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射线角教案
《射线 直线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显明
一、理念设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知道角的符号,会用符号表示角。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幻灯片(一组大型彩灯射向天空的夜景)绚丽的灯光把城市的夜空装扮得格外漂亮它里面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二、认识射线、直线 1.教学射线。
教师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提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线段)为什么?(灯泡与墙上的光点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光线可以看成是线段)
谈话: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能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
提问: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另一个端点吗?(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没有尽头、无限长等)谈话:像这样的线,我们把它看作射线。(板书:射线)演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
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再想一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画射线,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把你画的射线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中画出的射线可能有下面两种情况:
学生互相评价,并归纳射线的特点。(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
[设计意图: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红外线手电筒,引导学生观察当灯光照在墙壁上时,光线是一条线段;当光线投射到更远的窗外、天空时,就成了一条射线;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射线的特点,通过“没有尽头”等词语感受“无限”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画射线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射线的表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学直线。
谈话:刚才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画出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呢?把刚才画的那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谈话:(多媒体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像这样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板书:没有端点,无限长)
提问:那你能把射线改画成一条直线吗?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画直线、多媒体演示画直线、用语言描述直线的特点等活动,强化了学生对直线的感知,加深了对“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理解;让学生把射线改画成直线,有利于学生感受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再次出示图片:夜景图、太阳图片(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射线)3.比较。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根据学生口答,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理解。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游戏。
A、规则:通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看谁画得最多
学生按要求画直线,等有学生不愿意再画时,让全班都停下来。
提问:老师让大家比一比谁画的直线多,可有些同学画着画着不画了,为什么?(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像这样画下去,永远也画不完)
B、规则:在黑板上点两个点,看谁画得最多。(生质疑)提问: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一条直线)
小结: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生活中,经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工人砌墙,体育老师画点定位,田径比赛中的终点线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直线的比赛,体会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再次感受“无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操作体会“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并通过实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5.教学“想一想”。
出示图。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一起来看这里的图,连接A、B两点有三条线,哪一条最短?
小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所以,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确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的长度最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三、认识角
1.认识角的特征。
谈话: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那么通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呢?(无数条)
演示:从一点起画出两条射线。
提问: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什么?(板书:角)
谈话: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画出角的?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
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画角,其余学生画一个角,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画的步骤。
归纳: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2.认识角的符号和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2,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又了解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角的符号和读、写方法,角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确由一点起画出两条射线组成角,并通过交流,揭示了角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认识角的符号、角的各部分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条射线,一共有几个角,再判断这几个角各是什么角。
3.在下面的直线上找出两个点,使两点间的距离为5厘米。
学生活动后小结: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是线段。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你是怎样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外实践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纸,如果用剪刀剪下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疑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经验,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课外实践题的设计,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四年级苏教美术教案
课题: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苏教美术教案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苏教美术教案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动中的色彩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调和、搭配。苏教美术教案
3、培养学生爱色彩、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3、水粉、水彩的调色技巧。教学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颜料。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苏教美术教案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苏教美术教案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红+兰=?”“红+黄=?”“黄+兰=?”,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三、示范,并布置作业。
1、老师在黑板上的白纸上面用大排笔涂上相互重叠的三原色。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以及老师在用、调、涂色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调色方法,并注意好环境卫生。
2、要求学生用水粉或水彩画或用色水流动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颜色图。
四、老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用色。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3、注意卫生。
五、作业展示
1、学生自评。
2、老师归纳讲解,巩固三原色的知识。今天我值日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在学校、班级值日时的情景。
2、掌握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态变化,通过绘画表现值日的情景。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掌握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物动态变化,通过绘画表现值日的情景。教学难点:
能否通过回忆、观察,画出人物的基本动作。教具准备:
师:关于学生值日的有关资料,小朋友画的作品等制成的课件,颜料等。生:水彩笔、蜡笔、颜料、绘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秩序,让学生自查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通过一段录象引入新内容)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学校、班级中做过值日吗?
师:那好,今天我们也来看看小朋友在学校和班级中是怎么做值日的?(放映值日片段)(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观看录象,请你说说你都做过哪些值日?(学校里的督导员,班级中的值日生。)值日时应做些什么事?(提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尽心尽力去完成,要有责任心)
(4)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用绘画形式,表现在学校、班级值日的情景。板书课题:
8、今天我值日
三、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观察。
(1)、师:值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你想怎样表现值日情景?(学生分析讨论)(2)、师: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做做值日时的各种动作? 教师提示:(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做值日时的各种动态。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怎样用绘画形式表现值日情景?
(1)欣赏同龄人及艺术家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出示电脑课件)
教师提示:你能用基本形概括出值日动作吗?你能说一说怎么做值日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吗?你能认一认它是用哪一种材料画的吗?(从夸张变形、色彩搭配、构图饱满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
3、学生创作作业,教师辅导。辅导要点:
1、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2、组织画面时,只要表现值日时的一个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特征来画。
四、展示作业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在你喜欢的作业上合适的位置贴上一个大星星。
3、教师简评。
五、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颖的电脑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电脑模型进行简单的装饰。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采用与众不同的创意与造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电脑模型的装饰美化。
四、教学准备:纸盒、彩色纸、彩泥等材料,铅笔、彩笔、剪刀、胶水等到工具。
五、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简介电脑的产生和发展。2.鼓励学生让它变模样,揭示课题。
3.展示一些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4.引导并指生说造型特点,“它是什么样形状的,它象什么,这个电脑模型是运用什么方法设计的。”“这个模型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5.引导并指生说装饰形式,“它采用哪些装饰形式,仅仅用绘画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或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表现效果怎么样呢?”
