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散文教学的有效训练
浅谈散文教学的有效训练
散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年轻教师,散文教学点常常让人摸不到边际,它看起来简单但要想上好一篇散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散文有时语言很美,有时人物很鲜活,有时说理很深刻,面对这样的散文似乎我们还较容易把握和处理,然而当我们面对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散文时,我们常常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了。虽然王荣生先生说:“散文就是品读、感受那一点点情思。”可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和操作却变得扑朔迷离。
最近我也在阅读黄厚江老师编著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书中提到:“训练并不仅仅是考试、练习,语文教学,也必须进行有效的训练。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训练观,探索科学有效的训练形式。
一、用心发现散文的心,明确指令享受语言魔力
《语文的原点》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的训练,既要有明确的意图,还必须让学生得到明确的指令。否则教师自己心里清楚,但是学生却弄不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必然影响活动的效果”。
这让我想起去年名师带徒活动,跟随师父们参加了“杭州拱墅、路桥、三门初中语文专题研讨会”,三地各出一位老师同课异构,给我们呈现了三堂精致的舒乙散文《父子情》的教学课,其中杭州拱墅区的杨老师让我们印象深刻,“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中的“复杂”两个字将文章中“我”与父亲的几件事串联起来。老师通过三个问题:文中舒乙形容自己的父亲用了哪个词?文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这是个复杂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父亲,我当时有怎样的感受?带领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感受文中父亲与儿子相处时流露的独特情感,和年幼时的儿子对当时父亲行为的复杂感受,以及父亲老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重点细读了两次父亲给我礼物和两次离别又重逢的片段,当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到底是带一根皮带还是带两根皮带时,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在学生们的表述中已溢于言表了,这都归功于杨老师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语文教学的训练指令非常明确,问题在层层铺垫与推进下,让初二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篇看似朴素平淡、隐晦的语言中感受、品读到父亲老舍和儿子舒乙之间的浓浓深情,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父子的情感。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杨老师将文中的一件件小事改编成父子对话,以一个老年的父亲与成年后的儿子追忆往事的对话形式,再现了父子深情,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这节课老师抓住了散文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点点情思。那浓浓的父子深情,也许当父亲离世后作者舒乙也才真正感受、理解了那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深情。
杨老师《父子情》一文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在教学目标确定了之后,散文教学备课时老师更应当深入的读懂文本,用心发现散文的心。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的设计,都应当是基于语言的品读和细读。正如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二、用心体悟散文的心,强度适宜感受语言张力
《语文的原点》一书中又提到“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认为,对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解不能过于拔高,在课堂中更不能形式化”。“很显然,课堂训练的要求过高或过低,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训练也是没有效果的。训练的强度要适宜,方式要适当”。
阅读季羡林的散文《我的童年》后,第一感觉是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朴实无华,如同一位老先生在淡淡地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文中童年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遍遍的反复阅读中就会发现文中描写童年“那一片灰黄”的同时也是有几分色彩和快乐的,比如文中“开始认字”这一片段,每天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宫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而“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片段中着意描写的举人奶奶和我偷吃死面饼子这两个情节中既写出了当时家中的穷苦,更流露出了那无尽的灰黄中举人奶奶和母亲给予童年我的无限的爱。
