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

时间:2019-05-15 02: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

第一篇: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

主备人:李亚红 大孔乡初级中学 二 0 0 九 年 九 月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会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重 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难 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在生活生产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我们认识哪些工具?我们使用过工具吗?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会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2—3的内容,思考:

1、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填表一。

2、试用工具,学生分组试着将学具木板上的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取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想选择的理由﹙注意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3、观察P3的三幅图,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完成3项工作,想想选择理由。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效果

﹙1﹚根据“表一”,指名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哪些?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

﹙2﹚P2试用工具时,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说一说选择的理由。﹙3﹚请三名同学说一说P3的三幅图中,选择那件工具完成3项工作最恰当,说明选择的理由。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

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估计选择理由说不明白。分析错因:

钉锤拔出铁钉,小刀取出图钉,运用杠杆原理比较省力方便。螺丝刀取出螺丝钉运用了轮轴原理省力方便。﹙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没有错误。

五、课堂作业﹙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选择工具打开油漆桶。

2、选择工具打开一瓶饮料。

3、选择工具将汽车轮胎上的螺母取下来。

六、课堂小结

1、请学生理解P3简单机械的定义。

2、对于简单机械,我们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学习目标】

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能找到杠杆这三个点。

2、会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重 点】认识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难 点】利用杠杆尺进行研究时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杠杆能在生活中产生巨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学习目标

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能找到杠杆这三个点。

2、会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4—6内容:

1、思考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2、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省力问题。

3、讨论思考研究杠杆省力问题需收集哪些数据?怎样收集数据?填P6杠杆尺的记录表。﹙对杠杆尺的构造、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看书,操作研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说一说: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三个点?

﹙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上标出压水井、跷跷板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3﹚分辨杠杆: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4﹚以小组为主汇报:收集了哪些数据?怎样收集数据? 依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错把面杖当作杠杆。分析错因: 对杠杆的意义没有理解﹙一根棍子工作时,如果能找到杠杆的三个点,我们把它看作杠杆,否则不是杠杆﹚。

﹙4﹚一起评第四个问题。

估计各小组在“怎样收集数据?”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分析原因:

有的小组实践操作较为随意,阻力点与用力点上的钩码个数,阻力点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变化大。

有的小组实践操作先确定阻力点或用力点一个点不动,相对应点钩码个数也不变,变化另一点到支点的距离以及钩码个数。﹙解决:学生讨论,选择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

五、课堂作业

1、说一说剪刀、镊子、筷子这几种杠杆类工具的阻力点、用力点、支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2、阻力点离支点﹙ ﹚,用力点离支点﹙ ﹚时,杠杆省力;阻力点离支点﹙ ﹚,离支点﹙ ﹚时,杠杆费力;阻力点与用力点离支点﹙ ﹚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七、课后拓展

阅读P21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身体上的杠杆”。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会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重 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难 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教师)。【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板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学习目标

1、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会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三、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7—8的内容。

1、思考P7中铁片开瓶器夹子这三种杠杆类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一说什么样的杠杆工具省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费力?

﹙从杠杆三个点的位置及是否省力两方面比较﹚

2、观察P8杠杆类工具,按是否省力的标准进行分类,填写P8杠杆类别记录表。

3、思考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看书,操作研究,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回答:

﹙1﹚杠杆类工具分为几种?

﹙2﹚什么样的杠杆工具省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费力?什么样的杠杆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为什么设计省力杠杆与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五、讨论更正

1、学生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更正。

2、教师小结。

六、课堂实践操作﹙小杆秤的研究﹚

1、让学生认真看P9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小杆秤。

2、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3、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研究它是怎样称量出物体重量的?

