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五篇)

时间:2019-05-15 02: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一篇: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

众所周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念的影响,情境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建议中都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明确指出,要把从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标准》在第三学段针对数学情境的教学建议是:“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本章教学内容将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分为“现实的数学情境及其创设”、“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及其创设”、“挑战性数学情境及其创设”三个特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节首先让教师理解“现实数学情境”的内涵,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重要作用。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论述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方法:(1)以学生视角选取现实情境的素材;(2)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3)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第二节首先简要论述为什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意义,然后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创设“有数学意义情境”的内涵:(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2)突现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线索。

第三节首先指明“挑战性数学情境”的含义,继而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论述创设富有挑战性数学情境的策略:(1)创设冲突型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失衡;(2)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第一节 现实的数学情境及其创设

一、现实数学情境的内涵

“现实”的数学情境,主要是指,情境中的背景素材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即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供“脚手架”

情境中的生活背景内容能够为学生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或定理提供支撑,使学生借助这个“脚手架”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到达对数学“意义建构”。

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数学概念的精确定义或数学定理的一连串抽象的形式证明,然后留出教多的时间让学生模仿、做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直接向学生传递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体系。由于数学知识的呈现过于刻板、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非常枯燥、乏味、艰难,吸引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公式或定理的内在意义,往往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已。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使得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常常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有效的迁移,应用意识薄弱。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人对其外部世界及其自身的绝对客观的认识,而是个人对有关世界的意义认识。那么,学习的内涵就不再是“知识的认知与获取”,而是“如何把新的学习内容与主体(即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现实经验,其中既包括大量非系统化的生活经验,也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包括学生已经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已有经验,加强它们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主动的意义建构。(2)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真切的现实生活场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态度冷淡漠然,而不能调动积极情绪的脑力劳动往往易于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使他们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数学问题,主动去思考与探索。(3)确立正确数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在学生眼里,数学不再是一大堆毫无意义的符号所构成的严密的、绝对的、精确的形式化体系,他们会认识到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确立“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有用的”这样正确的数学观念。

二、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

1.以学生视角选取现实情境的素材 〓 案例2-1:找朋友 〓

有序数对 片断

[案例分析]

《有序数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起始课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并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打下基础。教科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的章头呈现了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的背景图案,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然后,呈现导入语:“原来,广场上有许多同学,每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确定的位置,随着指挥员的信号,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这样,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

该情境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也的确蕴涵着用“第几排第几列”的有序数对来确定方阵中某个同学的位置的数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排列大型方阵来组成绚丽的背景图案的活动,只有在盛大的国家庆典或体育盛会(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才能出现,那么对于大型方阵图案如何组成,只有见识过它的成人才有认识。事实上,对于社会经验较少,还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大型图案方阵的中学生来说,恐怕难以认识到方阵图案的形成方式,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信息(利用有序数学确定在方阵中的具体位置)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而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这个引入情境,而是创设了一个“在班里找老师的一位好朋友”的游戏活动。由于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班级的教室环境中,对教室里所有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座位排列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当老师以问题“我的这个好朋友啊,坐在第3列,你能找到他吗?”,“他恰好又坐在第2排,你们再找找看。”引导他们找朋友时,他们能够快速观察、搜索出班里第3列上的、进而又是第2排上的同学。

另外,在以学生的眼光看真实的情境背景中,当老师指出“要找的好朋友是1个人而学生却找到4个人”时,他们自然产生实际的心理需要,急切想弄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再一次根据教室中座位排列的规律,认识到“老师问题是出在没有说明从哪边儿开始数,和从前面还是从后面开始数是第几排”,从而理解了“约定”的意义。所以,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你们是怎么确定我这个好朋友的位置的?”学生能有效地觉察出,应按照规定、由“排数”和“列数”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对来确定某个同学在教室里全部座位排列方阵中的具体位置。同样地,老师合理地利用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把一对数调换前后位置,使学生找到教室中两个不同位置上的同学,使学生自主发现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对确定位置产生了影响,突破对“有序”含义的理解。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以学生的视角选取现实情境的背景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能一厢情愿地创设以教师自己的眼光看来能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背景。因为,这样的生活背景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能很好地“对接”,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现实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被“成人化”,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通过情境体察数学信息的障碍。所以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用学生的而不是成人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创设学生易于亲近、易于接受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似曾相识”的强烈暗示作用下被唤起,尽快地“身临其境”察觉出情境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线索,从而有效地进入到对情境中数学问题的探索思考。2.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案例2-2:切蛋糕 〓

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片断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老师从学生比较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身边事——“过生日”开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制作扇形图过程的鲜活的现实生活背景——“切蛋糕”。

切蛋糕是大多数学生在以往过生日时常有的生活经历,他们对于“如何把蛋糕切成相等的几块”有着内隐的、非系统化的生活经验,所以当老师问“如何把蛋糕等分成4块时”,生1可以根据他熟悉的生活经历告诉老师,“先横着切一刀,再竖着切一刀,使这两刀形成一个十字型”。其实,生1在诉说如何把蛋糕等分成4块的操作时,已经隐约地知道要使每一块蛋糕的尖角是直角,也就是要把整个圆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扇形,每个扇形的圆心角都是90°。因为学生有这个把蛋糕等分成4块的生活实践经验,再加上他们在小学时学习过“几等分圆”、“扇形”及“扇形的圆心角”等数学知识,所以,当老师以问题“简单描述一下每块蛋糕的形状”与“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呢?”进行启发点拨时,学生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在案例中,我们注意到,生3在回答“如何把蛋糕分成5块?”这个问题时,已经意识到“可以把这个生活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来回答”,并解释说,“把整个圆心角360°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72°,这样就可以形成5个相同的扇形”。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实际反应验证了,他们已经基于“切蛋糕”的生活经验,从“把蛋糕等分成n块”这个生活情境原型中抽象出“n等分圆即把圆心角n等分”这样比较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模型。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切蛋糕)与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绘制扇形图)紧密联系起来,以高抽象层次的数学方法重新审视等分蛋糕的划切操作方法,将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融入到生动具体的实际生活场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建构起对如何绘制扇形图的意义理解。同时,老师也适机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中的实际问题,数学与生活多么的紧密啊!”,使学生真切而具体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接下来,老师再深入一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由等分切蛋糕到不等分切蛋糕的活动,从数学意义上看,也就是从“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过渡到“按比例分圆即按比例分圆心角”。从课程实录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上来看,他们已能有意识地主动调动以往“不等分切蛋糕”的生活经验,经过画图、观察、分析、猜想等探索性活动,发现数学规律——扇形面积大小由圆心角大小决定,而圆心角大小可以由“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来定量地确定。总体看来,老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关于“切蛋糕”的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绘制扇形图的操作过程,明确“两个关系”——扇形的面积与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扇形所占百分比的数量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即如何绘制扇形图)。另外,“切蛋糕”现实情境的创设,也使学生感受绘制扇形图在解决切蛋糕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正确价值观。3.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 案例2-3:镜子改变了什么 〓

