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学弈》
教材分析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选编本文,一是因为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古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很大,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学弈:学习下围棋。)
3.《学弈》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肯定了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读通整体文章
1、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老师读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汇报解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已读懂的句子大意,提出不懂的词句,请求别的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
①课件点击长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小组代表汇报每句意思后,再指名朗读,自评、他评相结合。
齐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一起来读,还读的不好的同学也努力地把这句读好,齐读!)②课件点击短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汇报意思,指名读,读出停顿。齐读。
③课件点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汇报意思,理解整个句子为设问句,指名读,自评,他评。男生读前句(强调语气),女生读后半句(肯定语气)。齐读。
3、讨论明理
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4、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抒发真情。
①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历吗?结果怎样?(学生交流,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的重要性。)
②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这真是(出示卡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跟老师读一读,齐读。)
5、熟读成诵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文言文就像古诗一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意境优美,你们想不想背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①根据你的理解反复诵读,指名读课文,他读得怎样?(哪里值得你学习,哪里你认为不够,该怎样读?)
②配乐朗读,指名,男女生分读,齐读,试背
四、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同学们,你们可以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 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成功)
学 弈
〔
一人
三心二意(失败)
第二篇:语文教学案例
《陋室铭》教学案例
习酒镇中学
罗晓勤
我国古代的文人名士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陋室铭》就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比较简短,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结合注解试着读顺文。1,初步感知
1、从课题分析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铭”是什么?
2、古代的诗文有很多是用韵的,这些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学生齐读课文,共同感受。
师:《陋室铭》是一篇古散文中的美文,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深入学习。2,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谁给起的名字,他是何许人?通过学生的回答,初步使生了解刘禹锡。
2、古代文人都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1:蒲松龄的房子起名“聊斋” 学生2: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潇湘馆”。„„
3、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房子起名为“陋室”?找出与陋室有关的内容,四人小组讨论翻译这部分内容。
4、老师巡视,指导生翻译,看同学翻译的差不多了。每个同学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吗?描绘时用上(陋室的——很——,你看——)。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从文中找到很多信息。学生3:陋室的环境很清幽,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
学生4:陋室的生活很悠闲,你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5:陋室里的人很有学问,你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 经过同学们的一翻描绘,大家头脑里的陋室画面更清晰了,如果能看到陋室该多好啊!幸好我们同学在预习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创意的画出了陋室。
3、通过赏析图画,深入品味课文
大家拿出画好的画,老师在教室中走了一圈,挑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画。出示图画,要求同学们描绘画面内容,并说说依据的内容,如有创意,说说是否合理。A出示第一幅画
学生6:青草和房子画得不错,照应了“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但把陋室画在深山老林里,我觉得不合理。
学生7::我把它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为了更突出它环境的清幽。
师:你的想法很合理,陋室它不会在喧闹的大街旁,但你可以吸取一点刚才同学提的建议。B出示第二副图 学生8:这副画画的是陋室里的环境,有一架琴,桌上有书,依据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画上还画了围棋,字画,琴棋书画很适合这些文人的生活。C出示第三幅画
学生9:这幅画中陋室后有山,旁有水,环境很好,室中有一人在看书,可能就是刘禹锡吧!(众人笑)
师: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会用怎样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你的陋室。学生10:我想会用骄傲的口气。学生11:应该用自豪的口气。
师:那么,我们就用自豪的,得意的口气朗读这篇文章。
师: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陋吗?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陋吗?作者居于陋室,却生活雅致,富有情趣,可见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文题为陋室结尾又说陋室不陋是否矛盾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究作者的性格特征。
师:课文的开头和陋室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形成板书:
山——有仙——名
水——有龙——灵
陋室——德馨——不陋
通过讨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的关系,更进一步的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高洁,乐观,安贫乐道,而是通过对自己的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4、小结:
刘禹锡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文人,就凭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想完全了解他,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多阅读他的文章,才能领会他的思想精髓。案例反思:
以前我们教学古文,总会让学生先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再分层,分析文章蕴含的道理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把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从案例上看,我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听,读,说,图画,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意境,走进作者。
其实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文本的过程。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文。从而减弱学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知欲。
第三篇: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的辨析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初中 冯洁 邮政编码:043700
一、活动主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但怎样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中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教会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金钱和亲情的关系。
