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

时间:2019-05-15 02:4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

第一篇: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

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

问题导读单

班级: 姓名: 设计:郑利霞 审核: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知识链接: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潘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讽刺与自己安贫乐道心态的表明。

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关于语文知识: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颇相似。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陋()室 德馨()苔()痕 鸿()儒 案牍()隐逸()西蜀()甚番()淤()泥 洗濯()清涟()枝蔓()亵()玩 颐()

二、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陋: 入: 上: 调素: 乱: 劳: 甚番: 独: 通: 直: 益清: 远:

三、多意词: 是

当是时 斯是陋室 名

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之

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君子者也 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四、熟读课文,试着疏通两篇短文的大意。

五、试着写出两篇短文的板书。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

请学术助理出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预设问题:

问题一: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作者认为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 ?这种房子在达官贵人眼里是“陋”还是“不陋”?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二: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问题三: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哪些人喜欢它们?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问题四: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本文托何物言了何志?

拓展题: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因为它。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陋()室 德馨()苔()痕 鸿()儒

案牍()隐逸()西蜀()甚番()淤()泥 洗濯()清涟()枝蔓()亵()玩 颐()

二、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陋: 入: 上: 调素: 乱: 劳: 甚番: 独: 通: 直: 益清: 远:

三、多意词:

当是时 斯是陋室

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君子者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四、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妖:()3.不蔓不枝。蔓:()枝:()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6.宜乎众矣。宜:()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篇:一案三单《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六年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练习八的第1—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3、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比例尺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问题训练单》。

2、学生准备:预习内容,与老师共同完成问题生成单。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评价(10分钟)

1、积极汇报、交流完成《问题导读单》中的问题。

2、学科长发放《问题生成单》,组长分配好每个组员的角色,小组讨论学习。

3、老师循环巡视指导,深入组内聆听或参与学习。

二、针对问题,有效指导(15分钟)

1、学术助理组织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依次汇报展示。

2、老师及时点拨,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引导,从而将其一一突破。

3、老师注意调控好时间,认真聆听学生汇报。

三、问题训练,知识迁移(12分钟)

1、学科长发放《问题训练单》。

2、教师进行规范指导。

四、总结归纳,提升意义(3分钟)

1、学术助理组织归纳本课的学习情况。

2、小组内做好自我评价。

3、评选最佳学习小组。

《比例尺》问题导读——评价单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3、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点:求比例尺的方法与步骤。学习内容:

自读课本第48——49页内容,弄清楚以下问题:

1、什么叫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3、比例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表示怎样的意义?举例说明

4、说说下面比例尺的意义:

1:10000:图上距离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厘米 1:2000 :图上距离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米 200:1 :图上距离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厘米

5、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把下图写成数值比例尺

0

60千米

120

160千米

l__ __l

l_ ___l__ __l__ __l

《比例尺》问题生成——评价单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说说具体步骤和方法。

2、从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cm,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知道比例尺中的2个量,你能计算出第三个量吗?计算是要注意哪些问题?

4:在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上,地铁A站到B站图上长度大约是10厘米,A站到B站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比例尺》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_________

1、填一填

0

120千米

80米

l__ __ l_ ___l

l_ ___l__ __l__ __l

2、在一幅地图上,14cm长的线段表示2800km的实际距离,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一种精密仪器长5mm,为了看得清楚,画在图上为15dm长,求这种仪器图纸的比例尺。

4: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已知北京到上海是900千米。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第三篇:26《三峡》教学三单设计

26.《山峡》教学三单

班级 姓名 设计 郑利霞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知识链接: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旧传三国时人桑钦著《水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该书以水道为纲,连带叙述流经地区的山陵、湖泊、郡县、城池、关塞、名胜、亭障,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民俗风习等各方面,还记载了各地有关的历史故事。《水经注》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中国以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历史和历史地理的资料。《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作为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得到很高评价。

一、注音:

阙()处 曦()月 沿溯()御()风 素湍()绝巘()飞漱()山涧()属()引

二、写出本文的通假字:

三、解释多一词:

绝 哀转久绝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绝巘多生怪柏 自非亭午夜分 至 至于夏水襄陵 清 回清倒影

每至晴初霜旦 清荣峻茂

四、词类活用: 虽成奔御风 空谷传响 ..素湍绿潭 晴初霜旦 ..

五、古今异义: 虽成奔御风 .

六、熟读并背诵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七、试着写出本文的板书。

问题生成-----评价单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进行多元展示。问题一: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问题二: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问题三: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评价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安徽省 2000 19分)

(一)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题解通】

一、导读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

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2、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知识览通】

一、语音

1、狡黠“xiá”不能读成“jié”

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zuǐjiǎo”

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

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huò”不能读成“huo”

7、相似“sì”不能读成“shì”

8、曲解“qū”不能读成“qǔ”

9、大而无当“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yū”不能读成“yú”

二、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三、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四、常识

1、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内容析通】

一、理文脉

《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二、辨结构

1、谈读书

(第一层)读书的目的: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层)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至“始能匹知而显有知”。

(第三层)读书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至结束。

2、不求甚解

(1)摆出错误的看法,树靶子

(2~4)引出提出正确的观点

(5~6)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7~8)作对比反复证明所述观点

(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须反复阅读

三、探意旨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本文观点丰富,见解独到,但综合全文在倡导读收和从书中获得智慧,并加以运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从谈读书的目的看,读书只以怡情、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生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书之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面观察事情。”这些都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强调读书与实际的结合。

