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

时间:2019-05-15 02: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

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难点磁场

[试题1]

下面四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B.未若引之

C.窃觇之 D.众收泪而谢之

[试题2]

A.外连横而斗诸侯 B.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C.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D.乘犊车,从吏卒 ●案例探究

[案例1](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词语活用知识等。

解析:A项“苦疲”是以疲劳为苦;C项“耻学于师”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项“贵五谷而贱金玉”是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玉为低贱,都属意动用法。B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队伍零乱没有秩序。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没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分析“苦疲”的确切含义,误以为“苦”与“疲”用法相同,即皆为一般用法。

方法技巧: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且词类活用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在复习时,首先应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离开了语句是无法进行分析的。

[案例2]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主要涉及名词作状语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名词作状语等基本知识。

解析:先审查原句。原句中“日”属名词作状语,A项中“群”、B项中“兄”

及C项中“背”都属名词作状语,与原句相同;只有D项“前”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走上前”,与原句不同。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把“群聚”看成一个词语,而未注意到“群”的用法。方法技巧: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重点掌握。此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属重点。此方面内容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并密切关照上下文特定语境予以分析和判断。●锦囊妙计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

“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②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

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②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二)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三)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五、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②句的“师”与③句的“客”都与此同。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

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便辟诡黠 ②便言多令才

B.①深文诬诋 ②文过饰非

C.①载入私第,弗予直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①命优童奏乐奉觞 ②请奉盆缶秦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王与语,说之 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北与寇往来其间 皆以美于徐公

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我故射不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朱亥故不复谢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刻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

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遂寝蒐狩之礼 寝: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稽久不进 稽: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得赦还,复拜议郎 B.欲仕州郡

C.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会羌虏飙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刻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难点磁场

1.A[A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句为一般用法。]

2.B[B项为一般用法,其他三句中加点词皆为使动用法。]

歼灭难点训练

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6.(参考)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7.C[应为“感愤”]

8.B[A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①用;②因:D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9.D[A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做官;C触犯;D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10.A[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11.B[“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12.(参考)①左手按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即使愚蠢的人也不这样做。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弃,就象金木水火土五材一样,没有可以废弃的。

第二篇: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 绍兴市职教中心.资料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散文阅读,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喜爱,继1998和2000年之后,2001年又一次考查了散文阅读。正是基于此,高考复习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散文的阅读应该引起广大备考师生的重视。可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备考者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做法:一种是泛泛对待,把散文和小说、诗歌等放在一起,只就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或《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另一种是以练代讲,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提高的目的。这两种做法,前者是由于对散文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或者是对散文阅读的复习觉得难以下手,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后者是对散文阅读缺乏必要的研究,只是寄希望于学生在练习中的自我领悟,另外训练题的针对性也不可能很强,结果自然事倍而功半。那么,到底散文阅读的复习怎样才能做好呢?

一、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结合以往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例如1998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无论是当时的考生还是现在备考的学生,做起来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文章,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玉簪花,其主旨是从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和芳香的气味中得到启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这样,“作者为什么吃惊?”“作者为什么怅然?”“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2000年高考散文阅读《长城》,不少考生对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即使答了也不全面。其实,我们联系全文,深思“形”“神”关系,就会看出:作者写长城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实际上就是以长城为载体来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反思,现实加以评说,未来予以展望。写长城主动敞开胸襟迎接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登临,不正显示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开放的态度和强烈的自信心吗?这样,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再看2001年高考散文阅读《门》,文中写到各种实实在在的门,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目光停留于此而感到无所适从,既耽误了阅读的速度,又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可是,如果我们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加以深思,就会很快看出以上这些不过是文章的零散的“形”,作者不过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在对“门”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这样,我们就会很快确定文章有效的阅读区间,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避免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不至于闹出像“‘开门’的含义是:‘把门打开’”这种类似的笑话。

二、结合平时阅读,认真做好归纳,熟悉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上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的技巧。散文阅读还常常考查这些内容及其作用,不少考生最怕的就是这种题型。一遇到这种题型,他们总是感到无从下手,要么随便乱扯,要么干脆空着,有的虽然答了一点,但与标准答案尚有一段距离,答后也觉得最没把握。那么,对这种题型是不是只能靠碰、靠撞呢?其实不然,它也有迹可循。一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文学作品类课文讲读中,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要讲清讲透,要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描写和议论”、“领起和过渡”、“对比和烘托”等等。二是要在复习时善于引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例如,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等。三是结合这类题目答案的评讲,强调学生要特别注意:在作答表达技巧的作用时,不能照搬以前所学,一定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主旨。不妨参照这样的格式:这儿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中心或散文的“神”)。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再答表达技巧题时,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如1998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答时,我们的思路如下:⑴文章主要写的是玉簪花,写太阳花是为写玉簪花服务的;⑵由本段内容可知,太阳花“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这是反衬的表现手法;⑶这几段重在突出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由于题目要求不超过12个字,我们将上述内容加以概括,自会答出诸如“反衬出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之类近似标准的答案。

