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语文教学案例
爱的教育——《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背景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爱、让学生懂得回报爱,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人生课题!而这一课题贯穿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必将使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熠熠生辉。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来自父母、亲人太多的爱。可是,他们是否懂得回报呢?《可贵的沉默》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向父母回报自己的爱的事。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这件小事,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问题: ‚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过脚吗?‛
‚洗过的。‛‚当然洗过了。‛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也许不太明白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疑惑。
‚很好。老师想知道,你们有谁给父母洗过脚呢?‛我话锋一转,又提出了我的问题。沉默。教室里出现了我所预料到的沉默,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脸上写满了羞愧。
‚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纸笔,把你此刻心里的所感所想写下来。‛短时间的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默默地以手写心。一会儿,就陆续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我写完了,还有的孩子已经站了起来,急于交流自己的作品。待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让他们把这一份作业暂放一边,请他们打开课本开始通读课文。
在熟读课文、简单地划分了层次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画出‚沉默之时‛描写孩子们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此刻他们的心理活动。
一位学生站起来交流说:‚‘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觉得他们的心里正在想着老师的问题。‛
‚不对,应该是没有反应过来。课文中的老师问得太突然了!‛一个孩子站起来纠正说。
‚我觉得应该是羞愧吧。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就是长时间的不说话。是长时间,不可能反应不过来。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所以羞愧地沉默着。‛一位伶牙俐齿的女孩子站起来反驳着。
‚同意‛!‚对,是羞愧!‛孩子们异口同声。然而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刚才的几位同学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样吧,我们把表现‘沉默之时’的13、14自然段再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还能有点别的收获。‛我微笑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孩子们静静地读着。
‚老师,我有了新发现。14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请大家注意‘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这就说明他们心虚了。他们不是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羞愧,他们在为自己以前没有给你母祝贺生日而羞愧!‛ ‚对,还有内疚!‛
‚能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吗?‛我提出了朗读的要求。孩子们认真的读着,他们在读中努力地表现一份内疚与心虚。我想,也许我还可以再来一点推波助澜。
‚你觉得此刻他们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读完之后,我乘机问道。短暂的思考之后,有的孩子举起了手。我示意他们中的一个站起来交流。‚他们在想父母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他们还会想下一次我可千万别忘了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他们还会想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要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 对他们的答案给予肯定之后,我让孩子们拿出刚才的习作练习再读一读:‚妈妈为我洗过那么多次脚,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是我回报给妈妈的却太少了……‛
‚亲爱的妈妈呀,你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可我有时还跟您怄气,妈妈,您能原谅不懂事的女儿吗?‛ ‚妈妈这样疼我、爱我,我拿什么回报给妈妈呢?‛……
‚老师,我知道了,课文里的孩子心里想的和我们刚才的心情是一样的。‛ ‚那好,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这两段文字,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次,孩子们读出了真情实感;这一次,他们是在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朗读;他们的神情、他们的声音里,都有一份深情在轻轻流淌……
‚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节课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事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会体贴人了!‛学生们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那好,知道这堂课的‘沉默’可贵在哪儿吗?‛
‚知道。‛‚孩子们懂得了要爱父母‛。教室里又是一片七嘴八舌。我由衷地笑了。‚你是否也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呢?你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我想今天晚上就回家给妈妈洗洗脚。‛
‚我要帮妈妈梳头,以前都是妈妈给我梳头的‛。……
‚把你最想为父母做的事做出来,就是今天的作业。‛ 我结束了这堂课。
分析与反思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它是一篇‚爱‛的教育。爱有许多方面,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可以说贯穿了教育的整个过程。这堂课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份沉默,在孩子心灵上引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课文学习过程中,再次抓住最关键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通过分析词句、反复朗读,让孩子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至此,孩子的心灵已掀起狂涛巨澜。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业的布置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与行的统一,将人文影响落到了实处。
第二篇:三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工作的精神,以贯彻落实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 为契机,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 主要方式,继续落实教学常规、规范,落实、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 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结合本学年语文教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 力。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继续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新课程》,结合“生命学科教育”,组织本学年老师学习、讨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驾御能力。认真落实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班级教学实际,分析学情,调整好教学方案,并写出每个课时的调整后的简要教学思路和流程。
