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师教案
城市规划师:城市与城市发展教案
2007年08月28日 14:26 阅读次数:1742 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
一、什么是城市
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但是,如果要进行精确的分类,则应以市场和购物设施、服务和工业活动为准则,并辅以就业比例和很难反映的其它因素,如城市中的文化、社交、娱乐设施及组织形态等。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从城市形态人手,认为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覆盖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则从城市的作用及其形成的角度,认为“在经济地理上,国家或区域的主要轮廊是由道路和城市构成的”,“城市它如一个国家的指挥部,它在国家的一切方面——经济、政治、行政和文化方面担负着组织的职能”,因此,他指出,“城市是靠那些以农村经济中分化出来的非农业经济部门——工业、商业、运输业以及行政、文化部门而成长起来的”。从城市文化角度,亚里士多德古老的城市定义,也是人类最后的城市定义: “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order to live,they stay there inorder to live well”(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他们定居在那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二、各国采用的城乡定义评述
虽然各国采用的城乡定义千差万别,但其定义的基础离不开下列五个基本因素:
1、人口规模 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将凡是达到某特定最少人口限额的地方,视为城市。但各国所采用的最小人口限额是非常悬殊的。如乌干达和丹麦规定,凡超过100人的聚居地都可以称为城市,加拿大1000人,美国2500人,而日本则高达3万人。由于各国规定的城市最少人口限额不同,所公布的城市人口数和城市化水平的口径不一样,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对比各国城市化水平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2、人口密集 有时人口虽多,却分散在宽广的地域上,并且互不联系;有时人口虽少,但密集于狭小的区域。两者相比,后者城市色彩可能更加浓厚。日本提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方可算为城市区域。澳大利亚规定,人口密度最少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人口规模1000人以上的人口聚居地方可设市。
3、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 这一因素主要是根据历史、政治或行政的观点,而不是基于统计与物资设施的考虑,具有比较静止的趋向。
4、职业构成 将职业构成比例作为城市标准之一,其目的是要反映人口聚居地的经济活动。城市是依靠那些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非农业部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口聚居地居民的主要职业是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是必须集中较多的人口才能得到发展的。
5、城市设施 按此因素,凡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人口聚居地方都能设市。这些特征包括:完整的街道形态,连续成片的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下水道、自来水、供电、交通系统、医院、市场、教育机构、法院等。
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由于人口密度、城市设施要素难以数量化,较少用作区别城乡的标准。人口规模、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职业构成是比较普遍采用的城乡定义中的三个要素。
三、我国的城乡定义
我国所称的“城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国以来,我国设市和镇的标准经过多次变化,目前采用的是1984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和1986年9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中确定的设镇和市的标准。(一)设镇标准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二)设市标准
1、非农业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开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人员)6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2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市的建制。
2、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撤县设市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虽不足10万,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撤县设市。
3、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已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一个市领导多少县,要从实际出发,主要应根据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以及城市经济实力大小决定。
上述国务院的两个通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镇的发展。中国建设部消息,截止2002年末中国已有城市人口3.5亿,全国设市城市660个。(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6日 15:05 中国新闻网)§
1、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定义
1.1城市: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理的意义。1.2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的设计。在城市中哪些地方盖居民楼,哪些地方修马路,哪些地方建商业区,哪些地方建城市绿地,这些都不是凭空修建的,它们是经过成批成批的经济学家、建筑学家、系统工程学家、社会学家等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设计规划的结果。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很大,它将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城市的建设规模,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没有城市规划。那么城市的建设将会陷入混乱,后果不堪设想。例如,美国芝加哥的城市规划就比较成功、合理。它虽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是工业用地仅占城市用地面积的7%,商业贸易用地占4.6%。铁路、公路用地占7.5%,居住区用地占24.1%,公园及游乐场用地占4.8%,空地、绿地占24.1%,街道用地占24.6%,公用事业用地占3.3%。(主编:刘英健 编著:刘英健 《小学环境教育丛书-美化城市家园》)(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规划知识仓库
§
2、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管子。度地篇》有关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古城:唐长安 唐长安——里坊中正
前述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z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
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2.2.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2.2.2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2.2.3《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小区规划等 2.3外国现代城市建设概述
现代城市一般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次大战前、战后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2.3.1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市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十九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其二,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城市变革,其中诸如单轨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最为有力。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强烈震撼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产生了新建筑运动思潮,各国为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作出了一些努力;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经济复苏,建设活动兴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高层摩天大楼;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和酝酿新的世界大战的时期,建设运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的城市建设趋于停顿。具体内容如下1、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a、城市规划立法工作:当时,欧美一些国家认识到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1909年,英国第一次通过了城市规划法;同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德国、瑞典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规划行政机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b、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社会性综合社区”的一个成功实验,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c、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d、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e、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f、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2、1918~1945年的欧美城市 a、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b、英国的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的建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特征: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的有机组合和精心设计的独户住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的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位的思想。c、社区运动、邻里单一位与划区理论: d、区域规划: e、雅典宪章: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与规划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大纲指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列举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f、广亩城市: e、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g、三十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 h、苏联社会主义城市: 2.3.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具体内容如下:
1、英国的战后重建 a、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b、哈罗新城 c、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2、法国的战后重建 a、勒.哈佛的重建 b、勒.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
3、东欧、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
a、波兰的战后重建
b、苏联的战后重建
c、日本的战后重建 2.3.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十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一元化结构体系,即大城市只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环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1、五十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的势头十分猛烈,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而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五十年代的新城建设
3、五十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4、五十年代的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5、朝鲜平壤的重建
6、五十年代的科学城
7、五十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8、五十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9、五十年代的居住区
