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册典删的来历教案[范文]
《“册”“典”“删”的来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册”“典”“删”这三个汉字的来历和本义。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其他汉字的来历。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4.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来历的相关知识。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共同查找汉字来历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1.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课件出示:遨游汉字王国),其中包括两个模块:一是有趣的汉字,二是我爱你,汉字。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在汉字王国中学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就以“册”“典”“删”三个字为例来了解一下汉字的来历。(板书课题:“册”“典”“删”的来历。)
2.齐读课题。这里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要强调的是这三个字的字形,而不是它们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
1.这三个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2页,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字分别是怎样来的?它们的本义和现义分别是什么?要求:边读边在书上把相关句子画下来,并适当做批注。
2.根据书上内容交流这几个字的来历、本义和现义。
3.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字形和它的来历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4.小结:“册”是根据它的形状画出来的,它是象形字;“典”和“删”是结合了两个意思而产生的,它们是会意字。
三、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他汉字的来历吗?学生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前用投影展示自己查到的资料。3.师:老师也查找了一些汉字的来历,我们一起看看。弓,一把弓的形状。
鼎,古代煮食物用的器皿,有三足两耳。刃,刀、剑锋利的部分。
武,上半部分是“戈”,古代的武器,下半部分是“止”,表示脚的意思,表示拿起武器动身出发去打仗。
四、拓展延伸:介绍造字方法
虽然这些汉字的来历各不相同,但是其实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造字方法。
1.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能大致反映出汉字形成的规律。
2.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出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3.象形字是指根据事物的形状造出来的字,通过观察字形就可以知道它表示的意思。举例:山、月、木„„
4.指事字包含一些抽象的符号,例如“本”、“末”。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5.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构成,把这几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字的意思。例如:休、旦„„
6.形声字是我们学得最多的字,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举例:一系列以“木”为形旁的字,以“宛”为声旁的字。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册”“典”“删”三个字为例大致了解了汉字的来历和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借助这些造字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我们在识记汉字的过程中会记得更牢。对汉字的来历和历史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第二篇:《册典删的来历》反思
《册、典、删的来历》教学反思
仁厚庄小学 孙丽娟 《“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 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有关。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册”是竹条连缀而成的大竹片,“典”是用手捧着文册,“删”是用刀削去错字。从这几个字的来历中,我们还知道了“象形”和“会意”是汉字产生初期十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本节课的 设计中,我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课下自己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再整理成报。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增加了学 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谈出自己读书的收获。学以致用,学生由刚开始的不会评价,到会评价,会欣赏,这个过程在阅读时就慢慢体会到了。在学习讨论中,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各个字的特点去交流、探讨。从而了解了‘册’是说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写好后困在一起,就是一册。”‘典’是小心翼翼地捧着捆好的竹简,说明这份竹简很重要。”‘删’是竹简上有了错字,用刀片刮去。’......学生交流兴趣浓厚,气氛热烈。是啊,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来历的,所以我们要学好用好每一个神奇美丽的汉字。这堂课生动有趣,是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教 学 设 计
仁怀市三合一小校本部 任玉明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讲结绳记事和物语的故事。
2、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
4、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教学重点、难点:
寻找资料,了解一些汉字的来历。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一些汉字的来历的资料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到底是是怎么来的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读通读顺《仓颉造字》一文,讲讲“结绳记事”“物语”的好处与问题。
(2)读《“典”“删”“册”的来历》一文,了解“册”“典”“删”的本义。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仓颉造字》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结绳记事”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3、“物语”方法帮助记忆和表达。
4、仓颉是从模仿鸟的足迹开始的,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汉字。
(二)关于《“册”“典”“删”的来历》
1、我知道这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本头上写字有关。
2、我还知道了“象形”和“会意”是汉字产生初期十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三)资料搜集展示:
1、汉字之最。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齉(nàng),共36画。(2)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3)汉字中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ā,ná,nà,né,něi,nuõ,nèi,nuò
2、汉字起源的传说: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3、一些汉字的来历。
(1)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种;但演化到现在,细分成“舨、舟、艇、船、舰”等不同小大规模与形制的“舟”。
(2)一开始金属只有“金”一种,但随著冶金技术的发展,对于金属的知识更加丰富,“金”被细化成“金”、“银”、“铜”、“铁”等等。
(3)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4)五代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字。
(5)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
(四)创作性展示
想象“结绳记事”、“物语”的好处和问题。
三、知识的拓展延伸
课外再搜集更多关于汉字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它汉字的来历
第四篇:井 教案 别删
小学语文第九册(北京版)
18《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从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劳动的意义。教学重点:井水的特点、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仿写。教学课型:精读。
教学准备:稿纸、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井。井离人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可在那时,它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一下,井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课文中介绍的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后汇报。
2、分部分:“井最基本的作用是什么?(供人吃水)那么,课文写井,最重要的是写井的什么?(井水)那么,哪些自然段是写井水的?请根据这个问题给课文分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7自然段。第三部分:8自然段。
过渡:“我们把课文分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轻声读第一部分: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1、哪些地方写了它的古老?
2、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过渡:“在古老的、小小的井中,井水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井水的特点。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这一段中井水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 ②哪些语句体现了浓厚的儿童情趣?有感情地读一读。③总结这一段的写法。
④仿写:在你的练习纸上有几个选项,请你选择一项仿写。⑤写后评议。
过渡:“井水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看第4~7自然段。“
2、自学提示:①4~7自然段写出了井水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这两个特点?
②哪些语句充满了儿童情趣?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③汇报。
3、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过渡:“井水的确是清、甜、凉,所以在那时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这口井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
四、齐读第三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井给人们带来了甜美和欢乐,其实,归根到底是谁给人们带来的呢? 说一说。
“所以,作者至今还常常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这就说明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敬爱。”
五、总结全文:
1、把三部分内容串起来,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2、谈谈你的收获。
六、完成仿写。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井
1、古老的、小小的
清:数星星
2、井水:
甜:浇菜、洗萝卜
凉:浸李子
3、甜美和欢乐
《井》作课思路
第五篇:典论论文教案
典论论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
2.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习其论证方法。
3.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
⒈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⒉创作背景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 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小:轻视
享:把„„当作 骥騄:良马 軆:生性 俦:辈 检:法度 贵:以„„为贵 贱:以为„„贱 闇:昏暗、糊涂 幽:拘禁 慑:害怕 流:放纵 营:料理 ⒋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⑴王粲长于辞赋 ⑵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合叙: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⒌通假字 隽:通“俊” ⒍课文分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⒎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⒏课文意义
曹丕这篇《论文》,标志著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答案还比较简单,但是他为发后来的作家批评家们继续探索解答这些问题的先驱功绩是应该肯定的。后来的陆机、刘勰、锺嵘正是沿著他所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