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经验(专家文章整理)
家庭教育经验
(收录的一些专家文章)
目 录
坐不住或许不是孩子的错 不可小视注意力缺陷问题................2 宝宝家教10不宜..............................................3 我家的好孩子.................................................4 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家庭训练技巧!!.............................6 线条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系...................................8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9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9 怎样注意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1 心理学家推荐的育儿歌........................................13 掌握幼儿九大敏感期..........................................13 父母注重教子成人............................................16 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17 面对顽皮孩子这样训练相对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和学会倾听..........18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19 培养幼儿记忆力十法..........................................19 一位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21 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23 幼儿期的教育准备............................................23 让宝宝早些接触电脑..........................................25 怎样训练宝宝的创造性思维....................................26 怎样面对“为什么”..........................................27 八招让孩子倾吐心声..........................................27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28 如何保护好幼儿的声带?......................................29 3岁半幼儿的数概念不清怎么办?..............................30 如何和孩子做加减运算游戏?..................................30 教孩子认知星期、日历、时钟..................................31 专家叫您如何自测儿童多动症..................................32 对孩子“顽皮”的分析与对策..................................32 如何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33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35 激发1.5—2岁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方法...........................36 开发婴幼儿右脑的八个游戏....................................39 儿童三至六岁是认字最佳年龄..................................42 坐不住或许不是孩子的错 不可小视注意力缺陷问题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02日 10:31
9月20日,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专门针对注意力缺陷这种常见、但却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举行了一次义诊活动,专家们认为,有这种障碍的孩子智力其实基本上是正常的,但是,患儿的家长往往害怕和“傻”、“精神病”这样的字眼儿挂起钩而不给孩子治疗,结果反而耽误了病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专家提示,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单要有丰富的物质支持,孩子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特别关照,这对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来说更加重要。
■“坐不住”可能是因为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
据安定医院儿科主任梁月竹介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叫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这类患儿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是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缺陷,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造成学习困难,还有的孩子在家庭及学校里很难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在门诊里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老找家长说:“你家孩子上课小动作最多了,跟同学说悄悄话,小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根本坐不住,你们家长得好好管管。”还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排队,队伍一到他那里肯定就拐弯,要么他就冲到队伍的最前面。在医生的仔细检查下发现,这些行为其实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大人作对,而是他们存在注意力缺陷的问题。
■家长避讳和不重视会伤害孩子
梁主任说,最近安定医院进行了一项以2000多个孩子为对象的随机普查,结果发现有200多个孩子在医生看来可能存在着一些“偏差”,但是,接到医院通知后,却只有27个孩子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有些家长很奇怪,甚至质问医生:“为什么给我们孩子做这样的检查?”也有一些家长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带孩子来。”简单地打个电话就算了。家长们这种对疾病的避讳和不重视的态度可能掩盖了孩子的问题,但孩子的身心发育可能因此受到的伤害却能影响他一生,这一点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在此,有必要提醒家长们,孩子注意力缺陷不是单纯的“淘气”可以解释的,也不能靠打骂、约束孩子来解决,这是一种病,需要吃药治疗。
■上学后更容易发现和矫正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一般在儿童6岁之前出现,大多数发病年龄在3岁。但是,由于大人往往认为孩子是“淘气”,所以在学龄前不易发现。可能等到上学以后,孩子受到的约束多了,症状突出时才被发现。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好转。事实上,一部分儿童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日趋健全,坐立不安和多动的表现到青春期会消失。但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有时可以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孩子多动导致的父母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打骂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其人格的形成。与其这样,不如早发现问题,尽早治疗,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爱护。
■家庭和睦可以减少注意力缺陷的发生
注意力缺陷障碍在学龄儿童中发病者相当多,国外资料报告说,患病率约为5%-10%。国内的看法认为,这种病的患儿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其中男孩所占的比例比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的人相对较多。
形成注意力缺陷的原因相当复杂,现在仍然没有定论,遗传因素、脑部损伤、神经生理问题、金属元素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但是,梁主任认为,父母们注意夫妻间的关系,保持家庭的和睦,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楷模的作用,都能减少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可能性。另外,尽量给孩子吃自然、绿色的食品,少吃有食物添加剂和食用色素的食品也有好处。
如果觉得孩子经常出现容易分心、易兴奋又易疲劳、作业非常脏乱、粗心大意、丢三落
四、不爱惜东西、话多喧闹、很难遵守纪律、爱冒险等问题,最好能到专科医院给孩子做个心理检查,在注意力障碍的初期给孩子调整、矫正和治疗,免得影响他们心灵的成长。(于巍)宝宝家教10不宜
(1)包办代替:有些家长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家长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家长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家长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家长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家长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8)家长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
我家的好孩子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需要新人类和创造新人类的世纪。如何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崇高理想,有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我的儿子,余丹阳,今年8岁,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聪明可爱的好孩子。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是个“小书虫”,幽默与笑话的“小发布员”,家里的“哈哈开心果”。小学两年来,他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语文、数学知识竞赛,获得多项奖励,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也有了初级的水平。在他的成长和教育上,倾注了我们作家长的点滴心血。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培养孩子方面的几点做法和内心体会,与为人父母者公享。
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赏识,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从小我的孩子就在父母欣赏的眼光下成长,当他第一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尽管歪歪扭扭不成形,可在我们的表扬和鼓励下,他练的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当他将信手涂鸦的画拿给我们看时,得到的回答总是:“太棒了,你画得真好看!”,那他则兴致勃勃地又再涂画,而且我们还将他的画作张贴上墙。慢慢地丹阳长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正是他的这种自信与自我肯定,使他能经过 几番筛选成为班里唯一的代表参加学校教师节的诗歌朗诵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所以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就是对自己子女的一种爱。
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活动的积极倾向。他是推动人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能有效地推动人去学习,去探究,既而取得成功。对于学习充满兴趣的人来说,学习是动力,是享受;而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人来说,学习却是压力,是枷锁。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等于是交给了他一把打开枷锁的金钥匙。
我的孩子小时候特别爱听故事,从小我就在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稀奇古怪的神话故事。在他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就开始教他认字,用香烟壳剪成一块块小纸片,正反面都写上一个字,以每天增加五六个这样的速度来认,利用每晚睡觉前的时间,一边玩耍一边认字,哪怕他是把纸片飞舞得满床都是,毕竟一个月下来,他已经能够看一些简单的图书了。接着我给他订了各种的儿童期刊画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这下他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量可说是每日激增,语文知识就在他的大量阅读中点滴积累起来。就在别的同学还在艰难地认每篇课文的生字时,他已完成作业看起了课外书。他学得非常轻松。学习对他来讲是多姿多彩,富有吸引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的长期训练。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并提醒孩子去认真实施;要求孩子预习功课,养成提前预习课文,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教会他查字典,读书看报,以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能使孩子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对于丹阳我们要求他每晚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独立完成作业或预习功课,如剩时间较多,还得补充做课外题来巩固课堂的知识,他还坚持写了两年多的日记。除此之外,他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或看书或看电视或玩电脑、玩玩具等等。我们还尽量满足他的一些合理的需要,鼓励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作文班培训,“you and me”儿童英语会话班等,使他动静有序转换,玩的时候玩得痛快,学习的时候又能全神贯注,事半功倍。如今他的学习基本不用我们操心,而且数学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得到了老师的奖励。成功的快乐是他得到的最好的回报,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家长们就要注意从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每一方面的优良习惯,正确地引导他们稳步走向未来的美好前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对自己子女的美好愿望,祝愿每一位家里的好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适应21世纪发展的合格人才
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家庭训练技巧!!
