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时间:2019-05-15 02:1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第一篇: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记一堂语文课

东亭小学

杨新平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节选的是一个童话故事,因为我没有读过原著,在讲完这篇课文后,结尾之处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故事的后来会怎样发展呢?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结局会怎么样?主人公会不会死去?同学们可以按自己的想象继续写这个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同学们有兴趣吗?“有!”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好,那同学们现在就续编这个故事,你也可以做个故事大王!”

正当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要续编自己的故事时,恰巧班上有一位同学读过原文,她立刻在座位上说:“老师,故事的结尾不是你提示的那样.”我问:“是吗?你读过这个故事?”她说:“我读过.”没等我允许,她就迫不及待地按原著一字不落地背诵起来。我听了一会,看看时间有限,就提醒她:“你能不能概括一下故事里面人物的遭遇呢?”但是一下子概括出人物的结局对于这个小学生来说有难度。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自顾自的按原著认真的背诵。此时班上出奇的安静,我看出来大家都非常愿意听这位同学讲这个故事,只好耐心地听这位同学讲下去,这节课变成了真真正正的故事课。等她把故事背诵完,这一节课也接近尾声了。我就势说道:“么媛同学有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读过的书记得这样清楚,可见她平时读书是多么认真。我们大家要向她学习,多读一些健康的、有益的书,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我们大家鼓鼓掌,谢谢她给我们讲了这么有趣的故事!”学生们热烈的鼓掌,纷纷向那位同学投去羡慕的眼光。我又接着说:“当然,我们在续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与作者的不同,你可以给故事里的人物安排另外的结局,看看哪个同学的想象更丰富,这作为我们的一个课下作业去完成,好不好?”因为刚刚听完故事的原文,学生们的情绪马上又高涨起来,摩拳擦掌准备编写更好的故事结局。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回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强硬地制止那位同学讲故事,这位同学的情绪肯定会受到打击,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续编故事一定也会兴趣大减,他们欣赏名著、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也会大大受挫。我想:虽然这节课没有按我的计划进行,但对教学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收获反而更多,教学效果更好,简直出乎我的意料。看来,适当的“放权”,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还是蛮不错的。

第二篇: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习题课常常是由老师以一种批判式的心态去唱独角戏,学生处于倾听的地位,课堂气氛更是死气沉沉,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落后的同学自然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这次化学习题课中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关注他们的感悟和体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现以“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例,我简单谈一下这次的教学体会。

例:以丁二烯为有机原料,无极试剂任选,按下列途径合成甲基环己烷。

① ② ③ ④ ⑤丁二烯 → A → B → C → D →甲基环己烷

C7H4O

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将学生分成了小组,各组优中差学生均有。上课伊始,我先做了简单的题意解说,之后给学生交流与讨论以及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交流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将本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我在旁边对其做出相应的指导和改正,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收获。课后,我又进行了反思,我认为,除此之外,课堂上还可以再增加小组评比竞争,以便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啊比赛中获取动力,在过程中收获满足,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第三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星期五,我们孙娄中学一行三人到皇城第一中学听了三位名师的讲课,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淄博新元中学房文慧老师《镶嵌》一课。房老师针对什么图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分成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一:仅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二: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些组合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三:用同一种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全班学生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如何拼接图形问题,进行了三个轮次的交流与展示。房老师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房教师,她甘愿放弃课堂“霸主”的地位,而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以生为本”。房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激励者,在本堂课中,房老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看学生如何拼接,发现问题,释疑问题。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课上真正“活”起来,做到真正地参与到各个环节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四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生命绽放光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生命绽放光彩

-------“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三段式语文教学初探

松滋市城关第一小学 邱燕

课堂是个硕大无比的空间,让孩子们占有后,他们就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创造力就能愈加旺盛,生命力就会呈现出雨后彩虹般色彩。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堂交还给孩子呢?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真正在阳光下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生动、节时、高效。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我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学生的自主先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授课时,同学们合作讨论、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引导,课堂的矫正反馈,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三段式语文教学。

一、自主先学养习惯

自主先学是“三段式”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叶老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合作交流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如“抓两头带中间”、如“逆推”、如“跳跃”等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也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主先学包含四个内容,即通读、感知、练、问。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分四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单元通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从单元“导读”读到“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入手,初步了解“学什么”即: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索溪谷的“野“》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风姿。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一篇《读写例话》;一个《积累•运用》。“怎么学”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这样的叙述顺序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好处。教学序列为:单元通读,感知内容;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卡;汇报交流,质疑问难。通过单元通读,使学生感知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对整个单元有了整体感知,学有目的,学为用服务。

第二层: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习生字新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三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四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勾点、加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精读评析。以《索溪峪的“野”》为例,自主先学养习惯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学齐分享(初步探究)

1、画出自己的新字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易错的写在“互助角”上。

2、画出文中的多音字,并找出2对近义词、反义词。

3、文章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4、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文章的结构和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的结构相似?

