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南通大学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为规范我校实践教学管理,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实践教学的分类与要求:
1.认识实习(见习)通过讲学、社会调查、观摩、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获得本学科、本专业的感性知识,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生产(教学)实习通过实际岗位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学习生产和管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培养初步应用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趋势,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
3.课程设计(训练或论文)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巩固已学理论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为系统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大纲
1.实践教学大纲是组织和检查实践教学的主要文件和依据。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认真编制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学院审查后报教务处备案。实践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目的和要求;(2)实践内容与检查方法;(3)实践方式和时间分配;
(4)实践期间的现场教学和跟班劳动安排;(5)实践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
2.为保证教学效果,教研室必须组织有关教师编写各类实践指导书,详细说明实践要求和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办法。
各学院应针对专业特点,及时了解各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内容的改革,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计划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工作,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年度实践计划和实施计划书。
2.各学院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年度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环节名称、专业、地点、时间、人数、内容、实践单位等),经教学院长审签后,于每年年底将下年度的实践计划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学校将根据学院实践计划编制预算。
实践教学计划一经批准,各学院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特殊情况须变动者,经教学院长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3.在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前须编制实施计划书,实施计划书应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单位的规模、级别、技术力量、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食宿条件、学习场所等情况制定,合理安排学生、带教人员和教学进程。实施计划书须在实践教学开始两周前完成并经学院审定报教务处备案。
实施计划书和指导教材须在各实践教学环节开始前印发给参加教学实践的师生和实践单位。
四、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1.全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2.教务处工作职责
(1)审定各学院制订的年度实践教学计划,汇总并报主管校长。
(2)编制年度实践经费预算,根据学校下达的年度经费计划,确定并分配各学院实践经费。
(3)检查各学院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和计划执行情况。(4)协调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全局性问题。
(5)检查实践教学质量,总结实践教学工作,组织经验交流等。(6)组织审定并签订校级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和组织挂牌事宜。(7)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兼职教师职称聘任工作。3.学院工作职责
(1)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制订年度实践计划和实施计划书。(2)负责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3)联系落实实践场所,考察选择拟挂牌教学实践基地。(4)审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5)建立、健全校外集中实践学生的组织。
(6)检查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工作和计划执行情况。(7)组织动员,并对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资格进行审定。(8)检查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实践教学经验交流。
(9)每年年底上报下年度实践教学计划,同时将当年度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内容包括 经费使用情况、取得的效果、经验和建议等)一并报教务处。
(10)考察推荐教学实践基地中兼职教师职称聘任的人选。4.教学实践基地职责
(1)制订教学实践基地有关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2)建立相对稳定的带教队伍,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3)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
五、指导教师
1.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由教学经验丰富,对实际情况较为熟悉,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不得聘用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生充任指导教师。对于初次承担指导任务的教师,教研室应指定专人进行指导。指导教师的人数按师生比:集中形式1∶15~20;其它1∶40的比例配备。
2.学院必须提前一个学期安排落实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3.指导教师职责:
(1)提前深入实践场所了解和熟悉情况,会同实践场所单位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实施计划,安排并指导教学实践基地带教人员的带教工作。
(2)按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计划的落实工作,检查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
(3)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好各种教学和参观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践任务。
(4)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政策和实践场所的规章制度。不得进行与实践教学内容无关的其他活动。
(5)定期向学院及教学实践基地领导汇报情况,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期间遇到的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6)检查学生纪律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违纪问题。
(7)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负责组织学生的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8)实践教学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将工作总结送教研室、学院。
六、学生
1.凡我校普通本、专科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实践环节,但未通过资格审定的学生不得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
2.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领导,接受指导教师及教学实践基地带教人员的指导;按实施计划书的要求和规定,认真地完成实践教学的各项任务;重视向实际学习,记好学习笔记,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写好实践报告并参加实践考核。