6.师演示说明一种电脑模型的设计思路、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7.学生讨论,A、“我们还有其它方法吗?”B、“还可以把电脑模型设计成什么样子?哪些东西能变成我们的设计资料。”C、“用什么材料什么形式来表现适合?” 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五官、字母、建筑、动物、植物及各种自然物,通过适合的方法运用适合的材料适合的表现形式做成新颖的电脑模型。
8.交流想法,“我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设计什么样的电脑,它有什么特点。”
9.学生创作,要求学生想方设法突破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和造型特点,还要改变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用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表现。
10.作品展评,展示作业在教室里,互相欣赏评价。分小组评出电脑模型设计奖,制作精美奖,装饰美观奖,综合创作奖。
11.收拾与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的整洁。12.课后拓展,让学生回家改进电脑模型的设计创意,并进一步制作得更精细完美。
第三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实验,容量。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容量的概念和认识了测量工具,还知道了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表示。并学会了怎样读量杯和量筒的液体。)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2、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升”和“毫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重点: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00 mL的量筒和1000 mL的量杯以及水槽。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用字母“mL”和“L”表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他们。幻灯片演示,指名读一读。
二、学习新知。
1、师:升和毫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讨论、猜想。
2、在讨论、猜想的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⑴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⑵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⑶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⑷ 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也不要伤到自己。3、分组实验。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4、汇报交流。
交流各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出现了情况,说明可能是倒的时候出现了失误,实验要认真严密。)在得出10次正好倒够1000毫升水的基础上,师介绍1000毫升也叫1升,并板书: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
5升=()毫升
3升=()毫升 4000毫升=()升
8000毫升=()升 指名说答案并说思路。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题,看图,先让学生了解“净含量”的含义,再读出各种容器中液体的净含量。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丰富课程资源。
第2题,先让学生看清题意,了解两种包装的酱油容量及价钱,再回答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单价不同的原因,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问学生可连加得出:4袋250毫升的酱油是1000毫升酱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便宜多少。
第3题,让学生认真读题,清楚题中有那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路。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第一课时
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2、了解列表法,会计算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3、在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学重点:
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算法多样化。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夏天我国的四川遭受了近百年来的大旱,田地的禾苗都旱死了,许多的农民都颗粒无收。得知这个情况后,许多人都自发的往灾区送去粮食。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2、交流个性化的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想法。生1:因为5×50=250 所以250÷50=5 师:这种算法非常好,又快又准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算的? 生:根据乘法口诀想到的。
师:像这种除数是整十数的,我们可以利用口诀直接计算得数,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2:想25÷5=5所以250÷50=5 师:你真棒,巧妙地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求商。
师:同学们想法都很正确。我们的好朋友聪聪是这样想的。(如果学生提到类似聪聪的列法时,师要加以肯定,并板书。)
出示列表法。1辆 50袋 袋 2辆 100袋 3辆 150
袋
4辆 200
袋
5辆 250想1辆车运50袋,2辆车运150袋……5辆车运250袋。师:像聪聪这样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都学会了这样的口算方法,老师这还有6道口算题,你们试着做一做吧!出示试一试。
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解决问题。做练一练的第1、2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做练一练的第3题。让学生计时比赛。做练一练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然后再做题。可以让学生在图上连线,也可以组织学生口答。
五、小结。
指名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和自主尝试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神舟六号”飞船,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航天飞船,学校决定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航天博物馆。
出示文字和表格。
二、探索新知。⑴ 明确题意。
师:你从这段话和表格上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样理解“每批参观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和“至少要分几批参观”的意思? ⑵ 独立探究。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至少要分几批参观呢?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那你们能用竖式计算吗? ⑶ 小组讨论。
商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⑷全班交流,写出算式和答语。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523里面有8个60,还余43,所以8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算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我们估算的要分9批,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是8批呢?(指名1人回答)
师:对,就像这位学生说得剩下的43人还要再组一批。那你就说说怎样写答吧。(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
三、尝试应用。出示试一试。
师:如果全校师生每70人分成一个组,那么最多够分成几个组呢? 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然后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剩下的33人不够分成一个组,所以最多分成7组。
四、巩固练习。
第1、2题,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弄清题意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然后在计算。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计算的正确率。问题讨论: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亮亮和丫丫的答案,再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使学生理解:每20米1个间隔,先求出可以分成几个间隔,用除法计算。因为路的两端都要植树,所以植树棵数=间隔数+1。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不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不调商)笔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结束啦。假期里你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身体也长高了是吗?这不,小明的妈妈就准备为小明买一双鞋。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小明在商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索。
1、解决问题(1)。
呈现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
师:我们现在就来帮小明妈妈算一算。(提出问题1)让学生先估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23接近20,可以把23看作20进行试商。让学生列式,并用上节课的知识试着用竖式计算。生自主探索计算。
交流算法时,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3的书写位置。(这里如果出现学生在竖式中把商3和20来相乘,教师要重点讲解。)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
2、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共同探索出了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那么,我们用这种笔算方法帮小明的妈妈解决第二个问题好吗?(提出问题2,生列出算式)
提问:把69看做几十试商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来。(生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集体订正。
三、尝试应用。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帮小明妈妈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题,需要你们帮助算一算,你们愿意吗?
