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

时间:2019-05-15 02: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

第一篇: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解斜三角形·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教案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许绮菲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和、差、倍、半角公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典型的三角函数式的最值问题. 2.在学生掌握三角函数式最值的基本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最值应用问题时,会引入角做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借助繁多的三角公式求解函数最值.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角函数式与代数式的相互转化,训练学生灵活选择代数与三角变换两种工具,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会学生把三角函数式最值问题转化为代数式的最值问题,同时能够利用三角变换知识解决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恰当选取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三角变换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三角变换的工具性.讲授难点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题目,恰当选取变量,正确列出较易求最值的目标函数.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和、差、倍、半角公式,深感三角公式繁多,变换多端,同时三角函数还具有单调性及有界性.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首先我请一位同学回答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有哪些基本求解方法.

生:有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如最常用的二次函数法、复合函数法、分离变量法、方程法、换元法等.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式的最值问题时也希望大家注意总结方法.下面让我们看第一个例题.

例1 求y=cos2x+6cosx+5的最大、最小值.

分析:这个函数式变量形式不统一,我们首先要设法统一变量再求其最值. 生:可以利用倍角公式统一变量,转化为二次函数求解.

因为cosx∈[-1,1],所以ymax=12,ymin=0.

师:这个题目我们借助二次函数这一工具求最值,注意到了代数与三角变换间的沟通.下面我们看例2. 例2 求函数y=sinx+cosx+sinx·cosx+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生:这个题目既有“sinx”又有“cosx”,若用sin2x+cos2x=1求解,会出现根式,所以考虑把角度取半使其次数升高.

y=sinx·(1+cosx)+1+cosx =(1+cosx)·(1+sinx)

师:这位同学为了不出现根式而把角度减半以达到升次的目的,很好.但若把题目改为y=sinx+cosx+3sinxcosx+1,这样能否可行?对例2有没有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生:观察到(sinx+cosx)2=sin2x+cos2x+2sinxcosx=1+2sinxcosx,故联

函数求解.于是得到例2的又一解法. 解

师:这位同学的解法更具有普遍意义,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这位同学在换元时注意到了等价性,即求出了t的取值范围.下面我们看例3.

例3 已知x2+y2=1,求u=3x+4y的值域.

分析:这个题目是代数式的最值问题,若用代数方法求解,要首先统一变元,这样就会出现根式,运算不够简洁.观察到x2+y2=1这一制约条件,联想到sin2x+cos2x=1,可令x=cosα,y=sinα.进行三角换元,利用三角公式求最值.

解 令x=cosα,y=sinα.则

所以u∈[-5,5].

下面我们做三个练习:

练习1 已知x2+y2=4,求μ=3x+4y的值域.

(分别请三位同学板演.)

解1 令x=2cosα,y=2sinα,则

所以μ∈[-10,10].

师:这三位同学都注意到所求函数的定义域,利用三角换元求解最值.一般来说,利用三角换元求解y=f(x)的最值问题的步骤为:1°求函数y=f(x)的定义域;2°根据求出的定义域设计换元,注意换元后给出一个能够保证其值域充满给定函数y=f(x)的定义域的新变量的最小取值范围,如练习2中要求x∈[-1,1],令x=sinα后给出α∈

取值范围;3°利用三角公式求函数的最值.

利用换元法求最值不仅限于把变量x换为sinα或cosα,还可以换元为tanα,cotα等,要依所给函数而定;三角换元也未必只在代数式

函数转化为代数式求解,在求解最值问题时要恰当选取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并能互相转化. 以上我们研究了函数式的最值问题,下面我们看几个最值应用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三角这一工具解决问题. 例4 欲在半圆形铁皮(如图1)截取矩形,如何截取利用率最高.(半径为R)

分析:矩形ABCD的面积取决于CD的位置,而CD∥AB,故C点位置一旦取定,则D点位置也随之而定.C点在圆周上,连结圆心O与C点,则∠COB的大小便确定了C点的位置,故引入∠COB作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

S=Rsinα·2Rcosα=R2sin2α,利用三角变换解最值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全面分析题目,选择恰当的自变量;2°列出目标函数,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3°利用三角变换公式求最值.

