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2: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第一篇: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姜瑛俐

实验幼儿园业务学习资料

2009年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应定位在接近教育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真相。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总之,写教育叙事实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写好教育叙事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还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写好教育叙事还与我们教师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有关。如果有了明确的追求,又有不断反思的精神并确实是想追问自己,当教师这些年来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过什么样的良知与信念,有过什么样的痛苦与喜悦,总之,一旦教师想要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无疑就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什么上面布置的任务,或为了其他名利,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四)优秀教育叙事的标准

丁刚教授曾经对好的教育叙事给出过最高标准,他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在此我们就给出个一般标准吧,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

3、叙述清晰, 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

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五)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没有人物的内心活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六)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经常有意识地随时收集让你感到有趣或震撼的教育教学事件资料或存在新问题的教育事件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你个人经历或别人经历的;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对学生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在学校活动、学习工作中自己发展中遇到的事。

2、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教育教学事件资料。如记日记、写教学日志、做听课观察记录、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日记可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日志可提供对事件的回顾,如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反思和评价。事件观察记录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或拍摄录相,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或拍摄录相。事件观察记录主要纪录了,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当事人的态度、情绪与行为反应,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课观察记录可提供描述性记录、理论备忘录(由观察而联想到的相关理论观点)、观点摘录、一己之见和推论等。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可通过与参与者的对话,了解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深入揭示许多关于他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信息。

3、注意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与所叙事相关的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这对于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图片资料与反映事件结果的实物和文字资料。与所叙事主题或问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注意思考和寻找身边平常事件中蕴含的规律、问题、新观念和真理,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对与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观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

5、注意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每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6、写作时,首先要能够提出问题,明确你所研究和希望表述的问题。其次,要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这一主线,将问题细化,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第三,要对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的重点方面进行重点描写。

第二篇: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某小学陈文平老师在《我愿做一片绿叶》中写道:今天我要讲的一个教学故事,是曾经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一件真实的事,这件事见证了爱是如何化尴尬为神奇的,正是这件平凡的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心甘情愿做一片教育中的绿叶。

有段时间我都在做一件事:恨孩子。我满眼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成绩最差的孩子,甚至我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都给我繁忙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他们总能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我的心情变糟,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每天气我的次数不少于N次,我相信他们马上能让我陷入班主任危机,我每天都在叹息:‚哎,什么时候能脱离苦海啊!‛但是有件事深深地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开学了,同学们盼望以久的新书来了。我们班从学校领来了大家日思夜盼的新书:语文、数学、科学等,这些书一本本设计精美,内容精彩。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个个都要求老师马上把新书发下去。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再次清点新书,查看交费情况,准备把新书发下去。这一看,问题来了:我班69名学生交费,可只领到68份新书。怎么会错呢?我反复地清点,数字就是不统一。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收钱从来没有错的,肯定是其它环节出了问题,于是我去核对份数,学校发书的说给我的是69份,查看记录,也是69份,可我的手里确实只有68份新书啊!怎么办?学校又没有多余的新书,这下可怎么办、怎么办呢?69人交了钱,我不给谁都不行啊?从领书的地方走回教室,一路上我还是没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教室里的69个同学一个不少的排者队伍等着领书!看着69双渴望的眼睛,我大脑飞速转动着:不给谁发呢?不给吴满或者余飞吧!反正这两位不爱学习,书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可这话叫我这个为

人师表的人民教师怎么说出口呢?犹豫了好久,我决定干脆对他们说实话实说:‚老师这儿少了一套书,怎么办?‛听了我的话,刚才还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你望我我望你,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告诉我来怎么办。我想这下可完了,学生们谁也不能没有新书啊,这尴尬可怎么解决呀?就在这时,吴满喊出来:‚陈老师,数学书我不要,我用哥哥的旧书。‛听了这一声喊,我愣住了,我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脸红了!接着王浩马上说:‚语文我不要了,我家里还能找到这学期的语文。‛要知道,这两个学生是听说新书来了后,是最迫不及待想领到新书的两位啊!并且是最近让我头痛费神的两位!又有学生接下去不要新书了。我太意外了。我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这些孩子大多数是我不喜欢的,甚至是我最近一直在咬牙切齿恨的那些孩子!可,他们------突然间,不知道谁鼓起了掌,大家都跟着鼓起来。此时此刻,68和69这两个数字已经不重要了。掌声说明一切,无需我再多言。

