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西安市高中数学 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
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课时)
3.1.1两角差的余弦函数 3.1.2两角和的正、余弦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能够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3)能够运用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4)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向量的手段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作为一种有效手段的同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函数,然后通过诱导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的正、余弦公式;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的各种变形,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公式的应用.难点: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1)自主性学习法:通过自学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3)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如何求cos(45-30)0的值.【探究新知】
1.思考:如何用任意角α与β 的正弦、余弦来表示cos(α-β)?你认为会是cos(α-β)=cosα-cosβ吗? [展示课件]在直角坐标系作出单位圆,利用向量的方法求解(如教材图3.1).学生思考:以上推导是否有不严谨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过程发现:上述证明仅仅是对α与β为锐角的情况,但α与β为任意角时上述过程还成立吗? 当α-β是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θ∈[0,2π),使cosθ=cos(α-β)若θ∈[0,π ],则OAOB= cosθ=cos(α-β)若θ∈[π,2π),则2π-θ∈[0,π ],且OAOB=cos(2π-θ)=cosθ=cos(α-β).结论归纳: 对任意角α与β都有
cos()=cos·cos+sin·sin
这个公式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
C
注意:1.公式的结构特点
2.对于α,β,只要知道其正弦或余弦,就可以求出cos(α-β)[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
0分析: cos15= cos(4530)= cos(6045)= cos(135120)
0000思考:你会求sin75的值吗? 0例2.已知cos3(,)()5 , 2,求cos4的值.【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cos·cos+sin·sin=.0000(21)(24)(21)(24)=.2.cos·cos+sin·sin
113.已知sinsin=2,coscos=2,(0, 2),(0, 2),求cos()的值.[展示投影]思考:
如何利用差角余弦公式导出下列式子: cos()= cos·cos-sin·sin sin()=sin·cos cos ·sin sin()=cos·cos-cos ·sin
(可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只是适当点拨而已)[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3.已知sin的值.453(,),(,),5,2132求cos(),cossin()思考题:已知、[学习小结] 都是锐角, cos
45(),5,cos13求cos.C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cos·cos+sin·sin C②.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os()= cos·cos-sin·sin
S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sin()=sin·cos cos ·sin
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sin()=cos·cos-cos ·sin S
③.注意公式的结构特点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3.1 A组第1,2,3题.
2.(备选题):求证:cos+3sin=2sin(6+)13证一:左边=2(2cos+2 sin)=2(sin6cos+cos6 sin)=2sin(6+)=右边(构造辅助角)13证二:右边=2(sin6cos+cos6 sin)=2(2cos+2 sin)= cos+3sin=左边
3、进一步理解这四个公式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4 三角函数知识点小结
一、见“给角求值”问题,运用“新兴”诱导公式
一步到位转换到区间(-90º,90º)的公式.1.sin(kπ+α)=(-1)ksinα(k∈Z);2.cos(kπ+α)=(-1)kcosα(k∈Z);
3.tan(kπ+α)=(-1)ktanα(k∈Z);4.cot(kπ+α)=(-1)kcotα(k∈Z).二、见“sinα±cosα”问题,运用三角“八卦图”
1.sinα+cosα>0(或<0)óα的终边在直线y+x=0的上方(或下方);
2.sinα-cosα>0(或<0)óα的终边在直线y-x=0的上方(或下方);
3.|sinα|>|cosα|óα的终边在Ⅱ、Ⅲ的区域内;
4.|sinα|<|cosα|óα的终边在Ⅰ、Ⅳ区域内.三、见“知1求5”问题,造Rt△,用勾股定理,熟记常用勾股数(3,4,5),(5,12,13),(7,24,25),仍然注意“符号看象限”。
四、见“切割”问题,转换成“弦”的问题。
五、“见齐思弦”=>“化弦为一”:已知tanα,求sinα与cosα的齐次式,有些整式情形还可以视其分母为1,转化为sin2α+cos2α.六、见“正弦值或角的平方差”形式,启用“平方差”公式:
1.sin(α+β)sin(α-β)= sin2α-sin2β;2.cos(α+β)cos(α-β)= cos2α-sin2β.七、见“sinα±cosα与sinαcosα”问题,起用平方法则:
(sinα±cosα)2=1±2sinαcosα=1±sin2α,故
1.若sinα+cosα=t,(且t2≤2),则2sinαcosα=t2-1=sin2α;
2.若sinα-cosα=t,(且t2≤2),则2sinαcosα=1-t2=sin2α.八、见“tanα+tanβ与tanαtanβ”问题,启用变形公式:
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思考:tanα-tanβ=???
九、见三角函数“对称”问题,启用图象特征代数关系:(A≠0)
1.函数y=Asin(wx+φ)和函数y=Acos(wx+φ)的图象,关于过最值点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分别成轴对称;
2.函数y=Asin(wx+φ)和函数y=Acos(wx+φ)的图象,关于其中间零点分别成中心对称;
3.同样,利用图象也可以得到函数y=Atan(wx+φ)和函数y=Acot(wx+φ)的对称性质。
十、见“求最值、值域”问题,启用有界性,或者辅助角公式:
1.|sinx|≤1,|cosx|≤1;2.(asinx+bcosx)2=(a2+b2)sin2(x+φ)≤(a2+b2);
3.asinx+bcosx=c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2+b2≥c2.十一、见“高次”,用降幂,见“复角”,用转化.1.cos2x=1-2sin2x=2cos2x-1.2.2x=(x+y)+(x-y);2y=(x+y)-(x-y);x-w=(x+y)-(y+w)等.
