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魅力》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2: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线条的魅力》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线条的魅力》说课稿》。

第一篇:《线条的魅力》说课稿

《线条的表现力》说课稿

执教:易知音

学情分析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用线条表现画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了,对线条的表现也有了一定的表现力,但对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不同变化的表现还有所欠缺。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线条的表现力》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对不同类型线条的观察、比较,体会线条不同的美感,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线条线条的韵律、节奏。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组合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

2、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观察,认识不同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1)“启发引导法”,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中采用“课前随意画-画画身边的线-运用各种方法画画有韵味的线-课后用线进行创作”进行启发和引导。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将学生每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创作方法的引导。(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三次课中创作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对线的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和感悟。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 “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初步了解线的种类

我先请学生舞动丝带,其他同学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再让同学们毛线,能摆出像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线的形态变化,使学生有了着手表现的冲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学习——感受生活中的线条,进一步感受线的美感 我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线,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景物,运动中的线。如花地、保险大厦、梯田、长城、波光、爆炸等。

接着请学生重点观察印象最深的图片中的线,提醒学生用上合适的工具来画这些线。然后再次展示学生作品,感受不同的线给人的不同感觉。如表现挂面、梯田的弧线给人柔和的感觉,表现建筑物的直线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

表现瀑布、绸带的曲线给人带来舞蹈的动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视觉上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线的魅力,学生在临摹中感受线条的不同形态给人的不同的感觉,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线条的组合方式,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联想描绘(听一听,舞一舞),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先用课件播放节奏变化的乐曲,让学生听一听,感受线的变化。请学生用用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方式画线。接着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互评、生评、师评。在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学生的进一步创作中,发现线的组合方式和规律。

第四个环节: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风范

课件出示李公麟《五马图》,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凡高的《星空》等作品,使学生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第五个环节:分析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

课件出示几幅同龄人的线描作品,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得最有变化?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线的组合的运用应该是有度的,如何画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在对比欣赏中,去进行探究,如线的密、重叠、加粗可以产生黑块面的效果,是难点得以突破。

第六个环节: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基于以上的学习,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线的组合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并注意线的粗细、虚实、曲线的变化及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用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给花瓶或其它形象进行装饰,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学生在痛快自由的线条排列组合中体会了线条变化的魅力。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会绘画技巧。第七个环节:课外拓展

作品展示完毕,我告诉学生,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让学生听一段节奏有舒缓和激烈之分的钢琴曲,再次使学生感受到线条是有生命的,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五、说板书:

《线条的表现力》

线条形态: 学生作品展示区 线条组合:长、短、粗、细、疏、板书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 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篇:《线认识》说课稿

《线认识》说课稿

《线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简单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该部分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后续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习打基础。线段、射线、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在“看一看”活动中以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三种图形进行比较,讨论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17页“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人行横道、激光景灯、铁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次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再让学生在把本课获得的基本数学知识运用大批实际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法一改过去的例题→示范→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创设情景、合作探索、归纳巩固特征,综合运用四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7页试一试的可旋转硬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开始,我便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来分别表示它们,接着提出问题这些图中的事物与什么有关。学生在预习基础上会回答与线有关,由此揭示课题:线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认真分析图,进一步了解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的特点,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这时分别给出教材第16页“认一认”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命名。《课程标准》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完成了衔接新课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名称后,我们再来研究它们的特点,首先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他们对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我这样做是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三种线的特点,想说什么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在小组合作4分钟左右我也和同学相互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后,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读法,直线和线段有两种读法,线段AB或线段BA,直线AB或直线BA,但强调直线上的两点,并不是端点,读射线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这一部分只需直接告诉学生,之后进行小结。

(三)实践活动,归纳巩固特征

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让学生自己转一转、画一画,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这些都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为了巩固知识,我自己增加了几题练习:

判断题:(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出这些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在“看一看”、“量一量”中,我通过做游戏,比一比哪一小组是优胜组,第一组中两条线一样长吗?第二组中的两条线一样长吗?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思想得到进一步拓展,再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正确答案。加深学生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高潮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

