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2: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

一、何谓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和研究价值。

二、何谓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个人内省)。

3、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

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

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

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

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案例的基本构成:(1)叙述型(2)片断型(3)比较型

(4)图表型(5)绘画型

1、叙述型

在作文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2、片断型

《琥珀》(苏教版)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部分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大家说说,读了这一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读了这一段,我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课文前面写“太阳暖暖地照着”,文章后面却写“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

(没有想到学生没说读懂么,反而抛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师:你能边读边想,不错!师:对呀,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又一次读书,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3、比较型

一天,有两个班都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同学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4、漫画型

(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2)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五、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案例1: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有关评价方面的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案例1分析(一)分析方法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抓住信息、正确判断

3、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分析教学案例主要依据 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也是重要依据

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六、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 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案例3: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 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案例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案例4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 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案例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 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案例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

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 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案例8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案例10: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案例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 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案例13: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案例13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4: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 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案例15: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4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2007年试题)案例15分析: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 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案例16: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案例16分析:

“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蚂蚁 一()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18: “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

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

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

答:我赞同B教师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试是另一种学习。对待考试,我们同样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应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A教师的做法有背于新课改精神,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它很难体现出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等许多更为本质的信息。

案例19: 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

老师:

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

答: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

案例20: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答: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案例21: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 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 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案例22: 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案例23: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案例24: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

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七.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2007年试题)。

答:一次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

这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想:如果我昨天在课堂上停下课来调查次事,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查出结果,更不会产生这样好的教育结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过错采用巧妙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主动承认错误,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 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让我们同忧喜,共呼吸

——新式周记,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红肚兜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艳梅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与活动中,周记这种形式最容易让老师与学生沟通。所以新课程改革后,我在教学改作业改作文之外,又着重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了周记这种形式的“作业”。我让学生把一周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思绪或者自己的心情感悟或者自己的疑问困惑写出来,学会去发现,去体验,去描述,甚至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我则会用心去阅读他们的心灵,用笔做出我们的回应。

虽然以前也有周记这种形式,各个学校。但在新课改的基础上,评价角度要体现多元化,坚持情感评价与知识能力评价并重的原则,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制定多元内容融为一体的评价标准。要贯彻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指出发展方向,留出选择余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语言水平发展的评价原则,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平时的授课、作业、训练,都分别或全部注意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这其中,周记是作为语文科目里最能体现这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而又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

对我来说,对学生来说,周记,就像是古代女子贴身穿的红肚兜一样,贴心而又温暖。

新方式——小组形式,每日一组

我收周记不再是以前那种每周收一次,一次改上几天。而是每天都收,只不过一天收一个值日组的。正好,从周一到周六,六个组固定交周记的日期,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在值日那天早晨交到组长那里,组长再拿给我。不出意外的话,每次都是当天改好就发下去,这样周记在学生个人手里的时间几乎是整个周,任何时间想写就可以写了。而如果一下子收上全班的来改,教师本身看着也会有压力,一时不会改完,往往一拖好几天改不完。而值日组形式交上来的,每个组最多十个人,很方便拿,觉得一晌能改完。所以不会有压力。

我们或者在办公室改,或者放在包里拿回家改,一个组的周记放在包里也能装得下。甚至有时去吃饭,我们中的老师也有可能带上。在等菜的时间里,摸出几本来批阅,有时会笑得让旁桌的人莫名其妙,而我们会乐在其中。

这就是这种方式收周记的妙处啊。

新内容——生用心写,师用心批

每天,翻开案头上一本本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或简约或华丽,从而显得参差不齐的周记,心便融入其中,与喜爱的学生们一同去体验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学习进步了,与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继续鼓励他们;成绩下降了,与他们一同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与同学有隔阂,班里发生有趣的故事,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压力,甚至对某些老师有看法有意见有建议„„同学们都倾吐于周记中。