美国麻州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亚曼比尔,提供这样四项技巧:
1、戏剧方式。假装不能用语言沟通,必须通过哑剧,手势及脸部表情传递彼此信息,可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人的生活百态,而且给孩子一叠纸、铅笔和蜡笔,画出对方演出来的情节。
2、小小私人画廊。让孩子了解他画画只是自己乐在其中,而非取悦任何人。这样,孩子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自由地展开出来。在他的房门上挂黑板或画架,可以让他自由创作,捕捉灵感。
3、自制不花钱的礼物。鼓励孩子在送礼物给人家时,自己动手做,这种礼物是金钱也买不到的。孩子自己创作显得特别可贵,对孩子很有鼓励意义。例如,可鼓励孩子写下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及自制各式儿童玩具等。
4、玩小大人家家酒。让孩子扮演大人角色,在家设宴请客,演习款待客人的礼节。随处都有材料,随时都有方法,只要母亲动起脑筋来,就能够将创造力的训练在家庭中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有零花钱,并要让其正确处理零花钱。放部分“财权”给孩子,不仅可备急用,同时通过恰当引导,也能培养出孩子的金融与节俭意识。有人曾提出,让孩子把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用于日常开销,购买日常用品,第二个罐子用于短期积累,为购买玩具等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是长期储蓄,以大人的名字给小孩办一张储蓄存折。这三个罐子的设置不仅可使孩子学会购物预算,而且可使其目的储蓄意识在脑海中深深扎根。当然,对于孩子的这三个罐子中的零花钱的总量和结构,父母也要适当进行控制。
其次,要指导孩子进行消费。应告诉孩子些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教育孩子如何把钱花得更合理。对于较大的孩子,还可进一步放权,一些学习用品、服装等可由其自己选购。要教育孩子本着节俭的原则购买。对孩子某些过高的欲望要进行教育,讲清道理,也可谈谈自家的收支账,让孩子心中有数,告诉孩子存钱及节约的必要性,使他们不随机性花钱,在日常消费中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千万不能等孩子已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后,或已成为“准败家子”后再去进行教育。
再次,要帮助孩子制订理财计划。给孩子准备一个“账本”,先在上面列出每月的开支预算,再将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与孩子共同回顾开支,对不良的消费习惯加以指正。虽然建立消费记录较繁琐些,但可 以培养孩子学会计划和精打细算的能力。对孩子的开支计划,父母要正确指导,既不能让孩子无度消费,也不能过分从紧干预,让其成为“守财奴”,因为新一代孩子的生活条件毕竟和父母的成长时代不同。
美国家长教孩子理财
美国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在家教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孩子学理财。
一、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
二、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美国的货币(美元)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年龄小时,主要认识硬币,然后再认识数额大的纸币。并教孩子在使用中辨认各种货币的币值是多少。教孩子使用货币与教孩子学习加减法相结合,与买商品的活动相结合。让孩子知道各种货币之间的数量多少并如何才能做到等值。
三、教孩子养成储蓄观念
四、美国家长,特别是华裔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为以后学会“炒股”打下思想基础,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50美分的话,家长就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你才能买来吃。”这就是孩子储蓄观念的萌发。又如,在一些节日,家长或亲戚朋友也会给小孩一些零花钱,或者平时给孩子一些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家长则会帮孩子找到有利息的银行开一个存款帐户,让他把所有得来的钱都存入这个户头,每半年或一年,就和孩子坐下来算。这个户头得了多少利息,并教他们如何利滚利的。
三、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
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例如,孩子想买网球拍、自行车等或去旅游,指导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就使他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四、教孩子学会精打细算,不乱花钱,不浪费钱财
尽管美国一般家庭都比较富有,但他们的生活比较简朴,不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请客吃饭都比较简单:他们的生活开销也是比较有计划的:例如.对孩子打工得来的酬金.会告诉孩子不要一次花光.只花一个部分.其余的就存在自己的户头上。在一般情况下,家庭都要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例如.孩子一时要用钱而借了别人的钱时.家长会一定催促孩子及时给他人还钱,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五、教孩子学会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
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霎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可以得到一些报酬。但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非事事都给钱,例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不但不可付钱给他,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中的平等一员。既享有权利,又要尽义务,但是家里庭院要付钱请人做的事,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可以付钱请孩子帮忙。当然,哪些项目是义务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每个家长都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尽义务是必须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另外,家长也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线条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线造型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织而成的。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是构成自然界物象和人造物象外形的基本要素,但又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线,它是物象结构、运动、节奏、空间、重量、质感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柔或刚,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晦暗,或跳跃或平静或巧或拙的效果。对于我的教学对象---儿童而言,线条是属于心灵的,不属于客观物象。线是儿童在情绪的作用下,用心可以感悟到的痕迹,一幅幅线描作品,都注入了孩子们特有的情感因素。
线条虽然是复杂的、具有深奥哲理的绘画语言,但却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儿童可以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和组合中培养线条的组合能力,在用线条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线造型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用线条创作画——培养创作能力
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它们,并且发展它们。线造型教学是我们所运用的一种有利的手段,线造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用线塑造形体——培养观察、表现能力
造型艺术是用感性与理智去创造,是属于形象对生活的思维认识和观察。儿童绘画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儿童线造型的特点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通过线的排列组合对儿童进行美的感性训练,使他们掌握线描的基本功,其教育目的是以人的造型本能为基础,进行美感和秩序的表现,开发儿童创造性表达能力
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个环节用动画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线,使学生能亲切的感受到线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线的世界里。借此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找“线”的欲望,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线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在这两大类里又分很多种类,其中有的种类很容易混,学起来又比较枯燥。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并引发学习兴趣,我又安排了第二个环节,设计了“线奶奶”和她的两个“女儿”——直线和曲线“妈妈”。“直线妈妈”和“曲线妈妈”又有很多的孩子。“直线”的孩子是——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交叉线;“曲线”的孩子是——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当这三代人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的思路一下就捋清楚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还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即分别为“直线妈妈”和“曲线妈妈”找孩子,这个游 戏可以由学生操作,也可以由教师操作。为了强化记忆,我和学生们还在教室里去寻找线的一家,并请学生到校园里、家里、街上,到生活中去寻找所有的线。在接下来的几次线造型课上,我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又进行了抢答式的提问复习,学生反响强烈。他们把课下准备好的内容纷纷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气氛十分热烈。通过讨论,学生对“线”家族的认识加深了,了解得更加透彻了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杰克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孩子必然是孩子,肯定有他的幼稚性和不成熟性,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理性。家长有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对此,家长,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
「品德」包括品格与道德,属於文化社会中多数人赞许认同的正向人格、观念与行为。在教养上,成人对婴幼儿有许许多多的期待与盼望,如乐观、独立、自信„„等,是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人格特质;而诚实、惜物、礼貌„„等,则是我们想要培育的良好习惯。
在发展上,品德是指婴幼儿从天生自然人,经由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而逐渐在社会中学习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并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习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合於社会规范的一切态度、观念与行为(注)。
由外塑进而内化
由上可知: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外在成人社会的期望)与内化(内在个人心理的学习成长)的过程。过去的品德教育著重於外塑,靠著不断的耳提面命、说明教导、示范演练、甚至要求奖惩,希望孩子们知道如何做个好孩子、好国民。然而我们发现: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闯红灯的人车依然不少,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动手不动口仍然是孩子间解决纷争常见的行为。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习惯做」、「喜欢做」则品德教育便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身体力行,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引导自觉与实践情意
有人说品德是知易行难的事,除了认知层面的了解之外,还要有情感与意思的配合才会有实践的行为出现。例如:孩子「知道」不可以说谎,但是打翻牛奶如果没有人看见,需要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边喝牛奶边玩耍,同时「勇敢」冒著可能被责备处罚的危险,才能表现诚实的行为告诉大人事情的真相。所以,在培养孩子品德的行为习惯时,在「告戒」(不该做的事)与「告知」(该做的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孩子产生「自觉」与「实践」的情意(情感意志),才能促使孩子将品德表现於日常生活之中。注:摘自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东华出版社)
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习惯做」,则品德教育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至於如何培养品德的情感意志,建议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向来努力:
一、示范与模仿
示范与模仿是社会行为发展学习的重要管道,虽然「示范」属於「告知」品德行为内容的认知层次,但是透过示范「营造品德环境」却是引发品德行为情感意思,因为大多数人自己不让位,还会盯著让位的人看。我们在「缺乏让位美德的环境」中,要自觉有让位的必要及积极实践让位行为是比较困难的。同样,大人如果希望培养孩子乐观、独立、自信、诚实、惜物、礼貌„„等品德,自己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表现这些行为,如此孩子自然可以在这样的品德环境中模仿学习、同时培养「大家都是这样」、「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品德情意。
二、积极回馈
社会行为在外塑的过程中,不免要经历外在回馈的增强、鼓励效果。好的品德表 现,透过赞美、认可或好心有好报等正向回馈,会强化品德行为的持续表现意愿。小孩子刚学会自己穿衣、穿鞋,每次完成动作一定会看看大人、甚至跑到你面前,只为了要看你对他点点头、或是说一声「好棒」;小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问好,如果获得称赞一定会继续表现礼貌。可见积极回馈对品德行为的鼓舞作用。不过,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外在的回馈而减少主动的行为表现,大人在给予回馈时要把握「具体」及「付予信心」两个原则。例如:「我就知道!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鼓励独立)、「你看!你能够自己把玩具收好、把书排好,真能干!」(赞美爱物)、「我相信你会告诉妈妈(爸爸),弟弟为什么会哭这么大声?」(期勉诚实)。
三、习惯成自然 由外塑而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良行美德唯有在大人教导鼓励后,能够转化为孩子自发的行为表现才有意义。大人无法时时刻刻留在孩子身边叮咛、鼓舞,我们希望孩子能自己提醒自己、自己乐意表现好的行为、而最后终於能够习惯成自然,使品德成为孩子自己修养的一部分,真正落实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於是大人除了不厌其烦的示范、提醒及回馈之外,不妨也将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品德,视为孩子该有的自然习惯。例如:「哇!你忘记说『请』。」(你本来会表现礼貌的,只是忘记了)、「没有关系,你已经可以自己做的。来!再试试看。」(把独立视为当然)。
总之,为了避免孩子的品德教育流於形式、光说不练、知而不行,除了教孩子认识了解品德之外,还应该培养孩子实践品德的情感与意志。而前面所述:提供模仿学习的环境、不断演练、累积经验、进而从外塑到内化、形成习惯,是身体力行培养幼儿品德情意的不二法门,有意者不妨试试看!
