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教案
课题: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①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②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一(下)第四章4.6节第二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本节内容是三角恒等变形的基础,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同时,它又是两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源头”,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题是在学习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之后,是三角恒等变形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把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从正弦、余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其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对于三角函数变形中,角的变换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说本节并不是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而已.在探究中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于公式成立的条件,可以在学生自主推导公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在掌握公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加以讨论解决.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要注意公式形式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其结构、变形之美.本节作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时可以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作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它们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题思路.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等相关知识,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做一个小结,从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来龙去脉,揭示三角很
等变形的本质,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分析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这节课的学习尽可能充分的发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推导及其运用,公式的逆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1、复习回顾:
cos()coscossinsin C cos()coscossinsin C sin()sincoscossin S sin()sincoscossin S
可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回顾(提问,默写,填空等形式)
2、讲解新课: 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基础上,你能用tan,tan表示出tan()和tan()吗?
如tan15tan(4530),它的值能否用tan45,tan30去计算?
(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后面的讨论)
探究一 公式推导及成立条件
利用所学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对比分析公式CCSS,, )和tan()? 能否推导出tan(其中,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展开后面的讨论)
交流、展示 当cos()0时,tan()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
若coscos0,即cos0且cos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cos
tan()tantan1tantan 得根据角,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用代替,则有
tan()tantan()tantan1tantan()1tantan
由此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an()T,T”
tantantantantan()1tantan 1tantan
其中,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还依然是任意角吗?
kk由推导过程可以知道:
2(kZ)(kZ)2k2(kZ)
)都有意义。这样才能保证tan,tan及tan(探究二 公式结构特征 分析观察公式T,T的结构特征与正、余弦公式有什么不同?
1)3,(1)求tan(13,3、例题讲解 例1 已知tan2,tan 解: 因为tan2,tan
1tantan37tan()21tantan13所以
2(考察公式正用,关键根据公式的结构特征记准)
2、计算
tan23tan22①1tan23tan22
1tan75②1tan75
分析:①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将算式与正切联系起来,逆向应用公式Tα+β
②应能把分子1-tan75°看作为tan45°-tan75°,而把分母1+tan75°
tan45tan75看作为1+tan45°·tan75°,于是原式便可化作1tan45tan75,逆向应用公式,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 ①原式=tan(23°+ tan22°)=tan45°=1 tan45tan75②原式=1tan45tan75
=tan(45°-75°)=tan(-30°)33
21tan()tan()5,44,求4 =(备用例题)
1、若tan()解 因为()(4,所以)
tan(4)tan[()(4)]tan()tan()41tan()tan()42154211543222、设,(
,),tan,tan是一元二次方程x233x40的两个根,求22
4、课堂小结
(1)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推导及其运用。(2)六个三角和差公式的逻辑关系。
5、作业
课本习题3-1 A组6、7 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教学, 有效地增大堂课的课容量,减轻板书的工作量,有更多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中以讲练结合为主,同时配合使用问题探究式,讨论交流展示、导思点拨等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课堂上还将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独立回答和集体回答、学生
板演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当然,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回答的信心,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热烈、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本节课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观评记录
课题: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主讲人:临朐一中
刘金艳 时间: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
一、自评
本节课课标要求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课本内容只有两个公式和两道例题,课后配了少量习题。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有较高的要求,特别对公式的灵活运用考查力度比较大,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对后续两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
知特点,从公式推到、公式变形、习题设置等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公式变形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只是做了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表现不错。上课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比较到位。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千万不要扼杀他们的兴趣。我的想法是,学习数学不一定要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在做题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由于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所以感觉时间特别紧,还有几类题型没有涉及到,比较遗憾。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大部分同学掌握比较好,有三位同学两道题没记牢公式,导致计算错误。一节课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二、评课 维度一:课程 教学观察人:连瑞成