我的板书设计层次性较强,能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简明的三种图形特征。

这样设计本课时教学,能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活动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线认识》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线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运用看、说、画、读、猜和体位法,小组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

三、说学法

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爱猜谜语、玩游戏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猜谜语、做手势等活动来进行体验、记忆,从而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环节:(导入) 先用线字入手,抓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教授新课) 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在课题导入之后,我会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思考、取发现异同,从而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 (当堂检测)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四环节: (当堂检测)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我将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线认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线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简单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该部分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后续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习打基础。线段、射线、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在“看一看”活动中以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三种图形进行比较,讨论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第17页“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一系列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画、到生活中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特征,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是理解、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本节课我使用的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演示、谈话等教学方法。

学法:

1、动手操作法。

2、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三)实践活动,归纳巩固。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开始,我便展示课件图片,利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会使他们感觉到比较亲近。接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来分别表示它们,提出问题:这些图中的事物与什么有关?学生在预习基础上会回答与线有关,由此揭示课题:线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认真分析图,进一步了解人行横道线、激光景灯、铁轨的特点,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这时适时给出教材第16页“认一认”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命名。《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完成了衔接新课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名称后,我们再来研究它们的特点,首先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他们对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我这样做是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三种线的特点,想说什么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在小组合作完成以后我也和同学相互交流,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中说一说。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知道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后,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读法,直线和线段有两种读法,线段AB或线段BA,直线AB或直线BA,但强调直线上的两点,并不是端点,读射线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这一部分只需直接告诉学生,之后进行小结。

在学生掌握了读法之后,出示几道练习让学生完成。

(三)实践活动,归纳巩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你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

1、试一试

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让学生自己转一转、画一画,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得到结论:过一点能花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想一想

出事课本图片让学生观察: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陈望道老先生说过: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在“看一看”、“量一量”中,我通过做游戏,比一比哪一小组是优胜组,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第一组中两条线一样长吗?第二组中的两条线一样长吗?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思想得到进一步拓展,再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正确答案。加深学生对三种图形的认识,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高潮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

四、说板书设计

我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布局合理,能使学生通过板书系统了解本节所学内容和知识要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线认识》说课稿5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索活动,获取新知闯关练习,巩固新知拓展创新,感知提升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2、说一说: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直的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赶紧和同桌的说一说。

认识线段的特点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

第三关: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第四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1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入手,通过观察剪刀4个角的关系,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4个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同时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相交线中特殊的垂线以及后续其他类型的角的位置关系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度和刀刃之间的角度变化关系,学生会发现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此时我会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把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通过学生动手画图,会发现4个角,我会乘胜追击,再次发问:这4个角之间又怎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课题---相交线。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剪刀的构造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新授

活动一:初步认知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带领学生画出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并在黑板上标出所形成的∠1、∠2、∠3、∠4。此时提出问题:∠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学生会发现∠1和∠2有条公共边,∠1和∠3有个公共顶点,此时我会讲授:像这样∠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同时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观察所画出的角,会发现∠1和∠2总是邻补角,∠1和∠3总是对顶角,从而总结规律:不管角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是不会变的。

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在这4个角中,是否还有其他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邻补角,预设学生会发现∠4和∠3互为邻补角,∠4和∠1也互为邻补角;∠4和∠2互为对顶角,在学生表述角的关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互为”的意义,单独描述∠4是邻补角,从而出错,我会及时订正学生的错误。并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学生借助∠4和∠2以及∠3的位置关系,会发现∠4既是∠2的对顶角,又是∠3的邻补角。此时我也会进行总结:邻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

学生掌握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并和同桌交流。借助平角的意义,学生不难发现∠1+∠2=180,∠2+∠3=180,我会继续启发学生发现∠1=∠3,在表扬学生的同时,我会继续讲授: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出∠2=∠4。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推导过程,我会在大屏幕出示推导的过程: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继续大屏幕出示剪刀剪布的视频,提出问题: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并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学生会发现,不管角度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此时,我会进一步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活动三:实际应用

