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橡树》教案 -
教案:
3、致橡树
舒婷 教学要点:
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课型:读练课
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片、辅助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姜育恒的《梅花三弄》尾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是人们所永恒热爱关注的话题。情有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最让你感怀,友情最让你铭记,那么爱情呢?也许爱情最让你期待!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你所渴望的或者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可以描绘画面,也可用诗句或最精练的语言概括。
爱情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盼;是“此情可等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苦涩;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缠绵;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忠贞,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约定,爱情是甘露,爱情是烈焰,那么,在女诗人舒婷笔下,爱情又以怎样的姿态绽放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爱情告白《致橡树》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致橡树》既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三、配乐朗诵
四、指名要学生朗读,正音
炫耀xuàn
慰藉jiâ
戟jǐ
霹雳pīlì
雾霭 ǎi
流岚 lán
虹霓ní
五、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如果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哪里划开比较合适?
第一层由课文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的摒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
六、具体研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 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能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景物。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结合,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例: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凌霄花”代表的是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渴求高贵的地位、权势等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人格尊严于不顾的人,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观。所谓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种人在攀附中失去自我,更失去爱情。
“痴情的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只知道单恋痴恋,不知道爱自己。明知对方已不爱自己,却仍愿蛰居于对方的阴影中,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的天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附。
“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只管付出,不求回报;“险峰”甘当陪衬;“日光、春雨”无私奉献,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的特点。它们与橡树的关系是不平等关系。
诗人用“绝不像、绝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有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追求平等、独立,相知相依相恋的爱情。
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本诗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1)本诗结构上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利用诗中的意象,连用几个否定,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和要求,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
2)第一层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的不平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二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特有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七、主题
诗人通过对女性攀附、依附男性以及女性为男性无私奉献的传统的爱情观的否定,表达了现代女性应该追求相爱双方独立平等、相知相依相恋的新型爱情的主题。
八、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诗,结合课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顾城 《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舒婷 《神女峰》
朦胧诗在内容上的特点: 第一、朦胧诗人由于亲眼目睹了“文革”十年的非人暴行,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和隔膜,所以他们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作为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第二、注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第三、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批判变态社会,批判封建主义,批判一切邪恶势力。
附:板书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子
泉源、险峰 橡树 否定 破
日光、春雨 追求独立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花 橡树 肯定 立
3、
第二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
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又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着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6)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第三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
凌霄(língxiāo)花
炫(xuàn)耀
慰藉(jiâ)
雾霭(ǎi)流岚(lán)
虹霓(ní)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要否定?
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具体分析: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
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法,莫里哀);
第四篇:致橡树教案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仿佛永远分离(男)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舒婷 百科名片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写作特点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戟 jǐ
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春秋前期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国在伐许前授兵时,即有子都拔棘逐颖考叔的事发生。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随,“授师子焉”,说明楚国已用戟装备军队了。后世也有很多拿戟的出名武将,典韦等!
戟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说文解字》载:“戟,有枝兵也。”是一种戈的柲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兵器,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以前者居多,后者发现的仅限于西周时代。不论是戈、矛或戈、刀的合体,其形式都符合“有枝兵”的特点。
赏析:《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早恋”一直是高中生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就有三首纯粹的爱情诗:《错误》《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那么,对于这些爱情诗歌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是这样教读《致橡树》的:
学生反复朗读后让他们找出第一节诗的意象,思考这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能够指出,凌霄花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爱情,痴情的鸟儿指小鸟依人、夫唱妇随式的爱情,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独立性,所以诗人持否定态度。之后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树的诗句,并讨论对这几句诗的理解。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而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白头偕老。
然后投影歌词《两只蝴蝶》《妹妹坐船头》《牵手》《过把瘾》《小芳》,请学生谈谈这几首歌所表达的爱情观。
学生说:
——《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
——《小芳》体现了对“伴我度过那个年代”的恋人的歉疚,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爱情的“索取”——因为“索取”而歉疚。
——《妹妹坐船头》在“荡悠悠”的节奏里,流出的主题是“我在岸上走”的“舍我”真情。
——《两只蝴蝶》将爱情“动化”为两只翩然翻飞的“蝴蝶”,体现出一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没烦恼”的积极奉献、乐观执著、生死相随之情。
整节课上完,没有出现预料的混乱、起哄等现象,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对这首诗表现出极大兴趣,下课了还在反复朗读。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教育的本质,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如果把完整的人类情感知识割出去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对于人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养成善的、美的情感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这本身就可能是教育的缺失,教育者的失职,因为,这些缺失可能造成一些孩子未来人生的缺失和苍白。
青少年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爱情的求知欲望如果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他们就会把寻找的目光投向社会.由于缺少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对爱不负责任、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感情……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亚里士多德曾问过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种上庄稼。”那么,是让病态的、丑恶的东西占据青少年的视野,还是让健康、美好的文苑精品来陶冶青少年的情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地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这些经典,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一、导语:承德八中 靳文红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仿佛永远分离(男)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第五篇:《致橡树》教案打印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的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
教 法: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运用网络资源设置情境,采用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 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 法:三分诗七分读,因此我采用了诵读法;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
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 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爱的絮语
我是用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引导语: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泪焚诗稿。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今天的爱情之旅!
(二)爱的探寻
1、朗诵(三分诗,七分读)。
2、知人论世
3、泡开意象。寻找诗情。
♦ 诗歌意象 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凌霄花: 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援”他人的高枝炫耀自己。--一味攀附的爱情
♦ 痴情鸟:只知为大树唱赞歌,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还有可以自由展翅高飞的自由天空。—单方痴恋的爱情
♦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泉源送去慰藉;险峰增加高度,衬托威仪;日光照亮前程温暖心灵;春雨播撒甘霖滋润心田。--无私奉献的爱情
诗歌意象:橡树、木棉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橡树: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木棉: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具有柔韧之致。♦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主旨:理解作者追求的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写作手法:象征手
(三)爱的真谛 1.我的爱情宣言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最具创新。紧贴学生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将为学生的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
3、播放《简爱》影片片段,让学生谈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实现“爱”的升华。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搜集自己喜欢的朦胧小诗,制作朗诵视频或音频,上传博客,网络共享。
2.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首朦胧小诗,发到QQ群交流共享。3.赏析两首朦胧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