观察内容:课程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观察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①会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其正切公式,并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化简问题。②通过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恒等变形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课题是在学习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公式之后,的基础上,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一节课,它即是对和差角的深层认识,更是后期学习三角函数化简及计算等问题的基础与铺垫,因此,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学习方法,都将对今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明确如何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其正切公式,并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化简问题;使学生养成探究、分析的学习习惯,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树立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重点也在于此。
教学预设方面:由于高一(9)班学生的程度相对好,结合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多,题量大,题型多。
内容的展示上:教师紧扣定义,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对基本关系的推导,注重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为3个题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符合学生认知层次,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好地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与思维的多样性,教学效果好。
课堂观察记录人:李爱玲 指标1:方法
预设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发现结论并活用公式一节课,教学
前预设了启发式、发现法、探究式等方法,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结果。依据是本节课首先是由图形进一步启发学生研究正、余弦函数,让学生从图形中发现结论,接着在公式的变形中采用探究式,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同伴合作。即前一个同学对公式的变形发散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为后面活用公式解题作铺垫,在探究例4时,由于前面的铺垫,以及题目的条件和式子的结构变换,使得同学应用公式解题方法灵活,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思维更加敏捷,达到了活用的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预设的教学方法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数形结合、化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 指标2:资源
本节课预设了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练习题。
预设多媒体的出发点在于: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节约时间,容量大,更主要的在于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容易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更多内容,从而比较容易总结出公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关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效果好。
课后反思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最后一节,所以本节
教案的设计目的既是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继续,也是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复习巩固。之前我在新旧教材中都讲过这个内容,在这次评优活动中,我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设计,重新备课。就之前与之后的教学,我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灵魂是三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需要学生参与获得。这样,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智能,由学生唱好本节的主角.在设计习题上,也是先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法,然后展示,教师在其中只进行必要的点评.重在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点拨解法,拓展思路,通过训练再进行方法提升,开拓题型.总之,本设计的主旨思想是把本节的学习过程当作提升学生思维、运算能力的极佳载体.二、反思教学过程
一)引课: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所以今天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因而开门见山的引课方式是比较好的;
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探究过程:因为前面我们推出了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 所以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推导Tα-β、Tα+β,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就行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切为弦,通过除以cosαcosβ即可得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想不到讨论cosαcosβ等于零的情况,这时教师不
要直接提醒,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己悟出来才有好效果
三)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简单应用。除了仿照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改编的试一试外,我还补充了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针对性较强。其中,合作探究是很重要的环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在化简求值中经常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公式的魅力。但课本并没有提及这方面例题,所以让学生探究正切公式的变形使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篇:示范教案(1.3_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
区公开课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教案
高一数学
陈业锋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
三维目标
1.会由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及三角恒等证明.2.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运用,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观察问题,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在公式变形美的熏陶下提高数学审美层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逆用及变形用.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正弦公式。
2、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求出tan75°的值?学生很容易转化为30°、45°的正弦、余弦来求.教师进一步提出:能否直接利用tan30°和tan45°来求出tan15°呢?由此展开新课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活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过程。提出问题
(1)通过上述特殊角的正切值得推导,利用所学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对比分析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能否推导出tan(α-β)=?tan(α+β)=?
(2)分析观察公式Tα-β、Tα+β的结构特征与正、余弦公式有什么不同?(3)前面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是恒等式,和与差的正切呢?
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前面我们推出的公式Cα-β、Cα+β、Sα+β、Sα-β,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弦为切,通过除以cosαcosβ即可得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想不到讨论cosαcosβ等于零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提醒,让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己悟出来才有好效果.对cosαcosβ讨论如下:
当cos(α+β)≠0时,tan(α+β)=
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若cosαcosβ≠0,即cosα≠0且cosβ≠0时,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cosβ,得 tan(α+β)=tantan.1tantan根据角α、β的任意性,在上面的式子中,β用-β代之,则有 tan(α-β)=tantan()tantan.1tantan()1tantan由此推得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α-β、Tα+β”.tan(α+β)=tantan;(Tα+β)1tantantan(α-β)=tantan.(Tα-β)1tantan我们把公式Tα+β,Tα-β分别称作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与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问题:通过刚才的推导你能说出α、β、α±β满足的范围吗?
