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育等,并不是老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能熟悉和运用的。无疑,它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师范中文专业出身的准教师,必然也感受到了新课程对自身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纵观先前长期的语文教学,不免产生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不喜欢语文老师,阅读的视野不够宽阔,能阅读读物的品味不高,学生作文中充斥着矫情,庸俗和空虚。有的学生虽然喜好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吃了不少苦,但收效甚微。有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致使心情沮丧,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要在教学实践中回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理应在教学中追求和探寻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和写作,案头是文学名著与精品,笔下是人间真情与理想,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必要,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学得有希望,教师教得有兴趣,从而真正使教与学的行为主体感到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生活世界回归,而上述和谐教学的局面,恰也依赖于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即综合素养。
“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视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河水。语文教学走什么路,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取决于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语文素养,以及文学素养等。
一、语言素养
语言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迪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能力、陶冶美好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人们常把教学语言比作钥匙,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比作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比作种子,能在学生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有成就的语文教师,除了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外,其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和幽默风趣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自己教学艺术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现就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言修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的内涵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体现,是教师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修养中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讲课主要依靠语言来传授知识和启
迪智慧。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性
1、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职业基本功的首要要素。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建立科学的语言观念,这就是热爱祖国语言,具有较强的语言规范意识,正确地使用语言,为语言的净化而努力。教师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写入我国宪法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其语法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教师使用语言时,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语言不仅仅是起交际作用,而且具有示范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和语感训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模范。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语音的规范、语汇的规范、语法修辞的规范和语义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普通话的规则和现代汉语的习惯,合乎汉民族心理,尽量显示出一种“鲜明、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风格,为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更臻完美,达到纯化、优化、美化的境界。
2、教育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之外还影响或改变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语言除了表情达意外,更要富于启发与教育意义。教师说出的话语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识别能力。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到我们的个性”([俄]马卡连柯),也就是不但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在各学科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优美、高尚、健康的品质。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识字能力、斟酌字句的能力以及挖掘教材思想内容的能力,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各科的知识。这是‘教书育人’原则的体现。
3、逻辑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谓的逻辑性,是指符合思维规律。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思维规律,根据思维的规律,准确的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维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巴甫洛夫说过“如果你想用词,那么就要时刻去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语言只有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它才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才能正确地解释概念,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否则,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模棱两可,困惑不解。如有位教师在讲《变色龙》时说:“这篇小说开头写奥楚蔑洛夫是那样的凶焰万丈,不可一世,而他一旦听说狗是将军的,就害怕到这种程度!可见他的狰狞嘴脸。”这一语境的指向是分析指证奥楚蔑洛夫之“变”,侧重在语段的后半部分,但“狰狞”一词,却只可用于限定段前半部分的“凶”,与“变”的媚态无关。“狰狞”一词属于误用,使该语段的分析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避免出现这种教学语言中的逻辑性错误。
4、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教师的语言要富于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所以,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启发,就是不要把知识说尽说全,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古代不少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十分重视问答的方法,他曾把教学比作“接生”,教师则善于运用“产婆术”。孔子则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很善于抓住学生‘愤’和‘悱’的时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高明的教师就善用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深远的意义。
启发性语言是语文教师用生动而含蓄、充满情趣与魅力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开动思维机器,自觉用口表述,踊跃用手实践操作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特点,关键在于巧妙地设疑提问,精心地点拨与暗示,充满热情爱心的激励与评价,让学生通过对教师设问的思索,维系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老师含而不露的语言体味,去寻求潜藏的真实意蕴;让学生通过“一知半解”的暗示,展示知识的全貌与精髓,即通过有限展示无限,窥一斑而知全豹。让学生从教师鼓励的目光中、激励的语言中充分认识自我价值,获得学习的原动力。
5、幽默性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最幽默的人,是最适应的人。”它告诉我们,幽默的作用是巨大的。鲁迅先生是最善于用“幽默的形式来教育人的典范。”由此,我们得到启发,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尽可能地成为“最幽默的人”,使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感和诙谐感,以适应当前语文课程教改的需要。生动形象的幽默化语言,能使满堂生辉;而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则会使学生听而生厌、昏昏欲睡。当然,将教学语言幽默化,绝非是搞低级庸俗的趣味,如有位教师在讲《阿Q正传》时,不惜将阿Q丑化,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可是对学生有什么启发呢?