10、五十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11、五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 2.3.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各国政府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主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规划的范围从国土、从区域、从大城市圈、从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城市将进一步现代化,这包括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具体内容如下:
1、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2、六十年代以来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3、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的城市总体规划
4、六十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5、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6、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地
7、六十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8、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雕塑、街头壁画
9、六十年代以来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区
10、六十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11、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宪章分为11小节,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主要问题作了论述。这十一小节分别为: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宪章强调了“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等观点。
12、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2.4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2.5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城市全球化 空间市场化 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30% 中期阶段:60% 稳定阶段: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和特色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世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城市化道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中国城市发展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但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过去的讨论中,关于城市化道路主要集中在重点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或城市体系问题上。我们认为这确实是城市化道路问题,目前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即我们必须同时发展各类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因为每一种规模和类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弱点,都需要发展,不能以一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去代替另一类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城市化道路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城市化?实际存在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市场导向型。
1、政府主导型。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新建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建立工业基地。同时投资建设职工属宿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使在短时期内随着企业的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并按城市运行的新兴城市,并由此来推动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的提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主要是采取这一道路发展和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政府主导型发展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率的主要特点是:1)计划性很强,政府完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其他既定的条件和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决定城市发展的个数的规模。包括在特殊情况下减少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完全通过自上而下来实施,甚至是一级一级来实施的,一般居民和下级单位没有主动权和积极性;第三,城市化过程受到严格的行政控制和政策限制,最明显和突出的是人口政策和户籍限制,辅之以经济政策和其他手段等。政府主导型虽然在一定期内使城市得到 一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水平提高缓慢,造成城市水平的滞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不能不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自身的道路以政府主导型是分不的。
2、市场导向型。城市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选择的唯一的空间形式。没有完整的城市体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发展和扩大,就必须发展城市。可以说先有市,而后才有城市。一般说,市场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结果。例如,浙江的义乌市、福建的石狮市、浙江温州市的龙港镇等等,无不如此。充分显示了市场与城市相互促进和成长的过程和规律。这类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是:(1)城市投资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居民和政府同时进行投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和相关联的设施;居民投资建设住宅,包括购买住宅;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2)发展和建设速度快,协调性强,城市各项事业和设施一般都可配套建设,同步行进;(3)城市建设和发展,讲究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重复建设较少,更新换代快;(4)城市建设发展不仅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进而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改变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道路的模式,而更多地走市场导向型的发展之路。
我们必须指出,在一些地方,并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崇拜指标,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长命令,或制定规划,来规定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限、速度和指标,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指标,而不是着眼于从基础上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作为发展城市化基础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去着力去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农”问题,不去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严重关切和认真研究的。(二)城市化的特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和方针。特色的城市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不仅要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而且更要重视城市化的中国特色。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同样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城市化特色主要体现在:
1、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的主要任务。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高科技城市又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时期,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代,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一些城市,特别是处于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把发展信息产业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光依赖于传统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取决于信息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2、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经常表现为集中型的城市化,而信息化时期的城市却表现为分散型的城市化,或者说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同时发展,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居民向郊区和附近小城镇迁移开始出现苗头。因为信息时代,由于通讯技术和交通事业的惊人发展,使居民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可以远距离的分离。
3、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时推进。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加速实现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实现城市生活方式,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仍需要加速城市与农村在空间上明显分离的城市化进程,使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
4、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同时推进。在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城市现代化已经提到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实现,仍有继续加速和提高城市化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城市现代化与继续城市化的双重任务,形成相互推进的态势,现代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现代化。
5、大城市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同时推进。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一方面,城市化的总水平会相对低一些;另一方面,小城镇必须大力发展并容纳更多的人口。小城镇得到发展,建设好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里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体现了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特色。§3城市化
3.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2城市化进程的表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3.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和农村城镇化共同发展的方向。可供选择有以下几点。
确定城市带,划清都市圈 城市带即在城市化的战略中要坚持沿海、沿江和沿线的长远战略格局。目前能够首先获得共识的是北起珲春经大连包括环渤海,走烟台、青岛穿连云港到上海,再南下杭州湾经宁波、温州直达台湾海峡沿岸,从厦门绕至汕头连接大亚湾途经香港进入珠江口到达珠海、澳门,最后通过粤西沿岸和湛江到达北海、防城港。数千公里海岸线应该是未来最大的城市带。
其次,沿长江两岸沿线,和沿欧亚大陆桥的沿线(即东起连云港西至赫尔果孜口岸),要让内陆的城市向这两线集中,即今后 50年乃至100年内的城市发展的百分之七十要靠近这两条线。这一战略的要点是沿海和沿江铁路必须加速发展,才可能构建未来城市带的骨架。
都市圈即包括五大城市群,其整治战略是指辽东半岛的都市圈、环勃海京津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要有这五大都市圈的全面的城镇体系改造规划,改造期内可适当控制人口进入,然后逐步放开;与此同时,还可适时启动成渝都市圈的建设,拓展以武汉为中心的都市圈,对福建省的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也不要忽视。这是整个中国的多方位的增长点,必须认真培育。
在此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去设计此外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方针和具体的规划方案。这应该是十个五年计划乃至未来15年城镇化发展方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条道路共同发展 无论中国的城市化如何走,是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市为主,小城镇发展都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多元城镇化道路选择中必然要走的三条道路。
