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李叔同(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3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李叔同(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李叔同(最终版)》。

第一篇:认识李叔同(最终版)

认识李叔同 ——读《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曲淡淡的离愁让我认识了李叔同,柔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让人听来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然而读过《弘一法师》才知道,要取得对李叔同的全面认识,仅凭着一首《送别》是远远不够的。原来,李叔同不仅仅是一位词作家,他的卓越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美术方面,他在我国是最早教授《西洋美术史》的人,是最早倡导人体美术教学的人,是最早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在话剧方面,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话剧剧本《文野婚姻》,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了我国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在音乐方面,他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创作了我国第一首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他的《送别》、又是在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有人将在中国艺术史上拥有这么多第一的他,推崇为“中国近代艺术之父”。

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他的“三层楼”的生活态度。他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将人生喻为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在这三层楼的“人生”里,有人懒得或无力走楼梯,就住第一层,把物质生活搞得很多很多,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久住在里,专心学术文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二层还不满足,再爬,到了三层楼,这就是灵魂世界了。在这里的做人很认真,他们以为钱财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弘一法师就是这类“人生欲”很强之人。

李叔同出身世家,父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开银庄。他们家道殷实。这是李叔同的第一层楼。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托起了中国现代音乐、绘画,传承中国书法、篆刻、诗词的使命。这是他的第二层楼。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艺术的最高点就是信仰,作为艺术大师的李叔同皈依佛门,成为中国律宗第十一世祖——弘一法师,也就实属必然了。

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他提出了: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他的出发点是向上的,并非厌世。他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还经常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了两个字——自由。

第二篇:李叔同事迹

李叔同

法号: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原籍:浙江平息

弘一法师(1880-1942)

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有人说,李叔同学什么像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确实,他深谙文墨,懂美术,解音乐,演话剧,唱昆曲,玩篆刻,通佛法,多才多艺,不仅自身情操高雅,还时刻心系劳苦大众,心怀天下苍生。当年鲁迅深感医人不如医心而毅然而然弃医从文,忧国忧民,而弘一大师竟 道:直面人生,叹人生诸行无常,人在“呼吸间”而中途归佛。面对随时都可能的死亡的威 胁,下等者发增上生心,如同古代的帝王一样,追求长生不老,或者只是祈求来生的长寿富 贵;中等者则是发厌离心,成阿罗汉、辟支佛,做个自了汉;上等者则能发菩提心,行菩萨 道,自度度人。凤凰卫视曾有一段视频说叔同出家原在惧死,叔同出于此却悖于此,人既知 必有一死,惧又何妨,贵在叔同乃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上等人,是一位实实在在值得称 道的智者和大师。正如丰子恺颂扬恩师为“十分像‘人’的人”。鄙薄不知佛法的我只是知 道一公乃真佛者,一件亲手打满224块补丁的袈裟,一双穿了15年的芒鞋有谁能想到曾经 的一公乃是生长在锦衣玉食,生活无忧的大户人家,我知道206跟骨头就可以支撑一个人,同时我也知道,那224块补丁是弘一大师内心的铮铮铁骨,讲述着佛的故事,泛泛之辈的我 怎能窥得其中奥妙,只是提鞋河边,但当涉猎罢了,对于这玄妙的佛法,高深的大师,晚辈 只能望之项背,故攀高雅罢了。不过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和推广,解救诸多世人于混沌之 中乃天地可鉴,言之凿凿。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前半生李叔同,后半生弘一大师

1880年也是在一个金秋的的十月,李叔同诞生在一位天津的富商家中,在危难之中,民族衰微,民智未开,西学东渐的多事之秋,饱受欺凌的中国慢慢成长。那个时代,那个区 间甲午硝烟起而未散,百日维新甚嚣尘上,北洋军阀混战倾轧,民国打着三民主义的大旗席 卷华夏,新文化运动文人骚客、青年学子、义愤填膺、罢课罢工,镰刀斧头、农民工人磨拳 擦掌、嘉兴小船破风斩浪、日本垂涎神州大举侵华·

那个时代不乏大家,不乏名士,文豪鲁迅、诗人志摩、音乐聂耳、画家悲鸿各各名贯中外,大开民智,美名长存。出现在那个时代的李叔同,虽然鲜为人知,比起那些文豪民主斗士绝不逊色,只是“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清淡雅致的天性让他无心太多的名利,最后归隐佛门,清新寡欲,修心度人,功德圆 满。可是历史总是会给那些在历史的画纸上挥毫洒墨、谱曲写歌的有识之士一块荫庇以供后 人瞻仰拜读。李叔同,这位活于世又脱于世的弘一大师就是其中一位。

