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 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雅舍小品读后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据说还有下文。但是从这里不难看出,梁实秋先生确也象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趣。应女儿要求买来的书不几日就到了我这里。既有对冰心老人的敬仰,又有对梁实秋先生的崇拜,翻开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的确是在欣赏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之一。每一篇都是他信笔拈来的,妙趣横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两页,两三页,每天晚上正好细细品读两三篇,真是最合适不过的枕边书了。
今夜读的是“养成好习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早起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祖逖闻鸡起舞,成了有志之士。“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数。过去古书上都有清早晨起给父母请安问好,晚上回来到父母房中跪拜,让父母知晓自己平安归来。这样的好习惯是现在孩子们所大大缺乏的。那些对父母视若无睹,进出家门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横眉冷对,不屑搭讪,跋扈乖戾之行为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如何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更别谈国之栋梁了。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这不是一种好习惯;消耗生命,让时间在一分一秒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这也是一种吞噬生命的浪费。从梁实秋先生偶然拈来中,我们理应铭记圣贤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习惯才会成就好人生。汪曾祺 受戒 读后感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
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在乡下》读后感读了莫泊桑的《在乡下》,感触颇深。故事非常简单,一位贵族妇女十几年前在乡下领养了一个孩子。而本该被领养的是与这个孩子年龄相仿的邻居家的孩子。十几年后当这个孩子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在夜里出走。小说通过偶然因素带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引发了对人性的拷问。那位儿子只是见了被领养的伙伴衣着光鲜地回来探亲,出于羡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几十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过来责备父母是糊涂虫和土包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且赌气离家出走。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在这里抵不过华丽的服饰。亲情抵不过金钱。难怪老妇人哭着说自己累死累活地养了儿子这么久,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确实,当年父母舍不得将儿子送走是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儿子却反过来责备母亲没有送走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反差,批判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并且狠狠拷问了人们的良知。
纵观现在,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为了一点的利益,与亲生父母对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反省,唤醒自己的良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金钱、荣誉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品来衡量的。文章鞭挞了那些视金钱与荣誉胜过亲情的人。而对于这种人,文章在最后也给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里。”这句话就暗示了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读《遗嘱》有感
抱着沉重的心情,寻着“世界第一公民”最后的脚步,看完维克多雨果最震撼的文学作品——《遗嘱》。短短的几百字点明了雨果的一生,蕴含着揭示人类的大道理。通读全文,当我看到“上帝,灵魂,责任”三个词时。起初的沉重掺杂着些许疑问。一个伟人在临死前 用三个词概括了他的一生,人的一生真的就是这么几个词语可以概括的吗?繁复杂乱毫无规律的生活,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像雨果那样道出生命 的真谛,而是漫无目的,向沙漠中的旅人一样不知前途的活着吗?我们的生活是什么?还有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真的错了吗?我们是否应该为伟人的六字箴言而反思 而改变。
那三个词中,“上帝”是信仰,雨果在给瓦凯丽的遗嘱附录中说道“我拒绝任何教会为我的葬礼服务……我信仰上帝。”他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上帝时时半其左 右,度过了人生的低谷。雨果拒绝了其他宗教的服务,他不希望其他的宗教,其他的思想来动摇他心中最纯洁最神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恐怖的,是孤独的,他们好似行尸走肉于世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在雨果的眼中,这些人连“公民”这个词都
配不上。现在有许多人像雨果一样信仰宗教,在宗教的世界里,他们 可以认清自我,理解他人,从思想的精髓中提炼出人性的本质。许多不信宗教的人断言其为迷信,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谁也不能淹没传扬千年的宗教,谁也 不能说释迦摩尼的菩提树下思考是徒劳。但宗教并不是信仰的全部,如果一个人拥有超凡的思想心境和高远的志向,便可成为自己的信仰。他也用不着在《圣经》《 古兰经》面前修生养性。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信仰宗教,他自立门派。用远大的志向和渊博的知识书写属于自己的信仰,他也为后人留下和 描绘了圣人的心境,并为后人言传了数千年。
