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 故乡
第五课故乡
教学内容:
聆听:小提琴曲《思乡曲》、歌曲《小村之恋》、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表演:歌曲《故乡的小路》、《乡间的小路》 教材分析:
1.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中第二首。乐曲为2/4拍。D商调式。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韵,娴熟细腻的艺术处理,深深表达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2.歌曲《小村之恋》中文版由庄奴作词,薄井须志程作曲。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8/12拍,大调式。第一乐段的旋律进行平稳,以级进为主。极尽缠绵的同时,将家乡的“小河”“山岗”“蓝天”“花香”水墨画般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乐段的第1句,以“1”进入,在音区上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节奏的变化,思乡之情奔涌而出,情绪表达酣畅淋漓。结尾处再现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更使全曲首尾呼应,思乡之情绵长。
3.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我国作曲家吕其明为影片《红日》所做的插曲。影片以解放战争中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再山东孟良崮一役大败敌军的史实为题材,不仅描写了英勇杀敌的人民战士,也描写了积极支前的革命群众。这首歌曲就是由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农村姑娘所唱。它反映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也倾吐了人们对家乡的纵情赞美。歌曲优美流畅,热情爽朗。影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4.歌曲《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者叶佳修词曲兼演唱。当时“乡居岁月”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题的领军人物。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荡漾着欢快和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若童声明晰清纯。《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描述三首聆听作品在表演形式、地区风格和情绪表达上的不同,并能演唱一首家乡的歌以表达对自己的情感。2.能深情地演唱合唱曲《故乡的小路》其中的一个声部,准确地把握歌曲变拍子的节奏,并唱准变化音。
3.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乡间的小路》,和同学合作创编节奏。并能背唱歌曲其中一段歌词。
4.能按“创编与活动”的要求,做编创音组和变拍子的练习。教学难重点:
重点:1.能深情地演唱合唱曲《故乡的小路》、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乡间的小路》。2.并能背唱歌曲其中一段歌词。 难点: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小村之恋》 2.做变奏创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尝试跟随音乐哼唱歌词。2.欣赏并学唱歌曲《小村之恋》的其中几句,感受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三首曲子的情感并能尝试跟唱部分歌曲 2.背唱其中《小村之恋》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编创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师:欣赏歌曲,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听到了描写家乡风景的歌,看到了青山绿树和丰收景象,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小村之恋》
1.完整的听歌曲,歌曲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歌者怎样的情感? 生:稍慢、优美、深情的
师: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深情的,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故乡是那么的美、那么温暖,让人流连忘返。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小村之恋》——思(怀)念;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涉及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早于学生出生时创作的,他们所学唱一些经典唱段也只是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广播媒体或长辈们的口传心授而学会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当时作曲家、歌唱家等人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经典的老歌,基于这两点考虑,我用从选材、设计课堂步骤、提前下达预习、表演任务和教法,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故乡的小路》
2.聆听《思乡曲》,“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3.音乐知识:变拍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结合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表演,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2.通过挥拍,初步感受变奏,感受“4”与“#4”。
3.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了解乐曲的背景并背唱乐曲主题旋律。教学重难点:
1.感受到歌曲中的思念之情,有感情的表演。2.了解变奏,感受到歌曲中两声部的旋律。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2)有几个声部组成?(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二、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
三、聆听《思乡曲》。
1.远在他乡的游子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听乐曲、思考两个问题:
(1)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2)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思乡曲》是一首带有思念、惆怅和忧伤情调的乐曲,是作者对家乡所作的发自内心的倾诉。
2.介绍乐曲:
(1)师:《思乡曲》是由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音乐是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
(2)《城墙上跑马》说的是以前北方的墙壁很窄,马上了城墙后是不能调头的,喻意是人在他乡想念家乡却不能回的惆怅情绪。
(3)听教师范唱《城墙上跑马》。(4)师生模唱主旋律。(5)学生模唱主旋律。
3.复听乐曲,思考:(1)主旋律出现了几次?(2)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
师:乐曲能表达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首歌曲。教学反思:
《故乡的小路》是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样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歌曲教学。
一、节奏
这首歌曲与以前所学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时存在两种拍子,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变拍子。