镜子改变了什么 片断

[案例分析]

首先,教师向学生放映了两个录象片断:在前一个录象镜头中,学生只能看到镜子中的老师挥动左手打招呼,而在第二个录象片断中,由于录像机被拉远了,照镜子的老师也被拉入到镜头里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际上老师在用右手打招呼。通过前后两个录象片断的视觉反差,学生感性地体会到,是镜子导致了这种有趣的现象,此时教师再引入课题——“镜子改变了什么”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其次,两位同学模仿表演照镜子的人和镜子中的像。形象生动的表演,使学生们再次直观地观察到,照镜子的人与镜子中的像伸出的手是相反的,从而感性认识到镜子改变了物体的方向。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镜面对称性质的直观素材(两段录象材料与一段模仿表演),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物体的镜面对称现象,为学生进一步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奠定了现实基础。

〓 案例2-4:抽扑克牌 〓

概率的意义 片断

[案例分析]

教师进行实地摸扑克牌试验,通过抽取扑克牌的真实结果,使学生容易感受到“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它是大王或者是小王”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它是红色牌”的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小,为学生理解“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一样”提供实证。

第二节 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及其创设

一、有数学意义情境的内涵

创设“有数学意义”的情境,是指情境中包含着能紧扣教学内容的数学信息,能够很好地承载相应的数学知识。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中数量与空间关系的本质特征与变化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能利用他们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教学。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服务的。所以,教师在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时,首要地,就是要保证情境中包含着能紧扣教学内容的数学信息,能够很好地承载相应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或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创设的情境服从于整堂课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这种模型通常是有生活原型的,但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形成对相应数学概念、定理或思想方法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如果现实情境中与数学无关的因素过多,可能会牵扯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兴趣倾向偏离数学主题,干扰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进程,从而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到数学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合理融合。只有将数学知识与情境背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引导学生浸润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透析其中隐含的数学线索,为学生搭建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阶梯,才能帮助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或思想方法的本质,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有数学意义情境的创设

如何创设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至少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深入研究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在课堂上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是,突现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注重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的挖掘与分析。如此,才能使融合在具体情境的数学信息,经由老师的启发引导,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的平台。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案例2-5:有理数的乘法 〓

有理数的乘法 片断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采用让学生自主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建构对法则的意义理解。在本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蜗牛爬行”问题情境,正是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思维空间与活动平台。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的形象画面,根据速度方向与时间前后的不同变换,让学生想像在4种不同的问题条件下蜗牛爬行的位置。借助数轴的空间支撑,通过数与形相结合,学生比较容易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想象出蜗牛的位置,从而对有理数乘法有了先期的直观感性体验。

紧接着,教师启发说“数学问题当中,希望能够把这种过程表示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蜗牛爬行的实际过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关系表达式),使学生产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需求,为学生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提供思维导向。由于“蜗牛爬行”的情境中隐含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速度:向左2cm每分钟与向右2cm每分钟;时间:3分钟前与3分钟后),而且学生先前学习有理数时有“用正数与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的经验,所以此问题情境为带有负数的乘法的自然引入提供了现实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从正数的乘法扩充到有理数的乘法的必要性。另外,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模拟蜗牛爬行的过程,并着重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蜗牛爬行情境分析4个数学表达式中因数与结果的意义,促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的合理性。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综上所述,通过“蜗牛爬行”的问题情境,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速度与时间),再将蜗牛爬行的四种过程用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来,经历了有理数乘法从产生(带有负数的乘法的引入)到表示(法则的意义)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做好了铺垫,使学生理解建立有理数乘法模型的意义。

2、突现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线索 〓 案例2-6:简单的图案设计 〓

《简单的图案设计》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最后一节课,两位老师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个环节的教学做了完全不同的处理。

<教法一>

简单的图案设计 片断 教法一

<教法二>

简单的图案设计 片断 教法二

[案例分析]

《简单的图案设计》是继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变换的概念与作图技能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1)经历对生活中的典型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活动过程,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与变换相关的作图技能,通过简单的图案设计,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融合在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通过对上述知识目标的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基于过程性的探索由简单图形的平移或旋转构造复杂图案的形成过程,并应用平移与旋转的作图技能设计复杂美观的图案。那么,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应展现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利用平移或旋转构造的典型图案实例,引导学生辨别出其中蕴涵的图形平移或旋转变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数学主题——利用平移与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在教法一中,老师呈现古希腊石板上的武士图这两幅图片,图案构造的精巧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然而,学生只是被图画中一些有趣的部分所吸引,难以和老师的引导“合拍”。比如,最底层的三个黑色武士的马不完整但面容已经完整地露出来了,致使学生一直纠缠于到底“有多少个完整武士的面孔”这样与本节课的数学内容(平移与旋转)无关的问题,并且,因为基本图形(骑马的武士)比较复杂,学生难以辨识出图案中相邻黑白骑马武士之间的旋转变换。

