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中国诗歌的星空里,曾经闪耀过这样的一颗星: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思想率真,既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尤其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一个个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怀念留给了人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去体会他那柔媚明丽的美梦和他的似水柔情吧。
听录音: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优美的韵律,感受诗中涌动的激情。
二、解题:
1、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一生浪游四方,社交极广,结交了大批世界文化名人:罗素、哈代、荻更斯、罗曼•罗兰、泰戈尔等。在思想和文学上深受其影响。
2、“康桥”即“剑桥”。
1920年,经狄更斯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慢慢地发现了康桥的美,并为它的美所折服。他曾这样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正因为如此,诗人在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惜别了康桥。正如江淹所说:“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三、赏析全诗:
思维过渡:什么是诗? 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那么,徐志摩是借怎样的画面来抒发怎样的感情的呢?
1、学生读第一诗节。
问:这一诗节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诗人要与康桥作别了。问:如果诗人这样说:“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来时一样,我挥一挥手与康桥作别。”表达效果会怎样?还有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吗? 明确:没有。
问:那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倒装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轻轻的”的意义。
问:诗人又为什么要三次反复“轻轻的”呢? 明确:
A、更能表达诗人不忍打扰康桥的宁静美、和谐美和依依难舍的深情。B、三次重复,使诗歌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和如风如烟的忧伤。为全诗奠定抒情的基调。
问:诗人作别的是康桥,为什么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
“西天的云彩”是美丽的,梦幻的。在诗人眼中康桥就如这“云彩”一样美丽。可惜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康桥风景美丽迷人,但“我”却不得不与它依依惜别:“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把美好的回忆、甜美的情思带走,把美丽的风景留下。
思维过渡:欲走还留,自然要回首看看其美。康桥美在哪里?为什么让“我”如此留恋?(浏览2—4诗节,然后回答)
明确:A、金柳如新娘
B、青荇在招手C、潭水映彩虹
诗人选择了这些典型而亮丽的景物来表现了康桥的美。
2、学生读第二诗节。引导赏析:
色:碧绿、金黄
问:
↗
↓
↘
为什么说“金柳”是“新娘”?
艳丽
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
↘形: 柳条婀娜 ↙(情:对康桥的深爱、热恋)
↓
柔媚
问:你能口头描述这一画面吗?
明确:
夕阳下,碧绿婀娜的柳枝在威风中轻轻地飘荡,远远望去,似乎镀上了一层柔媚的金色,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新娘”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种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
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如果把“金柳”改成“杨柳”或“绿柳”还会有这种效果吗?这意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
诗人把夕阳下美丽的柳树比作美艳的“新娘”,而且摄取了一个极具动感的镜头“波光里的艳影”,使“金柳”这位“新娘”的形象更具跳跃性和流动美,令人心神摇荡。众所周知,“金色”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可见,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象征着美丽的康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就如对新娘的感情一样,至美如真!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由“金柳”到“新娘”,由实景入虚境,诗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情景交融,怡荡人心。
3、赏析第三诗节:
思维过渡:是啊,如此美景,怎舍得走!
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分析:“油油的”写出了青荇的碧绿鲜亮可人。把青荇在水中飘摇,看成是朋友对自己的“招摇”(欢迎与挽留)。此时也许你会听到这样的画外音——“来吧,朋友!投入康河温柔的怀抱。”“别走,朋友!好好享受康河柔媚温馨的环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与难舍。至此,诗歌物我合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应成趣。——很美,是吧?如果是你,你还会走吗?
