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仁寿一中2013届高三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检测题
四川省仁寿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
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2.中国龙文化,渊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②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和被动的反映 ③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根雕艺术是结合自然美和创造美的造型艺术。技工们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正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艺术创作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②艺术创作存在自身特有的规律,可随心所欲 ③艺术创作不能破坏事物的本来面貌 ④艺术创作能实现对创作原型的主观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右图中甲为海口、乙为南京、丙为北京、丁为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四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说明()。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气象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了气候的变化规律 ③运动是绝对的,气候瞬息万变、变化无常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认为“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从哲学角度看,创意的“裂变效应”体现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正确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6.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0年12月6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粒子陷阱装置,成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飞行状态下的反氢原子。成功地制造反氢原子,从哲学上说主要符合()。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力图去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完成第7~8题。
7.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8.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在“十二五”奋斗目标实现的征程中,弘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的很多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得出惊人发现,光线也能扭曲物质。在一片漆黑的实验室,科学家将纳米粒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带状。纳米粒子带最初是扁平的,但在光线照射下,它们最终发生扭曲,呈现出螺旋形状。上述事实主要说明了()。
A.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有效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12.“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1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4.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尘埃的辩证否定 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 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重庆市11万名大学生奔赴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地区,开展带薪实习、“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社会热点问题调研。为了消除少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我们可以引用的名句有()。
①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③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④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一个半世纪以来,化学元素都使用标准单一值的原子量。随着技术进步,研究人员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些元素的原子量并不像学生上化学课学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这意味
着未来化学元素周期表要进行全面改动,十大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将用区间方式标注,而非目前的固定数值。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世界上已没有不被认识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随着能源消耗的剧增,科学家们都在努力研究开发新的能源,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纷纷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之中。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8.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小危机带来的灾害。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进一步佐证了()。
①科学家的兴趣和思考是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源泉 ②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推进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根本动力 ③人类的能力是巨大的,能创造出新事物 ④把握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9.我国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解决当时许多人体内因缺乏碘元素导致甲状腺发病率过高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人又因为碘过量而患上了甲亢等甲状腺疾病,大家开始质疑碘盐的作用。从当初的全民食盐加碘,到现在出现质疑,在哲学上体现了()。
①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必须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名言为我们最好地诠释了“探索”的意义。这说明()。
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材料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针对萨姆索岛气候变化,该地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12分)
22.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23.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也引发人们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6~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情况
注:1.日本政府公布,2010年日本名义GDP比中国低4 000多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材料一: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几乎没有世界名牌,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
(1)上图和材料一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8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高增长不等于高质量,持续的高增长下面,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2)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8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20.A 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波普尔的名言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认识、丰富认识,不断地追求真理。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真理性的认识和谬误是相对立的。实践不断引领真理发展,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表明人类的活动必须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答案:(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23.答案:(1)上图反映了我国GDP逐年增加,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均GDP水平和位次较低,我国经济总量大而质量不高。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低,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各种手段对高能耗企业进行调节,降低能源消耗。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效益。(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2.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而这座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①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就储备好了的 ②离不开客观存在 ③来源于实践和生活④来源于书本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物件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听课做作业 ②教师给学生讲课 ③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④中美进行钢铁贸易谈判 ⑤第五次人口普查 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
A.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C.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7—8题:
7.《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8.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9.“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1.“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13.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5.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16.对于精彩的幽默和笑话,女性的反应比男性更明显,产生这种差异的生理基础源于女性大脑的左额前叶皮质及负责对外来刺激产生反应的伏隔核比男性更加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来源于人脑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17.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为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福娃。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
A.正确的意识来自艺术家聪明的大脑B.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9.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
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
2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6.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33.(2008宁夏高考)阅读数据,完成下列要求。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27.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
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对人类高得多
28.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
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9.“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34.(全国高考)材料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30.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31.(2008广东高考)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
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
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35.材料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 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 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 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32.(2009年广东高考)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2
第三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6-2)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3.运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学习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
一、真理是客观的材料: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学思考〗
1、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果有用就是真理,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
3、你认为真理是什么?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自学思考〗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真理只有一个?为什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为什么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为什么说真理都是具体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无限性?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自学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应用】
(一)本课原理归纳: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真理的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并不可怕,但要能正确对待错误。2.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达标检测】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错误在于()
A.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B.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D.否认了真理的能动性