弘一法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

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为众生付出了许多许多,数不胜数。他值得我们赞赏,学习。“悲欣交集”这四个大字,是李叔同的绝笔。

第三展厅: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成就在这个展厅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李叔同主张“温而厉”的教学方法。1912年在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美术,初到杭州教学的时候,他竟然不看点名册就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字。当他发现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交头接耳、随地吐痰等不雅行为时,他不立即责备同学,而是下课时说“某某同学,等一会儿再出去。”训话结束后,他会对这位同学行一鞠躬礼,表示你可以走了。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影响了他所教育的一代学子。作为一代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具有鲜明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首重“器识”,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德,同时辅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做到德艺双馨。他大胆尝试先进的教育方法,在中国首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育,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组织艺术社团,培养了欧阳予倩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物„„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桃李满天下,学生中英才显出,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弘一大师的佛学成就1918年正月十五,一代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名“演音”、号“弘一”。出家以后的弘一大师云游四方,广播佛法,以德取人,备受景仰。他致力于振兴南山律宗,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成就显著,功德无量,被尊为重振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为了中国佛教事业大放异彩,处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一代爱国高僧,他高扬民族气节,号召众僧侣勤俭救国,广行善事,后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四大高僧之一。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1942),幼名成蹊,谱名文涛,一名广侯,又名广平,号漱筒、惜霜,别号甚多。叔同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一代宗师,不仅在教育上满园桃李,而且是集音乐、美术、戏剧、篆刻、诗词、书法于一身的举世奇才,更因他中年毅然皈依佛门,精研南山律宗,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知名高僧。

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

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吹嘘。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粮。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由一个浊世佳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他虽避世绝俗,而无处不近人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 2 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唐太宗赞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个和尚。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马一浮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了。

弘一大师一生求索,实践生命的究竟觉悟,为红尘中迷失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超越低俗物欲的光明人生大道!

对李叔同先生我为什么会越来越敬佩,原因正如他的学生——着名画家丰子恺在《怀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我对李叔同先生的敬佩,在于他对艺术的无所不能,更在于他在做任何事情上的极为认真。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其机,他的一生行谊,就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之经,不刊之典。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思想和佛典,就如蓝田之玉和苎罗之纱,越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白。虽然李叔同与弘一法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但两个形象并不是截然断开。他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龙应台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判断类型:新材料作文

二、试题特点:多则材料(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三、审题步骤:

1、认真读懂材料(是什么?)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2、分析材料(为什么?)

这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多则材料作文试题。其实,这次作文试题并非没有先例,它与2012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012年高考题也是一道具有两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第一段材料谈的是“穿越”,第二段材料谈的是“活在当下”,两者的料意思是相反的,第二段材料是第一段材料的延伸,还是围绕“生活在什么时代,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生活,去创造价值”。

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作用。

根据多则材料的内涵情况,一般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

因为,这也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属于相反型多则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题在审题时注意一个审题原则:逐则分析、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

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如,材料1:龙应台的质疑语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应该要生气,即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

材料2: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

(2)对比分析:

做到:要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立关系。

(3)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多则材料的观点,而采取以下分析方法审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一个主张人应该要生气。一个不赞成生气。我们可以采取的异中辨异方法来加以分析。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则材料实际上是第一则材料的延伸与拓展。为什么中国人不敢生气呢?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当自己遭遇不公平时,总是世俗地认为“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最终成麻木,最终失去了血性,失去了骨气。

3、正确立意(怎么办:即我如何立意?)

(1)立意指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立论:中国人,应该要生气。中国人,最好不要随便生气。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据此,可确定如下立意:

①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正)。众所周知,当今一些中国人面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自私、懦弱与不敢抗争。如面对钓鱼岛事情,“表叔”事件,“小悦悦”事件,黑心食物等,中国人要敢于生气,敢于反抗。

②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反)。这是从第二则材料引发出来的观点,即在个人情绪控制方面,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影响自己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种审题是符合题意的,但在立意上就不够高雅。

③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折中)。面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敢于生气;当中国遭到列强侵犯时,中国人要敢于反抗。不过,如果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轻易生气,要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2)偏离题意现象预测:本次作文,很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偏离题意的情况:作文时本来想写人有宽容之心才不至于容易生气,却通篇只写宽容,忘记写“生气”了;本来想写做一个品德高贵者,而不做随便生气的人,却通篇写高贵。这种另起炉灶的错误行为最容易发生。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的同学,指出了某种社会现象,却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论证的时候还缺乏深刻的挖掘,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真情实感,作文质量不高。

