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5 02: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名词解释》。

第一篇:幼儿园名词解释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2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P3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P4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P4

5、行为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P5

6、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P6

7、托儿所: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P7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的体现: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成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P8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P9

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0、《母育学校》:是由夸美纽斯所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

11、“恩物”:是福禄贝尔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称之为“恩物”。

12、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3、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第三章

学前教育

1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学前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

16、托儿所:是指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必须贯彻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为把儿童培育成体格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下一代打下基础。《条例》指出

17、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规程》指出

18、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它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意见》指出

19、“学前全纳教育”:是一种让有残疾的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殊班级的普通班级。

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标

20、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2、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

第五章 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23、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24、关键期: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换句话说,它是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25、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6、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也就是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7、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28、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9、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0、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3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3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4、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35、“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6、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的东西。

3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39、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40、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1、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4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43、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想象。

44、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45、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立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46、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是一种以情动情的现象。

4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括隔代亲人的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48、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49、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0、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51、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2、气质“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5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4、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55、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56、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第六章 学前教育中的教师与儿童

57、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其教学品质(技能)和教育素质逐渐成熟的过程。

58、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它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人们对儿童的地位和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59、间接“教”的方式:指教师不是把教育内容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60、“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61、“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62、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第七章

学前教育内容与实施

63、保育:是指幼教机构中教养人员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从事的卫生保健和安全防护工作。保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基本途径。

64、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65、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第八章

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的衔接 6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67、环境熏陶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68、兴趣诱导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一种方法。

69、活动探索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

70、榜样示范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71、社区学前教育:是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72、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73、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1.1课程:课程一词出现于唐代,其基本含义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一)进程及学习科目和教材

(二)课程及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及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及教学计划

(五)课程及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1.2课程形态:指的是课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1.3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1.4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5经验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他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6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1.7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而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小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1.8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2.1幼儿园课程目标:是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

2.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体、智、德、美各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要尽量涵盖情感态度、认知、动作技能的内容。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首先就应体现在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上。

2.3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每层目标都应该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超实现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2.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所定目标应该是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工作能引导幼儿达到的,即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要等于或低于儿童的已有水平,使课程失去应有的引导、促进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也不要一味攀

高,是儿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时代性原则: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制定目标的时代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

2.6缺失优先原则:即“补偿性”原则。一般来说,由政府或课程专家们制定的幼儿园课程总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目标,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

2.7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2.8表现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它描述的是学习者身心的一般变化。2.9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含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2.10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2.11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动机力量,能使人进入一种“情感性唤醒状态”,产生一种吸收信息、扩展自己的倾向,为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努力提供可能性。

2.2..7课程内容的均衡

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2.12幼儿园课程组织: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2.1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是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其目的在于增强儿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14“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操作性定义可以表述为“儿童自己独立完成的智力活动任务和在成人或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2.15优先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

2.16课程内容超载:一是容量过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已经不可能保证质量的完成,结果要么“走过场”,无法使幼儿产生真正的学习,要么“加班加点”,剥夺了他们应有的自由游戏和自主活动的时间。二是难度过高,超出幼儿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结果是机械记忆,生吞活

剥。这两种情况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反而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败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损坏了他们的自信心。

2.17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严密的思维训练;计划性比较强,一般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要求,教师较容易把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2.3.2心里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由于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按经验演进的原则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因而较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解性;同时,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容易及时增补有价值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和儿童一起计划、安排课程活动。

2.18狭义的教育活动指的是教师按照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教育途径。

2.19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指的是教师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以外的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

2.20幼儿园课程组织的主体性指的是要把课程

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2.21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

2.22支架式教学形象的说明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2.23课堂文化: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2.24专业化的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2.25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2.26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课程设计者在“思想上”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将各种要素加以联系、组合,形成课程指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等课程“方案” “计划”的过程。2.27实践形态的课堂组 指的是幼儿园教师更具时间情况灵活的讲课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过程。

2.6.1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3.1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1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2儿童罚站具有敏感期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3.2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知不觉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3.2五指活动课程:五指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该课程的内容有五方面组成,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又是整体的、连通的,“在儿童的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就像人的手,虽有五指之分,但却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手掌。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的组织4课程的实施5教育评估 3.3自发——反应型:3~7岁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即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转