灵魂是人格。雨果死后留下了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民,他希望自己被放在穷人所用的灵车上运到公墓,他一生为了国家的兴亡而写作,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但一个人 像雨果那样,在临死的遗嘱中都心寄国家和社会,带着一颗忠诚的共和主义之心而去往天国的人,他的人格是不言而喻的,他也一定会像雨果一样得到国葬的礼遇。而当今社会的某些人在临死前不是像雨果一样捐出自己所有的文稿手迹,不是像他一样永远祝福自己的子孙后代,不是对世界充满感谢,而是把疾病传染于他人,将 罪恶的思想用于报复社会。这些人的人格的肮脏与罪恶必将影响他的一生。人格的高尚与否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一个人行为思想的操纵者,支配者。人的善和美,好和坏,人格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古希腊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守护神。”这个守护神既是人行为的底线,有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责任在我眼中,是一个人已经做的事,正在做的事和将来要做的事。一个成年男子他肩负着家庭幸福,肩负谋求单位效益的责任,肩负着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雨果比 常人多一个责任,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幸福,而苦苦追求。他化赤子之心为涌泉之笔,将道不尽的哀叹和批判化为意味深远的殷切期望。在被小拿破仑流放的 日子里,他的责任意识没有消失。他清楚知道,他已经做了什么,他正在做什么,他铭记着于心的是他的理想,他未来要做的事。没有责任感的人是悲哀的,而稍有 责任感却不能肩负重大责任的人更加悲哀。在通往大道的小路,被一颗颗小树遮住了双眼。年少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把外人看似远而不及的事揽入 自己的怀中,肩负着复兴的理想向着新中国奋勇向前。
感谢雨果在尘世安详前为人类留下的启示,人类应该改变,应该思考。这样看,真的这么简单,三个概念,六个字,看似简单,做到却很难。但前方的指路牌已闪耀,彼岸已经清晰,剩下的只是用双脚去一步一步走了。
药读后感
「药」--是一颗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它可以医治痨病 ;「药」--是为了争取民族光明而牺牲自己,革命烈士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鲁迅的文章--『药』中 , 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 , 在茶馆中卖力工作 , 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 ,对於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这些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使得鲁迅写起文章来,除了保有中国人充满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实事求是、忠於现实的理性精神。鲁迅对於中国社会传统封建而无知生活的不满和客观的谴责 , 在文章中处处可见。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实传统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鲁迅在文章中急於唤醒沉睡多年中国百姓被禁痼的心灵。因为鲁迅深信「文学-是拯救国家民族免於无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鲁迅真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读鲁迅这篇文章-药,我们可以由几个不同层面欣赏: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 , 其父亲为了他辛苦工作 , 赚的钱只是为了买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向刽子手买来后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鲁迅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想表现的内涵,不在於暴露社会中黑暗的层面;而是积极表现光明的一面。
它运用了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伟大的牺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随著故事的进行,读者不由得会不断自问: “药!” “药?”--“原来这就是药?” “这竟然是药!” “这究竟是药吗?”……这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撼动人心!表面上所谓的药,指的就是 “人血馒头”;在封建的社会中,科学思想医药常识并不发达,民间传说它可以医治痨病(在当时中国绍兴地区,的确有这种说法),华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药的故事,结果小栓却还是死了。但是深层中所谓的药,指的却是医治无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牺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痼疾缠身的孱弱青年;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对比;两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价值的对比;死后 , 他们刚好葬在小路两旁相距不远的地方 , “路的左边都埋著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这又是一个叙述对比;小栓的新坟是孤寂的,夏瑜的坟也是新坟但却不孤寂,“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 ”--死有轻如鸿毛、重於泰山,这又是一个多麼重要的对比,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最强烈的呐喊之一。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热忱,其实正是鲁迅拿来医治整个中华民族的良药,「药」的意义也就在於此。
鲁迅的文笔 , 细腻且具有批判性 , 多讽刺 , 对比 , 象徵手法 , 描写人物简洁有利 , 题材的选择与当时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它的文章不但十分具有文艺内涵,对人民更有如暮鼓晨钟的社会教育意义。这篇文章整体以四个段落呈现。在文章的排列上,前三段先说小栓的病以及华老父买药的故事,情节描述得十分紧凑,一点也不会拖泥带水。鲁迅舍弃故事背景的描写,著重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重心-买药的过程,由此可看出鲁迅对於题材的选择,功力之深厚。从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到古亭轩口买药开始,“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暗喻)、都象徵著老栓沉重、无望的心情。历经他目睹行刑的过程,整段中并没有真正描写出行刑的画面,但 “彷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一提 ”(比喻、讽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比喻、象徵); “一只手却提撮著一个鲜红的鳗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往下滴 ”(隐喻),由这些描写中,读者心中不难自己描绘出一幅残酷、血腥的画面。至於 “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 “..太阳也出来了; ….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象徵、对比、讽刺),鲁迅在这个情节刻意著墨较多,应是一种对无知社会强烈无奈的感受和警世的用意;至於煮药、吃药的过程并非文章的重心,则简略描述,但在这段文章中鲁迅也不忘藉由小栓严重的病情暗讽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象徵);接著场景跳到茶馆中康大叔和驼背五少爷等人,旁若无人的聊及小栓的痨病(象徵无知的中国百姓)、夏瑜的故事也在这个段落中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夏三爷告密,用别人的鲜血来换取自身的性命(中国人较自私的心态)、“…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革命民主精神的宣扬)。