接下来是应用阶段,我会在大屏幕出示题目:两条直线相交,已知∠1=50,你能其他几个角的大小吗?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探究,对于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2=180-50=13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50;∠4=∠2=150。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过程,通过3个活动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题目,取两根木棍将他们交叉放到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说出其中的一些邻补角和对顶角?引导学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并再次追问,在两根木棍所形成的角中,如果∠a=35,那其他角等于多少呢?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大屏幕出示结果,全班核对答案。

4.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并请学生查看生活中的相交线,并通过测量感受角度之间的关系。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吗?

《相交线》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6页的活动1: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

重点: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难点: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分析: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本章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

(二)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

(三)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

(四)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实验。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这些平行线的例子,你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课题“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想画平行线的欲望。

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为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作好铺垫。

3、教师让学生通过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不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给予指导,并演示课件,展示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设计意图)与后面多种方法画平行线形成一种对比,为下一个活动作好准备。

(二)动手实验,探究创新

1、教师演示课件,展示李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过程,提出问题,李强画平行线是通过画什么角相等来得到平行线?(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形成学生的理性认识。

2、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其它方法来画平行线吗?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感受,探究中得到的结论可以是画平行线的方法,也可以是画平行线的说理过程。(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3、请小组代表向同学们展示本组的图形,并说明画平行线的方法及其平行的道理,有的同学通过画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或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构造平行线,甚至有的同学会通过画出相等的外错角或互补的同旁外角的方法来得到平行线,教师给予肯定。(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4、要求学生观察课本“活动1”中张明同学的画法,请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并要求学生根据张明的画法再次产生新的画法,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可演示课件,展示用画菱形的方法得到平行线,并告诉学生在今后学习了四边形的知识后,就能明白其平行的道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教师提出问题,不用作图工具,通过折纸能得到平行线吗?要求学生先看书,教师再演示课件,展示折纸过程,学生模仿制作,并简单说理。(设计意图)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使学生在“玩”中接受数学,运用数学。

(三)联系实际,铸就能力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提出问题,它们各自是运用前面哪一种方法画平行线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逐一点评。

2、教师提出问题,正值插秧季节,你能帮父母在秧田打行距吗?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演示课件,展示插秧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归纳小结,体验感受课堂小结以学生总结为主,既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相交线》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们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们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们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们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们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们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们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们操做。

(2)让学生们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们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们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们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引导学生们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们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们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该节课的收获。

将该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相交线》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

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

重点:

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难点:

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分析:

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本章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本节课

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 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 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

(二) 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

(三) 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

(四) 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一)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这些平行线的例子,你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课题“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想画平行线的欲望。

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为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作好铺垫。

《相交线》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相交线》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 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

《相交线》说课稿7

说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5.1.1相交线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科的特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学习,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平面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最基本图形之一——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相交线、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同时它们也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中,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相似形、圆的知识中,都和相交线的知识息息相关,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主要是传递角相等。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学习逻辑推理的顺序按照“说点儿理”“说理” “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

2.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我讲的相交线这节课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一个起始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我觉得有些低,在后续的学习知识中不断的会遇到对顶角的图形,所以我把它定位于“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材处理

教材从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角的变化来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引出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对于“对顶角相等”,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这个结论进行了说理,这样就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我在知识的引入上没有采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画一画,画出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即构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来探索4个角之间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对于例1的处理,则增加了两个变式练习,主要向学生渗透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然后增加了理解概念的识图题,和实际应用此知识的题目,感受学习相交线知识的必要性。

4.学情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70%的学生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 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5.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

意图是: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5.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学生画出图形后,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描述一下∠AOB与∠1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个新名字吗?

