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四第三章2.1和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书第116页-118页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它既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延伸,又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有着重要的支撑。本课时主要讲授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这两章知识内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多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已经具有单位圆中的任意角的三角概念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课程资源】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四教材;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让学生经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 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是本节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又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指导】、1、注意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平面向量的坐标的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的复习为两角差的余弦的推导做必要的准备,并让学生体会感悟向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工具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突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名称变换中的作用以及变角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

3、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掌握公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 同学们都知道,试问是否与相等?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新知学习。

(二)问题探究,新知构建

问题2:你能用与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这两个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A和B的坐标吗?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画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单位圆并作出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出交点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问题3:如何计算向量的数量积?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是的夹角,引发学生对向量的思考,并及时启发学生复习向量的数量积的的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平复习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法与代数法两种表示,从而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证水到渠成。

问题4:计算cos15°和cos75°的值。

分析:本题关键是将分成45°与30°的和或者分解成45°与15°的差,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学生板演)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应用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体会学生公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并引发学生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证兴趣。

问题7:同学们都知道诱导公式cos(-β)=cosβ,sin(-β)=-sinβ,那么你会推导出

cos(α+β)=?

【师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推证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在新知识发现中的作用。

问题8:同学们已学过sinα=cos(-α),那么你会运用这个

公式推证出sin(α-β)和sin(α+β)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新知构建并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问题9:勾画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

cos(α+β)= cosα cosβ-sinα sinβ

cos(α-β)= cosα cosβ+ sinα sinβ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异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两相同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公式特点,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公式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公式特征,如:教的顺序、函数的顺序、符号的规律。

(三)知识应用,熟悉公式

2、(1)求sin(-25π\12)的值;

(2)求cos75°cos105°+sin75°sin105°的值.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点及正逆应用。

3、已知求sin(α+β),cos(α-β)的值。

思维点拨:观察公式本题已知条件应先计算出cosα,cosβ,再代入公式求值.求cosα,cosβ的值可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并注意α,β的取值范围来求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例3适当延伸,目的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在表述上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主探究,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变式训练1:如何计算?

【反思】本节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对任意角也成立吗?

变式训练2: 例3中如果去掉条件,对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变式训练3:下列等式成立吗?

cos(α+β)=cosα+cos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sinβ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与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以熟悉公式的变形运用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特征及应用。

(五)小结反思,评价反馈

1、本节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你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作业布置,练习巩固

书面:课本第121页A组1中间两题;2(2)(3)(4)B组2(2)

课后研究:课本第118页练习5;

【设计意图】巩固和理解知识,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引发学生对新知学习与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函数

公式

推导 例1

例2 例3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首先通过问题情景阐述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产生背景,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借助于单位圆中以原点为起点的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对α大于β使,cos(α-β)给出证明,进而用向量知识探究任意角的情形。这些均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例题1、2、3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新知。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建立Cα±β模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及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给学生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但课后发现小结仓促,如果能再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反思。可能会更好.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4)》(北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例题、练习、作业应用绕这两方面设计。而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又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关键;因此在复习近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是本节课必要的准备。

2、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问题教学,再逐步展开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在利用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形式、代数形式建立等式,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后,利用代数思想推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的深刻性。通过对公式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同时体会公式的线形美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产生挑战的心理感受,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3、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课程,强调思维构造,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程,既注重人的智慧获得,又注重人的情感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完整的人”的数学教育,不搞“以智力开发为主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真正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尤其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祗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重,自尊,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成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生机和人性,才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学案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倍角公式

学案4 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

(一)【考纲解读】

1.掌握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基础回顾】 1.和、差角公式:

sin()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n()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倍角公式:

sin2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s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n2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降幂公式:

sin2_________________; cos2_________________.4.辅助角公式:

asinxbcosx______________,(其中sin______,cos______).5.三倍角公式:

sin3_________________; cos3_________________.【基础练习】

1.(04重庆)sin163sin223sin253sin313_____.2.(05北京)在ABC中,已知2sinAcosBsinC,那么ABC是___三角形.3.(06全国)若f(sinx)3cos2x,则f(cosx)_________.4.(06陕西)等式sinsin2成立是,,成等差数列的____条件.【典型例题】 例1.(1)化简下列各式: 11113cos2,2; 22222cos2sin2(2).2cotcos244

例2.例3.例4.已知,是锐角,且sin若,3123,,sin,sin,求cos.541344,coscos0,求cos()的值.已知sinsin1510,求.,sin510

第三篇: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设计

昌邑一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设计

昌邑市第一中学

徐保国

教学目标:

1.经历向量的数量积的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过程,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体会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

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3.能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教学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学生活动

问题1:1.单位圆中(如图),∠AOx=α,∠BOx=β,那么A,B的坐标是什么?