只要用得自然,就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气氛。有一个民间故事:一个老头说他一个人养了三个儿子,个个养成狮子;想不到现在三个儿子养我一个老子,却把我养成猴子。这个故事就很幽默。有的人还用‘一看银行,二看楼房,三看衣裳,四看市场,五看车辆,六看高档’等对党的富民政策的赞扬,所有这些语言,都说明“人民的词汇是丰富的”。课堂上运用这些幽默的语言,就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师语言恰当地使用幽默可以消除学生听课时的疲劳、缓解紧张情绪,它是种智慧的火花。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偏离于课堂重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使用幽默时要恰到好处,这样才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6、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不仅能从表面上感知知识,而且能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与振奋。语文教师讲课语言要有感情色彩,就须根据教材思想内容,用语言形式形象地表现出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将学生的心与教师的心沟通,共同融化于课本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学生与教材中的人
物共命运,同教材中的事件休戚相关,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果把自己置身于教材之外,采用冷冰冰的空泛说教,或“客观主义”的解释说明,就很难创造出良好的授课气氛。但是,语言的情感性绝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语文教师内心的真切感受。情真才能意切,意切才能铭心刻骨。当然语文教师也不能一头钻入教材所设置的意境中不能自拔。要有理智地控制自己,实实在在地钻进去与学生同喜同乐,自然而然地站出来,高瞻远瞩,即不能被一种感情所笼罩而失去对其他内容或感情的领悟与感受。如《祭十二郎文》一文,语文教师极易被文章的情感感染,而产生涕泪交流、语不成声的感情效应,但时刻不能忘记这一文章里还有其他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学习。
7、灵活性
语文教师语言要灵活,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章内容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千篇一律,万古一调。对于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要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适于通俗明白的语言,如同家常饭,否则会曲高而和寡。对高年级同学,语言要有适当的文采,不然就会索然无味。对于不同文体也应区别对待:散文、小说、戏剧、诗词等文学体裁要声情并茂,“色”“味”俱佳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对说明文、应用文等的处理自然也不能等同于文艺作品,应科学、严密、准确。总之,要把握语言为教学服务这个大方向,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灵活变通或剪裁,没有固定的模式。
除此以外,语文教师语言还要有节奏性,讲究抑扬顿挫,即快慢得当,轻重有别,疏密有致,张弛合宜,有音乐美、参差美、抑场美、哲理性。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素养水平,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时代精神、心理知识、逻辑知识、专业知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养。古人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这方面的道理。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语言的素养提几点看法。
1、加强道德修养
学生从启蒙时的朦胧状态到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到成年时的独立认识世界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师的思想品德透过他的言谈举止,使学生耳濡目染,成为学生效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的道德素养就尤为重要。
2、吸收积累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教学语言的源泉。知识是语言的内容,是表达知识的形式。知识和语言是密切关联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老师要努力把内容(知识)和形式(语言)和谐地统一起来,运用有生命的丰富的语言去准确、鲜明地传授知识技能。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语言在逐渐地改变,随着知识的增加,对教师专业的知识的要求将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随着科学一体化、综合化的不断增强,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教师在钻研教学业务并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仍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善于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中吸收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本领,逐步发展成为知识面广而专业知识也精深的教育艺术家。我们常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来比喻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深广的重要性。只有学识渊博、基础扎实的教师,才有可能将教学中那些抽象深奥的理念知识,通过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授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回味无穷。
3、练就多种能力
影响教学语言的能力因素包括教师对问题的透彻分析,准确判断,解疑答难,有破有立,预见创新,还表现为对教学工作各方面的得心应手,语言运用得自如娴熟等等。那么,要从哪方面训练自己的能力呢?我想应该有两大方面:一是教学语类型的训练。如根据叙述语、描述语、评述语、解说语等等的表达训练。二是教学环节技能的训练。老师从一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其中相关环节要用到相关“课堂语言”,包括: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如何使每一堂课上得成功,需要老师掌握多方面的技巧,如发音技巧、调控技巧、态势语技巧等。
4、把握个性特征
每个人的气质、个性都不同。为了与不同气质和个性的学生接近,教师应认清自己的性格气质,注意心理锻炼和修养,扬长避短,增强适应性。同时,教师职业特性要求其情绪平稳、性格温和。因为诙谐幽默、风趣生动的语言不只表现为一种语言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心理状态。在认清自己的同时,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培养和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流行于学生中的鲜活的语言,使得兴趣不同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教师与他的教学对象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二、语文素养
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本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是一个近乎全新的概念,在新课标之前,尽管有不少文章使用了这个词语,甚至2000年的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出现了这个词语,但多是一带而过,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先后出现了十余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内容已深入人心,“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它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但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者,理应先比学生具备更高的语文素养。
(二)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素养