据测算,农村未来20年仍将有1.2-1.8亿剩余劳动力,目前进入农村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将近2亿劳动力,总计就是3.8亿农村人口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大部分逐步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将是今后中国多元城镇化道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引导安置得当既可为大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也可为中小城镇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缓解产业升级换代的就业压力。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达到 45%,加上现有的小城镇要上档次,提高质量和规模,未来小城镇发展可以容纳 28900万人口,超过目前大中城市的人口总和,将比目前小城镇人口增长70%,仍吸收了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0-50%。到那时,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将基本集中在小城镇里;农村的第三产业将有长足发展,就业人数可能超过第三产业;小城镇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7000万个,比目前的农村流动人口还要多。未来的小城镇将主要是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基地,特别将成为各种中介组织、金融组织以及营销组织的天地。因此,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近几十年内,小城镇发展是关键时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点在小城镇的扩容 如果我们不尽早规划,引导发展,要么超大规模城市密集发展将激化矛盾;要么过于分散孤立形不成规模分工的小城镇遍地开发也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目前重要的不是追求小城镇的数量,可以说数量增长的高峰期已过。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将在未来15年内达到其上限,平均每年发展数量以不超过450个为宜。要把重点放在追求小城镇扩容上,有规模才有集聚效应。在15年内可以集中发展1万个中心镇,平均每县3至5个,可将未来新吸纳人口的50%,约6000万人集中在这里;另外,还可以由目前平均每个小城镇0.3平方公里扩大到1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投资1亿元计划,2万个小城镇中有70%扩容,则可能需要投资总额9800亿元。15年平均下来,每年就要有650亿元,如果计算带动效应,则每年有不少于2000亿元的投资,每年约可增加800万人的消费。因此,扩大农村消费与增加民农民收入,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村就业是相辅相成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这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的方针。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2007年08月28日 14:27 阅读次数:1635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前期城市化时期
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达摩斯(hippodamus)的城市建设体系。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其主要特征是采用了方格网式的街道系统,并与城市的市场和公共建筑群结合起来。古罗马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vi~vius)在公元前1世纪博采众说,写成《建筑十书》,并在其中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与理论(尤其表现在从军事防御出发而设计的城市模式方面),在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到来的新的建设高潮中,又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和建筑师,诸如阿尔伯蒂(albeai,14n—1472年)、达·芬奇亿·d·vinci,1452—1519年)、帕拉第奥(a·p~adiv,1508—1580年)、斯卡摩锡等。他们在论及建筑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的理论和城市模式。阿尔伯蒂在其《建筑论》中开宗明义地谈选址与环境,述及用地划分,郊区道路景观设计等广泛内容。斯卡摩锡在设计其“理想城”时,设想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广场,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在西方古代和中古社会中,虽说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学科,但建筑学中包含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当然,在其它有关学科中也已经有人注意到对城市的研究。
从中国封建社会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思想大繁荣的时期。《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中都记载有当时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看法。在这些论述中,比较辩证地阐明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在一定地区,山川、陵谷、都邑、道路和农田的占地应有适当的比例;城池的大小要与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呈一定比例关系),关于城市的用地选择与规划布局(城市建设如何“因天材,就地利”,要讲求实效„„),关于城市建设如何符合军事要求(如城址的选择,城市的规模,土地的利用,筑城的原则„„)等等;都是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实际建设经验的总结或理论的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成就中最为重要的是都城建设,都城被认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历代的统治者对之特别重视,立定典章,指导建设。因此它典型地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成就,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都城规划的论述也甚多,其中以《周礼》所定的一些原则最为完整也最重要,影响后世达二千多年之久。《考工记》的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
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都城建设一脉相承,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还采用了大小城的制度,体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要求。演变到汉长安,都城中的宫殿、闾里、市肆、道路、园林等城市的各个要素的建设,已集中在一个城垣内,城市开始组合成整体汉长安城形制的形成,是我国都城前期规划形制的开端。其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进一步加强了全面规划,它的规划布局,对我国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
唐长安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城址的选择,规划分区的形成,宫城坊里、市肆园林的划分,方格形街道系统的拟定,水系的开拓,中轴线的运用,街道绿化的建设,城廓的建造,宫廷、坊里、宗教、园林建筑群体的组合,个体建筑的构成及艺术形象与风格的创造,建筑绘画雕塑的结合等等,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都有重要的创造。长安的城市建设成就是灿烂的盛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巨大的艺术晶”。
元大都、明清北京,继承和发展隋唐长安和宋东京的优秀传统,结合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并有意识地参照《考工记》的模式,它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集我国都城形制之大成,经过进一步的创造,达到了我国后期都城发展的新高峰,也是最后的结晶。北京至今仍然不失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遗产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实例。都城的建设规划对地方城市的发展也饶有影响,如唐以后的州县城制,就多是从“里坊”之制影响演化而来。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统一,城市建设多有规划。总的说,城市布局用地分区,建筑布局和道路系统等等,比较严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地方城市布局受制度的约束相对要少些,更能结合具体条件,不拘一格,因而更富于变化。例如同为行政中心城市,居于江南的平江府(苏州),与成都、广州的布局形态就很不一致。
无论东西方城市,城市园林建设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造园活动历史悠久。早有战国时期人们便造园囿,筑台榭,以至修建离宫别馆。到明清时皇家禁苑和私家园林均达一时之盛。在两河流域,人们在乌尔城等观象台建筑群中种植树木,在巴比伦建设了“空中花园”,在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453年建都后设黄金角(the goldenhom)建设园林。西欧中世纪的城镇内部虽很少有园林建筑,但它们的规模很小,故也能与大自然结合。欧洲城市中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兴造园林之风大盛,并一直持续到近代。可以说,在古代环境建设中,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影响。(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名同志去实现。
二、田园城市理论
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
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1)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
(2)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
(3)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
(4)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40万人。
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交通矛盾;(3)绿地少; 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2、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响。
(三)《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1、《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改组、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2、《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少;
3、《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地布置,4、《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太少。
5、《大纲》认为道路的主要问题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6、《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7、《大纲》最后指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五、马丘比丘宪章1、1978年12月,一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2、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3、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
六、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一些居民服务设施。
2、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
3、小区规划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
4、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七、有机疏散理论
1、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把贫民窟比喻称“瘤”,城市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一样,要动大手术,要从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3、他从生物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4、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5、19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尖锐的质疑。
八、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 理解。
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九、城市设计研究1、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2、《城市意向》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发现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3、70年代吉伯特和林奇的有关物质形态的分析不仅被冷落,还受到众多攻击,城市规划为谁创造美成为规划师的根本立场4、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机理,再现城市生命力。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工具之一。