→→2.你能用哪几种方法计算OA·OB的数量积?

3.根据上面的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学生可以从几何层面进行证明)。

二、建构数学 问题3:

总结公式: 比较和差余弦公式;

四、简单运用

sin15°,例1:利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求cos75°,cos15°,tan15°.例2:利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证明下列诱导公式.(1);

(2).例3:给角求值

例4:给值求值(关键是寻求已知角与待求角之间的关系)。

五、回顾小结

昌邑一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cos()coscossinsin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cos()coscossinsin

思考:如何用、的三角函数表示sin(),sin()?

六、作业

第四篇:高二数学教案:三角函数两角和公式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两角和公式

sin(A+B)= sinAcosB+cosAsinB

sin(A-B)=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cosAcosB-sin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Sin^A=1-2Sin^A=2Cos^A-1 tan2A=2tanA/1-tanA^2

三倍角公式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和差化积

sin(a)+sin(b)= 2sin[(a+b)/2]cos[(a-b)/2]

sin(a)-sin(b)= 2cos[(a+b)/2]sin[(a-b)/2] cos(a)+cos(b)= 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积化和差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 1/2*[cos(a+b)+cos(a-b)]

sin(a)cos(b)= 1/2*[sin(a+b)+sin(a-b)]

cos(a)sin(b)= 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 cos(a)

sin(π/2-a)= cos(a)

cos(π/2-a)= sin(a)sin(π/2+a)= cos(a)

cos(π/2+a)=-sin(a)sin(π-a)= 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anA= sinA/cosA

万能公式

其它公式

其他非重点三角函数

csc(a)= 1/sin(a)

sec(a)= 1/cos(a)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双曲函数

sinh(a)= [e^a-e^(-a)]/2

cosh(a)= [e^a+e^(-a)]/2

tg h(a)= sin h(a)/cos h(a)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 sinα cos(2kπ+α)= cosα

tan(2kπ+α)= tanα cot(2kπ+α)= cot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 tanα cot(π+α)= 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 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 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 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 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 cosα

cos(π/2-α)= sinα tan(π/2-α)= cotα

cot(π/2-α)= 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 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 cotα

cot(3π/2-α)= tanα(以上k∈Z)

这个物理常用公式我费了半天的劲才输进来,希望对大家有用

A·sin(ωt+θ)+ B·sin(ωt+φ)=

√{(A^2 +B^2 +2ABcos(θ-φ)} • sin{ ωt + arcsin[(A•sinθ+B•sinφ)/ √{A^2 +B^2;+2ABcos(θ-φ)} }

√表示根号,包括{……}中的内容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五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应求值?

2)使三角函数种类最少

3)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不带有根号

常用化简方法:

线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角的变换,通分,逆用三角公式,正用三角公式。

1、三角函数式给值求值:

给值求值是三角函数式求值的重点题型,解决给值求值问题关键:找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角、运算以及函数的差异,角的变换是常用技巧,给值求值问题往往带有隐含条件,即角的范围,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讨论。

2、三角函数给值求角

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式求值中的难点,一是确定角的范围,二是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

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2)确定角的范围

3)求角的值

例3.总结:

解决三角函数式求值化简问题,要遵循“三看”原则:

①看角,通过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特殊? 角和可计算角转化,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②看函数名,找出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把不同名称的等式尽量化成 同名或相近名称的等式,常用方法有切化弦、弦化切。

③看式子结构特征,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看是否满足三角函数公式,若有分式,应通分,可部分项通分,也可全部项通分。

“一看角,二看名,三是根据结构特征去变形”

下载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正弦函数教学设计(5篇材料)

    数 学 学 案 两角和与差的 余弦函数、正弦函数 【问题情境】 1.求cos150=___,cos750=___。 (提示:150=450-300,750=450+300) 思考:已知角,的正余弦函数值,如何求-,+的正余弦函数值? 【新知......

    2017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案

    课题: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①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②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使......

    案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说起运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式,优秀的教师都很善于运用问题去激发和聚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反思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反思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以及二倍角公式的知识基础。 之前我在新旧教材中都讲过这个......

    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四、教学程序五、板书说明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教材分析 4.8节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差正弦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方法与......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教学案

    高一数学教学案 材料编号: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班级 姓名 学号设计人:李绍京 审查人:郭栋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2. 能借助辅助角解决三角问题 二......

    高观点下的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5篇

    高观点下的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438600 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 陈清华 1.设计背景 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