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XX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反弹高度。
.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价值,提高合作能力。
3.使学生在亲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教学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探究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分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尺子、篮球、乒乓球、足球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许多球,体育课上大家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知识来玩球,大家有兴趣吗?〔出示三种球:篮球、足球、乒乓球。〕
师:谁来拍一拍?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这些球从高处落下后都会反弹。各种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反弹得高一些,什么情况下反弹得低一些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的关系怎样?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揭示课题:反弹高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常见的拍球活动中引出这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热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获得结论。】
师: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就要亲自试验。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应该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实验步骤,每一步怎样做;还要设计如何收集数据。
•我们应该做好小组分工,如组员分工可以是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我们应该记录好球自由下落的起始高度和反弹高度。
•我们的实验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多做几次,避免实验误差。
……
师:谁能具体说说实验的方法呢?
生:选一块靠墙的平地,在墙上量出一个高度并做上标记。再选择一个球从这个高度自由落下,在墙上标出球的反弹高度,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师: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生1:把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生2: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取整厘米数。
生3:要及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师:现在就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好之后确定分工,然后用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开始实验活动,收集数据后计算出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起始高度的几分之几,最后总结出结论。然后看看乒乓球的反弹情况,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不一样,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知道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因素还有许多,谁知道呢?
生:与球充气足与不足有关,充气足的球反弹高度大。
师:在活动中,你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生: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测量知识,还有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方面的知识。
师: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实验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同一种球”和“几种不同的球”的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获得实验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师:今天上课我们通过几次实验,研究了球的反弹高度,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又有哪些收获?
……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上网了解有关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其他因素。
【设计意图:适度的课外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
反弹高度
活动任务: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各自的反弹高度是多少?
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小组分工→收集数据→做好记录。
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计算球的反弹高度是起始高度的几分之几,得出结论。
交流反思:1.发现和结论。
2.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3.收获和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或信息。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现实:拍球活动引入,并对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验证方法。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了经验的改造或重组,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积累有效的探究活动经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有些情况下,猜想比教会证明更重要,有了猜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猜想,所以在后面动手操作、合作实践获取验证数据时会特别地投入而专注。
A类
.已知一个小球从1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每次反弹高度都是原来的一半。请问等小球静止的时候,一共运动了多少米?
B类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约30米
B类:
看图找关系。
.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表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3.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
重点: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难点:结合图表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下面是一辆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速度变化的情况,要想看懂这幅图,你知道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吗?
生:我们首先要知道,这幅图的纵轴表示这辆汽车每分行驶的速度,横轴表示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
师:这就是用图表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更简洁、准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图找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图表中横轴与纵轴的重要性,为看图找关系做好准备。】
.汽车行驶速度。
师:仔细观察上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
生2:点A表示时间为0.5分时,汽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
•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4分,速度在变化。
•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
•在1分到3分汽车的行驶速度没有变化,是匀速行驶的,速度都是400米/分。
•3分以后汽车的速度减慢,最后为0,说明汽车停下来了。
师:说一说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
生1:汽车行驶路程一直没有变化。
生2:不对,车一直在走,路程应该在增加。图上显示的水平直线,是汽车从1分到3分的速度没有变化。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增加行驶的路程应该也是在增加的。
小结:速度不变,时间增加,路程也会随着增加。
2.足球场内的声音。
师:下面大致描述了某足球比赛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先说说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音量。
师: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众从19:00开始进场,到21:45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2时45分,即165分。
师: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生: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声音逐渐变大,从开始没有声音到声音逐渐变大。
师: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大?你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上半场比赛从19:30开始到20:15结束,在这45分内,当上半场比赛进行20分,也就是19:50的时候,足球场的声音变得非常大,可能是主场球队进了球,球迷们在欢呼吧!
师:试着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的变化情况及比赛的情形,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看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看图”,然后学生对图表的认识更加深刻。】
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生1:画图能直观的表示出信息。
生2:图表蕴藏了一些有趣的关系。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新课,再次梳理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看图找关系
先看纵轴横轴
再看线段趋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力求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教材中的有效因素,达到让学生掌握看图找关系的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从看图引入中,让学生感受图表的直观、简洁、明了等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结构的条理清晰,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什么,能够较为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我们知道,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但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是重要的。由于图能够直观的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做好从图中分析量和量之间关系的内容的教学准备。“足球场内声音变化情况”的有趣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将直观感受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音量也在发生变化,这正是函数思想的萌芽。
A类
.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问:下列四幅图像,哪一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哪一幅描述了小明的行为?