在批改自学稿的时候,最后一题:自学课文后,你还有哪些疑惑,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各??学生都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经过筛选后我发现这样两个问题提问的人数最多,且很有价值①“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芝麻绿豆的小事”为什么“受用不尽”?②“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为什么“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在阅读时难以理解的,是的确有理解障碍的,也是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对故乡、亲情、友情的深切怀念之情,对故乡的人、事、物的无限思念之情。所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我进行二次备课将教学目标中的难点定为:通过朗读、讨论,思考作者文字间蕴含的情思和人生感悟。
上完课,评课时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带领学生阅读时,怎样在文本的有尽之言中感受无尽之意。”应当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语言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小组加分时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挑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阅读的快乐,感受文字的魅力。课改中对我们老师的评价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专家们多次提出评价更应当落实到点,做到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阅读有帮助。还有现在我们大多用自学稿,怎样才能使课堂更自然过渡呢,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
三、用心品读散文的心,问题思辨揣摩文本原意
《语文的原点》一书中还提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的思想更敏锐了更深刻了,感情更丰富细腻了。这些都是一种积累。”
汪曾祺也曾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出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受“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而这句话在散文教学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这篇古代自传体散文,作者从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志趣等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君子情怀。品析五柳先生的形象,把握五柳先生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无疑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文中对五柳先生的性格有直接的描写“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五柳先生的喜好也有直接的表述“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这些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课文后一般都能有一定的理解,小组对学、群学后更是理解了文中表面所要表达的喜好与志趣。此时课堂似乎也很热闹,可是我常常在想当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中课堂由小组合作,群学、对学带来的活泼与活跃的同时,难道我们老师真的就袖手旁观,新课改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L景,老师做课堂的背景”此话是对的,可是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肤浅的风景,不能让老师成为黑色的背景。
一次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两句话很值得关注:“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的“常”“颇”“曾”在日常的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而这三个词语越读越觉得它们的重要。于是我备课时预设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常著文章自娱”如果我们把其中的“著文章”舍去,你对五柳先生有什么更深的看法?问题二:“颇示己志”“曾不吝情去留”中的“颇”和“曾”如果删除是否文章更简洁?有的学生立刻感受到“常自娱”中的“常”和“娱”更让我们感受到五柳先生的志趣之高,“著文章”只是为了自己娱乐,更可见其不受束缚,不受羁绊的内心。“颇”这个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意项①很,相当地②略,稍微。有小组的同学立刻提出该选择哪个意项呢,而课文下面也没有对这个字的注释。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大家认为在此句中应当选择第二个意项,照应了前面的“常自娱”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实际上有痛苦,但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乐趣和解脱。“颇”字更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个性。“曾”:竟,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更体现了他的率真、率性、放达的性格。可见,古代散文中一些虚词、副词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它们常常更能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