4、正确拟题。

①《中国人,要学会生气》

②《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 ③《生气,表明了我们态度与愤慨》 ④《生气,是强者的表现》 ⑤《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

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⑦《忍声吞气,并非弱者》 ⑧《宽容与生气》 值得注意的是,文体不同,拟题也要有所讲究。如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要表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法国画家塞尚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一生中的大半辈子是在屈辱和唾骂中度过来的。但他一次也没妥协过,而且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子。

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父亲是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塞尚小时候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父亲非但不欢喜,还忧心忡忡地对塞尚说:“青年人,考虑考虑将来吧!”他甚至嚷着说:“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他要儿子当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塞尚24岁时终于下决心去投考美术学院,谁知没有考中,学院主考人认为他没有培养前途。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住在巴黎继续研究美术,勤奋地工作着,有时甚至几天不洗脸。但是,他得到的回报仍然是失败。他27岁那年,送一幅画给巴黎沙龙,连个答复也没有。甚至连他是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作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

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

突然,塞尚的画有了销路,巴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新奇,在塞尚的复杂难懂的作品里得到启示,于是塞尚一下变为“天才”、“先知”。塞尚的画价值千金,一个古怪的老汉卖了塞尚为表示友好送给他的一幅小画,靠卖画所得过上退休生活。塞尚的画对20世纪西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被举世公认为艺术大师。1906年10月22日,塞尚逝世。他对艺术事业一生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佩。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计16个省的无数山川。在旅途中,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走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经后人编辑成约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

第三篇:李叔同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人物生平幼而聪敏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1]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叔同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李叔同六七岁时,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文熙对他督教甚严,日常功课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他小小年纪便受到如此严格的教育,无疑会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但对他养成严肃认真的习惯却大有好处。他日后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的好习惯。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5岁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叔同跟母亲在李家的处境更显尴尬。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叔同小时候难免有一些自卑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这样形成了。

志学之年

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十六两日),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赏银钱,以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只觉得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在格子中的,老师发下来的纸张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犹未尽,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银。[3]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7岁夏,出素册廿四帧,请唐敬严师为钟鼎篆隶八分书。秋,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维新变法,一向关心国事、憧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变”后,六君子殉难,康、梁逃亡海外,这场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声名日显

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27岁正月,在东京编辑《音乐小杂志》。7月 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东京首次参与日本名士组织“随鸥吟社”之雅集。1906年9月29日,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词记己感慨。

1907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28岁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饰茶花女一角。此为中国话剧实践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吁天录》,饰美洲绅士解尔培的夫人爱密柳同时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间,因与美术模特(姓名不详)产生感情,后随同回国。

1908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29岁退出春柳社,专心致力于绘画和音乐。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创作毕业自画像。3月,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偕日妻回国抵沪,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同年家道中落。[5]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33岁春,自津返沪,在杨白民任校长的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是年加入“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主笔,并编辑广告及文艺副刊。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秋,《太平洋报》停刊。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34岁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月,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设计创刊号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亲手书写石印。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35岁是年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36岁应校长江谦(易圆)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在假日倡立金石书画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二十四年后,南京高师校长江谦大师六十周日甲诗云:“鸡鸣山下读书堂,廿载金陵梦末忘。宁社恣尝蔬笋味,当年已接佛陀光。”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9月回国。秋,先后作诗词《早秋》、《悲秋》、《送别》等。

剃度出家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

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时,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7]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39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将所藏印章赠西泠印社,该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凿龛庋藏,并有“印藏”题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龛’、‘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九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十月,赴嘉兴精严寺小住。年底应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晚年逝世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60岁4月入蓬壶毗峰普济寺闭门静修。著《南山 律在家备览略篇》等书。9月,澳门《觉音月刊》和上诲《佛学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师六秩纪念专刊》。秋末,为《续护生画集》题字并作跋。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61岁春,闭关永春蓬山,谢绝一切往来,专事著述。10月,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62岁4月,离灵应寺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律钞宗要》,编《律钞宗要随讲别录》。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岁末返福林寺度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佛学研究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

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艺术成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戏曲艺术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绘画艺术

李叔同,中国油画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书法篆刻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音乐艺术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轶事典故