三、活动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容的理解和主人公的辨识。
四、活动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同学们已经对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很清楚了。但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小说的主旨与刻画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预习“比较、探究”类的课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自行设计问题。检查作业时却发现许多同学只是对字词和段落进行了理解和分析,而忽视了对“中心思想与主人公”的探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中点: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五、活动 过程:
一)、老师出示活动主题:《我的叔叔 于勒》一文主人公的辨析
二)、问题设计:
1、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
2、小说主人公的辨析。
六、活动过程描述:
1、学生自己独立做以上两个问题。
2、六人合作,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成果,教师合理评点。
问题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几乎没有异议:“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问题二出现了分歧。
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其中主人公是谁? 每一小组都找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一:我,我的叔叔于勒,我的父母和姐姐。
学生二:应该去掉姐姐,留下:我,父母,叔叔于勒。
学生三:同意第一个。学生四:应该是我们一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环顾四周)然后总结说:同学们踊跃发言很好,而且都找对了。就是我的一家。但第二问。同学们好像都没说。
学生五,急忙站起来说:父母,因为写他们的地方很多。譬如,开始就写他们一家
穿戴整齐到外面散步,还写父亲的语言,后面还有他们吃牡蛎时的情况。所以主人
公是我的父母。
“对.应该是我的父母。”一向不大爱发言的小南竟然抢着站了起来。
“是吗?说你的理由”作为教师的我笑着问。
“看课本24页第二段,这是文章开头部分,就提到了我母亲;第四段写父亲重复
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如果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26页,父亲还在重复那句话,然后旅行中,父母被别人高贵的吃牡蛎的方法打动了,请
妈妈吃牡蛎又引起了文章的波澜起伏;然后遇见穷苦的叔叔于勒,父母都很狼狈。
从头至尾,都有父母的行动贯穿其中,所以父母当然是主人公。”
师:有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掌声鼓励。可还有没别的意见呢?
学生们开始了窃窃私语,师随机给了孩子们交流的时间。
3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了,是个女生,平时就挺大胆的:“我老觉得是叔叔于勒。
因为他的穷富引发了父母态度的变化,根源好像在他身上.”
“不对,小说浓墨重彩的是主人公,而他文中只是寥寥数笔。所以不是他。”见解独特的小红说。
“ 我也觉得是于勒叔叔,找不到充足的理由。老师,你说呢?”快嘴的张妮,伶牙俐
齿的问我。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争议都很正确,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小南是从文章的详略上来分析的,一般主人公就是作者要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所以小南分析得很好,因为作者莫泊桑就是通过对父母的刻画,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他们站在明处,是明线,而引起他们前后不同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穷富的变化浓缩为一个字就是“钱”。而这 可以用数学术语来说,于勒就好像自变量,而“我”的父母就是函数。在我们语文上,就是一条暗线。所以,刚才的女同学说得,很有见地。
睿智的班长恍然大悟总结道:我的父母是明线,我的叔叔于勒是暗线,暗线牵着明线动,他们都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都可以是主人公。对吧?
教室里不约而同地传来了一阵掌声。
师趁机小结道: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必须根据小说的中心思想来判断,因为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刻画典性的人物形象,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能为揭示小说的中心服务。像《范进中举》一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范进,《孔乙己》一文的主人公就是就是孔乙己,这些都比较简单。而上册课本上的《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就是吉姆和德拉夫妇两人。无论主人公是一个还是两个都得服务于中心思想。
七、课后反思:
对于本文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这历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所以课堂上,同学们也自然而然的有了争议。其实开始大略一看,都会认为是“我”的父母,因为正如同学们所言,作者著力刻画的就是菲利普夫妇——文中“我”的父母。可反复咀嚼,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引起我父母前后态度迥然不同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变化。即一个字“钱”,所以,在对主人公的把握上应紧扣“钱”字做文章,让学生由表及里认识本质,即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有钱认于勒是弟弟,没钱对面不相认的残酷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亲情,不要被金钱迷失了本性。
优点:调动了孩子学语文的积极性,使绝大部分能主动参与其中,而且有了合作意识,知道汲取集体的力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懂得了分享,合作和交流。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而且能合理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亲情课。让孩子们学会不以贫富看待一个人,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每一个人。
不足:题目的含义应再次提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对人物和小说中心的理解。
八、疑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给了同学们两个答案,就是于勒和我的父母都可以,这样理解不知妥当与否?恳请名师和高手指点迷津。
第四篇:语文教学案例
《离骚(节选)》教学案例
凤凰中学高一语文陈军妮
一. 背景介绍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殉道者之歌”选了中外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充分体现出诗人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离骚(节选)》最受师生瞩目期待,因为作者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是广大民众敬仰的先贤;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选取的是《离骚》开篇的二十四句,教学的设想是在老师范读与问题启发下,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与有情感地诵读。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二. 过程描述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研读屈原的《离骚》。关于诗人大家了解多少呢?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他是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曾任三闾大夫,因主张举贤受能修明法度而被诬流放。闻讯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后,自沉汨罗江。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
师:同学的回答依据注解而来,我们预习复习诸环节都应重视课文注释。就同学所讲我作简要补充,诗人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的一生,他的那些不朽作品,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本诗选自楚辞,关于楚辞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有人举手)
生: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师:楚辞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含义: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新诗体。我来示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字音节奏重音等问题。
(范读内容略)
师:大家看注解,弄清句意。有困惑的地方请提出来(几分钟后学生提问)生:老师,诗歌中有太多的“兮”“之”等虚词,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师:“兮”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如果我们把虚词省略掉,看看效果如何?