第二篇: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1翩翩公子、留学生、教师、道人、和尚,这五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名词,却构成了李叔同先生从富家子弟到弘一法师的全部历程。而且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因为他认真去做了。
有人说,弘一法师的成功源自他天才的大脑,而并非是认真。笨人用功,即便是认真也没用!
也许吧!还记得爱迪生的名言吗?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对他本人而言,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爱迪生没上过几天学,在校时被当作“低能儿”。母亲在家教他,可他会做出孵小鸡的蠢事。应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低智商儿童。可他诸事认真,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发明。他永不言败、屡败屡战,终于叩响了成功的大门,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又有人说,这与爱迪生强健的体魄分不开,一个残疾人的认真,想也换不回辉煌的胜利。
不,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例,激励着古今中外的多少人;轮椅上的`张海迪谱写了生命的绚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响的是他那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霍金的几节手指仍在敲击着键盘,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认真可以弥补身体的残缺,认真可以弥补指挥的有限。认真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名噪一时;认真使你奏响生命的最强音,千古绝唱;认真使你弥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憾,美玉无暇!
世间诚难得者,莫过于认真;若得认真,则无难事矣!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2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1.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
2.怀李叔同先生阅读及答案
3.《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答案
4.怀李叔同先生的读后感
5.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
6.《怀李叔同先生》阅读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7.《李叔同》读后感
8.李叔同读后感两则
9.我最缅怀的一位先生作文
第三篇:怀李叔同先生教案公开课[模版]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师者存在于世间,不论时代,不论地域,不论民族。随着时光推移,太多的人湮没在红尘之间,而具有伟大思想的教师却让我们记忆犹新,古有最仁德的至圣先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博爱的老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最浪漫的老师——苏格拉底“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理性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网传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 高考紧张怎么办?抖卷子!人家以为你翻篇!史上最帅的老师——都教授“嫉妒是最低级最幼稚的感情,只有缺乏自信而且自卑的人才会有,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老师,他是一个传奇,有人称他“半世潇洒半世僧”,他曾是一位翩翩公子,他是近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这位20世纪造诣卓越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 他便是李叔同,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笔下,去品味他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李叔同是一位最认真的老师
2、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子,李叔同先生“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认真,但我们只读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没有细节,缺少血肉。是的,这只是文章的一个框架。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3、补充:细节: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为学生的丰子恺,他用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认真且具性格的李叔同先生。课文中,李叔同先生经历哪些身份? 翩翩公子留学生编辑教师道人法师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文章中如何抓住细节来使李叔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的呢?特别是体现他认真这个性格的? 学生探讨
{分组探讨} 1.公子:
(1)“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这样的打扮符合他来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变故随母南迁,依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可见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2)“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这段描写中,抬头不仅仅是他的仪态,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从“名字屡列第一”,以“才子”闻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缕曲》中,足见其才情。有才华有风度才能称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纨绔子弟。(3)不但才华横溢,屡列第一,可贵的是爱国炽盛,豪气满胸。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赴日本留学,写作《金缕衣》:“破碎河山谁收拾”“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言为心声,可见李叔同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词中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天津到上海,“津门才子”李叔同很快就成为了上海社交场上的当红明星。上海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因仰慕李叔同的才华,不但让出自己的房子供李叔同母子居住,还特意呼来上海另外三位名士义结金兰,世称“天涯五友”。当时宋梦仙有诗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如泉涌,只把杜陵呼小友。”这个时期的李叔同,完全就像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有一种狂狷之气。 家境富有 才华横溢