我想在紧随新课改步伐的同时,在小组合作活动热闹进行的同时,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无视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每节课前更应当精细的备课并策划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有所思,有所得。新课改的课堂学生那靓丽的风景与老师美丽的背景是交相辉映、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黄厚江,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篮球队训练有效教学反思
篮球队训练有效教学反思
旧县中学----七班年级男篮社团
学校篮球队教学是高学校篮球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练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直接决定比赛的胜败。通过学校有效教学的学习,对我设计训练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启发,在总结上学年训练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球队训练和管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选材的有效性:运动员选材是篮球训练的第一步,去年因为学生人数较少,只能依靠教练员的平时观察,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织训练。这样教练找学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愿性,在后面的训练中就陆续出现缺勤的情况。而今年,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从报名的80多名同学中选出了12名补充到篮球队中来。这样既挑选出了基础好的学生,又让他们感觉到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训练的机会。实践证明,新一批队员从入队到现在将近两个月时间,训练情况良好,无缺勤情况。
2、教学的有效性:在去年的训练中,因为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在开始的训练中过多注重基础技术的教学,而往往篮球基础技术练习较枯燥,不能马上体现训练效果。时间一长学生就有些厌烦。本学期,我改变了教学内容,从学生感性趣,马上能学以至用的个人进攻技术开始,每节课都教新的内容,并且将每周的训练内容相对固定,比如每周一教进攻技术,每周二教各种步伐,周三战术讲解及教学比赛,周四身体素质和力量训练。这样让学生清楚每周的训练安排,做到提前准备。将下午和早上训练的重点区分开,下午以教授新课为主,而早上早操以个人练习和熟练为主。新技术教学以“复杂动作简单化”为原则,通过将复杂的动作拆减成若干段来进行分解教学,这样降低了单个动作的难度,同时引导学生将动作步逐和要领编成口诀,便于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用眼去看做得好的同学的示范,用脑去想动作的要领,用嘴去交流编成口诀。技术练习以“单个技术综合化”为原则,在熟练了单个动作之后,将多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或加上对抗性练习,以提高难度和熟练程度,3、比赛的有效性:篮球训练不能只练不赛,必须要练赛结合,以赛促练,才能快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人技术。上学期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合适的比赛对手。本学期,经常性地组织队内,学生跟老师,跟高校高水平队的教学比赛,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比赛,了解篮球,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每次比赛赛前教练员都根据不同队员的特点给他安排具体的要求,赛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赛后进行点评。有时学生打一场比赛,胜过三次训练课的效果。
4、管理的有效性:球队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有凝聚力,管理非常重要。本学期开始我便开始着手校队的梯队建设。目前校队队员有7名,校队试训队员有12人,篮球社团有51人,逐步形成了三个梯队。每过一个阶段都会组织相应难度的测试,结合成绩和平时训练表现对人员进行调整。这样给学生一种紧迫感,时刻不敢放松。努力强化队伍凝聚力,生养成勇猛顽强,团结协作的战斗作风。平时对训练纪律严格要求,课下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一种即紧张有轻松的训练氛围,用良好的球队风气吸引和同化每一个队员,以此达到学打球,学做人的目的。
我校篮球队训练时间少,学生基础薄弱,想要在短时间提高比赛成绩就必须在训练有效性上下工夫,通过对训练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让每一个练习都紧密联系实战需要,再用实战检验练习成果,从而达到迅速提高的效果。
第三篇:有效训练案例
人才辅导的阶段性需求分析
人才辅导的阶段性:
1个月内—植入期 2-3个月—扶植期 4-6个月—栽培期 7-18个月—成长期 19-36个月—稳定期 37-终生—成熟期
每阶段人才辅导的需求分析汇总:
一个月内――植入期
1)了解行业前景、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基本法、实践案例 2)练习基本功:险种、条款、填单流程 3)条款和投保规则的细化学习,消化吸收
4)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强调四个坚持:坚持8小时工作制,坚持填写工作日志(计划100),坚持晨会,坚持总结
5)“计划100”的客户分析,细分类别 6)培养获取新客户信息的习惯 7)掌握寿险的意义和功用 8)掌握社保基础知识
9)植入专业化销售流程概念,强调严格执行 10)手把手教会基本技能
11)关心心态变化,分析新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打预防针 12)根据具体情况提供陪访的支持
13)帮助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卖点分析 14)帮助设定销售目标 15)培养主动沟通的意识 16)塑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2―3个月――扶植期