孩子就是这样,让我既恨又爱。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明白:最可恶的孩子也有他可爱的一面。我们不能单独用一个‚好‛字和‚坏‛字来衡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鲜花,这些鲜花能不能茂盛地开放,取决于绿叶是否给它足够的庇护和养分。而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志向和智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一样的孩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正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变得尊重和热爱孩子。正因为理解、尊重和热爱这些孩子们,更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我不再叹息,不再埋愿!正如印度诗圣泰戈尔那句令人怦然心动的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就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子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是的,叶子总是垂着她的绿荫,只是为了鲜花更好地开放!为了我心中的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就让我做一片合格的绿叶吧!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

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为什么要展开教育叙事研究

1、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回味、反思和调整。

2、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

3、对于促进教师改进实践来说,与教师引经据典写“教育论文”相比“教育故事”更加有效。

(四)教育故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景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现在的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即使是亲朋好友的孩子的名字,如果不是特别留意,我是记不住的,那天,同事结婚来了好几个师范的同学(我们是同届的但不同班),当然少不了想不起名字的尴尬,可是顾左右而言其它,便轻易绕过去了,当时觉得挺别扭的,可事后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刚担任教师工作时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那时刚出校门,心里充满了激情,一心想和学生做个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待在一起,加上自己是班主任,这样和学生的接触无形之中就增多了。更因为有一种责任意识,我强迫自己记住学生的名字,利用发作业本的机会,通常只要三五天就可以把自己班上的学生名字记住了。

后来进了中学教历史,每个班每周只有四节课,至少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七十几个学生,同时历史作业较少,给学生发作业点名的机会相应少了,就不太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上课也只能用手指着那些举手的同学,有时想叫一些没有举手但看上去没认真听讲的学生发言,由于叫不出名字,也只好作罢。但这时我对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变得有些心安理得了,形势使然,怪不得我!

可是,现在我越来越为此感到不安与内疚了。

今年学校实行坐班制,在办公室的机会相应多了很多。有时学生到办公室,我想请他们帮忙找个同学,却只能说:唉,那个同学……当然没有特定的称谓,人家怎么知道是叫的他们呢,所以少不了还是自己去做了。这倒是次要的,尤其是有时我让别的同学帮忙找个学生,当这个学生来了以后还要问:‚你是哪个班的,你有什么事吗?‛这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自己更是尴尬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因此做了一件让我内疚不已的事,那天,我在707班上完新课后就让学生做历史课堂作业,而我则在讲台上看座次表,当我看到一个叫姚蝏的名字时,突然想起了在改作业时不是这个叫姚婷的同学作业做得非常马虎吗?连名字都是我让别的老师认的。没多加思索,就决定拿她开刀,也给其他学生一点警告,于是我就很严厉地说到:‚我们班的姚婷同学上次的作业做得太差了!‛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把眼光转向了她,那位叫姚婷的同学也红着脸慢慢站了起来,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我慢慢走过去拿起她的作业正准备大发评论,可翻看一看却傻眼了,她的作业做得很认真,我明明记得就是叫

姚婷的,怎么会这样呢?我立即又问道‚我们班还有同学叫姚婷吗?‛‚我们班没有了,不过六班有一个叫姚婷的。‛听到这样的答案,再看看姚婷,站在那里,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看着她那委屈的样子,我知道我伤害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开学这么久,相隔的班里有两个姚婷我竟然不知,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将失去我的学生对我的信任。我当时只觉得自己的脸快燃烧起来了,真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

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我现在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并不是自己的记性不好,以前都能很快记住,现在不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懒惰,是不在意,对学生的不在意,是对学生对教学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为潜意识里觉得无所谓,所以记不住。事实上今年我根本就没有去记学生的名字!开学四个星期了,只记住了几个‚好学生‛和‚坏学生‛,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存下任何印象。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那么我对学生又了解了多少呢?这又从何去谈教育要因材施教?还谈什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呢?又怎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为之而汗颜。从这点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也因此明白了:为什么我想和学生做朋友,我自觉对学生很好,而学生对我却总是不够热情,我总是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总是走不进学生的心灵!通过这件事更使我懂得了,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就应该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有地位,就会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就会尊重你的课堂教学!

