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2:0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第一篇: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

xiaoxue.xuekeedu.com

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 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第二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2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

课文浅显易懂,学生一读便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没见过这样的课文形式,没读过这样的文章,所以好多学生把人物说的话都加起来,说是五次对话,学生的回答让我为之一震,原来孩子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人物的对话,他们还找不准有几次对话,我的备课中真是高估了他们。于是我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孩子们慢慢找寻人物的对话。经过同位互读,男女生读,师生读,学生基本知道了课文一共有三次人物的对话。看到孩子们找到答案后的开心样子,作为老师的我们能不幸福吗?

《静夜思》这首诗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很熟悉,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会背了。而我们的学生,他们所谓的'能读、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背诵诗句的意思上,同时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针对低年段的学龄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做到“授之以渔”。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3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类型的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

我觉得课文浅显易懂,理所当然的以为学生一读便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没见过这样的课文形式,也没读过这样的文章,当我问到文中有几次对话时,学生的回答是五次。这样回答让我为之一震,原来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人物的对话,也找不准有几次对话,于是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寻人物的对话。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才知道了课文一共有两次人物的对话。在备课时真是高估了他们啊!

在讲解课文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图中月亮的形状,分析这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在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中秋节的时候你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说“我会很难过”,有的说“我会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有的还说“我会感到很孤独”。这是再引出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此时的感受。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文包诗”,知道了对话如何划分,也深层次学习了《静夜思》,掌握了古诗大意,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触。我想,这就是学有所获吧。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4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生:愿意。(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妈妈很早就教会我《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

(师以书上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按对话形式背诵古诗)

师:你背得真好,比英英学得快。

生:老师,可以背其它学过的古诗吗?

师:当然可以,你还会背别的诗呀?快背给我听听。

生:老师,我在家了学过《草》这首诗,是我奶奶教的',我背给你听……(师引导提问,学生说不完整的诗意加以补充。)

师:你真了不起,学得可真多。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呀,老师给你们想个办法:坐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各做一回小老师,用书上的对话形式背给小老师听一听。

通过这个环节,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对话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背古诗的兴趣,在课结束之前我延伸课堂:

师:刚才,我们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同学听,回家后也可以像英英一样背给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听。

师:老师决定在两周后举行一次赛诗会,以学习小组为一小组,分别把自己学过的古诗教给小组里的同学,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得古诗多。

这一环节,我用两周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学生压力不大,感觉也不累,但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天天向我汇报学习的情况,我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带动了全班学生,让我真正感觉到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习古诗的兴趣被激发了。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5

《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它属于“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静夜思》这首诗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很熟悉,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他们背过。而我们的学生,他们所谓的能读、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的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背诵诗句的意思上,同时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蕴含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6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习《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

三、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如何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呢?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下面是我教《英英学古诗》一课中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精神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基本原则是“不求甚解,须知大意”的指导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学本课,我注意在诵读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例如: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课文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利用第二幅图,配上清幽的音乐,教师用充满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再让学生看图想象:“中秋节,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层层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回到古诗朗读上,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的意境,再现了诗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8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诗意和作者。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接触过“文包诗”的格式,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重新接触这种文本格式,一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篇课文和《咏华山》还是有区别的。《咏华山》是通过记叙的方式向我们出示了“文包诗”的格式,而本课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英英学了古诗之后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教育我们每个学生要养成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后说想法,而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学生们在视频中初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每篇课文朗读至少5遍以上,这样才能令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自己去寻找想要合作的小伙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

在表演之前,说明要求:在5分钟之内,争取把对话的内容了解,并能轻松自如地表演出来,特别强调了第二部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话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可以看着书读,但最好还是要能够背诵下来。接下来的5分中,除了马某某,其他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开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不能让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我配合着。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尽情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能够被老师肯定,在不断地练习,并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了。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几乎准备好,就等着“一决高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相举手,都想第一个表演。为了起一个不错的开头,让一组优等生来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表演的时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学生们表演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展现,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这位奶奶好可爱呦”“这位奶奶好瘦小呦”“这位奶奶长得真漂亮”……这样既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还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谓“一石二鸟”。

学生们在表演中尽情地表现出了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表情和语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个个都彰显本性,甚至有的同学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诵下来,我会比你背得更好,学生们在这种你争我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要勇于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决心。