3.尊重实践场所工作人员的劳动,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协助实践场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4.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早退或溜岗。有事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5.实践期间不得从事与实践任务无关的工作。
6.遵守学校及实践场所有关安全和保密的规定;遵守作息制度和纪律规定;遵守各项规章制。
七、考核和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施计划书中规定任务的情况,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政治思想、遵守纪律、劳动态度等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按照教学大纲制订的考核办法评定成绩,最终以五级记分法登录成绩。
学生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实践考核成绩均以不及格论:(1)未达到实践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者;
(2)未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超过全程时间三分之一及以上者;(3)实践中有违纪行为,教育不改,或有严重违纪行为者。
实践学习期间因故缺做部分环节或部分环节未达到教学要求者,应令其在当学期成绩评定前补足或重做,成绩评定后不得补做。
实践环节不及格者,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1.实践场所的选择和教学实践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场所的选择应满足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力求相对稳定,提倡和鼓励各专业与选定的实践单位长期挂钩,建立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 基地分为院校两级。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1)专业基本对口,能满足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
(2)具有良好育人环境,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好的技术条件,具有素质好、相对稳定的带教和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比较重视。
(3)便于安排师生食宿。
(4)就地就近,相对稳定,合理布局,兼顾学生就业。
2.实践教学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场所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安排,也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宜太少)分散进行。考虑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允许学生自行联系我校实践基地之外的实践单位,学生自行联系的实践单位必须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毕业实习环节实施计划确定后学生原则上不得调换实习场所,确因就业原因需调换的,凭有效证明(正式签订并经学校就业部门盖章的就业协议书、单位同意接受实习的证明等)办理相应手续(学院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实习,都必须满足大纲要求,保证实践质量。对于分散进行和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的实践,学院应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落实校内指导教师,加强组织管理,严格要求,决不能放任自流。
3.学院要主动与接受我校学生的单位保持联系,开展协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对符合实践教学要求、能长期稳定接受我校实践教学的单位,建为南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给予适当的相关设施投入和技术支持。
九、实践教学经费
1.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范围:实践师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实习管理费、防护用品、耗材、学生毕业论文出版的版面费以及学校、学院组织的实践教学评审、检查、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其他因实践教学所需而发生的相关费用。
2.实践教学经费的开支要贯彻节约的原则,严格按学校财务规定执行。
十、各学院参照本办法,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实施细则,报教务处备案。
十一、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十二、本暂行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英德市第二中学
新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要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要坚持把先行地区的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和我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我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学校获得更大、更高、更快的发展。
二、组织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我校成立三级组织:
(一)成立新课程改革委员会 课程改革委员会: 主任:邓北平
副主任:张鸿飞、马穗勤、李小兵、罗晓虹、委员:杨育康、邓东梅、何建鸣、莫四广、黄振雄、兰小军、李霞英、李海珍
职能:第一、全面领导和指挥新课程改革工作。
第二、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把握我校课改的方向,统一全校教职工对课改工作的认识。
第三、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课改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第四、对新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第五、领导课程改革办公室的工作。
(二)成立新课程改革办公室 负责人:马穗勤 执行单位:教导处 职责:
第一、贯彻执行课程改革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第二、收集、分析、整理各地区、各学校课程改革前沿的经验和信息,为课程改革委员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有步骤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宣传新课程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
第四、开展对外交流,考察课改试验地区相关学校的课改情况,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借鉴一些与我校存在共同点的学校的课改模式。
第五、根据我校实际和国家课改精神,制定二中课改行动方案、二中新课程培训方案、二中设置及学分评定方案、二中分管理制度、二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等
第六、编制学生选修课指导手册。第七、编制二中 “学生成长手册”。
第八、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制定工作。第九、发布课改信息,编制课改材料。
(三)成立新课程改革专家咨询组 组长:张鸿飞 组员:学科带头人
专家组要对我校新课程的设置、学生选课、学分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等提出意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解决措施。带头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工作,对我校课改工作进行理论指导。
三、工作目标
(一)学校制定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制度和方案
(二)完成学校新课程的培训工作,力争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
(三)完成学校新课程的设置工作,科学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按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努力开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五)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以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与课程实施等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人生规划能力。
四、具体工作