从现在开始,我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无论是优秀生、后进生,还是默默无闻不起眼的学生,就像记住我们有几件漂亮衣服一样。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五)教育叙事的几种类型: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得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

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

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

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同学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身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在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进一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替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3、细节类

不要忘记别人的启示

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时不在的,但学生对你的启示有时却在不经意中产生,这些启示有时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但却能让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让你感觉到学生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让你学会了该怎样做老师。

有一次,测验的试卷发下后,当我经过一个学生身旁时,学生拿着刚发下的试卷说:‚老师,我这里是不是改错了?‛一看,我果然给他多扣了5分。我于是随口说:‚你把分数加上去吧。‛学生迅速拿出红笔,但却在笔头落在纸上的那上瞬间停顿下来,他抬起头来,将笔递给我,说:‚老师,还是你来加吧!‛这一刻我明白了,我平时并不看重的分数,学生却看得非常重要。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我不在意的东西,也许学生非常在意。因此,我对后来的每一张试卷都不敢马虎。我想:如果所有的老师能够常常回味学生对你的启示,并真正地将其‚当一回事‛,我们的教育是否又会上一个台阶呢?

4、生活片断类

俯身也是爱

星期天我和刚入学不久的侄女聊天。我问她:‚你们老师喜欢你吗?‛她自豪地说:‚喜欢‛我故意逗她:‚吹牛吧?‛她可急了,一本正经地争辩:‚没吹牛,老师还趴在桌上和我讲话呢!‛‚讲了什么?‛我又追问。小侄女急切地说:‚老师问我昨天吃的什么。‛

我震惊了。一个‚趴‛,一句‚昨天吃的什么‛,本极为平常,却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被爱的幸福,老师在我们纯真的世界里是多么崇高啊!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没有惊动地的气魄,只有润物无声的永恒,既不是‚棍棒‛,也非‚迁就‛,而是‚春风化雨的滋润‛。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赏,无不洋溢着对学生真挚的爱。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师爱之神圣,要摒弃师者唯上的旧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铁枷锁,走出功名利禄的势利场。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伪善,立足于平平淡淡的真诚。在教育这方净土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关心、爱护学生,悉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爱的真谛!

(六)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对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事件,即教育教学过程中

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帐”,叙述要具体、生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教师本人在反思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育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

二、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案例背景、活动设计、过程描述、活动反思(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应当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因为一个制作优良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关键。《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怎样使老课文讲得有新意,是我开始设计教案时努力想达到的目的。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领悟能力尚弱,再加上本班学生原本底子就较薄弱,真正深入课文去体会是不可能的,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真的要使一堂课上得生动,就得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此外本课也适合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也是我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经过再三斟酌,结合本班实际,我制订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文中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了解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等能力。

[案例描述] 课堂实录1:

学习4—6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乡情感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朱老师仿佛已来到了杨梅树下,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端午节,就可以吃到杨梅了,你喜欢杨梅吗?(媒体出示:杨梅图)昨天老师布臵了大家找出4—6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板书引出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杨梅的方法,并指导朗读(多媒体出示板书)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杨梅先是淡红的……‛

生(3)‚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是我最喜欢的句子。……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句子,那么你们读的那些句子都是从哪方面介绍杨梅的?

生(1)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机梅的形状,它的形状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剌。师:作者笔下的杨梅多么惹人喜爱,谁能带着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读这一节吗?(老师也想读这一节,你们想听吗?如果觉得老师读得好,请大家给老师一点掌声,好吗?)

生(2)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颜色,它先是淡红,然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

变成黑的了。

师:看到如此新鲜红嫩的杨梅果,你的眼睛是不是立刻被它吸引了?老师请女学一起有感情地读读第5节。

生(3)我读的句子介绍了杨梅的味道,它的味道又酸又甜,熟了就甜津津的 师:杨梅的味道真是好极了,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听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接下去请大家分小组来合作朗读这一节……杨梅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有保健功能呢,老师昨天布臵大家回家搜集有关资料,你们都找到了吗?

师:杨梅是作者家乡的特产,他之所以写杨梅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都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家乡在哪,那里有什么特产,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民族精神教育)课堂实录2:

课堂探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几句连贯的话介绍一种水果 教师示范说话练习

师: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描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来表达心中的那份喜爱,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大家看看它的外形是怎样的?