B类
2.下图是小明和小红两人600米赛跑的行程图。
跑完全程小明用了分。
小明到达终点后,小红又跑了分才到终点。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每分米,小红的平均速度是每分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第②幅图描述了小明的行为;第④幅图描述了小英的行为。
B类:
2.4 1 150 120
比赛场次。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逐步列举、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育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师:学校即将举办乒乓球比赛,六班10名同学参加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体育比赛中也包含着数学问题。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赛场次”的问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到所需探究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的情感体验。】
.乒乓球比赛。
师:六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哪些信息值得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意思就是如果甲、乙、丙三人参加比赛,那么甲和乙、甲和丙、乙和丙之间都要进行比赛,也就是说不同的两人之间就会有一场比赛。
师: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思考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列表排一排,也可以画图数一数。
师:那就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找到答案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参加比赛的人比较多,画出的图很乱,不容易数清楚,很麻烦。
师:是啊,参赛的人比较多,不管是画图还是列表都很麻烦。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生: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找有什么规律。
师:好啊。我们把参赛人数变少点,把情形变的简单点,看看有什么规律可循。如果是2人参加比赛,要进行几场比赛?
生:2人参加只需要进行1场比赛。
师:如果是3人参加呢?
生:我用3个点表示参加比赛的3个人,每两人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我们就在两点之间连接一条线段,这样画下去,结果要进行3场比赛。
师:4人参加比赛呢?
生:我所用的方法是列表法,先看横格,再看竖格,在横格和竖格相交的格子里画符号,就表明两支球队进行一场比赛,结果发现要进行6场比赛。
生1
生2
生3
生4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可以跟同学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以用加法算式计算出比赛的场次,算式就是从1开始依次加2,加3……一直加到比参赛人数少1的数为止,所得和就是比赛的场次。
师:用你发现的规律算一算5人参加比赛,一共进行几场比赛?再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验证一下你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验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总结的规律正确吗?现在你算一算10人参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验证结果规律是正确的,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订正;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联络方式。
师:星星体操表演队为了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每人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你能画图表示出联络方式吗?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联络方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分
示意图
通知到的同学数
2+4=6
2+4+8=14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通知到的人数增长很快。w
生2:新通知到的人数在成倍增加。
师:如果有126名同学,需要多长的时间通知完?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组织交流汇报,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表象素材的帮助,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师: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开始我们解决10名同学之间的比赛场次问题,并不容易。可我们从简单情形入手,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师: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就在精彩的比赛中,就在有趣的问题中,就在你我的身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及进一步应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使数学思想得到延伸。】
比赛场次
列表 画图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
.数学实践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探索性、知识性等特点。本课力求突出实践课的探索性,不但要实践,更需要思考,要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学习其中的数学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数学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本课设计了体会规律的必要—探究规律—应用规律三个环节。探究比赛场次的计算规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环节,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列一列,算一算,再在小组内说一说,看看有什么规律可循。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只做简单的点拨和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学习比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应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简便性与实用性,不仅教学生解决问题,更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A类
.XX年奥运会期间,为了便于各国朋友观看精彩的比赛,北京特地开设了奥运专线。从工体北路到奥体中心共10站,每2站之间都要设计1种价格的车票,一共要设计几种价格的车票呢?
B类
2.奥运会排球比赛赛制:12支球队,平均分成2个小组,每组6支球队。小组内进行单循环赛,即每2支球队之间进行1场比赛。单循环赛阶段,一组要进行多少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2+3+4+5+6+7+8+9=45
B类:
2.1+2+3+4+5=15 15×2=30
第二篇:XX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XX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实验。
.通过“滴水实验”活动,了解实验活动的步骤: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重点:了解实验活动的步骤: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
难点:实验方案的确定和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实验方案单和实验报告单。
师: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与水的和谐”是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前提,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但是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有关水的实验,一起来谈谈节水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滴水实验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首先树立节水意识,引导同学们重新认识身边的水,重新思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何其重要。】
.明确活动任务。
师:明确活动任务——设计滴水实验,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会滴多少水。
2.设计活动方案。
师:全班分小组讨论,设计一个什么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得出:先用盛满水的纸杯扎个眼代替水龙头,计算这个纸杯平均1分滴掉多少水,再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滴掉多少水。
3.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师:小组讨论,需要哪些数据?怎样得出这些数据?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生1:需要用量筒,测量出一满纸杯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生2:测量一满纸杯水滴完,需要多少时间。
师: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这个纸杯平均1分滴掉多少水?1年呢?
