的、抽象的图形或文字符号来表现的形式。如中国民航的标志图形就是以凤凰形态为意念,以抽象图形来表现的。这种形式往往有更高的艺术格调和现代感。

(3)抽象形式是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表现的形式。这种图形往往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神秘感,这种形式往往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易于记忆。如“耐克”就是一个简单的钩,在喧嚣的都市,简练而动感十足的小钩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激起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4.从组成元素来看,标志可以分为纯文字、纯图像、图像与文字结合型三种。(1)纯文字的标志设计主要在于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的设计,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2)纯图型的标志设计是在实物图形的基础上经过简化、概括、夸张等手法设计而成的;

(3)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标志设计最为常见,结合了前两者的长处,色彩搭配明确,具有行业特征和时代性。

5.图表:泛指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属性,直观生动的图形结构,通过图示、表格来表示某种事物的现象或某种思维的抽象观念,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

图表的分类:条形图、柱状图、折线图和饼状图是图表中四种最常用的基本类型。图表类型还包括散点图、面积图、圆环图、雷达图等,也可以通过图表间的相互叠加形成复合图表类型,不同类型的图表则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

图表特征:图表设计有着自身的表达特性,尤其对时间、空间、抽象思维的表达,具有文字符号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首先具有表达的准确性,对所示事物的内容、性质或数量等表达准确无误;第二是信息表达的可读性,即在图表认读识别中通俗易懂,尤其是用于大众传达的图表;第三是图表设计的艺术性,图表是通过视觉的传递来完成,必须考虑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

图表设计:

当我们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展示统计信息时,需要思考表现什么—主题特征、何处——空间属性、何时——时间属性、程度——数量特征、如何——变化特征等。

图形创意设计还可以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得很好的内容和方式。一个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并用各种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设计训练,掌握图形设计语言的状态和意义,使自己的设计语言得到丰富及其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第9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第一课时

本课内容为欧洲历史画、宗教画。理论家们把历史画看作是最重要的绘画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并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很重要、很直观的文化遗产。使它承载着人类凝重的历史,教材分别以“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四个小标题作了方向性的指引。

历史画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其本身常常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欣赏中要借此挖掘思想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画的更多知识,相关的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以“理性入手,感性提升”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历史画、宗教画的能力。

第一课时:了解历史画、宗教画的欣赏方法,从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两部分内容的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第二课时: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从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两部分的经典名作中,理解历史画欣赏的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并能深入具体地了解、分析作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外国历史画的概况,对其作用、创作方法、自身发展、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技能目标:体验和发现外国历史画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画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具体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想象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理解和接纳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和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历史画、宗教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用于课堂交流。

四、历史画的赏析方法和要点

1.了解历史史实。2.探讨绘画技巧。3.感悟画家情感。

五、教学过程和方法记录历史

示例作品:《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基本信息:《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止于公元前5 世纪。它是利用其他颜色的点染,在烧成后陶土红赭色底子上显出黑色的图案。其形象有如剪影,外部轮廓十分突出,细部用线表现,是强烈的大效果与微妙的细节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装饰醒目且耐人寻味的境界。雅典是盛产这种优美而“时髦”的陶瓶的艺术中心。

2.历史史实:此瓶画所描绘的题材,已经不是东方纹样,而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3.绘画技巧: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手和臂也没有那么生硬。最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4.画家情感:古风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信赖自己的眼睛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情况,特别是绘画中敢于运用短缩法来表现特定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极富装饰情趣。

5.教法建议:感悟欣赏,让学生了解埃及的正面律。

示例作品:《伊苏之战》

1.基本信息:伊苏之战(镶嵌壁画)雕塑、石刻,作者比洛克申,系希腊伊苏之战壁画的摹本,此画高约248厘米,长约517 厘米。

2.历史史实: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激战,地点在西里西亚(即在小亚细亚)的伊苏城附近。这次战役在马其顿方面,动用军队仅3~4万人,而波斯的军队则超过12万人。亚历山大善于用兵,地势也有利,结果波斯军队损兵折将,伤其大半,一时溃不成军,大流士竟从战场上只身逃脱,他的家眷也尽皆被俘。