出示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三道题的除数各看做几十来试商,再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讨论:
这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给学生尽量多的交流机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帮小明的妈妈解决了鞋价问题,还掌握了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的方法。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节课就到这里。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调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希望工程吗?它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希望工程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帮助了很多失学儿童,今年光明小学的同学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向山区的小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讨论方案,学习新知。
师:这就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捐书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三个同学正在包裹图书。生2:他们捐赠的图书想通过邮局寄走。
生3:光明小学总共捐赠图书196本,多少本包一包,正好能包完呢?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讨论第一个方案:
1、讨论方案(1)
先让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讨论。
提问:如果每包10本、30本、40本、50本,可以吗?
小组内分工计算一下,把你的计算结果在小组中交流并共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有余数。
师:既然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行不通,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第二个方案。
2、讨论方案(2)
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商9大了,改商8”是在调商。了解把接近整十数的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也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所以需要调商。
如果学生做竖式计算有困难,教师可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②商9大了,该怎么办? 师:这个方案还是不行,那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三个方案吧!
3、讨论方案(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试算。
交流算法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代表,把这个竖式小组内演示一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算式,你发现这样类型的题应该怎样计算了吗?
生:先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然后试商,商大了,要把商调小,商小了,要把商调大。
三、实践运用,巩固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很快说出商,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第3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填表格。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商是几,再计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索中,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我们一起去看看第17届世界杯的有关情况。
2、引出新知。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有32支球队参赛,平均每队有多少名运动员?
师: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736÷32
二、学习新知。
1、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使学生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写好竖式后,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32除73够除,所以我在十位上试着商2,32乘2等于64,73减64等于9,再把个位上的6拉下来,在商的个位上商3,32乘3等于96,96减96等于0,所以最后得数是23。
如果学生说不出以上步骤,教师可板书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①把32看作多少来试商。
②商2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73减64的余数为9,接着该怎么办?
三、巩固新知。做试一试。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312÷24
672÷84
79÷16 567÷27
752÷47
135÷28 提问: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生:如果除数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两位数,如果除数不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一位数
师:说得非常好,你能很快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给学生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三、实践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先看图,然后边提问题边计算。第2题: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第3题:可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第4题: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理解“这辆车全部通过隧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车头进洞到车尾出洞,所以,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走的路程是隧道长加上汽车的长。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3、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难点: 商末尾的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一张有关港口的画面,你观察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了工人们正在忙着运输。生2:春光公司一共要出口680吨粮食。
生3:我看到了许多箱子整齐地摆在码头上......
师:这些箱子就是运输业常用到的集装箱。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运输货物,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4:集装箱的种类有两种,有能装载22吨的,还有能装载17吨货物的。师: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春光粮油公司要出口680吨粮食,如果用装22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二、学习新知。
师:你能很快说出该怎样列算式吗? 生:680÷22 师:非常好,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生:两位数,因为用除数22除被除数的前两位68够除,所以商是两位数。让学生试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个位上写0的道理。
如果学生做竖式有困难,教室可作为引导者示范竖式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3商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 ②22除20不够除,个位上不能上“1”怎么办?
师:结果出来了,30余20,30和20的单位各是什么呢?相同吗? 生:30的单位为“个”,20的单位为“吨”。师:究竟需要几个集装箱呢? 生:31个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20吨也需要一个集装箱,所以总共需要31个集装箱。
三、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如果我们选择另一种集装箱,每个集装箱装载17吨,这回需要多少个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四、实践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这种竖式计算题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练一练第2题,读题,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已来农村的巨大变化。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提出倍数问题。
练一练第3题,先谈一谈有关避暑山庄的见闻,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几时可以到达,首先要求出路上行驶了几个小时。
练一练第4题,可先讨论一下要求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必须先求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方法。
2、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
3、能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感受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教学具准备:书上的图片及写有练习的小黑板。板书设计: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160÷24=6……16(竖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了解猫头鹰?它有什么特点? 生: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知识。
师:既然猫头鹰是人类的朋友,那它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老师叙述猫头鹰的难题:(有月亮)现在是夜里12点,再过160小时还会有月亮吗?
生:交流方法,讨论出是用160除以24。
师:我们如何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漂亮的情景图,提出猫头鹰的困难,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帮助别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计算方法。
1、讨论方法。
师:我们要想帮助猫头鹰首先要解决哪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再过160个小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的问题。师:怎样计算出160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刻? 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激发、引导学生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美丽的情景中学习本课的重点,体现新课表中的数学情景教学。)
2、交流方法。
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计算。生:利用两次调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可以把24看作20来试商,结果商8大了; 可以把8改为7来试商,结果商还是大了。师:我们可以把24看作25来试商吗?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试商,结果是商6余16 师:这回该知道再过160个小时是黑夜还是白天了吧?还会有月亮吗? 通过余数学生们都看出是下午4时,是白天,没有月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计算的过程,再进行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彻底理解本课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练习。
1、试一试。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试做。
先自己试做,再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2、练一练。(2、3题)
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的大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结果。第4题,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第5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先求什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做题再次巩固加深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连除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两个算式改写成用一个连除算式的过程。
2、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和改写算式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运算中的合理性。教学重点:
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牛奶可以使我们身体强壮,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王爷爷家的奶牛。
二、教学新课。
1、牛奶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4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思路2:先算1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3)结合交流情况,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
2、公文包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一箱公文包多少钱,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思路2:先算3箱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3)交流算法。
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的算法改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了解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1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读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法1:960÷4÷3=80(袋)解法2:960÷3÷4=80(袋)
第3题,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两个题有什么异同,再解答。第4题,稍有难度,注意提醒学生统一质量单位。【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乘除混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指名说说最喜欢看什么书?