1、热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热爱语文,热爱言语创造,热爱言语生命。祖国语文有数千年悠久发展的历史,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既应该为我们祖国语文而感到骄傲,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语文,为深刻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文而努力。一个语文教师倘若不热爱语言和言语,不喜欢写作,那他凭什么来爱语文教学这个职业?阅读、写作、观察、思考、搜集、整理,这些应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事情。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把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把语文教学看作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人生乐趣的方式,教出语文之趣,这应该也说是一种教学境界。热爱语文即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了,对学生就有关爱之心,对作品则有欣赏之愿,对工作就有热忱之情,对同事就有亲和之力。一个语文老师的生活态度因热爱语文而应当积极、乐观、向上、热情。无论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无论这一届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无论这一年是否得到荣誉,只要懂得珍惜,学会善待,尽职尽责,充满爱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生活就会因此而充实快乐。一个热爱写作、倾情写作、有着高尚言语人格的教师,也许对语文教科书和教参没多大热情,也不纠缠于名目繁多的训练、练习、考试、但他给学生读自己的一首小诗,讲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他也喜欢在课外写诗歌、散文、随笔、作品欣赏、教学论文、教育短评„„这样的老师才算是当之无愧的语文教师。
2、坚持学习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和活力,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知道,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它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也应当和学生一样,要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当然这些也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的学习应当是广涉博览,是一个“杂家”,人文、自然无所不及,而在语文知识、教材分析,写作指导等方面则必须是一个“专家”,要做到这两点,唯有不断地坚持学习。语文教师的学习内容除了语文教材及相关资料,还应包括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和相关哲学著作。河南建业实验中学校长李胜利先生就为他自己构建了一个金字塔的学习结构:
哲学
教育理论
语文教学方法
他这样告诫语文教学同仁:“读一点哲学吧,它会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审视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学的一切。读一点教育理论吧,它会诠释大师们所做过一切,它会幻化出无尽的教学设想。”李胜利校长的一番寄语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即学习的层次不同,则教学的境界不同。如果你只关注某些教学方法那你可能仍在教学的最低境界,当你学习了某种教育理论并实践它时,你便达到了一种更高的教学境界,当你在某种哲学思想指导下从事教学工作时,则意味着你的教学境界就已经很高了。因此,语文老师必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付诸于实践。
3、学会关注
宁夏石嘴山教研室特级教师李元功说,“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生活,更要关注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把学生看作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构成,语感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如果你学会了关注,你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体现一种人文性和科学性,你的教学理念就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程度。
4、重视创新
叶澜教授曾说“教师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最大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播知识,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还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功能,教师倘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势必会阻碍教育功能的最大实现。试想,如果一个老师长期使用一种模式为学生上课,多年来一直用一种设计教授某篇课文,这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兴趣,另外这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最大悲哀,更是教师对语文教改精神的无情漠视。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每天都有新感觉,对每堂课都兴趣盎然,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教师创造性思准和创造性工作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榜样,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创新。
5、勤于思考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品质是思维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是思维的质量。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思维课程,因为它主要靠人们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语文任务。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没有思考,学习他人需要理性思维,课后小结需要认真反思,教法设计需要精心构思。观点要在思考中诞生,教法要在思考中创新,素质要在思考中提高,经验要在思考中积累,乐趣要在思考中品味,希望要在思考中放飞。目标是思考的起始点,创新是思考的关键点,失败是思考的转折点,成功是思考的终结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勤于思考,如果真能如此,那语文教师的每一程路都会有赏玩不够的美丽风景。
6、善于交流
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语言和形象为工具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客体是定格下来的文本和变化中的生活。交流的过程是复杂的,有分歧也有共鸣,有和谐也有变奏,交流的格局是立体的,如师生间的交流,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交流等等;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对话,可以笔谈,可以暗示,可以宣泄,交流的时空是开放的,可以超越课堂,纵横古今。在交流的诸方面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师生交流时,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即要有真诚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作为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时不应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评判,还要探讨学生的生活,倾听他们迷惘的心声,指引他们追寻的迷津,担当他们失败的痛苦,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健全的人格,满怀希望和信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提高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以上是有关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的六点要求,但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固然要求语文老师有其特殊的教学素养,而我们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将有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
