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导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音乐导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摘要:将音乐渗透于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艺术感受中掌握记忆方法,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13-01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果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一半了。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都会有一个导入的部分,导入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导入在于触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是创设适合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总之,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状态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怎样导入新课呢?音乐以声音的美妙给人带来听觉的愉悦,直达人的内心,与视觉的导入不同,但比起言语的又更加轻松有趣。特别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真实地记录了生活,记录了历史。而小学生又大多喜欢唱歌、听音乐。所以,以音乐导课,可以从开始,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其主动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而洛扎诺夫也认为,人在自然的状态下,无意识心理活动最能引起人高超的记忆能力。音乐的导入往往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到教学中,这样的学习往往会更加地高效。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月光曲》这一课时,就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导入新课的:
师:(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丝》)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后学生肯定地回答)
师:这首曲子的名字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很聪明啊,想当然认为是月光曲,因为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丝。
师:对,我觉得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讲一讲。(接着了解贝多芬,引入课题)
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导入了学生熟悉的钢琴曲,而不是《月光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问直接明了,教学风趣,在师生一问一答中巧妙开启了课题,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声有色的一堂课便开始了。
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歌曲。借助这样一种联系,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并营造宽松的或者活跃的气氛。比如,在教学课文《春天的手》时,选用《春天在哪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导入,一些同学能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于是,在这个时候,老师顺势问道:“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这时老师切入课题:“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同时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节新的语文课就这样轻松愉快的节奏中开启了。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妈妈也笑了》这篇课文时,可以以《小燕子》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来导入。随着熟悉的旋律开启,缓慢地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耳朵,学生开始有一种美和轻松的感受。随即,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同学们基本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是《小燕子》!”老师接着带领同学哼唱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趁同学们还在小声地低吟时,老师顺势在黑板上板书本课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妈妈也笑了》这篇文章。”
在教学《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一课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导入,音乐结束时,提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觉得时间都去哪儿了?”转眼间,你们已经进入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时光是如此匆匆啊。不仅你们,乔万尼?莫斯卡先生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以一首深情感人,孩子们又非常熟悉的歌曲导入,可以引起教学的悬念,为整节课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无奈时光流逝,纵然惋惜,毅然珍惜,从音乐引发学生对于时间的反思。当然对于课文的导入并不一定是整首歌都使用,音乐也不一定完全切题,音乐中有可以为课文导入使用的元素就可以,只是需对音乐进行剪切保留片段或者技术上对音乐稍作处理。
总之,生活处处皆有音乐和语文的存在,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进行导入,是意图使音乐与语文达到完美的融合,这个过程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美的过程。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从听到、看到至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可以成为与学生心灵的对话,何况语文本身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和与音乐的天然联系。音乐走进语文,语文课堂情境得以丰富,教学得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得以被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周洁超.用音乐丰富语文教学课程[J].语文建设,2014,12:73-74.[2]??寅.给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音乐之语文妙用[J].语文建设,2014,04:18-19.[3]李翠.童真童趣乐学语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2014,11:121-122.
第二篇:语文趣味性教学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前河沿小学教育集团 杨丽萍
摘要:“以趣促学”在现代教育里面广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拼音、识字教学等都比较单调、乏味,学生都是好动的,让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在课堂上坐上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靠硬性压制而造成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趣促学”极大的活跃课堂,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学提高了一个更加宽阔的舞台。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教学;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那巍巍珠穆朗玛,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洛阳城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白洋淀里的打渔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屈原的笔端流出„„语文带着我们到沙俄统治的小城镇体会残酷,到景阳冈的青石板上感悟惊险,到长征路上领悟乐观主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进行积极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啊!“趣味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促使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从而爱上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教学来说很重要。那么该如何让教学充满趣味性,使教学得到提高呢?我为课堂趣味性提出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大家分享。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
二、以真实事物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记忆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姓名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因素,每个人的名字也都是小伙伴们愿学愿认的,教师可以把班上同学的名字收集起来作为识字的材料,相信学生定会兴趣十足的。这样,就可以结合教室布置,把全班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了老师准备的闪烁星星里,并把它们张贴在宣传栏里,这时学生就会满脸高兴的来找自己的名字和读其他同学的名字,自然而然的也就记住了一些生字。再有,传统的拼音教学都比较单调、乏味,小学生都是好动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拼读音节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展示,例如拼读“文具盒、圆珠笔、铅笔”的音节时,可以让学生拿起相应的实物拼读,使他们手动、口动,学得专心投入。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三、以游戏来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项活动,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游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生字词时,学生在反复练习熟记生字的音形义后,已经开始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了。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是教师设计“摘苹果”的教学游戏一棵大树上挂满了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哪一个学生准确读出生字词的音,他就能摘下一个苹果,从树上摘到苹果后,用苹果上的字词练习说一句话,说对的给予奖励。这样的教学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游戏是一种能动的、充满想象的主体活动,学生常常在自主性很强的游戏中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正是创新意识得以滋生的土壤。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想象,自由地发挥“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发生的故事。学生写的结局千奇百怪,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痕迹,有一个学生写道:小羊机灵地跳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水里,水流很急,一下子就把狼卷走了,狼不断挣扎,大叫“我一定会回来的!”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游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学习、想象的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趣味性,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五、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 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