二、教学新课。
1、读书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小朋友的读书情况。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说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做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使学生明白: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其他练习题是文字叙述的简单问题,可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
第十课时
乘除混合(带小括号)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和带小括号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说说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新课。电视机问题。
1、出示电视机厂的生产情况和问题(1)。
①让学生说说“照这样计算”的含义,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②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思路1:先算1天生产多少台,再算半个月生产多少台。
思路2:先算半个月里有几个3天,有5个3天就生产出5个108台。③结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第2种思路列综合算式时,因为要先算15÷3,所以需要加上小括号,即:108×(15÷3)。
2、出示问题(2)。
引导学生说一说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交流时,如果学生写出带小括号的算式900÷(108÷3),要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给108÷3加小括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练一练的其他题,让学生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小括号。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典型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能表达思考和解题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给书问题。
1、出示情景图。
提问: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交流解题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重点指导丫丫的算法:把亮亮比红红多的本数除以2,就是亮亮应该给红红的本数。
二、还钱问题。
1、出示情景图。
观察情景图,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学生理解售货员的话(你们俩的钱凑在一起正好能买两个)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先求一个铅笔盒的价钱,再求红红应该给丫丫的钱。
列式为:(20+14)÷2=17(元),红红只带了14元钱,应该还给丫丫17-14=3(元)。
三、帽子和围巾的价钱。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读懂题意,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2、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把两组物品中同样的东西去掉,先求出2条围巾的价钱,再求1条围巾的价钱。即:66-34=32(元)32÷2=16(元)。再根据2顶帽子和1条围巾的价钱是34元算出1顶帽子的价钱是9元。
四、手套和袜子的价钱。
可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交流。重点使学生了解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五、瓶和壶的容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进行推算。由第一排和第二排比较,得知1壶=2瓶。由第一排和第三排比较,得出1瓶=2杯。
所以1瓶=2×200=400(毫升),1壶=2×400=800(毫升)。【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参观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参观植物园,经历小组合作,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租车方案、参观路线的过程。
2、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情合理的方案和路线,并能表达制定方案及路线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3、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路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组织我们参观植物园,你们高兴吗?外出参观我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二、教学新课。
1、租车方案。
(1)交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租车和相关的信息。
(2)提出问题(1),讨论一下各种车型最多能做多少名师生,然后交流,再计算结果。(3)提出问题(2)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制定的方案写下来。
(4)交流各组制定的租车方案,说明自己制定的方案的合理性。(5)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道理即可。
①租3辆豪华大巴比较舒适,51×3=153,能坐下150人,还余3个座位。一共需要用600×3=1800(元)。
②都用48座的大巴车需要4辆,要用500×4=2000(元),花钱不是最少。原因是空座位太多。
2、参观路线。
(1)出示植物园主要景区分布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2)提出分组参观和设计参观路线的要求。①按自己的兴趣分组。②参观时间是9点到11点半。(3)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制定参观路线要考虑以下情况:
①行走需要的时间及速度。如果园区的路程比较远,那么路上用的时间多,玩的时间就相对少了。
②每个园区参观的时间。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4)小组合作制定参观路线。(5)交流各组制定的路线及对活动时间的安排。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线和角
本单元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和角的画法等内容。
本单元教育目标: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4、在探索线的特征、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角的图形特征和大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性、挑战性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本单元共安排了7课时,其中认识“线“安排了3课时,认识“角”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异同。教学难点:
对于直线、射线的长度理解。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直线和线段。
1、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指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情景图和教室里诸如黑板边缘的线段等的实物,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说明“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教师示范画出一条线段图,并说明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度的,可以度量。
2、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怎么样?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描述出来。
然后指出:把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的一段无限延伸会怎么样? 说明: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射线。学生讨论得出一条射线有且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使学生了解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太阳照射的光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或射线。
如:拉直的鞋带像线段、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像射线等。
5、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小组讨论,再交流。
不同点
相同点 点 线段 两个端点
线都是直的
射线 一个端
点
直线 没有端
二、做试一试。说出各条线的名称。
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线③是一条曲线,学生说不上来,教师要给予说明。
三、画线段。
1、复习线段的特点,提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的要求,让同学自己试着画。
2、学生交流画线段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视情况进行指导和示范,并说明线段的表示方法。(先点一个点,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个点,用笔从0开始画到4,再点上一个点。画出的线段可以记作:AB=4厘米。)
四、练一练。
1、自己画一条线段,注明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学生画出的线段可能各不相同,教师要关注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
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
(学生第一次接触类似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找出对应的线段,再自己测量)
3、下面分别给出了3个点、4个点和5个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之间画线段。
(由学生独立完成。答案分别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五边形。注:①题目中相邻两个字很重要。②画图要规范,用直尺、铅笔作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和测量活动中,感受在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1、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2、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数学问题,了解小狗走的路(直线)比主人走的路近。
二、看图回答问题。
1、先观察情景图,了解、交流图中的信息。(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学生讨论,实际数一数,了解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2)你估计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要给予肯定。但要使学生明白,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三、测量。
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
1、先让同学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实际测量。
2、交流测量结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最后指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四、练一练。
1、(1)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313千米。
(2)乘汽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529千米。
(3)乘飞机,从北京到广州的航程是1966千米。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观察图中大连与上海间的铁路线和水运线。哪条线长?为什么?
