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次作业
第八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6.品德心理结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
7.他律道德: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这些准则都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这是一种“道德实在论”。
8.自律道德: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10.习俗水平: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
11.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D),才能够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价值 D.道德观念 2.(B)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3.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错误的严重程度属于(A)的道德判断。
A.客观责任 B.主观责任 C.他律 D.自律
4.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解,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入了(B)阶段。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关怀道德
三、填空题
1.品德的主要特点有稳定性、个别性、自觉性。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包括一般认知能力、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个人原有的信念社会道德环境强化与惩罚等。
4.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四个阶段。
5.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分为_寻求认可取向_和遵守法规取向两个个阶段。
四、判断正误
1.道德是品德的表现形式(×)
2.品德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组合。(×)3.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4.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5.青少年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
五、简答题
1.什么品德?心理结构有哪些方面?
答: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但可以深化对品德本质的认识,更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提供依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2.品德形成的实质、过程与一般条件是什么?
答:实质: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过程: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这些阶段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条件。
一般条件:品德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制约条件,对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成分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里我们先讨论影响个人品德发展的一般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内部主观条件有认知能力、交往的需要与合作经验、已有信念等,外部的环境条件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反馈与强化等。
(1)一般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逻辑推理能力是其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从单方面服从权威的他律道德转向双方互相尊重的自律道德,与其思维去中心化能力的发展有关。个人道德成熟要依据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是依据具体的道德律令进行道德判断的水平,显然要以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
(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交往需要、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个人交往要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团体的接纳,就必须学习和遵循道德规范。在与成人、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儿童增加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减少了自我中心倾向,提高了角色采择
能力;同时也有机会获得对自己行动的反馈,增强自己对道德准则的意义的理解。与和成人的交往相比,同伴互动更有可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3)个人原有的信念
就像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一样,品德学习也需要已有的信念为基础。已有信念决定一个人在道德情境中选择什么信息,如何解释道德事件。已有信念与个人过去生活经历、替代经验、社会评价的一致性等有关。
(4)社会道德环境
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事件及舆论对个体的评价,都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后果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首先是父母、教师、同伴,此外,社会精英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文艺作品的主人翁、社会传媒所宣传的人物等,他们的言行都会对青少年潜移默化地产生示范作用。其中有些人及其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并非是有意作为榜样呈现的,但同样可能被观察者当作示范来仿效。榜样示范作用的大小,一是取决于榜样及其示范行为的特点,如榜样人物的地位、人格吸引力、与观察者主客观条件的相似性,以及示范行为的鲜明性、可行性、可信性等;二是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示范行为是否受到奖励、是否受到集体或全社会的推崇。
(5)强化与惩罚
班杜拉谈到社会行为的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无论是亲历学习,还是观察学习,强化与惩罚都会对人的社会规范学习及其行为表现产生影响。3.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答: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在德育过程中应注意:将抽象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在列举道德实例时要运用变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质;通过提供榜样,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运用强化手段促进道德认识的发展;运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或组织学生针对社会上发生的道德事件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道德推理水平。
当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时,就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彩。有了道德信念的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具有概括的认识,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价值,坚信其正确性,并愿意在行动上加以贯彻,甚至当社会反馈(奖励与惩罚力与其道德信念不一致时,仍能按照道德信念行事。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答:第一,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道德知识时,要注意运用具体、典型的实例,以生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述,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
第二,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如帮助社区的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与贫困地区学校学生开展心连心协作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的道德情感体验。