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热 2.留学生:(1)“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个留学生。”这种“彻底”表现在衣着打扮“活像一个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读的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学习期间,他又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可见,学习热情很高,演绎茶花女角色是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还要有对西洋文化内核的深刻体察和领悟,这样才能做到 形神兼备。
2扮《茶花女》师:有谁读过《茶花女》?女主人公形象?(有没有读过都进入下一环节)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剧照。你怎么来评价这幅照片上的人物形象?生:略师:这幅照片显得妩媚又妖娆,这里的李叔同,敢于开风气之先,男扮女装,真可谓是当时中国乃至东南亚的“超级男生”了。你觉得这幅照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生:腰细。师:李叔同反串,不是为了好玩。他为了演好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不惜长期节食,饿到了皮包骨头的地步。但他毕竟是男人,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好,他还用带子把腰紧紧地束起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枚杨柳小蛮腰。
(2)狂热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炽热的爱国之心。看见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作留学生。联系前文发现,支撑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动力是希望先进的文化能够拯救国家,这正如当年鲁迅文艺救国一样。 爱国青年 着装洋化
扮演茶花女,演绎认真 3.教师:(1)“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由洋学生到一介布衣书生,完全是一副正统教书先生的模样,但是,粗布马褂难掩其独特的气质,朴素而不寒碜,简单而不肤浅,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李先生的三次着装,变化的不仅是仪表,背后还各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三次变化,判若三人。每一次变化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可见他的彻底性,每次变化都是那么“认真”。李先生这个时候做了老师,当然得有老师的庄重样,他退去了华丽的洋装,却平添了几分庄严与沉稳,在服饰上尽显朴素之美。(2)上音乐课迟到
(3)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吐痰看课外书放屁严肃和气鞠躬 庄重、朴实 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 尊重爱生 宽和仁爱
(I)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先生很威严,在学生群体里有很高的威信。当时的学校,英文、国文、算学是正科,这三门课的教师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乐,所以音乐教师成了学校最有威望的教师。学生本来是有说有笑的,一见到他,所有声音“忽然消灭”了,不仅是他长着一副威严的样子,还有任何场合他总是用一种郑重而严肃的语调说话。只要他在的地方,就会散发一种特别的磁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严肃”。
(2)爱生敬业,言传身教。先生教书一丝不苟,严谨敬业。每次上课他都提前到岗,做好一切准备,“端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诲更有力,以至于学生不敢迟到,凡是音乐课必早到,这种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多处。先生批评学生“不立刻责备”,“等其他同学出去了”再批评,说明他尊重学生,一贯以“轻而严肃”的声音“和 气”地说话,每每批评完总是一鞠躬,学生能读懂这一肢体语言,也说明了师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先生威严但不失和爱。严厉而不失宽仁,正如他的长相——“温而厉”。学生放一个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发出厌恶的声音。先生的反应是“眉头一皱”,气体散光了“方才舒展”,这说明不苟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间烟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弹琴”也还算符合其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然而,下课后他“郑重地宣告”等一等,学生正想悉听教诲,不料却是“以后放屁,到外面去,不要放在室内”,一语惊人!依然是平日里“轻而严肃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和气”,再配上一贯的肢体动作一鞠躬。如此强 烈的反差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将不苟言笑和宽仁和爱合而为一,并且还带有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感染读者。
4、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东西送给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关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所以来了日本好友统统交给我,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可见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静心养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说明其学得认真,“学一样,像一样”,也看李叔同开始回归本真,摈弃尘世的羁绊,注重自我内心的净化。这些都顺应道家的思想。5.僧人:不久学佛,一旦决定就毅然出家。
修行颇有毅力,学的是佛教中特别讲究戒律的律宗,处置宣纸的事情
轻摇藤椅避免压到小虫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心中装着芸芸众生,装着万千生灵,才能装着佛,心中有佛,才能成佛。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悲悯 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物的过程。
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普渡众生、博爱万物 资料补充:认真。