1、树立爱心,沟通感情,推行人文关怀策略,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融合。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很难有成效。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关心学生,主动亲近学生去理解他们,才能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体力﹑兴趣爱好、特长等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因势利导。事实证明,当一位关心、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课堂,学生则乐于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甚至于偏爱。当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变,但就师生关系而言,我们认为树立师生如朋友的新型关系将有利于人际的交融与和谐。我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种旧观念造成的结果往往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而“朋友”一般解释为有交情的人,如果师生如朋友,那么师生间就应相互关心,平等互爱。这种关心爱护的效果往往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另外,教师还应当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切记学生之事无小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难免因为思想程度的差异产生矛盾,教师应当运用师德规范加以调节,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从而引导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
2、激发兴趣,引起动机,激发兴趣策略,实现学习内因的最大调动。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这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者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教会而不是自觉学会的人,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习惯于复制老师讲过的内容,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兴趣更无从谈起。现在好了,新课改倡导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教育概念的革新,必然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演示试验或表演等途径善于创设问题情景等)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力争使原先清一色的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使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使单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交响乐”。语文教学的这种变化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由受教育者变成学习者,让说教的语文课堂变成自己快乐的芳草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3、培养习惯,形成定势,推行行为养成策略,发挥学习习惯的定势效能。《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文素养”,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这种平日的素养则依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语文课程要注意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如随时积累语言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要
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吕叔湘先生也说:“凡是习惯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果学生知道那些习惯是学习语文必须的,并且能够坚持下去,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4、讲究教法,提高效率,推行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势高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职业技能无疑是教学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班级和学生,同样的教学进度,如果选派不同的教师去授课,却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教师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有些则不然。这关键在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差异性。教师的专业化定向需要教师通过计划、阐述、讲解、表达、把握节奏、板书、引导、举例、提问、演示、讨论、练习、对比、评价等环节实施周密细致的教学技能,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5、认清差距、分类指导,推行因材施教策略,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最大开掘。
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对此教师应当练就火眼金睛的本事,力求让尖子生冒尖而出,让优等生更进一步,让后进生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一般如性格外向者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而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则反应缓慢,遵纪守法等。如今非指导性教学合作学习就是为适应学生不同差异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总之,教师不能对学生拿一把尺子量到底,更不能以歧视的眼光对待后进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就应该把果子挂在不同的高度,以使不同的学生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
6、重视评价,加强激励,推行肯定督导策略,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不断高涨。
我们曾在杂志上读到过很多关于应试教育弊端的例子。诸如教师凭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强行按学生分数安排座位的同时,也给“差生”贴上了标签,教师这种不顾学生人格身心遭受侵害的行为,与应试教育所滋生出的功利性是有根本联系的。新课程需要有新的评价,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从外部评价走向内部评价,即从以往的实施考试评价转为以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从而评价就会是一“对话交流、共同协商、取向一致、达到最佳共同利益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用发展性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热情的不断高涨。
三、文学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与人交往才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连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现在人们把教师说成是水龙头,是潺潺不息的清泉,就是说教师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文化底蕴的浅薄,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
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涵义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教师能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积累和本土的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它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它由教师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育和积淀而成。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不被时代淘汰、不使自己贬值的行业资本。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担负着母语教学的任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养成阅读习惯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和文章,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如果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阅读太少,缺乏对文学的悟性与感知力,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大量参阅对某一文学课文的讲读赏析文章,然后直接搬用到自己的课堂讲授中,课堂呆板,缺乏生机。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改进。语文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2.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文学基本常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知外,还要更广泛地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