从论述读书的作用看,作者谈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些论述人性格和才智方面阐述了读书的巨大作用,旨在鼓励读书。

本文尽管论述到读书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读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全文的内在逻辑。

《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反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了解本文意旨的关键是理解作者提出关于“不求甚解”真正含义。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的。

作者首先全面了解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主张。认为陶渊明是在“好读书”“会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求甚解”的。“陶渊明主张读书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进而作者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接着作者运用普列汉诺失和诸葛亮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从而阐述在读书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四、议问题

1、《谈读书》中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明确: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是用归纳法证明观点的,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的“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明确: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观点的。

【特色鉴通】

1、《谈读书》是一篇随笔。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的影响都很大。他的随笔,风格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本文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从写法上看,有如下特点。

⑴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⑵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是以怡情,是以傅彩,是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短处幽居之时;其傅朋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讨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赫,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⑶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2、《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同时也是一篇驳论,在论证方法有其特色。

⑴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⑵运用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⑶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⑷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其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藻饰zǎo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nàn咀嚼jiǎo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

D、轻鄙Bbǐ粗糙cāo吹毛求疵cī

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读书废时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天资聪颖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

3、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读史使人__,读诗使人___,数学使人___,科学使人___,伦理学使人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

B、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

C、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

D、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

4、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⑴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⑵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⑶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⑷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⑴并列;⑵因果;⑶转折;⑷递进

B、⑴递进;⑵假设;⑶递进;⑷因果

C、⑴并列;⑵假设;⑶转折;⑷因果

D、⑴递进;⑵因果;⑶递进;⑷转折

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⑴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⑵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⑶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⑷“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⑴比喻;⑵排比;⑶比喻;⑷引用

B、⑴比拟;⑵反复;⑶夸张;⑷比喻

C、⑴对比;⑵排比;⑶比喻;⑷拟人

D、⑴比喻;⑵反复;⑶夸张;⑷引用

6、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⑵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便欣然忘食。

⑶作者有思路,_____________。

⑷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

二、语段训练

㈠《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节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节文字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下面一个多重复句并指明关系。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让科学之光洒满成长的心灵

①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的宽厚的基础。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和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②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主编王国忠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初中生读书,我建议不妨学学狗熊。熊猫和狗熊这两种动物,没有人不认识的。前者可爱但娇气十足,挑食,只吃某一类竹子,因而体弱多病。一旦这类竹子大面积死亡,熊猫也会活活饿死。狗熊不一样,食性杂,上树下水,荤素皆吃,所以能补充各种营养,体质强壮,力大无究,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初中同学要多阅读科普作品,最好不要‘偏食’。要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

③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科普作家陈钰鹏先生说:“初中是人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初中阶段受到优秀科普读物的熏陶,从而爱上科学,凡事喜欢提出‘为什么’,那么他的人生也许会因之改变。如果将来在这些学生中能出一位对科学进步有所贡献的专家,那么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贡献。”

④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中,19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沉痛的敬示:科学精神的缺失,比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可怕。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法功”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

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初中生群体对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但科普阅读的现状却依然不乐观。初中生学业重、闲暇时间少,阅读科普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多数初中生只有啃课本的份儿,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在“请写出你所知道的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字”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写出了儒勒•凡尔纳、凡纳•卫斯理及其作品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些“可怜的小鱼儿”,因为我们提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太小,无法使他们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我们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均未能为科普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⑥应重视科普教育,让科普阅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老师要带头去读科普,要向学生推荐好作品,这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形成科普阅读的风尚;各科老师讲解与科普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穿插讲解或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普演讲或讲座活动。这些都可以极在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

⑦我们的初中生是喜爱科普阅读的,只要我们科普作者、出版部门、学校、老师乃至社会共同努力,科普阅读就一定会得到普及。让成长的心灵洒满科学之光,我们民族的明天也将是一片光明!

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①段到第______段,第二部分先写_________,再写______,最后号召全社会为普及初中生科普阅读共同努力。

2、本文是从哪三个角度论证“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这一观点的?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题。

⑴第②段中写熊猫“偏食”意在告诫我们,读书要________。

⑵第⑤段“可怜的小鱼儿”比喻的是_________,“海洋”比

喻的是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C

5、A

6、⑴学而不思则罔⑵每人会意⑶遵路识斯真⑷不耻下问

二、㈠1、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2、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3、“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4、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5、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

递进 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条件

㈡1、④初中生科普阅读的现状重视科普阅读的措施

2、⑴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⑵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的一生。⑶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⑴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功。⑵没有“闭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的初中生丰富的科普读物(知识)

4、略5、略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二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学习内容:

学习《第一次真好》

一、导入新课:

(一)看导语,默读《第一次真好》。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研讨。

(1)文章的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3)“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结。

四、语言应用:

1.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3.冉冉升起。

4.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觉。

10.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

五、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下载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2《短文两篇》教学三单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2

    2. China’s first train from Beijing to Tibet set out July 2,2006, carrying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hrill-seekers on the world’s highest railway. 中国第一辆从......

    9《海燕》三单设计

    9、《海燕》教学三单 班级:姓名:设计:周荣军 问题导读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一:《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编制人:张晓娜审核人:王欣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探索科学奥秘”,本课对“探索科学奥秘”的方法,......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9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4.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