在教法二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演示操作情境:利用一个三角板,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平移的彩色图案和一个彩色风车图案。老师边画图,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使学生经历“作一个简单图形(三角形)——平移或旋转变换——出现大小相同排列有序的多个三角形——为这些三角形涂上不同颜色——呈现复杂奇妙、色彩斑斓的图案(如彩色风车)”的活动过程。在操作演示过程中,老师着重点明画图的程序步骤,例如,在画彩色风车时,老师说“我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进行旋转„„绕着我这个点旋转了„„从第1个转到第2个的位置转了90°„„如果我们再把它涂上其它颜色的话,这个风车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色风车”,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图案的情境中辨识到,彩色风车是由一个三角形绕直角顶点依次旋转90°所得的4个相同的三角形构造出来的。复杂的图案,大多是通过对一个简单的图形作平移或旋转等图形变换,由构造出的大小相同排列有序的多个这样的简单图形组成的,这就是数学上对复杂图案形成过程的本质理解。老师通过创设演示用三角板画平移的彩色图案和彩色风车的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对此形成过程有了数学模型化的本质认识。接着,老师又呈现现实生活中的4幅典型图案,由于学生对组成图案的基本图形(十字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非常熟悉,并且图案能凸现平移与旋转变换的特征,6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以学生很容易辨别出图案的构造方式。这样,老师引入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图案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节 挑战性的数学情境及其创设

一、挑战性数学情境的内涵

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主要是指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说,提供一种暗示、激励和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情景或境地,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创新的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学习主要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情境处于某一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希望该情境能进入另一种状态,但这时又存在着某些障碍物阻碍从一情境向另一情境的顺利转换,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因此,问题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的。它不仅与提问者本身的数学素质(包括知识根基、思维水准、问题意识等方面)有关,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恰当的问题情境正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最佳外部诱因。所以说,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精心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

情境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源泉”,学生在观察、收集和处理情境中相关问题的信息时形成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投入认知努力去探索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这里的“问题意识”,指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即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数学任务)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因为“问题意识”集中反映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征,所以,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刺激模式,情境就不仅应给包含相应的数学信息,还应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在驱动力,接受问题的挑战。

二、挑战性数学情境的创设

1.创设冲突型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失衡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并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知结构的失衡(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惑”、“质疑”),然后经由个体内部心理的自我调节(同化或顺应),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创设有“挑战性”的情境,其内在涵义之一就是引发其认知失衡,激发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应当创设这样的情境:在其中,学生己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达到目标),从而产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能够较为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己有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并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 案例2-7: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片断

[案例分析]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这段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普查”这一认知基础,知道普查是指“为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对数据总体中的全部个体挨个挨个地进行考察。接下来,教师就以普查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

首先,老师呈现一个“挑火柴”的笑话,通过对小明挑火柴故事情节的描述,由“小明说逐根火柴他都划过了,那显然小明用了一种什么调查的方式啊?”和“你们为什么笑他?”等问题的所暗含的普查的考察方式与实际生活中挑火柴的经验性方法的不一致性,使学生意识到普查对考察对象(火柴)具有破坏性,其原有的知识(普查)不能有效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挑火柴),造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目前面临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其次,承接课的开头“用普查方式来调查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得平均时间”的活动,老师提出新问题——“我刚才想知道全班同学的,你们说挨个挨个问,万一我想知道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你还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数据吗?为什么?”,使学生意识到,由于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过于庞大,实际上根本无法去对它们进行一一考察。生3提到“全国有很多八年级的中学生,你如果利用普查调查数据的话,那整个工程就很繁重”,可见学生此问题情境已经有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普查这种方式不合适”的认识。最后,老师以深圳市区街道上人潮拥挤的照片为背景,提出问题“如果我想大概地了解某一天离开深圳市的人口流量,你认为用普查的方式合理吗?为什么?”。老师对制约实地进行人口普查时所受到的客观条件进行了分析,如“要在每个关口设置大量的人手”和“还有一些偷偷离开我们深圳的,不是通过合法渠道离开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受客观因素影响,有时用普查的调查方式是很困难的。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老师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到普查的困难,并不是所有的数据调查都能采取普查的方法,由此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同时,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挑火柴),有助于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经过对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如何挑火柴才能尽量降低破坏性),学生能够找到解答问题的有效办法(如“选择性地划火柴”)。也就是说,问题情境使得认知冲突的化解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数学思考,为学生建构对“抽样调查”概念的意义提供有利的契机。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出,教师应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以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沿袭“平衡一不平衡(认知冲突)一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就找到了合理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学生建构科学的、有序的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有据可依。2.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的子问题(或步骤),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8:勾股定理 〓 <片断一>勾股定理 片断一 <片断二>勾股定理 片断二 <片断三>勾股定理 片断三 [案例分析]

首先,教师从数学史上关于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故事引入,以铺在地面的方砖图案为场景,通过“你能有什么发现呢?”这个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学上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基本图形——三个正方形以及由它们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空间关系隐含在复杂的方砖图案中,不易辨识,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去观察、分析,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才能有所发现,因此,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发现方砖图案中的规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以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对于一般意义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启发学生产生广泛联想,提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要求。教师给出方格纸中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和以它的三条边为边长向外构作的三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探究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是否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面积。

问题情境2与问题情境1相比,结构上更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这是因为,在问题情境1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可以借助构成它们的三角形直接观察达到。但在问题情境2中,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大小不同,而且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在方格纸中处于倾斜的位置,所以它们之间的面积关系并不能靠观察每个正方形占多少个方格直接获得,学生必须另辟蹊径探求正方形Ⅲ的面积。正是在具有更大挑战的问题情境2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主动尝试对正方形Ⅲ的旋转变换、分割、补全等策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面积割补法。

