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合集)

时间:2019-05-15 02: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

数学好玩

绘制校园平面图(综合与实践)学习目标

1.以小组合作作的形式,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并综合运用图形位置、测量、比例、数据收集等知识,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经验

2.经历设计方案、动手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发展统筹规划和按方案实践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3.在设计、测量、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建议学习课时数: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

《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类活动往往无法简单地应用已知信息直接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积累“从头到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平面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科书设计了“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主要是运用“图形与位置”“比例尺”“测量”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校园内的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科书设计了“活活动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教学建议

“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整个活动过程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也有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本活动组织时需要课内外结合进行,先在课内明确活动任务、讨论设计方案,再到校园里实际测量、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再回到课内整理、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以及开展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总结。

活动任务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对生活了六年的校园的印象,然后提出活动任务;亲手绘制一校园平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呈现教科书上的两幅平面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面图。

设计方案

教学时,建议引导学生分小组围绕教科书提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形成一个

活动方案。下面是一个可参考的活动方案的内容提示,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方案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讨论有所变化。每个小组的方案形成后,可以组织进行方案的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方案,提提高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绘制校园平面图

主要步骤:1.讨论制订活动方案。

2.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比例尺等。

需要收集数据的场所以及需要记录的数据是:教学楼(长和宽)、图书室(长和宽)、操场(长和宽)„

收集的方法是实际测量,测量需要准备的工具是„„ 初步确定平图的比例尺是1/1000„„ 3.分小组测量,记录相关数据。

具体分工:包括谁測量、谁记录数据等。(如果学校场所比较多,教师作适当协调,即班内分工,一个小组负责测量一两个场所即可)动手实验

本环节建议参考以下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1.组织学生按方案实际开展测量活动,实际測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体验方案的可行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如果学校教学楼等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教师可以进行班内分工,每个小组负责测量一两个场所即可。学生记录时,可以提示学生先把这个建筑物或活动场地的形状的草图画下来,再记上相关数据

2.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整理、讨论,一方面是交换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是讨论确定比例尺,并分工计算相关场所的图上距离。在此基础上,可以每个小组先形成一个“草图”,并把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标在“草图”上。

3.绘制校园平面图。为了使每个学生对绘制校园平面图都有亲身体验,建议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回一画校园平平面图。

交流反思

在学生绘制平面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交流反思。如果是每个学生都画了一幅平面图的,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并选出一两两幅好的作品参与全班展示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评价校园平面图,首先要关注画得是否齐全,准确、合理,其次关注是否美观、有自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好的作品,再次画一画平面图。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科书中后面的三个问题,回顾、反思和总结。

自我评价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评价,完成后在小组内部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互评,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向他人学习。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动手操作、对比探索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作成莫比乌斯带,初步体会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3.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猜想与探索的过程,感受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神奇变化,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建议课时数:1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

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即:把一根纸条一头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纸环,这个纸环环具有魔术般的性质。一般常见的纸环具有内側的面和外侧的面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两个面可以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环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沿着面涂颜色最后涂成的是一种颜色。这样的神奇的单面纸环后来就用数学家莫比鸟斯的姓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叫“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带”虽然属于“拓扑学”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是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对学生来说具有可操作性、趣趣味性和挑战性等特点,因此教科书将此内容安排为“数学好玩”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和体会其特征,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不需要掌握双侧曲面、单侧曲面等知识。

“莫比鸟斯带”有很多有趣的、奇妙的特征,如“只有一个面”“只有一条边”“沿中间线剪开后不是两个纸环,而是一个大的纸环”等,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明明原来是两个面,怎么会变成一个面了呢),学生会感觉到有点难以理解和有点“神奇”。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并体会其特征,教科书采用让学生用一般常见的纸环与“莫比鸟斯带”比较的办法,设计了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猜测、比、疆证、思考、发现,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领领略数学的魅力,拓展数学思维。

教学建建议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或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学习材料:每位学生若干张纸条(一般6条左右),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等,以在开展活动时使用。