2.下列关于对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凡是真理都是有用的②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也会变为谬误④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3.下列对真理和认识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 真理属于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② 二者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 二者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④ 认识属于真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④
4.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①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牛顿力学适用于客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运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6.“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A.由于条件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7.“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不能突破的特权。”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人们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D.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8.“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运动是客观的,有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问答题
10.(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第四篇:四川省仁寿一中2013届高三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检测题
四川省仁寿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检
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合理的理财方法,可以让家庭有限的资金保值或增值。下表中的理财公式及其解读
自实践的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012·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海洋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海洋产业布局应按照更长远的设计规划,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考虑,不能将发展陆地经济的模式照搬到海洋之中。为此要()。
①坚持发展的观点 ②重视量的积累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12·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功成才仍有重要的启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
①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必须依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④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2·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出自《史记》)。下列选项中,蕴含的哲理与此不一致的是()。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坚持辩证否定,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
④
6.“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
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
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7.(2012·江苏南京调研)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关于“2011中国”的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2011年前两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天宫一号”飞行任务是整个交会对接的基础,做好在轨测试和管理工作,是交会对接的关键。这说明()。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而在中国,各方利益驱动使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输液有利于治疗疾病,但过多输液则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下列与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①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②全则比缺,极则必反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1.据报道,为进一步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投机,中央决定开征“商品房房产税”,并确定了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又强调各地要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这主要强调了()。
A.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结合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原理才有真正指导意义
D.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12.右边漫画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3.我国科学家近日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钚材料回收,如能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核电规模下,我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 000年。我国科学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经历多次失败但仍坚持不懈终于实现这一重要科技创新。这从哲学角度体现了()。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基础 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4.“一只蜜蜂酿蜜量微不足道,一箱蜜蜂酿的蜜不可小觑。”山西五寨把这种“蜂群经济”确立为全县发展路子,即种植加工小企业、农户和相关产业的小作坊联合成为“蜂群”,大家抱团发展,共创市场。这表明()。
①蜂群经济的力量来自部分的无序性 ②蜂群经济的力量反映关键部分的性能 ③蜂群经济的力量来自各个部分结构的优化 ④蜂群经济的力量注重发挥了整体功能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15.(2012·苏北四市调研)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6.右图《你敢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一定的哲学道理。下面名言中与图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河南程氏遗书》)
B.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C.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外篇》)
D.有形之类,在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17.近两年,高校自主招生备受人们关注,“鼓励中学生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关注社会和天下大事”成为自主招生的一个方向。材料给当代中学生的哲学启示有()。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②坚持“扬弃”的思想,不断发展进步 ③要培育科学问题意识,探寻科学发展新思路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飞跃,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这些,只有通过否定这个环节才能实现。这是因为()。
A.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新生力量、积极因素
B.新旧事物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保留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9.(2012·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核,既带来了能源和希望,又使人们面临泄漏和战争的恐惧。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各界对核电站安全新一轮的关注,也促使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策略。对于核电的发展,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与支流 ②坚持全面地看问题,防止支流转化为主流 ③勇于探索和追求,发展没有弊端的新能源 ④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全面否定旧事物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11年9月21日上午,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0分)
22.城市因高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某地政府在学习国外大城市如巴黎、纽约、东京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城市交通的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就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大力倡导现代交通理念和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引导其合理使用。
(1)有人认为:“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能有效解决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23.材料一: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 051千米,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该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材料二:
图 2003~2010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
(1)请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分)
(2)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12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6.C 7.C 8.D 9.D 10.D 11.C 12.C13.A 14.D 15.A
16.A 解析:A项中“阴与阳、善与恶、是与非”是相互依存的,漫画《你敢吗》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A项符合题意。B项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C项说明事物变化发展。D项为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7.D 18.A 19.B
20.D 解析:2008~2011年经济形势不同,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同,说明了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选③④。①②与政策调整无关。
二、非选择题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这体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22.答案:(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的经济实力、交通基础设施、人文素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决定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也不同。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解决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习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措施的基础上,认识城市交通的特征,并从中概括总结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普遍性原则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既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把握各地的实际。
23.答案:(1)①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好;海洋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5年和2006年曾急剧下滑,2007年明显回升、平稳发展,但比重依然偏低;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可进一步提升。
②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陆海发展,深化区域合作。
第五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二)主备人:刘洁审核人:何成立时间:2011-12-16
一.学习目标:
1.识记:(1)实践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理解: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B案
二.主干知识梳理: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实践是一种,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考选择题)
2、特点:(注意区别开):(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不同历史阶段实践不同)。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区别开、尤其要注意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为什么能检验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判断: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总结:真理的相关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不断变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
C案
一.合作探究
辨析题:
1.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二.当堂训练: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2011·全国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12分)(2010〃南京模拟)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
A案
1.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2010年10月1日傍晚,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该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历史性
3.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目前已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计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
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这体现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
5.(2011·苏州模拟)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7. 琼楼玉宇知何处,天宫高筑待婵娟。星空无限,探索无尽。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联系材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11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