(一)学校要把课程改革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在全校范围内,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等进行宣传,统一全校职工思想认识,步调一致,迎接新课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新课程。
(二)要在校课改委员会的领导下,使新课程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分批次、分内容地开展起来,力争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做到全员培训、重点培训、全面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组织新课程培训考试,成绩合格者发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如何开展见“二中新课程培训方案”。
(三)要坚持在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精神的指导下,把外地课改的先进经验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形成适合我校的课程设置方案、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与考核制度等。
(四)要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我校教师根据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和研究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新课程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要对我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意见,保证课改工和的顺利开展。
(五)要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形成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要统一印发学生成长手册。严格实行学分制,建立适合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通过对学生学分的认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按照国家课改精神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特别是要为学生开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我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建立学生选课程制度,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实行行政班与教学 3
班相结合、以行政班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七)努力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八)加强课改的宣传工作,对我校课程改革的重大活动和进程、对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制度和方案进行宣传和报导,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九)保证课改所需经费充足到位。努力为新课程改革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体育馆、体育场、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印刷室等设施已经得到完善,将为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十)研究制定新课程表。
(十一)根据省基教处和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教材。
(十二)以上各项工作将分阶段、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第三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即教育硕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过程,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教育实践工作对于提高教育硕士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调查研究水平、教育职业专业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充足而合理的教育实践工作为教育硕士成功投入到教育事业,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成为一名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历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水平,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仅适用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系统的专业技术;追踪科学知识前沿,培养较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知识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所需要的自主性、反思性、研究性的优秀品质;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精神,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发展优秀教师实际教学技术;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依据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的精神同时结合学科教育专业的特点,本着集中化、精细化的管理原则,将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细分为业务见习与业务实习两个阶段,主要涵盖教学工作、课例分析、教育调查、班主任工作等实践形式。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的要求,在经过第一、二学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通常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四、实践教学的工作进程及时间安排
(1)业务见习阶段{说明: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安排及教育硕士的基础水平情况可灵活进行操作}(2)业务实习前准备阶段(3)业务实习开展阶段(4)业务实习总结阶段
五、业务见习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业务见习阶段通常安排在第三学期,教育硕士将前期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达到初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硕士可以了解和熟悉一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学习分享优秀教师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并触发一定的教育思考,激发教育硕士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根据不同的方向特点确定见习任务和目标,细分为教育工作见习和教学工作见习。
(1)教育工作见习:
主要指班主任工作、教研活动等教育工作,一般在见习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经验;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概况、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参加教研活动等。在见习期间,一般在开学初、中、末期要参与班主任工作,并参与主题班会2次以上,一学期教研活动次数不能少于6次。
(2)教学工作见习: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观摩、评课以及围绕课堂教学的其他教学工作的观摩,观摩中应学习各专业学科中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课堂常规训练,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规律等。在见习期间,一般要参加初、高中的各年级的听课,听课总数不能少于30节,并按要求做好听课记录和写出听课心得。
六、业务实习的具体内容与要求(1)教学工作实习
内容:依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开展备课、写教案或讲座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试讲、评课、上课或讲座、作业批改与答疑、课后辅导、考试与成绩评定、听课评课;组织与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要求:认真备课,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平均每周课堂教学不少于2课时,总课时不少于30课时;批改作业,参加考试命题、试卷批改、试卷分析等工作,完成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布置的其他教学任务。实习结束前,每名实习生必须举行1次以上公开教学课。要切实保证教学实习质量,通过教学实习与参与教研活动,使实习生掌握学校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