3.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在教学中,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思维水平。
4.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科素质
语文教师大多重文轻理。而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选作课文的文章,文史哲经,应有尽有,数理化生,无所不包,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将选入教材。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才能读懂此类课文,并在教学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师的成长比其他学科教师周期更长。因为学科特点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三)、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才有可能企及的!
魏书生曾用“语文学科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结构那样清晰”、“教学天地比别的学科广阔”来形容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广阔的、知识结构庞杂的文学天地里展风采,就得有广阔的视野,有复合型的知识网络结构。因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融财政经融、哲学、政治、心理学、数学、甚至服饰、饮食、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学。如果说作家在建构时把各种文化精华加以提炼、浓缩、融合进作品里,那么作为文学解构者角色的老师,不懂,甚至没听说过相关内容,又如何去解构文学作品呢?相反,如果老师本身具备各方面的文化素养,能准确深刻理解建构者的意图,与建构者达到神交的境界,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举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不但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而且诸如哲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心理学素养、丰富的阅历(感情积淀)、逻辑推理素养等等都能给文学的解读带来奇妙的韵味。有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在某一种素养上,而有的就融几种甚至数十种文化在里面,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垂涎的美味大餐、诱人的大漠风光、各式建筑的多样风格、令人向往的桃花岛、玄妙的武功招式、源远流长的丐帮文化、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卦方位地理设置等等,带你走进一个个神奇的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2、讲究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任务与家务多,学习需要更讲究读书方法才有效。读书关键在于自己受用,一个教师读的书不外是两种: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的知识,如果每种学问精选经典10来本仔细研读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可以精选1—3个文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精选其经典,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问题得到一个深入的了解,在读文学作品时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写文章或进行文学创作以问题为中心。因此,中国古代有文学家认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3、读写结合,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 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此外,假期游游名胜,闲暇接触一些有文学功底的长者,欣赏电视里音乐、小品、相声、戏剧美术节目。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更文明、更博识、更幽默,能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重要。
4、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
语文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很难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要思考教材。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再创造活动,挖掘教材的意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丰富内容。二要思考学生。语文教学实质就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有哪些求知的欲望,教师必须了解,根据其特点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三要思考教法。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适合彼时彼地的情境,而此时此地的情况不同,学生基础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适合自己。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得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育,如果充满着爱,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其实,语文教师素养可以涉及的方面还有很多,诸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在这就不一一论述了。只是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所确立的新理念及开放性育人目标自然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更新自己的人格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坚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用。
第二篇: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1
本次活动,河北省教科书研究员李学红主任为我们做了《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素养》的讲座。
李主任此次针对“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素养”进行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培训中,李主任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教学经验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统编教材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培训中,李主任强调了统编教材的优势和特点。统编教材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内容全面、扎实,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材料设计方面,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统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培训中,李主任还分享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他提到要善于利用统编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和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选择教材内容。此外,李主任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李主任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强调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用好统编教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于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好地利用统编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期待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扬帆新征程。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2
