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2: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难点碳的还原性。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

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反应?

[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

[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

[强调]常温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CO

[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在氧气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板书]2.可燃性:C+O2==CO2(点燃)(氧气充足)

2C+O2==2CO(点燃)(氧气不足)

[教师]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这两个反应,都是碳与氧气的反应,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生成物的种类呢?

[学生]反应物的含量

[教师]反应物的含量不同,也可能影响产物的种类。例如家中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在通风不足时也会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引起煤气中毒,所以家中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或煤炉,就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良好。

[过渡]那这两个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从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分类又属于什么类型)

[学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教师]在碳与氧气反应中氧气提供了氧元素,表现了氧化性。而碳得到了氧元素生成二氧化碳,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过渡]碳除了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外,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发生氧化反应。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一定要先听;在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通常用这样一套装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套微型实验装置,用大肚管代替了试管,大肚管的尖嘴部已装好的碳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大肚管的大肚部分用胶头滴管水平伸入滴加2-3ml澄清石灰水。注意大肚管一定不能倾斜导致黑色固体进入澄清石灰水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同组同学也要注意配合,点燃酒精灯用坩埚钳将金属网罩放在酒精灯上,金属网罩可起到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的作用,这个组合将会代替酒精喷灯。将大肚管在酒精喷灯上加热2-3min,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用坩埚钳取下金属网罩,熄灭酒精灯,将大肚管平放于石棉网上待冷却后,将药品倒入废液缸。老师讲实验注意事项展现在屏幕上,听清楚之后,请开始实验。

注意事项:

1.大肚管要平放。

2.滴加2~3滴澄清石灰水于大肚管的大肚处。

3点燃酒精灯然后用坩埚钳将金属网罩罩于酒精灯上。

4.用试管夹夹在大肚管口,将大肚管尖嘴有药品处持续加热2~3分钟。

5.观察黑色固体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6.验完毕装置冷却后,将药品倒入废液缸,用坩埚钳取下金属网罩,并熄灭酒精灯,其余仪器放回实验盘。

教师通过视屏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过程。然后再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学生实验]碳与氧化铜的微型实验。教师要仔细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成功完成此实验。

[教师]实验结束,请学生们熄灭酒精灯,放下大肚管,那位同学能代表你们组向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

[引导]由实验现象可知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请写出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铜的化学方程式。请你在黑板上书写一下。C + 2CuO === 2Cu + CO2(高温)

[教师讲评]这位学生再注意一下配平就好,还要努力呀。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的资料卡片和此反应讨论分析以下问题,在反应物中:

1.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

2.什么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什么物质具有还原性

4.什么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教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带领我们分析一下

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碳具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

[过渡]在此反应中主要体现了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将氧化铜还原成了铜单质。

[板书]

3、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碳夺取了CuO中的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CuO提供氧元素被夺取了氧元素,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利用碳的还原性,碳还可以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这种反应中谁得氧,谁失氧

接下来请同学们写出碳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2O3 + 3C === 4Fe + 3CO2↑

用途:碳的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反思

亮点之处:

1.创新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非常成功。这个实验既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创新实验成功与否决定了碳单质的还原性能否从直观形象的角度引出碳的还原性。我通过这个创新实验很自然地引出单质碳在高温条件具有还原性,可以作为(冶金等工业)还原剂。

2.新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结合生活中实例。例如,将单质碳的稳定性时,借鉴两个资料(一是英国王室二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古代字画至今不褪色),分析它们保存至今的原因?

3.突出强化了化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功能,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通过用(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取暖,说明碳具有可燃性,要防止煤气中毒,说明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反过来,利用碳的可燃性,可作为固体燃料,同时验证金刚石石墨等单质碳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

4.注重分析化学概念。

5.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篇: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碳单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形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观点,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巨大差异呢?”让学生提出猜想,教师通过一个个实验予以验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与归纳。

教学资源与设备:

教具准备:

(1)仪器:试管(大小各1支)、铁架台、酒精灯、网罩、药匙、带导管的橡皮塞;(2)药品: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资料:

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呢?

[过渡]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板书]碳的化学性质

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例:出示电脑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例:木制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以前,常将表面烧焦。

[学生讨论原理]木材埋入土里,遇水很容易腐乱。表面烧焦变成木炭后不易腐乱。[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一定条件下,碳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吗?

[学生板演]C+O2CO2 [讲述]这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不充足,产物是否相同呢? [思考]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事故,这是为什么? [讲述]这是因为当氧气不充足时,碳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它会引起人体中毒。为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总结板书]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小结]化学反应中,即使反应物相同,如果反应的量不同,那么生成物也可能不同。[分析]:碳与氧气质量比不同时的气体产物。

[讲述]生活中煤的主要成分就是碳单质,用煤做燃料就是利用碳的可燃性。[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师演示,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播放木炭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装置中的变化]

[学生活动]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提问]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 [讨论交流]反应物是两种固体,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相同。[提问]加热时应注意什么?