二、歌曲的意境 因为歌曲中乐句的相似性,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中都唱得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孩子们将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叙述,后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后半段。
三、创编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
这节课,让我们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多注重学生的参与、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起来,我们的歌一定会唱得更好,更动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乡间的小路》 2.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乡间的小路》,继续学习两声部,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小组合作进行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通过示唱练习完成歌曲中的两声部学习,唱好歌曲。2.歌曲中前倚音、前八分休止附等处的学习和处理。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校园民谣吗?你们听过的校园民谣有哪些呢?”(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校园的早晨》、《童年》、《捉泥鳅》、《外婆的澎湖湾》……这些都是校园歌曲。但是前两首属于大陆校园歌曲,后两首包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乡间的小路》则属于台湾校园歌曲。校园歌曲也被称为 “校园民歌”、“现代民歌”、“乐府民风”,在台湾常被称为校园民谣。”
师“说了这么多校园歌曲,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接下来带领同学们学习这首《乡间的小路》。”
三、新课教学:
(一)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者叶佳修词曲兼演唱。当时“乡居岁月”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题的领军人物。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荡漾着欢快和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若童声明晰清纯。《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二)教唱歌曲。1.初听歌曲
师合钢琴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设置疑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如何?” 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对!共三个部分,一三部分旋律相同。” A段悠闲自在;B段激情飞扬。
2、视唱曲谱。
(学生边划节拍边视唱曲谱、老师钢琴轻弹旋律)
3、跟琴学唱歌曲。(要求: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演唱——结尾句处理(渐弱))4.加入打击乐器。
除了可以用手击拍,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尝试第一部分加入响板、第二部分加入三角铁、碰铃,学生练一练。)5.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回答)。“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
师:“同学们说的都可以,那么第一部分就用领唱的形式,谁来领唱呢?”
小组合作:一位学生领唱第一部分,四位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中响板找三位学生、碰铃一位学生),一组学生伴奏型拍手伴奏;第二部分请学生齐唱(其中三角铁和碰铃各找三位学生);第三部分,两组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其余的边演唱歌曲边伴奏型伴奏。注意歌曲演唱的顺序。
四、课堂小结: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校园歌曲,同学们对校园歌曲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生讨论总结
校园歌曲:由学生们创作或学生传唱的一些描写他们思想感情、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
校园歌曲的特点:轻松活泼,清新自然,旋律简单优美,歌词直白,给人美感,易学易唱,贴近生活。
(三)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校园歌曲,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校园,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快乐收获每一天!相信校园歌曲的词曲及演唱者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五、下课
伴随着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愉快地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理解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歌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因此学生也比较熟悉。在教唱时,歌曲的学唱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能掌握,因此,可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多种变化,进行表演唱等等,有学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教师不必局限于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学生的兴趣也浓了。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小学音乐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2、学习歌曲后能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3、听辨歌曲《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能分别说出各自的曲名。
4、通过歌唱与聆听《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音乐。
5、引导学生关注桥,从家乡的桥到中外古今的名桥,并发挥想象做一名小小设计家设计未来的桥。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桥”为单元主题,将具有舞曲特点、戏曲风格特征以及抒情风格特征的三首不同的歌曲结合在一起,揭示不同音乐与文化、地域的联系。通过歌唱与聆听《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音乐。教师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手段,将唱与看、唱与听、唱与跳、唱与弹、唱与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感受音乐。1.《在阿维翁大桥上》
歌曲为法国儿童游戏歌曲。旋律平稳,节奏欢快,情绪活泼。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上下句单声部旋律。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2.《北京的桥》
这是1991年由阎肃作词,冯世全作曲的歌曲。歌曲运用民族调式,借鉴京剧唱腔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北京千姿百代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宏伟的气势和壮观的建筑。歌曲由前奏、主歌、副歌以及尾声组成。歌曲表达了对北京由衷的歌颂和赞美之情。3.《桥》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歌曲为G宫调式,分为两段。第一段,在略显自由宽松的演唱中,一幅清新灵秀、错落有致的水乡图景呈现在眼前,淡雅的画面流露出思绪万千、意味深长的情绪。第二段描绘出水乡碧波荡漾的韵律感和人们安逸自在的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与同学和谐地演唱二声部旋律。教学难点:边唱歌编舞蹈 教学准备:
1、学生访问教师指定的网站和网页,查找、收集关于桥的图片,并查找世界著名的桥梁。
2、学生利用网站和网页,查找所需要的桥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说出桥的地理位置和桥的历史文化。教具准备:
1、琴、录音机、歌曲《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的范唱及伴奏带。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
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第三篇:第五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复习
生字
扭niǚ捏厨chú房刺猬wèi逃窜cuàn胯kuà下潮汛xùn圈套tào畜chù生挽wǎn联囫hú囮lún吞枣zǎo搞gǎo乱 恍huǎng然大悟 饱经风霜shuāng慈祥xiáng逝shì世无穷无尽殡bìn仪馆吊唁yàn 张冠李戴镊niè子敷fū药硼péng酸女佣yōng逝shì世详xiάng细 文章zhāng咳ké嗽sòu一望无际一匹猹chá竹匾biǎn秕bí谷 束缚fù 鹁bì鸪gū獾huān猪摩挲suō地窖jiào懊ào悔赫hè然 翻译yì水浒hǔ传莽mǎng撞捻niǎn着伶líng俐lì颓tuí唐致敬 精神抖擞 熏xūn黑 虐nǜè待 不朽xiǔ 垮kuǎ台 大病新愈yù 徒tú然 枯瘦 团聚 低微
多音字
正zhèng在畜chù生供gòng品仿佛fú奔bēn跑方便biàn树冠guàn号hào召
正zhēng月畜xù牧提供gōng神佛fó投奔bèn便pián宜冠guàn军号háo叫
形近字
钮扣挎包厨房称谓搀扶咳嗽详细逝世教诲窑洞
扭打胯下橱窗刺猬挽联应该慈祥浙江懊悔地窖
近义词
惊异──诧异忍受──忍耐逝世──去世爱戴──拥戴深奥──深刻 悔恨──懊悔忍受──忍耐羞愧──惭愧团聚──团圆追悼──悼念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各色各样──形形色色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郑重──重视允许──同意熟识──熟悉无端──无故希奇──希罕 盼望──希望往常──以往郑重──慎重许愿──许诺捏──握 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反义词
个性──共性爱戴──憎恶深奥──浅显老实──狡猾详细──简略 阴暗──明亮熟识──生疏允许──拒绝伶俐──笨拙郑重──随便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词语搭配
一轮圆月 一个少年 一匹猹 一柄钢叉 一包贝壳 几支鸟毛 一件东西 一滴泪珠 一本书 一天黄昏 一摊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明晃晃的银项圈 紧张动人的情节 饱经风霜的脸 慈祥的脸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来来往往的人 竹枝似的手 枯瘦的手 深深的寒意
囫囵吞枣地看 张冠李戴地乱说 清清楚楚地记得 恭恭敬敬地行礼 端端正正地站 精神抖擞地站着 匆匆忙忙地赶
词语解释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挽联:哀悼死者的对
联。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恍然大悟:形容
猛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
难困苦。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莽
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
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摩挲:用手抚摩。颓唐:精神不振作。打眼:引人注目。憎恶:憎恨,厌恶。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解释课文、语句
《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4、“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我往常的朋友”指有钱人家的少爷。这句话表达了对闰土的敬佩和羡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用比喻——暗喻的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意思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表现了鲁迅先生恢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4、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救助车夫后,他可能由一个受伤的车夫想到千千万万的受苦人,想到黑暗的社会制度,想到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受苦人才能脱离苦海过上好日子,想到如何才能拯救旧中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因此,伯父的脸上变
得严肃了。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段话写得很巧妙:1、对第五段进行总结。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3、照应了课文第一节,首尾呼应。
6、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拟小标题,我们采用微缩段意的方法,先概括各段段意,在此基础上拟定小标题。段意与小标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完整的句子,而后者多为短语。本课五个小标题依次是: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这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这句话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这句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以此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这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崇高品德的体现,这句话教育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乐于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如同生命一般宝贵。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句话说明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处。鲁迅用蜜蜂酿蜜打比方,从正反两方面申述自己的看法,说明了只有读更多人的著作,阅读面广一点,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
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2、《有的人》
第四篇:第五单元 冲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第五单元 冲突
单元备课:
这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文章多数写少年儿童的故事。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不读 sh è 即:读 j í,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3.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矛与盾》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多,被人们收集在《韩非子》里。(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矛与盾
(锋利)矛-------------盾(坚固)
自相矛盾
(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鹬蚌相争》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1.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规律。](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0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2.指名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