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获。“我的收获是百分之百”“我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我明白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领会到的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是比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的效果要好,还提高了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心情,结合第二部分的对话内容对《静夜思》中每句诗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每句诗的含义,把“疑”“地上霜”“举头”“低头”等词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了作者在月圆之时,见到的皎洁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仿佛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气的寒冷,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的孤寂之情,借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9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平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0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1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平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12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 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第三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习《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三、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第四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怎么样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打起精神来,认真读书,大声点!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入手。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课文中的插图,图的内容是英英正在和奶奶对话。这让我眼前一亮,有了主意。这篇课文的特点正好整篇都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这些孩子平时最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何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呢?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分角色朗读都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但是,这次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发挥它新的作用。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在脑中形成了。

“同学们,课文都读好了吗?”我问同学们。“读好了。”他们响亮地回答我。“那好,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当奶奶,你们当英英。”果然他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坐直了身子,端好了书。奶奶的话只有两句,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在英英的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课文的主要部分练读了一遍。很快一遍读完了,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字音正确、句子通顺、声音响亮。可是单独读的话怎么样呢?我要进行我的第二步了,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具有评价的功能。

以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都是分段读课文,然后学生再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老师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尽量不打击学生,但是,听到别人指出问题,提出批评,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有些孩子就会很紧张不安。这次我要尝试一下新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别人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

我对同学们说:“谁想来当英英和老师合作读一读?”“我、我、我”下面小手林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喊道。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读书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到前面来。我对他说:“现在你就是英英我就是奶奶了。”我一边说,一边搬了个凳子往讲台上一放,把嘴一瘪,眼睛一眯,手上做拿着针做针线活的样子。(只恨没有提前准备一幅大眼镜)同学们一看都笑了,那个到前面读书的学生也笑了。一开始,他的声音很小。我一听就一手放在耳朵边上,用奶奶的腔调对他说:“什么?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好,你可得大声点。”下面又是一阵笑声,那个读书的同学也笑了。接下来他的声音明显响亮了。可是读的过程中他又出现了读不通顺的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他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明白的表情对他说:“奶奶没有听明白,你能再给奶奶说一遍吗?”底下又是一阵轻轻的笑声,他又读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好多了,我满意地点着头,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奶奶这下可明白了。”他也高兴得笑了,一点也没有平时让他再读一遍的紧张和不安。接着又上来几个同学和我合作,读得好的,我像奶奶那样夸一夸,抱一抱,不太好的就像刚才那样再让他读一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很高兴,就像跟自己的奶奶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紧张。同学们都争着要读,于是我就让同桌两个来分角色朗读。他们马上高兴的读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当奶奶,一会儿那个当英英,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读书声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下课了,我对这节课上的突发奇想不禁有些得意。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并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反思以往的教学,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模式化的倾向。致使课堂慢慢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气,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保持课堂的活力,才能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经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本课的学习既要重视古诗的学习,也要注意对话形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弄懂诗意,同时也体会角色的情感,读好英英与奶奶的对话。因此我抓住了“对话”这一文本形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在“背古诗、说内容、讲作者”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由插图入手,引出课文,学生分组自学生字新词,并以小组形式汇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充分展示出了小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之后进入初读部分,我以“英英是怎样学古诗的?”这个问题理出课文提纲,以引领学生精读对话。

精读课文时我主要分了两个部分,一是让学生自主的解释古诗,这时我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已的话去说一说意思。本身诗句并不难,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孩子们自由的组织语言,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举”的含义自然得到了解决,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互动的环节。二是在书中找到对应解释诗句的句子,读一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解决“明、疑、思”字的意思,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重点放在读上。这是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三方互动的过程。最后是对诗人李白的介绍,我并不是通过大段的诗人生平的介绍来让学生了解李白在我国古代诗坛的杰出,而是在课上让他们每人再背诵一首李白的诗,感受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诗作丰富,脍炙人口。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自然就引出了古诗《静夜思》,体会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精读课文中的诗意解释时,如果设计了“如果你是李白,此时你会想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填补文章的空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堂学习效果将会好一些。

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向前辈学习后,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下载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学科网】(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3(共5篇)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

    小学语文:第二单元《英英学古诗》4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

    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学习文......

    2018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3英英学古诗教案 苏教版[大全5篇]

    3、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语文A版【小学学科网】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认识本课6个......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唐海英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匆匆》教学案例 挂兰峪学区八卦岭中心小学 唐海英 一、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古诗两首-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17、《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