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研修教案
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研修教案
郇新红
【研修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老师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老师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二、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三、练习傣族舞蹈组合
第二篇:学前教育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DVD机,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注意:在做动作时气息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长,所有的动作出手时走最大路线,收手时走最近路线!
集体练习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膝盖的屈伸。
四、新课—学习傣族舞蹈的掏手和柔手
1、掏手:由里向外双手掏出,掏出后四指并拢,大拇指向旁翘起,收回时向下按压手指,此动作用于连接每个手位,是过程动作。
2、柔手:双手自腕关节有韧性地提起,并逐关节呈波浪形向指推进。
五、学生自组动作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化身为四只小孔雀,利用我们所学的7个手位,自由组合动作顺序。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但是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有所欠缺,没有表现出傣族姑娘的含蓄,恬静。现在老师有段视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看,看完之后,我们再试试。播放视频
教师播放一组傣族原生态的风景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不同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傣族姑娘的优美和安静。
教师提示:气息平稳,面部放松微笑。
六、成果展示
教师在最后领舞一段。。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刚的表现非常的好,既抓住了动作的要领,也能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在表情和情感上的投入,希望以后你们不管跳任何舞蹈,都要全心的投入,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心”变成“孩子的心”,能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小朋友。
刚刚同学觉得老师的表演怎么样?
但是老师的表演和你们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站立着的表演
第三篇:傣族手位组合 说课稿
傣族手位组合说课稿
一、说指导思想: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因此,傣族舞成为各类各级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孔雀舞更是倍受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喜爱。二.说学生
13秋幼师()全班27人,原来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状况(兴趣、无所谓、不兴趣各占1/3),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工作学习,学生部分对学习舞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今年的教学以及我校的科技之春演出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上课积极性大大加强,学习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参加舞蹈学习。通过傣族舞的学习,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材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傣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优美,朴实,灵活等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是为今后傣族民间舞的学习打基础的。
四.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的背景文化,基本风格特点。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手型,手位。三道弯体态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通过民族舞的学习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五.说教材的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
掌握傣舞的基本手位、动律特点、风格。
2、难点: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臂部、腰部讲求曲线美),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
3、解决重难点办法
①采用以“看、练”的训练方法通过老师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来体会三道弯等动作的形成特点并逐个纠正动作准确位置。
②采用集体、分组、个人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傣族舞的风格及动律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感知动作形成要点,学会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审美的能力。
六、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七.说教学过程: 1.热身训练
2.导入,教师跳一段舞蹈引出课题。3介绍傣族 4.教师示范。5.傣族舞特点介绍 6分解动作介绍 7教师教学生学
8.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分组指导。9.教师带学生展示教学成果
六.感悟与反思: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体现课堂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熏陶,作为一名舞蹈老师,我将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帮助,指导!
第四篇:浅谈傣族舞蹈手形的微观语言表达
浅谈傣族舞蹈手形的微观语言表达
【摘要】 手形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特点,赋予了傣族舞蹈独特的魅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并具有区分于其他舞种的个性特征。本文以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形”为切入点,从微观语言的角度出发,对傣族舞蹈中出现的手部肢体语言进行分析,并从手形的模拟性、象征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手形“语义”的多样性,从而使人们从细微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傣族舞蹈的本质。