化,故称“自发-反应型”教学。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只能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学龄儿童可以按“老师的大纲”学习,学前儿童的学习则由“把老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而定。

3.4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既包括在项目中孩子表现出来的,也包括那些在项目发展中由老师判断和引发出来的。

3.5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包括:儿童自己的视觉表征活动作品以及对儿童工作过程中具体实例的记录,如记录儿童在工作进程中的具体事例,正在工作的儿童的照片、教师写的旁注、誊写下来的儿童们的争论短评和对于活动意向的解释以及家长的评议等。4.1单元主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

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单元主题活动强调: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出来的“学科知识”为本位的。

4.2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再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4.3主题网或概念网,简单地说,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4.4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简答题

1.1简述经验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答:经验中心课程理论反对这种将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内容不应是完全预定的,而应随着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生不应是课程传递的对象和

被动的承受着,而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1.2简述学问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答:学问中心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按其自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教给学生,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

1.3简述学问中心课程的优缺点。答: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其思维逻辑性的发展,教师组织教学也相对容易,但也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1.4经验中心课程的优缺点。答:按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组织的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随时把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吸纳进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意义,扩展和重构经验,实现多方面的潜能。然而,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易变的且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1.5与学科课程相比较,活动课程有哪些特点?答: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发展为教育过程的重心,强调实践是知识和智慧的真正源

泉,注重活动过程自身的教育价值,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迁移。1.1.6简述隐性课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答:(1)物质——空间。如校园建筑、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情况、教室布置、人均面积、桌椅摆放方式、实验设备等。(2)组织——制度。如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3)文化——心理。这涉及到正规课程(包括教材)中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师生关系、教师态度与期望等。

1.1.7与活动课程相比较,学科课程有哪些特点?答:学科课程以教师中心的,教材中心的——知识系统,课堂中心的——教师系统讲授为主,注重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为主,注重训练教育,注重教育结果,注重知识获得。客观定性评价为主。所学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知识学习的效率性方面,学科课程又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1.2.1怎样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答:

(一)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1、由于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因而,课程的“两端”——物和人作为活动的两大要素——对象和主体,是同时存在在活动中的,缺一不可。

2、活动本身是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看得见,也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

3、活动一词更能反 映幼儿学习的本质与特点,因而也更适于解释幼儿园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有益的学习经验加以限定,把课程定义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可以起到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的作用,使过程与结果、形式和实质更加密切地融合为一体。

(三)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凡是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运用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2.2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规定的。性质:

1、基础性

2、非义务性

3、适宜发展性

特点:

1、启蒙性

2、生活化

3、游戏性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5、潜在性

1.2.3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具有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的特点”这句话的内涵?答:儿童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幼儿是生活在声音、形象、色彩的世界中的,他们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才能理解事物,对世界形成相对抽象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

色,使得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成为其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使得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对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2、1、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是什么?答: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1、对幼儿的研究 研究幼儿的发展需要,一要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理想发展。二要了解幼儿的现实发展状况。

2、对社会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在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同时,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3、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形成判断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的标准,掌握有效的行动方式方法。2.1.2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有哪些?答:

1、整体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5、缺失优先原则

6、辩证性原则。

2.1.3筛选协调工作应该分哪几步进行?答:第一步,我们权且称它为“可能性筛选”。其主要任务是将从三方面信

息加以综合整理,将那些相互矛盾的、重迭的、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社会需要的内容,或删除、或合并、或修正,构成一个可能性目标体系。第二步,不妨称之为“价值性筛选”。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将决定着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2.1.4幼儿园课程目标分为哪几个层次?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也可称为纵向结构。它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2、年龄阶段目标。

3、单元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2.1.5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应考虑哪些方面?