最后,教师创设实际动手操作情境3,推广结论,使其更一般化。教科书直接把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基本思路展示给学生,其中,构成弦图的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在变换前后的图形18.1-1与18.1-3中都有明确标示,并且它们位置的变换在图18.1-2中明确显示出来了,因此学生只需要观察理解变换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关系以及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而在问题情境3中,老师把教科书上图18.1-1中的分割线、虚线和颜色反差都隐去,把由此得到的图形1作为学生动手剪拼操作的初始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分割与拼接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参与到观察弦图特点、分析图1构成、动手进行分割变换操作、推断图1与图2的面积表示与关系、表达交流自己剪拼过程等多种数学探索活动中去,由此促进学生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梯式问题情境,使问题结构复杂度不断增加,构成坡度适中,排列有序(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链,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探究欲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3.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型问题有条件的不确定、结果的开放性以及解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因此,相对于常规型问题而言,开放型问题的本质特征在于某些要素的不确定性,它的条件、解题策略、结论常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行设定和寻找,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创造性地将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转化为多个确定性的问题。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整合新思路和提出新问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选择和提取相关数学知识,并转化为确定的目标。由此可见,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拓思路的广阔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冲破“问题只有唯一解”的界限,强化创新动机,产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新奇想法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并最终形成创新意识。〓 案例2-9:牙齿保健海报上的扇形统计图 〓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 片断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保健牙齿海报中三个扇形统计图,它们说明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牙病患者的患病类型情况。

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刚开始,学生仅仅从一个数学学习者的视角关注扇形统计图中各个部分在整体中所占比例的数量大小关系,得到“年龄在10岁到24岁之间,得龋齿的人较多,而在40岁以上的人,得牙周病的人比较多”的结论。后来,教师启发学生不要局限于“就图读图”,而要给自己设定一定的角色(比如牙科医生),在其设定角色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物角色的立场重新审视这三个扇形统计图,一下子扩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不断进行角色转变,以药物牙膏开发商、牙医、检查牙齿的人等不同的角色视角,针对同样的扇形统计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从多角度创造性地挖掘出问题情境中隐含的丰富信息。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1.1问题提出

1.1.1数学情境引发数学问题

新数学知识的获取以数学问题的提出为基础,这是为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

程所证明的客观事实。希尔伯特指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问题产

生于数学情境。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人们通

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

因而设置教学情境是实施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

1.1.2小学数学的特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 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是小学数学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复杂的逻辑思维对于他们仿佛是高不可攀的入云高塔,怎样将已经从实际生活中

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再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它们的必要

性,从而牢牢的掌握它们,并在生活中乐于运用它们,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1.1.3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更加需要形象化具体化,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身边的数

学,教材中每一个新元素的引入必然伴随其相应的生活情境。像小数的学习,教

材会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并不都是整数,如量长度不够整米

数的情况,买东西不够整元数的情况等等,所有的例子都指向一个结论,整数在

生活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时小数的产生便顺理成章。但是引出小

数后学生仅仅从认识上知道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没有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

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它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它呢?为此,我创设了一

个微型的小超市,让学生充当收银员和顾客,在热烈的买卖情境中,学生们积极 的报价付款并检查对错,在不知不觉中,小数已经融入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系统,成为了他们知识的一部分。之所以选取超市的情境而不是度量的情境完全是因为

考虑到在生活中,前者更容易出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通过这次实践,我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是不是每节数学课都可以按照这样一个创

设情境的模式译展;五去^从而达到i:!: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学这样的教学模式

更好的效果呢?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

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

狭溢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

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1.1.4《数学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有高度的要求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情境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为创设情境教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

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取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 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

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21.6% 61.61% 17.6%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本校四年级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数虽然占了半数以上,但是他们的兴趣来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学习成绩,少部分可能是迫于家长 的压力不得不学,基于这种情况,我不禁担忧起来,小学数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

较容易,计算类的题目占据了分数的25?30%,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占了80%以

上,也就是说他们的好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学数学考试要求的数学能力

比较低,但是随着知识的加深和能力要求的提高,他们中会有人因为成绩的下降 且缺乏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以及由此导致的缺乏攻克数学难点的耐心与信心从而

引起数学兴趣逐渐下降。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能成为求知道路上最好的

原动力,兴趣当然也会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那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就至关重要。

3.1.1借助“生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生活背景”创设情境就是将符合课程内容的孩子们可以理解并乐于参

(5)设置情境时,没有把握好“度”,也就是没有掌控好教学的时间,没有

提前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过多,在

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显得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分析情

境的时间,虽然情境设置的很恰当,但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设置 的情境过少,在很快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便只有用习题来充斥课堂,显得课堂比

较单薄。这都是因为没把握好“度”的关系。

那么纵观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发现,好的情境引入必然是符合学生的认知与

生活规律,把复杂、枯燥的数学概念与规律从理论中剥离出来,将它们附着在实

际生活当中,用通俗有趣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来生动的展现它们、演泽它们,从而更好的理解它们、掌握它们。相反,不甚成功的情境教学必然是

超出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范围,情境的引入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实践与数学理论联

系起来,那么这个情境反而会成为整堂课的负担与学生学习的障碍。诸如上诉几

个案例,不恰当的情境引入将学生引入了理解误区,这种误区一但在学生学习开

始就植入学生的大脑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并且会对以后的进

一步学习产生影响,可以说是贻害颇深。所以,在设计情境教学之初就要尽量避 免这种情况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要反复斟酌考虑情

境的合理性,以避免单纯追求教学形式切合教学大纲而不顾及教学效果这种错误

思路。

内兼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其中的生活经验作为情境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该情境迅速理解教学