(取材自台湾育儿生活杂志)
怎样注意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门诊或咨询电话中,我们发现某些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出问题,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多见任性、发脾气、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
六、七岁的孩子常见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但学习成绩还能凑合;
八、九岁(三年级)是咨询学习障碍问题最多的年龄段,那些在早期仅发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则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纪律更差,不爱写作业;到了十一、二岁学习就开始跟不上了,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问题;青春期又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除了学习问题外,又有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与异性同学的交往问题,坏习惯、学习问题,性知识问题等等。
心理学家早已研究发现,儿童从出生到成熟(0~18岁)要经历6个关键的转折时期:
1、新生儿(0~1个月);
2、一岁左右;
3、三岁左右;
4、六岁左右;
5、女孩的十一、二岁和男孩的十三、十四岁;
6、十七、八岁。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解决,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每个家长都会深切体会到培养孩子成长的艰辛,但是,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 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是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哪些问题,进行哪些科学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出生一个月的孩子,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此期间,新生儿的脑发育是否健康,功能是否正常,对以后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正常的新生儿应该具备下列神经系统反射:觅食、吸吮、握持、拥抱、踏步和交叉伸腿反射。
在一岁之内每个月孩子智能发育的正常规律如下: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但是,家长不应坐等孩子自行发展,而要主动地训练孩子进行这些活动,否则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许多大脑功能的发育,例如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等能力。一直到三岁以前,对孩子的训练应着重知觉-动作的训练,练习爬行、蹦床、滑梯、平衡木、抛接球、拍球、跳绳等。
三岁的孩子第一次有强烈的独立倾向,也就是家长感觉到的“逆反”,他们开始要求“我自己来!”尽管他们会把饭吃得到处都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但他们还是要求自己干,而不让家长帮助。这时家长不要强迫和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例如让他们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擦屁股等。在思维能力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具备具体形象思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家长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教他们识字、数数,但不要占用时间过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与外界交往,锻炼孩子的胆量,消除敏感。继续训练孩子的知觉-动作综合能力,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
六岁左右是孩子准备入学的年龄,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迅速的发展。脑电图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脑的发育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在4~20岁期间,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一个是5、6岁之间,另一个是十三、四岁之间。六岁的孩子将结束自由自在活动的日子,要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要在许多方面学会约束自己,总之,孩子从这时起,开始学习适应学校生活。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优劣的标准,因为这时期的课程都很简单,孩子们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关键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就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以及性格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等等,而这些问题在8、9岁时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等。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孩子6岁左右就要注意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比如上课能否坐得住,上体育课成绩怎么样,会不会跳绳,协调性方面是否显得笨拙等等。
在智力因素方面,有些6、7岁的孩子智力测试结果在90分左右,推理能力测试结果中下或刚刚及格,虽然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些结果不是恒定不变的,如不加以重视,将来就会下降到正常标准线以下。家长不要仅相信自己的感觉,应找心理医生给孩子做心理测试,及时进行训练,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9岁孩子的任务就不再是适应学校生活,而是在学习能力上要求更高,在学习任务上难度明显加大。例如,在语言表达方面,对书面表达方式要求更多,对文字的理解和内在联系要求更深;在数学方面,应用题的题量加大,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运算的复杂程度加大。好多家长和老师感觉到三年级对一些孩子来 说,仿佛是个坎儿,他们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障碍,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到五、六年级的课程。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要向青春期迈进的年龄,在学习上将面临由小学升中学的转折,所以,学习任务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那么在这一时期,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跟不上的问题,还会存在厌学、逃学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也会更多,矫正时间也需要更长.心理学家推荐的育儿歌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耻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正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
掌握幼儿九大敏感期
八个月大的东东,喜欢在地上爬行,但他老爱捡拾地上的小东西,往嘴里放。妈妈十分担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吓他不行。
王家上个月搬家后,两岁的宝宝却是一进屋子就啼哭不止,不论妈妈如何哄骗都无法安抚。上述的现象,是否在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似曾相见?可惜许多父母不是没有发觉,便是觉而不察,亦或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幼儿期独有的生命力。
何谓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件 「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那是因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特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它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蒙特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特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
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至4岁)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至6岁)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
两岁半的孩予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至9岁)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到了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养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跱,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中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心灵的火焰
蒙特稄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父母注重教子成人
国外父母是讲究教孩子成“人”的。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样家教下的国外孩子冒险探索创新精神大大优于我国的孩子,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能力很强。
美国:要花钱自己挣
要花钱自己挣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德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德国的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中国的孩子胆小少有创新,与中国父母家教长期庇护不敢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父母家教方法的竞争。学学国外父母教子成“人”,让孩子自立,对我们来说是会大有好处的。
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
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
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
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 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
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
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
◎ 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
回答“也不吃”、“也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
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
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
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面对顽皮孩子这样训练相对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和学会倾听
安静游戏
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孩子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表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2、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
我想训练孩子能够相对较长时间保持安静,学会倾听,善于调动注意力是重要的,这些优秀的素质都能帮助孩子学好弹琴,不学琴也能开始训练,因为这个好的素 质有助于孩子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是专心致志的,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希望家长能好好利用。————转载于:中国儿童之家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培养幼儿记忆力十法
人的一切活动,从简单地认识、行动,到复杂地学习、劳动,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仓库。在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幼儿时期,记忆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前儿童记忆处于意识中心,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以记忆占着优势地位。如果没有记忆能力,那么幼儿每一次都去重新认识那些已经碰见过的事物,不可能获得任何生活知识经验。幼儿记忆发展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直接作用。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十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
一、运用教具,形象记忆
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幼儿记住歌曲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其它各科知识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具,就会使幼儿轻松的记忆知识。
二、开展游戏,兴趣记忆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确,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教师把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记忆。如:认识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让幼儿进行玩水游戏,通过在水中玩插塑,让幼儿知道水是无色的,再让幼儿用小竹篓盛水,用手抓水,从而知道水会流动,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质。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讲述故事后让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小蝌蚪寻找自己的妈妈在哪里,幼儿在表演的浓厚兴趣中记住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三、多种感官,尝试记忆
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参与活动,能获得最好的尝试记忆效果。如:认识纸,让幼儿用手把纸放水里看纸吸水,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用手撕一撕纸。通过实验,幼儿记住了纸的四个秘密。又如:小班认识苹果,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了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幼儿画苹果,加深了尝试后对知识的记忆。
四、动作演示,准确记忆
有些知识,利用动作演示,幼儿就会准确理解并记忆。如:古诗《静夜思》中有一句“举头望明月”,其中“举头”一词,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幼儿尝试练习,准确地理解了词意,就在以后的提问中记忆犹新。又如:看图讲述“猴子过河”,图片中一群猴子看到河对岸有许多桃子,急得抓耳搔腮,教学中可让幼儿学猴子着急的动作,通过模仿,引出“抓耳搔腮”这个词,幼儿理解了词意,就能很准确地用于讲述中。
五、善用比喻,理解记忆
在幼儿教学中,无论是范诵诗歌、范唱歌曲、给幼儿讲故事,还是舞蹈动作、体育动作、绘画技巧的示范,不但要正确规范,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难点,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画金鱼的尾巴时,可告诉幼儿尾巴分开的叉像一片片的柳树叶,幼儿记住了尾巴的样子,又能较容易地画出来。
六、找准异同,比较记忆
在引导幼儿认识类似的事物时,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幼儿比较记忆。如:认识鸭子,可在认识嘴、脚时,出示鸡,让幼儿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脚和鸭脚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七、发散思维,创造记忆