1、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

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或其它分类方式)

3、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2.1.6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时应注意的问题(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余各层皆应是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层次越低,表述的应该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单元目标来说,一般有如下要求:

1、表述要明确,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

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

3、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含义及内涵。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含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涵义: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内容分别蕴含或组织在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对象和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课程活动接触这些内容,最终通过内化而积累学习经验,促成自身的发展。

1、活动对象

2、活动过程

3、学习活动的“产品”即所谓学习经验。

2.2.2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和组织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同样包含以下基本方面:

1、关于周围世界的浅显而基本的认识经验。

2、关于基本活动方式的行动经验。

3、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

4、关于对待世界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2.2.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应该由哪些基本学习内容构成?答:

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2.2.4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分类

1、按学科结构分类

2、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

3、按基本学习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4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

经验的活动划分

5、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

2.2.5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答:

1、合目的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价值性原则

4、发展适宜性原则

5、兴趣性原则

6、直接经验性原则

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2.2.6合目的性原则,在选择内容时需注意什么?答:

1、有目标意识

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3、考虑目标达成需哦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

2.2.7对幼儿的认知学习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

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

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括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2.2.8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什么?答:

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

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2.2.9根据均衡性原则,选择内容必须从课程的整体出发,并不断对所选内容进行整体反思:首先要检查每项课程目标是否有相关的内容与之相对应,以保证它的实现。其次要检查各部分内容之间比例是否恰 当。

2.2.10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答:

1、目标流失问题

2、课程超载的问题

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

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级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

2.2.11当今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的现状和原因。答:课程内容“超载”是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的突出问题。这种超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容量过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已经不可能保证质量的完成,结果要么“走过场”,无法使幼儿产生真正的学习,要么“加班加点”,剥夺了他们应有的自由游戏和自主活动的时间。二是难度过高,超出幼儿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结果是机械记忆,生吞活剥。这两种情况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反而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败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损坏了他们的自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新的学习领域不断涌现,是一个客观原因。然而,是否把这些新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如何引入,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有课程设计者控制的。因此,设计者应该意识到,课程是发展的,新内容的吸纳是必然的。但哪些的确是幼儿园课程必须吸纳的,哪些安排在医

护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更好:哪些是全新的内容,哪些其实只需要改革原有内容,在其基础上略加引导,这都需要遵循前面所述的选择原则认真考虑。

2.3.1简述幼儿园课程组织两种形态的内涵。答:

1、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课程设计者在“思想上”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将各种课程要素加以联系、组合,形成课程指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等课程“方案”“计划”的过程。

2、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实践的过程。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1、顺序性顺序性原则是组织学习内容的时间次序。

2、连续性连续性原则强调的是后续的学习与先前的经验之间的关系。

3、整合性整合性原则是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2.3.3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生活化原则

3、主体性原则。2.3.4课程组织的生活化原则,要求设计者制定课程蓝图或计划时的要求。答:

1、对课程目标及其达成途径进行分析,以考虑实现目标的适宜方式。

2、对一日生活主要环节的教育功能

和可能蕴藏的教育机会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其“名正言顺”地承担起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使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专门教学活动,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发展的空间。

3、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便课程安排更符合幼儿的需要,更具有广泛的教育资源。更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原则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让幼儿的学习更加自然而有效。2.3.5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应注意哪些问题?答:

1、时间不宜划分过细、过碎,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

2、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活动。

3、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对稳定并让幼儿了解,以利于形成时间观念、秩序感和计划性。但执行是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不要定得太死,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

4、每一环节(尤其是自由活动)结束前要有明确的信号提示,让幼儿做好转换活动的准备。

5、一旦多数幼儿完成转换环节,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活动,即使还有少数幼儿未到,以免养成拖拉的习惯。2.4.1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1直接教学的不足:直接教学主要借助于语言讲解进行的,不太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认知经验的获得,动作技能的形成效果不佳,也较难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此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宜滥用。2间接教学的不足:幼儿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所获经验一般比较零碎、表面,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学习的有效性难以保障,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引导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比直接教学困难得多。一旦教师不能把握好引导的“度”,间接教学就很可能会走向两端: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高度控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2.4.2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时间浪费的现象:

1、长久的等候容易导致幼儿做出不当的行为。

2、幼儿的不当行为往往会招致教师的责备,形成一种不愉快的心理气氛。

3、养成幼儿缺乏时间观念、不知珍惜时间的不良习惯。

4、贬低幼儿的自尊,因为无视代表幼儿生命的时间,实际反映了对幼儿的不尊重。

2.4.3简述课程实施中造成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1、过分整体划一的集体行动。

2、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

3、时间分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度得多而不恰当

4、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得不好

5、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

6、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丧失积极性

7、教师“照顾过度”而忙不过来8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

9、工作的计划不够,准备工作为做好

10、忽视必要的常规的

培养,等等。2.4.4对于时间浪费问题,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包括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减少“等待”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意识、自觉的纪律,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2、过渡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活动安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4、避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5、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