生1:用一纸杯水的体积÷滴完的时间=每分滴水的体积。
生2:每分滴水的体积×60×24×365=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的体积。
师:现在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实验操作。
完成表格。
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
计算一个纸杯平均1分滴掉多少水
实验人员
小组
测量工具
秒表、量杯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个纸杯平均1分滴掉多少水
先用量筒测量出纸杯里水的体积是毫升,用秒表测量滴完这杯水的时间是秒=分
计算这个纸杯1分滴水的体积
2.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多少水
实验分工
测量水的体积人员:;测量一杯水滴完的时间人员:
动手实验。
师:按照实验方案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
计算过程与结论
反思交流。
①和同伴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
②根据实验结果,完成教材第89页第2题。
③读教材第90页第3题,说说你知道的节水知识,哪些节水的方法好?
提示:
①刷牙时不要让水龙头一直开着。
②用洗衣机洗衣服,最后一遍的水用来擦地板。
③所有水龙头都应该用节水型的。
……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号召同学们树立一个全方位的节水意识。】
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一定要树立节水意识,爱护每一滴水。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一直遵循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号召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节水。】
滴水实验
明确任务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交流反思
填写实验方案单填写实验报告单实验结
.通过此次实验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节约用水,减少浪费,对我们整个地球至关重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明确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求实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类
.完成下面“实验报告”中的有关计算与分析。
内容:测量家中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滴水情况。
测量:1分滴水40次,5分共滴水45毫升。
计算:1时滴水毫升,1昼夜滴水升。
根据以上数据,你的感想是。
B类
2.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000毫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200毫升。
小明刷一次牙的用水量可以够小刚刷牙多少次?
如果按每日刷牙两次计算,那么采用接水刷牙的小刚,每月可节约用水多少升?1年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40 12.96
感想:要注意节约用水。
B类:
2.200×3=600 6000÷600=10
6000-600=5400=5.4 5.4×2=10.8
0.8×30=324 324×12=3888
教材第89页“交流反思”
略
编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编码的规律,从而体会数字编码的编排特点及编码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字进行简单编码。
重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字进行简单编码。
难点:培养学生对信息选择和处理的能力,掌握简单的编码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方法。
师:我们看过不少的警察故事,警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一点点地努力着,最终能够把犯人找出来。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探讨。
生1:因为警察很聪明,他们知道谁是犯人……
生2:他们找到了证据。
师:对!他们找到了证据,证据就是线索,用我们数学的语言,就是编码。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小故事。
有一个被警方通缉的男罪犯,打算坐飞机逃走,他劫持了一个专门制作身份证的工人,为他做了一个身份证,号码为***8。正当罪犯拿着这个身份证去坐飞机时,却在出关检查时被捉住了。原来是工人在制作身份证时,故意留下了线索,协助警方抓捕了罪犯。这个身份证号码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
板书课题:编码
【设计意图:用常见的电影情节,穿插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导出新课,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
出示:教材第91页下图。
.初步了解出生日期码。
你对身份证有什么了解?
同桌两人交换收集的身份证编码,用线标出出生日期码,再交换回来,检查是否正确。
2.小组对比讨论、猜测行政区代码。
活动要求:对比小组内所有人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及你们认为相关的信息。
学生汇报。[板书:省、市、区、行政区代码]
3.分析顺序码。
请先把妈妈的身份证号里的倒数第二位圈起来,汇报数字;再把爸爸身份证号里的倒数第二位圈起来,汇报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师:第15、16位表示派出所代码,派出所代码和性别码合起来称为顺序码。
4.介绍校验码。
最后一位数字叫校验码,是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用来识别身份证的真伪的。
5.总结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找出故事中工人留下的线索。
探索银行卡编码的编排规律。
出示:教材第92页上图。
.初步了解发卡银行标识代码。
你对银行卡有什么了解?