若我们把半圆形铁皮改为扇形铁皮,如何求解呢?请同学们练习.

练习4 在半径为R,中心角为α的扇形铁皮中(如图2)截取矩形,何时利用率最高.

(此题可利用正弦定理,即△ABC中,A,B,C为三内角,a,(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回答.)

生:与例4相似的有矩形ABCD面积由CD位置决定,CD∥AB,C点位置决定了矩形ABCD的面积,而∠COB的大小决定了C点位置.故引入∠COB为变量.这个题目与例4的区别在于目标函数较例4复杂.

解 设∠COB=θ,θ∈(0,α).

在Rt△COB中,|BC|=Rsinθ,在△COD中,∠CDO=π-α,∠DOC=α-θ,由正弦定理,师:四个题目还可以略加改动.

练习5在中心角为α半径为R的扇形中如图截取矩形(如图3),何时利用率最高.

请同学们课下解决,并且总结这类有动点在圆周上的题目的解法.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题:

例5 边长为α的正三角形ABC,其中心为O,过O的直线MN

分析:OM与ON的长度与过O的直线MN的倾斜程度有关,故引入∠AOM为变量,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表示出|OM|及|ON|,求解最值.

解 设∠AOM=α.

这个题目仍然是引入了角做变量,利用三角变换这一工具求解最值.这个题目限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直接影响结果,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即函数式的最值问题及最值应用问题.函数式的最值问题是最值应用问题的基础,解决函数式的最值问题的关键在于灵活地选用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树立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应注意一些典型方法的总结.解决最值应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分析题目,选择恰当的自变量,列出相对简单的目标函数以便于求解最值.

作业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已知(x+2y)2+y2=9,求u=x-y的最值. 3.求周长为定值P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4.△ABC中,AB=AC=1,△ABC与以BC为边的正△BCD面积和为S,求S的最大值.

5.如图5,AB是半圆直径,延长AB到D,使BD=R,C为半圆上的动点,C在何处时,以DC为边的正△CDP与△OCD面积和最大.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最值问题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内容,求最值的方法多样,不可能一一列举.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灵活选用代数与三角两种工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转化”这一数学思想,体现“三角变换”的工具性.

第二篇: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一、选择题

1.已知sin(α+)=,<α<,则cos

2α的值为()

A.-  B.-

C.-

D.-

2.(2019·高考全国卷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

A-bsin

B=4csin

C,cos

A=-,则=()

A.6

B.5

C.4

D.3

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c=2a,bsin

B-asin

A=asin

C,则sin

B为()

A.

B.

C.

D.

4.(一题多解)在△ABC中,已知AB=,AC=,tan∠BAC=-3,则BC边上的高等于()

A.1

B.

C.

D.2

5.如图,在△ABC中,∠C=,BC=4,点D在边AC上,AD=DB,DE⊥AB,E为垂足.若DE=2,则cos

A等于()

A.

B.

C.

D.

6.(多选)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在△ABC中,若A>B,则sin

A>sin

B

B.在锐角三角形ABC中,不等式sin

A>cos

B恒成立

C.在△ABC中,若acos

A-bcos

B=0,则△ABC必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在△ABC中,若B=60°,b2=ac,则△ABC必是等边三角形

二、填空题

7.(2019·济南联考改编)若tan(α+2β)=2,tan

β=-3,则tan(α+β)=________,tan

α=________.

8.已知a,b,c是△ABC中角A,B,C的对边,a=4,b∈(4,6),sin

2A=sin

C,则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9.(一题多解)(2019·合肥市第一次质检测)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a,b,c成等比数列,cos(A-C)-cos

B=,延长BC至点D,若BD=2,则△ACD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10.(2019·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2+c2-b2=abcos

A+a2cos

B.(1)求角B;

(2)若b=2,tan

C=,求△ABC的面积.

11.(2019·武汉模拟)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2B,cos

B=.(1)求sin

C的值;

(2)若角A的平分线AD的长为,求b的值.

12.(2019·高考天津卷)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c=2a,3csin

B=4asin

C.(1)求cos

B的值;

(2)求sin的值.