这次有幸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四天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主题的32学时培训。聆听了xx、xx、xx和xx老师的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语教学的讲座及xx、xx、xx、xx、xx五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之一。它们大都具有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小学、初中都会渗透到,而且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可想而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中,要欣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这也是我在这次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首先要让孩子们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神,读出古诗的味。用xx老师的话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就是眼与口谋,口与耳谋,耳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的美有50%是吟诵出来的,是朗读出来的。
其次,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古诗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领悟意趣美。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次的五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让我对古诗词吟诵有了全新的认识。“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我的古诗词教学之路会越走越敞亮。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3
为期五天的90学时理论培训已经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通过聆听智者的教诲,同时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给我带来很多心灵的震撼和教育理念的收获,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是我通过这次培训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专家引领,提升解读,丰富知识体系
本次培训中,们有幸听取了多位专家、名师的讲座,让我觉得收获颇丰。
方xx老师的《情怀思想智慧——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规划》的讲座,指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怀、有思想、同时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语文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方老师还带着我们一起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删繁就简,聚焦重点,同时通过对目标的把握去进行开放性习作教学的无痕指导;张燕老师的《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的讲座,让我们更深入地明白课标理念下如何更加合理地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如何从“教学目标”巧妙变身为“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晨瑛老师的《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适体而读》带着我们一起探索机遇与用的阅读教学路径;胡国军老师的《以文化人—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语文课堂要走在提高文化素养的路上。周青老师以课堂互动的形式漫谈作文教学,从文本入手,用方法引领,深入浅出。陈士凡老师的《互联网+下做个有学习力的教师》的讲座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切入,提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今,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智慧学习。
这些讲座把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更把名师名家对语文课程的解读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指引。
二、内化理论,反思成长
通过消化和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剖析自身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文本解读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也就是找到文本独有的语文的特征,根据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设计教学过程,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及其精妙之处。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深入钻研,从而将解读转化为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
(二)习作教学习作来源于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对习作感兴趣,有习作的愿望,这是把作文写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策略。写作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口鼻进行观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观察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其次多进行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当然,要写好作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和习作素材。
(三)现代媒体运用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作为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借助多媒体工具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使之变得更为高效。比如微课程的制作,将自身教学的某个重点内容以微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简洁明了;移动设备的同时运用,在课堂上随时随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查找文献,进行问卷编制,浏览教学资源,撰写论文······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尝试各种新兴媒体,做一个互联网+下有学习力的老师。
最后,通过这次90学时的集中培训,我收获了许多,反思了许多,相信这样的培训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一定有许多的裨益。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教师培训活动。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4
八月中旬,天气炎热,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平陆县进修校组织全县所有教师参加了一场由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展开的为期一天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
通过聆听两位专家的报告,我们对于语文课今后如何有效高效地开展,我收获颇多。
一、优化教学流程
通过学习,高效语文课的大致教学流程,由如下几个大的环节组成:
(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
(2)学生完成学科学案。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长领导小组完成学案,带领本小组探究问题并上讲台展示。
(5)课堂检测训练。
(6)填写问题反馈单。
我在语文导案上看到了如下内容:“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主要是强调“以学代教”。
二、简化学案结构
语文学案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内容:
(1)学习目标。
(2)知识导学部分。
(3)问题与探究。
(4)课堂检测。
(5)问题反馈单的填写。