生:圆圆的,像个小灯笼(多媒体出示学生口述板书)师: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用手摸摸感觉如何? 生:非常光滑。师:它的颜色呢? 生:黄中透红。

师:大家肯定都吃过苹果,苹果的味道又如何?老师现在就请大家尝尝。生:甜津津的。

生:甜甜的,带着一点点酸。师:你们喜欢苹果吗? 生:喜欢。

师:刚才大家通过眼睛看,手摸,鼻子闻,嘴巴尝描绘了苹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媒体出示连贯的句子)看,大家描绘的苹果栩栩如生。老师知道今天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你们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今天我们得任务就是仔细观察,然后有几句

连贯的话说说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表达你们的喜爱。

[活动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有两点做得好。首先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采取按文章写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往往容易牵着学生鼻子走,并非学生所愿,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明显增加。

2、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还要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一环节是小组合作朗读,我让每组自由选择朗读方式,学生们有的轮流读,有的男女生合作读,形式多样,在读中加深感悟。

其次在教学中我成功地由扶到放,由说到写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描绘一种水果。课文教学完成后是指导学生自己写一种水果,一下子脱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其来说要求太高。于是我在先前板书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将杨梅换成苹果,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我适当加以引导,人多力量大,很快,一则描写苹果的短文诞生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种水果,学生们边观察、边品尝、边交流,积极性极高。在能准确进行说的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此时学生经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写已基本不成问题。这样一来,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在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以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课件,从图象到声音,一遍又一遍,真正到上课时早已得心应手。尤其当学生们看到那么多水果图片时发出了阵阵赞叹,舒缓的背景音乐更是为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创作灵感。

本文的中心就是通过对杨梅及杨梅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光

凭书面文字学生体会不到这种思乡之情,于是借班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地这一实情,我开展了一个小小的交流会,交流自己的家乡特产,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学生们畅所欲言,让我这个老师也了解了不少民俗风情。

由于是教学评比,心中多少有些压力,因此在教学中略有拘束不敢大胆的让一些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回答,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

(二)无论是哪类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待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2、主题。

3、细节。

4、结果。

5、评析。

(三)关于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

1、案例背景的撰写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案例背景示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学习体验合作交流,才能集思广益,有所提升。在执教《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设计了‚故事导入、信息交流、操作感知、方法探究、练习反馈‛几个教学环节。经专家引领和对新课标理念的反思思考,我进行了多次设计与实践,教学效果一次比一次显著,现将本节课中‚方法探究‛这一环节的几次实践情况实录如下: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把人民币分别按硬币、纸币;分币、角币、元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梳理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

有了整体的认识。本环节要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总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2、活动描述的撰写。①、凸现主题。

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③、情景要完整。

④、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的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断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方面的描写也应是客观的。

[活动描述示例]:

(片断一)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啥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杨逸伦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师导入:‚你说得很好。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杨程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他站起来,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我随即又想:还是让

他们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我连忙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吗?‛他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片段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畅所欲言时,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 几种称大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同学们专心地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棵棵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张善德着急了,自己站起来说:‚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树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张昊东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了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我在学习本册第三组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他们的意识,我在内心暗暗在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给了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他们,让孩子们个性化的东西更多的表现出来,有了个性,才初步建立了学生探究的意识。

[片段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着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片段四]培养学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臵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的写: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的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碘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检查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言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与启示的撰写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事件之后,要附教师的反思,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应多角度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你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

为了就事论理,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案例分析示例]:

⑴放的时机把握。第一,放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在片段一中,当学生提出要表达自己看法时,教师并没有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步骤而压制学生,牵着学生按教师的步伐走,而是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及时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表达的时间、表达的内容、观点的空间)机会。第二,放在学生有异议之时。当学生有异议时,教师也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在片段一中,当某学生提出了与书中不同的称象方法时,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都有了属于自己而又不同与课本的称象方法。教师没有压制这些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或更好的方法。第三,放在学生有问题之时。在片段二中,当学生表达完了自己看法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放手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去找。也就是说,不论问题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在学生有问题时,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第四,放在学生需要内化知识时,在片段三中,教师希望学生掌握课文中对称象方法描述的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采取放手让学生找句子,做出标记,读句子,不管读的方式与声音,再按课文中描述的方法操作,体会语言,再在有了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读句子、画句子、按句子操作中完成外在语言内化,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完成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

⑵教师放手的方式。第一,放的方式可以是自由表达。在片段一中,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称象方法,在片段二中,教师也是通过能够自由说出自己对那些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不好之处,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寻找新的称象方法;也将环保教育通过学生的语言,无形而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第二,放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读、想、记。第三,放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按图索翼,进行操作实践;也可以是自己设计操作。在片段三中教师提供了基本工具和操作建议后,就放手让学生按照课文中介绍的曹冲称象方法,实践操作。在片段四中,教师布臵了三项操作任务后,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⑶放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做保障。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