第三篇:学案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倍角公式
学案4 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
(一)【考纲解读】
1.掌握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基础回顾】 1.和、差角公式:
sin()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n()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倍角公式:
sin2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n2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降幂公式:
sin2_________________; cos2_________________.4.辅助角公式:
asinxbcosx______________,(其中sin______,cos______).5.三倍角公式:
sin3_________________; cos3_________________.【基础练习】
1.(04重庆)sin163sin223sin253sin313_____.2.(05北京)在ABC中,已知2sinAcosBsinC,那么ABC是___三角形.3.(06全国)若f(sinx)3cos2x,则f(cosx)_________.4.(06陕西)等式sinsin2成立是,,成等差数列的____条件.【典型例题】 例1.(1)化简下列各式: 11113cos2,2; 22222cos2sin2(2).2cotcos244
例2.例3.例4.已知,是锐角,且sin若,3123,,sin,sin,求cos.541344,coscos0,求cos()的值.已知sinsin1510,求.,sin510
第四篇: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四第三章2.1和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书第116页-118页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它既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延伸,又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有着重要的支撑。本课时主要讲授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这两章知识内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多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已经具有单位圆中的任意角的三角概念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课程资源】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四教材;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让学生经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 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是本节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又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指导】、1、注意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平面向量的坐标的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的复习为两角差的余弦的推导做必要的准备,并让学生体会感悟向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工具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突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名称变换中的作用以及变角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
3、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掌握公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 同学们都知道,试问是否与相等?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新知学习。
(二)问题探究,新知构建
问题2:你能用与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这两个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A和B的坐标吗?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画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单位圆并作出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出交点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问题3:如何计算向量的数量积?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是的夹角,引发学生对向量的思考,并及时启发学生复习向量的数量积的的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平复习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法与代数法两种表示,从而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证水到渠成。
问题4:计算cos15°和cos75°的值。
分析:本题关键是将分成45°与30°的和或者分解成45°与15°的差,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学生板演)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应用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体会学生公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并引发学生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证兴趣。
问题7:同学们都知道诱导公式cos(-β)=cosβ,sin(-β)=-sinβ,那么你会推导出
cos(α+β)=?
【师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推证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在新知识发现中的作用。
问题8:同学们已学过sinα=cos(-α),那么你会运用这个
公式推证出sin(α-β)和sin(α+β)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新知构建并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问题9:勾画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
cos(α+β)= cosα cosβ-sinα sinβ
cos(α-β)= cosα cosβ+ sinα sinβ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异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两相同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公式特点,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公式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公式特征,如:教的顺序、函数的顺序、符号的规律。
(三)知识应用,熟悉公式
例
2、(1)求sin(-25π\12)的值;
(2)求cos75°cos105°+sin75°sin105°的值.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点及正逆应用。
例
3、已知求sin(α+β),cos(α-β)的值。
思维点拨:观察公式本题已知条件应先计算出cosα,cosβ,再代入公式求值.求cosα,cosβ的值可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并注意α,β的取值范围来求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例3适当延伸,目的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在表述上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主探究,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变式训练1:如何计算?
【反思】本节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对任意角也成立吗?
变式训练2: 例3中如果去掉条件,对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变式训练3:下列等式成立吗?
cos(α+β)=cosα+cos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sinβ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与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以熟悉公式的变形运用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特征及应用。
(五)小结反思,评价反馈
1、本节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你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作业布置,练习巩固
书面:课本第121页A组1中间两题;2(2)(3)(4)B组2(2)
课后研究:课本第118页练习5;
【设计意图】巩固和理解知识,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引发学生对新知学习与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函数
公式
推导 例1
例2 例3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首先通过问题情景阐述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产生背景,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借助于单位圆中以原点为起点的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对α大于β使,cos(α-β)给出证明,进而用向量知识探究任意角的情形。这些均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例题1、2、3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新知。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建立Cα±β模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及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给学生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但课后发现小结仓促,如果能再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反思。可能会更好.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4)》(北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例题、练习、作业应用绕这两方面设计。而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又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关键;因此在复习近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是本节课必要的准备。
2、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问题教学,再逐步展开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在利用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形式、代数形式建立等式,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后,利用代数思想推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的深刻性。通过对公式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同时体会公式的线形美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产生挑战的心理感受,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3、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课程,强调思维构造,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程,既注重人的智慧获得,又注重人的情感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完整的人”的数学教育,不搞“以智力开发为主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真正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尤其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祗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重,自尊,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成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生机和人性,才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高中数学《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单位圆法和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cos4523,cos30,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4530?22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45cos30呢?
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算: cos15°≈0.966, cos45°≈0.7, cos30°≈0.866,显然,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二)探讨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构建过什么图形来帮助我们求解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对,我们是在坐标系中画单位圆,通过在单位圆里构建直角三角形来计算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那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求解两角差的余弦值。
思考1:怎样在单位圆中构造角和角,进而求得cos?(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思考2:我们构造的角都是锐角,但它们为钝角的时候,这个公司是否也成立呢?
思考3: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特点极似两向量的内积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1)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2)两向量之间的角是夹角〔0,〕,而为任意角,当角(,2)时,公式是否正确呢?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coscossinsin
(三)例题讲解
例
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sin75°的值.解:分析:把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差。
cos15cos4530cos45cos30232sin45sin302221264 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差的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
sin75°= sin(90°-15°)=cos15° 例
2、已知sin45,,,cos,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513223442解:因为,,sin由此得cos1sin1
555212552又因为cos,是第三象限角,所以sin1cos1
131313所以cos()coscossinsin23335412 65513513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思考:本题中没有,),呢?
2(四)练习: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cos80cos20sin80sin20
13(2)cos15sin15
22cos80cos20sin80sin20 cos(8020)cos60解:(1)1 2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1)牢记公式C()CCSS.
(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要能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翻到教科书本节的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