发散思维是思维者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让幼儿多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掌握和记忆知识。在教幼儿学习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通过创造记忆知识。如:引导幼儿用“天”字组成“天气”、“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义的词。又如:认识沉浮,教师可出示大小、颜色都相同的皮球、铁球各一个,让幼儿想出多种区别不同材料的球的办法,让幼儿在发展思维中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八、布置作业,任务记忆
积极发展有意记忆,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有重要意义。开始可把记忆任务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后渐渐给他们提出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有目的地记住一些东西,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如:认识长方体,除在幼儿寻找长方体的东西以外,还要让幼儿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长方体的,以此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如:在幼儿园学习了儿歌或歌曲等,可让幼儿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带着任务去记忆知识。
九、综合归类,逻辑记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方法,使幼儿能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在物体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以拓宽记忆的广度。如:认识了各种船,可教幼儿归类为水上交通工具,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把它们归类的交通工具。
十、加强复习,强化记忆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复习,时间长了也会忘掉,为此要不断帮助幼儿进行复习,但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能达到强化记忆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发展幼儿的意义记忆。同时,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与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的记忆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位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去年,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 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失望。“中国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论还在重复着西方昨天的错误。比如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西方对这一方法从产生怀疑到加以否定,已经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值得深思的是,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
这家幼儿园的招生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字样是世界著名大学剑桥、牛津„„但是在教室里看到的情景,令艾博士大为吃惊。“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房间里摆得满满的小床四周见不到哦孩子家人的照片,美丽的图片和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私人玩具„„据说这家幼儿园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字„„”
“作为权威的幼教专家,艾博士非常反感把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加强到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做法。艾博士强调说,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证明了: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不可能来自被动式的说教,对孩子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赵远虹说,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
连续参观这些幼儿园后,德国专家感到以外惊喜的是一所部队大院里的幼儿园。艾博士对这个幼儿园的最初好感来自一些所见的细节。“刚进门我们就被拉住照集体像。刚好几个四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过,便被老师招呼过来一同参加。照完后孩子们并没有被立即命令回班去,而是随意地跟着客人往前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走廊里迎面走来三个孩子,手拉着手。园长很自然地将孩子叫到跟前,像介绍战友似地把他们的大名一一报给我们。”橱窗里照样挂着孩子们的画。但这里没有其他幼儿园常见的统一题目、统一手法的成人模仿品。相反,孩子们画里的内容极富想象力。其中不乏幼稚拙劣手笔的,但仍然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最让艾博士认同的是孩子们做手工用的材料的多样化,有木材,棉布,易拉罐„„教师津津有味地向我们介绍那些巧妙而有趣的制作技术,言谈中充满了风趣和自豪。“楼梯口的拐弯处被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美发廊。是孩子们把洗菜用的筛子制成了烫发帽。此外,梳辫子用的蝴蝶结,吹风机,刮胡子刀,烫发卷,玲琅满目的东西都在自孩子的小手。不难想象,当孩子们在这个成人社会的模拟场里实践着与他人协调合作的工作时会产生多么大的乐趣。”
针对目前中国幼儿教育的误区,赵远虹特别指出,幼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该回归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层面,而不是随意拔高。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纯洁性的问题。赵远虹说,现在很多中国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对 家长而言,孩子教育如同是花钱购买的商品,还要等着升值,这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了。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艾博士呼吁教育工作者尽快给中国的儿童松绑。
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幼儿期的教育准备
父母们总是发觉孩子成长得非常快,生长发育的变化使孩子需要的游戏、玩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家长也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自己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们常常重视的是:孩子讲话的时间;孩子走路的时间;孩子的饭量与消化功能;孩子辨别人的能力;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表扬与赞美孩子。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孩子创造力、想像力、自立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手的精细动作与肢体运动协调性的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规范孩子语言与个性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训练;鼓励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与目标;父母个人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溺爱对孩子产生的潜在危害。
我们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我们要继续学习孩子此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与需求,了解适合孩子需要的玩具与游戏。
给予孩子时间:孩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如:讲故事、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摆积木、阅读图书、玩耍等,在这些共同活动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
观察、发现、培养孩子:此阶段的每个时期,孩子在语言与表达、动作与协调、想像与创造、独立与自立等方面,都会发生我们难以估量的飞跃。如果我们不了解或理解这些,并过多地加以限制孩子,往往会制约孩子未来创造与想像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动作与协调性的发展,孩子未来很难自立或独立,孩子的性格与表达能力也可能发生扭曲。
用符合本阶段儿童能力的玩具启发与培养孩子:我们常常为孩子购买玩具,却而不了解它对孩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家长通常给孩子放一堆玩具,让他自己玩,原因是我们没有时间。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与我们自己都不利,原因很简单:我们放弃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指导孩子的机会、激发孩子想像力与创造力发展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机会。
教育故事: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我儿子2岁生日时,他非常喜欢一辆白颜色的摩托车玩具,我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然而,我却忽略了利用摩托车玩具启发自己儿子的想像力与判断力,例如:摩托车与汽车、卡车等其他车辆的区别,或者为儿子讲解车辆的普通知识。我更多的做法却只是让孩子自己盲目地玩。直到我儿子4岁时,他对我说:“妈妈,您没有我聪明,您不了解摩托车,也不知道摩托车的每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看,我知道它们!”我面前的儿子,已经将摩托车拆散了,他的小手中握着摩托车的主要零部件,并开始给我“上课”!面对儿子给我“上课”,我沉思:原本应该两年前我给儿子“上课”,而我却忽略了,并放弃了启发孩子的机会,尽管他知道了摩托车与其他车辆的区别,然而我耽误了孩子两年的时间。
我相信,很多父母有与我相同的故事与体验,我们都很内疚与遗憾。但我们不希望类似的“故事”再次发生在那些计划怀孕的夫妇身上,那些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父母身上!让宝宝早些接触电脑
电脑对于幼儿,不同于对成人,在他们眼中,电脑是一个新奇有趣的大玩具。尤其是多媒体电脑,鲜艳缤纷的色彩,活泼有趣的界面,动听的音乐,变幻莫测的图画,比其他玩具更让宝宝着迷。在幼儿家教中,家长一般在宝宝两岁前就已开始教他们认识实物,两岁之后开始识字、画画。这多半要借助于书籍、图片,甚至实物,而如果借助多媒体,不仅有图像、字体、声音,鼠标一点,口会说话,手会拿东西,牛“哞哞”叫,火车在地上跑,飞机在空中飞。这种方式比其他任何手段都来得生动、刺激、丰富,可以极大地激发宝宝的兴趣,促进儿童智力开发。因此电脑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越早让宝宝接触越好。
赵先生夫妇精通电脑,家里有两台多媒体。他们的儿子然然可以说是在电脑的陪伴下长大的,一岁多时,然然喜欢“数数”软件,能反复听上将近一个小时。现在刚过两岁半,最喜欢的是美国原版的互动式图书《Grandma and me》,随着鼠标的移动、点击,然然跟着小海星跳舞,学乌鸦哇哇叫,看白云变幻成长鼻子大象,更重要的一点,常听英文对白,然然现在已能听懂一些英文常用语。为教他认字,妈妈还自制了两套教学软件。赵先生介绍说,他曾参观访问过美国的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宝宝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画画、玩填色游戏,老师利用多媒体虚拟教学,宝宝们边玩边学,寓教于乐。在小学,他看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上模拟成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银行、股票交易所等,模仿成人进行存入支取、买进卖出,实际上这是一个教学生加减法的教学软件。而且每个宝宝所使用的电脑都在一个小网络上,也就是说,每个宝宝在玩这个教学软件时,都会遇到竞争对手,从小培养宝宝的商业意识与竞争精神。
宝宝“玩”电脑,家长是关键。有些家长对电脑心存疑虑,甚至心存恐惧,不敢让宝宝接触,或者是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让宝宝接触电脑。据有关方面调查,家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担心电脑对宝宝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儿童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视力;
(二)沉迷于玩游戏;
(三)相互攀比。
电脑是否会损害宝宝的视力?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开始讨论,至今似乎还没有定论。但据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多数电脑显示器要经过若干道检测,一般市场上标有环保标志的显示器,对人眼的影响已经很小,远低于电视。几乎所有的宝宝都经常看电视,玩电子玩具,而电脑只不过是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电视、电子玩具而已。况且,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不会长时间待在电脑屏幕前,只要家长能很好地指导和监控,应该不会对宝宝造成损害。
无论对多大的宝宝来说,电脑都不应该等于玩游戏,不等于荒废学业,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是否正确、是否得力。而宝宝中的攀比之风,也并非只表现在电脑上,不能把宝宝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归罪于电脑。宝宝自控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够健全,要求家长加强教育管理。若说电脑对宝宝有负面影响,那决不是来自电脑,而是来自教育管理方面。这就对家庭中的教育管理者---家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家长如何引导宝宝“玩”电脑?学龄前的宝宝接触电脑,主要是通过“玩”的方 式。家长精心为宝宝挑选软件非常重要,最好是色彩丰富、文少图多、音乐动听、画面生动有趣的教育软件,易于引发宝宝的兴趣。三岁前的幼儿一般还需家长为他们操作鼠标,国际上流行的互动式图书,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适合他们;三岁以上的宝宝大多可以独立操作鼠标了,家长可以为他们选择那些稍加解释和指导就可以独立操作的软件。上学以后的宝宝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大了,除了益智软件之外,多半拿它做全能的家庭教师,辅导作业,学习外语、绘画等等,若上了因特网,那就更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怎样训练宝宝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宝宝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在想像力、创造性方面,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待改变,父母可以从身边做起,在各方面对宝宝展开训练,我们的建议是:
-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提高和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将宝宝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鼓励引导宝宝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将这个世界重新组合,此外,音乐、美术等学科对想象力的提高颇有作用。
-引导宝宝多阅读,将宝宝的好奇之舟引入知识的海洋。
-训练宝宝的独立精神,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决不能包办代替,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应该提示、引导他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鼓励宝宝的提问和探索。尤其不要对宝宝提出的“古怪问题”泼冷水。
-教育宝宝要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是科学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不要压抑“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引导宝宝关键时刻能锲而不舍,但保护宝宝好奇心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让宝宝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思维:角色游戏、猜谜、添笔画、玩具等。辅导宝宝经常动手搞小实验。
-启发宝宝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宝宝回答“筷子可以用来做什么?”“迷路以后怎么办?”“手绢的用途有哪些?”“水有什么用途?”