问题2:回忆刚才的作图,∠2是怎样形成的?∠2和∠4在位置上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能给∠4和∠2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

∵∠1与∠4互补,∠1与∠2互补

∴∠4=∠2(同角的补角相等)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5.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3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如图,直线AB、CD相交 于O点,∠AOE=90°,

∠1和∠2是 角;

∠1和∠4互为角;

∠2和∠3互为 角;

∠1和∠3互为 角;

∠2和∠4互为 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1 如图,直线a、b相

交,∠1=40°,求 ∠2、∠3、

∠ 4的度数.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若∠2比∠1大40度,求∠4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

OA平分∠EOC,并且∠EOC=70°,求∠BOD的

度数.

例1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例2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5.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做一做,试一试

1. 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 AOB的度数,

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 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

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

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5.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设想上进行了小结。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的 ;

不同点: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 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 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 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

两直线平行……

5.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必做题:第8页习题5.1第1题和第2题,第9页8题写书上;第9页第7题,写本上.

选作题:如图,直线AB、CD交EF

于点G、H,∠2=∠3,∠1=70 °,求∠4的度数.

必做题要求所有的学生完成,选做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目的是初步体会对顶角相等在后续知识中怎样应用。

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点与线魅力教案

《点与线的魅力》

张新建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点与线,掌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感表达。

3、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中的美感体验,体验绘画与创作的乐趣,大胆运用点与线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培养热爱生活、创造艺术的人文情感。

三、教学重点:点、线带来的感受及用点、线大胆的表现。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去激发创作灵感,用点与线表达对音乐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欣赏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点与线的图片收集的小组举手,请大家拿出来展示。(实物投影展示)3——4组的代表分享。

生:各种点与线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收集了很多的图片,说明生活中点与线的现象很普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了。那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点、线,感受点与线的魅力。

(二)认识理解点与线

师:虽然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点与线,那么我们同学对这些点与线的形状和特点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点与线的形状和特点。(屏幕展示)

老师板书:点的形状:规则点、不规则点、大点、小点

线的形状: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横与竖、斜与正等(屏幕展示)

三、点线的构成

师:不同的点与线给人不同的感受,假如把他们混到一起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几位用点、线组合的绘画大师的作品,下面我们看看他们的作品是如何用点、线构成的。

作品:蒙德里安(秩序美)康定斯基(跳跃美)吴冠中(韵律的美)

四、点线构成法则

师:我们欣赏了大师的作品,大家有没有创作的冲动呢?是不是也想做一回大师呢? 生:

师:很好,不过不要着急,大家想一想这些大师之所以能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是不是随意组合就能画出来呢? 生:不是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不是要遵循一定构成法则呢? 大家想一想,点线构成法则有哪些呢?

师:疏密、粗细、曲直、长短、尖锐与柔和等(图示)

师:当各种变化的点与线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美丽的画面,我们人类很聪明,向大自然学会了运用点线创造出来美好的艺术作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作品。

五、欣赏作品

欣赏各名画家,现代的设计作品,上届学生优秀作品等。

今天老师的心情很高兴也很激动,那么为了抒发自己的这种心情老师也想创作一幅作品。

六、引导学生动手创作

欣赏完了大师的作品,也欣赏了上一届学生的作品,而且老师也示范了,我想同学们创作的冲动已经按捺不住了吧,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各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幅点与线构成的作品,可以围绕题目内容要求,充分利用材料来完成。可用笔画,手撕,剪刀剪,刮纸等方法。(讲解要求:注意点、线的变化和组织方法)。

七、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屏幕上播放背景音乐与优秀作品。

八、讲评

请各组在作品右下角写生小组编号,贴在黑板上,请各组代表自评,其他组互评等形式。老师小结。

九、延伸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点与线,使得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同时也学会了点与线的运用,同学们回去后用这种形式创作一幅画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五篇:线的魅力教案

线的魅力

作者:丁正芹 文章来源:大冯中心学校 点击数:802 更新时间:2009-5-22 22:52:13

一.教学内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造型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笔中国画设色之前的主要工序。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通过感受线造型的艺术美和线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和掌握这一造型手段,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并通过讨论、欣赏、临摹等方式丰富艺术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生活中线的形态,通过对传统中国工笔绘画的感悟与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态的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新知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与探究,初步掌握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并在临摹、写生中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取舍概括及表现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评述、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创新精神。养成崇尚文明、传承文明的良好学习态度

