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2: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

第一章 载体类别文献

教学要点:

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教学内容:

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牍文献

4、缣帛文献

5、抄本文献

二、印刷文献形式

1、雕版印刷的方法

2、册页制度的发展

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 考核要求:

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

教学要点:

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教学时数:

共用6周12课时讲授。教学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

二、类书、丛书文献

三、佛教、道教文献

考核要求:

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教学内容:

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

二、古代版本学概况

三、古籍校勘知识

四、考据、辨伪、辑佚

考核要求:

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谢玉杰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版1版

2、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1版

3、黄永年著《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4、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1版

5、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1版

6、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版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周晓薇编

二00三年十月

第二篇: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此说至今仍有影响。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

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关系:历史科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史料,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二,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文献学只是提供史料,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为历史研究服务,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三,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

3、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5、“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

?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6、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了《诗》,孔子本人多次说过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

《书》孔子曾整理过,《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并注重礼的作用和传授,《乐》孔子也整理过

《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六经”均不同程度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传体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

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优点: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分成本纪、世家、载记、书志、表、史论几个部分。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传体的优

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同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便于

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

缺点:①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大纲要领,观者茫然”,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给读者造成不便。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春秋》、《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

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

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优点: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9、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①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以适应和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这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

②确定:东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1700年,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学术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0、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谈谈你对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但是《汉书?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地理》《五行》《刑法》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包含了《七略》《别录》,但在原有基础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汉书艺文志》还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12、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一校勘方面:①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的主要方法

②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③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

二注释方面:①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了传注学

②运用了音训的方法。

③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创新?(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情况应该看什么书?为什么?)著录:《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体例上模仿《汉书?艺文志》写序录,但汉书?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以采取了新做法: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现存的四部分类目录,以《隋书?经籍志》为最早。

应该看《隋书?经籍志》因为:《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14.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

贡献主要有: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15、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①《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故此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②《太平广记》:是小说类书,所收内容,除正史外,还有野史、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

③《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四库全书》中最大的类书之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较好的体现了类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

④《文苑英华》:是文学类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16、清代校勘学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成就巨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卢文昭校勘的有《经典释文》《新书》《春秋繁露》等 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广圻《周礼》《仪礼》《国语》等,戴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古籍包罗万象、不计其数。成绩最突出的是校先秦子书,纠正了许多谬误,使子书可读,真义显明。

②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卢文昭、黄丕烈、顾广圻为代表,二是以戴震为首领,继之有王念之、王引之等。卢派重版本,推崇对校;戴派重义理,崇尚理校。清末名家辈出,如魏源、王先谦等

③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学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校勘学的理论观点:如卢派强调“崇古”要求尊重汉儒,注重版本依据,黄丕烈认为校书首先应广蓄书,且要择善而校。戴派反对对古本、善本的迷信,要求广泛收集以外的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古籍,对古书的错误勇于改正。戴震主张校勘首先在识字,因此一个校勘学家必须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还要准备多方面材料,这种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校勘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清朝的校勘整理工作,是许多典籍恢复了原有面貌,为

后人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方便。

17、清代考史方面的三大著作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①《十七史商榷》:详于校勘。以文字校勘、典制考释为主要内容,尤以文字的校勘为重点,内容庞杂、丰富,包括校勘文字、补正讹误、论及版本异例,考证舆地、职官、典制,考订史实,评论事事人物。

②《廿二史考异》:注重典章故实。是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而言的,内容涉及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名物训诂等诸多方面,校订了诸史传写和刊刻上的讹谬,审定了注释者的错误,也勘出各史原有的疏漏。

③《廿二史札记》:特别注重治乱兴衰之故。很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它通过考异、辨识、纠谬等形式,对史书记事进行了辨析和订正。还对历代正史史料价值的高下,编写方法的优劣,所运用的书法和历史编修的经验,都有一些有益的评论。

18、评述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王国维治学严谨,规模宏大,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乾嘉诸儒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强调要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因而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同时代学者无法企及的成就。一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国维在罗振玉成就的基础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释的范围,以甲骨卜辞为原始的文献史料,来探讨殷商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都运用了二重证据法,他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文缀和的先导者。

二在汉晋木简的考释方面,他与罗振玉合作,将沙氏书中材料重新分别考释,成《流沙坠简》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研究汉晋木简的开山之作。

三在敦煌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敦煌文书在学术上的价值,依据唐写本考订唐初职官、瀚海军设立的时间及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根据唐写本,使韦庄的《秦妇吟》复传于世。

20、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

贡献:①《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并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建立了目录学的体系和规模,说明了编纂提要和分门别类的方针和原则,构成了目录学的完整体系。

②《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因此成为典范。

③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者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在编纂方法上建立了目录学的规模。

