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风筝-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 继续研读课文。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 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r教师小结]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 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 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
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 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 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 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二篇:《风筝》教案1
《风筝》鲁 迅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板书:风筝 鲁迅)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生谈,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读一读: 堕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三、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1).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板书:惊异 悲哀)
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提到了风筝“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引起下文。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2).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①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明确: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生谈)
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
明确:陶醉地读,语速较慢。你能读读吗?生(读)
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
“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你读一读。
对,读出愤怒,语速要快。(读)
作者说,后来怎样不知道。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弟弟的心灵深处,想一想当时他做何感想?(生谈)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心理揣测?
(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同学们想一想,弟弟那么可怜,哥哥为什么还那么粗暴地对待他?
归纳:“我”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弯了这么大的圈子,你知道作者极力描写弟弟的可怜与哥哥的凶暴,原因何在吗?
明确:为了形成对比,进一步表现我的后悔与自责;为了突出主旨→批判作者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板书:对比,突出主旨)
•后来,为什么“我”读了一本书,明白了事理,还称不幸?
归纳:明白了事理,“我”的良心受到惩罚,所以不幸。
•为什么弟弟忘了,我的心反而沉重着?
归纳:被虐杀者不抗争,作为精神虐杀者的我永无补过的机会。其他小组的问题我们课后将之张贴在学习园地的“百家争鸣”栏目里,还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上我们就探究到这里。
三、总结提高: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事理?(生谈)
归纳:要敢于自省;误解、冲突中也有亲情;要追求科学思想;明白游戏是正当的。
一篇文章有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阅读。(板书:自省 亲情 科学 游戏 多角度)
鲁迅先生用真情与巧思将文章写得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蝴蝶风筝,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希望今后大家能反复品读,进一步感悟。课后,请大家欣赏两篇有关风筝的美文。
第三篇:《风筝》教案1
《风筝》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感悟误解中所体现的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有愧于亲人而表现出的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学习鲁迅勇于自省和悔过的精神。
3运用圈点勾画和质疑批注的学习方法,初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重点:
感悟亲情,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用具:
课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学“读一读 写一些”中的词语。
2.了解作家鲁迅。
3.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阶段,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他写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乡》等文章,今天我们学的《风筝》,描写了人间的至爱真情,充满柔情,透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请打开书,我们来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1、2自然段,3、4自然段指名读,5、6自然段齐读,7、8、9指名读,10、11自然段齐读,12自然段老师范读。
教师简评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开课简洁,定下基调,深情读文。语文课堂传出琅琅书声。
/ 6
二、课堂活动一:给本文再命个题目。
教师提示: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再给课文命个题目,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有关词语。命的题目要简洁、扣题、有文采。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评议。
老师预设的几个参考题目:
兄弟亲情 难忘故乡的风筝 永久的悔
无怨的恕 精神的虐杀 久经逝去的春天
躲到严冬去吧 我?弟弟?风筝 童年故事沉甸甸
绝望 那一次,是我伤害了你 自责,也是爱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活动二: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问,在小组内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的予以点拨、启发、释惑。
老师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到,以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生成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沉着引导,灵活地智慧地处理。研读文本要读得远,读得深。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严冬的肃杀”的画面中来展开?
(3)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5)文中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6)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7)“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为什么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8)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9)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 6
(10)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兄弟的?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2)为什么“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如何理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14)如何理解“‘生’的辛苦的条纹”?
2.让小组同学发言:提出你组中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采用“问一问”与“帮一帮”的活动形式。
3.教师小结,对问题稍作分类归纳,指导、补充、强调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鲁迅的文章,可能会感到吃力,故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题从学生中来,这应是真正关注学生、讲究高效学习的体现。这一读书实践活动,还凸显了关注文本。
四、课堂活动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
1.教师示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详细地展开叙事。此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章法结构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让他做风筝。一个“跑”字,迅速的动作,再次点出“我”对风筝的“嫌恶”。
/ 6 那时看来,是出于“我”对弟弟的关爱,不让他玩这种没有出息的玩艺,也展示出作为一个兄长的责任感。)
——从对词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正当”三个字、“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对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对“我”拆毁风筝行为的有力否定,对自己行为的批判。)
——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
/ 6 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过渡语: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深情,再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伟大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来与作家对话,谈谈你的新的思考——
五、课堂活动四:创意阅读,与作家对话
1.教师提示:
(1)这个说话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产生了
/ 6 什么思考,想对鲁迅先生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不要强加给学生。
2.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创意:意在引导学生读出新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捕捉学生多角度地对课文的理解。
六、收课
今天我们用了最常规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散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了这篇文章大致写了什么;
第二步:再读课文,找出了不懂的词句,能提出问题,说明你读书读进去了;
第三步:细品课文,揣摩语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课文,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内涵。
希望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读其他文章,它会给你带来收获的。
下课!
/ 6
第四篇:《风筝》教案_1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第五篇:风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忆风筝,说心情
1、师:同学放过风筝吗?让大家分享你放风筝的心情吧。
生:我放风筝时老是担心风筝会坠落下来。
师:同学们,包圣燊刚才有个词用的很好,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听出来了。坠落。
师:是呀。我们一般人都只会用掉下来。坠落既能形象表现风筝落下,又能准确表现心理变化。
生:风筝放久了,我会感觉很累的。有时候风筝挂在树上,很麻烦的。
生:放风筝的时候,看到风筝飞高起来了,心里很高兴,要是飞低了,心里就很担心。
师:看来李勇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和鲁迅先生聊聊关于风筝的话题,看看鲁迅想通过风筝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加词语,说理解
2、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读、画、思,师巡视。
(7分钟后,同桌之间交流。)
⑴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先来一个:第三段中有个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在这个风筝之前加嫌恶,因为我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⑵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在北京冬季。
师:其他同学在这个风筝之前有不同的加法吗?