(2)班主任工作实习
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和管理好班集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针对班级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包括集体、个别教育、主题班会、家访工作等)进行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基本内容及工作方法,强化育人意识,培养对学生的感情和对本专业教育工作的感情,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培养独立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实习生崽原班主任的指导下,从事一个班(一般是任课班)的班主任工作,每位实习生要独立组织完成5次以上的班级活动。
(3)教育调查
内容:每位实习生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应根据校内指导教师拟定的参考题目或自己拟定题目(经校内导师审批同意),结合教育实习的实际,有目的地开展专题调查活动,了解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现状。
要求:通过教育调查与研究,使实习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发展的现状、需求及发展趋势;把实习中的收获,上升到教育科学理论的高度,巩固教育实习的成果,掌握教育调查研究的初步能力。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实习生必须写出1份3000字以上的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一定要独立思考,须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自主完成,不得抄袭。
为了确保教育硕士高质量、高效率有步骤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教育素质发展水平不同阶段的特点及需求,特将业务实习细分为业务实习前准备、业务实习开展与业务实习总结三部分。
首先,业务实习前准备阶段:研究生实习之前要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在导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前各教学学院要组织对实习准备工作的检查与考核,考核包括检查实习计划制订情况和试讲等。考核不合格者暂缓进行实习。
具体工作流程详见后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实践工作流程说明》。教育硕士应参照《实习手册》及《流程说明》按时提交对应文件资料。
其次,业务实习开展阶段:业务实习是教育硕士将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锻炼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体会并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对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通过教育实习活动,可以检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否符合和达到国家的标准和社会的期望。
实习生按照实习计划,全面开展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手册》。
在教学工作方面,了解和学习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并依据大纲备好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写好教案(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教案稿要经指导老师审查,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努力上好课,积极开展课外辅导,认真批改作业;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实习生要互相进行教学评议,实习生本人要对教学工作实习情况及时进行自我分析。要求:认真备课,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平均每周课堂教学不少于2课时,总课时不少于30课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要求实习期间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实习结束前,每名实习生必须举行1次以上公开教学课。要切实保证教学实习质量,通过教学实习与参与教研活动,使实习生掌握学校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实习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并坚持参加班级的日常工作和家访活动等。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基本内容及工作方法,培养对学生的感情和对本专业教育工作的感情,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培养独立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每位实习生要独立组织完成5次以上的班级活动。
教育调研方面,应该根据调查提纲,积极争取实习学校的协助,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完成调查报告。要求:通过教育调查与研究,使实习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发展的现状、需求及发展趋势;把实习中的收获,上升到教育科学理论的高度,巩固教育实习的成果,掌握教育调查研究的初步能力。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实习生必须写出1份3000字以上的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一定要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不得抄袭。
具体工作流程详见后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实践工作流程说明》。教育硕士应参照《实习手册》及《流程说明》按时提交对应文件资料。
再次,业务实习总结阶段;撰写实习总结,并参加由各教学学院组织的考核工作,综合各阶段、各实习内容评定实习成绩。
具体工作流程详见后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实践工作流程说明》;教育硕士应参照《实习手册》及《流程说明》按时提交对应文件资料。
七、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和领导(1)教育实践工作组:
教育实践工作组由各教学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方向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组成。各教学学院要指定专人(学院分管领导或方向负责人)负责与实习基地的协调;校内指导教师要每周与实践学校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掌握实践情况;各教学学院分管领导要对导师和研究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对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任务:制订教育实践方案;了解检查教育实践情况;开展实践考核工作;总结教育实践工作;研究、改革教育实践工作等。
(2)教育实践学校工作小组:
由实践学校(实践基地)的校领导、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学校合作指导教师组成,校领导任组长,教导、政教、总务主任任副组长,学校导师为成员。
任务:负责教育实践全面的、全过程的工作。具体实施教育实践方案,组织指导教师指导实践活动,核定教育硕士实践活动的成绩及评语等;全权管理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对不听劝告或违纪生进行批评教育和提出纪律处分意见。
(3)教育硕士实践生组:
以实践基地学校为单位成立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二名研究生分别担任正、副组长。
任务:协助联系教育硕士实践生的住宿、办公用品及班级等;组织报到及安全返校;写好小组的实习总结。正、副组长应团结全组同学,尊敬基地教职工,爱护学生,服从领导,听从分配,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积极完成教育教学实践任务。
8.教育实践工作对教育硕士行为规范要求
(1)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实践时间执行学校要求的实践工作内容,认真记录填写《见习手册》及《实习手册》。
(2)遵守实践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虚心接受学校领导、指导教师的意见及指导。
(3)为人师表,爱护学生,尊重实践学校的师生员工,积极协助实践学校教师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体现教育硕士良好的素质。