第三,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如故事、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四,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是通过对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三方面信息的整合而产生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对道德情境、人物、事件做出解释和评价,可以影响其道德情绪体验。
第五,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源泉。如果一个教师对一名后进生的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能对该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进行切实的帮助,对他所表现出的微小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当学生认识到老师的善良愿望后,就会产生温暖、感激、信任等积极情感体验。
第六,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针对初二和高一学生,实施移情训练,所采取的“移情训练系列法”包括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和作品评析四个方法。结果表明该项训练能明显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青少年移情能力与其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5.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答:道德行为的形成涉及特定情境中行为动机的产生、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内容。
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不随时都处于激活状态而成为当前活动的主要动机。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看法,个体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这里涉及的因素有:个体有无道德推理能力,情境事件的性质,个人如何解释情境事件,如何判断自己的责任,有无做出道德行动的能力,以及自己如何评估自己的能力,有无社会监督,有无榜样示范等。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B.L.1981)曾就人在紧急情况下决定是否干预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助人行为模式。包括:(1)注意发生的事件;(2)解释事件是否为紧急状况;(3)确定采取行动是否为个人责任;(3)选择所要给予的援助方式;(4)履行助人行为。其中关键是形成采取助人行动的意图。
道德行为方式即完成道德行为所需要的社会技能,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未掌握适宜的道德行为方式的学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或由于不当的行为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反馈信息,反过来会削弱道德动机。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途径主要包括:讲解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阅读课内外读物并分析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典范人物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某项道德行动的步骤;指导学生概括出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合理行为的一般依据;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和不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创设多样化社会情境,给学生提供
行动练习的机会等。
如果个体无须思考和做出特别的努力就能够按照惯常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完成道德行为,就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一旦道德行为受阻反而会引起消极体验。故习惯的形成实际上强化了道德需要,增强了道德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应注意:深化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后果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形成自觉练习的愿望;提供反复练习的情境;运用格言警句督促学生坚持练习;注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借用行为矫正方法,消除不良行为等。道德行为在各种有利的、不利的情境中的坚定实行,有赖于道德意志。促进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措施有: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为道德意志锻炼提供观念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将历史上、现实中、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道德意志的榜样,形成意志锻炼的意向;创造适中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用自我保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的办法进行意志锻炼。另外,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抗拒诱惑的能力都是提高道德意志的重要手段。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依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哪一阶段,如何根据这一段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道德教育?
答: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阶段3和阶段4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在处于此阶段的儿童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做好人”来寻求认可。因此,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药剂师会对他生气。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人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偷窃违反了法律。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如果人人都违法偷东西,社会就会变乱。2.设计一个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活动。答:活动背景:
抄报比赛,大受学生欢迎,学校内“诚信”之风蔚然。
四、针对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落的问题,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按即或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法制教育周”活动,安排了“法制教 育课”和“校园廉洁教育课”,并确定了专人和固定时间、固定内容、课程进度等,把此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增强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 法制意识。学校专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健康向上是育人环境。深入开 展了爱国主义歌曲传唱、爱国图书借阅、班级建立“图书角”,重视 校园的硬化、美化、净化、绿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加强校 园“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标语、墙壁画、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六、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努力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落实了家长会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互 通。总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按 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当然,我校会以此为 起点,建立长效机
7、准备活动设备(相机、旗帜、横幅、帽子、礼物、笤帚、抹布、桌椅等)活动方案:
1、出发前集中志愿者,清点人数,交代细节。
2、依据自愿原则,志愿者可以自己带上礼物送给老人们。
1、参加人员要注意安全,要有团队意识,决不可单独行动,不听指挥。遇到突发问题要及时上报学院领导。
2、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下雨、刮风等不利天气的应对方案。
3、各活动项目在具体执行时可以根据情况实施灵活创新的做法,争取在往年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4、全体志愿者要严格依照计划履行好各自职责,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个合格而优秀的青年志愿者的光荣使命.