能力提升专练

1.(2019·江西七校第一次联考)△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

A-sin

B)=(c-b)(sin

C+sin

B).

(1)求角C;

(2)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2.(一题多解)(2019·福州模拟)如图,在△ABC中,M是边BC的中点,cos∠BAM=,cos∠AMC=-.(1)求∠B的大小;

(2)若AM=,求△AMC的面积.

3.(2019·昆明市质量检测)△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2(c-acos

B)=b.(1)求角A;

(2)若a=2,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

第三篇: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四第三章2.1和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书第116页-118页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它既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延伸,又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有着重要的支撑。本课时主要讲授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这两章知识内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多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已经具有单位圆中的任意角的三角概念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课程资源】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四教材;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让学生经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 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是本节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又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指导】、1、注意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平面向量的坐标的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的复习为两角差的余弦的推导做必要的准备,并让学生体会感悟向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工具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突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名称变换中的作用以及变角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

3、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掌握公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 同学们都知道,试问是否与相等?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新知学习。

(二)问题探究,新知构建

问题2:你能用与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这两个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A和B的坐标吗?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画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单位圆并作出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出交点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问题3:如何计算向量的数量积?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是的夹角,引发学生对向量的思考,并及时启发学生复习向量的数量积的的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平复习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法与代数法两种表示,从而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证水到渠成。

问题4:计算cos15°和cos75°的值。

分析:本题关键是将分成45°与30°的和或者分解成45°与15°的差,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学生板演)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应用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体会学生公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并引发学生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证兴趣。

问题7:同学们都知道诱导公式cos(-β)=cosβ,sin(-β)=-sinβ,那么你会推导出

cos(α+β)=?

【师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推证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在新知识发现中的作用。

问题8:同学们已学过sinα=cos(-α),那么你会运用这个

公式推证出sin(α-β)和sin(α+β)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新知构建并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问题9:勾画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

cos(α+β)= cosα cosβ-sinα sinβ

cos(α-β)= cosα cosβ+ sinα sinβ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异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两相同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公式特点,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公式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公式特征,如:教的顺序、函数的顺序、符号的规律。

(三)知识应用,熟悉公式

2、(1)求sin(-25π\12)的值;

(2)求cos75°cos105°+sin75°sin105°的值.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点及正逆应用。

3、已知求sin(α+β),cos(α-β)的值。

思维点拨:观察公式本题已知条件应先计算出cosα,cosβ,再代入公式求值.求cosα,cosβ的值可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并注意α,β的取值范围来求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例3适当延伸,目的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在表述上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主探究,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变式训练1:如何计算?

【反思】本节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对任意角也成立吗?

变式训练2: 例3中如果去掉条件,对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变式训练3:下列等式成立吗?

cos(α+β)=cosα+cos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sinβ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与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以熟悉公式的变形运用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特征及应用。

(五)小结反思,评价反馈

1、本节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你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作业布置,练习巩固

书面:课本第121页A组1中间两题;2(2)(3)(4)B组2(2)

课后研究:课本第118页练习5;

【设计意图】巩固和理解知识,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引发学生对新知学习与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函数

公式

推导 例1

例2 例3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首先通过问题情景阐述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产生背景,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借助于单位圆中以原点为起点的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对α大于β使,cos(α-β)给出证明,进而用向量知识探究任意角的情形。这些均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例题1、2、3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新知。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建立Cα±β模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及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给学生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但课后发现小结仓促,如果能再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反思。可能会更好.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4)》(北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例题、练习、作业应用绕这两方面设计。而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又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关键;因此在复习近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是本节课必要的准备。

2、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问题教学,再逐步展开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在利用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形式、代数形式建立等式,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后,利用代数思想推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的深刻性。通过对公式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同时体会公式的线形美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产生挑战的心理感受,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3、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课程,强调思维构造,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程,既注重人的智慧获得,又注重人的情感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完整的人”的数学教育,不搞“以智力开发为主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真正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尤其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祗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重,自尊,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成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生机和人性,才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差正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2.过程方法与目标:培养学生严密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coscossinsin;coscoscossinsin.