④《四库全书总目》在史料鉴别上也具有科学态度,其收书的数量是空前的,然而多而不杂。

⑤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继刘歆《七略》、唐《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的集大成巨著,《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18世纪以前古书的一大汇集和总结,并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体例,以及简明扼要、一览了然的具体的实用性,成为后人做学问的门径,在中国的目录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8历史文献学试题等内容。

------------------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

一、“文献”的概念

①早期含义: “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 “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

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 “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

“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实际上是将文献 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 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

1.分类法的演进

(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

(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 为6大类38小类。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六分 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 架。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始于西晋时期。西晋荀勖根 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东晋李充修《晋 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 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 部分类法。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 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 峰。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 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4)新分类方法:

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以A-Z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 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

(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 后,故名。唐代魏征编。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 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其总序历 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

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或为《明史·艺文志》 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 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

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

三、版本学

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

(1)装帧形制

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 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 后的形态。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 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 阅读。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 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 便。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 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 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 书背朝上,书根朝外。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 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该形制是对蝴蝶 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 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这种装帧形 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 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 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 函套配合。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 籍装帧基本定型。(2)单页书版式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 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亦称栏线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叫左右栏。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 ..。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

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作 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下部称作书根..,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脊..,左侧的称作书口..。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

2.雕版印刷的工序:

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 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 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

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 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

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

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

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 复原。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校勘意义 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 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在校勘工作中,凡不符合作者本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违 反原则的。总之,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文本、规范语言。归根结底,校勘还是版本的校勘,因而应当广搜异本,相互比较,使得校本更接近于原本。

应当注意的是以下情形需要谨慎:避讳字回改,古人不规范的引文不要依据原文改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不应改动等。

※校勘的方法

(1)叶德辉——活校法(如理校)和死校法(如对校)

(2)陈垣“校勘四法”

①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列出异文,主要的目的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注意:

对同书的各版本全面了解、搜集,选择适当的底本和参校本;只是校勘的第一步,需要与其 他方法配合方能完成校勘任务。

②本校法:比较一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校勘本书,通过发现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上下文意不同、章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订正讹误。局限性:时间越古的古籍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一定时间,因而内容、语言上多有不同。

③他校法: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找到本书的异文和相关材料作为校勘的依据,包括与本书 存在承袭关系、引用关系或记载相同内容。需要分清楚古人引用中的直接引用与化用的区别。

④理校法:运用理论知识或常识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本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历史 文化知识三方面。但容易造成臆断妄改或误改。

五、辨伪学

伪书的概念

伪书: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造假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标明的作者、编者、序跋作者并不真实

年代不实:文献中标记的年代并不真实(主要是晚于其所标识的时间)内容假造: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文献有本不属于其书的内容。

(1)伪书的种类:全部伪、部分伪、作者伪、时代伪、误题撰人、疑似

※非有意的作伪

①全书误题或妄题作者

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书中多某人行迹和言论、臆断妄题、不察妄题。

②部分误编入或附入

误将混合之书作专书、献书时增加篇幅、编辑者无识贪多、注解与正文混合、后人续作

(2)原则:注重书的真伪而非伪说、伪事,主观的有意识的造假行为才能算作“伪”(3)伪书产生的原因

主观:①尊古;②争胜;③借重∕借名;④自耻;⑤嫁祸;⑥好事(显示技能);⑦射利。

客观:①古书创作时,古人不题撰人名;②古书传播时不断散佚,〇辨伪方法:胡应麟“八法”、梁启超“十二公例”

六、辑佚学

清代:辑佚的全盛时期

辑佚的特点——还原性,即需要有原来的文献单位。(1)兴盛的原因

①清代学风转变影响:

外部:文字狱的兴盛、文化高压政策、改朝换代的冲击

内部:空谈心性、义理造成明代士风衰颓,需要从原典中寻找微言大义再阐释。

②顾炎武等大学者的倡导(顾炎武:著书不如抄书)

③辑佚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辑佚材料的出现,如《永乐大典》

④四库馆辑佚的影响

⑤辑佚相对容易

(2)阶段

①学者的辑佚: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为治学方便

②馆臣的辑佚:四库馆臣对《永乐大典》的辑佚

③辑佚家的辑佚:馆辑之后至19世纪中叶,以几位大辑佚家为代表

④补遗的辑佚:19世纪中叶至清末,对前人的辑佚进行拾遗补漏的补辑、重辑工作

(3)五大辑佚家

①王谟:《汉魏遗书钞》108种,《汉唐地理书钞》500余种

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48种书

③章宗源:主要辑唐以前的佚书

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768卷、593多种

⑤黄奭:《黄氏逸书考》∕《汉学堂丛书》215种(后增至285种)(4)认识:

①清代人对辑佚学问性的普遍性怀疑倾向从事辑佚的大多是一些不太有名、且学术上并不很为世所重的、无甚建树的学者或藏书家,大学者的零星辑佚不能代表清代辑佚的主流。清代学者很少对辑佚作系统的总结性分析研究, 因而造成辑佚理论上的相对贫乏。当时的辑佚家并不能以辑佚名家,其目的在于获得考据学上的建树,辑佚之道也无师徒授受之门径,即辑佚并不是清代辑佚家们治学的最终归宿,而是治学的一种基础性手段。