观察线路图,找出铁路线和水路线,再讨论。大连到上海的铁路线弯度大,水运线比较直,所以铁路线长,水路线短。
3、在A、B两点间画出三条线,并分别测量这三条线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熟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做实验和画直线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过程。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
3、积极参加试验和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教学难点:
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学过程:
一、小试验。
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壁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1、提出试验问题,让学生猜一猜。
2、根据本班情况,学生分组试验或师生共同试验。
3、师生边试验边体会。
(1)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无论钉在什么位置,木板都可以转动,不能固定。
(2)在木板上钉两个钉子,就可以将木板固定在墙壁一定的位置上。
(3)钉三个或更多的钉子,会增加木板的牢固程度,对木板的位置没有作用。
4、得出结论:把木板固定在墙壁上,用两个钉子就可以了。
二、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
1、提出画直线的两个要求,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直线。
2、交流、展示画直线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自己画的直线,讨论“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得出结论: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最后,教师指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数学上也叫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试一试。
要把下面的木板固定在墙上,请你在木板上画出钉子的位置。(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再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个钉子。)
四、兔博士网站。
在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常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让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B、C两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直线测定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了。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测量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时采用的方法,可以在课后或活动课上让学生分组实际做一做。
【课后反思】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课后反思】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角、周角和角的关系的过程。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和周角、平角、直角之间的关系;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关系。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用纸来折出各种各样的角。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平角和周角。
(1)指导学生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然后交流折纸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折成的是什么角,是怎样知道的。
(2)指导学生把刚才折成直角的纸打开,观察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
(3)按照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周角。
2、认识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1)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知道: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2个平角或4个直角;1个平角是180°,1个周角是360°。
(2)认识平角、周角。
教师拿出一把折扇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角,重点观察平角和周角。
3、认识角的关系。
(1)指导学生操作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角的变化,并说说各是什么角。
(2)教师示范,在学生再次认识各种角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小于90°的一类角和大于90°而小于180°的一类角,它们分别叫做锐角和钝角。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排列,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画法的时间。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平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平、周角最特殊,锐角小于九十度,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课后反思】
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预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学生活动:(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互相检验。
2、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量角器、用三角板)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图形中隐含规律的过程。了解图形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发展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的规律。探索规律(1)
指导学生先观察三个图中正方形的排列方式,找出规律(从排列的形状和正方形数的增加中都可以发现规律),然后选择图号(图②)填在横线上。
探索规律(2)
指导学生先数出每个图中分别有几条射线和几个角,把数的结果填在表中;再观察统计表并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射线条数的规律是,从左向右,逐个图形递增1条;角的规律是,1、2+1、3+2+1、4+3+2+1。射线的条数和角的总个数的关系是:有几条射线,角的总个数就从1加到几。
探索规律(3)
每个图中的线段条数与上图中角的个数排列规律类似。(有几个点,线段的总条数就从1加到几减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然后按规律接着画。
【课后反思】
四.计算器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上各部分名称,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
2、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认识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经历了解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知道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感受计算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计算器”这一课。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怎样计数的。
引导学生自学49页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古代劳动人民用算筹计算。
2、然后逐渐发展为用珠算计算。
师:提到珠算同学们可以看一下51页的“知识窗”,初步了解一下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珠算是什么样的。
师: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珠算分为两种。一种是7珠算盘,一种是5珠算盘。
2、算盘结构分为“档”、“梁”、“框”;珠子分为“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挡表示0,可以任选一个档做个位。)
二、了解计算机。
师:是啊!正因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使得我们的计算方式不断更新,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应用十分广泛,导弹操控,人造卫星,航天飞机操控,医疗、气象、机器人、银行结算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下面我们看书的50页,了解一下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自学书50页。提问:
1、通过自学我们了解了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2、你利用计算机做过哪些事情? 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
使用计算器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
2、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计算。
3、对计算器充满好奇心,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子计算器。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化了的计算机——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等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我们手中的计算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计算器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是四则运算键。
学生对计算器常用键了解之后,师随便报数,生按键。(提醒学生先开机,注意归位和小数的按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各个键的用途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尝试计算: 5040+1073=6113 先让学生自己算,再交流。重点关注操作的步骤。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为了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指令,每输入一个数据后必须迅速校对。让学生说一说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感受?(方便、快捷、准确)师:人们正在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二、巩固练习。
师:好,下面咱们来做几道题,看看同学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
1、做53页“试一试”。
要求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试着用笔算一算。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尝试进行较大数目的加、减、乘、除计算。
2、指导学生做“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小强家这个月大约能剩余多少钱。首先说明这不是估算问题,而是一个生活经验问题。因为这个家庭除去以上主要支出外,还会有其他支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想法。
三、发展练习。
1、380+192+43=
816÷68×27= 师小结: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题目,可以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2、675÷5-79=
385+36*19= 师提示:按四则运算顺序计算。
四、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老师也很高兴。同学们都上过信息技术课,电脑也称“计算机”,和计算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脑也具备计算器的功能。回家后或者上信息技术课时,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算器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在探索计算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了解一些运算中的特殊规律。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教学难点:
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一.探索活动Ⅰ
1、教师说明这节课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计算中的一些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生共同认识给出的计算程序框图。
可采取教师口述要求和步骤,学生自己选数进行计算的方法。也可让学生在看懂框图的基础上,独立选数、计算。
3、交流学生选取的数和计算的结果。
通过多个同学、选不同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使学生确信这种运算的规律。