(4)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注意安全,团结协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认真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做好实践笔记。(5)所有学生必须全程参加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得无故缺席,缺席10%以上者视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不合格。
八、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在见习工作方面,见习完成后先由学生本人完成见习总结,见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见习学生思想、业务表现、客观公正地评出等级,最后由见习学校评出见习成绩,教育硕士见习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见习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实习阶段。
在实习工作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学校进行的每一项实习工作,要求有书面记载并经相关责任人签字审核,返校后经学校统一组织考核后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成绩评定办法详见《研究生实习手册》,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学分。实习结束后,学校将组织评选优秀实习研究生与优秀调查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2011年10月
第四篇:实践教学管理规定
实践教学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为强化实践教学育人意识,建立正常的实践教学秩序,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涵盖实验教学、课程实习、集中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内容。
第三条
实践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训练。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能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条
学校各二级学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实践教学发展规划,并组织落实,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第二章
实践教学的组织
第五条
全校实践教学工作在学校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协同完成。
第六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职责:
(一)制订全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二)研究制订有关实践教学工作的政策、条例、规定。
(三)审核全校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四)监督、指导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实施。
(五)宏观控制全校的实验、实习经费,监督实验、实习经费的使用。
(六)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和评估,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七)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
第七条
二级学院职责: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别构建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各实践环节,并逐步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二)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宗旨,制订并执行实践教学大纲。
(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相应的实验、实习指导手册,制订各专业的实习培养方案。
(四)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条件做出各实践环节的经费预算,报学校财务处申请执行专项经费。
(五)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执行。
(六)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七)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保证实践教师队伍具有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第八条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经常性工作,各相关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要将其纳入每学期工作计划。
第九条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在各二级学院主管院长领导下具体实施,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督促和协调。
第十条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一)实践教学各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
(二)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审定的教学大纲要求。
(三)必须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实习培养方案。
(四)必须有实施细则,让学生明确具体进程、内容、要求和目标。
(五)必须有明确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案、命题原则、成绩评定原则。
(六)承担任务的单位必须保障各项准备工作适时到位,严格执行试讲、试做的规定。
(七)承担任务的单位必须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保证实践教学安全顺利进行。
(八)各二级学院要适时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检查及学生评教工作,定期召开实践教学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注意做好记录,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第十一条
各二级学院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于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学校有关部门拟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报学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
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及评定
第十二条
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得请假,遇特殊情况要经二级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批准,否则按旷课处理。
第十三条
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践教学内容,成绩不及格者,可补考,成绩及格方可参加相应的综合理论考试。
第十四条
实践教学的专业考核(集中见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第十五条
考核要求及原则: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应以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基本科学素养和基本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为主。
(二)各二级学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可以制订符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考核重点。
第十六条
考核办法。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办法由承担该实践教学任务的二级学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按实践教学内容制定。
第十七条