本节学习内容的展开方式,我们有两种建议。第一,对对于自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直接交给学生,即由学生根据教科书的问题串,直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任务的结果。第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一般的班级,建议参考如如下活动建议。

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开展操作活动,也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

一个纸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圆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建议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一个纸环,并在纸环内侧标上记号表示面包屑,教师再呈现

情境图,提提出问题:“外面的一只蚂蚁如果不翻过纸环的边缘,能吃到面包屑吗?”让学生在自己做的纸环上模拟思考,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纸环有两个面(内侧的面、外侧的面,或者简单地说里面、外面),所以不翻过边缘,蚂蚁无法吃到面包屑。

做一做,想一想。先用一张长方形纸条如左下图那样扭一下,再把两端粘上,得到如右下图的纸环。在这个纸环上作个标记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点A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进行莫比乌斯带的制作的示范、指导,特别是扭的方法需要指导(实际就是把纸条的一头两个面扭转一下,再把两头接起来,就成了一个特别的神奇的纸环),然后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神奇的纸环(即莫比乌斯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原来有两个面的纸条,一头扭转后接起来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个活动中可以用正反面颜色不同的纸条或在白纸的一个面涂上颜色。学生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在这个纸环的一个地方标上记号表示面包屑表示蚂蚁,引导学生思考“从点A出发,不翻过边缘能吃到面包屑吗”,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个地方标记做的纸环上模拟操作或者画线、思考,再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改变面包屑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纸环很神奇,即“不管面包屑在什么地方,蚂蚁顺着面爬就能吃到,也就是不必爬过边缘就能吃到”,也就是“蚂蚁不翻过任何一处的纸的边缘,却却能爬到纸表面的每一个地方学生总结交流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纸环进行比较,为什么前面这个一般的纸环吃不到面包屑,而这个神奇的纸环能吃到面包屑,初步体会“神奇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征。

分别在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从这点开始涂色,不能翻过边缘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分别开展涂色活动,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充分的活动后发现和体会“神奇的纸环只有一个面”的特征。在充分体验“只有一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观察研究“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可以在边上作个记号.然后用手沿着边往前,最后发现回到了原点,进一步体验这个纸环(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每张长方形纸条中间画一条虚线(如图),再分别做成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用剪刀沿纸条上的虚线剪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在两张纸条中间分别画一条线,平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制作成一个一般的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然后,让学生先猜一猜猜“如果把两个纸环分别沿线剪开,会剪成什么样子呢”。在学生猜测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神奇的纸环“剪开后没有分成两个圈,而变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大的纸环”,交流中体会这个纸环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小结一下已经发现的“只有一个面”“剪开后没有一分为二,而变成了一个窄一点的大的纸环”等奇妙的特征,并让学生介绍“莫比乌斯带”的名称及其来历。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将莫比乌斯带平分成三份、四份,先猜一猜会剪成什么样子,再剪开,进一步探索和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莫比乌斯带相关的资料与图片,向学生介绍一些莫比鸟斯带的应用,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还有莫比乌斯圈原理制成的莫比乌斯爬梯、中国科技馆“三叶扭结”、过山车、克菜因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它的作用,深刻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可爱的小猫

学习目标

1.经历将“小猫乐乐”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放大的探索过程,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等活动,体会用“数对”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多种变化,感受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趣味性,激发数学兴趣。

建议课时数:1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建议

右图是可爱的小猫乐乐,请将表示乐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在下面。

会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相应的点(实实际上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学时,在引人新课后,建议先让学生观察已经表示好的四个数,说说“这样用数对表示图中的点”,也就是怎么看懂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看懂懂“第一个数是看横轴上的数,第二个数是看纵轴上的数”,如C(6,2),就是横轴上所对的数是6,纵轴上所对的数是2,也就是表示第六列第二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其他的点,并进行交流。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也可以先提问:“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地填写出来吗”?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怎么看懂的。