4、学生自由说一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七、课后延伸

1、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

2、阅读P22资料库“杠杆称的家族发展史”。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学习目标】

1、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重 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难 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教师﹚;每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导入: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它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根据实物指出轴、轮所在位置﹚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P10—11的内容,每个小组做两次轮轴作用实验。﹙指导学生安装好轮轴装置﹚

1、根据P10内容要求做轮轴实验,填写“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2、根据P11内容要求将原装置的轮换成更大的轮做轮轴实验,填写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记录表”,把两种轮轴提起相同重物所用的力进行比较,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各小组汇报第一次轮轴作用试验数据及发现的规律。

﹙2﹚P10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每一小组中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两人按不同方向转。猜猜胜者是谁?说明原因。﹙3﹚各小组汇报第二次“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试验数据及发现的规律。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

估计没有错误。﹙挂在轮上的钩码比轴上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个别小组轮换大了,实验成功,数据准确,但没有发现新的规律。分析错因:两次实验在轴上挂的钩码个数不同,致使轮上的钩码个数比较不明显;两次实验在轴上挂的钩码个数应相同,再比较轮上的钩码个数,结果会很明显。

六、课堂作业﹙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P11图上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门把手、水龙头、轱辘、方向盘、扳手)

七、课堂小结

轮轴有什么作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有什么影响?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会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三、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12—13的内容,1、利用定滑轮装置试一试,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小组合作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填P13“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3、体会动滑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4、小组合作实验:测力计测量将重物直接提升,再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将实验数据填入“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思考发现什么?﹙力的单位:牛顿,用字母N表示。﹚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定滑轮是否省力?它有什么作用?说明理由。﹙2﹚什么叫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汇报实验数据。﹙3﹚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学生对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作用不同点概括不完整。

教师点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六、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七、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探究,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六课 滑轮组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2、会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重 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难 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每小组铁架台1个、线1条、定滑轮与动滑轮各3个、钩码1盒、测力计1个。【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请看P14“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想一想,起重机上那么多的滑轮有什么作用?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2、会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3、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14—15的内容。

1、理解什么是滑轮组,并依照结构图P14,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能发现什么?填“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表﹙一﹚”。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及2个定滑轮的滑轮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比较,能发现什么?填“滑轮组作用的实验记录表﹙二﹚”。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什么是滑轮组?滑轮组提升物体与直接提升物体的用力方向、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2﹚有多个动滑轮与定滑轮的滑轮组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想法。

2、教师小结: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中的动滑轮与定滑轮数量越多越省力。

五、课堂游戏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及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滑轮组的作用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组?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斜面的意义,认识斜面省力作用。

2、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3、学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重 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难 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每小组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在山区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S”形? 学习目标

1、理解斜面的意义,认识斜面省力作用。

2、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3、学会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16—17内容:

1、阅读P16内容,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填“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阅读P16内容,分组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3、分析实验数据,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并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并说明不同坡度的斜面有什么规律。﹙3﹚在山区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S”形?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

估计个别小组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与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没有差别。分析错因:

一种情况是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没有处于匀速运动时便进行读数;另一种情况是斜面坡度太大。﹙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估计个别小组几次试验的数据差别不大,不能找出规律。分析错因:

一种情况是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没有处于匀速运动时便进行读数;另一种情况是实验设计不周密,利用斜面提升的重物不同。﹙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五、课堂作业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

2、斜坡就是一种﹙ ﹚,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同一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 ﹚;坡度越大,所需的拉力﹙

3、讨论螺丝钉也是斜面吗?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学习目标】

1、研究自行车上链条和齿轮,发现齿轮转动快慢与齿轮大小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3、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体会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重 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难 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研究自行车上链条和齿轮,发现齿轮转动快慢与齿轮大小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3、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体会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自学指导

1、请认真看P18内容,小组合作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作用。﹙小组分工,分别转动大小两个齿轮,观察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2、变速自行车上大齿轮有几个?小齿轮有几个?讨论变速是怎样产生的。

3、认真看P19—20内容,小组合作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填“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记录表”。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操作,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链条作用;大齿轮转动一圈会带动小齿轮转动几圈?小齿轮转动几圈才会带动大齿轮转动一圈?