同桌两人交换收集的银行卡编码,用线标出标识代码,再交换回来,检查是否正确。
2.小组对比发卡银行自定义代码。
活动要求:对比小组内所有人收集的银行卡的发卡银行自定义代码,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及你们认为相关的信息。
3.分析校验码。
最后一位数字叫校验码,是根据前15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用来识别银行卡的真伪的。
帮助破案。
.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排除犯罪嫌疑人。
师:根据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我们可以排除哪些嫌疑人呢?
生1:根据出生日期码,可以排除两个嫌疑人。
生2:可以排除出生于1970年和1983年的两个人。
师:然后呢?想想,银行卡有没有什么判断依据呢?
学生接着寻找线索。
2.出示:教材第92页发卡银行表。
发卡银行
发卡银行标识代码
发卡银行
发卡银行标识代码
甲银行
666543
乙银行
888128
甲银行
666789
乙银行
888462
……
…
……
…
师:很明显,从现场找到的这张银行卡,是哪个银行的?
生1:666543……
生2:是甲银行的!
生3:我知道罪犯是谁了!
……
师:很好!我们都知道是谁了!
【设计意图:设计具体的情境,一点一点地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对编码的认识与思索。】
师:数学,首先是活用于生活的,数字更是奇妙无比的。同学们,除了身份证上的编码,银行卡上的编码,我们还在哪些方面用到了数字编码呢?
生1:电话区号,手机号码……
生2:邮政编码!
师: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数字时代,数字编码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字,让他们自主地发现身边的数学世界。】
编
码
身份证号码 银行卡号 编
.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板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运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A类
.向家长说明身份证的作用,解释家长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B类
2.注意搜集所在省市车牌编码,并把它们统计下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略
B类:
2.略
教材第92页活动
略
数图形的学问。
.能有条理、有次序地数出线段的条数,并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线段计数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把计数线段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学会数线段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掌握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
师: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每两个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线段。
师: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线段计数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为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数线段问题埋下伏笔。】
.鼹鼠钻洞。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生1:已知有四个洞口,鼹鼠可以从任意一个洞口进入后向前走,然后从任意一个洞口走出。
生2:所求的问题是鼹鼠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可以走。
师: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生:把每一个洞口看成一个点,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洞口,然后把这些点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你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
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三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两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两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一条。所以线段AD上总共有线段3+2+1=6。
方法二: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下图。
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3+2+1=6。
2.菜地旅行。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生1:汽车从红薯站开往土豆站,中间经过西红柿站、茄子站、胡萝卜站。
生2:所求的问题是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师:一共有几个车站?你能把上面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根据情境,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把每一个车站看成一个点,然后转化为数线段问题,数法和上面的例题方法类似。
师:如果有6个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提示:你能自己画出线段图解决吗?
生1:画出有6个点的线段,然后自己重新数一数。
生2:还可以在5个点的基础上数下去,在5个车站的结果上,加上一个车站的车票就可以了。
自己动手画一画,并解答,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如果有7个车站、8个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车票?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你能总结一下数线段的方法吗?你喜欢哪种方法?如果是有n个车站呢?
生:1+2+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除了通过从点数和从基本线段数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数点列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答。】
师: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了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数图形的学问
n个车站:1+2+3+…+
B类
4.妈妈和她的5个老同学聚会,每两个人都要合影一次,一共要照多少张双人合影?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5 2.10 3.10 画图略。
B类:
4.15
第三篇:最新版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
数学好玩
课题:反弹高度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积累猜想验、小组合作、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实验亚牛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作测量、收集数据、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什么运动项目?玩过什么球?喜欢玩什么球?
今天老师也带了两个球,你会玩吗?
抽三名学生分别拍球,轮流把两种球都拍一拍,再说说拍两种球的感受
二、方案设计,探索新知
1、请大家先猜一猜如果从同一高度落下,哪种球会反弹的高一些?
2、同学们的意见是否正确,不同的球反弹的高度又分别是多少呢?想知道这一点我们需要怎么办?
3、怎样实验呢,实验前要先做哪些准备呢?
4、出示教材的实验报告单,对比说一说有什么要进行补充的,为什么要添加这一项。
三、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结合报告单项目,小组讨论实验的步骤、分工等
2、组织汇报,明确要求
3、实验操作:全体学生分四人小组,每个小组的人员明确分工。
四、全课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看图找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简介、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数量关系,从中获得相关信息解决一些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看过足球赛吗?你知道足球场上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吗?