推导:

sincoscoscoscossinsin2222sincoscossin.

sinsinsincoscossinsincoscossin特例:sin()cos 23)cos sin((二)例题讲解

1、利用和(差)公式求sin75和sin15的值。

232162**222244sin75o=sin(45o+30o)=sin45ocos30o+cos45osin30osin15osin(45o30o)sin45ocos30ocos45osin30o另:sin15osin(90o75o)cos75o

232162**222244例

2、已知sin23,(0,),cos,(,),求sin()与sin()3242的值。(又若,是第二象限角时)

522 sin,0, cos1sin213332733 cos,, sin1cos214442222357635 sin()sincoscossin**343412

2357635 sin()sincoscossin**343412例

3、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25112511coscossin126126(1)sin7ocos37osin37ocos7o(2)2sin解:sin(7o37o)sin30o解:sin(25112 )sin12642(3)sin(3)sin(3)

coscossinsincoscossin33333131 cossincossin

22223cossin

2cos10osin20o(4)

sin70o

2cos10o-sin(30o10o)sin70o2cos10osin30ocos10ocos30osin10osin70 0132cos10ocos10osin10o22 osin7033cos10osin10o22sin70o(331cos10osin10o)22osin70 sin70o

3sin10o60o3例

4、求证:cos3sin2sin(6)

)2(sincoscossin)66613证明:2(cossin)

22cos3sin2sin(11tan,sin(),则23tan=__________5_______ 例

五、已知sin()sintancossincos sintancossincos

(三)课堂练习:

35,cosB,则sin(AB)513的值为(A)在ABC中,cosA

56165616 A、65 B、65 C、65 D、65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五、板书设计: 1.两角和正弦公式

sinsincoscossin 2.两角差正弦公式

sinsincoscossin

推导过程

例题

练习

第五篇:2017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案

课题: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①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②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一(下)第四章4.6节第二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本节内容是三角恒等变形的基础,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同时,它又是两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源头”,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题是在学习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之后,是三角恒等变形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把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从正弦、余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其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对于三角函数变形中,角的变换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说本节并不是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而已.在探究中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于公式成立的条件,可以在学生自主推导公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在掌握公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加以讨论解决.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要注意公式形式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其结构、变形之美.本节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时可以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作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题思路.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等相关知识,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做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三角很

等变形的本质,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这节课的学习尽可能充分的发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推导及其运用,公式的逆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1、复习回顾:

cos()coscossinsin C cos()coscossinsin C sin()sincoscossin S sin()sincoscossin S

可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回顾(提问,默写,填空等形式)

2、讲解新课: 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基础上,你能用tan,tan表示出tan()和tan()吗?

如tan15tan(4530),它的值能否用tan45,tan30去计算?

(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后面的讨论)

探究一 公式推导及成立条件

利用所学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比分析公式CCSS,, )和tan()? 能否推导出tan(其中,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展开后面的讨论)

交流、展示 当cos()0时,tan()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

若coscos0,即cos0且cos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cos

tan()tantan1tantan 得根据角,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用代替,则有

tan()tantan()tantan1tantan()1tantan

由此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an()T,T”

tantantantantan()1tantan 1tantan

其中,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还依然是任意角吗?

kk由推导过程可以知道:

2(kZ)(kZ)2k2(kZ)

)都有意义。这样才能保证tan,tan及tan(探究二 公式结构特征 分析观察公式T,T的结构特征与正、余弦公式有什么不同?

1)3,(1)求tan(13,3、例题讲解 例1 已知tan2,tan 解: 因为tan2,tan

1tantan37tan()21tantan13所以

2(考察公式正用,关键根据公式的结构特征记准)

2、计算

tan23tan22①1tan23tan22

1tan75②1tan75

分析:①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将算式与正切联系起来,逆向应用公式Tα+β

②应能把分子1-tan75°看作为tan45°-tan75°,而把分母1+tan75°

tan45tan75看作为1+tan45°·tan75°,于是原式便可化作1tan45tan75,逆向应用公式,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 ①原式=tan(23°+ tan22°)=tan45°=1 tan45tan75②原式=1tan45tan75

