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一:《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语音
1、狡黠 “xiá”不能读成“ jié”
2、咀嚼 “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
3、诘难 “nàn”不能读成“ nán”
4、滞碍 “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 “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 “huò”不能读成“ huo”
7、相似 “sì”不能读成“ shì”
8、曲解 “qū”不能读成“ qǔ”
9、大而无当 “ 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 “yū”不能读成“ yú”
◎字形
◎词语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2、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3、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
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 比喻论证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七、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3)引证法。
例证法。(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
树立靶子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八、拓展训练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九、探讨比较 1、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十二、拓展延伸,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格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2、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4、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篇二:《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2.能力目标: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放开课本,看看“飞蛾”“夸父”“嫦娥”,结合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这三个意象的最初形象是怎样的?(可讲出其中的故事)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嫦娥奔月——自私自利
2、巴金先生在《日》 《月》中又赋予这三个意象怎样
课文品读:
(一)品读《日》
明确:第一句,崇敬、赞美 2.“飞蛾”与“夸父”,一个形体渺小,一个形体伟大,似乎不可比,但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
3.“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4.作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第5段)
明确:“飞蛾”,愿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自己的一切。
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相关资料:
巴金生平: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小结: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光明。
(二)品读《月》
1.请女生朗读课文,男生谈谈自己的对月亮的感受?(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明确:冷光扑面,寒光冷气,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小结: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无穷:一会儿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情洋溢,一会儿又让我们如入冰窖,肌肤生寒,孤寂凄清。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李商隐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苏轼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李煜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
明确:死寂、冰冷、黑暗的社会现实
4.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姮娥”在此象征什么呢?与“飞蛾”“夸父”的象征义一致吗?
三. 给大家总结出文章中两种手法的运用 1.象征:
将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的理由想象成追求光和热,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作者赋予了“飞蛾”“夸父”“嫦娥”以崭新的艺术形象。
2.对比: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探讨:今天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又将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五.文学思考: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让我们再来重温巴金的名言吧!(齐读)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六.板书设计:
本意赋予的意义
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不自量力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嫦娥奔月 自私自利 改变冰冷 篇三:25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5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寓意丰富,都宜于诵读。2.探究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朗读《夸父逐日》,理解词句义的含义,并探究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贯通
教师点拨:
(1)夸父与日逐走: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和、跟、同。逐走,竞跑、赛跑。
(2)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水去喝水。河,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代则泛指一切河。类似的词义演变如“江”,古代专指长江。
教师示例: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饮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四、探究赏析
1.学生熟读课文,思考:
(3)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佐证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2)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设想:《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
二、展示资料: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初读感知: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拓展延伸: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第二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魏清慧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句子。2.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特点以及论证的方法。4.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学习目标(学)
三、通读两篇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学)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2.检测: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怡()情 统筹()藻()饰 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 ..... 豁()然贯通 咀嚼()味同嚼()蜡 好()读书 读好()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弗兰西斯.培根,()国哲学家,()家。
②马南邨,原名(),当代(),他写的不求甚解选自()③读史使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四、深入探讨(教)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谈读书,思考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2.找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3.结合 课文谈谈你的读书感悟。
4.本文有不少句子非常精辟,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理解,比起把它背下来。
【探究问题1】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拓展积累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探究问题2】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明确:(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用比喻证明观点。(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五、拓展积累(练)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示例):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六.请同学们速读《不求甚解》完成下列自学题(学)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
明确: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七、探究讨论(教)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了那些论证的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采用了那种论证方式?
明确:
1、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有举例论证、有引证、有正反论证、道理论证。驳论的论证方式
八、回顾短文,理清两篇短文的论证思路(总结见幻灯片)
九、总结全文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明确: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十、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十一、课堂巩固练习(练)
1.回顾课文,并填空:(1)、《谈读书》是一篇,这种题材相当于,带有议论性质。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全文不是围绕着
这个话题谈、、。文章语言灵活,发人深省,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警。(2)、《不求甚解》一文,针对“ ”进行反驳,提出了自己正确的主张,既读书的要诀在于,读书要,重要的书 要。
2.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划线处默写填空(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3)敏而好学。
第三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几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4.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5.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2.难点:
(1)翻译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课时划分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 5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补充重点词语。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5. 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2 / 5
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2. 试翻译课文。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告人曰:告,告诉。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 5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 5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教学后记 / 5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4.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谈体会
一次空难,一对父母将自己的双臂张开,把孩子护在身体之下,结果父母双亡,而孩子安然无恙。2.揭示课题
人有此情,动物也有此情,今天我们将去感受动物母性的伟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故事大意。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配乐读两篇短文中的精彩感人语段。《母牛》:“牛的主人寻来了„„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雕像》:“原来,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4.男女生读这些句子。
5.齐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6.两篇短文相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学习《母牛》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母牛在你心中的形象。3.说说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母牛的形象的。4.画出文中描写母牛拦路索水的情形的句子。
(1)“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也不肯挪动半步。”(2)“双方依然僵持着。”(3)“可老牛不为所动。”
(4)“老牛的凄厉哞叫„„显得分外悲壮。” 5.老牛得到水后又是怎样的情形?
(1)“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2)“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眼中的泪水。”(3)“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地往回走。”
6.文章除了对老牛进行了直接描写外,还有一些侧面描写表现母牛的倔强,找出相关句子。
(人们前后的表现。)
7.母牛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表现?
四、小节
课文是通过叙述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啦展现母牛的母爱的。
板书设计:
拦路索水
母牛
仰天长哞伟大的母性
看小牛喝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1.找出课文中让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它微微张开焦枯的翅膀,像一尊雕像。”
“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却没有烧伤的痕迹。”
“当火苗窜上来灼伤它的身体时„„保护着翅膀低下的孩子们。” 2.从句子中感受到鸟妈妈怎样的形象?
3.是什么力量让鸟妈妈这样勇敢,不怕牺牲?
二、体会两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 《母牛》一文是按故事情节的推进来叙述的。拦路索水——小牛喝水——牛往回走。
《雕像》一文先设置悬念——母鸟死了,而雏鸟却没有烧伤的痕迹,然后解释悬念——母鸟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三、两文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也有浓浓的亲情,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微微张开
鸟妈妈
勇敢坚定匍匐
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