还有一次,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但却没有什么证据。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这个办法定可感动人,那定会有自首者„„”“可是,如果三日后没有人来自首邪我该怎么办?”舍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你就自杀。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应该失信于人。”李叔同语气坚决地说着,舍监听得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气。而李叔同的神情却非常严肃,一点儿没有开玩笑的样子。舍监咬了咬牙,却最终低下了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很惭愧,我不能,我没有那个勇气。”李叔同笑了笑,拍拍舍监的肩膀说:“算了,算了,我没有怪你,我能够理解。”最终,窃贼没有被找出来,而那个舍监就是年轻的夏丐尊。
总结:
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都是一次人生蜕变。回首李叔同的一生,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有位哲人说过:“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够,要看一个人心理倾向,看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就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精神,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作者对李叔同的描写是绘画式的。因为作者不仅仅是散文家,更是一名画家,李叔同的一生就像影片般一个一个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三、探究
李叔同先生才能卓著,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然而后来却选择出家,你对这个选择如何看待?这不是消极避世吗? 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时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李先生消极避世,这是他个人的独特人生之路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何况他出家后对佛学颇有贡献,而且仍是爱国者。
教师可略讲丰子恺关于李叔同“人生三境界”的论述(先是衣食方面的物质生活,再是学术文艺方面的精神生活,最后是宗教方面的灵魂生活)。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百年来众说纷纭,也成为了上世纪初的一大谜团。李叔同自幼处在信佛家庭的环境之中,再加上日后几位信佛朋友的影响,以及所处杭州西湖周边浓厚的佛教氛围的熏陶,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李叔同的皈依佛门。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而言,面对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身为知识分子精英的他,渴求通过一种方式来规避人间的悲苦。于是,他选择了以佛教的方式来释放这种难言的情感。也许,后人可以用佛教的术语“机缘”来解释这个现象吧。尽管身在佛门,谢绝俗务,弘一法师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局日紧,战地炮火连天。一次在吃斋的时候,法师突然泪如雨下,对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保国护教的凛然之情,使在座僧众无不动容。
后来,当日寇有犯闽迹象时,丰子恺劝正在闽南四处弘法的他暂到内地避难。他坚决地说:“为了护法,不怕炮弹!”并将其居所命名为“殉教堂”,又题诗一首:“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于此可见,弘一法师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关心国家前途,把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当时凡有向他求书者,他就写“念佛不忘救国”,借此宣传抗战思想。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效仿走特定时代的某个名人的道路,不要消极避世,要积极入世,刻苦学习,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生,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板书设计: 认真
衣着:公子爱国炽盛才华横溢 留学生渴慕西洋有为青年 言行:教师言传身教爱生敬业 处世:道人修生齐}生清静无为 僧人敬畏生命普度众生
复杂的人生历程独特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第四篇:《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共)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喜欢自己动手,喜欢流行文化,有朝气,有活力。
三、设计理念。
通过上课时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客串角色演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让同学们在思考中、实践中获得知识。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一: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同学们带着给出的问题进行逐段的探讨分析,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这节课的目的。
课时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写作中凸现人物个性的典型事例法的掌握,由老师组织同学们分两个小组上台前就课文中“放屁事件”和“摇椅事件”进行话剧演出,文娱委员做主持,老师在台下拍摄DV,最后再由老师点评总结。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掌握写人物类的作文的一些基本写法,并学会运用写此类作文的两种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让同学们明白课文作者用这两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真。
六、教学重点。
在描写人物个性特征时运用前后对比法和典型事例法。
七、教学难点。
典型事例法中事件的选取。
八、教具准备。
1)姚明的海报一张。(或用ppt放映)
2)演戏用的模拟钢琴,打铃用的闹钟,藤椅一个,其他凳子若干。
3)数码DV或可用来拍DV的数码相机。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阶段。(5分钟左右)
抽出姚明的海报问:“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姚明!”同学们齐声回答道。(这个是可以肯定的)“那么你们知道姚明这个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吗?” “酷。”,“帅。”,“有型。”„„可能会有很多的答案,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很高”,接着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回答“很高”的那位同学的身旁提问:
“既然你说姚明他很高,那么你能举一些事例去证明你的观点吗?”
