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

时间:2019-05-15 02:5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

第一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第一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 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 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运动、工作等消耗 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 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 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 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

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第二课 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 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 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 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 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 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 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 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 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 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 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 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 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 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 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 你的发现。第三课钻木取火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 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 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 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3.设计实验验证。

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 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五、自由活动: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第四课 通电的线圈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 线圈)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 两极)

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 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 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 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四.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

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 现?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 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

3、谈话:

(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 有什么发现? 第五课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导入新课: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 “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 新课。

1、生活中的能量(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 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 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 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 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 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 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 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 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 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 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 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 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第六课 追寻达尔文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搜集的有关进化问题的资料分析,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信息资料,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在探究生物进化的问题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根据事实资料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人类的进化历程。

活动准备: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按生物进化问题、达尔文探究科学的精神、达尔文的主要贡献等进行分类。

2、教师帮助学生搜集目前生物种类及存在数量方面的资料以及生物繁殖能力的资料,便于学生有充足的事实依据来研究生物相对平衡的问题,为获得“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论点打下基础。另外,教师最好准备丰富的图片、文字及视频资料,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导入新课:

达尔文简介:达尔文1809年出生在英国,从小喜欢打猎、采 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1828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1831年 大学毕业,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到“贝格尔”号军舰作环 球考察;1832年,达尔文在巴西海拔4000米的山上发现了 贝壳化石,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1842年,第一次写出《物 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物 种起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 在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 变过程。教学过程:

一、学生根据资料对有关生物相对稳定的事实资料进行讨论 和分析,认识到象的存活数量与繁殖数量间的关系。推测其 中的原因,对此问题找到恰当的、合理的解释;然后再对学 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对多种生物的存活数量与 认识合理地科学地解释此种现象。

1、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目前的某一种生物大约有多少吗?

2、它的繁殖能力是怎样的?

如:在人类开始商业捕鲸活动之前,北大西洋海域的鲸鱼数 量大概为现在的2-24倍,确定在人类还未开始商业捕鲸活动 的时候,北大西洋一带的鲸鱼数量大约为86.5万头。

二、学生根据资料讨论、分析,说出这种生物现象的原因,教师同时展示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观点的具 体意义。

让学生将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科学结论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 相对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迷信权威的信念。

三、展示有关古人类化石、人类进化方面的挂图、实物等以 讲故事或资料介绍的方式对拥有的资料进行交流,通过自主 想象、分析、推测人的进化

历程,可以用文字表达出进化过程,也可以画出来。

四、通过资料卡:马的进化过程的图片资料,从最早的始新 马到现代马。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进化历程;人类的进 化历程是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从四肢行走的猿人到 直立行走的人,人的发展额进步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创造了 人。

五、让学生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第七课 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 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 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

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 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 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 仍然处于探索中。

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 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能源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第三课 能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科学知识:●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1、上学期成绩

我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班级总共117人,段平均分是88.47分。总体来说,女生学科学态度较认真,男生理解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男生相对女生成绩较好。其中六(2)班平均分最高,是88.68分,及格率97.36%,该班特点男生居多,上课会主动地认真听讲,但回家还是较懒惰。六(3)班平均分为88.23,及格率97.44%,该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少数学生上课懒散。六(1)班平均分是87.53,及格率100%,大部分同学受家长影响,重视科学成绩,但上课并不是特认真,学习较被动。

2、班级学生情况

他们通过三年半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第三单元“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

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

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3、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方面。但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各课内容简要如下:第1课“放大镜”。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第5, 6和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

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 《宇宙》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主要是让学生能利用多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能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第2课能据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第4课日食和月食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第5课太阳系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第6、7课在星空中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第8课探索宇宙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本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垃圾的研究”,包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包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

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为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四、提质减负措施

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仅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些浅显易懂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日常教学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框架。然后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各种教学资料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每上完一节课后,却要认真反思,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备课或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深化教材。

二、重视实验探究。科学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展示

物体及其变化,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感悟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视实验、演示。教师必须要做到:

1、实验的目标明确。

2、实验的准备要充分。

3、示范操作要规范。

4、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

三、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科学教材实物图中和实验操作图中几

乎占据着整个教材的组成。它包含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些图片为我们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图片,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分层辅导计划与措施

培优方面:

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纂写科学小论文。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活动。

4、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5、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6、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7、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补差方面:

在差生转化方面,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还是要狠下工夫监督学生去完成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课后做到个别辅导,并参与实验室一起整理,尽量减少差生的数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与班主任多做交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任务。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模版]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0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教学重难点

3、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4、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小结: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课前统计的结果,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上分别制作我们班的男、女生身高统计图。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教学重难点

5、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6、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本次辩论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

第三单元 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2、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难点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讨论,确定下几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二、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三、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四、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关于绝灭生物墓地,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了解,教师作必要的介绍。请学生谈谈:面对着如林的墓碑,心中有什么感想? 【恐龙世界】

距今2亿多年到7 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个“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4800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10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这证明了,在2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6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根据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1.4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米,长22米,重约30~40吨。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6米,高2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20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3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它全身长26.6米,颈长6.7米,尾长15.3米,身长4.55米,重约10.5吨。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1909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它身体总长22.5米,身高6.4米,估计重78吨。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27米,体重达100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2、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3、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4、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或植物、鱼骨、硬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化石。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9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是遗体、遗物还是遗迹?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化石的成因。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三、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先揉出一长截橡皮泥,使它成为大约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最后用纸板围出5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以利脱模)。

b)注模。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1~2厘米。

c)脱模。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探究化石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识活化石。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难点是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20颗,相关课件。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发现,550多种昆虫中有200种无翅或翅不发达(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23个属)。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第四单元 寻找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l

2、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l

3、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

(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3)师生交流。(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l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习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l 知道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l 重视证据。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l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省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对环境的适应。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00种仙人掌和仙人球。(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习性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l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植物)(动物)

4.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l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l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5.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模拟生态平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2.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3.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板书设计 4.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能量。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师引出课题。

二、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

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2、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新课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出示P4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尽量让学生描述完整。并且让学生把能量转换的过程写在活动记录上。

2、运用能量转换的知识

师: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你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其中应至少两种能量转换。学生动手去画,师巡视指导。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

出示P46页的制作说明,并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们按要求制作玩具。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比比谁做得好。

3、能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2.应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下载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下载教案

课 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2、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3、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4、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五、生物细胞的观察

六、细胞的作用

七、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八、各组汇报展示

九、总结

下载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至7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简单机械 1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完整)

    第一课时 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

    2014——2015学年度金钟一小第二学期六年级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董学远 任课班级:六(1)班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1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 、 实验目的 1 、 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 、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 、 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五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姓名:吴锡平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

    六年级科学下册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

    三至六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合哨小学六年级上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6年9月——2017年1月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

    六年级科学下册 能量的转换1教案 苏教版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2 能量的转换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