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任务的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特点和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可操作的评分细则,交教务处审核备案,报主管校领导批准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起施行。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师校发字[2004]3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保证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为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取得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为此,学校规定以四年为标准本科学制,并以此制定课程计划。但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可根据其获得学分的不同情况在3至6年内浮动。无论提前或延迟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6年期满,仍未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三条 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限于开设平行课堂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所有学生均可以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部分优秀学生还允许转专业。
第四条 学校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长学期为19周,考试2周;短学期一般为3—4周。
第二章 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第五条 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统一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并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 学校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自主选课。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教师资格教育课是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课程模块。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是指依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从若干门(模块)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学分要求之外修读的所有课程,课程计划中只作学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修。任意选修的范围涵盖学校所有课程。
第七条 本科学生毕业要求的学分总额为145—155学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学分总额不超过160学分。其中,所有学生必须在通识教育模块修满50学分,在专业教育课模块修满75—85学分。准备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修满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模块所要求的25学分。
第三章 学分管理
第八条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标。学分数和学分绩点是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 学分一般以一学期(长学期)为单位计算。理论课每周上课1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等实践性课程,每周上课2学时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原则上每周为1学分;分散进行的,若每周一天,则全学期(指长学期)为3学分。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0.5。
第十条 为鼓励学生创新和从事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学校特设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主进行课外研究活动获得成果,即可获得学分,并记入任意选修课学分中。学生最高可获得4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的具体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为了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和 “量”,学校对于除健康与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实行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分为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两种。
1.课程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考核成绩-60)÷10+1}×课程难度系数 课程难度系数反映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编码为200—399课程的难度系数为1,编码为400—599课程的难度系数暂定为1.2。
2.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学生修读课程所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同期修读的学分数,即为该生平均学分绩点。即: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 =
∑所修课程学分数
第十二条 学生的课程成绩达到或超过及格(60分),即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和学分绩点。重修课程取得的学分,可替换原来的低绩点或零绩点,重新计算平均学分绩点。
第十三条 凡考试作弊或被取消考试资格者,该门课程成绩按零分计算。
第四章 开课与选课
第十四条 各学院应根据课程计划保证每学期课程按时开出。课程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应保证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轮,并根据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平行课堂(由几位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第十五条 各开课单位应在每个学期第15周前公布下学期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任课教师等。各学院除进行书面宣传之外,还应组织授课教师直接面向学生进行选课咨询,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向学生介绍课程开设的层次、内容、基本要求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等情况,并当场回答学生所要了解的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 本科生所有课程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进行注册学习。凡未按规定办理选课手续的学生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
第十七条 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和各开课单位提供的课程表进行选课。但长学期修读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0学分、不宜超过30学分。
第十八条 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自主选修课程;在同一门课程有两位以上教师授课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
第十九条 学校鼓励各学院课堂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校根据各开课单位接收外学院学生注册选课人数、按照一定的标准向该学院补贴课时费,补贴的课时费由各学院自主支配。补贴的标准是:每接收1个外学院听课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2%补贴(实验课课堂每接收1个外学院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4%进行补贴;实验中的耗材成本费暂由学校承担)。
第二十条 新生办理注册手续后即可获得个人密码,学生凭密码在网上注册选课。学生一般在指定的时间内注册选课,由学校统一编制课表。
第二十一条 除因专业特点需要小班教学的课程(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课程以及实验课分组)外,凡不足20人的专业课、不足50人的非专业课程,原则上不能开课;每个课堂最多不得超过150人。学生选定的课程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开设,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另选开设的课程。
第二十二条 学生选定课程之后,一般不得任意改选其他课程。没有选课记录的学生不能参加课程考试。