6、作者为什么写篇这文章?(找中心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欣赏索溪峪的野性美,感受大自然美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助你一臂之力(学法指导)

1、边读边画出描写事物“野”的特点的词语 和句子。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举例体会作者怎样把这特点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体会表达方法)在自学的各个层次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自学习惯,预习时,我提倡三问,即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或“议”);提倡边读边想,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注;提倡写预习笔记;提倡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本就是作业,要求学生用心思考,书写工整;教师认真辅导,经常检查。实践证明,通过严要求、重辅导、勤检查,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渐养成,预习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合作交流练能力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合作讨论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在自学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个个学生在自学中做好准备的,因而合作讨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文本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的深透,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教师烦琐问,学生匆匆答”“木偶戏式”的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讨论各层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加深理解具体内容。、讨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着重领会中心思想。这是一个从内容到思想,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过程。、讨论文章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摸清文章思路。在学生掌握了中心思想后,必须引导学生再深入进一步探索作者精心构思,谋篇布局的规律,研究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摸清文章思路。

讨论释疑的过程也是合作交流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写自学笔记的能力。例如《索溪峪的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合作齐分享(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1、索溪峪的水怎样“野”?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2、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做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反馈矫正保质量

“反馈矫正保质量”,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它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硬性作业指课后作业题和基础训练题。补充练习和《练习册》为弹性作业)。学生通过自己的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自读”和“议论释疑”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如上完《索溪峪的“野”》,我在堂上进行了快乐练笔。

1、为索溪峪写一句宣传语,注意体现环保意识,使用语言的魅力打动人心。

2、用抓住事物的特点,先概述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景点。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大部分已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做过预习本就是作业。由于预习作业是个个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的,因而学生在进行独立修改时,大多数同学都能改好。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把教师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加强备课,改变以往教师忙于批改,松于备课的现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除了提出修改作业和完成硬性、弹性作业时应注意的事项外,更要注意巡视辅导差生,摄取反馈信息,借于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实现教学最优化。

“自主先学养习惯,合作交流练能力,反馈矫正保质量”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它有助于知识、智力、能力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优扶差,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课堂应该属于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熔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成果,训练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一炉。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为了不教!”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

第五篇: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语文

加入时间:2012-11-12 ywlg 点击:315 评论数: 我要评论(0)

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

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到“为”这个字就要讲一遍,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的规律告诉给学生,当读“wèi”的时候有2层意思:①为了、替、给;②因为。当读“wéi”的时候有4层意思:①表被动;②如果,假如;③表示反问或感叹的句末语气词;④成为、作为、认为、以为、是、做、当作等。

(二)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备课,而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即学情。特尖班、实验班、重点班之间是有差别的,理科班、文科班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再能的教师也无法单方面完成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是深受感触,在自己班上课的时候,无形之中就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设置,问题应该如何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控制气氛,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调节气氛……很明显,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班,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远不如自己的班,所以在一些环节上的效果明显有缺憾,至少是和自己班的教学效果比起来有缺憾。如此一来,可见了解学情对于备课是何等的至关重要。班主任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只代课的任课老师来说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恐怕就要更上一层了。

特尖班的学生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好钻研,甚至有些时候好钻牛角尖,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就要保证容量大,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并且注意知识之间的勾连综合。

实验班的学生勤奋刻苦,认真用功,但是不太爱发言,而且思辨性相对来说显得弱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同事,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调动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死气沉沉。

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基础比较弱,学生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注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控课堂气氛,保证教学秩序不会出现混乱。

理科班的学生思维都十分活跃,爱提问,喜爱探其究竟,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文科班的学生视野宽泛,广泛接触文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新闻视野。

(三)教学方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诗歌、小说、喜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即使是读书这样一个环节也有很多变化,诸如略读、详读、速读、朗读、朗诵、默读等,这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氛围的需要而决定。

新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起初的时候人人纷纷批判旧有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所谓的“新风气”——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动不动就四人小组活动,彻底颠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老师说的话多了就是陈旧,似乎老师讲得太多了就是退步,致使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文本根本挖掘不进去,学生就在闹哄哄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课。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教学相距甚远,而那些当年被课改专家批判的一文不值的“旧方法、旧模式”再次回到课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适合教学需求的的模式就是科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给学生讲授作家和创作背景,就必须由教师代言,直接告诉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熟记,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难道非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然后再转述出来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吗?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啊?这个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慢慢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外化转为内化的目的。阅读课文一味的求高声朗读,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文可以吼出来吗?那是需要用心读。诗歌可以喊出来吗?那是需要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小说可以喊出来吗?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凡此种种,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讲授《说“木叶”》(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导语,没有提问,没有研讨,没有朗读,完全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讲解。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吗,是因为这一课是一篇文艺理论文章,文章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所说的很多内容需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可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我在一个班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进行的,结果是学生上完之后依旧是一窍不通。在另外一个班采取的这种方式,学生竟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虽说不上完全领会,但是最起码知道了其中的缘由,领略到了一点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备课,是一个系列化工程,不是讲问题简单的罗列子啊备课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他需要一名教师真正的用心去准备,需要一名教师把自己置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一名教师深入到文本又要跳出文本,需要一名教师智慧的将知识分解之后再总结。

下载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故事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

    把课堂回归学生

    把课堂回归学生 参观考察临川金溪二中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郭水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校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可用人才,改革教育已势在必行,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一) 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省教育还校园一片阳光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学习地点:西区电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张继成 中心发言人:吴延梅记河南省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 会议简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众兴中学 王长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角,这些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将越来越得到更......

    把课堂让给学生

    将课堂交给学生 ——地理合作教学误区剖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目前,在地理合作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从“单向注入式”到全面“放羊式”; 从“满堂灌输式”到“满堂提问式”;从“教师......

    让幽默把课堂活起来

    让幽默把课堂“活”起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上升。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就对学生大发雷霆,而学生还是没有好转。但是仔细想想,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