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化学教材教学中的渗透
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化学教材教学中的渗透
孙明
【专题名称】中学化学教学 【专 题 号】G37 【复印期号】1998年06期
【原文出处】《化学教学》(沪)1998年07期第17~20页 【作者简介】孙明,上海市沪闵中学 200231
一.化学教材提供了有意义材料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有意义材料,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化学知识同其它科学知识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具有逻辑意义。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更是注重了这种逻辑性。高中化学教材共十四章(人教社),教材编排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这些理论知识包括:结构理论、热力学理论与动力学理论。具体表述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这些理论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串成一条线,而不是集中为一个点,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进行,前者是一般原理,后者是具体知识。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只有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具有逻辑性,相互溶合,骨架与血肉才能成为一体。
教材一开始就运用分类学习方法,在初中教材分散学习元素知识基础上,给出元素族:卤素,第三、第四章分别是氧族与碱金属,三章中呈现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氯气及硫单质在反应中易得电子,能形成相应氢化物,这些元素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酸;钠与钾元素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其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碱。为什么不同元素呈现不同性质,是因为其结构不同,即元素的性质由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得出此规律,是具体到一般的逻辑过程,接着教材编排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了氮族元素、碳族元素及镁铝等,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预测氮族、碳族元素的性质,氮等元素的性质反过来又印证了理论体系,这是一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在每一章节中的安排也体现了先由具体到一般,然后又有一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如:卤素一章先讨论氯元素,再得出卤族元素,硫硫酸一章由硫到氧族元素,碱金属一章由钠到碱金属,都符合具体到一般的逻辑关系,而后面先是给出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的概念,然后分别介绍具体元素的性质,即符合一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高中学习刚刚开始时,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等概念或规则,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笼统与模糊的。教材在第一章首先安排氯气一节,通过铜与氯气反应、氯气与氢气反应、氯气与磷反应等具体实验材料,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结构。第三章硫、硫酸中,又安排了硫与铜反应,硫粉与铁粉反应等有关实验材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经验,加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再加上初中教材的氧元素,卤素中氟、溴等元素知识,为学生建立“非金属性”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电解质溶液安排在下册第二章,在此内容之前,教材出现了H[,2]SO[,4]、HNO[,3]、HCl等强酸,NaOH、KOH等强碱,H[,2]S、HF、CH[,3]COOH弱酸,NH[,3]·H[,2]O弱碱及大量盐的知识,为形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建立了基础,这是具体到一般的逻辑关系。
化学新教材(上教版)设置了化学知识的社会生活背景,因此编排体系上有些不同,但概念与规则的建立也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缩短了化学概念、原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化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化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化学教材是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心理学意义,至少是潜在意义。这些材料的学习不断提供经验,不断重新组织学生的认知结构,化学概念、原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有学习的心向,这种心向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因此,化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在没有接触化学学科之前,周围生活也提供了一些化学实例,如:各种金属、空气、氧气、水等化学物质,钢铁生锈、食物变质等化学变化,化学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经验基础。当接触到氧气与铁丝反应、氯气与金属反应、硫单质与金属反应的实验后,对非金属概念有一个初步体验,随着H[,2]O、HF、HCl、H[,2]S、NH[,3]等氢化物知识学习,HclO[,4]、H[,2]SO[,4]、HNO[,3]、H[,2]CO[,3]、H[,2]SiO[,3]等酸知识的介入,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感悟,“非金属性”的含义包括:与金属、氢气反应(得电子),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酸等几方面,也就是说“非金属性”的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已有的观念产生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心理中构成某种认知结构模式,新出现的“非金属性”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概念能够发生同化作用,建立新的概念。同样,根据已有经验可悟出“金属性”含义包括:与非金属、水、酸反应(失电子),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碱,也就是说,为建立“非金属性 金属性”概念,学生已具有符合心理学标准的有意义材料。因此,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有化学反应都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类。“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分为四步曲:得氧是氧,失氧是还原→化合价升高是氧化、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失电子(电子偏离)是氧化,得电子(电子偏向)是还原,最后落实到方程式的配平,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分散又连续,分散到不同章节中,降低了难度,给学生心理接受提供充分的时间,同时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将其连续起来,由氧气参加的反应到氯气参加的反应,既是非金属性质的延伸,也是金属性质的体现,这诸多反应中都体现了得电子、失电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是一个不断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完善过程,最终概念具有充分的逻辑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也有实际意义,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学习过程。
三.使学生化学学习获得意义的一些策略
化学教材提供了有意义学习材料,化学教材的合理编排又逐渐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适当的观念;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学习的心向。潜在的有意义材料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学生学习获得意义的必要条件,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意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及实践问题。1.教学中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高中化学知识是以概念、命题的形式出现的,尤其是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更是如此。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综合贯通。
高中化学中的概念、命题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关系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分为三种: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如:分散系概念,就是一上位概念,教材中安排在溶液、浊液之后,分散系是一种物质(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这概念一出现就会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溶液、浊液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溶液就是溶质的微粒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浊液就是固体小颗粒(液体上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新的概念“分散系”包括溶液、浊液,所以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上位学习过程,原有溶液、浊液概念是下位的,而后面的胶体概念学习又转化为下位学习了,因为胶体是分散系之一,这个新概念与原有溶液、浊液概念又是并列结构关系。溶液、浊液、胶体都属于分散系,三者的属性相同又有不同内涵,三个下位概念的学习可以使“分散系”概念得到扩展、精确和装饰。