【关键词】 傣族舞蹈;多样化手形;微观语言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傣族舞蹈种类多样,不同类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内涵。在傣族民间舞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手形,手形作为身体语言的一种微观语言表现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手形都有着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长甲舞、大鹏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样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还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手形这一微观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此舞蹈是属于哪个种类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见大,通过对此微观语言表达,从而对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现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体上,它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利用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来表情达意的。[1]90舞蹈如同人类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样,也具有自己的微观基础和推进逻辑。无论是原生态的传统舞蹈,还是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结构方式都有自己的逻辑,都有自己逻辑的起点,而它的起点是基于微观的语义和语形。通常来说,舞蹈最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定是其“动作形态”,在动作形态的基础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与服装等的装饰来展现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动作形态”在舞蹈这门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这所说的“形”则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人的造型,是具体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现的外观形状。笔者试图通过对微观语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来更深地认识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摊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叶形、屈掌、拳形等七种;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见手形以外,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傣族舞蹈中还有在特定的舞种中运用的手形,比如鱼舞中的专用手形:叉掌、鱼尾形、鱼头形等;在长甲舞中还有独特的开指、合指、开合指、合掌等形态。
(二)常用手形的表现形态
二、“意”的表达
“意”是指人的精神层面,是在“能指”基础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意象表达。庄子所谓:“?Z之贵者,意也。”舞蹈这门肢体艺术,要借助外在“形”的动态,来营造“意”的表达环境。[2]可以说,“形”是“意”的物质载体,通过它可以将民间原有的“意”以及经过编导加工的“意”传递给观众,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引起观众对“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是傣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审美原则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迹。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福金也曾说过:“舞蹈是手势的发展,是它的理想化。”此类观点表明,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蕴含着某种意象的表达。同样,不同的手形运用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动作形态,而且还蕴含着所要表达的舞蹈内涵与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运用都有其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现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时,我们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们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种手形的形态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它还具备有某种特定的寓意。
(一)模拟性与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种手形,其中有五种掌形,它们的整体形状都相似,不同之处就是在其最后的发力点与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观像一片芭蕉叶,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对此意象的一种身体表达,这是傣族舞蹈一种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训练组合还是在各类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冠形”“嘴型”“爪形”三种均表达出孔雀的意象,是对孔雀的一种生动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繁殖着众多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加细致认真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了解,这些原生态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并且在舞蹈中对其进行艺术升华,形成了许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称作“圣鸟”,他们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他们利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来完成对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对孔雀崇拜的一种意象传达;“叉掌”“鱼尾形”“鱼头形”则是从鱼的形象中衍生而来的,通过肢体语言手形的模仿与变换,形成对鱼的一种意象表达,同时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叶形”“开指”“合指”“开掌”等这几种手形的特点都是手指分别错开,既有利于体现出舞者手指的修长灵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种表达。这些手形一般在长甲舞中运用较多,由于舞者十指带上长长的指甲,会对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现手指间的灵活与美感,所以五指之间一般分别错开,形成“开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别错开的形态。