以上种种原则性提示,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要家长、老师及宝宝本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智力发展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样面对“为什么”
宝宝长大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遇到问题,他会不断地追问你“为什么”,直到你筋疲力尽、理屈词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宝宝的提问呢?
首先,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忌不要因为忙或着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会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缛地解释不停,只要让宝宝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你可以简单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宝宝理解不了,也不必从多费口舌。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就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有时你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来回答宝宝的“为什么”,那就是通过反问来诱导他思考问题,让他自行寻找答案,在询问的过程,可以适当辅助他思索,为他理清思绪。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你做好准备了吗?
八招让孩子倾吐心声
一次我跟6岁的小女儿闲聊,她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对付跟我开玩笑的小男孩吗?我掀起裙子就把他们都吓跑了。”女儿觉察到我愕然的表情,发现说漏了嘴,就像小乌龟钻进了壳,怎么也不肯开口了。我后悔又失去了一次听听孩子真实生活和思想的机会。我和很多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对我们无所不谈,幸好,专家在这里有很多建议。
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创造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 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奖励诚实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你永远在他们身边。
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及时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
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当我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小朋友一起再想想,能不能举出砖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其实,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而我听后感到一丝悲哀,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
如何保护好幼儿的声带?
幼儿唱歌与成人不同,他们声带十分娇嫩,容易疲劳。唱起歌来声音清脆,音色透明。由于孩子年龄小,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肺活量小,呼吸短浅,父母要注意教会儿童正确的发声方法,保护好儿童的声带。
在幼儿时期要采用自然声唱歌。所谓自然声就是指轻声唱。唱歌时咽喉松弛,发声自如。尤其在高音时很自然地渡过去。多唱下行音,轻声唱歌不但能听到琴声和别的人声音,而且能正确地调度自己的嗓音,使声音悦耳,字音清楚。
如《让小桃树穿上新棉袄》这支歌,第一段最后几小节声音要弱下来,用头腔共鸣轻声唱出两个高音,表示孩子发自内心对小桃树爱护同情的心情。同时放慢速度,声音由强明到弱暗,表现出小桃树被冷风吹得挨冻可怜的形象,激发儿童的同情心并积极为它想办法,为第二段埋下伏笔。第二段唱出孩子们争先恐后为小桃树拿稻草、拿麻绳劳动的喜悦心情,音量稍放大。
幼儿的嗓子应当是清脆响亮的,象一块水晶玻璃透明无杂(先天性疾病除外),这就需要科学地训练和保护。对幼儿来说保护比训练更为重要,训练得法实际也起保护作用;训练不得法、不科学也会起到破坏作用。
怎样保护好幼儿嗓子呢?首先了解声带的基本结构:声带由两片很薄的薄膜组成。发声是气流从合拢的两片薄膜中间挤出来的,声带振动产生了声音。
儿童正处在发育阶段,发声器官不太成熟;容易情绪激动,高兴时大喊大叫,不顺心时又大声啼哭,易引起声带病变,导致声音嘶哑或失声。
由于声带过于疲劳使薄膜发炎,发炎的声带大量充血使其局部薄膜变厚,薄膜不均就闭合不拢,使声音变得嘶哑,久而久之会使咽喉发炎,得声带小结等疾病。所以家长要随时随地纠正幼儿的不良用嗓习惯,教幼儿用自然柔和的声音唱歌,细声细语地说话。不要教幼儿唱音域太宽的歌曲及成人歌曲,因为成人歌曲的音域不适合幼儿,音调音量超过了幼儿负担的能力,孩子唱不上去叫喊着唱容易损伤声带。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儿童声带。不要让孩子在严寒的冬季顶风奔跑着唱歌,孩子跑得满头大汗时,也不要立即给洗澡,以防感冒。酷热的夏季少吃雪糕,别让孩子吃酸、辣等刺激性很强的食物。
(原北京市第一幼儿园业务园长、北京市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市陈鹤琴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市教育学会音乐学会会员、市儿童歌舞研究会会员。)
3岁半幼儿的数概念不清怎么办?
中铁三局六处某家长问:我家小儿3岁半,语言、记忆力方面要超出同龄儿,可是对数的概念不清,怎么办?
梅子答:从您的描述中我无法判断您提到的数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掌握数概念包括能够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如能够理解“3”是指三个物体;(2)数的顺序,如能够理解2在3之前,3在2之后,2比3小,3比2大等;(3)数的组成,如“3”是由1+1+1、1+2、2+1组成的。在儿童时期形成这些概念是要经过漫长的道路的。有关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对于数概念的掌握,3-4岁儿童可以掌握到5,4-5岁儿童可以掌握到10,5-6岁儿童可以掌握到20。(当然,有些儿童可以掌握得更多。)
3-4岁儿童数概念的形成是从口头数数开始的,其过程是:口头数数——按实物数数——利用数数结果说出实物的总数——能按实物数取出同样多的实物——能按言语指示拿出同样多的实物。例如,一开始孩子能从1数到5,后来大人拿出5块积木,边示范边教孩子分别摸着第一块积木数1,摸着第二块积木数2,摸着第三块积木数3,等等,这样,孩子就能按实物数数了;再过一段时间,大人拿出5块积木问孩子,这是几块积木?孩子会边摸着积木边数:“1、2、3、4、5”,然后告诉你:“5块。”后来,大人指着那5块积木让孩子从一大堆积木中再取出5块积木来,孩子会毫不费劲地做到;再后来,大人只需要告诉孩子,去拿5块积木来,孩子很容易就会完成任务。
由此看来,您的3岁半的孩子正处于3到4岁之间,您可以试着按照上面所说过程来训练孩子的数概念,不要只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数字,您可以要求孩子收集不同形状、颜色或大小的物品,在游戏中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和长处,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有的孩子擅长音乐、美术、舞蹈,而有的孩子却从小热爱算术、自然科学,等等,作为家长,切不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强求孩子非要学会什么东西,您需要做的是,充分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能,为孩子创造良好而宽松的发展条件。同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安排他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背上沉重的负担,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和孩子做加减运算游戏?
加减游戏,宜在孩子学习了数的分解组合后进行,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抓积木。
家长准备五块积木(或玻璃球)。让孩子用两只手抓积木,看看左右手各有几块,它们加起来是几块(让孩子目测两手中积木的数量,不让孩子点数)。将两手中 的积木放在一起数一数,看算得对不对。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各抓一把,将两只手中的积木数量相加,然后放在一起数一数。以后数量逐渐增加到10~20。游戏物品可换成其它的小物体。
2.扣碗猜数。
家长拿出几个扣子(根据孩子已经学过数的分解组合而定),让孩子数一数,然后将扣子随意分两堆扣在碗下。让孩子打开一个碗,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猜出另一只碗中有几个扣子。以后数量逐渐增加到20。还可以换角色进行游戏。
3.夺红旗。
家长在纸上画40×8cm的长方形,把长分成10等份,宽分成两等份,在一端画上红旗(或放置1个红旗卡片)。家长和孩子各执1个棋子,然后开始游戏。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每次可出1~5个手指,将两人的手指数相加,如果和是单数则由家长向前移一步棋,如果是双数则由孩子走棋。看谁先到达终点,夺取红旗。以后还可伸出1~10个手指,作减法运算,让孩子用大数减小数,夺取红旗。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幼儿园特级教师)
教孩子认知星期、日历、时钟
认识星期、日历和时钟,是对时间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家长应结合日常生活,来不断加深孩子对时间的认识。
一.认时钟。家长把家里的钟拿来放在桌上,认识钟面的1~12个数字、时针、分针。让孩子认识针走的方向,以及针的长短不同。将分针拨一转,时针只走了一格,这就表示走了1个小时。让孩子自己拨一拨,并不断地说出时针所指的时间:一点钟,两点钟„„直到十二点整(两针重合)。用同样的方法认识一点半、两点半。然后家长发令,让孩子在钟上显示出时间。熟练之后,还可认识5分钟、10分钟、15分钟„„结合5个5个地数,数到60来认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运用时间概念,如吃饭前,让孩子看钟回答:“我们吃饭时,已经几点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告诉孩子:“九点了,该睡觉了。”这样还可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
把孩子一天每小时的活动情况作个记载,共同制作一份时间表吧!
