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彩虹色水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彩虹色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实验。
能力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密度。(2)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完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探究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重点
探究彩虹色水分层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密度。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T:小朋友们,大家听说过鸡尾酒吗?鸡尾酒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和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它起源于美洲,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期,它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因此一经推出就风靡全世界。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杯像鸡尾酒一样漂亮的液体呢?
2、知识讲解
T:要想做出来这样一杯漂亮的东西,那可不是件件容易的事。首先,我要考考大家,大家仔细观察我手上的彩虹色水,想想它为什么会分层?
T: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科学名词。冬天的时候,水面上结满了冰,那冰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而不在水中或水底?第二个问题,烧水的时候,水开了,水蒸气为什么可以从水中溢出?
T:我们都知道水有3态,固态,液态,气态。这3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固态的冰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的冰比单位体积的水的重量轻。所以,冰会漂浮在水面上。而水蒸气的密度更小,它可以直接从水中溢出。也就是说,这些现象都与物质的密度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
T:彩虹色水之所以会分层,最根本是因为三种液体的密度不同
T:密度不同的溶液可以做出像鸡尾酒一样的水,是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溶液可以出现饱和、不饱和、过饱和状态。
T:现在,看看这是什么?一杯清水。现在我向里面加食盐并且不断搅拌,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食盐颗粒在水中的状态。刚开始,食盐颗粒可以不断溶解,我们称这杯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而当加入的食盐已经不能溶解,沉在了杯子底,我们成为过饱和溶液。而在不饱和溶液和饱和过饱和溶液中间,有一个临界状态,就是食盐的量加到一定程度不再溶解且没有沉淀,叫饱和溶液。
介绍这个有什么作用,待会我们要用实验验证下。
实验一:刚才说彩虹色水之所以会出现分层现象,是因为溶液的密度不同。那它与颜色有关系吗?彩虹色水的分层与颜色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表达展示
给自己的彩虹色水起一个名字,推销自己的彩虹色水
4、评价激励
根据学生制作的结果,让大家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五、课外拓展
回家后,利用不同种溶液的密度不同的特点,尝试制作出更多种颜色的彩虹色水
六、教学反思
(责任编辑:yuanchen)分享到: QQ空间 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 3
第二篇:神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神奇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做科学小实验是一件深奥、有趣、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件事,它能让我们知道不可思议的奥秘。
今天,天气晴朗,徐老师拿着一个装满水的盆子、纸杯、白纸,慢悠悠地走进教室,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如果我把一个纸杯里面装满水,再拿一张白纸摁上去,最后把纸杯倒过来,你们说水会漏出来吗?”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有的充满疑惑,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原因。徐老师神秘地说:“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让我们来试试看吧!”只见徐老师把杯子装满水,然后把白纸摁在下面,最后迅速地倒过来,大家屏息凝视,拭目以待,徐老师大声说:“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徐老师把摁着白纸的手放下,白纸牢牢地粘在杯子上面,赢的同学欢呼呼雀跃,输的同学垂头丧气。
徐老师叫同学上来体验,同学们个个把手举得老高,跃跃欲试。陈和颜被徐老师选中。她兴奋不已,别看她很高兴,其实她很紧张。走过来时,她和李诗羽握了个手,还小声地说了声“加油!”走上讲台,她先把杯子里面倒满水,接着拿了一张白纸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摁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把杯子翻了过来。大概翻过来的速度太慢,水全部流了出来,实验失败!
虽然实验没成功,但陈和颜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因为她学到了知识。我也从这个实验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大胆地设想,但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小心的求证。
第三篇:科学小实验-神奇的杯子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杯子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3、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常识现象。
4、让孩子品尝到变化的神奇和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四个高玻璃杯。
2、一张纸版、一张吸水纸、四张A4纸。3、2-3瓶水、一个水桶、四个水盆、一个碟子。
4、一个打火机、2-3个蜡烛头。
三、教学环节:
1、静止的水
时间:15分钟
教具:一个玻璃杯、一张纸版、一瓶水、一个水桶 教学形式:
老师开场: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个杯子,对不对?我们平时可以用它来喝水,我们都知道,只要倾斜杯子,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来变一个小魔术,老师可以将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杯子里的水却不会流出来,你们猜猜这可能吗?