十、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2、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3、《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十一、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20世纪70年代,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称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
2、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90年代,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的文献。
十二、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封闭: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复合: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二)、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三)、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的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造成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原因之一是机械的社会观,之二是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
(四)、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规划决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一)、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分析的广泛性:数据收集、分析角度、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论证手段
成果的弹性: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发展。
(二)、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1)规划技术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方式是横向的,复合的。(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
三、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一)、城市全球化
(二)、空间市场化
(三)、信息网络化
(四)、全球城市化
第二篇:城市规划师复习题
城市规划师复习题
考试类型
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符合题意。少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总分100分,及格线基本在60分左右
该套模拟题中,涉及较多建设部最近几年出台的文件等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施行)《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规[2002]218 号)《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 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11 月1 日起施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年2 月1 日起施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 号)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学家把城市化看作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据此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才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分析,60%的流动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4强流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仅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5%,足以证明上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弱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赖地缘关系,因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答案:A 解析: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而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可见,城市化并不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
4.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社会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城镇群不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
B .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C .城镇体系发育和完善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D .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
答案:D 解析: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据此分析,A、B、C答案是正确的。虽然目前做城镇体系规划是按照行政区域(如省、市、县等),但并不是说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城镇均构成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比如部分城镇可能与区域以外的城镇发生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因而,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是不正确的。
5.唐长安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括().A.中轴线对称
B.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C.规整的方格路网 D.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6.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巴黎改建对城市结构进行了重组,这项重组是通过()来实现的。A.工人住宅的建设 B.道路系统的改造 C.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D.市政建筑物的建设
答案:B 解析:该题的答案在教材中比较明确。豪斯曼对巴黎进行的改建以道路系统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结合整治街景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从而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方面的基础。
7.《马丘比丘宪章》将下列哪项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A.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B.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C.人的需要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D.城市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C 解析:《马丘比丘宪章》正是看到了《雅典宪章》功能主义对城市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割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8.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效应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城市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
B .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垂直性的地域分工体系
C .全球化主要是对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产生影响,对中小城市的影响很弱
D .全球化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全球化对中小城市影响很弱的说法是不妥的,有很多中小城市(如江苏昆山、东莞虎门)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9.城市规划以区域规划为依据的主要理由是()A .区域规划的空间范围比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大
B .区域规划的内容比城市规划的内容更广
C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D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离不开生产力的布局和地域分工
答案:C 解析:应该说这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或者说城市规划离不开区域规划的主要理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将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空间结构等众多方面。打个比方,离开了区域,城市则犹如“无水之鱼”。
10.对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对土地资源的安排与使用都是这两个规划的重要内容
B.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相同年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C.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范围土地的合理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涉及城市范围以外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D.两个规划都应以规划期内市域及中心城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为依据
答案:C 解析:根据两个法律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答案C强调了城市范围内外的差别,表达不正确。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是()A.具体落实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B.确定预期的环境目标,具体制定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C.保护城市规划区内的自然环境免受城市建设的破坏 D.结合城市设计,布置廊道、节点等生态基础设施
答案:B 解析: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即在所确定的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制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答案A、C、D是实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些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12.根据国家标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的总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控制在()。A.50-65% B.55—70% C.60-75% D.65—80%
答案:C
解析: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第4.3.5条,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其中居住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工业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5~25%、道路广场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
1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与潜水相比,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水质更稳定
B .在同等地震烈度区内,地基越软,造成的震害越严重
C .为了节约城市建设投资,城市中不同的地区不一定采用统一的防洪设防标准
D .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受雨水浸泡后,土壤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上部建筑的下沉
14.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A.公共服务设施 B.人口密度 C.土地区位 D.用地结构
答案:C 解析: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近期内建设和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其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经济构成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包含了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因此,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不包括土地区位。土地区位的评价应含在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中。
15.下列表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受日照辐射影响,空气从山坡吹向谷底,形成谷风
B .受地势影响,在山谷地带比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C .在山地背风面,受涡流影响,大气污染要比迎风坡严重
D .盆地城市静风频率要远高于平原城市
答案:A 解析:如图是谷风的形成示意图。
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叫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焚风