这个同学也可能一时想不出答案,可以先叫他坐下,由大家一起讨论片刻,然后特别要注意引导那些平时很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去回答,姚明很高,可以举的事例可以是:“经常盖对方球员的帽。”,“踮起脚就可以双手扣篮。”,“不用怎么起跳就可以轻易地抢到篮板。”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课文:
“好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描写人物‘很高’这一特征时可以用这么多典型的事例去证明,那么我们在描写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时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这篇课文,看看文中都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都突出了人物哪些方面的个性特征?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页”(老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课文的题目和作者)。
2、灌输阶段。(10分钟左右)
1)课文中生字词的注音及注解。(ppt放映)
2)作者简介。(附图片,ppt放映)
3)李叔同简介。(增加部分课外知识,有趣的,附图片,ppt放映)
4)让学生在每一段的前面表上①,②,③„„,方便老师讲解。
3、探讨阶段。(重点,25分钟左右)
1)阅读1~3自然段。
Q1:“同学们首先迅速阅读1~3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李叔同这个人最大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Q2:“同学们觉得这样的开头好吗?为什么呢?”
2)阅读4~10自然段。
(就是板书部分的内容),形式:师生互动。“外貌描写”这一列由老师找同学在原文中找答案;“典型事例”这一列由老师总结归纳;“突出特征”这一列由同学们一齐回答。
4、拓展阶段。(35分钟,同学们演出)
找平时表现活跃积极又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上台演两出戏,分别是“放屁事件”和“摇椅事件”,课间准备好道具,由文娱委员主持,老师在下面拍摄DV。
5、总结阶段。(5分钟)
1)即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理解,老师复印给同学们)
十、板书设计。
身份翩翩公子留学生老师道人和尚外貌描写(前后对比)丝绒碗帽,正中……,流露于眉目间卷发,白的上衣,……的神情漂亮的洋装不见了,……朴素的美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典型事例应沪学会征文,作词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扮演话剧,创办话剧社讲究仪表断食十七日寄宣纸,寄邮票,摇藤椅。突出特征认真认真认真认真认真
第五篇:李叔同事迹
李叔同
法号: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原籍:浙江平息
弘一法师(1880-1942)
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有人说,李叔同学什么像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确实,他深谙文墨,懂美术,解音乐,演话剧,唱昆曲,玩篆刻,通佛法,多才多艺,不仅自身情操高雅,还时刻心系劳苦大众,心怀天下苍生。当年鲁迅深感医人不如医心而毅然而然弃医从文,忧国忧民,而弘一大师竟 道:直面人生,叹人生诸行无常,人在“呼吸间”而中途归佛。面对随时都可能的死亡的威 胁,下等者发增上生心,如同古代的帝王一样,追求长生不老,或者只是祈求来生的长寿富 贵;中等者则是发厌离心,成阿罗汉、辟支佛,做个自了汉;上等者则能发菩提心,行菩萨 道,自度度人。凤凰卫视曾有一段视频说叔同出家原在惧死,叔同出于此却悖于此,人既知 必有一死,惧又何妨,贵在叔同乃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上等人,是一位实实在在值得称 道的智者和大师。正如丰子恺颂扬恩师为“十分像‘人’的人”。鄙薄不知佛法的我只是知 道一公乃真佛者,一件亲手打满224块补丁的袈裟,一双穿了15年的芒鞋有谁能想到曾经 的一公乃是生长在锦衣玉食,生活无忧的大户人家,我知道206跟骨头就可以支撑一个人,同时我也知道,那224块补丁是弘一大师内心的铮铮铁骨,讲述着佛的故事,泛泛之辈的我 怎能窥得其中奥妙,只是提鞋河边,但当涉猎罢了,对于这玄妙的佛法,高深的大师,晚辈 只能望之项背,故攀高雅罢了。不过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和推广,解救诸多世人于混沌之 中乃天地可鉴,言之凿凿。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前半生李叔同,后半生弘一大师
1880年也是在一个金秋的的十月,李叔同诞生在一位天津的富商家中,在危难之中,民族衰微,民智未开,西学东渐的多事之秋,饱受欺凌的中国慢慢成长。那个时代,那个区 间甲午硝烟起而未散,百日维新甚嚣尘上,北洋军阀混战倾轧,民国打着三民主义的大旗席 卷华夏,新文化运动文人骚客、青年学子、义愤填膺、罢课罢工,镰刀斧头、农民工人磨拳 擦掌、嘉兴小船破风斩浪、日本垂涎神州大举侵华·
那个时代不乏大家,不乏名士,文豪鲁迅、诗人志摩、音乐聂耳、画家悲鸿各各名贯中外,大开民智,美名长存。出现在那个时代的李叔同,虽然鲜为人知,比起那些文豪民主斗士绝不逊色,只是“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清淡雅致的天性让他无心太多的名利,最后归隐佛门,清新寡欲,修心度人,功德圆 满。可是历史总是会给那些在历史的画纸上挥毫洒墨、谱曲写歌的有识之士一块荫庇以供后 人瞻仰拜读。李叔同,这位活于世又脱于世的弘一大师就是其中一位。
弘一法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
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为众生付出了许多许多,数不胜数。他值得我们赞赏,学习。“悲欣交集”这四个大字,是李叔同的绝笔。
