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 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学设计 新人教B版必修4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问题串:
1、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如何推导?
2、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有何限制条件?
3、公式特点是什么?如何记忆?
4、公式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变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成立的条件;会利用公式求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正向、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公式的逆向和变形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写出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
2、公式推导
3、公式深化
(1)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有什么限制条件?
(2)公式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记忆?
4、应用举例
tan170tan430 例
1、求值(1)tan75(2)000
变式练习(1)tan150
通过这几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不查表求值 1tan750例21tan750
1tan17tan43tan530tan230(2)1tan530tan230
cos150sin150变式练习
cos150sin150
收获:
例
3、求值 tan150tan300tan150tan300
变式练习:求证 tan800-tan200-3tan800tan200=3
收获:
五、巩固训练
1(1)tan4,cot,则tan()________
3(2)已知向量a(cos,2),向量b(sin,1),且a//b,则tan()______
4(3)若锐角、满足(13tan)(13tan)4,则+=_______
(4)若角、为锐角,且tan=cossin,则tan()_____
cossin
六、归纳小结
(1)知识总结:
(2)思想方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课本140页课堂练习3-1A5、B1
2、课后思考题:
当ABCk(kZ),并且tanA,tanB,tanC存在时,tanAtanBtanC与tanAtanBtanC有何关系?其逆命 题成立吗?为什么?
第二篇:河北省容城县2013学年高中数学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cos45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3cos302,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
cos15cos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45cos30呢?
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二)探讨过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
思考1: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思考2: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P1cos,等于
)coscossinsin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三)例题讲解
例
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75、cos15的值.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cos7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3216222224 23216222224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
cos15cos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sin例
2、已知4,,cos5,13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25,234cos1sin21,sin4552,5由此得解:因为 1255sin1cos1cos,131313又因为是第三象限角,所以
223335412cos()coscossinsin65 513513所以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思考:本题中没有
2,呢?
(四)练习: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cos80cos20sin80sin20 13(2)cos15sin1522
(1)cos80cos20sin80sin20 解:
cos(8020)cos6012
2.教材P127面1、2、3、4题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1)牢记公式C()CCSS.
(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要能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习案》作业二十九
第三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应求值?
2)使三角函数种类最少
3)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不带有根号
常用化简方法:
线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角的变换,通分,逆用三角公式,正用三角公式。
例
1、三角函数式给值求值:
给值求值是三角函数式求值的重点题型,解决给值求值问题关键:找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角、运算以及函数的差异,角的变换是常用技巧,给值求值问题往往带有隐含条件,即角的范围,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讨论。
例
2、三角函数给值求角
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式求值中的难点,一是确定角的范围,二是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
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2)确定角的范围
3)求角的值
例3.总结:
解决三角函数式求值化简问题,要遵循“三看”原则:
①看角,通过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特殊? 角和可计算角转化,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②看函数名,找出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把不同名称的等式尽量化成 同名或相近名称的等式,常用方法有切化弦、弦化切。
③看式子结构特征,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看是否满足三角函数公式,若有分式,应通分,可部分项通分,也可全部项通分。
“一看角,二看名,三是根据结构特征去变形”
第四篇:高中数学 第二章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新人教B版必修4
2015高中数学 第二章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新人教B版必
修4 1.向量概念的形成
1.1 让学生感受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引子:生:去录播室怎么走?师:出了楼门走50米就到了.
意图:向量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这一简单、直观例子中的“位移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让学生感受“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的客观存在,自然引出学习内容.
问题1 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意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
(学生能容易地举出重力、浮力、作用力等物理中学过的量.)追问:生活中有没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请你举例. 意图:形成区别不同量的必要性.
(学生所举的例子有年龄、身高、面积等.)概念抽象需要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举例可以观察到他们对概念属性的领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做准备.
T:由同学们的举例可见,现实中有的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有的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类似于从一支笔、一本书、一棵树……中抽象出只有大小的数量1,数学中对位移、力……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进行抽象,就形成一种新的量——向量(板书概念). 演练回馈一【概念辨析】
1、身高是一个向量()
2、温度含零上和零下温度,所以温度是向量()
3、坐标平面上的x轴和y轴都是向量()
4、有人说,由于海平面以上的高度(海拔)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所以海拔也是向量,你认为对吗?
1.2 向量的几何表示
问题2 数学中,定义概念后,通常要用符号表示它.怎样把你所举例子中的向量表示出来呢?
意图:让学生先尝试向量的表示方法,自觉接受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
T:看来大家都认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向量比较好.在初中,常用AB,CD,a,b,c等表示线段.现在,我们加上箭头,用,,等表示向量.以前AB与BA表示同一线段,现在和表示同一向量吗?为什么?