2、坚持深入学年听课,学年内开展互听互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集体备课内容,指定教师在教研组做课,同时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相互听课,并认真评课。听课教师听课前要熟悉教材,听课要专心,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真正使听课、评课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继续落实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学生学习常规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清楚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要抓学生的听课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
4、重视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最有效的发展。对待优等生,要注意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重视对他们的培优工作,力求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吃得饱”。还要时刻关注学习方面的“后进生”,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呵护和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及时给他们做好补差工作,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后进生要做到多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5.加强写字教学,提高整班写字质量。
写字仍然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要继续重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写字课上,教师要有二到三分钟的指导,加强对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的指导,以及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用笔力度的指导,教师要写好示范字。
6、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三年级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摘记。作文教学要加强作前指导,提倡教师写下水文,重视作后的修改与讲评。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倡学生自能修改。
7、作业布置要突出层次性,落实培优补差工作。
作业的设置应该具有个性化,层次性。对布置学生的练习,教师自己先做,要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对待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三、特色工作
1、课前导学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三年级教学中实施开展课前导学案。“导学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在教案的基础上编制学习方案。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在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紧扣教材、学案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与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基本手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可灵活设置作业内容,作业难度可分层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内容,教师制定好相应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对于写字,朗读的训练,可把写字,朗读列入到作业考察内容上来。
3、作文指导
三年级的学生的作文刚刚起步,教师在指导作文课时,必须完成同步下水文,同年级可进行教师下水文的评比,取长补短,共同学习。
同时也鼓励家长参与,提供一个作文讨论平台,供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除了教师的评语外,可建议家长在学生习作后面留下自己的观感,与教师交流。
3、读书竞赛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校推荐书目落实下去,让学生真正获益,可以在学年内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结合读过的书籍内容,在班级中进行PK,形式可以多样,或笔试或抢答等,各班优秀选手在学年内进行竞赛,获胜者评为“读书小明星”。
第三篇: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的辨析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初中 冯洁 邮政编码:043700
一、活动主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但怎样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中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教会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金钱和亲情的关系。
三、活动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容的理解和主人公的辨识。
四、活动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同学们已经对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很清楚了。但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小说的主旨与刻画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预习“比较、探究”类的课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自行设计问题。检查作业时却发现许多同学只是对字词和段落进行了理解和分析,而忽视了对“中心思想与主人公”的探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中点: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五、活动 过程:
一)、老师出示活动主题:《我的叔叔 于勒》一文主人公的辨析
二)、问题设计:
1、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
2、小说主人公的辨析。
六、活动过程描述:
1、学生自己独立做以上两个问题。
2、六人合作,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成果,教师合理评点。
问题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几乎没有异议:“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问题二出现了分歧。
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其中主人公是谁? 每一小组都找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一:我,我的叔叔于勒,我的父母和姐姐。
学生二:应该去掉姐姐,留下:我,父母,叔叔于勒。
学生三:同意第一个。学生四:应该是我们一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环顾四周)然后总结说:同学们踊跃发言很好,而且都找对了。就是我的一家。但第二问。同学们好像都没说。
学生五,急忙站起来说:父母,因为写他们的地方很多。譬如,开始就写他们一家
穿戴整齐到外面散步,还写父亲的语言,后面还有他们吃牡蛎时的情况。所以主人
公是我的父母。
“对.应该是我的父母。”一向不大爱发言的小南竟然抢着站了起来。
“是吗?说你的理由”作为教师的我笑着问。
“看课本24页第二段,这是文章开头部分,就提到了我母亲;第四段写父亲重复
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如果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26页,父亲还在重复那句话,然后旅行中,父母被别人高贵的吃牡蛎的方法打动了,请
妈妈吃牡蛎又引起了文章的波澜起伏;然后遇见穷苦的叔叔于勒,父母都很狼狈。
从头至尾,都有父母的行动贯穿其中,所以父母当然是主人公。”
师:有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掌声鼓励。可还有没别的意见呢?
学生们开始了窃窃私语,师随机给了孩子们交流的时间。
3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了,是个女生,平时就挺大胆的:“我老觉得是叔叔于勒。
因为他的穷富引发了父母态度的变化,根源好像在他身上.”
“不对,小说浓墨重彩的是主人公,而他文中只是寥寥数笔。所以不是他。”见解独特的小红说。
“ 我也觉得是于勒叔叔,找不到充足的理由。老师,你说呢?”快嘴的张妮,伶牙俐
齿的问我。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争议都很正确,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小南是从文章的详略上来分析的,一般主人公就是作者要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所以小南分析得很好,因为作者莫泊桑就是通过对父母的刻画,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他们站在明处,是明线,而引起他们前后不同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穷富的变化浓缩为一个字就是“钱”。而这 可以用数学术语来说,于勒就好像自变量,而“我”的父母就是函数。在我们语文上,就是一条暗线。所以,刚才的女同学说得,很有见地。
睿智的班长恍然大悟总结道:我的父母是明线,我的叔叔于勒是暗线,暗线牵着明线动,他们都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都可以是主人公。对吧?