+kπ(k∈Z),这样才能保证tan(α±β)与222tanα,tanβ都有意义.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探究过程,点明推导过程的关键是: tan(α+β)→sin(α+β),cos(α+β)→sinα、sinβ、cosα、cosβ→tanα、tanβ.教师说明:一定要掌握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的形式及公式的作用三个方面: ①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提示学生从公式的形式和推导过程看)tanα、tanβ、tan(α±β)都有意义,且1±tanαtanβ≠0;
②注意公式的形式:公式右边分子是单角α、β正切的和与差,分母是1减(或加)单角α、β正切的积公式,右边分子的符号与公式左边的符号相同,公式右边分母的符号与分子的符号相反;③公式的作用:将复角α±β的正切化为单角α、β的正切形式,用于角的变换.(基本关系式用于三角函数的变形)可用于三角函数的计算、化简、证明.至此,我们学完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统一叫作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一般地,我们把公式Sα+β,Cα+β,Tα+β都叫作和角公式,而把公式Sα-β,Cα-β,Tα-β都叫作差角公式.要让学生明晰这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晰逻辑关系主线.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 生:
α≠+kπ(k∈Z),β≠
+kπ(k∈Z),α±β≠
三、应用示例
例1 求tan150的值。解略
例 2.求下列各式的值:
tan42tan18tan30tan75(1);(2).1tan42tan181tan30tan75
解略。
活动说明:例
1、例2主要是公式的正用与逆用,由学生回答。
1tan15例3 计算的值.1tan15活动:教材安排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公式的逆用,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思路受阻的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
tan45tan15与T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tan45°=1,原式化为,再逆
1tan45tan15用公式Tα-β即可解得.解:因为tan45°=1, 1tan15tan45tan153所以==tan(45°-15°)=tan30°=.31tan151tan45tan15
1例4 已知tanα=2,tanβ=-,其中0<α<,<β<π.322(1)求tan(α-β);(2)求α+β的值.活动:本例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直接运用,教师可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判断角的范围,这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三角函数值求角必先找出所求角的范围.1解:(1)因为已知tanα=2,tanβ=-,31tantan3=7.所以tan(α-β)=21tantan132(2)因为tan(α+β)=tantan1tantan,<β<π,所以
13=1, =
2132又因为0<α<在222<α+β<
3.42与355之间,只有的正切值等于1,所以α+β=.444
25310 变式一:已知sin,cos,其中0,5102
,(1)求tan(0);(2)求的值2 变式二:已知tan2,tan,3
);(2)求的值(1)求tan(21,tan(β-)=,求tan(α+)的值.5444活动:本例是教材和与差角公式的最后一个例题,需要用到拆角技巧,对此学生是熟悉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但要提醒学生在以后解题时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着的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细微而敏锐的观察、联想、转化等思维活动,以实现解题的突破.例5 若tan(α+β)=
解:因为α+4=(α+β)-(β-4), 所以tan(α+4)=tan[(α+β)-(β-
4)]
21tan()tan()4543.=
21221tan()tan()1454点评:本题是典型的变角问题,就是把所求角利用已知角来表示,具有一定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角的变换,使之明白此类变角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四、知能训练
课本练习1、2、3、4.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推导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研究了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的形式及公式的作用;学习了公式的应用,通过公式的推导,加强了对“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探究公式的方法,学会应用公式的三种基本方式;通过例题我们对公式不仅要会正用,还要会逆用,有时还需要适当变形后再用,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公式.作业
1、.课本习题3—1 A组6,7.2、.补充: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c≠0)的两个根为tanα,tanβ,求tan(α+β)的值.解:由韦达定理,得tanα+tanβ=-
bc,tanαtanβ=, aabtanatanbb∴tan(α+β)=.ac1tanatanacca1a
教学反思
1.因为本节内容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最后一节,所以本节教案的设计目的既是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继续,也注意了复习巩固两角和差公式.设计意图在于深刻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利用公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节课安排的几个例子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的,它们的解题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公式的灵活运用.另外,通过补充的例题,教给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2.对于本节课来说,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智能,由学生唱好本节的主角.在设计例习题上,也是先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探究解法,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点评.重在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点拨解法,争取一题多解,拓展思路,通过变式训练再进行方法提升,开拓题型.总之,本节教案的设计思想是把本节操作过程当作提升学生思维、运算能力的极佳载体.
