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课时精练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 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答案 B 解析 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C、D两项错误。应选B。
2.[2016·河南省高三调研]“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B.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B 解析 “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且属于唯物论;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C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近几年,中国的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备受各方关注。对于“雾霾”天气的认识,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的行为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③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是会烟消云散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雾霾天气出现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雾霾是大气受到污染的结果,是人类的行为违反客观规律而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表现,②说法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说法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C。
4.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途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 1 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 A 解析 “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并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解释,从哲学角度看,首因效应将最初印象当成了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忽视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符合题意;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割裂了事物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③符合题意;②中“绝对静止”的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
6.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治理污染,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A错误;向污染宣战需要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方式,B错误;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不可能消除的,C错误。7.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要改造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规律客观性的理解。引文体现规律的客观性。B错在“改造”。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故选A。
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 2 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答案 B 解析 荀子的话是说:“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既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又要认识和利用自然。A说法不科学;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D是不尊重自然的错误说法。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贵州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1)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2)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答案(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效果检测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效果检测
一、易错易混排查练
1.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答案 ×
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2)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只是相对于其他参照系而言,它没有发生特殊运动或在某一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答案 ×
解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会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不能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就错误地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3.规律有好坏之分。()答案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人类。4.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 ×
解析(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改变的。
(2)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5.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答案 ×
解析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6.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答案 ×
解析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选择题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1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属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选D。
8.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尼泊尔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之后尼泊尔又发生了数次4.0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9.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电影中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普遍性 答案 A 解析 这是荀子的名言,“行”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句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11.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北京实施人工降雨说明,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创造、改造,排除A、B、D三项。故选C。
三、非选择题
12.[2016·甘肃肃南期末]“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新模式,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
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T)2.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F)提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F)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F)提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无好坏之分。5.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F)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6.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B项是对运动概念的准确表述,故应选之。
答案 B 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 材料中名言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故选B。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1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 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典型的不可知论。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答案 A 10.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 王夫之的观点说明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其观点是相符的,选D;A、B、C三项本身观点错误。
答案 D 1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A.水往低处流
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 A、D两项都属于现象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规律的结果。B项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2.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解析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B;C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D。此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A。
答案 A 13.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C.尊重规律
B.勇于创新
D.依靠群众
解析 纪念馆的意义就在于保持旧居原貌,所以漫画中拆除“旧居”改建“纪念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启发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14.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故该题选C。
答案 C 15.“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三、综合题
16.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答案 ①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运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②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7.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对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应用。首先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然后分析人类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要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上述材料中由于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选择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第四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6-2)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3.运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学习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
一、真理是客观的材料: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学思考〗
1、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果有用就是真理,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
3、你认为真理是什么?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自学思考〗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真理只有一个?为什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为什么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为什么说真理都是具体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无限性?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自学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应用】
(一)本课原理归纳: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真理的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并不可怕,但要能正确对待错误。2.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达标检测】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错误在于()
A.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B.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D.否认了真理的能动性
2.下列关于对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凡是真理都是有用的②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也会变为谬误④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3.下列对真理和认识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 真理属于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② 二者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 二者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④ 认识属于真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④
4.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①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牛顿力学适用于客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运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6.“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A.由于条件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7.“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不能突破的特权。”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人们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D.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8.“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运动是客观的,有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问答题
10.(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第五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二)主备人:刘洁审核人:何成立时间:2011-12-16
一.学习目标:
1.识记:(1)实践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理解: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B案
二.主干知识梳理: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实践是一种,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考选择题)
2、特点:(注意区别开):(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不同历史阶段实践不同)。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区别开、尤其要注意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为什么能检验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判断: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总结:真理的相关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不断变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
C案
一.合作探究
辨析题:
1.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二.当堂训练: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2011·全国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12分)(2010〃南京模拟)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
A案
1.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2010年10月1日傍晚,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该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历史性
3.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目前已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计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
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这体现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
5.(2011·苏州模拟)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7. 琼楼玉宇知何处,天宫高筑待婵娟。星空无限,探索无尽。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联系材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11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