S:不.向量和起点、终点正好相反.
T:对,方向是向量的本质属性之一.向量的另一本质属性是大小,我们用||表示,称为向量的模.同样,用||来表示向量的模.因为向量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只用代数形式或几何形式是无法确定的,必须两者结合.
思考:既然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那么向量是否就是有向线段? 1.3 零向量与单位向量
T: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向量的集合.就象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向量都有了名称.那么
问题3 你认为在所有向量组成的集合中,哪些向量较特殊?
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一组对象.面对一组对象,首先注意特殊对象是自然的.(学生普遍认为零向量、单位向量是特殊的.)T: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最特殊?你们是怎么想的?
意图:挖掘结果背后的思维过程.企图引导学生把向量集合与实数集类比.
(课堂中,学生从长度这个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零向量的长度是0,单位向量的长度是1,最为特殊.这表明他们已经在把向量集与实数集作类比.从实数集的认知经验出发,自然会想到零向量、单位向量的特殊性.)
T:是的.类比实数的学习经验有利于向量的学习.在实数中,0是数的正负分界点,有0就可定义相反数;1是“单位”,作用很大.对实数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引进一个新的数就要研究它的运算;引进一种运算就要研究运算律”.可以预见,引进向量就要研究向量的运算,进而就要研究相应的运算律或运算法则.所以,对于向量,还有许多内容等待我们去研究.
2.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概念的形成
问题例2观察图1中的正六边形ABCDEF.给图中的一些线段加上箭头表示向量,并说说你所标注的向量之间的关系.(举例)
意图:不是先给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的定义,再做练习巩固,而是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定义过程,使概念成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之后的自然产物.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并提出问题5,组织学生交流.
问题5 你是怎样研究的?比如,你画了哪几个向量?你认为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意图: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尤其要挖掘学生用向量概念思维的过程.
(课堂中,有的学生首先关注大小;有的学生首先画出向量与,认为它们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是相等的向量;也有学生首先画出向量
与,认为它们是共线的向量;等.教师适时介入,解释数学中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可以平移,因此,与也称为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的产生比较顺利,但“相反向量”的产生有困难,其间还类比了“相反数”.)
归纳得到:
(1)从“方向”角度看,有方向相同或相反,就是平行向量,记为 ∥;(2)从“长度”角度看,有模相等的向量,||=||;
(3)既关注方向,又关注长度,有相等向量=,相反向量=-. T:我们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都平行,即∥.
问题6 由相等向量的概念知道,向量完全由它的方向和模确定.由此,你能说说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的异同吗?另外,向量的平行、共线与线段的平行、共线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意图:让学生注意把向量概念与物理背景、几何背景明确区分,真正抓住向量的本质特征,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3.阅读课本
请同学们把课本看一遍,看看我们的讨论过程与课本讲的是否一致,有什么遗漏?有什么不同?
意图:通过阅读,对本课的内容再一次进行归整、明晰.引导学生重视课本. 4.课堂练习5.课堂小结
问题7(引导学生自己小结)能否画个图,把今天学的内容梳理一下?
(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本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与图2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把“特殊关系”说成了“向量的性质”,这也是正确的.教师肯定了她的结论,展示了图2.)
T:今天我们学习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并初步研究了向量这个集合,发现了其中的两个特殊向量,以及向量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基本思路,即:从同类具体事例中抽象出共同本质特征——下定义——符号表示——认识特殊对象——考察某些特殊关系.
这里特别要注意,因为向量带有方向,所以只用代数的形式已无法表示,必须结合几何的形式.因此,向量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看到这种身份给向量带来的力量.
另外,我们用类比数集的方法初步认识了向量的集合.我们知道,数与运算分不开,数
2的概念的发展也与运算不可分割.例如,为了解方程x=2,我们需要有无理数概念,于是要有“开方”运算.引进一种新的数,就要研究关于它的运算;引进一种运算,就要研究相应的运算律.今天我们引进了一个新的量——向量,下面我们该研究它的哪些问题?如何研究?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考虑,下节课来交流.(说罢,教师在“特殊关系”的右边增加了省略号“……”.)6.布置作业(略)
第五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求值过程中角的范围分析及角的变换。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共8个,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合作探究三角函数公式的基本应用与逆用,三角函数公式的变形应用,角的变换三类问题。
3、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达到对基本公式的掌握;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公式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等问题,达到对公式的掌握;合作探究的三个问题通过分组探究,各组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