要有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观念和尊重学生的观念,其次,教师要对放的目的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放的时机。对学生来说,要有活动、表达、思考、操作和探索的欲望,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要去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器材。

⑷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与内容。第一,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在片段一中,学生从大象的作用、外形两方面回答了教师关于‚你们见过大象吗?大象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教师紧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课文内容有关的这一关键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片段二中,当学生提出‚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老师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的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操作体验方法引导。片段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这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前,给予的方法引导。

⑸教师引导的方式多样化。第一,提出问题。在片段中,教师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如何知道大象的重量上来,提出了‚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第二,给出操作素材。片段四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通过提供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的实物平台。第三,给出操作建议。片断四中,老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通过给出操作方式和步骤的建议,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语言的方法平台。第四,给以肯定或赞许的语言与目光,引导学生继续沿着教师认为正确的方向思考、表达、操作。在片段二中,教师听完第一个学生对大官员们想出的称象的方法不合理之处的批评发言后,在语言上给予了肯定,并给予了‚赞

许的目光‛,这样对后面学生也就有了继续批判大官员们想出几种称象的方法的不合理之处的勇气。

⑹影响‚放‛。放的效果的其他因素分析。第一,放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放的时机外,还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耐心,听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在片段一中,当第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得称象方法,对书中称象方法给出否定意见时,教师没有马上给予评价,在老师沉默的片刻,其他学生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教师要有耐心,听取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这样才能放得活、放得开。第二,见诸行动得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放的方式是否与放的目的和内容相适应。在此案例中,教师在需要激活学生思维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表达的方式,在需要学生体悟和理解语言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操作的方式。第三,放得成功与否还应与放的时间是否充分有关,由于案例中没有叙述每次放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分析的基础素材,故也无法提出哪类放的方式,放多少时间是成功的例子。

[案例启示示例]:

⑴放与引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参谋;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他们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放‛与‚引‛。放与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放是引的基础,没有放就不会有学生的充分活动与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就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难点,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和进行有效引导的机会,也不能准确确定引导的内容与方式。有放就必须有引,否则就是放任自流,就没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就是学生的自学课堂。

⑵放的目的与作用。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鸭子,放的目是为了给学生思考、体验、实践、发现、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多样的学习和思考,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是为了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引。所以,放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思维水平、理解深度的机会;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机会,发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机会。然后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⑶放什么引什么。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学生的表达与探索。引 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思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有。是学生的思维表达。如片段一中放的是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欲望、尝试欲望;引的是思路、方法、思维的整理、思维深、广度,观念提炼、观点明晰、情感的升华、知识的整理、归纳、建构;价值的发现。

4、案例讨论问题的提出

提出案例问题目的是:一是为了人们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正确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另一方面是以案例为载体,引发人们对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让案例阅读者也疏理自己与主题有关的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

案例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基于案例事件,提出案例中应反映的思想、原理、规律有关的重要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或案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或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二、三个问题),或能引起人们深入思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法和情境创设或扩展性的问题。

[有待讨论的问题示例]: ⑴教师引导学生时,应引导些什么? ⑵教师如何知道是否把握好‚放‛的度了呢?

⑶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因为放手让学生表达、尝试,使之四课时才完成。那么会不会因为‚放‛,而出现要完成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就严重不够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它会不会导致老师又走回原来教师灌的老路呢?

⑷如何检测和评价用两课时完成的课文和用四课时完成的课文,在教学效益方面的差别呢?

(三)教育教学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区别

1、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

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案例中的教学实录可以是一节课中的一个以片断,也可以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实录,也可以针对几节存在共同问题的课。写作记述的主线不同,案例是按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和解决的效果这一主线进行的案例事件写作记述的,而课堂实录是按一节课上的顺序做记述的。内容要求也不同,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与教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教学事件,是案例写作的必备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6、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案例可以说是有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第一、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有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诠释与研究、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而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1.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运用时的现场情境性、过程性、冲突性、复杂性以及师生活动的描述: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3.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审视,找到自己行为和结果中符合或不符合某种教育理念、观点或技能的方面,通常要有对教育故事中问题或经验背后原因的分析。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是对反映教师教育经验的研究报告,它是以叙事和反思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第三、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有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的“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四)如何写好教学案例