1)信心建立、心态调整,保持平和心态,及时、适时沟通 2)教导新人做应该做的事情而非感兴趣的事情 3)进一步强化寿险的意义和功用 4)多用激励方式来促使其转正,纠正展业不正确观念,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5)强调转正标准
6)通过衔接培训和专业化流程的细化、提升、训练来加强技能培养,打好专业化基础 7)陪同展业 8)活动量管理 9)渗透增员意识 10)制定合理的拜访计划
11)养成自觉获取新准客户的名单的习惯 12)拒绝问题处理、背话术 13)从别人的分享中获益
14)指出前一个阶段不足,订立发展目标 15)帮助其有序经营客户
16)分析优势、劣势,帮助解决重点不足,强化优势的发挥 17)帮助他分析市场开拓方案及寻找新客户群的培育和开拓方法 18)进一步引导生涯规划
19)目标――计划――实施――追踪
4-6个月――栽培期
1)明确晋升目标,结合基本法制定晋升方案 2)加强增员拜访,养成增员习惯。
3)进行增员方法的培训和辅导,进一步激发增员意愿 4)关心、关怀,既做良师也做益友 5)主顾开拓辅导
6)职涯规划—清晰化(愿景)7)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8)在发生困难的时候及时发现、跟进并帮助解决 9)深度研究市场理财、市场销售的技能 10)制订组织发展的目标,强化意义和重要性 11)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基础框架
12)目标市场定位,制定其中期目标,让其分担责任,找出达成目标的方法 7-18个月――成长期
1)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2)业绩和组织发展同时抓 3)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不能去代管、包办
5)设定个人晋升明确目标及达成细则并协助实施,提高把握晋升的节奏和时机意识(借势、造势)6)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成长道路 7)强化信念,持续奋斗,不断学习8)培养成为兼职讲师、使其快速成长 9)将客户层面提升一步,成为业务高手 10)在原有职级上再得到提升 11)强化搭建架构的意义
12)提高辅导新人能力,陪访,为新人制定目标,分析市场,帮助新人建立好的习惯。13)学习管理团队,建立团队威信 14)强调表率作用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5)强调主动参与营造团队氛围的意识
16)正确设定业绩目标,不能冒进,要稳中求升。
19-36个月――稳定期:
1)提高其带领大团队的能力 2)协助其建立团队架构和辅导
3)保持连续、稳定的市场经营,维护老客户的同时,不断开发高端客户 4)业绩上作团队的领头羊
5)带领整个团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增员、辅导、育成、不断晋升)
6)配合协助其发展,让其分担重大任务,给他大目标、大任务、大压力,使其成长。
37-终生――成熟期
1)亲情平等化的管理 2)更大的胸怀、宽容 3)以个人魅力凝聚团队
新人的四个发展周期的表现及辅导
案例分析:
王雅娴的成长历程与心理变化-(1)
一周的新人岗前培训后,王雅娴内心有些兴奋,她觉得寿险营销是她喜欢的行业,因为前景好而且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她同时又很担心,她不知道自己适合销售这个行业吗?熟人拒绝她怎么办?工作环境能适应吗?认识的人都买过保险了,怎么办?面对这一切,王雅娴有些犹豫„...新人的犹豫期表现:
•担心拒绝;担心没面子;担心不适应环境;担心能力不够„„ •他们还有哪些表现„„
案例研讨结果:犹豫期 表
现:
1)担心自己干不长,对不起客户 2)担心交谈不好破坏自己原来的人际关系 3)担心没有客户源,收入不稳定,不会市场开拓 4)来自家庭的反对阻力 5)觉得赚朋友的钱丢脸 6)对行业发展信心不足 7)信念不坚定
8)担心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在客户面前没有底气 9)分辨不清客户的问题是真是假 10)担心拒绝,求人没面子
11)不知如何切入,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12)新进陌生行业有工恐惧感 13)试探性进入寿险行业 14)社会舆论和偏见对本人的压力 15)觉得寿险营销与传销一样
对
策:
1)找出新人的犹豫期的具体表现,结合活动量管理手册、早会工作笔记、拜访日记找到(准确)辅导需求点,协助分析每一个客户,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2)强化寿险的意义和功用
3)引导新人积极参加公司的促销方案,协助其建立市场和客户源 4)以忠告的方式不断地提示和辅导新人
5)与新人的家人进行一些联谊活动,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6)提高目前衔接培训的针对性,将公司的系统培训与主管的个别辅导结合起来 7)提升新人的意愿及协助其获得收入是关键
8)和新人分析诊断客户情况,一起设计产品计划,设想能遇到的困难,减少挫折感依据自身特点,找出适合他的客户群
9)不能急于促单,应注重长期培养客户
10)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新人听,自己做的时间越长,客户对其越有信心
11)鼓励新人到陌生市场找一下营销的感觉,但不能目的性太强,最好利用一定的营销工具 12)多鼓励、多沟通、多陪同
13)增员人担负起“警察’的作用,要求其天天参加早会,参加培训,不断学习,每天二度早会后根据活动量管理手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给其直接解决问题的话术,让其背过,如:没钱,买了保险,有社保等。针对产品的简单说明,出门之前先讲一遍,先说服自己才有可能说服客户。
14)让其坚定信念,帮其分析市场、行业、计划100,帮其找到方向和方法,掌握业务技能,把握市场客源,使自己的收入和技能提高,这样自信心会更强,帮助渡过犹豫期,在辅导同时,陪访很重要。
王雅娴的成长历程与心理变化-(2)
经过增员人和主管的工作,王雅娴上岗正式成为一名销售人员,王雅娴上岗先从缘故开始销售,五天后舅舅就买了一万多元的保险,她高兴极了,充满信心,见了谁都要与之交流一下展业的心得,在职场与展业的道路上充满了王雅娴忙碌的身影。
新人的兴奋期:
•销售并不困难;收入后的喜悦;好学习;充满信心„„ •他们还有哪些表现„„
案例研讨结果:兴奋期 表
现:
1)认为销售并不困难
2)收入后的喜悦,忽略了困难,认为赚钱很容易,出现拜访量减少 3)好学习4)充满了信心