三、研究考点要求,摸索命题思路,寻求答题捷径。

上面谈到的两点是我们做好高考散文阅读的关键,那么在具体答题时,有无捷径可寻、有无技巧可言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要求,就不难发现,第二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也就是说,命题者在命题时不能脱离上述要求而必须设计出与考查这两种能力相对应的题目。这就为我们去寻求答题捷径喂了一颗定心丸。分析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来实现的;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则主要是通过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来实现的,它常伴有“作用”、“好处”、“妙处”等字眼。这二者所占的分值大体相当。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高考散文阅读题简单的归纳为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分析综合题”,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题”,以及综合考查这两种能力的“(鉴)赏(分)析题”(多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等三种题型。不同的题型就自然有着不同的答题方法。“分析综合题” 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因而答案必须在文中找。只要直接摘录或提取要点(摘要)或抓住主要内容、运用关键词语归纳,就一定能答出正确的答案;“鉴赏评价题”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因而答案既要依据原文,更要跳出原文,联系过去所学,注意答题规范;而“赏析题”的答题方法自然就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由于是以多项选择题而非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也就降低了。

文学作品的语句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原文说什么就是什么,而需要阅读着能联想生发开去。比如《报秋》第一段“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从字面看交代了时令的变化,但文中还透露出时间流逝之快的惋惜。在这简单平实的交代中包含着作者无限感慨。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语段时,一定要从文学作品的体式特征入手去理解分析鉴赏。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由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要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某个人某个动作细节还是一句格言或一句诗等。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理清了文章线索解答就迎刃而解,间接的考查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

2000年高考现代文语段《长城》第21题(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到对全文的层次脉络的整理划分问题,因此阅读答题之前须得先对文章的层次脉络有个整体把握。而划分层次的外在依据就是文章的语篇指示语,因为它明确告诉了这篇文章的层次脉络,像《长城》里的语篇指示语有:

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把握住这几句话后就可发现选取长城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赋予长城以象征意义,来反思历史,评说现实,展望未来。文章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中间是对现实的评说,结尾是对未来的召唤。把握住了这些外部依据的句子,理清了文章演进顺序,就可以根据作者回顾反思历史这部分的语篇指示语加以择要整合,即可以归纳出,那就是:作者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但是有不少语段往往是没有这种明确的语篇指示语,所以在阅读时更多的得依据文章内在的依据,那就是文章的内容或表述手段在文章中所占的分量、所处的地位。像《世间最美的坟墓》就直接考查了对该

文第一语段层次脉络的分析。其实这一语段的脉络很清晰,关键是要找到它组织段落的依据。通观全文我们知道,这一段的第一句不仅仅管着这一段,而且管着全文,是对全文的总说,全文的中心句,这就和其它内容构成了主从关系。这段下面的七个句子,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第二三两句介绍坟墓的形态、环境,下面五个句子,倒回去追述这树的来历,交代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从这两层的组织依据来看,是按事物的顺时发展来叙述的,只不过在叙述的时候,先说果后说因,先后倒置而已。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但是无论解答什么问题之前,有了对文章这一“竹”的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从整体上把握住散文的整体脉络之后,还需根据散文的特征从微观上去下手答题。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一般有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三种方式,因此在阅读时要注重细细品味语言并由此去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如《长城》第23题,问:最后一段文字“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的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长城很伟大,还可以由此引申出对其建造者勤劳、智慧、伟大的赞颂,但放进文章里就必须看到,这一段是对上文“哦,长城!······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这一叩问的委婉含蓄的回答。再联系前文对民族封闭传统的沉重反思,就应该看出作者对面临新冲荡的中华民族的忧思与期望。可见作者的感情是那样的丰富复杂,他思及历史又念及未来。面对这些繁杂的内容,就要善于抓住作者这一深沉的思想感情中的精髓,解答自然化繁为简了。所以这段的意思应是:中华民族,你曾创造过伟大的奇迹,相信(或期望)你能承受冲荡,再创辉煌。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查书、去问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像《世间最美的坟墓》里有一个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而文中特别注明了托尔斯泰的生卒年代。给了这样一个注解,其实就是提供一种背景,让你去理解所谓特殊的日子的特殊含义是什么。因此根据这个注解就应答为:这是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