4.创造领域:学习用不同形态的线描绘自然,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线的韵律,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2)研究学习中国历代画家对线的精妙的创造,学习他们用丰 富多彩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

难点:感受不同的线产生的不同感觉和艺术效果。并学会用线的多种表现技法表达思想感情,丰富造型手段。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发现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请学生找出其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师:艺术的语言是多样的,线只是其中的一种,想要表达我们的情感,就要利用好丰富的语言。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线的踪影,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揭示课题——《线的魅力》

(二)新授:

1.线的形态

(1)生活中的线

师: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形形色色的线,你留意到他们的存在了吗?

学生举例说明,并请请画一画生活中的线。

教师展示生活中线的图片。如:水波纹、电锯、年轮、闪电、妈妈的卷发等。

(2)线的不同形态

直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

曲线:波浪线、螺旋线、弧线

(注:线的变化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在自己绘画创作时,希望能灵活运用它们,创作属于自己的线,而不是简单的照搬。)

2.线的韵律

(1)讨论:线有意味吗?线运动吗?线有表情吗?

(2)什么是线的韵律?

线的韵律指的是线的含蓄的意味和规律性的运动,即线的意味和运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线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不同的线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能启发人的丰富的联想。如:水平线能使人产生开阔感、宁静感(平静的湖面)垂直线能使人产生高耸感(古典教堂);曲线能使人产生动感、旋转感(弧形楼梯);倾斜线能使人产生向上感、飞跃感(江阴大桥;)射线具有方向感和前进感(冲浪运动);粗细不同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描写),线能表达人的情感,线在艺术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体会后得出结论,总结出概念。

3.作品赏析

师: 线存在于自然和生活中,经过艺术的提炼组合,便诞生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 展示图片:古代十八描

(1)问:线在这些线描作品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 线的作用:

①造型 ②韵律感 ③层次感(线的疏密及黑白灰)

总结:线既可以造型,又可用不同的线及其疏密布局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协奏曲。”

(2)比一比:

•比较: 琴弦描 枯柴描

区别: 粗与细 长与短 枯与湿 疏与密 ②比较: 高古游丝描 战笔水纹描

区别: 曲与直

▲线的不同形态:粗与细 长与短 枯与湿 疏与密 曲与直

(3)欣赏分析: A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

B 明代画家陈洪缓的《水浒叶子》

4.作业:

按教材提供的范画任选一幅进行临摹,或写生身边的事物。

要求:(1)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线造型要有变化粗细长短、虚实疏密、曲直起伏等不同的变化。

5.小结:

(1)学生展示作品

自评、同学间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

(2)拓展:线条不仅能看到、画出,还能听到(在乐声中感受线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下载《线条的魅力》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线条的魅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线的魅力》教案(合集五篇)

    《线的魅力》教案 建湖县草堰初中 俞文育一、教材分析: 《线的魅力》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第14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学生通过感受线造型的......

    点与线的魅力教案

    点 与 线 的 魅 力 课 题:点与线的魅力——我们身边的点、线、面 课 型:设计与应用 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欣赏点、线构成图案的美感,了解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形象的观察能力、想......

    《点与线的魅力》教案

    《点与线的魅力》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撑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从生活出发,设计具有美观和独特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

    野线,行走的魅力散文

    (一)当我们一行四十多人经过两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太行山深处一个叫“梁沟”的地方时,清晨的阳光已暖暖地将一地金黄铺满了这个淳朴的小山村。我们的到来似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使......

    线的认识说课稿

    我执教的《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

    线的认识说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稿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线......

    线的认识说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 四(1)黄陈慧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本次说课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一、说教......

    线描外形说课稿

    第八课《线描外形》说课稿 教材:湘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线描外形》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线描外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