5)认为基础工作没必要,忽略了专业化流程以及客户的铺垫 6)在客户那里喋喋不休,三句话不离本行,没有倾听的习惯 7)铺垫不足时,急于促单 8)有成绩后骄傲,不听主管的辅导 9)情绪波动大
10)浮躁,对行业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 11)自以为是,认为晋升很容易 12)不按时出勤
对
策:
1)适时降温,提醒不要盲目乐观
2)帮助新人客观分析顺利签单的主要原因,不过份吹捧,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总结优势,找出不足
3)进行挫折教育,指出今后还将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防止兴奋期后情绪波动过大 4)宣导行业特点和规律,强调寿险事业是长期、稳定经营的事业 5)帮助整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不要拔苗助长 6)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7)提醒在此期间多积累准客户,帮助寻求客户的转介绍,增加技能的多样性 8)协助其把握好拜访及促单的良性节奏 9)扎实做好基础管理,适时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0)加大拜访量 11)保持平和心态
王雅娴的成长历程与心理变化-(3)
4周销售生涯过去后,王雅娴的心情很低落,因为许多原本认为应该签单的缘故的客户却没有象她认为的那样,而介绍和陌生的客户有些拒绝让她很难堪,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客户那些很专业的投资理财问题,她觉得她的工作效率很低,她觉得她很失败。
新人的挫折期:
•拒绝的痛苦;知识的缺乏;工作效率不高;客户不足„„ •他们还有哪些表现„„
案例研讨结果:挫折期 表
现:
1)极其容易流失(是流失的高峰期)2)盲目请教,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 3)没有信心,自我设限,走不出去
4)拒绝的痛苦,知识的缺乏,工作效率不高,客户不足 5)对自己的能力、行业、公司和团队产生怀疑,打退堂鼓。6)情绪不稳定,很难沟通
7)自卑、脆弱,与团队不合作不同步
对
策:
1)提前预防,降低挫折期的挫折度
2)提醒新人自己不能做垃圾筐,不能把负面信息带给他人 3)帮助新人整理准客户名单,及时进行陪访
4)帮助明确每天“收获”的真正含义,不一定签单,能带回问题或收集到名单也是一种收获 5)帮助设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较低的可达成的目标,增加其信心,建立基本的习惯和理念 6)再次强化其中、长期目标
7)“警察”角色:强化基础管理和技能提高
8)“医生”角色:调整心态,助其坚定信念(具体:以自我的心路历程帮其分析尽快渡过挫折期,借鉴周围有过类似经历的优秀伙伴与其谈心)9)营造更好的团队氛围影响、激励通过或聚合和团队活动创造沟通心理的环境和平台 10)家访,借助家人的关心为期增强信心
11)帮助其分析市场,分析客户,更重要的是分析本人的优缺点,找出问题所在。
12)让其清楚地知道这个行业没有永远的英雄,也没有永远的狗熊,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重要的是还要给其方法,聆听其倾诉,听其将所有的痛苦和问题讲出来 13)寻找其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进一步加深理解行业特点
14)以朋友的姿态一对一地分析困难,将心比心帮助其快乐展业,多做些真实客客户的演练,制定一些可实现的工作目标
王雅娴的成长历程与心理变化-(4)
7周的销售生涯过去后,王雅娴今天特别开心,因为她转正了,她很感谢衔接训练讲师的辛勤授课以及业务经理的耐心辅导,没有签下的缘故客户有的主动打电话要求投保,客户的拒绝对王雅娴情绪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她觉得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代表,当然她也知道有许多地方要不断提升,如:不断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销售技能、金融及投资理财知识、如何取得转介绍名单„...王雅娴知道寿险营销是持续奋斗的事业,她将不断学习、追求„...新人的成熟期:
•正确的认识销售工作;知识技能的改善;心态的稳定„„ •他们还有哪些表现„„
案例研讨结果:成熟期 表
现:
1)能帮助主管辅导新人 2)以晋升做为努力方向 3)能够正确认识销售工作 4)知识技能改善、心态稳定 5)增员意愿加强
6)对自己能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7)能够独立的开拓市场,开展业务
对
策:
1)让新人分担团队建设的责任、贡献度
2)鼓励新人进行个性化营销,进行个人目标市场的开拓,并帮助其分析目标市场 3)引导增员:职涯规划、观摩主管的增员面谈 4)固化其原有的工作节奏,每日三访的好习惯 5)分享团队的长期目标及主管个人的目标、价值
6)确认自己的职涯规划,长、中、短期规划,月、周、日计划制定与实施 7)根据其本人的能力为其制定阶段性的晋升计划,包括人力和业绩
8)帮其设定更切实的目标与计划,制定组织发展方案并进一步制定寿险事业的生涯规划 9)设定目标,制订系统的追踪,推动计划、定期总结,找差距
第四篇:散文训练2
散文专项训练2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1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18.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4分)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16、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17、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18、“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19、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20、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你要做什么呢 王安忆
①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终因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⑩“你要做什么呢?”