二、新授:
出示一辆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速度变化的情况图。(1)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3)说一说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小组讨论交流 ③全班汇报 ④师生小结
三、试一试:出示足球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变化图。(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2)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3)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在?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4)在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如何?
(5)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6)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比赛场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4人进行握手游戏开始
二、走进生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六(1)班 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就学习过,那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画图、列表。)
2、自学活动:
(1)学生独立自学第85页,指名讲解第85页的图。
(2)概括方法: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
师:我们还可以用“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的这种方法来解决。
师:用原来的策略——“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会产生什么问题?(太麻烦、容易数错,数漏。)
师:演示画图法,证明太麻烦、容易数错
3、自学活动: 既然用原来的方法麻烦,而且还容易数错,那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就让我们集中智慧,在组长的组织下,找到简单可行的办法。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4、总结规律:
生:1+2+3+4+5+6+7+8+9=45(场)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我是从列表过程中发现规律的,并讲发现规律的过程,师课件配合。
重点分析:为什么+
2、+
3、+4呢?让学生充分地看图理解,并充分让学生说出从列表中所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每增加一名队员,该队员都要分别跟之前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所以增加的场数应该是(人数-1)还要说明-1是因为自己不和自己比。
概括所有的情况,n个人比赛,规律是:1+2+3+„„+(n-1)= 比赛场次
师:他的说明大家听懂了,以5人参加比赛为例:每人都进行4场比赛,5人进行的20场比赛中每人都重复了一次,所以还可以得出怎样的规律?
生:n×(n-1)÷2 师:我们在列表中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那从画图中也能发现这个规律吗?
师:可见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我们找出的规律可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握手、拥抱、查线段„„
师生交流完成
师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什么策略?
生齐答: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三、体验练习,巩固知识。
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系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以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钟。
1、你能画图表示出联络方式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有126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通知完?
3、为班级设计一种联络方式,并用图表示出来。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些什么?(能够解决类似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的问题)(知道了可以通过列表或画图来寻找做题的规律)(在寻找规律时尽量采用写算式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在有些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XX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两个小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除法;购物;图形的变化;测量等。
其主要知识点:
.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本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学习数学是刚刚入门。但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为了提高难度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与代数
课时 图形与几何
课时
数与代数。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及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难点:培养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师:想一想,在“数与代数”这一小板块中,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师:对,现在就来检查一下,看你到底有没有学会?
出示:教材第97页第1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的竖式计算方法。
在引导学生编故事时,可以适当提醒学生一些情况,如上下车问题等。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引导学生合理地编故事。也可以出示“我选36-8+19编了一个故事:有36只小鸡在草地上玩,跑了8只,又来了19只,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小鸡?”让学生模仿编故事。
师:我们学习了加减运算后,还学习了哪些关于数与代数的知识?
•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第97页第4题。
师:你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我们先来做对口令的练习好吗?
师生对口令,复习乘法口诀。
师: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好记?如果某句乘法口诀忘了怎么办?
生:如果忘了某句乘法口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知道的相关口诀去推算出来。如忘了“八九七十二”,我们就可以根据“七九六十三”去推算,因为7个9是63,8个9就是比7个9多一个9,所以63+9=72,就是说“八九七十二”。
教材第97页第2题,师:你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了吗?知道除法的意义了吗?现在请大家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说说你对乘法含义及除法意义的理解。
出示:教材第97页第2题。
师:你能举例说明并解答吗?
生1:我画的是每行7个小圆圈,求8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圈,就可以用8×7来解决,表示8个7是多少。
生2:8×7可以表示8个7是多少,也可以表示7个8是多少;或7的8倍是多少,8的7倍是多少,这样的题目都用乘法解决。
生3:35÷5可以解答求35里面有多少个5的题目;也可以解答35是5的几倍的题目。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并引导学生适时评价,总结归纳。
教材第97页第5题。
师:能举例说一说“3倍”的意思吗。
生1:我们班喜欢吃香蕉的有8人,喜欢吃苹果的有24人。24里面有3个8,24是8的3倍。
生2:我们说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就是说有3个这样的数。例如,7的3倍就表示有3个7,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7×3=21。
教材第97页第3题。
师:你能运用你所学的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吗?试试看。
出示:教材第97页第3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1:从全班学生40人里面减去男生22人,就是女生的人数,算式是40-22=18。把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所以是18÷6=3。
生2:第二个问题要求全班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就是计算男生折的只数与女生折的只数的和。已知男生折了38只,女生比男生多折了13只,所以38+13=51就是女生折的只数,再加上男生折的38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38+51=89。
师:除了上面的两类运算之外,我们在“数与代数”部分还学习了“购物”的有关知识。
•购物。
师:咱们先一起来解决“买早餐”的问题吧!