二.认星期。这个活动可用挂历、日历等来进行。家长让孩子认识一星期有7天,7天的名称和顺序。想一想,你星期一做了些什么?星期二做些什么„„还可复习今天、明天和昨天等时间概念。如:“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几?昨天星期几?”让孩子回答。让孩子知道一星期也称为“一周”。三.认日历。让孩子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一月有多少天。学会观察日历上的年、月、日、星期等内容。家长可结合每天的生活来进行。比如在孩子生日来临时,说说“生日是哪一天,你的生日已经过了几个月了 ”,从而让孩子感知时间的流逝。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幼儿园特级教师)
专家叫您如何自测儿童多动症
很多孩子都有调皮的习惯,但调皮并不就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卫生部-美国礼来亚洲公司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多动症主要有18种常见症状: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学习、做事或玩的时候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0分钟,10-12岁不足25分钟,12岁以上不足30分钟)
3. 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好像没在听或没听见;
4. 经常在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就转去做另一件事,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5. 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
6. 经常不愿意或回避那些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例如家庭作业、课堂作业等);
7. 经常丢失一些常用的东西(例如玩具、铅笔、书本或其他学习用具);
8. 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9. 经常忘事(如上学校时丢三落四,忘记分配的任务);
10. 经常坐不住,在座位上小动作多或扭来扭去;
11. 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地方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
12. 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主观上坐不住的感觉);
13. 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14. 经常忙忙碌碌,精力充沛;
15. 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16. 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17. 很难按顺序等待(例如排队、比赛或其他集体活动);
18. 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例如插入别人地谈话或游戏)。
专家指出,1-9条属于注意缺陷,10-18条属于多动冲动。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是:如果只满足注意缺陷症状中的6条及以上,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注意缺陷主型,如果只满足多动冲动症状中的6条及以上,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动冲动主型,如果同时满足上面两种情况,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混合型。
对孩子“顽皮”的分析与对策
家长黄清山问:我儿子两岁多些,他的脾气很犟。他不该做的事也做,而该做的也做,不让他就大哭,爷爷比较宠他,而奶奶呢,什么都不让他去做。比如说儿子在玩一样东西正玩得高兴,奶奶就不让他玩,儿子又一场大哭。特别是厨房里的东西,奶奶更不让他搞。儿子呢,你不让他搞他偏要搞,这该如何办呢?
李培美老师答:你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正常的,而环境与教育却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你的孩子喜欢动动这搞搞那,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探索的需要,是认识世界的途径,有甚麽不好?至于甚麽是该动的,甚麽是不该动的,怎麽能苛求两岁多的小孩去分辨呢?若因此就处处限制孩子,不是堵塞了孩子的发展吗?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越不让动的孩子就越想动,不是适得其反吗?
对此,不能“堵”,只能“导”,就是要“疏导”和“指导”,“疏导”就是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只要不是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就可以让孩子搞个够。当然,也不是撒手不管,大人的“指导”是必要的。
合适的做法是:参与进去,支持帮助孩子,趁机教导孩子。例如,孩子对厨房里的菜发生了兴趣,就和孩子一起摆弄这些菜,在此过程中,教孩子认识这些菜,教孩子学摘菜„„不是很有意义吗?若生硬地把孩子赶出去了,不但让孩子反感,也失掉了教子的机会。
我认为,你家的教子做法是有问题的,第一,大人对教子的认识与做法不仅不一样,而且是矛盾的,这是教子的大忌,这是你孩子“犟”的主要由来,你除了要把握好自己,更要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不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第二,缺乏科学教子的认识与方法,例如面对孩子的大哭,束手无策或各行其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迁就(不合理的),也不能生硬粗暴,要循循善诱,要一致对待,才能见效。
(李培美老师为北京市幼儿园特级教师)
如何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了,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他们稍不合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因此,如何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园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在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对新入园幼儿情绪的稳定,效果较为明显。
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所以入园前,教师尽可能对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具体做法是:
亲切自然地进行自我介绍,允许幼儿称呼自己阿姨,因为“阿姨”比“老师”
更容易让孩子感到亲近;叫叫幼儿的小名,牵牵他的手,通过身体的接触使幼儿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可采取送小礼物的方法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及饮食爱好,以便教师在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
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
入园前,可邀请幼儿来园熟悉环境,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幼儿园,认识班上的老师,让孩子看看幼儿园有滑滑梯、可以骑木马、哥哥姐姐怎样唱歌、跳舞、做游戏,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产生“想上幼儿园”的欲望。同时,可建议家长在家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幼儿园,另外,还可指导家长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洗脸、上厕所等;提前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活规律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
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则是形成安全感。
首先,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时刻刻有老师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其次要用最温柔、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孩子有哭闹行为,应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如“再哭,把你送给公安局叔叔”;“再哭,把你一个人锁到一间屋子里去”等恐吓性语言是必须防止的。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但要知道这会造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老师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另外,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
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三岁左右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老师不能迁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骑木马、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滑滑梯、骑木马,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
快地生活、学习。
鼓励家长共同配合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已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幼儿园,孩子们又是哭闹成群,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对不肯午睡、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等。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尽量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这要靠我们老师用心去做,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关心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
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应了解这些阶段及时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有极大的帮助。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激发1.5—2岁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方法
在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人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信息。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阅读就是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一岁半的婴幼儿,他们的专注力只有几分钟,言语表达是3-5个字的电报句,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够协调和灵活。他们对许多事情感兴趣的时间都不长。那么,如何培养一岁半的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岁半的婴幼儿,他们的大脑神经纤维髓鞘化大部分已完成,髓鞘化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记忆能力在逐渐加强;另外婴幼儿时期他们喜欢模仿,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针对这些优势,我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培养一岁半的婴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从激发婴幼儿的兴趣出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婴幼儿阅读的兴趣,也就是说:阅读活动必须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一、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1)创设新颖的沙皮狗图书屋 孩子们第一次来到沙皮狗图书屋,小小的眼睛里闪动着一种惊奇,整个屋里都是书,有各种各样的书,地上还趴着一条很可爱的毛绒玩具沙皮狗,孩子这儿摸摸,那儿看看,扑到沙皮狗的身上。更让孩子惊喜的是,沙皮狗的肚子里面全是书,孩子们高兴极了,破不急待地从沙皮狗肚子里取出书,翻来翻去,尽管孩子们还翻不好书。当我提出回班时,孩子们谁也不愿意走,沙皮狗图书屋吸引了婴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2)创设有趣的图书角
婴幼儿对图书屋感兴趣后,我在班里设置有趣的图书角,地上铺上地毯,并摆上鲜艳、可爱的海绵鱼,孩子可坐、可靠;墙上布置了孩子喜爱的小动物,如:小猫、小兔等,它们在“看书”;图书角里,放上小画片、色彩鲜艳、大画面的各种图书外,还放了一个录音机,老师在带领孩子阅读时,放上合适的音乐来衬托温馨气氛。孩子们可喜欢到这里来了,因为这里是他们自由阅读的小天地。这样,使婴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更浓了。
(3)在娃娃家里增设图书架,让婴幼儿在玩中加深对图书的兴趣。
在娃娃家里,我特意放了一个小书架,里面放着他们喜欢的书。再玩娃娃家游戏时,孩子们模仿爸爸妈妈在家的样子看书,模仿老师给娃娃“读书”,进一步培养婴幼儿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从图书架到图书角再到图书屋,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创设条件,引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的。
二、选择适宜的书籍,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岁半的婴幼儿,由于年龄小,指导他们阅读,为他们选择适宜的书,显得特别重要。
1、玩具书
这一类的书大致是由布、硬纸做的,又像玩具,书上有凹凸的地方,或打开的窗口,这样的书籍很吸引婴幼儿,又因其具有撕不破的特点,很适合一岁半的婴幼儿。
2、开本大,易于翻阅的书
选择这类书籍,一定要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内容健康向上,画面应较大,尽可能是一页、一图、一物,文字要简单,故事的内容、情节 易懂。
3、单页的卡片
选择单页的卡片,便于孩子取放。单页的卡片图案、形象都要简单。在婴幼儿对图书感兴趣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婴幼儿提供内容适宜,便于婴幼儿翻页的图书,去吸引孩子对图书的兴趣,激发婴幼儿:主动去看书、去翻书的积极性,以及阅读的兴趣
三、游戏中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婴幼儿阅读时,我运用了游戏的手段,激发其阅读兴趣。
1、“书中找宝贝”
我把孩子喜欢的动物卡片、饰品、小食物等,夹在书里,然后让孩子去找,孩子一翻开书,马上会发现他喜欢的东西。如:王牧峰小朋友当翻开书,看见了小宝贝时,高兴地笑个不停,还抓住我的手说:“罗老师,看!看!王牧峰那惊喜的眼光分明在告诉我:书中有宝贝。这样做培养了婴幼儿的阅读兴趣,锻炼了婴幼儿的手指的灵活性。
2、“书上有宝贝”
孩子从不无意摆弄书,到主动地在书中寻宝,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有了主动的愿望后,我便开始引导孩子:观察图书的画面,如:小猫在哪里?到书中去找一找;小狗在哪里?快把它找出来。孩子不等我的话说完,便认真地“乱翻”一遍,偶尔在一页看见了所要找的小动物,那高兴惊呼的样子,不能用语言来形容。.3、到书上去找
一岁半的孩子,别看他们小,他们总爱提出一些问题,如:月亮在那儿?这时,我故意摇摇头,看他们着急了,我问他们:“那怎么办”?孩子们纷纷跑到图书角,那了几本书,让我一页一页翻给他们看,他们知道书可以帮他们忙。
4、“什么不见了”取3-4本图书放成一排,让孩子看后,请婴幼儿闭上眼睛,老
师从中取走一本,请婴幼儿看一看,什么不见了。最后剩下那一本书,就读那本书。这样不仅激发了婴幼儿的兴趣,而且训练了婴幼儿的记忆力。
5、闪电记忆:每两秒钟出现一张画面,画面内容可为一图一物,每次以三至四张为一组出现,出现后要问孩子,都看到了什么,随着玩的次数增加,可变换图的内容:一图两物或改变组的张数,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的记忆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对孩子理解画面的内容及阅读识字打下基础。