[交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设问]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板演] [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2CuO+C2Cu+CO2↑

[分析]从化学式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讲解并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讲解]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2Fe2O3+3C[归纳]:利用碳单质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请问]:

4Fe+3CO2↑

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这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若属于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具有氧化性? [回答]此反应是氧化反应,其中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归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的条件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最后总结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并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与思考:

继承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C 60分子后,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管状的碳单质——纳米碳管。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温下C 60分子和纳米碳管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简要说明理由。(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C 60分子和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1)跟氧气反应——可燃性(做燃料)

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还原性(治炼金属)

2CuO+C2Cu+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得较好。教师的演示实验结合flash动画,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更加细致入微,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教学中始终坚持“设疑——讨论——分析——归纳”这一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究在其中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学生思维、观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足之处是备学生的内容略显不足,提醒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第三篇: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性质认识其不同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事实明白碳的化学性质的活泼和稳定都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学科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碳与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采用旧知导入法,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出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碳的化学性质。2.新课讲授

(1)出示古代的字画,墨迹历经千年也不变色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从而得出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播放碳燃烧的视频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煤气中毒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碳的可燃性,以及在氧气充足与不充足的情况下产物分别是什么。

(3)演示碳与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通过实验的现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总结出碳的第三个化学性质还原性。

3.小结作业

请学生的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市利用了碳的还原性。

四、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2.可燃性

3.还原性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氢气、氧气这两种非金属气态单质的知识后,再学习碳这种非金属固态单质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认识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分析

对于单质碳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材的前几章里学生已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性质与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碳的性质的认识有了初步了解。初三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竞争意识强、敢于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气氛较好。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施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猜测、设计、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多种方法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让人人都心情愉快的来认识这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掌握单质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谜语引入:大哥硬度最大,二哥特别软滑,三哥面貌多变,它们同是一家。(打一元素名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好了准备。

2、引出课题: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差异这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引出课题—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探索研究

1、碳常温下性质稳定。

(1)欣赏:北宋黄庭坚用墨写的字,引导学生分析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讨论题:

A、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三、四千年前的木炭还完好如初呢? B、在埋木桩之前,为何常把埋入地里的一端桩头的表面用火微微烧焦? C、铅笔芯、铅笔字墨、“徽墨”及墨迹为何久置不变色?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碳的可燃性

(1)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启发学生回忆氧气的性质。

(2)教师介绍煤炉封火时的煤气,化学反应时放热的意义,热水器的“杀手”,火炉中的“冷鬼”,冬天防煤气中毒的措施等。加深学生对碳的可燃性的理解,使化学更加贴近于生活,更加结合实际,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碳的还原性

(1)猜一猜:碳能否还原氧化铜,如果能应用怎样的实验加以验证,并设计实验装置,推测实验现象,猜测实验结论。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演示实验,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先按装置I加热40秒,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现象,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再按装置II加强热,很快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坩埚内象火山爆发一般,火光及少量粉末喷出,坩埚通红,剧烈反应。撤去喷灯,提起铁架台到同学们中间去,让他们看看碳与氧化铜剧烈反应的壮观景象,同时介绍我们的祖先土法炼铜的史实。加深学生的体验,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察产物是整块的、多孔的、紫红色的铜块,用钳子拨开里面夹杂着一些

火柴头大小的黄晶晶的铜珠,分发给学生作为“战利品”纪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及时说明碳除了可以还原氧化铜、氧化铁这些金属氧化物外,还可以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引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启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顺利通过本节难点。

4、知识总结

新课传授完毕,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不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而且培养综合分析知识的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整理、加工化学知识的方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三)应用创新 展开你联想的翅膀:

(1)“古老的铜——试想象为什么自然界有单质铜存在?为什么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使用铜了?(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试想象如没有化学反应放热,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发他们的联想,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反思小结

临下课时,师生静思一分钟,反思本节究竟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有哪些经验和失误,下一次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的设计中,我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需要反思的是: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怕学生探究性实验,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还没有完全放手,例: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还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完成,虽有所创新,但还是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第五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民勤二中李禄元

一、教学目标确定与实施途径

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并能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观看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4.目标实施途径: 通过复习,归纳总结和观看实验演示,完成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分析,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 本节课位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本课题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就成为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能掌握其内容。

2.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

2难点:不同条件下碳的燃烧产物的判断;对碳的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通过观看演示实验,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讲练结合。

四、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中所熟知的事实(如木炭可以长期保存,油墨不褪色等,认识碳的化学稳定性;通过观察、分析碳燃烧和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加深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五、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

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书写的作品。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回忆碳的充分燃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提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教学重点难点也已突破,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由于初次与学生接触,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载“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二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会写还原反应方程式。......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5篇模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杨 玉 梅 本节课值得我今后继续坚持发扬之处:1、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授课时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本节课从复习化学方程式的......

    无碳小车的创新性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无碳小车的创新性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碳小车的创新性设计 摘要:此小车系统的设计核心是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经过分析,确定小车设计的关......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七星二中的化学教师于生,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

    调查性报道案例分析

    09广电新闻 钟小萍 200924118一个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案例 ——以淘宝腐败来看调查的回顾与分析《IT时代周刊》于2012年4月26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由字画开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眼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时我并不直接向同学们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书画能保存百余年,说......

    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有两家,其中之一就是联想。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