第三展厅: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成就在这个展厅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李叔同主张“温而厉”的教学方法。1912年在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美术,初到杭州教学的时候,他竟然不看点名册就能一一叫出学生的名字。当他发现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交头接耳、随地吐痰等不雅行为时,他不立即责备同学,而是下课时说“某某同学,等一会儿再出去。”训话结束后,他会对这位同学行一鞠躬礼,表示你可以走了。这种教学方法深深影响了他所教育的一代学子。作为一代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具有鲜明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首重“器识”,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德,同时辅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做到德艺双馨。他大胆尝试先进的教育方法,在中国首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育,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组织艺术社团,培养了欧阳予倩等中国话剧的奠基人物„„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桃李满天下,学生中英才显出,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弘一大师的佛学成就1918年正月十五,一代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名“演音”、号“弘一”。出家以后的弘一大师云游四方,广播佛法,以德取人,备受景仰。他致力于振兴南山律宗,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成就显著,功德无量,被尊为重振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为了中国佛教事业大放异彩,处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一代爱国高僧,他高扬民族气节,号召众僧侣勤俭救国,广行善事,后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四大高僧之一。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1942),幼名成蹊,谱名文涛,一名广侯,又名广平,号漱筒、惜霜,别号甚多。叔同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一代宗师,不仅在教育上满园桃李,而且是集音乐、美术、戏剧、篆刻、诗词、书法于一身的举世奇才,更因他中年毅然皈依佛门,精研南山律宗,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知名高僧。
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
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吹嘘。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粮。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由一个浊世佳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他虽避世绝俗,而无处不近人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 2 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唐太宗赞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个和尚。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马一浮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了。
弘一大师一生求索,实践生命的究竟觉悟,为红尘中迷失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超越低俗物欲的光明人生大道!
对李叔同先生我为什么会越来越敬佩,原因正如他的学生——着名画家丰子恺在《怀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我对李叔同先生的敬佩,在于他对艺术的无所不能,更在于他在做任何事情上的极为认真。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其机,他的一生行谊,就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之经,不刊之典。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思想和佛典,就如蓝田之玉和苎罗之纱,越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白。虽然李叔同与弘一法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但两个形象并不是截然断开。他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龙应台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判断类型:新材料作文
二、试题特点:多则材料(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三、审题步骤:
1、认真读懂材料(是什么?)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2、分析材料(为什么?)