出示:教材第97页第6题。
师:仔细看图,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我想买1碗粥、1根油条和1个茶鸡蛋,5元够吗?
生2:我想吃两个肉饼,需要多少元?
……
边让学生提问题,边组织其余学生解答问题。
师: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几倍?画一画,说一说。
生:肉饼4元,油条1元,4÷1=4,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4倍。
师:想一想2×3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因为粥的价格是2元,所以2×3解决的是买3碗粥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付钱的小游戏吧,看你学会购物没有。
师:首先说说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生:我们认识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币。
师:怎样拿出12元8角呢?
生1:拿出1张10元,2张1元和8张1角。
生2:拿出2张5元,1张2元和8张1角。
学生只要能取出12元8角就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做游戏,一个人说钱数,其余人说付钱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是今后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的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并进行自我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2.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如引导学生自己说涉及的知识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3.复习计算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都能有所提高。
A类
填表。
水果
原来有
卖出
又运来了
现在有
34箱
7箱
3箱
箱
箱
8箱
9箱
1箱
50箱
箱
0箱
0箱
B类
24元
6元
3元
30元
一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一辆玩具汽车的几倍?
小玲有50元,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试着解答出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水果
原来有
卖出
又运来了
现在有
34箱
7箱
3箱
箱
箱
8箱
9箱
1箱
50箱
箱
0箱
0箱
B类:24÷6=4 可以买玩具轮船和木马:30+3=33 玩具汽车和木马。玩具轮船的价钱是玩具汽车的几倍?30÷6=5
教材习题
第99~102页“练习”:
.56 18 8 8 9 9 8 54 64 63 7 8 20 9 21 30 40 5 9 9 8 6 42
2.略
3.5×8=40 40÷5=8 40÷8=5 说一说略
4.5×2=10
18÷3=6
20÷4=5
3×2=6
5.24 3 27 7 35 24 6 42 7 35
6.28+13+57=98
7.9×4=36 36÷6=6
8.7×5=35 6×3=18 18元<20元 够。
买5个面包圈需要多少元?8×5=40
9.24÷4=6 24÷8=3
0.100-56-25=19 20-3+20=37
1.7×5=35 63-35=28 63÷7=9
2.6×4=24 24位<26位 不能坐下
9×6=54 54元>50元 不够。
3.8 45 83 62 73 22
4.12 7 74
5.50 4 10 18
6.6÷2=3 可能买了百合花,12÷6=2
可以买4枝玫瑰,5×4=20;可以买5枝康乃馨,4×5=20。
图形与几何。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会了测量。
•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A类
填空。
米=厘米
500厘米=米
35米-3米=米
5厘米+8厘米=厘米
8米=厘米
B类
按要求画图。
在距离小旗3厘米的地方画一朵小红花。
小红花前方7厘米的地方有一个气球。
在小红花和气球之间,距离气球5厘米的地方画一棵大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00 5 32 23 800
B类:
教材习题
第103页“练一练”:
.8 2 3
2.厘米 厘米 米 厘米3、4.略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新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数学 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施培增
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
(一)课后反思:
在学生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圆的各部份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半径的作用能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 注重以下3个环节
1、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2、将“圆”有效整合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的文化特性。
3、在多元开放的情境下进行探索性学习。本节课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的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掌握比较好。在教学后的反馈中表现出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比较透彻。
圆的认识
(二)课后反思:
回忆课堂:
1、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多次折纸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第一次折纸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多次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轴对称的内容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个别学生已经忘记了,不理解轴对称的含义,对于画对称轴,学生掌握得层次不齐,需要进一步练习巩固,练习的第三题有效的巩固了轴对称的知识。
3、使用建议。在学生交流对“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关系”的发现时,除了折纸的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圆规画图的过程说明自己的发现。另外,个别学生不理解轴对称的含义。
欣赏与设计课后反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圆的周长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圆的周长练习课课后反思:
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关系,熟记r=d÷
2、d=2r、C=2πr、C=πd等公式。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圆周率的历史课后反思:
1.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获取这部分内容丰富,他们也非常感兴趣,同时,事实证明,他们可以获得相关的大部分资料。
2.大量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分享圆周率历史的信息量非常大,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可能各有不同,在本节课中,我把“分享”作为主线,给他们设计好分享的步骤,主持分享的过程。他们在分享中互相学习,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数学思想、民族自豪感……
3.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需要怎样的引导和解释,在圆周率的历史中,涉及到许多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有极限思想、概率思想、外切、内接、勾股定理等,虽然本节课的重点在感受圆周率的这一历史文化,但这些深奥的数学思想和知识,他们不会熟视无睹,他们渴望了解。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资料,给他们适当了解的机会。
圆的面积
课后反思:“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圆的面积练习课
课后反思:《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但对于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推导却是首次接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大小不等分的圆拼摆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拼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己剪的圆片,不规范。这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剪拼的过程。把圆平均分成4份,所拼的图形的边是弯曲的,再把圆有2平均分成8份、16份,曲线的弯曲程度越来越小,当把圆平均分成32份时,所拼成的图形的边简直就与线段没有区别了。接下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所拼的图形的边会是什么样子呢?通过电脑的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曲变直的过程,突破了难点。这样学生很轻松的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二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
(一)课后反思:《分数混合运算》是一节计算课,纯计算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教学中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巧连4个‘2’,即用‘+、-、×、÷、()’连接4个‘2’,使算式等于0”来激趣,接着让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生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如果将同学们刚才所写算式中的“2”改成“1/2”,就将整数混合运算变成了分数混合运算(教师选择两题进行改写),再直接告知学生: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然后让学生试算,很自然地进行新课的学习,而且巧妙地将知识进行了迁移,书上的例1随后再次让学生试算,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分数混合运算
(二)课后反思:“分数混合运算