京报网 www.xiexiebang.com 2007-03-28
新华社讯台北消息:台湾台东地区昨天出现罕见的“三月焚风”现象,当地最高温度短时间内蹿升至37.4摄氏度,打破了台东百年来同时期的气温纪录。
根据岛内气象部门的资料,台东27日上午9时48分开始刮起“焚风”,直到13时43分才退去。突如其来的高温使原先穿着长袖衣服的当地民众赶紧换穿短袖衣物,原本尚未开放冷气的办公室也纷纷打开空调制冷,农民忙着浇水帮农作物降温。
“焚风”是指暖高压气流受到山脉阻隔,迅速挤压,产生瞬间高温、干燥的天气现象。台东气象站主任林寿赐表示,“三月焚风”相当罕见,主要是受到锋面前缘的西南气流影响。台东从1901年至今,3月份气温大部分都在20至25摄氏度左右,这次飙高至37.4摄氏度打破了百年纪录,此前的3月份高温纪录是1996年的37.2摄氏度。
飑(biao)线
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大风现象。“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
沿飑线可以出现雷暴,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飑线是强对流系统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系统之一。
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此外,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
16.就某一具体地块而言,它的区位就是指()。
A.它在城市内的地位
B.它在道路交通网中的具体节点位置
C.以经纬度表示的地理位置
D.它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土地区位应该包含派生因素层的“繁华度”和“交通通达度”,而这两个派生因素层又包含了众多的因子层,即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道路功能与宽度、公交便捷度等,可见答案D的表述更为准确。
17.在进行城市工业布局的时候,下列哪项并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A .用地要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B .职工住宅要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服务
C .相关企业要有较好的联系,便于开展相关协作
D .要选择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区
答案:B 解析:城市工业布局更多的是考虑A、C、D的内容,虽然B也很重要,但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18.根据所给的风玫瑰图,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城市机场的跑道方向应为西北一东南向
B .居住用地布置在西南向,工业用地布置在东北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给的风玫瑰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根据风向知识,机场布局应与风向基本一致,即其跑道方向应为东北-西南向;工业用地应该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即布局在西南方向;楔形绿地从东北方向引入,便于将新鲜的空气传输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19.城市体育中心的布局要充分考虑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必须与下列哪个等级的道路相联接?()A .城市快速路 B .城市主干路
C .城市次干路
D .地区的步行路
答案:B 解析:该题如是多选题,那么正确答案就是A和B。作为单选题,其答案只能是B。由于体育中心需要快速的人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支撑;而人流的集散更多的是在城市的生活性主干路上活动,故其答案应该是B。
20.我国居住用地分类中,下列哪项不是构成二类居住用地的条件?()
A.市政公用设施齐全
B.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C.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
D.有较好的绿地生态环境
21.下列哪项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危险品仓库的布置应与使用单位的位置方向一致
B.蔬菜交易市场应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干道入口
C.油库的布置应远离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
D.供应仓库应尽量布置在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
22.下列有关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
B .近期建设规划只需要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
C .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分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D.近期建设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答案:B 解析:近期建设规划除了需要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以外,还要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等。
23.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 .工业区布局应考虑企业间的生产协作
B .危险品加工企业不宜布置在城市的上风向
C .加工业企业应尽量在市区内集中安排
D .城市水厂不宜安排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24.下列哪种规划可以作为城市当前开发建设及管理的直接依据?()A .详细规划
B .分区规划
C .总体规划
D .城镇体系规划
25.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认识是不正确的?()A.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应与中心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一致 B.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6.下列哪项属于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的内容?()A.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B.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C.城镇的职能分工
D.城镇等级和规模结构
27.下列哪项涉及城镇体系规划物质要素的规划内容?()
A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B .确定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C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
D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8.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时,通常将城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类型,以下哪种具体划分是不妥的?()
A .工业型的城镇
B .商贸型的城镇
C .旅游型的城镇
D .生态型的城镇
29.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依据是()。
A .可以准确预测规划远期的人口数量
B .在某一时间段内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时间,是一组相关的线性函数关系
C .城市人口遵循直线增长的规律
D .已掌握了充足的城市人口历年变动的资料
30.某适度发展的城市在未来发展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平均综合增长率法(自然增长+机械增长)预测规划期的人口规模,下列哪项数据是适宜的?()。A.自然增长率1%、机械增长率7%左右 B.自然增长率0.5%、机械增长率0.5%左右 C.自然增长率3%、机械增长率0.5%左右 D.自然增长率0.5%、机械增长率3%左右
31.与大城市相比,我国小城市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流动人口数量多 C.农业人口比重大
D.城区人口密度高
32.下列哪项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确定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论证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B.确定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论证城镇体系结构
C.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
D.论证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原则问题
33.下列哪项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近期建设规划,一般是城市建设五年期实施性规划
B.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宏观目标下的分期实施具体要求
C.近期建设规划是在空间地域上落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D.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中各专业规划近期建设的汇总
34.下列哪项是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A .确定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界线,规定其适建或不适建要求
B .对城市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作进— 步安排
C .规定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求
D .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
35.下列哪项关于分区规划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 .大城市、中等城市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B .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C .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分区范围进行规划
D .根据近期建设与开发要求编制分区规划
36.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收集的基础资料?()A.土地利用现状
B.产业结构现状 C.人口分布现状
D.土地经济分析资料
37.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表述,下列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B.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结合当前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和地区进行编制 C.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D.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房地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38.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中要求有容积率奖励与补偿的规定,指出下列哪项符合容积率奖励的规定?()
A.规划地块增加了公共开放空间
B.规划地块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
C.规划地块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
D.规划地块被相邻地段高大建筑物遮挡
39.下列哪部分内容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规定的内容?()
A.总则:规划的目的、依据、原则等
B.建设条件分析
C.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D.奖励和惩罚
40.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需要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下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
B .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
C .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
D .小区服务设施(居委会、派出所、商店)
41.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下列表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方法是地形图判读
B.经济环境调查的核心是了解城市建设资金状况
C.生态环境调查要重点摸清环境容量
D.历史环境调查主要是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
答案:D 解析: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地形图判读;同样,城市建设资金状况也是经济环境调查内容的其中一项;生态环境调查的重点是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排放情况,而环境容量是根据现状与规划情况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而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是历史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
42.确定旧城改造回迁率的首选方法是()。A.类比法
B.问卷调查 C.房屋普查
D.德尔斐法
43.在城市规划调查研究时,下列哪项不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A.城市环境质量
B.城市性质
C.城市的历史沿革
D.城市产业结构
44.下列说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该立足于争取跨流域调水,同时做好本地的开源节流工作