孩子此时,已经萌发了一点看书的愿望,有了初步的兴趣。实践再次证明游戏是调动婴幼儿阅读的有效手段。
四、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1、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一次,孩子们去动物园回来,说的都是大象。有的说:象鼻子长长的;有的说:象的耳朵真大;象的大腿......看到这一切,我马上找来一些有关大象的画片和图书,孩子看了大象的图书和图片,特别高兴,看了近两周的时间,当老师在带他们去图书角阅读时,他们对图书都很兴趣,因为那里有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和故事。
2、在阅读前,老师除有目的选择阅读的书外,还要请孩子自选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有助于激发其兴趣。
五、巧妙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1、独特的阅读姿势
开始阅读时,孩子小,愿意和成人一起阅读,这时老师可将孩子抱在怀中,席地而坐,孩子背靠老师胸前,老师拿书,并用手,指画面。(也可以将孩子侧抱在腿上)这样,孩子会感到很亲切,容易接受。
2、上口的小儿歌
开始阅读时我总要说一些小儿歌或顺口溜,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边说边做,使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让孩子练习翻书时,我又自编顺口溜:“捻一捻,翻一翻,食指、拇指翻一页”。孩子结结巴巴地叨唠着,手不停地捻,当孩子翻开一页时,会不断地说:“罗老师,看”!说完还给自己鼓掌。
3、用感情读,以心传神 为孩子读书,最重要的是一字字要清楚分明,即使孩子不理解单字的意义和内容,也要让孩子感受书中传递的情感。老师要充分掌握故事内容。读到悲伤的地方,语调要低沉;高兴的地方,语调要高昂,让孩子沉浸在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里,即使孩子开始不理解故事的内容,也会很喜欢老师的变化的声音。如:再给孩子读《狗熊搬家》时,“狗熊找了一间没有门、没有窗的破房?quot;一句,老师在读破这个字时,加重了语气,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破的意思,这就是变化声音朗读起的作用。
4、适宜的阅读方法(1)、分页阅读。每看一页书,我都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画面内容,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动作等,教孩子学说故事中的单字或短句,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提问阅读。在阅读时,结合故事内容,要有针对的提问。如:图上有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解了就更有兴趣
(3)完整阅读。分页阅读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因此分页阅读后,一定要完整地再阅读。让孩子对故事情节有完整的理解。
5、教师注意自身的兴趣,感染婴幼儿
一岁半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处于模仿期。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几个老师都喜欢读书,而且在班里故意让孩子看见,用自身的兴趣引导、带动婴幼儿积极参与阅读。
以上的方法,在实践中都能较好地激发了婴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前提“。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究事物的最大动力,能使孩子做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孩子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让他(她)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记忆力得到强化,想象力丰富。所以婴幼儿有了阅读的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图书中美丽的画面、形象的造型,让孩子从另一方面了解了美丽的大世界;孩子从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尽管只是浅浅的感知。他们知道了有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不抢东西;知道要爱妈妈、爱老师、爱小朋友;以及养成了一些如:轻轻搬椅子、轻轻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在早期阅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培养婴幼儿的阅读,从婴幼儿的兴趣出发,就是充分尊重婴幼儿的主动意识,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婴幼儿去探索;就是尊重婴幼儿的游戏的权利,满足婴幼儿的需求。
培养婴幼儿的阅读,从婴幼儿的兴趣出发,就是培养了婴幼儿的创造性,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愿更多的老师,能投身于培养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教育中来!愿更多的孩子,能体验到从激发阅读兴趣出发的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开发婴幼儿右脑的八个游戏
感官训练:
游戏一: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进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给他否定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比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孩子,由于宝宝使用触摸觉和视觉来进行判断,可刺激右脑发展。
游戏二:猜一猜这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宝宝玩。这是一则用听觉进行判断的游戏,也可以刺激宝宝的右脑。
动作训练: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孩子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玩,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孩子的右脑功能。
游戏四: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动觉、动作的控制、空间距离的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艺术训练:
游戏五:跳跳舞
玩法:让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动作。提示:这个游戏适合0-6岁任何年龄的孩子,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做跳舞的动作,或跟着节奏舞动他的手脚。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领着他做,或让他自由发挥。游戏5: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孩子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能发展儿童的节奏感。
综合创造能力:
游戏7:苹果树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孩子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注意:剪和贴都由孩子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游戏8: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孩子一起在环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这两个活动都是多种感官配合的活动,既有手的动作,又有颜色的感觉、图案的设计等等,对发展孩子的右脑很有帮助。
友情提醒:以上这些都是开发孩子右脑的活动。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只是做各种各样的右脑训练,没有配合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学习,他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变成一个右脑人。比如一些从小就开始体操训练的运动员,他也许能拿到世界冠军,可是语言表达能力却很差,不能写也不能说,那当然也不是我们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脑开发,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脑协调的活动,让孩子的大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儿童三至六岁是认字最佳年龄
日本东京有多所教幼儿识字的幼儿园,据他们从1967年开始的一项研究,5岁开始学部分汉字的孩子智商可达95,4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20,而3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30。
本报讯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有了最新说法。在日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学前儿童识字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京沪两地的专家认为,3-6岁是儿童学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让孩子尽早阅读,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益而无害。
传统观点认为,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地学习识字。我国儿童一般是6岁初入学后先学6周汉语拼音,然后开始“看图读拼音识字”。然而,单一的拼音教学不利于开发、发展儿童的思维。据一些语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识字时间晚、速度慢、数量少,远远未能满足学生自身智能发展的需要。
专家认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是具备一定条件的。据了解,田林第六幼儿园从中班起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经过两年学习,一般能认识1200个字左右。专家分析,如果儿童在6岁前学会2000个汉字,一般就无阅读障碍。
第二篇:家庭教育专家
2012年上期家庭教育专家“赏识教育”讲学活动方案
一、组委会:
组长:农晖欧阳海波
副组长:汪飞燕房树亮唐华军侯永春张文梅李泉生
二、时间: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上午9:30
地点:阶梯教室
三、宣传标语:谢军谭春
四、摄像、录像:黄海洋欧阳世鸿唐湘斌
五、音响、茶水:刘琼黄国良
六、进出场组织、纪律维持:雷凤利黄九华黄绍清成华
七、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一年级各班家长(每班25人)。
2、一年级各班主任于3月2日前将活动邀请函发给家长,要求家长 按时参加活动。
3、各班准备好家长签到表,要求家长先到各班教室签到,下发听 课记录表,然后由班主任老师统一集合到阶梯教室指定地点就座,参加活动。
4、各工作小组成员于3月5日8:30分前将所有工作准备到位。
5、活动标语(任选两条)
(1)热烈欢迎赏识教育专家李建军教授、杨清泉博士来我校讲学
(2)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4)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6、各班班主任于3月6日收集家长听课签到表、听课表及家长对主 讲专家的讲课质量和组织工作的评价,下午放学后交至政教处。
桂阳县士杰学校
2012年2月22日
第三篇:专家谈家庭教育
专家谈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然后认真的学习;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半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二、使孩子聪明的八条经验
德国人卡尔威特的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教育孩子的经验是:
1、开发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喵呜”。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解答。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4.培养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有时父母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 正。
5.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
6.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7.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8.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三、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逞强好斗;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关心他人。
第四篇:家庭教育的文章
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
“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第五篇:家庭教育文章集锦
家庭教育文章集锦
第一篇: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请不要把我同贵族、名流、富豪们葬在一起,请把我埋在普通的犹太工人、老百姓中间,让我的墓碑能够点缀周围普通的石碑,也让他们装饰我的墓碑。”这遗嘱出自俄国籍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汗姆的手笔。与这份遗嘱一起留给后世的,还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尖酸刻薄、谩骂诅咒的语言。例如:“吃——让蛆虫把你吃掉!”“叫——让你牙疼得叫起来!”“缝——让缝衣针扎死你!”„„
原来,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娶了个心肠毒、脾气坏的继母。继母经常用恶毒的语言谩骂他。肖洛姆从不顶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继母嘴巴里“吐”出的词语,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词语,都是从继母那里“借”来的。
事实证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镜子”,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
第二篇:必不可少的三大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
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第三篇:做个“三心”父母
为了子女的锦绣前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所致。其实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心”。
“平常心”——抛开“神童”情结
许多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分数,带有严重的“神童”情结,结果忽略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其实培养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却是人格因素”。
“狠心”——让孩子经历磨难