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瞟:斜着眼睛看。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工作看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干,就是对这个家的不负责任。)
句子⑧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追问:请你想象体会,什么是刀割一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叙利奥此刻已是伤心欲绝,他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同样他也需要父母对他的爱。)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 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四、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五、作业布置
1.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2.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幼龟:“侦察兵” 生存方式 人:万物之灵 走向反面
教学反思:
《我看见了大海》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继父带“我”去看海的意义。
2.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继父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带”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由衷地会领悟到是伯伯带我去串门,才使得我有胆量走出家门。一个“带”字,带出了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勇气。从而学生不由地会明白:要读好这一句话,就得强调这个“带”字。
(3)指读、评读、分角色朗读。
△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是继文的爱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这里给学生充分时间,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教学。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品读点:品读继父给我讲大海故事,鼓励我独自生活 ※ 这部分品读采用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的方式。(1)默读课文17-29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2)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3)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继父看见“我”做了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②继父就要死了,带“我”去看大海这“撒谎”一事,完全可以瞒着我,为何在临死前把它说出来呢?
(4)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小组合作探究。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认真思考。② 小组交流每人探究的结果。③ 全班汇报交流。
※一旦学生有困难,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比如第一个问题,先是理解“欣喜若狂”和“惊天动地”这两个词语。再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做了件什么事?最后是我做了对常人来说是如此微小的事情,而继父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时,还要美美地欣赏一组佳句:“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4.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2.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介绍知识导入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属于戏剧文学,是独幕剧。全剧以赵王对甘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对白描写,通过场景渲染来刻画人物,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少年甘罗所具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三、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词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邯郸 觐见 拜谒 和睦 恭请 一戳 秤砣 倏地 祈祷 酬谢 家喻户晓 放肆 狂妄自大 正襟危坐 铜鼎
2.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一定要尖锐、激烈,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本剧的冲突是什么?(甘罗年纪小)
3.理清戏剧梗概。剧情发展:
赵王 甘罗 正襟危坐,严肃傲慢 不卑不亢 狂妄,污辱 陈述看法、0
第五篇:第五单元诗歌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看课件: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引导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全诗无一个“喜”字,那喜悦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模仿品析“潜”和“细”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古体诗一组”“唐诗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展示课件: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3、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宋词一组”“元曲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
《太阳的话》《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拓展阅读主题丛书有关内容。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导入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点拨:
《太阳的话》写于1942年,是艾青到延安后写的,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善真,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对进步、民主的新生活的向往。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3、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儿童诗一组”“现代诗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并模仿写一首小诗,不少于五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可以结合主题丛书上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11.21 地点 教室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杨鑫苑
教师布置 1小组 串词准备 2小组 道具准备 3小组 评委安排 4小组 场地清洁 5小组
活动报道 6小组。照相,写报道。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阅读主题丛书上的儿童诗,并讨论归纳常用的创作手法。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活动过程: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3.成果展示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 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