“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趣味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趣味陶冶的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首先,要求教师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要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听、说、读、写中去落实。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当代雷锋”;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环卫工;有的想起了战斗在玉树第一线的武警战士;也有人说起了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七、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还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首先,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吗?”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教学研究 [2]小学教育学 [3]高效课堂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趣味性导入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趣味性导入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教学艺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也是这样,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课堂教学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传授丰富多彩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头和结尾,要使开头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使结尾像豹尾一样强劲有力。而趣味导入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生动、形象,能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本次培训我体会到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故事传说导入法
即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符合实践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在上新课前我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为国,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
教学中,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常常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也是增进师生情谊、启迪学生智慧心灵的兴奋剂。
二、热门话题导入法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节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这样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这几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三、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境之中的导入方法。学生对一些现象有过浅尝辄止的体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会产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利用学生的这种困惑设置悬念,就会激发学生深钻课文、探求答案的欲望。当学生在教师在引导下释疑解惑时,他们则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在运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时,教师所设的疑问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另外,由于悬念法导语多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形式表述,所以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好语气和语速,在语气上要表现出疑惑,在语速上要快慢适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牵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其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四、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生物、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之中。
如学习《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不妨用杜甫《忆昔》诗导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的描绘,正是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岳飞的《满江红》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名句,通过吟诵这些佳句隽语,引入《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的讲述,导入恰到好处,也使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讲唐宋文化时,唐宋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的名篇佳句,更是导入的好素材。
五、从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导语文字流畅生动,富于启发性,能恰如好处地引出课题,把学生的思路抓住,尽快地进入学习高潮,引发学生思考。如《春秋争霸》一课的导语设计得很好:“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这样导入能使教学很快进入主体。
六、从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导课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适当的问题,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唤起注意,积极思维,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时,我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中华大地上何时开始由人类活动的呢?”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很快导入新课。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开始,它的迸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历史教师要紧紧攥住课堂导入这把金钥匙,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课堂教学,才能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第五篇:浅谈语文趣味性
浅谈语文趣味性
摘要:教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而在其中,语文正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引人入胜的学科。语文学科就好比一个“聚宝盆”,语文学科里所散发的魅力让人着迷。就仅拿教材来说,它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了及其广泛、极其深刻和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科这个媒介去感受世界文化、中国文明,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同时,这对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材;趣味性所在;学科意义
语文这门学科长久以来作为考试中的一支主力军,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只看到了语文可以在取得理想的分数中的砝码作用,却忽视了语文这门学科于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见识,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因此理解语文的本质,探索语文的奥秘,感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乐趣是尤其重要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
这涉及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语文观。如果单纯的认为美的事物就是几篇课文那这是非常片面的,只能勉强算作是小语文观。语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是课文,不仅仅是文章,还有语言和言语,这才能算的上是大语文观。高中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内涵及其丰富和及其广泛的美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巨大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次,是言语方面,要多听多读才能培养出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对汉字本身的审美培养。我们的方块字能发展成独步中外 的艺术绝对是与它具有美的特质是分不开的。
二、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是靠汉字记录的,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汉字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还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汉字外形是很形象和具有美感的。
结语: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语文学习中去认真发觉探索语文本身的趣味性,才能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总之,只有做到学习与兴趣的有机结合,在语文学习中善于发现乐趣,抱着探索与欣赏的心态,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凡爱萍.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情激趣”[J].学周刊,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