撰写案例一般有以下基本步骤: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写好案例不仅要知道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写作方法、写作要求,还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意识地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一线教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

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一线教师,写作、研究的时间一般难于集中,这就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在写教学后记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节的记录:(1)教师自身的独创教学以及课堂效果,包括寻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疑难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对策等。(2)学生的独到见解,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等。(3)精彩的教学片断,包括课堂中有亮点的教学情节与过程,精彩的答问、语言等。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闪而过。若不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4)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写教学后记应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简,平中见奇,快捷及时。若时间有限,还可以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案、备课参考书为载体进行加以记录或旁注。

2、学会发现。你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并非所有的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有研究的价值?一是带有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记录的应是一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或验证某些理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三是典型性。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只要多写一些教学后记,素材多了,写教学案例时选择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案例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纪录案例素材,如通过平时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将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素质发展提高有益的经验、一些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如实地记录下来,将自己经历的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听课、课堂观察、座谈、讨论、观看教学录象,将别人的经历纪录下来。收集的案例素材可以是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也可以是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但收集的素材应有以下的特点:

①要能反映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生的特定教育教学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的、大家关心的、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价值的信息;②要有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包括一些戏剧冲突。③寓意要明确,要能够让阅读者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个规律、概念、关系及本质,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指导作用。

4、学会写作。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以精练的语言揭示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一篇写出来不怎么样,二、三篇也一样,可写了几

十、上百篇,也许质量、水平就不同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一些一线教师写教学案例,越写越好,越写越爱写,质量、水平越来越高。

5、学会学习。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写好教学案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作为教师,除了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外,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案例,学习别人的经验。

第三篇: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讲稿

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

高淳区实小二园 许爱琴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非常有幸能到桠溪幼儿园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交流!今天我将结合本次市、区优秀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的评选和大家共同学习。本次评选征文内容是本案例、叙事评比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题,涉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等。此外,还包括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及探索。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游戏化课题共建项目《利用慢城资源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把案例、叙事评比、游戏共建项目材料积累、还有园本主题活动的开发三者结合做工作,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的撰写上教师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将两种体再混淆。例:ZLM 其实我们只要把教育叙事和案例的格式、特征弄清,写作对我们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叙” 就是叙述,“ 事” 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对一线教师来说,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你所经历的教育实践、行为,所经历、所看、所听、所思的事件有很多,写作的素材有好多,平常的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等等稍作修改就是一篇很好的叙事。

(二)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1、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事件。

2、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3、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4、可读性: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育影像。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1 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5、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

“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4、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二、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光看这段文字,可能大家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教育案例,我将结合几篇范例解释,大家会感到接地气一些。

(二)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园本研究内容分有:

1、培训案例

2、课堂教学案例

3、幼儿园教育案例

4、园本教研活动案例

5、园本管理案例

6、园本课程开发案例

还包括区域校本研究案例,一线教师写的较多的或者写起来相对得心应手的应该是哪些? 接下来,我将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例与大家谈谈教育案例的撰写。出示案例

(三)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例如,《毛毛虫变蝴蝶》的案例中,此教学活动就是区音乐基地活动中开展的一节教学活动

②观察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步骤,每一个环节实施的想法、理念等等 ③课后访谈调查;教学活动后听听同行或听课老师的建议,或者是小朋友的表现等等 ④资料整理分析; ⑤整理撰写初稿。

(四)好案例的基本标准(在评选优秀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的时候评审组都会提供一些评审的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

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五)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条列式案例”表达规范,易于写作,其结构主要根据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顺序展开,其文本形式为:

导 言 背 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析)自我反思 结 束 语 背景的撰写

交代事件发生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 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的背景:

• “公开课”还是“家常课”

• 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

–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如:设计或者开展这节教学的原因

– 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现《指南》《纲要》理念,关注对幼儿能力、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 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案例素材+点评+案例问题

几乎所有适宜的案例素材都可以采用,但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浓缩性特征,并提出可供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问题。

案例素材可以是: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围绕主题剪裁的片段)、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甚至可以是上述素材的综合。

案例既可以是对若干事件、若干人物的多角度描述,也可以仅描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

三、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 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共同点:

– 都是对典型教育教学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反思; – 都具有叙事和分析的成分;

– 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题、背景、情节和对事件的理性反思。• 两者的主要区别

– 案例的结构必须包括:

• 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案例启示 – 事件分析:直接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