回答:不可能……
老师:那我们一起来见证这神奇的时刻吧!实验步骤:
(1)先将水桶放在地上(防止水溅到地上),然后拿出一只玻璃杯,往杯子里倒入半杯水,接下来用纸板盖住杯口。
(2)用一只手紧紧按住杯口的纸板,另一只手将水杯翻转过来。注意,在将水杯完全翻转过来之前,另一只手要始终紧紧按住杯口的纸板。如果中途松手,杯里的水便会流出来。
(3)当水杯被完全翻转过来之后,便可以松开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实验解释:水竟然还在杯子里,一点也没漏!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会对物体施加压力。当我们打着伞奔跑时,能清楚地感受到空气的压力。正是由于周围的空气对纸板施加了一个压力,纸板下方的空气对纸板施加的气压大于纸板上方的空气气压,将水“压”在杯中,所以,水仍然留在玻璃杯里,没有流出来!
2、粘在一起的杯子
时间:15分钟
教具:2个相同的玻璃杯、一张吸水纸、一瓶水、一个打火机、2-3个蜡烛头、一个碟子
教学形式:
老师开场: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到了倒过来的水杯不会漏水,是不是很神奇呀?
回答:是的!
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玩一个小魔术,老师可以不用胶水把两个杯子粘在一起,想不想看啊?
回答:想!实验步骤:
(1)首先,将蜡烛头放在其中一个玻璃杯里。注意:两个玻璃杯必须完全相同,否则实验无法成功。
(2)将准备好的吸水纸放入水里浸湿。(3)将玻璃杯中的蜡烛头点燃。
(4)点燃蜡烛后,迅速将潮湿的吸水纸盖在装有蜡烛的玻璃杯上,并将另一个玻璃杯口朝下倒扣在这个玻璃杯上。两个玻璃杯的杯口必须完全对准。
(5)当玻璃杯中的蜡烛燃尽之后,可以轻轻地拿起倒扣在上面的玻璃杯,神奇的一幕就会出现了。
实验解释: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紧紧吸在一起了,就像施了魔法一样。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时,蜡烛会自动熄灭。本实验中的蜡烛首先燃尽了它所在的玻璃杯中的氧气,然后又将倒扣在上面的玻璃杯中的氧气也消耗尽了,虽然两个玻璃杯之间隔着一层吸水纸,但是两个玻璃杯中的氧气都已经燃烧殆尽,所以杯中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压紧紧地将两个杯子“压”在了一起。
3、安然无恙的纸
时间:30分钟
教具:四个高玻璃杯、四张A4纸、四个水盆 教学形式:
老师导入:(1)小朋友们,通过以上的小实验,我们认识到了一样神奇的东西,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存在吧。
(2)请小朋友们站起来,分散开,让每个人都碰不到其他任何人。(3)让我们瞧一瞧,如果像这样挥动你们的小胳膊(老师做示范挥动胳膊划圈),会发生什么呢?
(4)小朋友们,你们感觉到空气了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跟空气有关的例子呢。比如:在水中吹泡泡、放风筝、树在风中摆动等。
(5)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它吧。如果我把这张纸揉皱,放进这个杯子里,再把杯子倒过来放进水盆中,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呢?
小朋友们回答:纸会弄湿。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吧。实验步骤:
(1)将纸揉成一团塞在玻璃杯里,注意,要塞到杯底。
(2)用水盆装一大半盆水,然后将杯子倒过来拿在手中。如果纸塞得不紧,就会从杯子里掉出来,所以,一定要将纸塞紧。
(3)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按入水中,直到杯子有一半浸在水中。(4)将杯子重新从水中拿出来。
实验解释: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玻璃杯中的纸仍然是干的!这是因为杯子里不仅有纸,还有大量的空气。当我们把杯子垂直倒扣到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无法漏出,这些空气将水排斥在外,从而保护了杯中的纸。但这个原理这有当我们将杯子垂直扣入水中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将杯子稍稍倾斜,杯子里将立刻充满水。
下面,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呢?
(5)最后,提前准备好所需材料,方便让孩子们分小组自行重复实验。总结:孩子们会对这个小魔术感到兴奋无比,他们很可能还想在家里再试一试,所以,别忘了告诉家长你做了什么。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授课人:郭金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第五篇: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中班科学活动
活动名称:《奇妙的水》
执教人:黄婷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