同时这些手形所表达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种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过身体动作,展现佛的形象、佛教的仪式,从而传达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其中自娱类的有:“?Q光”(集体舞)、依拉贺、象脚鼓舞、“耶拉晖”、“喊半光”等;表演类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大鹏舞;祭祀类的有:贝马舞、祭祀鼓舞等;还有鹭鸶舞、蜡条舞、斗笠舞、十二马舞、狮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种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个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动作,表达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将对孔雀舞、大鹏舞、鱼舞三种类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运用分别进行论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达
孔雀舞,傣语叫“嘎洛涌”,传统的孔雀舞是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装,在象脚鼓等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丰富多样、带有不同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等神态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开始对孔雀舞蹈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创新,使得孔雀舞逐步从原始民间形态过渡到舞台表演形态。通过纵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从单纯模仿孔雀形态,到赋予孔雀灵性并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再到舞台孔雀舞蹈的编排。经过继承与发展,使得孔雀舞的肢体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孔雀舞,从手上的动作来说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运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体运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现的意境来转变。比如当要表现孔雀小巧灵活的头的时候我们用“冠形”加上提压腕的手形;当表现孔雀“饮泉戏水”的时候则多运用“嘴形”;当表现孔雀活动自如状态的时候我们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脚下灵活的踢步来完成等。“掌形”“头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细腻之处体现孔雀形态,让本身优美的孔雀更加淋漓尽致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可以说是孔雀舞的另一种升华,它同人们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舞者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孔雀形态的模拟,更是舞者与孔雀灵魂的一种交融与呈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体会到手形以及手臂运动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舞者从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头旋转开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现仿如一只美丽的孔雀在晨曦中醒来,孔雀仿佛听到了晨光的呼唤,从双翅环抱的长羽中伸出修长的脖颈,开始了一日的晨妆。接着舞者通过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时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础上,其他部位不动,完全通过手形的快速转换:时而嘴形,时而头形,时而直立,时而弯曲,以此表现出孔雀时而轻啄羽片,时而顾影自怜,时而啜饮清凉溪水的灵动画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摊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势均表现着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态与意境。可以说这个舞蹈的灵魂都在手关节处,整个舞蹈并没有大幅度的跳跃与技术动作,舞者通过大量的手部肢体语汇,利用手的各种造型以及运动,描绘出一只活泼、伶俐、美丽且具有灵性的孔雀,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热爱与崇拜。
2.手形在大鹏舞中的表达
大鹏鸟舞傣语称“戛伦”,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术发展而来,舞蹈主要是重现传说中大鹏鸟与雨神英勇斗争的情景,讴歌了大鹏鸟为了众生奋不顾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类舞蹈动作矫健、粗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动作变换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过去的大鹏鸟演员会身带大鹏鸟型的道具与面具,现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过舞蹈肢体动作,来使大鹏鸟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该舞蹈中的手形多为“爪形”和“掌形”?芍郑?舞蹈时基本保持这两种手形。“爪形”和“掌形”不仅能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鹏鸟的外观形象,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加强了动作的质感与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鹏组合》,是典型的现代“大鹏舞”的展示。其音乐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通过身体的腾挪闪跃、刚柔并济和始终保持的强劲的爪式手形将大鹏鸟的伟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现在课堂上所学习表演的大鹏舞已经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塑造大鹏这个形象上,所呈现出来的动作都已经过很多的加工和改编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与感受。此处“爪形”的手形不仅是大鹏鸟爪形的形态展现,也强化了男舞者矫健、粗犷、帅气的姿态形象。
3.手形在鱼舞中的表达
鱼舞,傣语叫“戛巴”。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过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间系扎一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在水中的动态,现在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鱼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着鱼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两手叠在一起的“鱼头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两手置于腰侧、或一前一后的“鱼尾形”等姿态,模拟鱼之摆动胸鳍、尾鳍、鱼身,表现鱼的顺水前游、逆游转弯、激流穿越等情节。