﹙2﹚变速自行车上的变速是怎样产生的?

﹙3﹚在自行车上发现的简单机械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估计学生对于变速是怎样产生弄不明白。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最大的大齿轮带动的最小小齿轮转速变快;最小的大齿轮带动最大的小齿轮转速会变慢。

﹙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没有错误。

六、课堂作业

1、自行车采用﹙ ﹚来传递力量。

2、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由简单机械组合的复杂的机器有哪些?它们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七、本单元小结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2、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对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学习目标】

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重 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难 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通过小组实验,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大胆估测,合理控制变量,通过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

三、自学指导

1、请认真看P26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进行“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填“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铁垫圈的个数,纸梁长度、厚度控制不变﹚

2、请认真看P27—28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进行“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填“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梁长度、宽度控制不变﹚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汇报几次试验数据

﹙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汇报试验数据。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教师点拨: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和厚度有关,横梁越宽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横梁越厚所承受的压力更大。

六、课堂作业

小组讨论: P28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七、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控制条件: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跨度不变,铁垫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

第二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重 点】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难 点】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理解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原理。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

三、自学指导

1、请认真看P29内容,将相同的几张纸折成不同形状,分别测试它们的承重,会有什么发现?

2、认真看P30内容,说说为什么有的钢材做成“T” “U” “L”等形状?

3、认真看P30内容,折一折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摸摸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分析瓦楞纸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进行实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折成不同形状的纸横梁与一张平展的纸横梁承重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有的钢材做成“T” “U” “L”等形状有什么优点? ﹙3﹚瓦楞纸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教师小结: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T” “U” “L”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抗弯曲能力。

六、课堂游戏

比一比,大家把相同的纸张折成不同形状,看谁折的纸横梁承重最大。

七、课堂延伸

1、联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利用改变材料形状增强了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

2、阅读P45资料库,体会“改变材料形状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学会自主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学习。【重 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难 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拱形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学会自主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学习。

三、自学指导

1、请认真看P31—32内容,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2、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它不变形?

四、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小组汇报: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强,它形状有什么变化?

﹙2﹚指名回答: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它不变形?

五、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评讲:估计没有错误

3、教师点拨: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六、课堂实践

利用拱形的特点,自己用西瓜皮搭建一个西瓜拱,想一想西瓜拱在压力下为什么不垮?

七、课堂延伸

1、通过资料向学生介绍长寿的石拱桥,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2、拱形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使建筑更为坚固。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拱形建筑,与同学讨论它们的特点。

第四课 找拱形

【学习目标】

1、认识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会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重 点】圆顶形和球形承受压力的的特点。【难 点】球形承受压力的的特点。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观察课本中拱形建筑图片和教师提供的圆弧形建筑图片。学习目标

1、认识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仔细观察,会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二、自学指导

1、请认真看P33—34内容,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壳,做乒乓球壳压力承载实验,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试着解释圆顶形承载压力的特点。

2、用手使劲捏、呀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容易压瘪吗?试着解释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

3、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乒乓球壳特点,承受压力情况;乒乓球承受压力情况。﹙2﹚解释圆顶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解释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3﹚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评讲: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进行表扬。﹙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

估计学生对于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相似理解不明白。

教师演示:用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说明圆顶形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例如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五、课堂阅读

阅读P35“生物体中的拱形”,说说生物外壳的形状对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

六、课堂小结

1、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2、找找生活中利用了拱形原理的物体,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巨大的影响。

第五课 做框架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

3、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重 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难 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如何产生。【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显示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板书课题—做框架。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

3、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36—37内容。

1、利用筷子捆一个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请把长方形框架加固,说明理由。

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用极少的斜杆﹚。数出框架中三角形的个数,测一测它承载书的本数。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三角形框架有什么优点?怎样将长方形框架加固? ﹙2﹚正方体框架用什么加固的?说明理由。﹙3﹚正方体框架承载书的本数。说明什么? ﹙4﹚生活中使用的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教师小结:除了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外,搭框架同样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固性。

五、课堂作业

小组合作搭一个房屋框架,比谁的房屋框架最稳固。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做了什么?收获是什么?