(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并解决有关问题。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本课时,我先从情景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而后从解题过程中提炼出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完成教学后,我发现因为本课时内容较多,学生掌握效果并不理想。从本节课让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好教学目标,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这一点也就是说明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学会深入挖掘教材,灵活运用好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分数混合运算
(三)课后反思: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
二、分数混合运算式题;
三、解方程。本节课讲第一节课时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就是从有分数的句子入手,利用线段图找到基本的等量关系,利用线段图来理解。教材前后呼应,先估算,最后进行检验。第二从学生方面反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反叙问题认识 上的难度,应充分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降低认识上的难度。应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有分数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这类问题的方法。这节课实施开放性教学,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上的把握。而没有让学生研究到一定的深度。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搭积木比赛
课后反思:在课一开始,设计了两个比赛,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无遮挡和有遮挡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想象。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摆一摆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再通过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操作观察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最后通过试一试练习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训练。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测内里的种子,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感受到“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这一重要的空间理念,由此类推到其它同样情况,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最后感悟体会到了从两个不同方向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这样的结论.观察的范围
课后反思:数学与许多学科及现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蕴含着的数学内容。本节课“观察的范围”就是从大家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 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设计就是既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天安门广场
课后反思:数学与许多学科及现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蕴含着的数学内容。本节课“观察的范围”就是从大家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 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设计就是既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第四单元 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
课后反思:本次活力课堂赛课我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的第一
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中本人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
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地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学生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格率
课后反思: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
分数的方法和算理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师版教材的特点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应用价值自然成了本节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原因,导入新课时,我将收集到生活中百分率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知道的知识由学生自己得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我将此设计在了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中,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率,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教师再加以补充小结。
营养含量课后反思:
1、对教材内容没有完全吃透。对于本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掌
握有关营养含量的简单计算”没完全理解。不知在课堂上除了100%、50%的计算外,该不该涉及其他,如120%、40%的食品计算。
2、对本课的难点“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学生用了近一半的课堂时间也没完全突破,而我课前完全没预设到。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状况。
3、上完这节课,心里非常遗憾,看来以后要好好研究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这月我当家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的容量大,难易程度得当,留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广阔,能从整体着眼,兼顾学生的大多数,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复习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教学中采取选编习题、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变式练习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整体得益的教学思想。
第五单元 数据处理
扇形统计图
一、数学的课堂教学重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便轻车熟驾驭地驾驭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对教材体系的深入解读、对教学知识点的研究、对学生的知识现状的深入了解等,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统计图的选择
学生已经学过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数据本身的特点及统计图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收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可谓教学相长。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但是仍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虽说有时也给予了肯定,如“回答得很好,某某同学对这些数据观察得很仔细”,“很不错”等等。但是,鼓励的语言还不够“丰富多彩”,有时还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忘了请学生坐下。这种失误,同我平时的“教态”不严谨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与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随意”,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往往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
身高的情况
1、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因此,我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话题——统计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虽然在此以前,学生不知道如何整理数据,但借助这一情境,学生感受到了数据整理的必要,并尝试分段整理,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来。让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分析数据。在课中,我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中我注意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身高的变化 精彩一刻: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又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堂遗憾: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