教室里不约而同地传来了一阵掌声。
师趁机小结道: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必须根据小说的中心思想来判断,因为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刻画典性的人物形象,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能为揭示小说的中心服务。像《范进中举》一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范进,《孔乙己》一文的主人公就是就是孔乙己,这些都比较简单。而上册课本上的《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就是吉姆和德拉夫妇两人。无论主人公是一个还是两个都得服务于中心思想。
七、课后反思:
对于本文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这历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所以课堂上,同学们也自然而然的有了争议。其实开始大略一看,都会认为是“我”的父母,因为正如同学们所言,作者著力刻画的就是菲利普夫妇——文中“我”的父母。可反复咀嚼,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引起我父母前后态度迥然不同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变化。即一个字“钱”,所以,在对主人公的把握上应紧扣“钱”字做文章,让学生由表及里认识本质,即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有钱认于勒是弟弟,没钱对面不相认的残酷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亲情,不要被金钱迷失了本性。
优点:调动了孩子学语文的积极性,使绝大部分能主动参与其中,而且有了合作意识,知道汲取集体的力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懂得了分享,合作和交流。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而且能合理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亲情课。让孩子们学会不以贫富看待一个人,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每一个人。
不足:题目的含义应再次提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对人物和小说中心的理解。
八、疑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给了同学们两个答案,就是于勒和我的父母都可以,这样理解不知妥当与否?恳请名师和高手指点迷津。
第四篇:语文教学案例
《离骚(节选)》教学案例
凤凰中学高一语文陈军妮
一. 背景介绍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殉道者之歌”选了中外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充分体现出诗人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离骚(节选)》最受师生瞩目期待,因为作者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是广大民众敬仰的先贤;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选取的是《离骚》开篇的二十四句,教学的设想是在老师范读与问题启发下,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与有情感地诵读。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二. 过程描述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研读屈原的《离骚》。关于诗人大家了解多少呢?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他是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曾任三闾大夫,因主张举贤受能修明法度而被诬流放。闻讯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后,自沉汨罗江。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
师:同学的回答依据注解而来,我们预习复习诸环节都应重视课文注释。就同学所讲我作简要补充,诗人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的一生,他的那些不朽作品,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本诗选自楚辞,关于楚辞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有人举手)
生: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师:楚辞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含义: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新诗体。我来示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字音节奏重音等问题。
(范读内容略)
师:大家看注解,弄清句意。有困惑的地方请提出来(几分钟后学生提问)生:老师,诗歌中有太多的“兮”“之”等虚词,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师:“兮”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如果我们把虚词省略掉,看看效果如何?
生:朗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难以体现诗人流露的悲痛哀怨之情。
师:讲得好!《离骚》句中句尾多用“兮”“之”“夫”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和效果。我们集体诵读一遍来感受这种效果吧。
(全班学生朗读)
师:看课本每页右侧都有对话栏,对话栏中的文字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何具体帮助?大家认真看并思考,然后回答。(三分钟后请学生说)
生:我认为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解答了一些疑难点。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好,我们达成共识:学习的《离骚(节选)》分为三层,自叙个人价值,表担心忧虑之情以及诗人发出劝告与呼喊这样三个层次。我们逐层品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层诗句。(学生读后,老师作简要评点)
师:疑难字读音读得准确,诗句节奏方面上下句不一一对应,主要根据词语的组合句意的表达而确定节奏。好,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读完)
师:本层中一些词如朕考的意思当注意,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自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古人称死去的父母亲分别叫考妣,今有成语“如丧考妣”。好,我们来看第二层,集体读一遍。
(学生读后)
师:大家读后有何疑问?
生:我觉得诗人的装束很独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师:同学留意香草意象,下一层中也有香草,我们将合起来理解。诗人心忧岁月不等待,说道:“汩余若将不及兮”,古代诗文中用水来比喻时间的名句很多,同学们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笔记,要把同学的好的看法回答记下来。
(稍等学生做笔记)
师:我们学习第三层,请一位同学朗读。
(学生朗读完)
师:我们感受到洋溢于本层以及本诗中的澎湃激情了吗?你发现了诗歌运用的传承又创新的表现手法吗?同桌位间作讨论交流。(等待三分钟)请同学说一说。
生:结尾两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表达出尽力辅佐君主的忠心,可谓
一腔热诚。
生:诗人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意象。请问老师怎样理解?