生:孤单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
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哦,才这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风筝有点孤单。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 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⑶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
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
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
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⑷生:第二段的三个风筝。我认为瓦片风筝是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没有风轮,又飞得很低。师:这些都是和什么相比的?
生:蟹风筝,蜈蚣风筝。
师: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只是在写瓦片风筝吗?
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的最后两句话。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天空中荡漾了。我在故乡吗?
生齐:不在。
师:在哪里?
生齐:北京。
师:我看到了什么?
生: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师:我不在故乡,又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寂寞的、伶仃的
⑸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瓦片风筝,其实也写出了我的心情。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风筝。
生:喜欢的风筝?
师:是谁喜欢的?
生:小兄弟。
师: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兄弟很喜欢?
生:呆,出神。
生:惊呼,跳跃。
⑹师:这些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能画出一个可爱的非常爱风筝的小男孩形象。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风筝。
生:彻底绝望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绝望的风筝?
生:因为这个风筝是小兄弟苦心孤诣偷着做的,却被我掷在地上,踏扁了,使小兄弟彻底绝望了。
师:是的。从小兄弟来说这的确是彻底绝望的风筝。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从我来说,这又是个怎么样的风筝呢?
生:悲哀的风筝
生:无可挽回的风筝
师:为什么说它是悲哀的、无可挽回的风筝呢?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它踏扁了。
生:因为它经受了精神虐杀
师:你说谁经受了精神虐杀?
生:(思考了一下)小兄弟。
师:从这我们可以说它是悲哀的风筝,可是我可以想办法补救呀。
生:补救也没有用。
师:我想的第一个补救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没有用。但是我又想了第二个方法呀。
生:第二个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小兄弟没有宽恕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那么你认为小兄弟是真的忘了吗?
举手情况看,都认为不是真忘了。
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是真忘了?
生:因为在前面说小兄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他苦心孤诣偷偷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踏扁了。小兄弟当时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子里。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忘了。
师:那小兄弟为什么要假装忘记呢?
生: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
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我有没有因为小兄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高兴呢?
生:没有。
师:而是怎么样呢?
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最自己要求很高。
师:你的意思是个善于解剖这的人,是吗?(这样的引导很牵强)
生:是的。
三、读结尾,谈感受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段,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感觉到了作者没办法?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也能感受到没办法。
师:今天大家都在课堂上思考了很多东西,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能给人许多的思考,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表达无奈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感到没办法,我们只有读更多的鲁迅文章,了解更多鲁迅所处的时代,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二。有人说:没有人的文章能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给人那么多的思考。是的,在不同时候鲁迅同样的文章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最后我希望我们能读更多鲁迅的文章,让鲁迅的精神传承。
第二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
四、串风筝,理关系
4、师:昨天我们已经对《风筝》这篇课文有所了解,而且也有了一些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思考。首先我们一起来串一下文中的风筝,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个风筝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引出后面的风筝。
师:2-4个风筝呢?它们都是故乡的风筝,让我感到了孤独感,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第5个风筝是我不喜欢的风筝,6-8是小兄弟喜欢的风筝,5与6-8风筝形成矛盾,为第9个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作了伏笔,第10个风筝补充说明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这几个风筝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
五、评人物,说理解
师: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
生:我、小兄弟(板书)
5、师:你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看法?
生:知错就改。(板书)
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板书)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生:因为他觉得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玩艺,就不让小兄弟放,还踏了小兄弟的蝴蝶风筝。
师: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我?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前的我
生:有责任心的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兄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可怜的人(板书)
生:宽容的人(板书)
师:刚才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说了很多。现在我想知道你们觉得我和小兄弟各自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表决,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有责任心,认为小兄弟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我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小兄弟(板书)
生:踏风筝的事情(板书)
生:自己(板书)
师:还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沉默。
生:国家(板书,这是应该是学生猜的)
师:那么小兄弟的宽容又来自于哪里呢?
生:兄弟感情
生:亲情(板书)
师:还来自哪里?
学生沉默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兄弟眼里,我不让他放风筝,并踏了它的风筝是不是正确的?
生:正确。(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让他放是为了他好,不让他做没有出息的玩艺。
师:那么在我眼里,小兄弟应不应该有怨恨?
生:应该(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我不让他放。
师:那么现在你感觉小兄弟的宽容还来自于哪里?
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师:也就是无知。不但无知,而且还愚昧麻木,其实小兄弟是个受害者,可是受害者的心里却没有怨恨。你说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不感到悲哀呢?自己的弟弟都不觉醒,那么其他国民呢?也同样的麻木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无能为力,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这样讲的学生也许眼睛会越瞪越大了。)
6、师:文章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的是怎么样的环境呢?
生:严冬。
生:能感受到寒威和冷气。
师:这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师: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这我们看到还有什么的寒威和冷气?
生:社会。
7、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我对小兄弟和事情的负责,以及兄弟的宽容来自兄弟情深,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中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有浓浓的亲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对国家有责任,像小兄弟一样的受害者又那么的无知愚昧麻木,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感到了沉重,感到了悲哀,从作者的心底里流露出了渺茫。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理解这两个主题,明天我们还要来解读第三个主题。
生纷纷问:老师,明天还要讲什么主题,现在就告诉我吧。
8、师:那就告诉你们关于封建教育的,你们自己再好好读读文章,去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上对封建教育抹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的主题。
第四课时,有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最合理的一个主题进行说理由,并对其他主题理解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