内容并借助情境牢固的掌握知识和灵活的运用知识。

孩子们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是他们吸取知识的大环

境,好多孩子他们所认识的第一个字第一个数字也许是来自马路边的一块广告牌

或是一个告示牌,也极有可能是街边他最爱吃的小吃招牌,正因为它们在他的生

活中出现并且影响了他的生活,他才对它们印象深刻。所以,利用他们的“生活

背景”创设情境无疑成为了情境教学的首选,当然这也是符合建构主义观点的,在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

能让知识掌握的牢靠扎实。而且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数

学,如四则运算、分数初步、小数的认识与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及体积计算等

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这给利用生活创设情境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学习小数

可以创设小超市的情境,正负数可以创设买进卖出、零上零下的情境,学习面积

和表面积可以创设给礼品盒包包装纸的情境等等,可以说每个老师只要看见一节

新课首先考虑的必然是从生活中选取原型创设情境。

3.1.2借助游戏活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游戏活动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当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环节,这个

游戏可以为引入新课做铺垫也可以成为讲授知识的手段,当然也可以二者合一, 这在上诉的案例中有所体现。

但凡提到做游戏,无论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孩子都会将热情毫无保留的展现出

来,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都在心里暗自感叹:爱玩真是孩子的天性啊,要是每

节课都能让他们在老师设计的游戏中快乐的汲取知识,那该是多么有成就的一件

事情。游戏,毫无疑问可以最大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而切合教学内容的游戏除

了可以偷悦孩子的身心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儿

童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孩子的好胜心理极强,他们为了在老师设计的游戏中获

胜可以绞尽脑汁寻求方法,殊不知正是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游戏的规

律也就是知识的内容,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他们运用了己经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达

到了熟练运用,一节课下来没有老师的声晰力竭,也没有学生的不胜其烦,有的

只是他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探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负担,问题也不再使他们惧

怕。这种知识的获取途径与掌握的深刻程度远胜于老师在课堂一遍一遍的告诫学

生什么是重点难点必须记住,什么是考点必须掌握。当然,这种游戏情境对老师 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首先老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设计游戏远不如

从生活中取材那么手到枯来,生活情境毕竟是现实存在的,老师只需要筛选合适 的情境即可,而游戏却需要老师借鉴甚至独创,并且游戏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 20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1情境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

我们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以取材于生活当中的实际,但是在取材的时候,我

们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充分挖掘课本,选取与课本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针对一课选取多个 情境,在反复的筛选与比较中保留最合适的一个情境作为自己试讲时的情境,并

在试讲之前充分预知情境可能带来的对课堂有帮助的地方和它可能引起的阻碍

学生理解新知的情况,只有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充分的预测,才有可能在

课堂上更好的处理突发状况。

(二)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生活经验和知

识迁移的能力,记得好多老师在去别的学校或地区进行讲课比赛时,就是因为没

有提前做好这些工作,导致他所设计的情境引入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整堂课在

开始的时候就是他一个人不得不唱独角戏,这会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带来非常严重 的负面影响,开始不顺利会影响老师的心理,他会对接下来的教学缺乏信心从而

降低他的应变能力,整堂课他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担心这堂课的效果上面,使一

节课上得紧张局促且死板,更别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了。一般

来说,对于生活的情境引入大多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说它会作为你讲课 的第一个环节,成功的开场情境会拉近你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你们之间的陌生感,为以后的开展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在选取情境时要慎之又慎,必

要时可以在全班提前做一个调査,做到心中有数。

3.2.2情境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和数学味

如果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兴趣是孩子

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

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

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上课时让学生保持兴趣,才可以让他持久的集中注意

力,.保持清晰的感知与灵活的头脑,才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所引

入的情境,首要注意的当然是这个情境的内容,看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这是每 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事情。其次是看所选取的教学情境是否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产生于实际需要。但是,数学又被认为

是人发明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具有抽象的特点。形式化的数学呈现方式成为数

学的主流,公理化的体系成为其追求的目标,即由一组公式出发,使用逻辑方法

定义概念,按照逻辑语言组成命题形式,然后按照逻辑模式证明这些命题是否成

立。如果成立,称之为定理。所有的公理、定义、定理、推论形成数学体系,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

行直和效果。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

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脚

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学生如果没有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和“整

数的乘法法则”,那么他是不可能对小数乘法这一内容进行有效学习的。所谓可

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他们清晰的分

辨出“小数乘法”与他们之前学习的“整数乘法”的不同即新知与旧知的不同时,他们才能对新知产生不同于旧知的深刻认识。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

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如果学生没有熟练牢固的掌握“整数的

乘法法则”,那么他们是谈不上去学习“小数的乘法”的,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数

学是环环相扣的学问。具体来说,在讲授“小数乘法”时,教师首先要复习积的

变化规律与整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说出算理,其次让大家观察小数乘法与整数

乘法的不同之处,通过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新的算理,增 加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乐于发现知识的变化从而去探索新的知识。利用好新旧

知识之间的转化,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把握一个个的知识链而不是一个一

个零碎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为他们将来更好的纳入新 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都提倡情境教学,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语文源于生

活,数学不也源于生活吗?因为生活或生产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但现在的数

学都是远离孩子生活的,抽象而无法捉摸,而且也过于烦琐,许多的数学术语,把原来不复杂的小学数学搞复杂化了。孩子觉得数学难而无趣,也是很自然的事

情。因此数学的情境教学才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样创设情境才能让孩子走进数学 的世界,让孩子亲近数学?怎么样创设情境才能让情境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即达

到在表象上简化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但是在内容上却能达到深化的作用,也就

是让概念与理论潜移默化于孩子的大脑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们并灵活 的运用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样的情境教学才

能成为有效的情境教学,那么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针对前面所提过的

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游戏的规律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这无疑又加大了难度。其次,就是老师要预