又如2000年高考题《长城》第24题D项:“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这其实考查的就是对“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一句在文中含义的把握,要从形象的表述中概括出理性的意思。“幽魂”“归来”孤立的从字面上看,解为远嫁的公主思乡情切能说得通,解为和亲政策的失败也不无道理,但如联想到和亲以缓解民族矛盾的背景知识,再结合以上下语句,长城封不住入侵者的铁蹄,战火依旧烧到了腹地,那么这一句当解为“封闭也不能使民族矛盾的激化得以缓解”较为确切。在这里,以“幽魂归来”表示民族矛盾的激化,文思才连贯顺畅。

因此,在解题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章提供给你的注解,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联系已有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以虚化实的理解文意,进而解出文题。从近两年的高考题看,相关知识的联想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这在2000年的春季高考题中尤为典型,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像《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有一题:“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 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C. 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考生通过对景的感受去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情。联想所学课文可知,一般景物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主题、表达感情等等,顺着这一思路思考,再结合以文章描写重点的把握,就可发现这一景物描写是用声音来反衬墓地的宁静,用墓地的自然景观来突出墓地朴素的底蕴,由此自然推断得出B项中说这一景物描写有象征作用是一个错误的理解,这一方法可谓之联想推断。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像1998年高考题《报秋》第一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问:“作者为什么怅然”。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这是紧接着“吃惊”产生的更深一层的情感。这在第一段中找不到现成语句来回答,这也是一般散文见景生情的关键所在。通观全文,作者直接抒发“怅然”之情的句子,是“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

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这“不安和焦虑”便是“怅然”引起的,由此就认识到作者为什么怅然了,是因为时光飞逝自己却一事无成,是对人生该有所为的期望,而这也恰恰是该文的主旨所在。把这些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归拢整合,即可分析出作者怅然的原因为:“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同样的在《创造宣言》中也有类似的题目,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结合全文可见,作者热情讴歌了创造之后有个明确的结论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于题目要求中有字数的限制,对此句归拢整合后得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报秋》题28、29都是考查这方面内容,如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文中的6个“便”和5个“领取”,运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第(1)题“便”字连用,且不点标点,从形式上就造成一种动态的紧迫感;从内容上看,它连接了一连串的节气,当然,这紧迫感是来自时间的飞逝;从读后的效果看,就好像一个个节气从读者面前一一掠过,由不得人不心焦。解答此题的着眼点,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因此“将一个个节气紧凑的衔接”和“强调时光飞逝”这两点缺一不可。第(2)题,也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从形式上看,5个“领取”连用,读起来便造成一种气势;从内容上看,“领取”所支配的对象是一步步扩大,由“领取自己那一份”,到“领取秋”、“领取冬”,到“领取四季”,到“领取生活”,表明了作者那种坦然的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答案中“铺开扩大”和“强化主题”显然就必不可少。

再如《创造宣言》题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是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该句在文中是一个重要句子,作者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的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答题的关键是弄清比喻的是什么;弄清了比喻的内容,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根据上文可知,作者把教育者教育学生比作集体塑像,就可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教育者成才。” 综看这两种题型,可发现它们都是以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具体的道理,因此答题时要抓住这一形象语言的表面再深入下去化形象为具体。

总之,为了使学生在答题时不至于因为无章可循而手足无措,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不能放松对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的复习,对学生引之以路,导之以法,才能使学生在答题时尽快找到感觉,看准路子,准确表达出答案。

第三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

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 “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第四篇:新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15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

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事”、“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⑴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⑶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⑷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⑸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⑹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⑻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⑻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⑼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⑽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⑴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⑵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⑶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⑷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⑸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⑹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⑺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⑻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⑼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⑴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⑶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⑷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⑵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⑶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⑷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

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⑵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⑶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介绍如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五、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

㈠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㈡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㈣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㈤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涕”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㈥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㈦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⑪既来之,则安之。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一般有“而”字在动词和谓语之间作标志。例如:

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九、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⑩圣益圣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十、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 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1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名词)

下载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教案――词的活用 - 绍兴市职教中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lily

    文言文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其识别方法。 3、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重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劝学》 1、輮使之然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非能......

    职教中心运动会插播词

    职教中心学校运动会插播词迎面走来的是职教中心学校检阅队伍,该校是集职业教育、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区教科局的......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 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5篇范文

    “词类活用”学案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意动用法 3.名词使动用法 4. 名词作状语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

    职教中心学生高考诚信教育学习材料

    职教中心学生高考诚信教育学习材料 一、充分认识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

    电大职教中心开学典礼串词(最终版)

    一、开场 苗:各位来宾 王:各位老师 赵:军训教官们 朴:同学们 苗:大家—— 合:下午好! 苗:凉爽的秋风送走了夏日的酷暑,飘扬的彩旗映衬着迷彩的军服。刚刚结束了收获丰富、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