他们是信任我们的。但我们知道,作为语文老师,取得学生莫大的信任,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收上来的周记,他们泛泛而谈,与初中时候交的作业无异,但我们的批语却不会像他们见惯了的“阅”或者“甲”或者“优”之类的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评语。我们总会认真地做出回应,在指正每个错别字或者病句后,还会写上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共鸣之语,甚至是我们自己与之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从我们能理解到的角度去安慰或者只是欣喜。也会在不同内容的句子旁边画上各种表情符号来表示我们的理解。文后写给他们的话有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比那篇周记还要长。因为我们要说清楚自己想表达给这个学生的话。

时间久了,学生知道了原来周记可以这么随意,老师也会这样,老师也理解自己,自己从老师的批语里能获得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开始用心去写,期待交周记的那一天,交上后期待发下来的时候,期待看到他的语文老师用红色墨水写出的“回声”(我管自己的“批语”不叫“批语”,叫“回声”,因为它不同于给学生作文打的批语),看完自己的也会与同学互换周记看老师又是怎么回应的。

信任就这样产生了,因为语文老师以朋友的立场也对他们付出了真心。即使不当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也能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了,甚至比班主任更容易了解他们。因为有许多话他们不会同班主任说。

这也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做主。

新作用——安慰心灵,化解矛盾

周记中也常见学生写自己的困惑、痛苦、担心、与同学的矛盾等等,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做出分析,做出理解,做出安慰。因此,他们很感激语文老师,并能很快地从中走出来。现在他们的年龄正是敏感多虑的时候,加上学习紧张,压力很容易就产生了,所以,周记也可以说是他们纾解压力的方式。

有一次笔者本人带的班里有个学生写道:“老师,平时同学们是不是有很多在周记中向你诉苦呢?你承担了我们那么多的痛苦与忧虑,你自己的痛苦与忧虑该向谁倾诉呢?”我看了后很感动,学生也会考虑到老师的心情啊。

说到化解矛盾,不只是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有时也要去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在高一刚开始,学生会在周记上写出各科老师留给他们的印象,各科老师都有什么特点。但时间长一些,老师们总会有不尽如学生意的时候,他们便会在周记上写出对某一科老师的意见来,有些是这个老师固定的风格,已难以改变,我们会给学生解释;有些是某某老师于某一时一地的做法,让学生有误解或者是让学生失望了,我们也会在周记上尽量为其做出好的理解,先让学生不致太过难受,另一方面我们会尽快地找到该老师,不提名地提出学生写到的事实,让其尽快做出解释或者补救措施。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两次的了。这样的处理既不伤那些老师的面子,又安慰了学生,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新发现——美文打印,公开“发表”

改周记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学生自由写作时灵感的外现,或者是诗歌,或者是散文,或者是杂文。语言很美,或者很含蓄,或者是思想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是抒情性的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这时我们会在周记上先征求一下这个学生的意见,可否同意打印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周记毕竟是学生的私人记录,不同于作文。有的内容有的学生不想让别人看到。所以我们一般是先求得同意才会帮其打印出来。

打印出来的文章,或者贴在墙上,或者印一些散发在班里,或者在我主编办的《梅子树下》上发表出来全年级共享。另外,我们也会多打一份给这些作者自己,如果他们想投稿,可以让他们投出打印出来的稿子。

由此,发表作品的学生受到鼓励,没发表过的写周记时会更认真,而个别平时不太用心,只是敷衍塞责写周记的学生也会端正自己写作周记时的态度。

新载体——软性作业,亦在周记

语文科目不同别的科目,我们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所以有些加强学生这方面的“作业”会时不时地提出来,会布置一些软性作业。这些作业需要平日里的观察,或者某件事后的想法,我们也会让他们写在周记上。