2.4.5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品质,坚持性、独立性等品质,教师要注意:

1、支持幼儿独立做事,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少干预,避免中途打断幼儿的工作。对幼儿的问题给予较多的反应

2、让成功强化幼儿的学习

3、运用信息性的称赞,鼓励幼儿的努力。2.4.6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教育性。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课程目标的要求,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违背的因素存在。}

(二)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活动}

(三)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还可以:

1、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总之,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学习、发展、表现、创造的机会,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4.7专业与非专业幼教人员的区别:专业人员的反应包含了利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其见解来做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则大多是当时的情况,以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决定行为反应,而不是以如何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利益为目标。

2.4.8课程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2、教师的态度、言行和管理方式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

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放办园,扩展幼儿发展的空间。

4、家长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通过家园合作,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课程评价的目的2、课程评价的内容

3、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4、课程评价的标准与目标

5、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5.2为什么说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答: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社会学、学科知识等专业知识审视课程方案和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以自评为主,园长、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组成一个平等互助的合作群体,一起研究、改进课程,同时互相沟通,共同提高。

2.5.3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评价标准在课程评价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准则,可以:

1、使课程改革者坚定信心,坚持正确的课程观念和做法,排除外界各种思想观点的干扰(强化功能)

2、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的调控,完善课程(导向作用)

3、规范评价活动,使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评价方式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范作用)

4、公正的判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发展其优点与不足,作出恰当的评判(鉴定作用)同时,评价标准也是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的指南。2.5.4科学的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

1、准确性,评价标准应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2、有用性,即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合法性,及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

4、可行性,及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2.5.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

1、集中问题,即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设计评价方案

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

4、分析评价资料

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作出建议。

2.5.6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步骤:

1、前评价

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3、后评价

4、追踪评价 2.5.7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评价应该科学、有效。2.5.8如何使课程评价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水平的课程评价,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2、应承认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好以幼儿自己的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作比较,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3、评价应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没有压力。

4、注意多渠道、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包括对幼儿连续的定期观察和记录、家长提供的资料、幼儿的学习作品等,客观地加以整理和分析。

5、除用作课程设计和课程改进之外,要慎用评价结果。与家长沟通情况时,要考虑怎样才能有利于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家长的教育热情和对孩子的信心。

2.6.1目标模式的优点:第一,课程设计条理清晰。第二,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第三,课程评价简单易行。2.6.2过程模式的特征;

1、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1、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

2、教育是一个过程

3、教育是经验的改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而不仅是方案的执行者。

5、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6、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的目标”或“总目的”,总目标的表述方式应该是笼统的,有很强的原则性。

3.1.1蒙台梭利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的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二)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对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1}、帮助儿童继承其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2》、帮助儿童养成活动的自发性并达到活动的熟练化3》、帮助儿童达到智慧的充分发展4》、帮助幼儿顺利进入集体环境。

2、感觉教育{意义: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3、语言教育

4、数学教育

5、文化科学教育

3.1.2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

2、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3、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

4、感觉训练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3.1.3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3.1.4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具有以下角色:

1、环境的提供者

2、示范者

3、观察者

4、支持者和资源者 3.1.5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有准备的环境应具有哪些主要要求?答:

1、秩序

蒙台梭利认为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外在的秩序感有助于发展幼儿内在的秩序感。

2、自由

蒙台梭利教育强调个别化的学习,因而,幼儿可以自由的在已设计好、适合他们需要的环境中选择工作。

3、真实与自然

蒙台梭利指出,环境中的真实与自然,有助于幼儿发展探索内在及外在世界所 需的安全感,而成为敏锐的、有鉴赏力的生活观察者。

4、美感与安全

蒙台梭利认为“美”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反应能力,而真正的美是以简洁为基础的,所以教师中的布置无需太过豪华与铺张,强调教室里的颜色要明朗、令人愉快,并具有整体的调和感。

3.1.5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的尺寸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3.1.6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有如下特点:

1、刺激的孤立性

2、操作的顺序性

3、工作的趣味性

4、教育的自动性。3.1.7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

1、孤立的感官训练

2、对创造力的忽视

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3.2.1五指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其教育目的是他认为中国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3.2.2依据教育的教学原则,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3、采用游戏室的教学法教导儿童。