测游戏的可行度,既要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因为有的游戏课堂参与人数

比较有限,大多数同学都是空有热情却轮不到自己展示,未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几轮下来举手的人数就会减少,也会幵始有人走思了),又要保持课堂的纪律,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就是老师始终还是课堂的掌控者,不能让课堂因为太活跃 而失控导致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认为游戏情境的引入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课

堂的主体,其实其中起牵引串联作用的仍然是老师,并且它对老师的课前准备工

作要求比较大,好的游戏情境应该是经过多次预想与试讲磨合出来的,教学时间

越久,尝试的次数越多,对这种情境教学的掌握才能越熟练,经验与素材也越丰

J、§ 0

数学故事无疑是数学知识的很好的载体,又因为其有故事性,很符合小学生 的课堂需要。很多数学中的发现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如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数字 的产生,数字0的由来,鸡兔同笼的故事,阿基米德由一次洗浴发现了排水法计

算体积等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精彩纷呈的数学故事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

学,让故事情境来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满,而不

是只有枯燥的数学公式与定理。当然根据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且学

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况,我们还可以自己编排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的小故事,这

在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的大小关系一节教

材就编排了一个孙悟空用金箍棒打妖精的故事,随着小数点向后一位、两位、三

位的移动,金箍棒不断的变大,妖精显得越来越小,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在头脑中

产生疑问:难道小数点的移动会导致小数的变化吗?生动的画面,精彩的内容使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故事当中去,那么在探索故事内容的同时,他

们也就明白了故事所要讲授的知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当然,如何编排有效 的故事情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故事的内容要精彩,故事所隐含的

知识要明确,故事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课堂的新知识,如果

可以的话在一堂课中能够形成一个故事链效果会更明显,切不可用只图热闹而占 用课堂时间的无效的故事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针对教学内容多思考,多留

心。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数学故事,李敏佩老师编著的《数学学习

故事》和《数学王国》就是很好的故事素材。

3.1.3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新知识的获取往往都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要么是旧知的提升,要

么是旧知的补充,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

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4创设情境要有连贯性

这里所指的连贯性是针对一节课而言,在一节数学课上我们不可能只创设一

个情境,我们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多个阐明问题的情境,这时,切忌引入 的情境过于凌乱,热闹有余,实用不足。在听过的很多公开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

情况,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工具,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这节课 的重视和准备的充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维会有一

个惯性,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其中一个情境的时候是很难被打断去完成老师另一个

情景所布置的任务的。于是一节课就是老师不停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稍微快一点、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勉强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其余大部分学生都在为了配合

老师手忙脚乱的摆弄自己的工具,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干脆跟不上老师也不明白老

师的意图何在竟然幵始走神,老师让准备的工具正好成为了他们走神的好玩具,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走到东大家就茫然的跟到东,老

师走到西大家也尾随到西,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培养。整堂课虽然热 闹但是没有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可以说这样的数学课时效性很差。而成功的课堂

情境应该是像剥洋葱一样,实质内容应该层层展现,本质问题应该被个个击破,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情境的开展而层层提高,当最后直指核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

活跃度应该达到顶点,这节课所要阐述的内容呼之欲出。这就要求老师设置的情

境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自己的连贯性,这样它所体现的问题才能有连贯

性,那么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一个个跳跃的环境所打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

性和内在联系,才能保证整堂课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发展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5情境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新颖性

这个要求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老师的形象再也不能

是严肃、古板的代言人了,我们不能耳目闭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

书。所有的小学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孩子和他们以前甚至是以前

教过的孩子截然不同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复杂,对任何事物都敢于发问,不再是

上课时对老师敬若神明的“乖”孩子了。这种变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网络的高

度发达让他们的眼界极度开阔,已经超出了老师和家长队他们的认识范围,这种

变化是好的,让小学老师不再认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感觉代沟极大,无法

沟通。本人上课是时就有这种感觉,我所带的年级是四年级,上课时丝毫没有与

他们年龄相差很远的感觉,他们的知识面与理解力和创造力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仍然将他们当做懵懂无知的少年,仍然采取陈旧的上课方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照一定的数学结构加以陈述。这种呈现方式,称为数学的形式化。但是小学数 学却禾龍11去傲厂厂学至丽年藤特点和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所学习的数学

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在教材编排上也有所体现,小学数学编排了日常生活所

需的所有知识,如计算、度量和基本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只要学习了小学的数学

知识,在社会上生存大致不会出现问题,虽然上述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

教材在编排的时候还是很注重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情境、游戏活动、故事导入无

一不是体现了这一目的。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让数学有趣,让孩子乐于学习

数学。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数学的时候应好好体会教材编排的目的与意图,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学趣味数学,用趣味数学。再次,前面也已

经说过,数学毕竟还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数

学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当小学生达到四年级时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

我们的情境在体现趣味性的同时还要能够层层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

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去探索知识的区别于联系,逐渐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让

自己的知识不断的积累,思维不断的发展。

3.2.3情境教学的内容应体现问题性

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即在创设情境之初就要考虑到哪

些情境能够很好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把问题体现在情境中,利用情境来解

决问题。比如前面所举过的关于扩大分数认识的一节课,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

来说,在讲课之初他就会意识到学生会把分母本来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误认为是整

体的个数,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多次遇到,所以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创设有利于解

决该问题的情境,或者改变整体的个数让它与份数有所区别,或者暂时不展示整

体的个数,让大家在对分母表示的意义达成充分的共识之后再引导大家解决这个

问题,而不是明知学生会在这里出现对知识的误解却还要将他们引入误区。对问 题的预知能力,这对老师来说是个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和

足够多的平时积累,也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多思考、多比较、多尝试才能将这种预知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从而达到课堂的良

好效果。我们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一定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切忌为了达到

课堂的表面成效而有意的回避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阻碍学生对

于更深层知识的理解与获取,并且误区一旦在最初形成是很难再进行纠正的,所

以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发现问题、预知问题并利用教学情境体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