怎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分散系”与“胶体”概念,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同方式进行。如:教师提供三只装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A、B、C,A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铜,B中加入适量泥土,C中加入少量食用油,搅拌后分别得到溶液、浊液,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小颗粒(液滴)分散及所得物质组成,让学生找到三种体系的共同点,也就可形成“分散系”观念,这是一个简单发现过程。也可以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先给出“分散系”概念,即以定义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同化,使学生获得新概念。也许更好的方法是先通过发现学习初步获得概念,然后再进一步利用原有概念中具体关键特征理解新概念。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量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通过发现学习来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如何利用教材安排,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积极性是每一个有关教师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优势,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钠、镁、铝金属性比较,设置钠块、镁粉与水反应实验,镁条、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剧烈程度不同,自然得到金属性强弱的结论。有趣的实验现象、醒目的变化结果常常会把学生思维推向高潮。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手段。如:化学平衡一节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取一事先吸入50毫升NO的注射器,再鼓入25毫升O[,2],让学生思考体积有什么变化及变化原因,绝大多数同学联系到已有知识:2NO+O[,2]=2NO[,2],认为反应后得50毫升红棕色NO[,2]气体,结果注射器实际所得体积比50毫升明显小,这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他们急于知道原因,思维活跃,处于一种渴望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平衡2NO[,2]?N[,2]O[,4]的存在,该反应中体积变化以及压强对该平衡的影响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这种例子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创设适宜情境,是及时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利手段。3.营造融洽课堂气氛,给予充分表达机会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掌握意义的一个标准是学生能够清楚表达,事实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使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述自己的看法,是获得概念及规则的一个有利途径。怎样让学生没有顾忌,畅所欲言,特别在普通高中,有相对一部分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部分同学需要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而恰恰不敢讲出来,这时融洽的课堂气氛是一个良好条件。教师平时要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同学讲错不轻易否定,更不批评,根据发言,及时找到认知结构中症结所在,启发他(她)继续思考,或通过其他同学发言,调整、启发他(她)的思维状态直到成功。对于每一个表述正确、精彩的同学,及时表扬,通过鼓励、肯定、赞赏等正面影响,形成一个学生踊跃发言,乐于思考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气氛虽然不一定在一节课中立竿见影,但久而久之必会有功效。4.利用知识网络化、归纳比较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理论关于意义获得的另一观点就是认知内容的精确分化,要达到这种精确分析,就要不断把认知内容网络化,不断比较、归纳,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如教学中把溶液、浊液、胶体联结为一个分散系知识网,从分散质微粒、状态、大小、能否透过半透膜与滤纸、是否稳定、均
一、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等性质上比较,归纳出各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即分散系微粒大小不同,获得稳固的“分散系”概念,并能精确分化溶液、浊液、胶体几个下位概念,达到融会贯通。再如:升华与分解两个概念建立,比较碘的升华实验与氯化铵分解实验,归纳得出两种过程的异同,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升华过程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氯化铵分解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既巩固“升华”的概念,又精确理解物变与化变的区别。通过知识网络化,会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华。^NU1
第二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因此,无论哪一科,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又要注意德育渗透。高中化学教材存在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师用博学与人格,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模仿最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能将化学知识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一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二靠学科的真理力量。当讲原子结构时,会涉及原子弹、氢弹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和平的种子与正确的世界观;当讲物质的来源与制法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发展史,从新旧社会的迭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规范、熟练准确,实验仪器摆放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身教者从,言多者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每一个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要适时善用学生的矛盾心理,因人施教。“人之初,性本善。”随波逐流易,能坚守道德规范难,能坚持真理难上加难。例如,在做实验时,遇有毒、有难闻气味的实验比比皆是,学生会产生渴望知识与害怕危险的矛盾心理,有的学生就会捂住鼻子冷眼旁观或一走了之。这时,教师用语言与行动双管齐下,说明避免中毒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举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事例。
二、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三、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______将铁矿石中的______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 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______。(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第三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蒋武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这样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高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育 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节中的四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1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1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1.2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1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2.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
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50年代中期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既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形、骨折,重病者全身骨头疼痛难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事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2.3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上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恒.化学教育,2003,(12).[2] 夏适怡.从学科渗透走向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2003 [3] 邬香吉 谈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吴江松陵高级中学.2013.[4] 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
第四篇: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化学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化学教师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担任着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导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了学生最基本的做人的德育内容。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化学;教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内容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渗透部分的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化学事例为基础的德育教育穿插于课堂,更能加深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1.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塑造高尚人格。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浪费这些资源,应充分利用它们以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目的,防止“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让学生走向正规。比如我在讲高中化学的绪言课时,就会利用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讲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并结合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来教育我的学生们。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司母戊鼎、牛胰岛素分子模型等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中达到升华学生人格的效果。又如在“元素周期表”这节课中,通过阅读教材中“化学巨匠——门捷列夫的成长”这部分内容,了解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元素规律的艰苦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与大师对话”,这样的渗透教学势必会影响到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高中生们。
