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桥头一小 李春杰
教学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4、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片、木筷子、塑料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板书: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板书:神奇的水)谈话:‚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和探究我用的是红墨水。)
二、探究过程
探究一:会爬的水
1、如果把卷成卷的纸巾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使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6)毛细现象的应用。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毛细现象呢?‛‚大家想一想在哪
里还可以应用呢?在哪里应该避免或防止这种现象呢?‛
探究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往一角硬币上滴水,使水不溢出硬币,看谁滴的最多。同时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的形状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预测自己会滴多少滴。并填好记录单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在。(板书:表面的张力)
三、生活实例:(将几支粉笔事先放在旁边,使其滴在桌面上。)同学们,老师不小心将水弄到了桌面上,谁想个办法在不使水的润湿面积不扩大的情况下,将水弄干净呢?‛(学生看到粉笔自然会想到用粉笔吸干,当然也会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毛巾擦干、用电暖风吹干等等,只要是利用‚毛细现象‛的,能够在课堂上演示的都可以演示,不能演示的,课下实验验证。)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水的那些神奇之处呢?(指着板书用以提示和概括)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授课人:郭金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 神奇的水 教案
三(1)班家长开放日科学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间的作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图画,语言,文字等)来表达水的神奇之处。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实验
4、能够细心观察,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准备:烧杯,纸巾,红墨水,粉笔,回形针,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供各种水的照片和视频,请同学观察,并提问:什么事生命之源?学生基于生活常识以及刚才的观察结果,会立即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提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认识神奇的水!教师板书神奇的水。并提问,水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是神奇呢?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神奇水的世界。
二、会爬的水
1、教师板书“会爬的水”。学生开始议论,水怎么会爬啊?纷纷向教师提出质疑,教师解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水其实是会爬的,教师实验展示:把纸巾一端放入红墨水中,(手不要动)让学观察水往上爬的现象。
试验完成,提问你看到什么?生:看到水会往上面爬,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水会沿着物体的缝隙或者毛孔爬行,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
2、想不想体会一下毛细现象?学生积极性已经很高,都很想尝试,教师提示可是这个实验需要大家耐心的等待。提供粉笔和墨水,指导学生将粉笔轻轻插入水中,手不要随意晃动,由于这个实验需要时间比较长,因此教师提醒学生要耐心等待。
实验做完,请学生复述什么是毛细现象,帮助记忆。
3、生活中有哪些毛细现象呢?教师PPT展示。
三、会团结的水
1、教师板书“会团结的水”。学生同样是兴趣盎然,教师拿出一个一元硬币,请同学们猜一猜,把这个一元硬币放在平面上,往这个一元硬币上滴水,你觉得最多能滴多少??请你猜一下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十滴,二十滴。教师不公布答案,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得到答案吧!提示学生滴水时候不要急于求成,万一失败擦干硬币重新开始,派一名小组成员专门数数。(板书:学生猜测的数据)
小组汇报发言,请公布最后答案,(板书最终结果)由于前期的猜想与最后答案的巨大反差,加深了学生对于“神奇的水”的印象与理解。
2、想不想再来一次神奇之旅?请出我们的小组嘉宾来配合老师完成下面的实验。教师端出满杯水,拿出回形针,请学生猜测在这满满一杯水里面最多还能放入多少回形针?(板书学生 猜测的数据)请小嘉宾开始往里面加入回形针(教师提示放回形针时候轻轻放入,避免手与水的接触造成水溢出来)
最后统计一共加入多少回形针(板书最终结果),这次的结果同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教师此时该公布答案,其实水团结是由于水表面具有张力,解释什么是水的张力。
3、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属于水的张力?教师PPT展示。
四、课堂回顾
本节课我们做了好几个实验,了解了水的神奇之处,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亲眼见证了很多难以置信却又真实的事情,老师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养成善于实践,敢于动手,尊重客观事实的好习惯,多多探索我们身边看起来很平凡却藏着大秘密的东西,做一个科学小达人!
第四篇:神奇的水 教案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水的性质(语言、文字或图画)。
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2、在实验中,养成合作和交流的习惯;体验或分享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水“会爬”和水的“团结”。
教学准备: 滴管、布条、白粉笔、塑料直尺、棉签、纸巾、报纸、放大镜、一杯清水、一杯染成红色的水。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把纸巾的一端放入水中,仔细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以前我们只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这水怎么会向高处“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神奇的水。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的现象?谁能试着解释一下? 学生猜测。
2)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进行预测,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提问: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很快的观察一下实验材料有什么不同?
6)学生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7)教师小结。
8)提问:那现在大家知道水为什么会沿纸巾往上“爬”了吗? 9)教师播放毛细现象的图片或录像,提问: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毛细现象吗?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出示一枚一角硬币,提问:这枚硬币能装水吗?猜猜这张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
2)学生猜测、交流,并做好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你们的硬币上滴了多少滴水?跟你猜测的一样吗?
5)提问:你们在实验时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6)教师小结。
7)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现象:课件播放相关图片。
三、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全课。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毛细现象
表面张力
爬
扩散
鼓鼓的圆圆的
课后反思:
第五篇:神奇的水教案
《神奇的水》教案
侯北小学 梁跃芳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4、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教学准备
餐巾纸若干张、水杯一个、红墨水、粉笔、白布条、铁棒、塑料棒、玻璃片硬币若干枚、滴管、回形针若干枚。课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水,提问:关于水你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
(生:水是一种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和缝隙我们合起来说就叫孔隙。)
原本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水,现在居然沿着物体自动向上爬升了,这种有趣的现象神奇吗?(神奇
板书:神奇的)
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升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你们看看刚才我们放东西的报纸上,有什么发现?
我们把水的这一神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在这一句话当中,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齐读: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 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
9.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是毛细现象? 学生汇报交流。
三、研究“团结”的水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
2.教师往空杯子里面倒满加了些红墨水的水。现在已经是满满一杯水,稍不注意,水就会溢出来。如果老师向里面丢东西,会出现什么现象?猜猜看。
3.学生猜测。
4.教师把回形针轻轻丢下去,学生观察:水溢出来了吗?再放两个。水溢出来了吗?
5.师:你们估计看看,再放几个水会溢出来?溢出来了吗?我们
2.师:除了我们书上的现象,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一段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放课件)
3.师: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不过,老师发现好多组的桌子上有水呀!谁能想个比较好的办法把桌面的水除掉?(用抹布是个好办法,餐巾纸吸水快,这个办法不错,我们用抹布、餐巾纸来除掉桌面的水,是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下面就请各组利用餐巾纸除掉桌面的水,整理一下实验材料。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问题、猜测、实验、观察到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表现得很出色。其实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索。
六、板书设计: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神奇的水{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侯北小学 梁跃芳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 “毛细现象”实验中,为了验证水为什么会“爬”,教师让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提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第三,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第四,让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最后,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在做“引导工作”、“提示工作”和“促进工作”,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学习潜能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加强引导、指导,使师生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