三、探究展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通过ppt展示,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教研员们在课前,由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在分组讨论后,由组长代表本小组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本小组探究结果,然后依次由前到后,每个小组展示问题的探究结果,再由学生质疑或者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当一个小组组长走上讲台后,展示出本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根据学科学案中的问题来展示,一个学习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所展示内容全班任何一人有异议,可以举手质疑,讲台上的展示小组给予解答。当讲台上的学生代表不能解答时,最后可向教师寻求帮助。遗憾的是,语文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最后让学生向自己的标准答案靠拢。这个展示学习的环节,可能就是高效课堂出彩的地方。但一节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今天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完全自由质疑和讨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效率才行。我看到下面还有部分同学举手后想回答而没有机会。
当我观察学生相互小组讨论时,由于小组人数比较多,每个学习小组均超过10人,效率并不高。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时,大多都坐在下面当陪听。还有,展示的问题大多带有探究的性质,因材施教”体现不够充分,“高效课堂”理念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真是一个矛盾,为了提高时效,让学生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触及到。教学中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和“动起来”,可起来回答的人却很少,让大部分都当了陪听。
四、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明确:(1)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2)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的。(3)让学生怎样获得的。(4)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一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大脑是否得到有效思考,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性发展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我们不能只教教材,关键是要教学生,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比学习重要得多。说了半天,我还是不知道“高效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但我知道,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性发展必不可少,我们应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多样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人”为本。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到底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有时要效率,却牺牲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我想,这种高效的课堂更注重的是“以学代教”,突出了与传统的“以教代学”的区别。
事物的发展总有自身的规律可循,而不可能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也如此。不管什么模式和理念,须得以真实的常态课堂为基础,以校本为基础,以尊重学生、尊重教材、尊重教师本人为基础。否则,可能会是被愚弄,或者只可成为千人一面的普通和做派。课堂的高效,并不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多少,也不是教师说话的高速度,这种高效更加注重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高效,和学生多样性发展的课堂才最终属于最高效的课堂。
语文教学能力培训心得5
这次小学语文教师全员培训的网络学习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视频中几位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第三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
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诗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
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依据】 答题要点:
(1)从教材分析:略(2)从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示例一:(1)导入新课。(2)作者与作品简介。(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学生集体朗读。提示读音。
④疏通字句。要求: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8)布置作业:(略)示例二:
(1)导入:激趣。(2)课堂教学设计:
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初读→精读
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
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
(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课堂导入的作用】(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20分)
答题要点:(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2)夸优点
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0、错别字、病句修改。(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15分)
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3)从表达上,语言表达畅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简介质朴,感情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娓娓叙事……/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有错别字、病句……
第四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8.掌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9.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理念和模块设置,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书评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0.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高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5.能够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策略。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三、试卷结构
模块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比例
题型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30%
单项选择题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43%
教学设计题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27%
案例分析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0%
非选择题:约7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学习《声声慢》,有学生提出课文的插图有错误,窗前的菊花太繁盛,没有满地黄花堆积的凄清之感。下列教师的课堂评语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插图问题我们还是课下再讨论,好吗?
B.有点道理,大家看看插图还有没有其它错误?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C.很有批判意识,敢于质疑教材,大家为他鼓掌。
D.观察很仔细,来描述一下你体会到的凄凉之感吧。
(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生1: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是自杀!
