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__长江三角洲教案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长江三角洲的景观,请大家说得出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出示自学提纲(一)江海交汇之地
1.范围:主要包括、南部和 省北部地区。2.位置:位于 的下游地区,濒临 和。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 为主。地势,河网,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 ”。4.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 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 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5.气候:属于 气候,气候特征是。
四、疑难探究
探究:河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五、教师小结
依据板书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 2.检查完成情况
第二篇:《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4、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有些什么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学生从自然地理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地理优势: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区,是长江的入海口,河海相连,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社会经济: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作支撑;交通设施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产品能通过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国和国内的大部分地区。)
5、活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⑵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①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利——为成都平原提高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闽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② 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⑶讨论: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上游:主要体现在农业、发电和运输上;下游:主要体现在农业、运输居民生活和旅游,对外交流、城市规划和发展上。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并将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进行了比较,了解了河流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下节我们将继续讲解长江三角洲。
承转: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优势明显,气候宜居,农业发达,这里也是城市密集地带,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苏州、扬州、无锡等,更有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学生读图7.1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了解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_、扬州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很多城市都是沿江、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大城市多,人口密集)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30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学生说说对上海有哪些了解?(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崛起的浦东”并读图7.21“浦东新区”,了解浦东新区的崛起过程和感受上海的发展。)
小结: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浦东地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扩大,给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成为可能。
读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益”图与资料,回答问题:
同城效益:此图反映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这里的人们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⑵阅读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7.1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思考
①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在外城工作家庭收入会高一些,居住地没有工作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成本也就低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城市归属感降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减少,本城人际关系生疏;由于家庭成员接触的环境不同,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观念上的分歧„„
②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高度发展的交通)
③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苏杭地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旅游地。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学生观察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了解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州园林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杭州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特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和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2、学生欣赏图片并看图片旁的文字说明,了解相关的旅游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3、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PPT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感受本区更多的旅游文化。
4、同学间交流和讨论:家乡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影响。(利与弊)
第三篇:中考地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2课时)复习教学设计1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那么东北的 3 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东北地形图、东北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东北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自左向右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这三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农作物中不能在佳木斯市生产的是()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甜菜
3.据图,列举佳木斯市及其附近两种以上的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从两个方面说明佳木斯市的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的地级市,它与_________(国家)相邻。据此,你对佳木斯市调整工业结构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四篇: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三章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视频导入,观看三江源野生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三江源野生动物视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 ,最终流入大海。【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探黄河源头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四川飞人”今日要飞越黄河源头 困难重重留悬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科考的艰巨性。模拟科考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二,保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课堂小结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第五篇: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八章疆域和人口民族教案
民族
1.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教学难点:各民族的名称及分布 3.教学用具
课件 4.教学过程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4.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读课本图1-3-1“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