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

5、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

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亲近,教师应当和幼儿同游同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

3.3.1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基本理论观点:

1、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构建和社会共享的过程。

2、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3、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反应型的教学。

4、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

5、给儿童获得知识要系统化

6、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3.3.2在作业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

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的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

2、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

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

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3.4.1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的特点:

1、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

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4.2凯米——德弗里斯课程设计的原:

1、能动性原则

2、充实性原

3、结构化原则 3.4.3凯米课程的特点:

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

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密切结合。

3、重视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4、重视课程内容知识的结构化。3.4.3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3.4.4简

HIGH/SCOPE课程内容中,“兴趣区”创设、安排的原则及主要作用。答:兴趣区的创设与安排的核心原则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给孩子们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特别是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们以创造性的、有目的的方式从事实现关键经验活动的机会。

3.4.5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方案的特点在于:

1、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

2、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3、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4、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5.1瑞吉欧教育的基本观点:

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展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

者。

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3.5.2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具有什么作用?答:

1、促进儿童的学习。

2、支持教师的教学

3、刺激家长的参与

4、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4.1.1简述选择主题的出发点:

1、从课程目标出发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教育活动加以支持,因此,可以从确定的课程目标出发,寻找相应的活动主题。

2、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可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选作单元的主题。

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

有些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会有规律地呈现,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儿童关系密切的节日”。

4.1.2单元活动选择主题的依据:

1、一个幼儿喜欢的、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的主题,应该是幼儿当前关心的、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或事物。

2、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应该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3、一个涵盖课程领域较广的主题,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果主题本身涵盖的领域有限,可能会导致同类活动的重复。

4、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主题,其所

需要的活动材料必须获得,必须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其中。

5、选择主题时,还应该尽量考虑到主体之间的连续性。

4.1.3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的流程:

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的时间

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

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

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5检核或评价方案。

(二)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水到渠成式的,不应是生拼硬凑的。

2、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是,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希望通过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外部结构来影响儿童,使之形成内部完整的经验结构。

4.2.1简述单元主题活动与项目活动的区别。答: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思想的彻底性上。单元主题活动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教师事先设定好目标,教室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课程持续时间较短。而项目活动则透过形成性的评估,慢慢有组织的发展出来的,目标是经孩子和教师的商议发展出来的,孩子从富有变化的课程组织中自由选择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

4.2.1项目活动与单元 主题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思想的彻底性上

1、项目活动强调课程的“动态设计”“随机生成”,也就是说,项目活动的方案或计划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先有一个大概的“项目蓝图”或“框架”,而后,在与儿童的教学互动中,不断根据他们的反应作出调整、修订、发展,甚至改变预先的“蓝图”,生成新的“项目”。而单元主题活动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且,尽管教师根据单元目标的每一个活动都与主题密切联系,都严格对应于单元活动的目标,但从儿童的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的角度看,活动与活动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2、由于项目活动不是“预成”的,因此,“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设计并不主要发生在实施之前,而主要发生在实施过程之中甚至发生在实施之后:教学互动后教师的反思,往往也影响着课程下一步的“展开”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界限分明的:设计是预先制定出一个完备的“方案”,实施则是忠实的执行方案。4.1.5项目活动的五个“要点”,及五种结构性的活动形式:团体讨论,实地考察,发表,探究展示。

4.2.2项目活动主题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主题

对儿童的学习价值;孩子的兴趣;课程的要求;资源的可获得性。4.2.3主题网的功能:一是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二是辅助幼儿的学习。

4.2.4制作主题网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1、脑力激荡

2、归类

3、命名

4、交流

5、连网

4.2.5项目活动的组织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是什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1、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

2、使幼儿意识到并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

3、与家长沟通

4、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第二阶段:

1、实地考察前的准备

2、实地考察

3、实地考察的后续活动。阶段三: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哪些活动能使幼儿获得的新知识“个人化”二是最适合此项目的高潮活动是什么。

4.3.1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有什么区别?答:

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

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

3、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

4、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

4.3.2学科活动设计中特别注意的问题:

1、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

2、学科教育目

标的综合性

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1)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2)将教育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

4、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1)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2)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3)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