11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做“作家”。深感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拽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12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着新的技木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升起„„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候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13“你要做什么呢?”
14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15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采。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16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17“你要做什么呢?”
18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6月1日,有删改)
20.“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21.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1)“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2分)(2)“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2分)
22.文中—再写到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些技巧,我都“忘了”“记不得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23.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1112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4分)
24.“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问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4分)20.(3分)
(1)呼应标题(点题);(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3)回环往复,层层推进。21.(4分)
(1)(2分)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前者强调原因复杂,后者强调情感复杂,两次重复,表达了迷惘的青春期难以排遗又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2)(2分)此处的“见不得人”是不能让人看见或知道的意思,表明自己当时的写作很幼稚,羞于让人看。22.(2分)
(1)用“忘了”“记不得了”和“只记得”形成对比;(2)突出“你要做什么呢”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我的影响。
23.(4分)觉得充实,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心中不再有空处。觉得空洞,是因为跟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自己的写作似乎看不到明显的价值,于是产生自我怀疑。所以两处并不矛盾。24.(4分)
(1)人应该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能无所事事;(2)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3)人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4)不管处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乐观面对生活,做出一番事情来。(言之有理即可)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才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 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 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⑾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⑿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⒀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15.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参考答案: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 傍晚的炊烟悠长 16.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 分)⑪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今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⑫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浊湿的呢。
17.第①①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 分)参考答案: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18.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参考答案: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 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 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 “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第五篇:散文阅读训练
散文阅读训练
不知有花
①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 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中考题)写在云水翻腾处(作者:沈棍)
①这就是我久已向往的壶口,这就是九曲万里黄河最壮观的壶口。
②雄险、磅礴、壮丽、奇崛……这些字眼都不足以概括壶口的气势,最富于表现力的中国文字,在此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③黄河从遥远的源头而来,一路奔腾,百转千回,经历了多少跌宕,却从没有遇到过像壶口这样的“险”,这样的“绝”。你看,前边的河道还是那样开阔,足有三百多米宽。水急急地流,浪排排地涌,坦坦荡荡,欢欢畅畅的。哪知一到壶口,几百米宽的河道一下子束紧了腰身。还没等黄河水反应过来,已经跌进了那条仅有四十余米宽的“龙槽”里。突然吗?岂只是突然,简直是猝不提防。黄河水惊愕、慌乱,无所措手足,难怪下口处涌起团团漩涡,飞出无数个惊叹号——喷扬起珠 讥万斛!
④河水跌入龙槽,不,河水是被一个张开的大口吸进去,急急地吸进去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管是名句,在这里却断然不能套用。壶口是可姑妄称之为“地瀑”的,是从平地里往下倾灌。倒是《禹贡》上说的“悬注旋涡,如一壶然”,简洁而又传神。
⑤河水向槽底俯冲而下,待冲到三十多米深的槽底,又轰然急骤喷发,激起几十米高的浪花、雾沫,形成被人称之为“水里胃烟”的壮美奇观。那景象引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佳句,怕也有点意所不逮。叫我说,壶口就是壶口,那倾入壶口里的水,也好像霎时变成了滚沸的开水,那冲天而起的烟云,不就是沸腾开锅的滚滚气浪吗?
⑥黄河之水在壶口,经受了粉身碎骨的磨难,有过陷入重围的迷惘,更有过失去进路和退路的惊恐。它们拥挤、撞击、喧嚷,也可能彼此埋怨、责难,甚至咒骂过。但在最终,它们又共同在绝境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这是一种凝聚的力,喷发的力,奋勇杭争的力,因而也是一种可以排山倒海的雷霆万钧之力!