思维过渡:“青荇”(康桥)如此热诚挽留,那就不走了吧,干脆也化作一条“青荇”,成为她的一分子,与它融为一体,永不分离。——人,对审美的对象崇拜到了极点,便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也如它那样,这与«荔枝蜜»中“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是一样的情思。
↗色:青绿、鲜亮 ↖
画面:
情:温存而热情
↘形:水草柔条
↙
4、赏析第四诗节:
思维过渡:然而,诗人真能化作“青荇”了吗?没有。人毕竟是人,不可能变成青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充其量不过是“梦”而已,而诗人却多情地把这个“梦”沉淀在了康桥的一汪深潭里,同时也把康桥的美锁定在自己的心里。
↗色:碧绿、斑斓
↖
画面:
情:沉静而执着
↘形:潭、虹
↙
小结:康河美丽如画: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影着天上的七色彩虹。在这美丽的剑桥里,沉淀着我彩虹般美丽的梦想。我没有化为“青荇”,没有成为康桥的一分子,但我的精魂已经融进了康河里——多么诚挚多情的徐志摩!难道你不为他的诗情画意而迷醉吗?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五诗节:(学生齐读本诗节)
思维过渡:是啊,梦已沉淀在剑桥,心已永远留在剑桥,临行,让我再去寻梦吧:诗人幻想独自撑船于美幻的剑桥中漫溯、寻梦。评:至此,“寻梦” 思维自然流淌。
赏析:
“梦”指什么?——理想
“漫”表现了什么?——自由、闲适
“满载”说明什么?——收获大
“星晖”是指什么?——照亮心灵的知识、真理
“斑斓”本指绚丽多姿,此指丰富多彩。
“放歌”即“高歌”(情感蓄积到一定程度便“喷发”了)
↗色:青、碧、斑斓 ↖
画面:→形:草、星斑斓
情:奔放
↘声:高歌
↙
小结:这既像是一幅平常的生活画面,又是一个蕴意深刻的风景画,诗人把自己深沉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出来 —— 在康桥追求理想。
二、赏析第六诗节:
思维过渡:“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 诗歌在第六诗节思路急转,由梦幻回到现实。
赏析:梦不可追回,将临的是离别的愁怅。寻梦而不能,归来是失落、无奈。
萧声幽怨沉郁,离情依依难舍。我沉默了,以萧声传达心意,夏虫、康桥也被我的萧声感染了,它们似乎洞察了我的内心,都沉默不语,默默地陪伴着我。
启发: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
明确:此情此景,有点像柳咏笔下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但却没有那种悲情。
无语,只因情深,而非无情。人与物心相连,情相通,感人至深。至此,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至。
三、赏析第七诗节:(学生齐读本诗节)
问:如何理解“悄悄的”?为什么要重复此词? 明确:
“悄悄的”表明诗人是孤独、失落、怅然地离开。“悄悄的”比“轻轻的”动作更轻,更能表达诗人不愿惊动美丽的康桥的柔情深意。
比较:“轻轻的招手作别”时,也许还有心语“别了,康别桥!”而“挥一挥衣袖”作别时,也许心底已没有了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本节的句式、内容、节奏有何特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
句式、内容、节奏与首段相同,遥相呼应,把“轻轻的”换成“悄悄的”,更显诗人离去轻盈飘逸的形象和丝丝轻烟似的哀愁。
问:“云彩”本来就带不走,为什么诗人却强调“ 不带走一片云彩”? 明确:
流露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柔情和不得不里去的哀愁。
这是一种升华:康河是美的,康桥是美的,梦是美的。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拥有这种美。诗人没有因为不得不作别这种美而去破坏这种美。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美、心灵美。
四、总体感悟: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诗中有画”,是柔媚之画。在这里,自然是柔美的,心是轻灵的,情感是空灵的,似梦似幻,让人如痴如醉。
问:那么,构成诗中美丽画面的有哪些意象呢?你能归结一下吗?
明确: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碧潭、彩虹、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深深的恋情。
五、拓展思维: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再到后来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
如果你喜欢诗歌,也许还记得这样的一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送别的对象特别: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选择的意象新颖: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秋风、秋雨、落叶、霜天、乌啼,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美丽的景物,造成一种清新的美感。
③营造的氛围轻松: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论:
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学会为生活而感动,从而对生活充满激情。
板 书 设 计
云彩 ↗金柳↘
意象:清新→青荇→画面:柔媚、跳跃→情感:眷恋难舍
↘彩虹↗ 星晖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是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五、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六、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一、上节内容回顾提出问题
关键词:1.情感相比 无独特2.两个代表作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3.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二、诵读诗歌用心体会三、三美(根据学生回答顺序灵活讲解)
(一)绘画美
1.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河畔的金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柳”象征什么)(夕阳中的新娘)……
这如画的美景不单单是景,还寄托了诗人深挚的依恋之情。我们把它们叫做“意象”。
2.总结:绘画美
(二)音乐美
1.引出问题(如同学提出则老师顺水推舟深化):老师觉得这首诗读着很顺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有的同学可能要问“这又不是一首歌也不是一支曲子,我怎么用‘音调’‘旋律’这两个词呢?” 其实,诗歌和音乐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诗歌(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的《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国风》其实就是民歌的歌词。《史记》中记载,《诗三百》孔子皆能鼓瑟而歌之。唐诗宋词很多也是配有音乐,可以歌唱的。只不过后代乐谱散失了。但是汉语是有声调的,这使得没有了曲调的古诗词仍然富于音乐的美感。这就是老师强调诵读的原因。那么,这首诗这种音乐美的效果形成的秘密是什么呢?这短短的七节诗,徐志摩用了什么魔法让它的音调如此和谐,旋律如此优美呢?带着问题再次诵读全诗!