5、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

6、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4.3.3在学科课程中,教学大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一般都有“教学大纲”。大纲主要说明该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或价值,指明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范围、教育原则与方法、指导要点及特别注意事项等,及帮助教师根据幼儿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来更科学的设计和组织活动。4.4.1区域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化的需要。

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

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4.4.2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在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是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4.4.3确定班级中区域种类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答:

1、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据此决定活动区的种类

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决定所涉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

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据此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这样,按活动室面积60平方米,班额30~35名幼儿计,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此外,活动室的结构,经费等,也影响到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4.4.4确定班级中各个区域的空间位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

(一)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活动区;第二,了解幼动性质的理解。答:我教师首先要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的活动室空间内寻找最佳位置。{美工区经常需要水,最好离水源近些。科学区、生物区需要自然光线,而且要便于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因此,最好选向阳的一面,并能方便地通往阳台、院子等处。积木去、娃娃家活动量大,最好有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还要考虑:

1、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2、区域之间有恰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室内“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儿童在如厕、变换区域、取水时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

4、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的场所。

5、避免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

(二)注意布置各个活动区

需注意的问题:

1、安全问题。

2、自理问题

3、心理气氛问题

4、规则问题。4.4.5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在过渡阶段与自主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答:

(一)过渡阶段

1、先介绍,后开放。

2、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3、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

4、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

(二)自主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4.4.6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可从几方面评估:

1、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以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进行调整。

2、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

3、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

4、事故与环境的关系。4.4.7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重点观察以下几方面:

1、幼儿的兴趣

2、活动参与情况

3、社会交往水平

4、认知发展水平

5、遵守规则情况。4.4.8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教师在自主阶段的活动指导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从图画课中发现幼儿对颜色变化兴趣,遂决定扩展科学区活动内容)

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利用家长职责便利,提供活动材料)。

3、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尽管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也先交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自由操作)

4、时刻注意安全

5、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给予提供答案。教师提问具有“开放性”

6、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

7、注意个别指导

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4.4.9谈谈你对区域活

国目前利用活动区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1、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

2、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延伸”

3、把活动区看做自由游戏场所,看做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对于活动区,幼儿园的做法是:

1、勿忘创设活动区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2、适当的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结合或融合起来。1)一些重要的主题或学习内容常常是从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发掘”出来的。

2、一些既定的学习内容也常常需要区域活动的配合,或者说,活动区的活动可以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名词解释

1.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2.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3.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4.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儿衔接工作中的一个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5.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6.保育:主要为幼儿的生存和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高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技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体健康地发展。

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制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史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8.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的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

9.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0.自主游戏:是学前儿童有机体的内在需要,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一种愉快活动。自主是儿童游戏的重要条件,儿童在自主游戏中得到主动发展。

11.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1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显著特征。

13.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4.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5.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与规范。

16.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其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17.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18.发展性原则:是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安排,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即立足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以预防和提高为主,兼顾矫治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与行为问题。

19.脚手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辅助物,孩子凭借这个辅助物可能完成其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20.间接教学: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21.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22.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商议,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23.学前初期:指儿童3-4岁这一年龄的阶段,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24.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外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使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25.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个体非常重要。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26.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他们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见,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的机会。

27.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常用的形式,一般张贴于本班的活动室门外,主要介绍本班一周工作重点、教育活动安排、需要家长配合和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短小的教育文章供家长参考。

28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子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29.演示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特点是直观形象,常配合语言法一起使用。教学演示可是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30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31.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32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生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33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创设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3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应,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反应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35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龄班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会也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家园的合作。

36保教结合的原则: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幼儿的认识、情感、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发展。

37适应现象: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38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以同一强度在某一对象上或者某一活动中保持的时间的多少。保持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好。注意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注意的稳定性较好才能保证个体的行为活动顺利进行。

39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40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又称为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该阶段幼儿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

41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2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

43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4活动性原则:是指幼儿通过参与游戏等活动,认识外部世界,体验各种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的动力。

45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好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46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47开放日制度:是指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如运动会、元宵灯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家长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从侧面认识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该井家庭教育制度。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度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49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此项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提出来的。

50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儿最初的动作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51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逐渐行为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幼儿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52全面性原则:是指幼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既重视幼儿的共同需要和普遍问题,也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个别需求;既重视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正,也关注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既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也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3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幼儿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5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55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其目的性。