B.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C.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城市,多年平均开采数量不应该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
D.在夏季出现供水紧张局面时,应首先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
45.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是()
A.生活居住用地
B.小区用地
C.居住区用地
D.新村用地
46.下列哪项是中高层住宅的层数?()A.7-9层
B.10-11层
C.11~12层
D.12-16层
47.居住区用地内,计算道路用地面积,下列哪项是不符合规定的?()A.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B.组团道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C.宅间小路按实际用地面积计算
D.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停车面积,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答案:C 解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对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的计算做出下列规定:(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8.指出下列哪项是关于城市交通系统基本概念的正确选项()
A .城市交通系统支撑着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B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C .对外交通设施布局是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内容,不需在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考虑
D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应该考虑城市交通组织管理问题
答案:A 解析:首先排除C和D。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三个系统组成,故答案B也是不准确的。而城市的用地布局、规模,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的支撑,可见A是正确的答案。
49.城市中心地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可以按下列哪项指标规划?()A .市域机动车辆数的15--20% B .市区机动车辆数的15--20 %
C .规划城区机动车辆数的15-20 %
D .社会拥有客运车辆数的15-20 %
50.指出下列哪项是—般中、小城市干道网密度的建议值()A .1.5—2.5 公里/平方公里
B .2 -3 公里/平方公里
C .2.5—4 公里/平方公里
D .5 -6 公里/平方公里
51. 交通出行调查的目的是()A .了解现状城市交通的分布
B .分析现状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C .得到现状城市交通的流动特性
D .计算交通模型的参数
52.下列哪项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政策采纳的要点?()
A .不鼓励发展私人小汽车
B .优先发展自行车交通
C .在现代化程度高的发达城市或发达地段要充分考虑私人汽车的发展趋势
D .在城市市区内要建立货物联运中心
53.大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标准—般为()A .500-700 人/ 辆标准车
B .800-1000 人/ 辆标准车
C .1000-1200 人/ 辆标准车
D .1200-1500 人/ 辆标准车
54.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城市的高压送电线路不宜穿过城市的中心区和人口密集地区 B.高压架空线路的电压越高,高压走廊的宽度越宽 C.高压线路转弯次数越少越好
D.市区高低压配电线路不能同杆架设
55.城市热电厂的选址不需要考虑下列哪项条件?()
A .位于城市河流下游
B .接近热负荷中心,减少输热管网投资
C .交通便捷,便于燃料储运和灰渣排除
D .地基稳固,避免占用耕地
56.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中不包括的内容是()。
A .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
B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C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效应
D .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57.从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垃圾容积的角度考虑,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的选择顺序是
()。A.堆肥、焚烧、热解、填埋 B.焚烧、热解、堆肥、填埋 C.热解、焚烧、堆肥、填埋 D.焚烧、堆肥、热解、填埋
答案:B
焚烧、热解、堆肥、填埋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采用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焚烧法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该方法占地少,处理量大,在保护环境、提供能源等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焚烧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容积——在四个答案中首先排除A和C。
在B、D中就要判断热解、堆肥两个方法对垃圾容积的影响程度。热解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500-1000C)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固三类产物;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并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是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从理论上判断,热解与堆肥两个方法相比,热解对垃圾容积的影响程度可能更大一些。
58.城市居住用地,适宜规划的最大坡度不得大于()
A.5%
B.8%
C.10%
D.25%
5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包括下列哪几个层次?()
① 总体规划; ② 分区规划; ③ 控制性详细规划; ④ 修建性详细规划; ⑤ 城市设计; ⑥ 总平面设计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③④⑤⑥
D . ①③④⑥
60.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一般不包括()。A.防洪工程
B.抗震工程 C.人防工程
D.防疫工程
61.从抗震防灾角度,下列表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疏散通道的选择应该保证两侧没有建筑物
B.疏散通道应该保证至少一侧为开敞的空间
C.疏散通道的宽度应该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仍不至于阻断通行
D.疏散通道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应该不超过通道的宽度
6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下列哪项做法是正确的?()
A .规划各种工程管线可采用自定的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B .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C .各种工程管线考虑在道路用地范围内对称布局。
D .各种工程管线在同一空间内应尽可能分散布局。
答案:B 解析: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本原则包含:采用统一的坐标、标高系统;与总平面(不影响远期使用)、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规划;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等。
答案A自定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显然不对;各种工程管线的“对称布局”、“分散布局”也是没有依据的。
63.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定,下列哪项是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包括的指导性内容?
()A.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安排 B.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C.城市住宅建设的规模和实施时序 D.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
答案:B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一)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二)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三)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四)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64.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首先应()。A.向全社会公布并征询意见
B.征求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D.组织专家论证并报同级人大批准
答案:C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审批程序。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报城市人民政府;
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前,必须征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意见; 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其中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报建设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传媒和固定的展示方式,将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布。
65.下列哪组是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层次?()A.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B.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建历史文化遗产;维修历史文化遗产 C.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D.调查历史文化遗产;报批历史文化遗产;公布历史文化遗产
66.下列哪种颜色线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A.红线 B.绿线 C.蓝线 D.紫线
答案:D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红线则指道路范围。
6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下列哪项说法符合规划编制的要求?()
A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规划
B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制定保护框架、确定建筑控制高度的规划
C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带有全局性、专业性较强的规划
D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的规划
答案:C 解析: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包括:保护城市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制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要注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扬与继承;突出保护重点,不提倡文物古迹重建等。答案A、B、D均有所片面,不能涵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所有内容,只有C是较为准确的。
68.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下列表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 .城市边缘的菜园、果园等生产性的园地属于其它用地
B .生产苗木、花卉的圃地属于城市绿地的范畴
C .宽度小于8 米的独立绿地不计入城市绿地
D .生长乔木或灌木的防护林带不计入城市绿地
69.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确定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和主要功能,其中一般不包括()。
A.生产绿地
B.公园绿地 C.防护绿地
D.专用绿地
70.城市污水排放系统规划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划分排水区域
B.确定排水制度
C.污水处理厂布局
D.排放口选址
71.根据经济基础理论,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基础产业?()
A.钢铁企业
B.自来水厂
C.建筑装修公司
D.软件开发公司
E.大型水泥厂
72.下列有关《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描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雅典宪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依据 B.《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有效的 C.《马丘比丘宪章》认为要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D.《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布局中要考虑经济效率 E.《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布局中应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73.在预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时,下列哪些属于评价城市社会发展的指标?