第五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二十三条 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或考查。
第二十四条 学生选课之后,应按时听课、完成作业,方准参加该课程考核。一学期内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或缺交作业三分之一者,则取消该课程期末考核资格。
第二十五条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健康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体育、艺术类的高等数学课为考查课,其它课程均为考试课。考查课采用通过制,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考试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考试类别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等,具体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笔试可选择开卷或闭卷,也可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多元考核方式。对于综合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综合应用答辩、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制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测,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六条 考核成绩采取期末考试(查)成绩和平时考试(查)成绩相加的方式记载。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平时成绩累计的办法记载。其它课程以期末考试(查)为主,占60%—70%,平时考核占30%—40%。
第二十七条 除口试外,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
第二十八条 学生每学期课程考试(查)通过的成绩都应记入学生学习成绩档案,学生进档成绩总表的课程成绩只记载该课程的最高成绩。
第二十九条 学生应按时参加考试。凡因病或其它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正常的期末考试者,必须出具县级 以上医院证明等材料,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院长批准,并由学院通知到任课教师后方可缓考。未按规定的程序、时间办理缓考手续者,以旷考论处。
第三十条 缓考原则上安排在后继同门课程考试时进行,不再单独组织考试。
第六章 免修与重修
第三十一条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先修课平均学分绩点≥2.5,并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允许申请免修某些课程。第三十二条 凡申请免修某一门课程的学生应在每学期期末提出申请,经主管教学的院长批准后,由学院统一安排免修考试。考试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进行。
第三十三条 免修考试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准予免修该门课程,给予学分,并将成绩与学分同时记入学生成绩总表。
第三十四条 对于通过外语或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的学生,允许免修通识教育中的外语课或信息技术课,或允许其免修部分课程,直接获得学分。其学分绩点按学生在等级考试中的实得成绩套入第十一条中的公式计算。
第三十五条 “两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实验课及实践性课程不得免修。
第三十六条 必修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选修课程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但自认为成绩不理想者,允许重修。重修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次数不限。
第三十七条 重修课程必须办理重新手续。
第七章 选专业与转专业
第三十八条 按一级学科或跨学科门类录取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情况在完成一年半或两年的课程学习后,确定专业,进入二级学科专业的学习。
第三十九条 各专业的学生限额由教务处确定。教务处在学生需确定专业的前一学期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学生限额。
第四十条 学生首先向所在学院提出选专业的书面申请,标明专业志愿,各学院根据专业限额,按择优原则确定各专业的学生。
第四十一条 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和学院确定专业的工作应该在确定专业的学期的第一周内完成。
第四十二条 除艺术类、体育类和其他特殊录取的学生外,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定比例内转专业。转专业的比例大致控制在5%以内。
第四十三条 学生转专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才能,本人申请,所在学院推荐,并由转入学院安排甄别考试,证明在新专业确有发展潜力者;
2.学校认为有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第四十四条 新生入学不满一学年、休学或在学两年以上者不允许转专业。第四十五条 学校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专业和名额。
第四十六条 学生转专业须填写“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审批单”,由所在学院同意并推荐,拟转入学院对其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取,学生处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七条 学生转专业的手续应在新学年开始两周内办理完毕,过时一概不予办理。
第八章 副修专业与第二学位
第四十八条 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
第四十九条 学校所设本科专业原则上均可以作为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学生原则上应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二级学科的专业作为副修专业,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作为第二学位专业。
第五十条 各学院在制定主修专业课程计划时将该专业对应的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标注在本专业课程计划中,并规定最低学分要求。副修专业课程都应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第二学位课程应该是专业课程计划中除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外的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部分专业系列课。
第五十一条 副修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30—35学分,第二学位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50—55学分。
第五十二条 学生主修专业符合毕业要求,且在主修专业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学分,成绩合格,可向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单位提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副修专业证书” 或“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学位证书”的申请,经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审核同意之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五十三条 学生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超过课程计划要求的毕业学分部分,按学校规定的课程学费标准缴费。
第九章 学费收取
第五十四条 本科学费由基础学费和课程学费两部分构成。
第五十五条 基础学费按学生在学校所占用的教育资源费用适度收取,按交纳。课程学费按课程办学成本和社会需求情况收取。课程学费在学生注册课程时交纳。
第十章 毕业与学位
第五十六条 具有东北师范大学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五十七条 达到毕业要求,平均学分绩点2.0以上,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可取得学士学位,并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五级分制与百分制。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办法自行废止。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2004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