课堂启示: 课后我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课中,针对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又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为此,在教学时,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学生在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的效果是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比的化简
通过教学我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的化简的层层练习,能增加学生解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对比练习,让学生自己得出两者的区别,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对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寻求不同题目的解决方法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比的应用
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数学好玩 反弹高度
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分数单元的实践活动课。带着几个不同的球走进教室,学生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走出教室去上课了。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清楚上课的内容,地点,并进行了分组和分工。课外实验开始了,学生带着问题实验操作,研究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后写出实验数据并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会发现: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第二次实验研究不同的球从同一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学生根据第一次的实践经验展开第二次合作实验,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在这样的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充分经历了操
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积极性较高,但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看图找关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看图找关系”,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教材的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等(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400表示速度是400米/分;3表示过了3分钟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如何改变课堂的“一问一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对学习活动充满热情?第二,如何将教材中零散的图表设计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识串连起来,又使问题情境相对完整?第三,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如何在高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带着对这
三个问题的思考,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组,通过“公交车的运动过程”来认识公共汽车行驶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图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图表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动手画一画因小明父母回家时间的改变,图表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折线的意义。通过“五三班学生上课”等情境将课堂内容串连起来,并通过“讲故事”、“登山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图表中的数学信息逐个演绎,教材中所呈现的“坐公交车”、“上下楼梯”、“与父母散步”、“登山活动”等情境是每个孩子都亲身经历过,这种现实情境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是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而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
比赛场次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数学,从内容、选题上我觉得很适合总的来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已经突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上我都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能逐步总结规律,整堂课学生兴趣很高,兴致很浓、气氛活跃,研究讨论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还经历了科学探讨的过程。实际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思考时间。其次,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导致小组活动时刚开始出现盲目性,有些细节问题对学生指导不到位,缺少让学生之间的互评。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多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中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七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一)
1、复习引入,降低难度
为了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采取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衔接方法,由前面所学分数应用题“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引入百分数的应用中,相当于让学生穿前面分数的旧鞋走百分数的新路,降低了学习难度。
2、由生活情境引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低年级班数”和“高年级班数”的例子引入教学,这样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 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3、借助线段图,寻求、理解解题思路
怎样理解“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 的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是书的第一种方法,先求出多或少的量,再去除以单位“1”的量。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一是很难想到,二是对“100%”的理解,就是要把谁看作1去减,这一点对分数意义理解不深入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一知半解。要想很好理解第二种方法,关键还是要借助的线段图,结合图想到原来的量是单位“1”,就是100%,继而用减求出问题来。从课堂的实际过程看,线段图直观的体现,很大的帮助了学生理解解答的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不讲,只作适当的引导,充分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识。
百分数的应用(二)
这节课的重点是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年级上册时我们已经学了分数和分数应用题,学会了解决“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新课前我设计了两三道分数应用题进行有关知识点的复习,复习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入手,既是对学生旧知识的复习又帮助他们找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尝试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在解决例题的时候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而且方法也比较多。学习效果较好。
百分数的应用(三)
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将数学内容“生活化”。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大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死记硬背,在学生明确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后,还鼓励他们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百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类型和套用公式来解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课后感觉有很多遗憾,比如上课节奏把握不好,后面练习过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新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仍需要提高,练习题里没有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帮助自己充分理解、巩固,学生的语言表达并不很准确等,课堂上缺乏激励性的语言。
百分数的应用(四)
1、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今天这节课,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尽可能考虑出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上课过程的尴尬。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
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
至于束手无策。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低素质要求。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更新思维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