这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多则材料作文试题。其实,这次作文试题并非没有先例,它与2012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012年高考题也是一道具有两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第一段材料谈的是“穿越”,第二段材料谈的是“活在当下”,两者的料意思是相反的,第二段材料是第一段材料的延伸,还是围绕“生活在什么时代,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生活,去创造价值”。
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作用。
根据多则材料的内涵情况,一般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
因为,这也是两道性质完全不同的,属于相反型多则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题在审题时注意一个审题原则:逐则分析、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
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如,材料1:龙应台的质疑语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应该要生气,即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
材料2: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其观点是:主张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
(2)对比分析:
做到:要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立关系。
(3)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多则材料的观点,而采取以下分析方法审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一个主张人应该要生气。一个不赞成生气。我们可以采取的异中辨异方法来加以分析。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第二则材料实际上是第一则材料的延伸与拓展。为什么中国人不敢生气呢?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当自己遭遇不公平时,总是世俗地认为“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最终成麻木,最终失去了血性,失去了骨气。
3、正确立意(怎么办:即我如何立意?)
(1)立意指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立论:中国人,应该要生气。中国人,最好不要随便生气。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据此,可确定如下立意:
①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正)。众所周知,当今一些中国人面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自私、懦弱与不敢抗争。如面对钓鱼岛事情,“表叔”事件,“小悦悦”事件,黑心食物等,中国人要敢于生气,敢于反抗。
②中国人,不要随便生气(反)。这是从第二则材料引发出来的观点,即在个人情绪控制方面,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影响自己于他人的和睦相处,这种审题是符合题意的,但在立意上就不够高雅。
③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折中)。面对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要敢于生气;当中国遭到列强侵犯时,中国人要敢于反抗。不过,如果面对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轻易生气,要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中国人,该生气时就生气。
(2)偏离题意现象预测:本次作文,很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偏离题意的情况:作文时本来想写人有宽容之心才不至于容易生气,却通篇只写宽容,忘记写“生气”了;本来想写做一个品德高贵者,而不做随便生气的人,却通篇写高贵。这种另起炉灶的错误行为最容易发生。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的同学,指出了某种社会现象,却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论证的时候还缺乏深刻的挖掘,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真情实感,作文质量不高。
4、正确拟题。
①《中国人,要学会生气》
②《中国人,要敢于生气,要敢于反抗》 ③《生气,表明了我们态度与愤慨》 ④《生气,是强者的表现》 ⑤《中国人,该生气时要生气》
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⑦《忍声吞气,并非弱者》 ⑧《宽容与生气》 值得注意的是,文体不同,拟题也要有所讲究。如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要表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法国画家塞尚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一生中的大半辈子是在屈辱和唾骂中度过来的。但他一次也没妥协过,而且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子。
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父亲是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塞尚小时候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父亲非但不欢喜,还忧心忡忡地对塞尚说:“青年人,考虑考虑将来吧!”他甚至嚷着说:“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他要儿子当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塞尚24岁时终于下决心去投考美术学院,谁知没有考中,学院主考人认为他没有培养前途。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住在巴黎继续研究美术,勤奋地工作着,有时甚至几天不洗脸。但是,他得到的回报仍然是失败。他27岁那年,送一幅画给巴黎沙龙,连个答复也没有。甚至连他是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作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
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
突然,塞尚的画有了销路,巴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新奇,在塞尚的复杂难懂的作品里得到启示,于是塞尚一下变为“天才”、“先知”。塞尚的画价值千金,一个古怪的老汉卖了塞尚为表示友好送给他的一幅小画,靠卖画所得过上退休生活。塞尚的画对20世纪西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被举世公认为艺术大师。1906年10月22日,塞尚逝世。他对艺术事业一生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佩。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计16个省的无数山川。在旅途中,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走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经后人编辑成约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