56间接指导: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一种指导方式。教师应通过观察幼儿游戏,适当时候参与幼儿游戏,但是这种参与以不干扰幼儿游戏顺利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为前提,要善于启发和转换角色,而不是一种干涉。

57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数量。注意范围的发展受幼儿生理发育程度、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注意对象特点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58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59现代儿童观:指现代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60自然观察: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人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自然观察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常用方法,非常适合对幼儿学习的研究。

6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动与平衡觉等。

62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恩物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63生理成熟:是指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幼儿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64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65主题活动:是教师按照某一种逻辑,将相关的内容整合进去,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66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67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望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68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它是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收经验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第四篇:幼儿园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学科。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反应之间联接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最主要的特征。3.强化:凡是能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4.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个体某种反映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5.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消退或消失时,…

负强化物。6.惩罚:凡是能使行为反应概率降低的活动就是惩罚。7.消退:(指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刺激地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8.代币奖励的优点: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幼儿积极行为的数量、质量相对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使幼儿因为容易获得而导致强化失效。9.应用行为分析:它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通过操作条件反应来促进个体的学习,常用于幼儿消极行为的干预与矫正。10.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11.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12.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13.学习困难: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的学业失败。

1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15.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度,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16.动机: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17.习得性无助:指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18.自我效能感:儿童对自己能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9.成就动机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指儿童趋于努力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目的的倾向。20.概化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儿童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性理解。21.元认知: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它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调节。22.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23.认知灵活性: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24.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25.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能力。26.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27.班级: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人际心理环境。28.班级管理: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29.幼儿园班级管理:指教师鼓励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也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的诸方面因素。30.幼儿的学习评价:指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31.自然观察:指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理解。32.情景观察:指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学习。33.依恋:是一种成人与儿童间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映都可以引发另一方的强烈感受与反映。34.教学观念:指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特点,幼儿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教师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等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与信念。35.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期望。

36.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与推测。37.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总体上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重要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38.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39.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感觉与看法。40.诊断性评价:一般在幼儿的学习与教学前进行,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适宜性教学。41.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学习进展情况,了解本阶段教学活动的得失。42.程序教学: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43.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搜集幼儿学习信息的一种方法。44.谈话法:通过与幼儿面对面交谈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45.掌握学习:指学习者必须掌握本阶段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46.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7.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

48.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或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9.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50.横向迁移:指儿童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51.总结性评价:也成为总结性评价,通常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

52.多彩光谱评价:是加德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针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法。

第五篇:幼儿园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

2、行为目标: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3、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这五类活动就是“五指活动课程”的五个手指,通过手掌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4、区域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5、幼儿园课程的适宜发展性:是指幼儿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6、论理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7、弹性计划:是指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8、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9、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10、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实践(现实)的过程,幼儿实际感受到的课程,是这种实践形态的课程,即他们自己参与到其中、与之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课程。

11、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12、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3、主题网: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像地呈现出来。

14、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15、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6、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

17、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课表和课程)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

18、课堂文化:所谓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

19、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距,其操作性定义可以表述为“:儿童自己独立完成的智力活动任务和在成人或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20、单元主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21、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22、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23、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4、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5、“自发—反应型”教学:3-7岁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即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转化,故称“自发-反应型“教学。

26、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27、专业化的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游刃有余的教师,可以称为专业化的教师。

下载幼儿园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词解释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 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特征:(1)污染物浓度低,往往是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磁悬浮系统。2.分级速度控制。3.无源型查询应答器。有源型查询应答器。4.单轨。5.CBTC系统。6.闭塞。7.ITCS。8.地铁。9.虚拟闭塞。10.轻轨。11.SM。 12.AFC.13.I......

    名词解释

    1.管理模式:作为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2.工会性:工会参加劳工运动并利用这种力量的程度 3.劳动争议诉讼: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

    名词解释

    相关名词解释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三思三观”(中央) 深刻反思: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 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 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 牢固......

    名词解释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 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指导者和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2. 土地使用权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由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发给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预售许可证:按提供预售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刑事诉讼:国家专门机关查明犯罪和追加犯罪的活动。 2、 刑事诉讼法:是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诉讼进行的方式、内容及其效......

    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