很多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失败和挫折的机会,不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经验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学到过硬的本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验人、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学到许多终生有益的东西,所以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们没有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精心”——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学会生活,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了整张白纸。所以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己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求孩子学有所成,最后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为了孩子明天的灿烂,父母要精心描绘着自己言行举止的一笔一画。
第四篇: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
我的世界你懂吗
这是一个美国孩子写给父母的信: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蔡蕾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一颗隐藏着的童心,种种生活让大人们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开启孩子童心的钥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家长的忽视 会使孩子“感情阻滞”
3岁男孩楠楠从幼儿园回到家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当时,恰恰碰上妈妈为工作的事烦心。“去、去、去,一边玩去。烦人!”妈妈大声训斥楠楠,楠楠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吓得躲在一边不吭声。
乐乐的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厉,5岁的乐乐变得十分内向,说话很少,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胆怯。在妈妈面前,乐乐不敢哭,笑的时候也显得勉强,其实乐乐心里有许多想法,但他很少对妈妈说。因为,妈妈个性强,乐乐没有机会和妈妈谈心。
金水区新建幼儿园园长阴凤云说,好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孩子的气愤、痛苦、委屈或者愉快、兴奋、得意统统藏在自己心里,不愿坦率表达出来。孩子若是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感情阻滞”状态
中,会认为无人同情他,无人理解他,渐渐对亲人失去信任,等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无法与孩子沟通。
孩子执拗 家长不妨冷处理
妈妈:“宝宝,今天的天气太冷,你要穿裤子,不然会感冒的。”
宝宝:“不,我就要穿裙子,我不怕冷。”
妈妈:“不行,等天气好了再穿。”
宝宝:“不,我不穿裤子。”
„„
3岁女孩佳佳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了,经常和妈妈顶牛。一向听话的佳佳突然变得固执、认死理、软硬不吃,你让她干吗,她就偏不,跟你对着干,要么就大哭大闹。
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分析,两岁以后的孩子,突然变得任性、固执、不听话、爱发脾气,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因为两岁之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明确,“我”的概念逐渐清晰,如果成人的语言或行为妨碍了孩子独立的发展需要,孩子就会哭闹、焦虑、反抗,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执拗期”。孙园园提醒家长,对待“执拗期”的孩子,成人不能因为图清静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或是不耐烦、压制甚至用武力使孩子妥协听话。相反,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变化,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任性要耐心调教、善于等待,因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家长不要和孩子对着干或是用武力,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等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多倾听孩子心声
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孩子的盲目任性,又不委屈孩子,不致让他陷入感情阻滞状态中呢?阴凤云园长介绍这样一些方法:
一是要区分孩子的行动与感觉。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动不动打人,乱扔东西,这属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告诉他这样不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孩子兴奋、苦恼,或喜或怒,或恐惧或害羞,这属于孩子的感觉,父母不要压抑或控制这些感情的流露。
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也想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愿望。孩子长大了,有时多嘴多舌,问这问那。对此父母不可厌烦,绝对不要把他们的话当作取乐的笑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
第五篇:怎样做个出色的现代妈妈
主持: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就在哪里?多数人第一个答案是“孩子”。不过现代妈妈在顾家、顾孩子的同时,还渴望自己保有传统角色的美好,并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希望自己是妈妈、妻子、职员,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本期,来自宁波的妈妈们,向我们展现对妈妈角色的省思。
观点一:现代妈妈要做有效率的生活规划
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既希望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能有所发展,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好妻子。兼顾事业与家庭确实不易,因此,如何妥善分配时间、工作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活中,我总是先列出所有工作项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哪些可请人代劳,如一些需要跑腿的杂事、打扫家庭卫生等,可请家政公司代劳,自己可挤出时间和儿子玩。因为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要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我的体会是忙禄的上班妈妈,一定要做个有效率的规划,否则会陷入无头苍蝇般的瞎忙,最后落得事倍功半。
我还有个经验要和妈妈们分享,我随身携带一个印有日、周、月计划的笔记本,及时提醒自己,每天有条不紊地生活。这样做,使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妈妈若在工作上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就感,就会让自己有更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连带着亲子之间互动的质量都会更高。
观点二:要更重视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桌上还有妈妈凉好了的茶水。现代社会,职业妈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肯定比传统妈妈大,相对地,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可即使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我也不愿把女儿扔给祖辈了事。我的做法是,没办法增加陪伴女儿的时间,就关注和女儿相处时的质量。比如,我会预先调整好情绪,安排好内容,以便能专心地在特定时段与女儿谈心、沟通、玩耍,这样做,远胜于时间虽多却漫不经心的亲子互动。
我看到过一个研究结果,说是幼儿阶段的亲子互动质量越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影响也越大。当然,我这样重视和女儿相处的质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如果现在我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女儿相处,女儿长大后也许会说:“我的人生刚开始,而你开始享受人生。我很忙,没法管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将来你要孩子陪的渴望,就是孩子现在要你陪的渴望。
观点三:努力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现代妈妈压力大是公认的,我想,妈妈们要懂得在生活中找平衡点,只有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满意度,才有力量去付出。
当好妈妈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是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和找出适合的家庭教育方法。我的体验是,除了把儿子照料好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着手行动。现代女性不应该心里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至少要跟得上社会的节奏,随时保持一颗爱学习、能进取的心,这样才不致于日子过得太松散。
事实上,家庭琐事永远忙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过自己想要的有规律、优雅的生活,所以,我总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比如某段时间工作特别忙,我就临时请家政人员代劳家务,请祖辈帮忙照料儿子。忙过这阵后,我就“回归”家庭,多花时间和儿子玩,亲自动手为全家做美食。总之,我不愿意使自己永远陷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之中而蜡烛两头烧,让生活变得没有品质,自己也变成怨妇。
观点四:现代妈妈应扩大生活圈
我是我们公司第三个在有了孩子后辞职当全职妈妈的。在陪伴儿子成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有很多感想:我不只是“在家带小孩”的,而是“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妈妈。“在家带小孩”的传统的全职妈妈,已不适用现代社会,现代全职妈妈应懂得走出去,增进人际互动,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脚步。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妈妈在成长,孩子才会有成长。现在,我会留意并参与报纸、网络上的一些可供妈妈参与的教养讲座、亲子读书会、社区学校、自愿者行动等活动。这些实践让我明白,现代妈妈应发展自己兴趣,有兴趣才会投入,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喜悦。我最近参与了妈妈读书会,这是个自愿者活动,这个活动除可帮助自己成长,同时还能结交到一些志向相同、可互相交流教子方式的妈妈朋友。
其实,不管妈妈们有没有上班,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融入社会,必定会有收获。观点五:善用临托服务缓解压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妈妈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会出现孩子没人带的困境。比如,我的职业是护士,而家中老人都在外地,虽然很想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工作家庭两不误,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谁都知道护士工作辛苦,拖着走了一整天的脚跨进家门,看到的是上顿没洗的碗和乱糟糟的家,要是碰到女儿“发飙”,真的有种生活在地狱的感觉。哪还有心情当个好妈妈。面对这一切,自己不调整,没人能救我。最近,我发现社区有个临时托儿中心,最长能管孩子3个小时,收费也合理。我把女儿送去后,抽空办自己的事,洗个头、逛逛街、看场电影、游次泳、跳场有氧舞蹈,或听听演讲、和朋友喝个下午茶,就当是犒赏自己,从整天被工作和孩子“绑住”的状态中解脱一会。然后,再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孩子。
同时,女儿也有机会认识其他朋友。只是选择临时托幼时,要选固定、可靠的机构。比如,我还会给女儿报困难班(幼儿园附设的服务),可比平时晚接一两个小时,这样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被送来送去。我觉得临时托人照料一下孩子,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可说是两全其美。孩子玩得开心,妈妈也能轻松一会儿。这在现今紧张忙碌、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不但是生活上的必需,也是心情上的必需。观点六:从孩子的世界看人生
我觉得,当妈妈最大的喜悦是,孩子能让自己童心复苏,接触到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面。我常为自己因儿子而感受到新世界、能重回童年而感动。如,有一次带儿子去兜风,他把车窗户打开用力地吸了一
口气,说: “我在吃风。”儿子喜欢坐在阳台上,问他做什么,他说:“我在和风爷爷讲话。”孩子的想象力真丰富。
我觉得现代妈妈,要用心和孩子相处、细细欣赏与品味,就会发现童心童语,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总让人惊喜不断,学习不完。
主持/ 无论如何,当妈妈虽有其辛苦的一面,也总有其快乐的一面。相信只要有能坚持不断学习的心,积极而有自信,并懂得欣赏与享受亲子相处的过程,您也会是一个优秀而快乐的现代妈妈。
第六篇:10招引导孩子成快乐的人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一个孩子的快乐之源,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中学习最有效。那么,你知道如何才能使家庭为孩子增添快乐的力量呢?如何才能成为更快乐的父母呢?也许,以下的文字会给你一些灵感和启发。
专家研究发现,快乐的人们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等。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产生了:“我如何做才能让宝宝拥有快乐的这些特质呢?”有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完全接受宝宝的个性,不要试图按照父母的希望改造宝宝,比如说他是个文静的宝宝,爸爸妈妈就不要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活泼的宝宝。父母应该关心宝宝的需求,重视宝宝的胆怯,用心倾听宝宝对你说的话。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宝宝从小就知道,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
以下列举的10个具体建议,可帮助父母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宝宝将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建议1——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2——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3——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4——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
建议5——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 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6——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
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7——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8——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 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9——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10——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