决问题。

A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4创设情境要有连贯性

这里所指的连贯性是针对一节课而言,在一节数学课上我们不可能只创设一

个情境,我们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多个阐明问题的情境,这时,切忌引入 的情境过于凌乱,热闹有余,实用不足。在听过的很多公开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

情况,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工具,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这节课 的重视和准备的充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维会有一

个惯性,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其中一个情境的时候是很难被打断去完成老师另一个

情景所布置的任务的。于是一节课就是老师不停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稍微快一点、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勉强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其余大部分学生都在为了配合

老师手忙脚乱的摆弄自己的工具,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干脆跟不上老师也不明白老

师的意图何在竟然幵始走神,老师让准备的工具正好成为了他们走神的好玩具, 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走到东大家就茫然的跟到东,老

师走到西大家也尾随到西,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培养。整堂课虽然热

闹但是没有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可以说这样的数学课时效性很差。而成功的课堂

情境应该是像剥洋葱一样,实质内容应该层层展现,本质问题应该被个个击破,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情境的开展而层层提高,当最后直指核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

活跃度应该达到顶点,这节课所要阐述的内容呼之欲出。这就要求老师设置的情

境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自己的连贯性,这样它所体现的问题才能有连贯

性,那么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一个个跳跃的环境所打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

性和内在联系,才能保证整堂课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发展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5情境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新颖性

这个要求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老师的形象再也不能

是严肃、古板的代言人了,我们不能耳目闭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

书。所有的小学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孩子和他们以前甚至是以前

教过的孩子截然不同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复杂,对任何事物都敢于发问,不再是

上课时对老师敬若神明的“乖”孩子了。这种变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网络的高

度发达让他们的眼界极度开阔,已经超出了老师和家长队他们的认识范围,这种

变化是好的,让小学老师不再认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感觉代沟极大,无法

沟通。本人上课是时就有这种感觉,我所带的年级是四年级,上课时丝毫没有与

他们年龄相差很远的感觉,他们的知识面与理解力和创造力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仍然将他们当做懵懂无知的少年,仍然采取陈旧的上课方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课堂毫无新意的话,他们会毫不客气的对你表现出嗤之以鼻,你的课堂会很

难顺利的进行下去的。但相反,如果你的课堂能够根据他们的需要花样百出、精

彩纷呈的话,他们又会毫无保留的幵发自己的思维来配合你,这样才能是一场成

功的数学课。比如在讲授统计图时,他们对书上的城乡人口统计所表现出来的热

情肯定不如哪种漫画更受欢迎的统计;他们对阿基米德验证王冠的故事肯定比乌

鸦喝水的故事要更觉得有挑战性;由俄罗斯方块引入平移和小树的移动来阐述平

移相比较肯定前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等等。运用多媒

体展现教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它的生动、形象决定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兴趣 的很好的工具,在引入情境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点。以上种种的例子都说明,一

成不变的情境引入是很难长久的被利用下去的,只有不断的汲取新的内容,让它

们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时时处处体现它们的新颖性和时代性,才能让自己 的情境教学不断的取得完善与进步。

3.2.6要把握好情景设置的尺度

即使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把握情境的量,有的

教师担心一节课的内容太少,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如果是公开课还有

教学内容不够饱满的担心,于是在课堂中设置了大量的情境,这样在上课时就会

出现顾虑时间是否足够的问题,也就很难随着课堂的变化随机挖掘情境可能出现 的更深层的问题,无法足够的发挥情境的作用。这样的情境设置反而成为了教师 的束缚,而不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得力手段。相反,有的教师则担心教学内容

太多,学生“吃不了”,当所准备的情境内容顺利完成后还会剩余大量的时间,于是只好上演“课不够,习题凑”的老路子,让课堂显得无比的单调。其实,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不是特别的了

解,课前没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做充分的分析,只是自

己单方面在考虑课堂的效果,这样设置的情境很难达到有效。因此,想要把握好

情境设置的尺度,就要求教师提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做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设置情境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情境才会是教师教学时的得力依靠,而

不会成为教学效率的障碍。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1实验班的问卷调查结果

°-81 1 j 1, o7tz iri I J 1 I I I r

■选项A

0.5 一■— ?-I J 1 | "I | I ——■选项B 0.4--

—I 1~~-S—I 1 1 1 1 * 选项 C 03 I LbI II I I I

士 IH444f4 °.:i— “ 』ii 1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问题5问题5问题7问题8问题9间题10问题li问题12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分析表明学生对现在数学课堂的满意度很高,并对发

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孩子的

成绩,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你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我所带的试验班的成绩 不但明显高于对比班并且还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同年级的班级,这很明显的体现出

了情境教学的优越性。以下是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对比:

表4一 2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对比图表

SQ '―'

-94 HH

■ m实验班 爾对比班

: ‘ :广 t.■ ■;: rW, W W 四年级期末

五年级期末

六年级期末

4.2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与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增强了他们学

好数学的信心,反应在课堂上即是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第四章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4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4.1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

我所教学的两个班,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比班,通过三年的

对比试验,实验班的上课积极性明显要高于对比班,并且独立思维的能力及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我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 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问卷调查题目如下:

1.你喜欢现在的数学课堂么?

A.喜欢

B.—般 C.没有想法

2.一节课后,你觉得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么? A.有

B.没有

C.需要与同学讨论

3.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你是否联想数学知识去解决?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4.上课时,你喜欢发言么?

A.喜欢

B.不喜欢 C.看老师是否叫我

5.你喜欢怎样的数学作业?

A.计算题

B.简单题 C.解决问题

6.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做?

A.放弃不管 B.找父母、老师或者同学C.查资料自己解决

7.你想听数学知识讲座么?

A.喜欢

B.不喜欢 C.随便

8.你曾经在数学上的困难是什么引起的?

A.老师讲课方式B.不注意听课 C.对数学没有兴趣

9.你会主动预习未学知识么? A.会

B.不会

C.看老师的布置

10.你害伯数学考试么?