第三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能力目标:掌握T(α+β),T(α-β)的推导及特征;能用它们进行有关求值、化简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特征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所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公式.(学生作答,老师板书)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α-β))
要准确把握上述各公式的结构特征.Ⅱ.讲授新课
一、推导公式
[师]上述公式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我们不难得出: 当cos(α+β)≠0时
tan(α+β)=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asin如果cosαcosβ≠0,即cosα≠0且cosβ≠0,我们可以 将分子、分母都除以cosαcosβ,从而得到: tan(α+β)=tantan
1tantan不难发现,这一式子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和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同理可得:tan(α-β)=tantan
1tantan或将上式中的β用-β代替,也可得到此式.这一式子又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差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这两式分别称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α+β),T(α-β).但要注意:运用公式T(α±β)时必须限定α、β、α±β都不等于因为tan(+kπ)不存在.2+kπ(k∈Z).2二、例题讲解
[例1]不查表求tan75°,tan15°的值.解:tan75°=tan(45°+30°)=tan45tan30
1tan45tan30 313==2+3 313tan15°=tan(45°-30°)
3tan45tan30323 ==1tan45tan303131[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1)tan71tan26
1tan71tan261tan275(2)
tan75(1)分析:观察题目结构,联想学过的公式,不难看出可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解:tan71tan26
1tan71tan26=tan(71°-26°)=tan45°=1(2)分析:虽不可直接使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但经过变形可使用之求解.解:由tan150°=tan(75°+75°)=1tan2751tan275得:=2²
tan752tan752tan75
1tan275=2²1=2cot150° tan150=2cot(180°-30°)=-2cot30°=-23 [例3]利用和角公式计算1tan15的值.1tan15tan45tan15
1tan45tan15分析:因为tan45°=1,所以原式可看成这样,我们可以运用正切的和角公式,把原式化为tan(45°+15°),从而求得原式的值.解:∵tan45°=1 ∴1tan15tan45tan15
1tan151tan45tan15=tan(45°+15°)=tan60° =3
课后作业
课本P41习题4.6 4,6
第四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应求值?
2)使三角函数种类最少
3)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不带有根号
常用化简方法:
线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角的变换,通分,逆用三角公式,正用三角公式。
例
1、三角函数式给值求值:
给值求值是三角函数式求值的重点题型,解决给值求值问题关键:找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角、运算以及函数的差异,角的变换是常用技巧,给值求值问题往往带有隐含条件,即角的范围,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讨论。
例
2、三角函数给值求角
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式求值中的难点,一是确定角的范围,二是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
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2)确定角的范围
3)求角的值
例3.总结:
解决三角函数式求值化简问题,要遵循“三看”原则:
①看角,通过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特殊? 角和可计算角转化,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②看函数名,找出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把不同名称的等式尽量化成 同名或相近名称的等式,常用方法有切化弦、弦化切。
③看式子结构特征,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看是否满足三角函数公式,若有分式,应通分,可部分项通分,也可全部项通分。
“一看角,二看名,三是根据结构特征去变形”
第五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求值过程中角的范围分析及角的变换。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共8个,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合作探究三角函数公式的基本应用与逆用,三角函数公式的变形应用,角的变换三类问题。
3、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达到对基本公式的掌握;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公式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等问题,达到对公式的掌握;合作探究的三个问题通过分组探究,各组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