第六课 建高塔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塔的研究,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重 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难 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塔的重要作用,猜想高塔为什么不容易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塔的研究,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会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38—39内容。

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试一试,结果说明什么?

2、利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结果说明什么?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汇报:

﹙1﹚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为什么?

﹙2﹚根据实验说一说,怎样才能搭建出又高又稳定的“塔”?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讲评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表扬学生。

五、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P39“铁塔不容易倒的在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六、课堂延伸

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铁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学习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哪些。提高自己观察、比较能力。

2、知道拱桥、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认识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重 点】知道拱桥、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难 点】拱桥、钢索桥产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竹片、粗线、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学习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哪些。提高自己观察、比较能力。

2、知道拱桥、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认识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P40—41内容。

1、生活中桥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观察图片中的拱桥,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体会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观察图片中的钢索桥,模拟建造一座 “钢索桥”,体会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回答:生活中桥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小组汇报: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小组汇报: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更正,或说一说不同意见。

2、讲评

﹙1﹚一起评第一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

﹙2﹚一起评第二个问题。估计没有错误,表扬学生。﹙3﹚一起评第三个问题。

估计学生对于钢索桥的结构原理不能完整概括。问题处理:师生共同讨论钢索桥的结构原理。

五、课堂讨论

讨论P42钢索桥,它使用了哪几种结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六、课后作业 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画出它的结构,写一段介绍它的短文。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学习目标】

1、认识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众多因素。

2、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制作,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发展自己实践操作能力。【重 点】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难 点】制订建造桥的设计方案。【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用制造一座“桥”

学习目标

1、认识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众多因素。

2、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制作,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发展自己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践操作指导

请认真看P43—44内容。

1、认真阅读造桥桥”要求,按要求建造“桥”。

2、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众多因素。

3、写出“桥”的设计方案。

三、学生操作实践

1、学生按照指导看书并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实践操作成果—介绍自己的桥 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能力。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怎样改进。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四、讨论评价,合作探究

1、民主推选六名评委,分别从用料、结构形状、承重、实用、是否符合要求几方面评价各小组造的纸桥。

2、根据各小组纸桥的优点,评出最佳作品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五、单元小结

师生共同讨论:

回忆一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六、课后作业

选择一座喜欢的建筑,研究它的形状与结构,观察它的那些部分体现了我们所学的结构知识。写一段介绍它的短文。

第三单元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通电后的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的,通电时有吸铁本领,也有南北两极等知识。

2、学生经历观察通电导线接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电磁铁;并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通电导线接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经历制作电磁铁以及探究电磁铁指南北的性质等实验过程。

2、难点:制作电磁铁。【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 教师自制的电磁铁,多媒体课件。

2、分组材料:漆包线、小磁针、电池、大铁钉、大头针、砂皮纸及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能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通电后的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的,通电时有吸铁本领,也有南北两极等知识。

2、学生经历观察通电导线*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电磁铁;并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指南针里面的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手不接触小磁针,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赚起来?

(2)出示实验提示卡,让学生看后说说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如果把导线两端接通、断开电池的正负极,紧*的小磁针会出现什么现象?(3)出示电磁铁,学生打开书看看如何制作电磁铁:制作电磁铁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电磁铁?