A.不会

B.会

C.看题目难易程度

11.你对自己现在的数学成绩满意么?

A.满意

B.不满意 C.还行

12.你觉得现在的数学课堂如何?

A.有趣 B.有些浅显 C.没有兴趣

表4-1显示了在实验班的调查结果: 27

第四章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题并踊跃发言,这无形中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几乎每一节课都能有足够的

时间巩固当堂所学知识,适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达到了课堂的一个良性循环。

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的不断提升,他已经能够充分领会老师设置的情境,有时甚

至会提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大提升,也是课

堂效率的保证。

4.3情境教学在运用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人开展本课题是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1——3年级属

于空白,影响了情境教学的连贯性。其次,有些课程内容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达 到预期效果,但因只有一个实验班,无法在磨课中达到完善,有点美中不足。再

次,因为研究时可对比班级有限(仅限于本学校本年级),对所取得的成绩分析

难免有些片面。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大家已经从教材内容中体会到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的重要性,基于这种情况,基本上每节数学课大家都能运用到情境教学,情

境教学的运用频率较以前大幅增加。这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上课 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实施情

境教学,让其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数学的问题性和趣味性的作用,我所在年级的

数学老师自发组成情境教学小组,为每一个情境都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而不断的

磨课、试讲,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无形中就提高了组内老师的情境教学水平,也总结了一些情境教学的经验。同时为了达到情境教学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环环

相扣,大家还主动模拟其他年级的情境教学,为情境教学的连贯性打下了基础。

虽然情境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开展的都比较早,在国内的许多地区也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本人所在的学校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透彻,虽

然很多人也在运用这一模式,但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应对一些公开课或

是教学比赛,很少有教师对于平时的家常课去认真琢磨情境的应用,使得情境教

学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难有更深的突破。

在以后的情境教学研究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熟练、有效的在课堂

上运用情境教学,使它不再是课堂上的一个点缀,而应该成为整个教学中必不可

少,使课堂能够层层深入的手段,能够借助情境更好的体现数学的问题性和趣味

性,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教学不再是流于表面而形成真正有效的

情境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P45-6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12-156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36-47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5-16

[5]黄爱华.黄爱华活的数学课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P36-49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P79-103

[7]任代文.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59-72

[8]梁志.教育实践中国[M].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P93-107

[9]张秀娟,赵鸥.儿童的感觉教育[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P11-16

[10]霍静.浅析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在应用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6〕社会科学

版)2004(1).P19-32

[11]杨晓萍.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2).P79-86

[12]刘文,林红霞.情境教学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6).P52-75

[13]杨莉君.试论情境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5).P70-89

[14]烨子.情境教学与中国孩子的教育[J].新华出版社2002(6).P19-26

[15](瑞)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1.P17-29

[16](瑞)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P36-52

[17]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P3-5

[18]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26-37

[19]李毓佩.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7.P17-29

[20](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P103-109

[21]王红宇.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3.P35-72

[22]李毓佩.后现代主义课程观[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1.P16-70

[2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P79-87

[24]袁振.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P37-89 3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36-82

[26]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王红宇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P97-116

[27]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新世纪图书出版社1992.P46-92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江阴要塞中学

史 吏

摘要

“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一、背景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1.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体会概念产生源头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 1.y10,(x4).2.y101.5(x4),(4x10).3.y101.5(104)2(x10),(x10)

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中的数学

案例2: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1f1(x)x1,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10是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3.创设虚拟互动情境,加深知识的印象.案例3:如果老师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需承担的任务是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

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依次下去。问:签几天的合同你会签?

我记得我在上《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时,下面学生反应很大,马上有学生说签1天他签,又有学生提出签2天,或3天更赚。接下去有个学生上当了,说他愿意签一个月。接下去也没同学提出异议,很多同学都忙着按计算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指数爆炸”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学生会认为指数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是递增图象,那么递增速度也差不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的计算,可以清楚看到“指数爆炸”的意义.123023011073741823,远远大于300万(10万S(一个月)=22221201230×30).提示公式(2222012n112n).124.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案例4: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个游戏我是从QQ中拍拍网的夺宝游戏中得到启示,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我要说的正是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同理,《数学A版必修4》中第6页有个口答题:“今天是星期三,7k(kZ)天之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蕴涵了周期的思想.那么之后学到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可以用到这种思想.书中第52页有这么一道题:“设函数f(x)(xR)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0,2]时f(x)(x1)2.求7f(3),f()2的值.”在这里就显的非常简7331单.f(1)(11)20,f()f()(1)2

22245.创设抽象数学环境,学会知识的运用

案例5:利用正弦函数性质及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你能求出的近似值吗?(精确到0.01).由f(x)Sinx的图像知道是正弦函数在[3,4]的零点,因为f(3)f(4)0故可取[3,4]为初始区间,用二分法逐步计算。

创设此案例有助于复习正弦函数的图象,以及二分法求近似解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4.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7.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8.汪国华.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路在何方《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4 9.谌业锋.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新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课程,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4)本次培训作业分三批发布,您需要完成6份作业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数学就在身边”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三、创设情境要有“感官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总之,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下载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二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08初等教育数学(3+2)专一 学生姓名:江巧巧0835150016 指导教师:金玛丽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课程,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信息员:平利县教研室1 | 作者:平利县长安镇中心小学 吕蒙 | 日期:2011年1月11日 | 浏览962 次] 字体:[大 中 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体会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体会 贾周德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连云港 222100)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24- 0103- 02 摘 要 本文从趣味问题......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 任国保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逸夫中学 554300) 摘要:本文从探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入手,首先 举例分析了如何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

    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读《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感 栟茶小学 顾美玲 通过认真的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有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我对情境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简单地说是以“......

    创设情境教学叙事

    创设情境,自由想象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在教学......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