举例来说,我们发觉学生大部分自怨自艾的多,挑自己毛病的多,很容易就否定了自己。所以我们便都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软性作业,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越多越好,写在周记上。每天再收上来的周记,最少一周内每个组我们都会看到他们写到自己的优点,或多或少,但这一行动本身却给了他们不少信心。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不少优点。我让他们继续挖掘,什么时候想到什么时候就写到周记上。

每学期我都会组织学生看一两场经典电影(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那次放《冰河世纪》(也是笔者看过十几遍的电影),里面从头到尾都很精彩,既让人笑,又有不少感人的细节。在多功能厅集体看时,幽默的地方学生一齐笑,悲伤的地方大家一起落泪。看完后我们照例又布置了一道软性作业:回去后写周记,就写看电影时的感受,看过后的想法,对电影的理解,或者是写影评。其实即使老师不提,学生回去后肯定还是会写这件事的。随后看到的周记,让我们知道他们从这部电影中都感受到了什么。有个学生在周记中说,《冰河世纪》以前就看过,只觉得特别搞笑,没想到这次与同学一起看,竟然流了泪。集体看电影,有那种气氛。几天前又给学生放《人工智能》,到后来我听到学生被感动得哭声一片。随后交上来的影评都写得真挚深刻。

像这样的作业,不一定什么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内容,随机命题,学生自会做得很好。

后记——

只要我们一天教语文,我们就不会让周记停一天。因为,它是沟通我们语文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它是连系着我们语文老师与学生的纽带,它是我们也是学生贴身的小红肚兜,让我们赢得学生的爱与尊敬,也让我们给学生爱与温暖。

新课程,让我们从“心”开始。

(据旧作修改添加)

第三篇:《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一、何谓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和研究价值。

二、何谓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个人内省)。

3、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

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

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

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

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案例的基本构成:(1)叙述型(2)片断型(3)比较型

(4)图表型(5)绘画型

1、叙述型

在作文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2、片断型

《琥珀》(苏教版)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部分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大家说说,读了这一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读了这一段,我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课文前面写“太阳暖暖地照着”,文章后面却写“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

(没有想到学生没说读懂么,反而抛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

师:你能边读边想,不错!

师:对呀,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又一次读书,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3、比较型

一天,有两个班都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同学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4、漫画型(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2)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五、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案例1: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有关评价方面的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被过滤广告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案例1分析(一)分析方法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抓住信息、正确判断

3、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分析教学案例主要依据 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也是重要依据

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六、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案例3: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4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案例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案例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案例8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案例10: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案例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 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案例13: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案例13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案例14: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案例15: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4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2007年试题)案例15分析: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案例16: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案例16分析:

“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蚂蚁 一()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

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18: “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

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

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

答:我赞同B教师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试是另一种学习。对待考试,我们同样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应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A教师的做法有背于新课改精神,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它很难体现出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等许多更为本质的信息。

案例19: 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

老师:

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

答: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

案例20: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答: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案例21: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

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案例22: 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案例23: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案例24: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

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七.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2007年试题)。

答:一次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

这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想:如果我昨天在课堂上停下课来调查次事,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查出结果,更不会产生这样好的教育结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过错采用巧妙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主动承认错误,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案例集锦 案例1 [案例描述]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分析]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2 [案例描述]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3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案例分析]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案例4 [案例描述]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案例分析]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案例5 [案例描述]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题:就三位老师不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分析]: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6 [案例描述]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案例分析]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7 [案例描述]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案例分析]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8 [案例描述]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分析]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9 [案例描述]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10 [案例描述]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新课程案例集锦(二)

案例11 [案例描述]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案例12

[案例描述]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13 [案例描述]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案例分析]]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案例14 [案例描述]--刺丛中也有花。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案例分析](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案例15 [案例描述]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案例分析]: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案例16

[案例描述]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案例分析]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案例17

[案例描述]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分析]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

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案例18

[案例描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案例分析]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案例19

[案例描述]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约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

[案例分析]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案例20

[案例描述]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分析]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新课程案例集锦

(三)案例21

[案例描述]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分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案例22