生:朗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难以体现诗人流露的悲痛哀怨之情。
师:讲得好!《离骚》句中句尾多用“兮”“之”“夫”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和效果。我们集体诵读一遍来感受这种效果吧。
(全班学生朗读)
师:看课本每页右侧都有对话栏,对话栏中的文字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何具体帮助?大家认真看并思考,然后回答。(三分钟后请学生说)
生:我认为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解答了一些疑难点。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好,我们达成共识:学习的《离骚(节选)》分为三层,自叙个人价值,表担心忧虑之情以及诗人发出劝告与呼喊这样三个层次。我们逐层品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层诗句。(学生读后,老师作简要评点)
师:疑难字读音读得准确,诗句节奏方面上下句不一一对应,主要根据词语的组合句意的表达而确定节奏。好,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读完)
师:本层中一些词如朕考的意思当注意,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自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古人称死去的父母亲分别叫考妣,今有成语“如丧考妣”。好,我们来看第二层,集体读一遍。
(学生读后)
师:大家读后有何疑问?
生:我觉得诗人的装束很独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师:同学留意香草意象,下一层中也有香草,我们将合起来理解。诗人心忧岁月不等待,说道:“汩余若将不及兮”,古代诗文中用水来比喻时间的名句很多,同学们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笔记,要把同学的好的看法回答记下来。
(稍等学生做笔记)
师:我们学习第三层,请一位同学朗读。
(学生朗读完)
师:我们感受到洋溢于本层以及本诗中的澎湃激情了吗?你发现了诗歌运用的传承又创新的表现手法吗?同桌位间作讨论交流。(等待三分钟)请同学说一说。
生:结尾两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表达出尽力辅佐君主的忠心,可谓
一腔热诚。
生:诗人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意象。请问老师怎样理解?
师:《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屈原用香草意象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才能修养,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的品行。用美人意象比喻君主,或比喻自己。好,由我这番解析,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本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的?下节课让大家回答。同学们,请把自己设想成被楚王疏远的屈原,一个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的人。我们来集体朗读《离骚(节选)》。
三. 教学反思
《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作品中的代表作。毋庸置疑地位影响和意义都十分巨大,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鉴赏古诗并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践行新课标倡导的对话理念,让学生走近文本感受诗人的心志,展开了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及诗人的多重对话。对话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把握课堂的对话秩序,在对话中生成教学知识实现教学多重目标。关于师生的对话,我知道“一言堂”的教学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不仅师生间的平等无从提起,而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着学生思考表达的热情,必然造成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话才会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并提高教学效益。我让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请他们主动提出疑惑,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我预设的“知人论世”的环节,并促成学生们的积极思考。
关于学生与文本以及诗人的对话,我引导他们关注重视课文的注解和对话栏。注释和对话栏凝注着训诂学家与教材编者的智慧心血,利用好教材上的资源,我们学习文本会比较省心。因为这些资源使我们能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避免了苦思冥想,以及提供了解读文本的思路。我正是利用对话栏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并逐层品读。在每一节诗的循序渐进的品读中感受由部分到整体的诗作传递的情感力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不能翻译,若翻译则诗味消解。因此,往往通过多读的方法达成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我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节奏语速重音等问题。接着有学生个别读和整体齐读多次。朗读可谓贯穿教学环节始终。我认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有朗读的示范与指点,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作的思想情感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读到话如己出的效果。当然这种要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打磨才能实现。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例中合作与探究欠体现。尤其探究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就这首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涵义不能草草地通过学生的问老师的答来解决。应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一致认识。这也是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加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在困顿中仍抱坚定的信念,不放弃对自己美政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先贤为榜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保持高尚的品质,勤勉工作和学习,这是《离骚(节选)》赋予读者的要求。
第五篇:语文教学案例
《给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审坡中学
黄志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等学习方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内容分析: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回信,在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借祖母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父亲,什么叫爱情?”巧妙的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忠贞不渝、是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忆,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教学构思和设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九年级的学生,对爱情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想通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一封信》,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引领学生正确的“爱”的航向。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三个方面着手设计这堂课。首先找准激发点,激发每一位学生投入课堂。其次是让学生复述童话故事。再次要设计讨论性问题,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爱情,并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爱情。