(A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B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C .平均每万人口中小学生在校人数
D .旅游人数与收入
E .老龄人口的比重
74.下列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表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B .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
C .大城市所辖范围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 .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较密集的地区
E .城市与区域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75.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是(A .柯布西埃的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
B .戈涅的工业城市设想
C .索利亚· 玛塔的指状式规划
D .西谛的线性城市
E .格迪斯的城市—— 区域思想
76.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盛行风向
B.下垫面
C.地质构造
D.工厂数量
E.建筑密度
77.根据《城市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长途客运站属于公共设施用地
B.交通指挥中心属于公共设施用地)))。
C.城市快速路属于道路用地
D.规划区内的村镇与城市之间的公路用地属于水域或其他用地
E.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属于居住用地
78.下列表述中哪些是不正确的?()
A.组团式城市是小城市最佳的空间布局
B.组团式城市应当在每个组团内安排适宜的居住和就业岗位,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
C.组团式城市与集中式城市相比,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D.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E.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应在各方向上都有一条以上的道路与其他组团相联系
79.下列哪些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A.基本农田保护区
B.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
C.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D.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E.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
80.下列哪些项的描述是正确的?()A.城市步行商业街不宜在城市干道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B.居住区是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C.城市道路红线是指城市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控制线 D.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E.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81.下列哪些选项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关于人口规模专题研究的工作?()A.调查市区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职业构成B.根据城镇化战略,论证实现市区人口增长的途径
C.采用区域分配法,研究市域人口在各城镇之间的分布变化
D.基于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预测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E.根据市发改委提供的国有企业发展计划,确定基本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并据此预测市区人口规模
答案:A、B、C、D 解析:前四个答案均是在人口规模专题研究中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答案E实际上探讨了劳动平衡法是否还适用的问题。
劳动平衡法依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将城镇人口划分为基本、非基本人口两个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项目分配,在此背景下,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划分是相对确定的。因此,采用劳动平衡法就能较好地预测城镇人口规模。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城市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招商引资)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发展计划中基本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是难以预测全市人口的发展规模的。
82.根据各地城市规划实践经验,下列哪些选项是当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应强化的内容?()
A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 B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C .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D .完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防止重复建设
E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空间管制范围
83.下列哪些图纸属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提供的成果?()A .县域综合现状图
B .县域人口与城镇布局规划图
C .近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图
D .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规划图
E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84.在预测建制镇的用地规模时,下列哪些项的人均用地指标符合建制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单位:平方米/人)A .>40 一 ≤60
B .>60 一 ≤80 C .>100-≤120
D .>120 一 ≤150 E .>150-≤180
85.根据建设部颁布的《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以下哪些属于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A.近期建设重点 B.近期发展规模 C.近期发展区域 D.城市主干道走向
E.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布局
答案:A、B、C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二)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三)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D和E不属于强制性内容。
86.在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影响地块容积率的主要因素有()。A.现状人口密度
B.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C.规划范围的基准地价 D.地面建筑的质量 E.城市景观的要求
87.容积率与地块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等指标有密切关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些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容积率是地块建筑密度与建筑层数的乘积
B.当地块面积不变时,容积率与地块总建筑面积成反比 C.当地块建筑总面积不变时,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成反比 D.在一定的容积率规定下,建筑层数与建筑密度成反比 E.当地块面积与建筑层数不变时,容积率与建筑基底面积成正比
答案:A、D、E 解析:容积率是地块建筑总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建筑密度是地块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用地的比率,建筑层数是总建筑面积与基底总面积的比值,三个概念经过换算,可得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可见A是正确的;B、C应该是成正比;根据上述概念,可知D、E是正确的。
88.居住区用地范围内绿地率的计算,不应包括()A.公共绿地
B.道路绿地
C.屋顶绿地
D.单位所属绿地 E.晒台绿地
8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居住区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规模,其主要依据是下列哪些因素?()A.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要求 B.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 C.可与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
D.考虑到水域、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 E.适应居民出行要求
答案:A、B、C 解析:主要依据包括:
(一)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组团级),如组团绿地、便民店、停(存)车场库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小区级),如小学、社区服务等;对一整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即配套公建的设置,对自身规模和服务人口数均有一定的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以上,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
(三)能与现行的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人口规模与居(里)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一致,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0~50000人一致,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90.下列关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叙述哪些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善的?()A.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B.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C.由于面对市场,应对整个城区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要在用地范围内,把所要建设的建筑,道路、绿地及有关设施,都做出具体布置、安排
E.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基础
答案:B、C、E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而“上一层次规划”即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故B是不准确的;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要是针对当前或近期要进行建设的地区,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故不需要对整个城区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基础,故E也是不正确的。91.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A .建筑空间组织,环境景观规划,总平面图布置
B .各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计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E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
答案:B、C、E 解析: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B、C、E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92.下列哪些选项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A.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B.确定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
C.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D.提出恰当的城市交通政策
E.通过交通投资提高交通可达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答案:B、D、E 解析: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包括: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率;确定城市合理的交通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联合运输潜力,使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设施;通过交通投资提高交通可达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满足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运行速度的前提下,把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的财政补贴和科学的、多元化交通经营,并尽可能使价格水平接近经营成本。A、C属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
93.指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城市交通政策是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城市交通观念和行为的准绳
B .城市交通政策是关于交通技术和交通经济的政策
C .城市交通政策是制定交通法规的基本依据
D .城市交通政策是关于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
E .城市交通政策应随城市交通状况变化而适时修订
94.在选择排水体制时,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虽然合流制的总造价低于分流制,但是— 般而言排水体制的发展方向是分流制
B .干旱地区的旅游小城镇宜采用合流制排水体制
C .合流制管渠中的水量比较稳定,有利于泵站的稳定运行
D .分流制管渠中的水质变化不大,有利于污水处理
E .分流制将污水全部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
答案:A、D 解析:答案A正确,是因为分流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答案B不对,“干旱地区”如采取分流制,还可以通过集水的办法解决部分用水问题;答案C中“合流制管渠中的水量比较稳定”不一定,因雨量大小并非人为可以掌控;答案D分流制管渠中要么是污水、要么是雨水,其水质变化不大,有利于污水处理;答案E分流制难以有效地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
95.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燃气工程规划时,须完成哪些工作?()A.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B.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C.燃气厂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D.确定燃气配送管网的压力等级 E.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96.管线共同沟的敷设应该符合哪些规定? A.热力管道不能与通信电缆共沟敷设 B.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共沟敷设 C.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共沟敷设 D.煤气管道不能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E.排水管道应该在热力管道上部敷设
97.下列哪些工程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面?