书写送别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怜虫摇椅

李叔同去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时总要摇摇才下座,丰子恺刚开始不好问,但见他多次如此,就开口问他为何这样,李叔同答道,这个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慈悲的力量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法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绿芽,很纳闷,便对法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还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师,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先生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第四篇:李叔同语录日落西山

李叔同经典语录日落西山

1、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2、亲弘一法师: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了,离开是因为还清了,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落我看见你在人群中。凡事总有缘,相遇就是缘分。意思是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补偿以前的某种原因。

3、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谓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6、有智慧的贤明之人可以洞观很远的事情,知道是非曲直:愚蠢的人只看重眼前利益,频频作恶。

7、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8、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9、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必有,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1、《李叔同说佛》一书中看到弘一法师推荐此书,昨天拿到了,确实不错,都是些短小的对联,文义俱佳,可常读。

12、不嗔,嗔习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13、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14、弘一大师李叔同法语录

15、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16、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18、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19、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20、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2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2、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23、弘一大师和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家之一和时代的佛学大师,其忆法作品定会使读者永久珍爱,就像人们对待真金美玉一样。

24、弘一法师名言,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珠玑,今天选几条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25、是否觉得只有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才能掩饰内心的痛苦?就这样毫无分别、不加判断地看着情绪的变化,直至它消逝。

26、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27、半生情圣半生佛,六十二载风雨月。

28、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29、事物忌讳到达顶点,做事忌讳完美无瑕,人则忌讳万事顺利。

30、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31、放下恩怨,收获豁达;放下名利,收获富足;放下执着,收获洒脱。放下越多,收获越多。

32、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33、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34、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35、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

36、一般来说,弘一两字是代表弘一法师,即李叔同。

37、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38、李叔同出生富贵,青年时期,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曾经东渡日本,是我国第一个赴日专修西洋艺术的留学生,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在音乐、绘画、诗歌、戏剧、金石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39、碰上逆境顺境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面临大喜大悲时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涵养。

40、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41、“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42、竭忠尽孝。谓之心。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43、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想自己过得安稳自在,没有烦恼,就要做到减少欲望。

44、此时,你的内心是否惶恐不安,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45、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46、弘一是民国时期僧人。弘一僧人的俗名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少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息霜,其他别署甚多。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工诗文,又擅书画篆刻。青年时留学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音乐及西洋绘画,并创组春柳剧社,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等,是新剧运动的开拓者。

47、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9、意思是:从此以后,无论你看过多少其他人,但是最终也不会有一个与我相同的。这是一段对于爱情结束后的告白,也是对于对方最后的感叹,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本来就是一直在变,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感到更开心,更舒适,生活得更好,自己就会怎么样做,但是我该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50、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51、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52、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53、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取。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

54、“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55、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56、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57、二十六岁,东渡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并研究音乐,创组春柳剧社,为我国新剧运动之先驱。回国后,任教于天津工业专门学堂。后赴上海主持太平洋报笔政,藉书画文字以宣传革命。旋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主持图画、音乐等科系七载,介绍西洋戏剧、音乐、绘画,开风气之先。

58、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59、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

60、“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61、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

62、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63、祭虽有仪。而诚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64、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65、不被外来的因素所动所困扰,就像心静自然凉一样外面的天气再热心里不急躁不慌平平静静的就不觉得热,不为所影响就叫静:不被外在的东西因为实际所填满就叫虚。

66、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7、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68、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69、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70、当我们为自己的失败或者错误找辩护托词时,可以试着如实地觉察内心的实相,感受细微的情感变化。

71、原句是,你所见即我,好与坏我都不反驳。

72、悲欣交集:心中悲哀和欣喜之情交织在一起

7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74、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75、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76、静座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7、弘一法师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78、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79、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80、“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81、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82、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83、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84、“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8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6、恬淡处世,涵容待人人生其实就是用自己能给的,换回自己想要的,包括你的辛劳,时间,情感,乃至生命。当你什么也给不起时,你只能淡看失去。只有看淡了得失,不在得失间踌躇,才能洒脱地生活,心才能自由呼吸,心的自由是最大的快乐。

87、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88、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89、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90、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9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92、没有勇气的人就多劳作,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就多观察,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越是感情不好得人越表现的客套。

93、步步都要抢占优先,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排挤他;事事都要争强好胜,必定会有更强的人来挫辱他。因果循环,乃是自然之理。想要跳出这个因果圈子,唯有放下名利,旁观退让。

94、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

95、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96、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97、师平生最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对民国以来之佛教界影响极大。着有弥陀义疏撷录、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清凉歌集、华严联集、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四分含注戒本讲义、南山道祖略谱等书。坊间现有弘一大师法集传世

98、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99、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

100、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61.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101、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102、是否感觉「错误」、「失败」会动摇你的价值、自信和在他人眼中的威信、地位?