⑦壶口,令我难忘的壶口。此生此世,我怕是很难有机会专程来拜谒你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黄河壶口、壶口黄河,因为你给我的昭示,将是我此生此世受用不尽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9期,有删改)
7.全文共由七个自然段构成,共分为两个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进行划分。
8.阅读第一段,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阅读第三段,说说壶口“险”在哪里。(不超30个字)
10.阅读第四段,说说为什么不能套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壶口瀑布的壮观。
11.阅读文中最后一段,说说“你”字为什么用得好。
1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的“昭示”指的是什么。
(2007第一次调考题)
三峡之秋
方 纪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抽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满山的橘抽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抽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知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瀑布,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3.简说本文的“线索”。
14.本文用这样三个词赞颂了三峡之秋的特点:
15.文中主要用这样一种色调描绘了秋天三峡的景物特点:
16.“夜终于来了”照应了前面这样的一句子话: 17.品析文中加横线句子里用得好的一个动词。
18.品读下面的句子,欣赏它的两处妙点。(60字左右)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 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2007第二次调考)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江湖一刀
①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拄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幕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一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②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偶尔,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是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若唱歌一般甜软,轻柔。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足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清肠寡肚的,吃得让人烦厌了、诅咒了,却还是要吃,得吃。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④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⑤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 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⑥“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崖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⑦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选自《读者》2008年第1期
19.全文的叙事线索是,文中富有诗意、感人至深的情景是:
20.本文标题能否换成《香甜的饭菜》或《我的母亲》,请简述你的理由。
21.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2.文中第④⑤两段中两次提到母亲脸上“讪然”,请你分别说说两处“讪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23.本文写母亲采用了多种手法,请任选一种进行简要品析。
24.选文最后一段蕴意深远,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2008第二次调考题)
梦断雅典
(作者:【俄】霍尔金娜)
①世界轰然崩溃了。我手指松开,仿佛进入了失重状态,缓缓地从杠上掉了下来。眼前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失掉了时间感。夺冠的狂热,情绪的波动都不复存在,观众的脸变得模糊,我的耳边突然间安静下来。
②动作结束了,我平静地离开了赛场,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掉泪,我挺直身板,如同奥运金牌挂在胸前般,昂首走向出口……
③我从一群目瞪口呆的教练员、运动员、记者身边走过,没有看他们一眼,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我坐上了场外的第一辆班车。我失去了一切。
④全球观众大概都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我停止了动作,不知去向,而且 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⑤在高低杠比赛中,我一直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故。我突然意识到是赛方给的准备时间不够。按惯例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回想每个动作,熟悉器械,但比赛开始的绿灯突然间亮了,我不得不中断准备,仓促地开始比赛。然而对于高低杠这个项目而言,是容不得急就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很可能就会落下终身残废。当时,是内心的平静和惯有的谨慎救了我。前半段的动作我很是得心应手,当我做到最拿手的后摆动作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我会掉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一个谁也不需要,谁都不记得的残废。不,我不能这样!我松开了手,软绵绵地落地了。
⑥做梦都没想到,我的雅典之旅会这样收场……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我知道,今天奥运会一结束,我的运动生涯也将画上句号。回到房间,我喝下一小杯白兰地,庆祝一切已经过去,我仍然活着,并且完全健康。我卸了妆,蒸了桑拿,点上蜡烛,放起音乐,开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⑦不久后,家人和友人都赶到了,看到我安好的样子,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我们驾车去了一处别墅,风景美得难以形容,在桌上摆满了我最喜爱的地中海菜肴,大家为我的成绩和我经受的考验举杯。朋友们簇拥着我,纵使我再坚强,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直到天明。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都得到了宣泄,朋友们都用理解的眼光看着我……我的内心变得非常轻松,如同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从早到晚在喜欢的蹦床上跳来跳去。那天晚上,在充满浪漫的别墅里,我意识到我人生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6.从第①到第⑤段看,这篇叙事散文是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切入的?
27.“我”是怎样看待“梦断雅典”的?用第⑥段中的一句话回答。
28.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放声大哭”与第⑥段中“没有绝望”看似矛盾的心理?
29.从全文看,面对失败和挫折,“我”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30.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刻读到本文,你如何评价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
(2008中考题)
①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基、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②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③见到了宙斯神殿和西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④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⑤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⑥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美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⑧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 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肢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作者:余秋雨)31.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3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用到了“仰望”这个词,请你根据语境谈谈它们的区别。
33.文章第⑤段写到“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这里“冲撞”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用第⑧段中的原句回答。
34.文章第⑥段划线部分对古希腊雕像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5.通读全篇,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心理的变化:欣赏风景—领受冲撞—承认差距,结合文章分析,这三种心理在认识层次上的差别。
36.读了本文,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你思考: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学习的是什么?
(2009第一次调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