2.结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高中化学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在实验进行中插入环保与社会责任的观念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分析实验室的污染影响与现实中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绿色化学探究式教学。如用高锰酸钾制O2的残留物,我们可用氯酸钾作制取O2的催化剂,而实验最终的产物可以制作成钾肥使用。在实验中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3.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我也会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钠和钠的化合物”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侯氏制碱法”,并通过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侯德榜先生从小学习勤奋而且热爱祖国,在美国留学8年并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抱着报效祖国之心回到国内,当日本人威逼侯德榜与日本人合作时,侯德榜严词拒绝并率永利碱厂众人入川,筹建了川厂。之后侯德榜潜心研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一举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国际荣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当这些事例穿插在课堂上渗透到教学中时,无形中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知识,拒绝伪科学的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入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思想,让学生们崇尚科学知识,拒绝伪科学。例如在烷烃、烯烃、炔烃的同系物、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物质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又如对高中化学中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单体与高聚物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讨论教学,使学生们从中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界普遍规律;有关卤素、硫、钠、氮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系统知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对比,学生从中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关硫化氢、钠在比同条件下燃烧产物的分析,1,3—丁二烯跟溴的加成反应,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知识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变化的根据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酸碱中和与盐类水解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们认识到矛盾对立是绝对的,矛盾统一是相对的,双方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渗入稳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防止了伪科学的渗入。
5.借助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可采取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是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学生小组成员要精心设计实验的实验步骤,并精确称取药品用量,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细致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要求该小组成员合理的分工与默契的合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有利施行。
教无定法,德育的教育方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地进行德育,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源使德育教育完全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德育不能忽视,同样德育也不能在教学中被过分夸大而影响正常教学任务,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不断地渗透德育,适当地进行学生的德育教学,展现课堂这“教育第一阵地”的地位与魅力,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洪仙.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J].珠江教育论坛,2011,(2).[2]陈飞.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课程教材教程研究,2011,(5).
第五篇: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
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
摘 要: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德育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而社会有用人才的第一要求便是要遵纪守法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教会学生做学问”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本文拟围绕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个话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对青少年德育素质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的侵害等几个方面。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面上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多,但如果用心去挖掘,仍然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认为在当今社会上,只要有钱就可以无所不能,没有钱就算读再多书也是毫无用处。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这类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恶,整天无精打采,甚至长期逃课,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与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不符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从根本上得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际上,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德育教育之所以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德育教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化学教师要对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尽可能将德育教育充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化学教师面对德育教育渗透这个问题,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有效贯彻德育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在对化学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在化学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封面彩图以及章节插图等,这些图片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2.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很多化学家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榜样,比如说,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也时常教导孩子要养成勤俭、朴实的好习惯。再比如说无机化学家戴安邦,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对硅、钨、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除上述两人之外,中外著名化学家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对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进行讲解,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们的宠爱。从而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这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挫折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奋斗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比如说,在对“简单的有机物――醇”这一项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时候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冷静思考,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之后去寻找正确的道路。
4.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从化学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当下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教学中,告诉学生“白色污染”就是由于人们将以聚乙烯为材料而制成的塑料袋随意丢弃而导致的,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对糟糕的发明。通过类似于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掌握,而且还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在化学实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中涉及到的很多药品和有害物质会直接威胁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等物质进行正确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将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也成为了诸多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素质教育,德育现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开展德育教育的环节有很多,比如说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化学工业前景等,都可能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化学教师要用心钻研教材,研究将其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与教育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