②清人辑佚的普遍原则是求用、求古、求全和求善。

求全:

对于每部辑佚书而言,其一是自己所辑的书千方百计求全,尽可能地提高对原书全貌的 恢复程度。其二是对前人所辑书进行补漏。

对于辑佚者,则尽可能地多辑书,辑书范围由原来只重经史扩展到四部。

求善:

就原佚书而言,在体例上尽量依原书来编排,每条佚文都要考证清楚,以确定其为真内 容,避免误辑。

就辑书本身而言,应体现出各自的辑佚特点。如各书前应有“序录”,道明书籍源流、辑佚的资料来源等。同时,各条佚文都应附有出处,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注释、考订。

七、藏书史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特点

①兴衰变化快,聚散较为无常。

②地域性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比如历史上的京城,近现代的北京、上海、天津等,藏书家最多的地区是江苏、浙江两地,其次山东、广东、湖南、福建、河南、江西等地也有不少藏书家。

③普遍性: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刷术的推广、纸张墨的价格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藏书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主要的还是士大夫阶层。

④藏书目录多,而且目录形式多样,包括普通书目、善本书藏书志、题跋记等。

⑤藏而不借,以致利用范围较小、书籍发挥的作用有限,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

⑥个人性,体现着藏主的个性特点。其一,藏书目的各异。洪亮吉《北江诗话》将藏书 家划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贩掠家五等,这是实际上代表了藏书的不同目 的,即学术研究、版本校勘、保存稀见典籍、爱好古书、换取钱财等。其二,藏书的种类各 异,不尽相同。

⑦多对藏书有进一步的整理,如校勘、编目、撰写提要序跋等。

八、类书

类书的作用

(1)古代:资政、作文、日用

(2)现代:

①查找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②考论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的源流;③查找诗文佳句、成语典故的出处;④利用类书进行辑佚工作;⑤利用类书中保存的大量原始词句和篇章,校订古书讹误。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比较

相同:都是汇集人类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织,以供人们寻检和浏览的工具书,具有包罗百科、分门别类的特征。

不同:

①编纂目的:类书的作用主要在于资政、写作诗文以及日常生活等,百科全书主要是为了传播思想文化,介绍科学知识,成为教育启蒙、探索真理的工具。②编纂体例:类书一般都直录古籍,把有关的原始材料辑录在一起。百科全书的词条则为人为编写,包含有编纂者自己的看法和见解。③分类原则:类书是以伦理及对人的实用意义为分类原则,以事 组织内容。

第三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I. 教学大纲:syllabus /teaching program Ceramic / pottery / porcelain

本大纲适应于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及英语四级过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制成的手工业品。由陶到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不同体系的陶瓷。

中国是陶瓷之国。而广东省佛山市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陶瓷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25%。佛山陶瓷在今日之国际市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产品行销世界五大洲。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为佛山培养地方经济外向型人才服务,让有志于未来从事与推动佛山市陶瓷工业、产品及文化外向型发展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锻炼的平台,从英语语言与翻译入手熟悉与掌握陶瓷发展史、陶瓷材料、陶瓷工艺、陶瓷产品、陶瓷文化和陶瓷市场及国际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II. 课堂安排:

1. 互动式课堂教学法,即教师讲课、学生翻译、教师现场评定和问答式相结合,使课堂成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实验性教学场所。

2. 提前一个星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布置学习与翻译内容,上课时学生将翻译稿件下载在课堂电脑上,依次由学生演示翻译内容及翻译中的体会(难点和解决方法)。然后教师对翻译内容进行评定。

III.考试方法:

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1. 期中考试形式是以二人为一组写一篇有关佛山陶瓷产业的英文调查报告,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500—550英文单词的报告正文;第二部分是中文版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及参考资料,字数不限(第十四周交卷)。2. 期末考试为课堂笔译翻译。

下载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献学讲稿

    课程说明 一、课程适用专业 本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理科专业。 二、课程性质 《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导 论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上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教学讲义稿上 导论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理解“......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铁路运输组织学》考试大纲(专升本)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0.绪论 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铁路运营科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动态;理解铁路运输生产过程......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专升本)考试大纲 一、总纲 本科目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及《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两部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绪论 了解机器、机构、机械、构件、零件、......

    《儿童画》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画》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儿童画的特点以及怎样辅导和评价儿童画;了解儿童画的基本造型元素并能灵活运用;掌握儿童画的知识、步骤和......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舞蹈》 二、学分及总学时8学分,130学时 三、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的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数理学院课程编号:05040010a 英文名称:Probability Theory 学时: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4学时学分:4.0学分 面向对象: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