第八届桃李杯的《鱼儿》这个剧目就是典型的经过艺术加工化的鱼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当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双手通过“叉掌”或者“鱼尾形”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激流搏斗时,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加上手上的“鱼头形”穿梭动作,使鱼儿的形象生动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鱼头形”手形,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的“叉掌”和“鱼尾形”动作元素。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性的动作形态,也是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结语
傣族舞蹈动作优美、轻盈、朴实、矫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弯”和“一边顺”等特征,脚上有丰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动作极其丰富。众多的手形与手臂动作相结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别具一格。手形,是肢体动作的细微之处,手的形状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种形态的塑造,同时通过不同的手形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相结合也能表现不同的舞蹈情节与意象,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的形状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能指与所指。当然,并不是每个傣族舞蹈中都会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的特性会运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体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种类及形态还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来源后,我们便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让我们在观看或者学习傣族舞蹈时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在韵味与动作细节。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1.[2](德)卜松山.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M].向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刘晔.“佛舞一体”――谈小乘佛教在傣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2005(10).[4]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5]《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6]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第五篇:芭蕾手位教案
《芭蕾手位训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简单的基本体态、舞姿、动律及动作的组合训练,让学生对芭蕾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以及在肢体上的应用。
2、通过芭蕾手位的学习,从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及模仿和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芭蕾最基本的7个手位,每个手位的动作、顺序以及节奏。
三、教学准备
音乐伴奏、着装得体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把杆压腿训练)
(1)把上压腿
①扶把的方法:单手扶把
(2)压腿的单一动作:
①压前腿:两腿要直,主力腿的脚要有抓住地面的感觉。
②压旁腿:挺后背,收肚子,收臀部,开胯、收胯,压旁腿
下去时不能向前倾,也不能向后躺,要保持正直。
二、简单介绍一下芭蕾的七个手位
(1)一位手练习
第一个8拍:
(站姿:身体站立,双脚呈小八字,抬头挺胸,臀部收紧)在基本站立要求的基础上,双手在身前下垂,肩膀放松,手臂略呈弧形,两臂合成一个圆形,肘关节略用力前顶,手心朝上,两手手指相距一拳,手掌与身体也相距一拳,目光正视前方。
(2)二位手练习第二个8拍:
身体始终保持直立,保持一位手的形态,两条手臂慢慢平平地向上端起,不要举太高,手心大概对着上半身的中部,腰以上,胸以下的位置,使肩到手指有一个下坡度,双肩仍保持一位时的弧度,有一种合抱大树的感觉,目光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
保持胳膊肘和手指这两个支撑点的稳定。
(3)三位手练习第三个8拍:
保持二位手的形态,双臂同时向头顶鼻子的上方抬起,放在额头的前上方,不要过分的向后摆,手心朝头顶,双臂仍保持弧形。(4)四位手练习第四个8拍:
保持三位手形态的基础上,左手臂保持不动,右手臂慢慢下降到二位手的位置,目光随着右手臂的移动而移动。(5)五位手练习第五个8拍:
左手停留在三位手的形态仍保持不动,下降至二位手的右手臂向外向旁扩张出去到正旁稍靠前,肘关节向上抬起,手心向另一侧的斜前,从肩到手指也略有一点坡度,目光随着右手的移动而移动,头微抬,下巴扬起。(6)六位手练习第六个8拍:
向外扩张的右手臂保持不动,左手臂从三位手的位置上,下降到二位手的位置上,头微向右仰,目光随着左手的移动而移动。(7)七位手练习第七个8拍:
右手臂仍保持不动,下降到二位的左手臂向外向旁扩张出去到正旁稍向前,此时双臂都到了身旁,严防肘关节下坠,感觉上好象张开手臂在围抱一棵粗壮的大树一样。(8)结束:
第八个8拍:
1、双臂沿身体两侧慢慢下降至腰的位置,停住保持不动。
2、双臂回到一位手的形态,目光注视前方。(反方向同上)
三、芭蕾手位延伸(1)一位手
第一个8拍:同上(2)二位手
第二个8拍:同上
第三个8拍:手腕往里转动,手指向前延伸,收回恢复二位手。
(3)三位手
第四个8拍:同上
第五个8拍:手腕往里转动,手背相对,手指朝两侧延伸,收回恢复三位手。(4)四位手
第六个8拍:同上
第七个8拍:两只手手腕往里转动,右手向前延伸,左手向旁延伸,收回恢复四位手。(5)五位手
第八个8拍:同上
第九个8拍:两手手腕转动分别往外延伸,眼睛看向左手。(6)五位手反方向
第十个8拍:左手下降至左旁,右手上升至额头上方,呈五位手反方向。
第十一个8拍:两手手腕转动分别往外延伸,眼睛看向右手。(7)六位手反方向
第十二个8拍:呈六位手反方向 第十三个8拍:两只手手腕往里转动,右手向前延伸,左手向旁延伸,收回恢复六位手。(8)六位手正方向
第十四个8拍:将六位手反方向从胸前移动至六位手正方向。第十五个8拍:两只手手腕往里转动,右手向旁延伸,左手向前延伸,收回恢复六位手。(9)七位手
第十六个8拍:右手保持形态,左手移动至左侧稍向前,呈七位手。第十七个8拍:两手向两侧延伸,收回恢复七位手。(10)结束:
第十八个8拍:恢复到一位手。
四、教师跟着音乐完整示范。
五、集体做动作,老师逐个纠正,纠正后要求学生在正确的位置上耗住,以便于加强学生对正确动作的认识和记忆。
六、加入音乐节奏,每个手位一个八拍,要求学生张嘴数节奏,以便于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七、先教单一动作,然后进行复合型动作,最后配音乐练习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