(学生一片哗然)
师:杀出程咬金来了,说说你的观点。
生1: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致死。
生1: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了她,不让她做祝福的事,不做就是了。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1:她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兴许在李镇、王镇能找到活干呢。
生4: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有李四老爷,王镇有王四老爷。
师:你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小说的社会环境。请大家阅读第一二段,想一想鲁镇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A.教师能抓住讨论的焦点,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B.学生讨论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影响了教学进度。
C.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
2.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1)~(3)题。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文介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将进酒》《阁夜》《李凭箜篌引》《苏幕遮》(燎沉香)。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规定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方法。阅读材料,总结该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并简要分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①专题讲演。由小组讨论推荐中心发言人,或学生自荐谈感受。
②主题辩论。围绕本组感兴趣的篇章选题。辩论不求正规,只求思想的碰撞。
③精彩文段推荐。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两个环节构成。
④我喜欢的20句话。要求学生记住阅读篇目中印象最深刻的20句话并能够默写。
⑤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然后统计出数据并张贴出来与同学交流。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2)(3)两题。
我爱我家
(一)①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我家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爸爸和妈妈有一张大大的双人床,而我有一间粉红色的小房间。对了,还有一只成天睡觉的哈巴狗。
②家,最让人依恋的是爸爸的肩膀、母亲的怀抱,爸爸的肩膀坚稳如山,母亲的怀抱温暖似春。早上起床有妈妈做的早餐可吃,晚上和爸爸一起游戏。周末我们一家人还常去爬山野餐呢!爸爸和妈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泰山、长城、金字塔、泰姬陵;巨石阵之谜,尼斯湖怪兽;蜂鸟只有两三只蜜蜂那么大,海马是由爸爸生出来的
③哦,还有乖巧的小狗不断地摇着小尾巴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④小时候,家是我生活的全部。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但我爱我家,我恋我家;家,让我放心地躺在她的怀里,让我串起一个个班斓的梦。
(二)⑤大一点了,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到了一个有许多小朋友的地方,把我的手交到了老师的一双很温柔的手上。于是,我来到了学校——我的新家。
⑥学校里,有我的老师。老师,是舵手,带着我们在学海航行;是向导,领着我们在书山长途跋涉。老师,是无私的太阳,把光明和温暖不断地倾注到我的身上和心上老师,是你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为我指出人生的真谛。
⑦学校里,还有我的许多朋友。我的朋友是清风,总会带来清凉,扫除我心中的闷热;是久旱的雨露,滋润我心田上的花朵;是雨天里的一把小伞,是骄阳下的一片绿荫,是长征路上的甘泉在学校里,我们放声地读书、交谈、拼搏,骄傲地大笑
⑧我爱这个集体,这个家。
(三)⑨与我的伙伴一样,我,黄皮肤,黑眼睛,流淌着我们祖先的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伤痛与我同在,让秦皇汉武的英魂与我同在;让杜甫、苏轼的华章、白发与我同在;让北国江南与我同在,让长江黄河与我同在;让少年中国与我同在,让中国少年与我同在;让飞天神舟与我同在
⑩我们是花儿一样的少年,我们是挺拔的小树,我们是矫健的雏鹰,总有一天,我们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会在蓝天白云下翱翔我心动于家,我爱祖国这个家。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四)几年前有人曾问过我,下辈子,你最想要个什么家?我当时说:那要看缘分。
现在看来,我是十分有缘的。有人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偶然一遇。我想,下辈子我肯定再做爸爸和妈妈的女儿,肯定再做今生老师的学生,肯定再和今生的朋友同窗,而更重要的是,我肯定还是一个中国人!
我要大声地说,我——爱——我家。
问题:
(2)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⑦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错别字甲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错别字乙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该作文存在的问题(写出一点即可),并提出修改建议。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sd.offcn.com/html/jiaoshi/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2011-09-26 15:43:24| 分类: 语文素养|字号 订阅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一、填空题。(6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单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每个小题2分,共10分)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C)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三、多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共10分)
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分析题(50分)
(一)课标与大纲对比分析。(10分)答:首先,新课程标准在认字方面识字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并将“会认”“会写”分开要求,明确了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多认少写,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为尽早让学生开始阅读打下了一个基础。并且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认字兴趣,这在“大纲”中是没有的。
其次,在写字方面,大纲中有掌握“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能按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的明确要求,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学习作了具体的布置,而“新课标”中作的要求是总体性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再者,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这在“大纲”中是没有的。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二)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10分)、答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2、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10分)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一张张的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答: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如: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
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10分)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10分)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五 论述题(24分)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答:新课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交融、渗透的,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Ⅰ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8、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9、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判断。(20分,每小题4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2、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写。(×)
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三、选择。(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四、简答。(20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Ⅱ
一、填空。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于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5、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8、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四条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判断。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3、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
4、“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5、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
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7、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8、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9、加德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五种智能。(×)
10、每节课中应同时应用加德纳的全部智能来教,并同时训练全部智能。(×)
三、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6、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7、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8、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9、(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0、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四、简述题。
1、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思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