– 案例启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实践本身的基础上,作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 当然事件分析与启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写也可以。

– 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强调理性。• 叙事结构只需要:

– “事件(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 叙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 两者的侧重点:

– 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

– 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达,往往是即时而发,三言两语,可谓点睛之笔,也可在文末单独成段阐述,也可夹杂在行间,不需长篇大论。

– 案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础和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才是重点,它除了对事件本身的直接评点外,还需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

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

• 案例研究可以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主题的几个事件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时串联几个事件,然后进行同一主题的分析探究。• 案例写作形式可以:

– 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综合分析;也事件1+事件2+分析。• 教育叙事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的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强调情节的生动、矛盾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需要些文学功底的。

• 案例中对事件的记录可以生动描述,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说明的形式,对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实录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第四篇: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教学叙事一:(语文学科)

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心声》,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 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心声》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李京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他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心声》这么一篇经典性的儿童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教学反思

教育反思:

语文课堂的感动从哪里来

2000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11年推出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给中国大地掀起了一阵阵感动的热潮。全国各地上上下下相继推出了《感动××》的评选,感动的人和事走进千家万户,感动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股强劲的“感动之风”也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凡是有点感动的课文,或者课文中有感动的人和事,敏感的语文老师总要问问学生:哪些地方(语句)让你感动了?于是学生钻入课文,寻找感动的地方,划出感动的语句,接着交流感动的理由,而后读出感动的句段。“感动”成了语文课堂里的“流行歌曲”。

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我们的孩子的确远离了感动,有的孩子不知感动为何物,许多令老一辈感动的人和事,我们的孩子却感动不起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唤醒孩子们的感动,一个不会感动的人一定是个不完整的人。语文学科有着先天的感动条件,有着众多的感动因素,语文课不让学生感动,还有什么课能让学生感动呢?

孩子们失落了感动,我们总想帮助孩子拾起感动,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会感动。顺着这股感动的潮流,语文老师不由自主地成了“弄潮儿”,也试图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中感动一回,一回不够再感动第二回、第三回,仿佛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感动课”,没有感动仿佛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的人文特色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公开课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了语文课的一大“亮”点,文化的,精神的,思想的,人性的内容给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语文教学的风格与流派异彩纷呈。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人文”,以为“感动”就是体现“人文”,便把“感动”移植进了语文课堂。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的时候,也许会为之一振,感觉很新鲜,认为这样的提问(探究)方式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动”的语句畅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感动”来自于学生的言语,而且是从文本的语句中获得的“感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似乎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要感动他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感动孩子。我们在观看《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时候,也并不是每一个人物的事迹都能让人感动的。而此类节目的制作完全是大手笔的,声光电一应俱全。语文课堂里无非就是文本和课件,还有师生间的对话,要想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动,教师还真得使出“十八般武艺”。

由于生活阅历、情感积淀的欠缺,学生的感动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感动才会慢慢抵达学生心头。当老师提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时,学生的感动往往是粗浅的、模糊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动,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给老师“解难”,为了博得老师的赞许,这样的“感动”不是真实的,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通往“感动”的路上,我们不止一条路可以走,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选择另一个角度,选择另一条思路,照样可以到达“感动”的彼岸。倘若语文课里不提“感动”二字,不说“感动”二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就感动了,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我理想中的“感动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1、预习课中,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学生们积极地看他们的笔记,找出不会的知识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

2、展示课中,每个学生将自己负责讲解的知识点以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讲解时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这节课中学生们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老师很少讲话,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下点拨启发。当然老师在课前会提出要求,如展示时学生必须脱离课本。可以说这节课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点评都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智慧。

在两面都是黑板的教室里,找不到老师的影子,老师只是在“不启,不懂,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些做法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真正做到了学为主体。这些也都有利的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是“我要学。”我想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种做法,那么在学生们离开了这所学校后,不管在哪里学习,他们也都知道自己今后怎样学习,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愉悦的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教师不歧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的心灵得到安慰。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自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话下了。再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该单元的五篇文章分别是《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看重描写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来讲,它放在该单元的第一篇,使初一学生对状物散文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为学习其它状物文章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提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2)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3)唤醒同学内心的爱,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悟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辅肋。教师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1)我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精心设置环境;不加干扰(2)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怕人——胆大——放心——信赖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出了要点。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就会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 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入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