A.给水输水管线
B.燃气输气管线
C.雨污水排水
D.电力电缆
E.给水配水
98.在各类城市中,下列那些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A.消防指挥调度中心
B.消防站
C.消火栓
D.消防水池
E.消防望塔
99.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定,下列那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能够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和街道
B.能够反映城市历史典型特色
C.街区视野所及的历史风貌基本一致
D.如果历史街区已破旧,不能带来旅游、商业价值,就不能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E.具有外国建筑风格或中西合璧混合地区,能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答案:C、D、E 解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有:风貌完整性——有一定规模,较为完整,在地区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真实性——有一定比例的真实(有形)遗存及无形文化资产(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生活延续性——仍然是具有活力的社区。答案C“历史风貌基本一致”不一定,只要能够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即可; 答案D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设立,着重看其历史、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旅游、商业价值”; 答案E中,“具有外国建筑风格或中西合璧混合地区”还要根据以上基本特征中的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来予以综合判断。
100.在进行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时,常常需要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比如()
A.城市背景 B.城市对景
C.重点视廊
D.城市门户
E.户外广告
后记
本套模拟题很难,本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答案与解析做完后,不禁长嘘一声,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述100道题相当的不容易,稍稍能给我们以安慰的是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及格线基本在60分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套题没有标准答案,本人给出的答案和解析仅供各位考生参考,如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第三篇:注册城市规划师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2008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 P13 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
(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与乡村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
第四篇:为什么要做城市规划师
建设工程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要做城市规划师
一种年轻的职业
规划出现于19世纪晚期规划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职业,它同时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职业。它产生于19世纪末的城市危机。
城市规划是一种为拥有各种不同才能与志向的人们提供广泛机会的职业。但是,与医生、建筑师、律师、工程师等职业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师的工作鲜为外行所了解。这个职业的名称--“城市规划”,直接且具象。城市规划是对未来的城市区域进行规划。不过,这种对规划师工作字面上的描述仅仅只是抓住了皮毛而已。
许多规划师为政府机构工作。为城市、村庄或城镇工作的规划师要与执政的官员打交道,承接规划委托书,帮助他们了解社区的规划需求与机遇,然后帮助其做出有利于社区未来发展的最佳决策。
规划行业的就业情况
具体说来,属于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其他就业途径,一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相关信息咨询及决策顾等,如房地产策划师、区域经济咨询顾问,这些职位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在经贸投资、市场运营等方面有所涉猎。
二是市政建设领域的,即在上文提到的具体设计规划外,从事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区域规划与划分等工作,需要就职者具备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乃至民俗学等在内的相关知识。
三是设计类的,这里主要指建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展览设计师等其他类别,需进行相关的实践。
四是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如地理学、社会学、考古学等视角下研究城市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师也可以在综合其他学科、日益丰富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向更高更深更广的科研领域进军。
建设工程教育网常年提供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考试辅导培训
第五篇: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办法
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促进城市规划事业科技进步,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发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办法》要求以及国家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旨在使其适应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城市规划在编制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动态,使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以完善其知识结构,保证其在行业内的长期执业水平。
第三条 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凡通过注册城市规划师初始注册和非初始注册的人员、延时注册的人员、暂停后重新执业的人员均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完成相应的学时。
第四条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对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进行认证。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全国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和涉外训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具体课程培训,或与相关机构共同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管理机构组织本地区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机构原则上为专业学科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划院所等。
第五条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成立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委员会领导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编制及审定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等,组织编写、审定培训教材。
第六条 未经认证的培训机构可通过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系统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提出认证申请。未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认证并备案的培训机构擅自进行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等相关活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不予认可相关继续教育学时,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管理机构和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认证备案的培训机构应通过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系统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上报课程计划、课程教材、师资名单、课程内容等。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继续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条件,并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认证后备案,方可进行培训工作。
第八条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通知均应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官方网站上公布,注册城市规划师应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官网上对相关课程进行报名。
第九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可以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官网上进行跨省课程报名,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第十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继续教育学时制度以一天课程计算 6 学时,每个五年注册有效周期内不得少于 180 学时,其中90 学时为必修课学时,90 学时为选修课学时。原则上注册城市规划师每半年应完成 20 学时,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各 10 学时。每一年参加继续教育原则上不得少于 30 学时。一个注册有效周期内的继续教育学时可按次计算,也可累计计算。一个注册有效周期内,必修课超出 90 学时的超出部分可计入选修课学时。
第十一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的学时计算中,参加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在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主讲授课、在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中获奖所获得的学时计为必修课学时;其它学时均计为选修课学时。
第十二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的学时计算方法如下:
(一)在注册周期内,参加考题设计和审题工作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负责有关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政策标准的制定和组织编写、审查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教材编写的人员可相当于完成当前一个注册周期内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
(二)在注册周期内参加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人工阅卷一次,可相当于完成继续教育必修课 100 学时。在注册周期内连续参加两次或两次以上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人工阅卷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相当于完成当前一个注册周期的全部继续教育 180 学时。
(三)在继续教育各项课程中主讲授课的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讲授课一次,计 24 学时。
(四)在两年一届的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中,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目一等奖的项目,按相关规定上报的项目完成人相当于完成继续教育 18 学时;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目二等奖的项目,按相关规定上报的项目完成人相当于完成继续教育 12 学时;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目三等奖的项目,按相关规定上报的项目完成人相当于完成继续教育 6 学时。
(五)注册城市规划师参加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认证并备案的会议,每次会议不超过 9 学时。其中,全国性专业会议按实际参会天数计算,一个注册周期内总共不超过 60 学时。此类会议中作为主讲专家的注册城市规划师计 24 学时,会议论文发言演讲人及其它署名作者计 12学时;
参加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认证并备案,由省规划协会、学会和其它机构举办的不少于 100 人的学术会议,按实际参会天数,一个注册周期内总共不超过 42 学时。此类会议中作为主讲专家的注册城市规划师计 15 学时,作为会议论文发言演讲人及其它署名作者计 9 学时。
(六)在正式出版的经过认定的核心期刊或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署名作者相当于完成 18 学时。
(七)出版发行城市规划专著或最新城市规划技术译著 5 万字以上,相当于完成选修课 24 学时;5 万字以下相当于完成选修课 12 学时。
第十三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委员会对全国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开放注册城市规划师公开反馈意见通道,并进行不定期调研,对培训质量差、执业人员反映问题多、长期不开展培训工作等的培训机构、抽查不合格且未及时整改,以及举报问题经查属实的培训机构,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委员会保留撤销其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格的权利。
第十四条 为保证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质量,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委员会将建立师资库,保证授课师资的基本水平,强化师资培训制度。
第十五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所在单位应重视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责任督促其参加继续教育,并为其参加继续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十六条 注册城市规划师要遵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考核。
第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实施办法自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一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