2.讲解
(1)押韵。
1引出(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问题):让学生标注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2讲○○解押韵。注意:偶句押韵,每节换韵(特点);虹与梦(韵母相近);溯与歌(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方言把歌读作“姑”,因此也押韵);现代诗歌押韵从宽,不同声调也可以押韵。○3带着学生朗读,体会押韵“回环往复、余音不绝”的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同韵(上节讲过,在情感内容上,首尾呼应;句式上也很相似),更是让人觉得回环往复,韵味无穷。
(2)格律
1引出(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刚才数了每句诗的字数,发现每句诗字○
数都差不多(六、七或八个),整齐中富于变化。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也有这个特点?《诗经》以四言(每句都是四个字,全篇都是二二拍,很整齐但是显得单调呆板)为主,举《关雎》《蒹葭》为例;后来唐诗的主力五言诗(每句五个字,有二二一拍或二一二拍等举例《静夜思》整齐中节奏有变化)和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大家回去自己琢磨)。宋词的变化更加明显,举陆游《钗头凤》为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深谙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3)反复
1引出:(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看到)音乐中有一种艺术手法,叫二重唱,一般是用在歌○
曲的哪一部分?需要强调的部分或是高潮部分。我说,这首诗里不仅有二重唱,还有三重唱。大家能不能体会出来?
2讲解 ○
A.开头三重唱(三个轻轻地)结尾处二重唱(两个悄悄地)强调作者不愿以自己的离别打破康桥的恬静宁谧。开头三个“轻轻地”节奏缠绵中不乏轻快。三个轻轻地在句中的位置又不同,富于变化。
B.诗的第五节至第七节 很多二重唱“虹”“梦”“星辉”“放歌”“沉默”的重唱。诗人为什么要在这几节诗中大量运用“二重唱”呢?因为(我们上一节课讲了)在这几节诗里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大大有助于强烈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三)建筑美
1.回顾:各句诗字数相当(六七八)节奏整齐
2.黑板上画建筑图:
关键词:节奏上整齐的同时形式上显得板滞参差错落灵动活泼徐志摩清新飘逸的风度个性有关
3.总结:整齐中有错落灵动的变化
四、边学边用
好,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即“三美”我们已经讲完了。
下面咱们随便聊聊。大家都喜欢听谁的歌?有没有人喜欢周杰伦?大家知道吗,周杰伦走红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功劳要归功于方文山。有很多人喜欢周杰伦的歌是因为喜欢方文山的词。我们来看一首大家很熟悉的歌(PPT呈现《青花瓷》)。大家仔细分析分析看那些地方是和徐志摩学的?(主要从押韵方面,相比更自由)我们再来看一首现在很流行相信大家都会唱的歌(PPT呈现《爱情买卖》)(主要从格律,押韵,重唱方面谈)
大家觉得这两首歌的词哪一个写得更好,为什么?(我的观点:《青花瓷》更美,里面充满了有古典情致的如画一般的意象,而《爱情买卖》太直白,都是抽象的东西,缺乏形象美)
最后,总结一句话:将来想当全才型(自己作曲自己作词自己演唱)歌星的人,想从音乐里收获快乐更多的人,要好读诗,读好诗。
下课。
五、板书设计
意象:(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艳影······}绘画美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竖着写在左侧)形式整齐中有参差错落的化}音乐美灵动活泼}建筑美 押韵、格律、反复
大括号——“三美”(新月派诗歌理论主张)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案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歌,把握诗歌韵味; 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读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感悟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蔡琴《再别康桥》曲子导入,康桥美景展示。
二、介绍作者
徐志摩生平及其康桥情结。
三、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学生试读。
听录音朗读,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新课教学
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 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 星辉 夏虫
3、分析感悟意象。请同学们思考以上意象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
4、第一节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5、交代了时间,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康桥在夕阳的映衬下更加秀丽。同时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样,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
6、第二至第四节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抄写全文1~2次。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继续研读课文 分析第五节至第七节。
1、第五、六节:重点赏析 “星辉”“寻梦”“放歌”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诗人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泛舟寻梦、放声高歌。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2、第七节:结合第一节来分析。思考:通读全诗,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抓住“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的”“悄悄的““招手””挥手“等词语体会康桥的“静美”字及诗人“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从而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使母校在自己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映像。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3、分析时,穿插学生朗读和教师对朗读的指导。
三、鉴赏品味
1、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四、总结全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阅读。
2、完成《练与考》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