(4)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有磁性,磁铁还有南北两极,那么电磁铁有没有南极和北极呢?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老师巡查。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互相改正。

2、评讲:(1)如果把导线两端接通、断开电池的正负极,紧的小磁针会出现什么现象?(只能接通很短时间,马上断开。因为用一根短的铜导线,直接接通电源的两极,这种接法叫短路,短路是十分危险的。轻的电轻的电池损坏,严重时,可产生炸裂,危及人身安全,若家用220V交流电短路,导线将被电热烧得发红,容易引发火灾。)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磁铁。(注意:导线接通电池的时间不要超过三秒,导线要沿着同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导线的两端要用砂皮擦亮。)

五、课外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于了电磁铁?各起了什么作用?

六、板书设计:

一、电和磁

通电导线 能使小磁针偏转 有磁性 电磁铁

有两极

会改变

第二课 电磁铁

【学习目标】

1、请学生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请学生了解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教学重、难点】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电磁铁”,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请学生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请学生了解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二、指导自学:

自学知道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2018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王西

一、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由于原因限制,有一部分学生探究活动很难开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多数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要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五、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上

1在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答:(1)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如:用手捏住鼻子憋气,短时间内不呼吸,会感到很难受,说明人的呼吸需要氧气;剧烈活动后大口喘气,说明活动越剧烈,需要的氧气越多。(2)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如:气焊、炼钢、消防员背着氧气瓶救火、火箭升空、潜水员携带氧气潜水、宇航员携带氧气。

3.氧气能供给人、动物呼吸,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抢救病人时、潜水时、消防员救火时、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都必须用到氧气。

4.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用途?答:二氧化碳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可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所以可用来灭火。

5.如何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答:调查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调查公路上车辆排放烟尘的情况;绿化带植物叶子上吸附的灰尘。

6.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答:扫地前先洒水,以免产生灰尘;房间经常开窗通气;植树绿化,净化空气;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7.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了空气质量?答:工业生产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人们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释放的有害物质;现在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排放的废气。8.“空气占有空间”实验: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干净的杯子或广口瓶、气球、吸管。

实验步骤(方法):(1)把气球的一半放进广口瓶内,然后开始吹气球,气球开始变大,但不能完全充满整个广口瓶的内部。(2)往瓶子里放进一根吸管,再吹气球时,气球就能充满整个瓶子。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实验目的:想办法让水往上爬。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上沿,从另一端滴下。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10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

1、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新 课 标第 一 网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 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教学反思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课前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新-课-标-第-一-网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反思 :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 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6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学反思: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 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反思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 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反思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等。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反思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教学目标: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 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 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

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课前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14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 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课前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X|k |B| 1.c|O |m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 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15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

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课前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16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X|k |B| 1.c|O |m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 17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课前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 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教 学 18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课前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19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课前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课时安排:1课时 个 性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 20 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X|k |B| 1.c|O |m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 , , , ,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教学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21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课前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22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页——铁锈的形成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 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23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24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新-课-标-第-一-网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 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 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 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 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 27 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 28 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 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课前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X k B 1.c o m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 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教 学 反 思 30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课前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 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31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32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 学 33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X|k |B| 1.c|O |m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34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35 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 学 反 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 执笔: 备课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执教:

6、在星空中(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 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 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

喇叭小学2007——2008第一学期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现针对本期教学作如下总结。

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

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总之,我作为学校的科学专职教师,我将认真总结经验,为明年的教学工作的作好准备。

余章凤

2008年7月13日

下载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及全册目的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本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共包括了七个单元32课时的内容。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

    六年科学上四单元完整教案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幼儿园科学上《丰收的果实》教案

    丰收的果实 中(一)班 预设目标 观察秋天人们的服饰变化,感知秋季气候特征。 知道秋季是果实丰收的季节。 了解一些秋天的保健常识,知道要照顾自己。 准备活动 丰收的果实照片。......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组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们九年级数学组群策群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为每一位学生......

    2017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电磁铁》教案设计(教科版)

    XX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电磁铁》教案设计(教科版) 第2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书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NO.1 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

    六年级科学上册_做框架教案_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做框架》教学设计 李店中心小学 刘文珍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