教学主要过程:
一、激趣导思
(课前播放歌曲)李琛《窗外》
今夜我又来到你窗外 窗帘上你的影子多么可爱 悄悄的爱过你这么多年 明天我就要离开 多少回我来到你的窗外 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
想一想你的美丽 我的平凡 一次次默默走开 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 我将要去远方寻找未来 假如我有一天荣归故里 再到你窗外诉说情怀 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 对着你的影子说声珍重 假如我永远不再回来
就让月亮守在你窗外......教师:同学们一定很奇怪,老师怎么播放这么一首歌。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这节课,我们一起敞开心扉,来谈谈爱情。你们认为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兴趣激了起来,议论纷纷,但没有几个人站起来表述。反而有人说:“老师,你认为爱情是什么呢?”)教师:想听听老师的看法?先给大家看一个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看课文中的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
二、学生复述童话故事。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和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青年时代、老年时代(五十年后、又三年后)
三、学生讨论
教师:从这个童话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有哪些特点?大家先四人小组讨论,之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谈谈爱情有哪些特点。学生:爱情是对彼此的忠贞不渝;
学生: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进步,白头偕老; 学生:爱情是永恒的、美好的;
学生:爱情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学生:爱情能创造上帝也创造不出的东西 学生:爱情能使人永保青春,更加美丽 学生:爱情是脆弱的,它需要细心呵护
学生:爱情象拔河,一方放弃,另一方就会受到伤害 学生:爱情能使人神魂颠倒 学生:爱情是不能吃、不能用的 学生:爱情会让人失去理智 学生:爱情能跨越时空
学生: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世代相传的纽带。(老祖母说的)......
四、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的讨论结果中有些消极的观点,其实,那些消极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爱情是最美好、最圣洁的一种感情;人类纯真的爱情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爱情能使人忠贞不渝,永保青春,更加美丽,更有力量......
五、课堂延伸
教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们觉得作者对爱情的态度如何?身处花季的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爱情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第三段中的“进入这样一个年龄,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和最后一段“成为真正的人”来理解)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爱情问题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糊涂观念、消极观点,教师予以正确引导,肯定、赞扬积极健康的观点。
教师:爱情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爱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关于爱情的经典名歌,动人故事,诗词佳作,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下面请同学搜索自己的记忆,列举出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一份爱情大套餐,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1)描写爱情的经典情歌 《我心永恒》(《铁塔尼号》主题曲)《最浪漫的事》(《浪漫的事》片尾曲)等
2)描写爱情的经典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3)赏析描写爱情的诗词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入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榛《离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六、教师寄语 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的明智、恰当,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痛苦。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该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身处花季的我们正是读书的黄金时间,爱情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会耗费我们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年少的我们还无力承受爱情的责任,爱情美丽的花朵让它到夏季再绽放吧,到秋天它才会结出爱的甜果。(让我们再次到歌曲中去感受年轻的爱情吧):
(播放歌曲)林志颖《牵挂你的我》
大风它吹走了我想要安静的地方 白浪偷偷地翻阅了我心中深藏的过往,今天特别长 因为你在远方 忧郁也变得不一样 比天更蓝 大雨它带走了我想要留下的印 白云悄悄地遮住了我眼中明天的憧憬 孤单那么久 因为有个承诺 牵挂也变得不一样 比海更宽 牵挂的是我 明天的梦是否依然有你的天空 牵挂的是你 许多年以后心里是否还有我 也许大风它吹散的大雨它带走的谁也不能再强留 可是岁月的浪花 永远的白云 谁能没有梦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我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流行歌曲的播放,它虽是课堂的一小部分,但它不但创造了适宜的教学情景,歌词还让学生明白:他们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他们还无法知道不成熟的感情到底能维持多久,他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用自己一生去守候的能力,爱情对于中学生,就如一根苦瓜、就如一杯苦酒。要把美好的爱情留到成熟的季节。同时,学生还学会了正确地看待流行歌曲。
在课堂上,看到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投入课堂;平时不爱说话、基础较差者也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看到学生专注的目光,感到学生活跃的思维,真正领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他们等待着教师去启发,教师怎有理由去放弃一个学生呢?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评析:
总之,我认为:这一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切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