4、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上面的规律探索。
由学生独立进行,最终结果都是6174。
二、探索活动Ⅱ
1、读程序图,弄清选数、运算要求和程序,了解单数、双数的含义,由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每次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2、交流探索的结果。
让学生确信,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提出问题(2),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次体验这种计算程序的神秘性和结果的一致性。教师结合“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介绍著名的“角谷猜想”。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三、探索活动Ⅲ
提出探索活动要求,任选一个进行探索。其中,“单数乘5加1”运算结果没有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课后反思】
五
认识更大的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3.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描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5.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经历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的过程。
2、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万以内的数。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课前准备:一张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能说出一个万以内的数?并指出每个数字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的。)
生:3578,3表示3个千,5表示5个百,7表示7个十,8表示8个一。
6954,6表示6个千,9表示9个百,5表示5个十,4表示4个一。
二、自主探索。
1、读亿以内的数。
(1)师:请同学们读出课本第56页的文字
(2)交流读数。(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培养读书自学的习惯。)教师板书:17501读作一万七千五百零一
384402读作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
2、认识亿以内的数位表。
观察亿以内的数位表,提问:它和以前学过的数位表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位表中有个级、万级。
师:的确是这样的,我国记数时,习惯从右向左每四位为一级。这样分级就可以使我们在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时,既方便又不容易出错。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位。
3、认识亿以内的数的组成。
(1)你能把17501写在数位表中吗?(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写数的机会)(2)交流学生写数情况。讨论每个数字的意义。
(3)写出其他三个数。交流写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让学生再读三副图下面的说明文字,说一说:这三件事情中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根据这几个数据有哪些想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力。)
(2)排序并讨论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先自己读,再全班读。
练一练第2题,先读题,再让学生写数,然后全班交流。
练一练第3题,先读一读表格中的信息,接着再讨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销售量逐年增加,联想到关心体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等。再提出问题(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入表中,最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经历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的过程。
2、掌握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万”为单位表示数。
3、体会用“万”为单位表示事物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课前准备:香港、澳门区旗图片、模拟网络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吗? 学生答不出,教师介绍。
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师:请同学们看这两面旗。出示两幅旗的图片,介绍旗子的图案
师:这是我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关心祖国、关心香港和澳门的感情。并自然引出人口问题。)
2、交流读书了解到的数据信息。
师:你们想了解一下这两个地区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翻开书第58页,自己读一读。师:把自己读书了解到的数据和有关信息交流一下。学生说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香港:6780000人 澳门:440000人
师:这两个数据是我国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结果。(了解数据信息和有关问题,使学生知道数据的真实性。)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据,并写出来。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数,并写出来。教师在数据后面写上“读作”两字。请两个人板演。
师:来!一起检查一下,这两个同学写得对不对?(既是读写数的练习,更是下面数的改写的实践经验。)
2、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指出: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简便。并鼓励学生自己改写。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数,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个级都是0。生:是整万的数。
师:说得对。像这样个级都是0的数,我们把它叫整万的数。在实际生活和使用时,为了读写方便,人们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如,我们知道10000可以写成1万。(观察数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启发,在学生以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改写数的正确率。)
3、交流、检查学生改写的结果。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改写。6780000=678万
440000=44万
(交流改写时的想法,一方面分享、学习他人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4、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7200000=720万
............
(在学生再次自主写数、改数和丰富的数据交流中,总结整万数的改写方法。使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改写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学生看图读文字,并写出横线上的数。
(感受大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用两种方式改写,巩固学生写数,改写数的知识。)练一练第2题,出示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要求学生读一读,再改写,最后订正,说说改写的方法。
(再次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巩固改写的方法)
四、网络学习。
利用模拟网络课件搜索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回家后,实际上网查一查。
(利用模拟课件,满足了解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课外网上学习。)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了解到了那些知识?
3、你还想了解什么?
【课后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具体事例,经历把精确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精确数,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数。教学难点:准确地求出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汉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民族叫少数民族吗?
中国人多数是汉族,所以把人数比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及每一个人。你们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课本60页的四幅图)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思考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各是多少?这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回族:8602978人 纳西族:278009人 壮族:15489630人 蒙古族:4806849人
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都是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得到的真实数据。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精确数。
2、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事物。你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吗?
让学生试着改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们改写的结果汇报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8602978≈860万
278009≈28万
学生说想法时,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即可。
(尝试改写近似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3、四舍五入法的意义。师: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一个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也就是把一个数按要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如果不满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加上“万”字;如果是5或比5大,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万位进1,最后加上“万”字,并用“≈”表示。
把壮族和蒙古族人数用近似数表示。
15489630≈1549万
4806849≈481万
学生改写后,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4、尝试练习。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61页四副图下面的数据,试着判断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精确数。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2)把上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5、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疑惑?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判断。
(1)2105643=211万
(2)850000≈85万
(3)784999≈79万
(4)2198000≈220万
(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清什么情况用“=”,什么情况用“≈”,熟练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4512000、7898521、4510236、95000、154980、9825009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47()690≈48万
665()987≈665万 4()6213≈45万 69()0123≈698万
(这几道题稍有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课后反思】
认识一亿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一亿、体验一亿有多大的过程。
2、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受一亿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大数,首先咱们先来数一数。
一、跟老师一起数 1、2、3、4……十个1是多少? 10、20、30、40……十个10是多少? 100、200、300、400……十个100是多少? 1000、2000、3000、4000……十个1000是多少? 1万、2万、3万、4万……十个1万是多少? 10万、20万、30万、40万……十个10万是多少? 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十个100万是多少? 1000万、2000万、3000万、4000万……十个1000万是多少?