(1)作者是如何状写珍珠鸟的外形的?在状写时采用了什么方法?(2)作者抓住珍珠鸟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4、课外拓展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的《咏燕》诗: 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唐代诗人杜甫《三绝句》诗: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5、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作业分为课内外两类。

一、课内小练笔:对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进行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描写,二、课外小练习:搜索记忆仓库,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诗歌。搜集古今中外有关鸟类的诗文。

第五篇:教育案例写作指导讲座

教育案例写作指导讲座

教育案例写作指导讲座

2009年3月14日下午,由南京市教科所主办的教育案例写作指导讲座,陈静波和刘永和两位所长就教育案例写作方面分别作了指导,现将笔记整理如下: 陈所长以一位名人的话: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自己的开场白,他认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遗憾,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遗憾。他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教育案例的理解。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缘起:哈佛大学:法学——商学——教育教学

中国:1950年——1960年,课程改革

100余年历史

定义: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二、为什么要写案例?

1、案例——教学问题的源泉。

2、案例——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3、案例——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1)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经历,作为教师的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2)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

中难以化解的难题,教师自己在对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中,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

(3)在反思中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实例写作帮助教师有意识地探讨自己

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教”等问题。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发现问题进而澄清问题,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反思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内容,应该渗透在教学工作始终,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工作。

(4)分享经验,加强沟通的有效方式。

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个体化劳动过程即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历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

三、教育案例的特征和要素。

特征:

1、真实性。教育案例必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教学情景的真实的故事,是作者或教师本人经历过的一段教育教学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成为案例,至少不能成为好的案例。

2、问题性。教育案例是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或教学问题描述教学事件,案例不是某一教育过程的实录,要反映教育问题。

3、启发性。教育案例是先行者为后来者竖起的风标。

4、典型性。教育案例要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事件来分析反思。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提炼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亮点”。

5、故事性。教育案例要有完整的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

6、研究性。教育案例应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在描述完教学事件之后,作者要分析这个教学事件中问题或成功所在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7、价值性。教育案例要改进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促进专业发展。要素:

1、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2、主题: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体问题和观点正常,或表达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3、细节:忠实记录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思维反映。应当有针对性选择能反省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的细节

写清楚。

4、结果:实施某种教学方法生成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时效果。

5、评析: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切入。

四、怎样写教育案例。

1、案例分析的原则。

(1)不重对错,重在提高教学分析与决策能力。

(2)不重经验,重在理论框架的运用。

2、教学案例撰写的过程。

(1)学习理论。

(2)收集案例素材。

(3)提炼案例主题。

(4)介绍案例事实。

(5)进行案例分析。

3、教育案例的主要依据和内容。

4、教育案例的类别。

(1)意外式案例: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的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的事件。

(2)主题式案例: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事例。

(3)综合式案例:运用教材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型案例,它不是教学

实录。

(4)课题研究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的学术。

5、编写的格式

“描述+分析”式。

“背景+描述+问题+诠释”式。

五、撰写教育案例需注意的问题。

教育案例应区别教案、论文与说课。

六、举例。

接下来,刘永和所长也从五个方面给我们作了详细指导。

一、案例的定义。

二、案例的分类。

1、从研究内容来分:德育案例、教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

2、从展示主题来分:主题式案例(主题引领下案例与展示)意外式案例(案例展示中提出主题)

3、从表现形式来分:综合式、片段式。

三、案例的结构。

要素:背景、故事、评析。

结构:先叙后议,先议后叙,边叙边议。

四、案例的写作。

1、巧选实例:案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是过程中一个意义片段,需要有故事性,使案例有可读性;具有问题性,使案例有教育意义;具有典型性,使案例有普遍意义。

2、理性分析:实力往往综合在经验里,停留在“是什么”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必须解释“为什么”,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

3、认真写作:关注细节描写,关注理性分析;关注谋篇布局。

五、优秀案例特征。

1、短小精悍。

2、生动有趣。

3、富有启发

下载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

    教育叙事案例

    我和孩子的故事 主题: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 毁坏一个学生的未来。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 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正因......

    案例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豆豆专集王宝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原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05年第7-8期) 豆豆是个个性强,又淘气的小男孩,在集体活动中,他经常出怪声,做怪样,只......

    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 – 让心充满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不仅要关爱他,有了缺点、问题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

    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

    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学故事 房县东城小学 王绍武 今年我带两个班数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非常的简单,领悟力好的学生上课稍微听一点就会了。所以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这......

    教育叙事案例

    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叙事案例 阳高二中 张琪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教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