小猫家族中还有天天、晶晶和欢欢三只小猫。观察下表中表示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整,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建议首先让学生把第一题中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示天天、晶晶和欢欢三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与第1列乐乐的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把“数对”填写完整。教学时,可以先一起讨论表示“天天”的点的数对的变化规律,找到规律后填写。然然后让学生独立找表示“晶晶”和“欢欢”的点的数对的变化规律,填写后交流。

根据上表,在下面的方格纸中分别别画出天天、晶晶和欢欢的轮廓。

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按照上面表示三只小猫的点的数对的变化,分别画出三只小猫,哪只小猫最像乐乐?然后,让学生描点、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测。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也就是“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怎样变化,画出来的小猫长得最像乐乐”,在比较中感受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都乘相同的数,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像,体会用“数对”进行图形放大的方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发现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的变化不同(即即乘的数不同),画出来的小猫就会“变形”。

生活中,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将图案进行“变形”。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图案。想一想,画一画,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结合上面探索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表示轮廓的点的数对的两个数的变化不同(即乘的数不同)”的方法使图案“变形”。然后,呈现教科书中的图案,让学生思考交流,准备怎样设计让图案“变形”,互相启发;再实际画一画,展示作品,与同学交流,体会图形变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本卷有五大题,总分100分,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应用五部分,主要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该卷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灵活性大,注重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也注重了学生的计算,应用等方面能力的考查。

二、考情分析: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平均分为56.8分,最高分86分,最低分46分。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从试卷得分情况来看,填空题第3、7、8、10、11、12,判断第1、2、4,选择第3、5,计算中简便计算与文字题,应用第3、4、5、6、失分率较高。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如倒数、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等掌握得不牢固,运算能力没有过关,解决问题能力欠佳,主要反映在: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18分=()秒,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分不清,第3题()× = ÷()=()-= +(),此题比较灵活,但有许多学生不理解,导致出错,第7题一根绳子长 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 米。第()次用去的多。这道题有单位和和无单位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第11题反映出学生对“比的知识”这块内容掌握得不好,第12题考查了对质数,倒数的概念不清,判断题第1题,这类题目学生还是不能理解。选择题第5题,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理解不到位。

2、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尤其是能运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对一些运算定律掌握不牢,在教学中应注意,尤其是乘法分配率,学生容易混淆,不会灵活运用。文字题的题意学生也难理解,都导致失分严重。

3、实践与应用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不会找单位“ 1”,分数乘法应用题与分数除法应用题中,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乘,什么用除。在工程问题,以及按比例分配这类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不清,审题不透彻,导致错误。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计算粗心,审题马虎,出现漏题现象。

四、教学建议: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概念、公式、法则,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应用题到喜欢应用题。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做题时要说题目的算理,明确计算方法,能口算的就一定要口算,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运算。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审题不认真,计算不细心,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做事浮躁,责任意识淡薄。本次测试学生的过失性失分相当普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完成、消化。

5、加强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答问题、弥补课堂缺陷的课外教学方式。在课外辅导时,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找差补缺”,为优生“开小灶”。

汪向阳

05.12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测试内容为数学第四单元正反比例知识,包括: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图像及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试题较容易,题量适中,测试时间70分钟。

本单元以学习了两周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做了大量的后进生的辅导工作,考试成绩还较为理想。

一、试题分析:

(一)精彩补白。这一大题注重基础知识,其中1、2、3、4、6小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努力做到不失分,但第5小题有些学生忘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没有弄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这个小题失分较多。

(二)明辨是非。这一大题是全班同学失分最少,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能正确应用。

(三)择优录取。第1小题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们做的不是太好,原因在:判断“利息一定,利率和本金”时,很多同学忘记了还有时间这个因素。其他题还可以。

(四)我会填表。这一题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判断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学生答得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二是不认真读题、审题,没有弄清题目的意思,三是一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

(六)解决问题。如:先算每行驶一公里需要用多少升汽油,再算全程用多少升汽油,最后算司机赚了多少钱;还可以先算每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公里,再算全程用多少汽油,最后算司机赚了多少钱。该题失分很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既要以教材为本,扎实地渗透教材的重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突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会。