=tan(45°-75°)=tan(-30°)33

21tan()tan()5,44,求4 =(备用例题)

1、若tan()解 因为()(4,所以)

tan(4)tan[()(4)]tan()tan()41tan()tan()42154211543222、设,(

,),tan,tan是一元二次方程x233x40的两个根,求22

4、课堂小结

(1)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推导及其运用。(2)六个三角和差公式的逻辑关系。

5、作业

课本习题3-1 A组6、7 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教学, 有效地增大堂课的课容量,减轻板书的工作量,有更多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中以讲练结合为主,同时配合使用问题探究式,讨论交流展示、导思点拨等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课堂上还将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独立回答和集体回答、学生

板演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当然,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回答的信心,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热烈、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本节课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观评记录

课题: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主讲人:临朐一中

刘金艳 时间: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

一、自评

本节课课标要求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课本内容只有两个公式和两道例题,课后配了少量习题。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有较高的要求,特别对公式的灵活运用考查力度比较大,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对后续两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

知特点,从公式推到、公式变形、习题设置等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公式变形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只是做了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表现不错。上课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比较到位。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千万不要扼杀他们的兴趣。我的想法是,学习数学不一定要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在做题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由于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所以感觉时间特别紧,还有几类题型没有涉及到,比较遗憾。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大部分同学掌握比较好,有三位同学两道题没记牢公式,导致计算错误。一节课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二、评课 维度一:课程 教学观察人:连瑞成

观察内容:课程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观察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①会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其正切公式,并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化简问题。②通过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恒等变形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课题是在学习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公式之后,的基础上,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一节课,它即是对和差角的深层认识,更是后期学习三角函数化简及计算等问题的基础与铺垫,因此,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学习方法,都将对今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明确如何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其正切公式,并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化简问题;使学生养成探究、分析的学习习惯,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树立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重点也在于此。

教学预设方面:由于高一(9)班学生的程度相对好,结合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多,题量大,题型多。

内容的展示上:教师紧扣定义,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对基本关系的推导,注重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为3个题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符合学生认知层次,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好地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与思维的多样性,教学效果好。

课堂观察记录人:李爱玲 指标1:方法

预设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发现结论并活用公式一节课,教学

前预设了启发式、发现法、探究式等方法,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结果。依据是本节课首先是由图形进一步启发学生研究正、余弦函数,让学生从图形中发现结论,接着在公式的变形中采用探究式,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同伴合作。即前一个同学对公式的变形发散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为后面活用公式解题作铺垫,在探究例4时,由于前面的铺垫,以及题目的条件和式子的结构变换,使得同学应用公式解题方法灵活,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思维更加敏捷,达到了活用的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预设的教学方法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数形结合、化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 指标2:资源

本节课预设了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练习题。

预设多媒体的出发点在于: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节约时间,容量大,更主要的在于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容易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更多内容,从而比较容易总结出公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关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效果好。

课后反思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最后一节,所以本节

教案的设计目的既是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继续,也是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复习巩固。之前我在新旧教材中都讲过这个内容,在这次评优活动中,我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设计,重新备课。就之前与之后的教学,我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灵魂是三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需要学生参与获得。这样,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智能,由学生唱好本节的主角.在设计习题上,也是先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法,然后展示,教师在其中只进行必要的点评.重在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点拨解法,拓展思路,通过训练再进行方法提升,开拓题型.总之,本设计的主旨思想是把本节的学习过程当作提升学生思维、运算能力的极佳载体.二、反思教学过程

一)引课: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所以今天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因而开门见山的引课方式是比较好的;

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探究过程:因为前面我们推出了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 所以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推导Tα-β、Tα+β,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就行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切为弦,通过除以cosαcosβ即可得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想不到讨论cosαcosβ等于零的情况,这时教师不

要直接提醒,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己悟出来才有好效果

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简单应用。除了仿照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改编的试一试外,我还补充了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针对性较强。其中,合作探究是很重要的环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在化简求值中经常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公式的魅力。但课本并没有提及这方面例题,所以让学生探究正切公式的变形使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载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解斜三角形 三角变换中的最值问题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