二、体验一亿 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从一数到一亿大约要多长时间? 生先猜测,再指导用计算器计算。(三年零二个月)
2如果一亿个人手拉着手(每人间隔1米)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3一亿如此之大,可还有比一亿大的数。比如我国人口是13亿。全世界人口超过60亿,会写这两个数吗?(指名上黑板上写出这两个数)
师: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数就给我们的数位顺序表增添了新的成员,从一亿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数。
1亿、2亿、3亿、4亿……十个一亿是十亿。10亿、20亿、30亿、40亿……十个10亿是一百亿。100亿、200亿、300亿、400亿……十个100亿是一千亿。
三、区分数位、计数单位。
1、师: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启发学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在讨论的基础上,介绍十进率计数法。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打开书63页,让学生看定义。
指名读数位,计数单位的定义。对比着来理解、区分并记忆两者(多指名)
2、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名读,并熟记。提问: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呢? 百亿位是右起第几位?百万位呢?十亿位呢?
3、做试一试。
学生写完后,同桌先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四、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下搜集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五、练习总结。做书上64页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先读一读,再改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课后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上册)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
日
第 课时 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 8 1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1-2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3-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7′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32680 145800 5205000(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
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6′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
5624500
2845000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 40080000
30200000
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答。巩固练习16′
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405 0000 9008 3000 3800 0400
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
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一人读数。1-3亿以内数的写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6页:例
3、例4和练习二的:1~5题。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新课 22′
一、教学例3: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30800000 七百零八万写作7080000。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5、板书例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6、检验。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
4、学生练习。
3、学生相互评议。
4、学生归纳: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学生练习。作业 7′ 练习二:
6、7
1-4亿以内数的写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8~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基础训练
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 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动
四千零六万五千
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1、学生写数: 十二万写作:120000 三百零五万写作:3050000 四千零六万五千写作40065000
2、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
3、学生自由说一说。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1)四百万 八十万 五万和三千(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3)八千万和四十
反馈: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些数?
2、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二百万、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十二万五千、一百七十万、四十九万一千三百
1、学生写数
(3人上黑板写)
学生说一说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
2、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
游戏
提出要求:
同桌两人在零、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插入一些数字,请同桌写出这个数。看谁会写?
学生游戏。作业
练习二: 10、115、6比较数的大小(2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书第13~15页的例
4、例
5、例6,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重点、难点: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较数的大小
1、投影出示: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2、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3、教学例4。板书例4 第一组数:454800和48500
4、归纳方法:(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种情况说明)
5、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1、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的并说出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先试做后看书检验。
4、学生小结: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学课本。
2、问:怎样改写的?
3、板书例5
让学生把例5补充完整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1、学生自学。]
2、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求近似数
1、小黑板出示:求出下列数的近似数:4926
9375
2、你们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指出:比万大的数,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
3、板书例6: 12756
1389000。
问:12756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呢?
强调指出:要省略某一个数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来考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1389000,怎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1、学生写出近似数。
2、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3、学生试求近似数。几个学生说说: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8438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多名学生说出方法。
4、学生练习后说一说求近似数的方法。1-7综合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2、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
3、能使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基础训练 10′
1、小黑板出示: 读出下列各数 6678905、9043000、7890000 写出下列各数
二十万、三十八万零九百、三百零五万零五十
2、你们能说一说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吗?请背出数位表。
3、投影出示:一个数的百万位和十万位上都是5,千位上是3,其他各位都是0。(1)这是几位数?请写出这个数。(2)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这个数?
(3)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评议(要求学生说一说做题时是怎样想的。
1、学生读、写数。
2、多名学生回答。
3、学生在自备本上做。(四人在黑板上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训练 17′
1、投影出示: 下面□里可以填哪些数?
19□785≈20万、60□907≈60万 9□8765≈1000000、9□4765≈900000 其中最大或最小是几?
2、用0、1、7、4、8能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五位数各是多少?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做题。
2、学生练习。作业 8′ 练习三:6、7、8
大数的改写
月
日
第 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内容:P14-15的例
5、例6 教学目标:●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
2-1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 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 4000 4500 4530 4532 2060 2006 2.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2)说明数的产生。3.教学自然数。(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 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
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 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2625 313 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2.教学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4)做“练一练”。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 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 高位是什么数位。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12072462130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3400 2603400 623054000
四、小结和练习
3-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教学目标: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5′
一、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二、投影出示: 1、10个亿();10个十亿是()十个百亿是()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7690000、7002000
一、学生口答:个、十、百、千。
二、多名学生口答:
1、十亿、百亿、千亿
2、是十。三、一名学生读数,另一名学生写“读作„„” 新授 10′
一、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
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二、学生按要求拨珠九千万。
是一亿,千万位满十向亿位进一。学生按要求拨珠九亿。
是十亿,亿位满十向十亿位进一。
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以内数的读法 10′
一、教学例1
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
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
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学生拨出六十一亿 学生读出六十一亿。
2、学生读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3、学生读数并相互纠正。
4、归纳:
同:亿级数要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异:亿级数要在后面加一个“亿”字。作业 5′ 略
3-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第22页:例2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新课 22′
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作业 7′ 略
4-1计算工具的认识、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练习12÷4(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活动课
1亿有多大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33—3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⑶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第一单元考试也评讲
教学目的:●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月
日
第 课时 测试。
月
日
第 课时 着重要讲的内容:
1、关于“读作”与“写作”,要区分开来。
2、某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四舍五入”法中不到“万级”和“亿级”的数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4、写数时“0”的多少,什么时候补“0”。
5、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时,是看“千位”和“千万位”上的数。
6、在表格中,已经出示了单位,改写数时不能再写单位。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和角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 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3、量角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8一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2.练习四第4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3.练习二四第7题。(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4、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
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
1、∠5是什么角? ∠
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
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
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
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和
× 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六、教学反思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80×4=()
25×160=()40×4=()
25×40=()20×4=()
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24○6)×(75×6)=1800
(36×4)×(104○4)=3744(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教学反思: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0 8 4 0 ×5
× 1 2 3 5 4 0 2 8 1 4 1 6 4 1 7 7 0 0 6 8 0(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第二、三单元测试题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二、三单元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其中测试题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前段时间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中,已经出示了单位,改写数时不能再写单位。
第一、二、三单元考试也评讲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教学过程:
月
日
第 课时 测试。
月
日
第 课时 针对出错多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评。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认识垂直和平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
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
相交:
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2、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
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
教师标出∠
1、∠
2、∠
3、∠4。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①
②
③
④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二、新授:
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
(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
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P68练习十一第4题
画一画(1)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
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法。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
2、从直线外的一点引向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什么叫做距离?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6、7、8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目标: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例3,练习十一的第3、4(2)(3)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重、难点: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教学过程:
3、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 其余学生用三角板检验课本151页3个图形的对边.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第组对边的长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3.学习习近平行四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底和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同学动手画71页“做一做”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1.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在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分别画出两条不同的高.