5、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反思

吴小青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1.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数学好玩”,能创设好玩的数学学习起点,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本节初识“负数”,我不仅考虑知识自身的特点,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收看每晚7点半中央一台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身边处处都有负数,只不过是他们暂时缺乏认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辅以具体的直观情境,是可以促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游戏的形式感知“相反”量的意义,(比如:师说向左看!生:向右看!)又比如:设计的一张表格,我口述信息,学生填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最后集体讨论优化,重点介绍用+或-来表示的学生记录。由此引入正、负号,学生接受的快。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通过学生广泛举例和对“电梯”、“海拔高度”以及“方向”中正、负数的重点讨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通过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纪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4.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在开始情境中“进球和丢球”、“转来和转走”以及“赚和亏”这些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在温度计上找温度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的比较—5 和+

5、—15和—5,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的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5.练习的多样化

例题和练习题中,选取的内容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海拔以地平面为准,上为正,下为负;气温以0摄氏度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收入以盈为正,亏为负。学生能解答这些约定俗成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是真正理解了正负数是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相反这些典型事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例题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这题解答后,提问:如果张军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东走50米,记作()。如果张军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6.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

在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今天,或许老师使用一下最原始的自制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非常简陋的温度计,课后竟有学生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这是真的温度计吗?看来,我的温度计做的还蛮像的。

探讨:正号和负号能等同于加号和减号吗?

我的观点是:正号和负号在某些地方等同于加号和减号,但在某些地方正号负号与加号减号的又有些差别,例如:8-(-8),这两个“-”,前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减号,后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负号。

实践让我再次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朴实无华、真实有效”才是真境界。“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圆柱圆锥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惯是让课堂尽量按着教师的设计意图生成的。但实际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有时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冷场。上课时,当同学们合作解决第一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目标时,学生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我问:有其他想法吗?没有学生举手。等待片刻依然沉默,于是我顺手拿起学生刚刚展开的圆柱体侧面积,我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长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谁还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长方形卷起来。学生通过老师演示,立刻就明白了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学生在初学圆柱体表面积时,知识没有拓展到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在掌握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圆锥,并进一步教学圆锥的体积。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由于形象直观的操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运用自如。

第二课时,在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课件出示):墙角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四分之一圆锥,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创新练习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的无所不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体,哪是底面半径哪是高,个别学生还不能清晰辨别。在复习圆柱圆锥体积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出现混乱,主要体现在求圆锥忘了乘三分之一。

《比例》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比较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统计》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

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如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数论初步:因数和倍数

九义:六年制十册“约数和倍数”

实验:进行适当精简。

例如:删去“整除”、“分解质因数”等概念,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别移至“通分”“约分”前面。

2.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

例如,加入“最大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删去“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等。

3.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基本同九义。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旋转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统计

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把握阶段性目标。

3.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

因数和倍数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 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 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统计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显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问题,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这一点需让学生清楚。

2.注重对统计量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避免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

数学广角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思想。

涉及到的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

2.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

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区别于真实的实验操作结果。

2.重视让学生在猜测、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让学生从2个、3个、4个„ „进行有顺序地探究。

下载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单元分析(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一、 考试情况分析: 六年级应参考人数38人,实参考人数38人,参考率100%。总分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二、 试题分析: 试卷包含六种题型:填空、判断、选择、实践......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伴随春节的到来,暂时结束了本期的教学工作。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现将这次期末测试的试卷分析如下,以指导下学年的教学工作。 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白鹤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六(2)班 张静 一、试卷分析: 试卷包含六种题型:填空、判断、选择、实践与操作、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忙忙碌碌的一学期伴随七一的到来,结束了本期的教学工作。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现将这次期末测试的试卷分析如下,以指导下学年的教学工作。 一、 考......

    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玩好数学 哲学家培根如是说;“对自然界的深刻研究是数学最富饶的源泉”,是大数学家傅立叶所说;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则云“数学好玩”,可见不同的人对数学有不同......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8分) 1、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4 :5 = 24 ÷()=():15 3、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统计

    六下第五单元信息窗一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66-69页。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