103、“你所见即是我,好与坏我都不反驳”意思是你眼中看到的就是我的样子,无论给你的印象是好是坏,我都不会做任何修饰和反驳。

104、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105、弘一法师说:“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106、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107、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08、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09、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神则疲而不入。

110、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111、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112、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本是弘一法师语录,见识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体现得很多虑,威信不足的人就会什么事情都比较容易发怒,信心不足的人就会比别人多说很多话。

113、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114、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115、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116、人生来去俱是空,与其痛苦煎熬,不如果断放下。

117、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118、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119、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他能舍弃一切的去出家,说明世间万物他都看透了,看开了才会做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一切都放下之后的决定。

120、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2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122、日落西山头

123、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124、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125、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26、半世繁华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127、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128、总体也反映了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自己有什么,所谓欲盖弥彰。

129、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13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131、李叔同面对晚清千疮百孔的局面,心急如焚寻求救国之道,决定东渡日本时写下的这首《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披发佯狂走。莽天涯,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

132、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133、“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34、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135、很多东西,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地越快。不如放下执着,凡事看淡一些,想开一点,一切随缘、随心。人生反而能走得从容洒脱

136、弘一法师放下的寓意:

137、总观其一生,可谓是我国的一代高僧。

138、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139、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140、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第五篇:李叔同《送别》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其作品大多借景抒怀,文辞清秀隽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邃渺远,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神韵。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填词作品《送别》,意境之唯美,曲调之淡雅,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至高境界。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曾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用,由此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吟唱。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正是因为他天衣无缝的填词才使得词曲浑然一体,意境更为高远,俨然变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国画。

《送别》之所以会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首先是其意象化的歌词风格。作者运用“长亭”、“古道”、“柳笛”、“夕阳”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淤积在心中的难以言说的离愁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景抒怀,景是情的外在映现,情是景的内在诉求,情景交融,相互依托。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奠定了作品的伤感惆怅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制造出一种饱含深情,古雅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又伴随着婉约的曲调内化成听众的一种情感体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语中的,作者从渺远的意境一下变成对现实的慨叹,直接把作品的惆怅之情推向极致。“一觚浊酒尽余欢”,朋友惜别,把酒临欢,抛开所有的愁绪凄苦,一切深情厚谊都浓缩在了梦寒浊酒的亦真亦幻中。《送别》中的几个转场,起承转合,浑然一体。《送别》是在借景抒怀,更像是在白描,把送别之景,离别之意,近乎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慢慢去体味其中的深意和浓情。

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曲韵律质朴而饱含深情,有一种恬淡优雅之美。曲调自始至终和缓舒畅,与歌词巧妙配合,又隐隐自成一家,始终传达着淡远悠长的悲凄之感。词已尽,曲无穷。歌曲中人们之间的送别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所有的一切都渗透在了无言的曲调中,缓缓流入人的心里。倾听乐曲,似乎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悄然平添一股说不出的淡淡惆怅,作品在这样的基调中绵延流变。沉沉相思,淡淡哀愁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碧连天,山外山,一觚酒,别梦寒„„细听《送别》,长亭古道边的乐曲又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下载认识李叔同(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李叔同(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叔同生平评论

    夏丏尊评论李叔同先生的一句话,可谓浅括了先生一生的足迹:“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身为上......

    李叔同与教书育人

    李叔同与教书育人“教书”本是一种职业,一种技能;但“育人”除了说教之外,更具说服力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与感染。二者能兼而有之,且能将其做得尽善尽美并推向极致的,便可称之为......

    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 、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

    李叔同《送别》(推荐阅读)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李叔同诗词45首[范文]

    李叔同诗词45首 李叔同诗词45首一、《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 披发佯......

    李叔同 格言别录

    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 学问类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敬畏於闲居独......

    舞剧《李叔同》 推介书

    大型原创舞剧 《李 叔 同》 推 介 书 浙江歌舞剧院出品 二〇一〇年三月 1 浙江歌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李叔同》简介 一、舞剧《李叔同》出品人和主创人员 出品人 杨建新(浙......

    《送别·长亭外》李叔同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