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13: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组 王治苓

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21世纪“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化学德育渗透教育 化学组 王治苓

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必修一课程中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传说中有“鬼火”,许多学生对其原因不明,深受这些思想的迷惑,便信以为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白磷的学习,了解白磷的性质,知道 “鬼火”是白磷自燃产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揭秘生活中的魔术,如“滴水生火”,用脱脂棉包住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水,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并解析能使脱脂棉燃烧物质Na2O2粉末并非水,水只是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我们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l2)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我们需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可有效利用很多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它的方法,因材施教,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二篇: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

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

摘 要: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德育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而社会有用人才的第一要求便是要遵纪守法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教会学生做学问”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本文拟围绕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个话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对青少年德育素质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的侵害等几个方面。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面上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多,但如果用心去挖掘,仍然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认为在当今社会上,只要有钱就可以无所不能,没有钱就算读再多书也是毫无用处。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这类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恶,整天无精打采,甚至长期逃课,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与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不符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从根本上得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际上,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德育教育之所以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德育教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化学教师要对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尽可能将德育教育充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化学教师面对德育教育渗透这个问题,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有效贯彻德育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在对化学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在化学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封面彩图以及章节插图等,这些图片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2.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很多化学家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榜样,比如说,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也时常教导孩子要养成勤俭、朴实的好习惯。再比如说无机化学家戴安邦,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对硅、钨、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除上述两人之外,中外著名化学家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对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进行讲解,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们的宠爱。从而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这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挫折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奋斗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比如说,在对“简单的有机物――醇”这一项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时候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冷静思考,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之后去寻找正确的道路。

4.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从化学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当下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教学中,告诉学生“白色污染”就是由于人们将以聚乙烯为材料而制成的塑料袋随意丢弃而导致的,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对糟糕的发明。通过类似于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掌握,而且还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在化学实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中涉及到的很多药品和有害物质会直接威胁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等物质进行正确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将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也成为了诸多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素质教育,德育现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开展德育教育的环节有很多,比如说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化学工业前景等,都可能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化学教师要用心钻研教材,研究将其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与教育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因此,无论哪一科,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又要注意德育渗透。高中化学教材存在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师用博学与人格,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模仿最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能将化学知识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一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二靠学科的真理力量。当讲原子结构时,会涉及原子弹、氢弹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和平的种子与正确的世界观;当讲物质的来源与制法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发展史,从新旧社会的迭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规范、熟练准确,实验仪器摆放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身教者从,言多者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每一个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要适时善用学生的矛盾心理,因人施教。“人之初,性本善。”随波逐流易,能坚守道德规范难,能坚持真理难上加难。例如,在做实验时,遇有毒、有难闻气味的实验比比皆是,学生会产生渴望知识与害怕危险的矛盾心理,有的学生就会捂住鼻子冷眼旁观或一走了之。这时,教师用语言与行动双管齐下,说明避免中毒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举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事例。

二、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三、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______将铁矿石中的______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 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______。(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蒋武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这样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高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育 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节中的四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1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1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1.2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1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2.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

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50年代中期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既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形、骨折,重病者全身骨头疼痛难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事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2.3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上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恒.化学教育,2003,(12).[2] 夏适怡.从学科渗透走向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2003 [3] 邬香吉 谈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吴江松陵高级中学.2013.[4] 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学生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 创新 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下载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黄海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汇编)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关键词】 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060―01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自......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马坝初中 殷光习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育人放在首位,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化学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化学教师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担任着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导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价值(共5则)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价值1.1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能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并且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理念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