[案例描述]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案例分析]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案例23

[案例描述]]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案例24

[案例描述]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案例25

[案例描述]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分析]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案例26

[案例描述]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分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案例27

[案例描述](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28 [案例描述]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案例29

[案例描述]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案例30

[案例描述]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分析]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案例31

[案例描述]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案例32

[案例描述]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案例33

[案例描述]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分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案例34

[案例描述]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案例35

[案例描述]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分析]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案例36 [案例描述]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案例分析]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案例37

[案例描述]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者:聘教网 2010-03-10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3、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5、人言“墨分五彩”,墨色: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

6、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钱币、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3、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4、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美术语言?

答: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7、什么是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

8、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⑴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⑵ 依据学生的特征。⑶ 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⑷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

9、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始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大体来说具有指导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指引学生学习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也是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直接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还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最后,目标本身还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10、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的来源是课堂教学实践。

案例是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疑难的典型事件,有一定普遍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案例必须描述真实的教学情境。

案例必须完整叙述一件事例或一个片断,有起因、冲突、结果等。案例叙述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 辨别题

1、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点:片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点:正确。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3.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参考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4.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参考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

1.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要点: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2、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何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了美术的文化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忽略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

要点:新课程我们强调了美术文化的学习,但不可以忽视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评述和美术文化的学习,才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求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能均衡实现吗?

要点:不是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的。三维目标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三维目标只是它的体现。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1. 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参考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

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习惯来回涂、西画用小笔描等。

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办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小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评析(参考):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一节《会过东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3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参考要点: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训导者、尊贵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学们一道寻找真理。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老师问同学们:“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也有的同学说:“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老师又问同学:“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3.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在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时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

第五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生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舒服。

产生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

(二)案例二

师:老师这件衣服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对于这件衣服,你想说什么?

生1:老师,你这件衣服是哪儿买的?

生2: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

生3:这件衣服是哪儿生产的?什么牌子?

(三)反思:

1、在案例A中,以“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不仅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的积极性。

2、案例二老师浮浅的问题,使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就能回答,不能引起学生们积极思考。这样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虽然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并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三、解决问题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年级上册)

(一)案例A:

1、呈现例题:计算48÷42、教师提问:这个问题如果要你用笔算,你会怎样算?

3、学生自主活动。(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4、教师并没有介入,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5、教师不得不自己讲授基本的计算方法。

(二)案例B:

1、呈现例题:计算48÷

42、学生自主活动: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并交流结果

3、结合直观操作的过程及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口算。

4、结合口算过程,教师讲授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认识分数的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怎样表示一半?

2、学生折、剪。(用直观的方式表述)

3、画直观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

4、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创生数学符号。(用数学符号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述)

怎样用数来表示一半?

(1)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生创生出不同的数学符号)

(2)师小结: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大家的创造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统一表示成,板书分数符号。

(四)反思:

1、案例A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小组讨论都是缺乏引导的。对于除法的笔算,从形式上分析,与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过程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不会想到,原有的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经验只会带来负迁移。对于一种全新的知识,由于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讲授,所以学生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逐步组织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积聚感性经验,凭借直观操作和图形展开思维,形成的认识成为后续学生的“生长点”。当让学生自主创生新的表示方法时,学生都能有意义地进行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水到渠成地进行抽象思维,再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意义地建构起抽象的分数二分之一。

3、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4、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展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概括式学习过程,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的过程。

下载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

    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教学案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生物组袁燕 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

    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答案 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题 1.“教学行为取向”的含义是( ) (A)原有的......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赵虎 文章摘要: 新课程在现阶段已得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1、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平抛运动比直......

    新课程教学案例一

    案例一: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一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理念”一词,近年被广泛使用,其意思与"观念"基本相同。有人认为"理念"比观念新,新在"理念"表达出一种愿望......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集5篇)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有绘画、 、雕塑、 等 2、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 、 。 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