3.绘画技巧: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处理得非常细致:右侧是溃败的波斯军,大流士三世见到大势已去,急命车夫催赶战车,仓惶逃跑,脸上露出慌张的神色。画的左侧,因受岁月侵蚀,部分马赛克已经剥落,图像不清。那里刻画了亚历山大及其骑兵们的威武雄姿,马其顿身披甲胄,率先闯入波斯军阵,正用长矛往大流士方向直刺过去,其余军士直奔溃军方向,力图杀尽敌人。

4.画家情感:战斗双方的胜负局势已跃然画上,戏剧性的冲突与对立构成了全画的基调。

5.教法建议:仔细观察画面,画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负伤倒下的马,踢腿溃跑的脱缰之马,骑士的长矛,马其顿王的脸容,背景的战场气氛组成了画面的节奏美,画家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技巧炉火纯青。第9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第二课时

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示例作品:《最后的晚餐》

1.基本信息: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2.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3.绘画技巧: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户里,通过窗户,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发生的中心。

4.画家情感:此画体现画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5.教法建议:社会学式鉴赏。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示例作品:《圣母像》

1.基本信息: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

2.历史史实: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3.绘画技巧: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侧头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 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4.画家情感: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5.教法建议:合作学习,共同感悟和探讨拉斐尔圣母像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示例作品:《亚历山大的胜利》

1.基本信息: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菲,德国画家。

2.历史史实: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亚历山大东征之战中,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4万名步兵,7000名骑兵)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主力(约8万名步兵,近15000名骑兵,200辆战车,15只战象)在高加米拉进行了一场决定性会战。

3.绘画技巧:阿尔特多菲尔是德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画以线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亚历山大的胜利》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绘画试图描绘出这种看起来无限数量的士兵。

4.画家情感:阿尔特多菲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天才并不仅限于对细节的和谐组合,更突出的是其画面布局的宏大。

5.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了解阿尔特多菲在这幅画中表现的“全球疆界”:画家引领我们的视线穿越整个地中海地区!画面中央是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越过狭长的地峡是红海;红海右侧是埃及和尼罗河,尼罗河三角洲被准确的描绘为7块;左侧是波斯湾;而高耸的山峰下是巴比伦塔。

■ 对现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自由领导人民》

1.基本信息:布面油画,尺寸:325厘米×260厘米,1830年创作,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2.历史史实:《自由领导人民》这件作品直接取材于法国的1830年七月革命。

3.绘画技巧:主体人物(即赤裸着上身、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作为画面中心的女神,处在稳定的三角构图的制高点。她手中的旗帜色彩是画面最鲜艳夺目的色彩。身体的比例也比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大一些。开阔的空间衬托出自由女神丰硕的身躯,这也和画前部密集杂乱的人群形成了对比。

4.画家情感:《自由领导人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对现实斗争的歌颂。

下载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6册八年级下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苏少版(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教案

    第2课 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八年级美术教材中,以较大的篇幅、较多的内容涉及了中国花鸟画的教学,中国花鸟画历史......

    新苏少版(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 生活的艺术教案 教材分析 为本教材第一课时的内容 该内容在小学五、六年级已分散在各教学内容过程之中 同时该内容在高中美术教材中又再一次呈现 所不同......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 第二课 人类的朋友 第3课 《夸张有趣的脸》教案 第四课 让画动起来 第五课 我们的节日 第六课......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我的地图 1. 尝试、体验 (教学活动:教师在校园内有意选择一段路程,带领儿童边观察、边记录走上一程)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美术室上课。一路上我们都经过......

    苏少版小学六年级美术全册教案(第十二册)教学设计5

    苏少版六年级美术全册教案第十二册第 1 课 三百六十行(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能力。2、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教学重......

    苏少版2013最新版八年级下音乐教案

    绥阳县小关中学 www.xiexiebang.com 体艺组 第一单元乐鸣江河 第1课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唱出自由自在、乐观向上的情感2、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感......

    苏少版2013最新版八年级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乐鸣江河 第1课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长江之歌》,唱出自由自在、乐观向上的情感2、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体会现代青少年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