4、梯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71例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梯形实物图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演示课件“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关系图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1.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78页例题1(用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练习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道应用题。
生自由发言: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球分给各个班级。如果用80个气球,要给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0÷20=()个
3、《做一做》练习90÷30=
60÷30=
80÷40=
4、想一想:83÷20≈()
80÷19≈(),这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算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 83÷20≈80÷20=4
80÷19≈80÷20=4
5、让学生自学79页(2)如果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级? 120÷30=()面,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6、想一想:122÷30≈()
120÷28≈()
(二)反馈练习
1、《做一做》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三)深化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1题:小组间开展“夺红旗“竞赛。并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4题:估算与口算结合,老师把题目写在口算卡片上,采取抢答的形式。
3、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2、3、5题。
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1、口算。(你是怎样口算的?说出口算过程)30÷10=
60÷30=
80÷40=
240÷60=
210÷70
300÷50=
270÷90=
630÷70=
2、口算。(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评。注意:第一行的乘法算式是第二除法口算的思考过程。
3、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还要记住写答案)
4、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提问:“限载40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编题,独立完成。
5、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第一行的口算和第二行的口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6、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大约”?(因为有的月份是三十一天,有的是三十天,还有的是二十八天或二十九天,为了计算方便,都取三十天,所以要用“大约”)学生独立列式,老师讲评。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
3、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两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调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习十五第1、3题),口算卡。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1、30)600
40)95
80)382
选一题,说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
30×6
50×5
80×4
40×6
90×5
70×3
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
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
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1)学生独立计算。(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做20来想商。此时应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
接着,有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有几个21,既要看十位,又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21)84尝试一下。
(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应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成什么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这3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
(1)接着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问题。由学生说出算式: 196÷39(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学过的方法,把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40来试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为194让学生用上述的两种方法试商,看看试商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6÷39的两种试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4、引导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数(当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要选择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的数。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准确商写在书上。
3、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
2、教师强调:
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时,可以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的个位数为5、6、7、8、9的两位数时,试商时,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试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教学反思:
用接近整十数除商一位数试商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第85页例
4、做一做及练习十五5~8题
教学目标:●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
420÷60=
240÷80= 183÷30≈
420÷59≈
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316
90×()<643
20×()<165 30×()<282
50×()<408
80×()<505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师板书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
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
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比除数小 第二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的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有关综合练习; 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练习十六
第5题,不用坚式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2.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概括: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1;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位数减2。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做除法题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二、练习十六
第3题,开放题
1.先让学生根据表中信息,独立计算并把表填完整。之后,交流检查(在小组内完成)。2.请学生根据表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练习十六
填空练习1.第6题
先指名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填写在书本上,小组内交流并检查。2.第7题
①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并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②请学生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3.第1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并讨论对比第一组数与第二组数的异同点。4.第13题
估算
让学生口答出估算结果,并在书上给出估算方法,在全班交流,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准确商。
四、问题解决
1.练习十六
第10题
①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检查。
②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在选择的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2.练习十六
第12题
①让学生借助画面和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渗透“拥军”、“热心助人”等教育); ②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④组织交流,请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给同学听,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
第8、9题
六、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第六单元:统计
纵向复式条形图(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夷陵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规格 1匹 1.2匹 1.5匹 2匹 七月 20台 45台 38台 24台 八月 14台 35台 29台 12台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你寄过贺卡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贺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1)小组合作探索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统计
(一)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 画出复式统计图。
第五篇:苏教国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竞赛试卷
苏教国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竞赛试卷
一、贴春联。(10分)
贴春联是我国新春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讲究(),上下联的()相等,()相当,读起来(),()。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吧!
1、绿柳舒眉辞旧岁。我给它加上一个横批:。
2、过年了,我决定写一副春联贴在我的书房门口激励我自己。。横批是:。
二、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0分)
1、()一生勤奋,()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观点。
2、()今天下雨,()学校的运动会延期举行。
3、()四周没有一个人,我()不能一走了之。
4、()他这次比赛没能夺得冠军,()已经尽力了。
5、()说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诚实与信任!
三、写出带点字的正确意思。(10分)
无人知晓()三顾茅庐()长驱直入()...
知恩图报()负荆请罪()..
四、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雪花飘落。(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昨天下午下了一阵风。(改为正确的一句话)
3、写两个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
4、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5、如果没有你,我怎么回来呢?(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