师:《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屈原用香草意象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才能修养,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的品行。用美人意象比喻君主,或比喻自己。好,由我这番解析,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本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的?下节课让大家回答。同学们,请把自己设想成被楚王疏远的屈原,一个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的人。我们来集体朗读《离骚(节选)》。
三. 教学反思
《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作品中的代表作。毋庸置疑地位影响和意义都十分巨大,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鉴赏古诗并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践行新课标倡导的对话理念,让学生走近文本感受诗人的心志,展开了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及诗人的多重对话。对话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把握课堂的对话秩序,在对话中生成教学知识实现教学多重目标。关于师生的对话,我知道“一言堂”的教学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不仅师生间的平等无从提起,而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着学生思考表达的热情,必然造成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话才会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并提高教学效益。我让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请他们主动提出疑惑,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我预设的“知人论世”的环节,并促成学生们的积极思考。
关于学生与文本以及诗人的对话,我引导他们关注重视课文的注解和对话栏。注释和对话栏凝注着训诂学家与教材编者的智慧心血,利用好教材上的资源,我们学习文本会比较省心。因为这些资源使我们能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避免了苦思冥想,以及提供了解读文本的思路。我正是利用对话栏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并逐层品读。在每一节诗的循序渐进的品读中感受由部分到整体的诗作传递的情感力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不能翻译,若翻译则诗味消解。因此,往往通过多读的方法达成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我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节奏语速重音等问题。接着有学生个别读和整体齐读多次。朗读可谓贯穿教学环节始终。我认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有朗读的示范与指点,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作的思想情感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读到话如己出的效果。当然这种要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打磨才能实现。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例中合作与探究欠体现。尤其探究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就这首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涵义不能草草地通过学生的问老师的答来解决。应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一致认识。这也是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加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在困顿中仍抱坚定的信念,不放弃对自己美政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先贤为榜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保持高尚的品质,勤勉工作和学习,这是《离骚(节选)》赋予读者的要求。
第五篇:语文教学案例
《陋室铭》教学案例
习酒镇中学
罗晓勤
我国古代的文人名士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陋室铭》就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比较简短,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结合注解试着读顺文。1,初步感知
1、从课题分析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铭”是什么?
2、古代的诗文有很多是用韵的,这些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学生齐读课文,共同感受。
师:《陋室铭》是一篇古散文中的美文,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深入学习。2,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谁给起的名字,他是何许人?通过学生的回答,初步使生了解刘禹锡。
2、古代文人都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1:蒲松龄的房子起名“聊斋” 学生2: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潇湘馆”。„„
3、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房子起名为“陋室”?找出与陋室有关的内容,四人小组讨论翻译这部分内容。
4、老师巡视,指导生翻译,看同学翻译的差不多了。每个同学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吗?描绘时用上(陋室的——很——,你看——)。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从文中找到很多信息。学生3:陋室的环境很清幽,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
学生4:陋室的生活很悠闲,你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5:陋室里的人很有学问,你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 经过同学们的一翻描绘,大家头脑里的陋室画面更清晰了,如果能看到陋室该多好啊!幸好我们同学在预习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创意的画出了陋室。
3、通过赏析图画,深入品味课文
大家拿出画好的画,老师在教室中走了一圈,挑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画。出示图画,要求同学们描绘画面内容,并说说依据的内容,如有创意,说说是否合理。A出示第一幅画
学生6:青草和房子画得不错,照应了“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但把陋室画在深山老林里,我觉得不合理。
学生7::我把它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为了更突出它环境的清幽。
师:你的想法很合理,陋室它不会在喧闹的大街旁,但你可以吸取一点刚才同学提的建议。B出示第二副图 学生8:这副画画的是陋室里的环境,有一架琴,桌上有书,依据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画上还画了围棋,字画,琴棋书画很适合这些文人的生活。C出示第三幅画
学生9:这幅画中陋室后有山,旁有水,环境很好,室中有一人在看书,可能就是刘禹锡吧!(众人笑)
师: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会用怎样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你的陋室。学生10:我想会用骄傲的口气。学生11:应该用自豪的口气。
师:那么,我们就用自豪的,得意的口气朗读这篇文章。
师: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陋吗?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陋吗?作者居于陋室,却生活雅致,富有情趣,可见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文题为陋室结尾又说陋室不陋是否矛盾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究作者的性格特征。
师:课文的开头和陋室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形成板书:
山——有仙——名
水——有龙——灵
陋室——德馨——不陋
通过讨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的关系,更进一步的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高洁,乐观,安贫乐道,而是通过对自己的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4、小结:
刘禹锡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文人,就凭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想完全了解他,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多阅读他的文章,才能领会他的思想精髓。案例反思:
以前我们教学古文,总会让学生先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再分层,分析文章蕴含的道理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把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从案例上看,我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听,读,说,图画,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意境,走进作者。
其实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文本的过程。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文。从而减弱学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