第二篇: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第八次作业
1.我国城市中介组织管理的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答:1.加强沟通和协调,理顺城市中介组织与各市场主体的关系,完善城市中介组织的各项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中介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以拓展城市中介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城市中介组织建设的内容,增加中介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城市中介组织服务网络化的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全面准确地监督城市中介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规范城市中介组织的行为和业务,以现行法律为基础,加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关城市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4.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城市中介组织的自主自治建设,建立起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协调发展、服务大众的新型城市中介组织体系。
2.简要说明政府在城市中介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答:1.政府应是城市中介组织的导向者。
2.政府应是城市中介组织的培育者。
3.政府应是城市中介组织的监督者。
3.城市中介组织管理的现实意义。
答:1.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城市的自我管理能力。
2.增强了市场的培育和繁荣,维护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3.带动了城市自律,加强了城市行业管理。
4.促成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5.推进了城市社区建设,提高了城市社区的管理水平。
6.规范和维护了城市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篇:《第八次》教学设计
《第八次》教学设计
一、读题导入,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名读。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感受第八次
A. 失去信心的布鲁斯
1.谁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生答,听到了“唉声叹气”。唉声叹气是什么样子?你能表演吗?布鲁斯王子啊,你为什么唉声叹气?(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3.师:对于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听出来老师掉了一个词吗?“几乎”。你觉得这个词能去掉吗?(不能,布鲁斯并没用完全失去信心。)
4.师:真聪明!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军,可却连败七次,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悲伤啊!我们一起读第二小节。B.结网八次的蜘蛛
过渡:听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唉声叹气的布鲁斯。就在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时,在磨坊看到了一幕,让他感动极了,重新拾回了信心。他看到了什么呢?(蜘蛛结网过程)
1.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布鲁斯王子如此感动?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蜘蛛结网过程的句子,边读画出让你感动的关键词句。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蜘蛛非常执着)你是从哪个关键词读出它的执着的?(……)一连追问:你还从哪个词读出来?(学生说完关键词后师说:你能读出蜘蛛的这份执着吗?在学生交流后还是要回到朗读上来的。)
2.第八次它成功了,同学们,如果这一次它不成功,一定还会有——第九次——第十次——直到把网结成,这真是一个______的蜘蛛啊!(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两个词:毫不灰心 永不言败……)
小结:这是一只不放弃的蜘蛛,这是一只百折不挠的蜘蛛,这是一只永不言败的蜘蛛,我们一齐读第三自然段,把它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生齐读。C.重拾信心的布鲁斯
过渡:蜘蛛结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活现象。或许你看到了,不会留意,也不会有什么启发。而对于布鲁斯王子来说,就不一般了。
1.布鲁斯王子看到这个画面有什么反应?(被感动了,唤起了希望,充满了信心……)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感动极了”、“跳”、“喊道”……)你能读出这份感动、希望、信心吗?
2.我觉得布鲁斯的信心还不够足!你再读(还请刚刚那位学生读)
3.我似乎看到了布鲁斯那种激动、振奋的精神,你看他握紧了拳头,你再读(还是那位学生读)
4.这才叫有感情的朗读!你经过这么多次的努力读出了感情,辛苦吗?(如果生说不辛苦,师说你是个能吃苦的孩子啊!)那让我们一起来辛苦一下,齐读这一自然段。
D.战斗八次的布鲁斯
过渡:布鲁斯是这么说的,他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1.信心大增的布鲁斯,会怎样招集打散的军队和动员人民呢?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现在要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与你一起抵抗外国侵略者。你会怎样动员他们?想一想:他们与你一样一连失败了七次,也几乎失去了信心啊!你该怎样说服他们?怎样激励他们?怎样振奋他们?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怎样动员比较好,可以这样开头: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
2.一生演讲,师提示:同学们要认真听,现在你就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苏格兰人民,你听到了这位王子的动员,愿意参加抵抗吗?如果愿意,在他读完后就为他鼓掌吧!
3.说得真好!可是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并没成功,你觉得他会怎么做?生答。是啊,我们相信,不论是结网的蜘蛛,还是抗争的王子布鲁斯,他们不管失败多少次,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失败,你会怎么做?(做什么事情必须充满信心并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达到意思即可。)
三、写字
过渡:有志者事竟成,老师送大家一句话: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
第四篇:团队激励第八次作业
一、解释同步激励理论、公平差别阈理论、三因素理论
(1)同步激励理论::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理论强调,在现阶段,物质与精神激励,人的自然和社会需要是统一的互为前提与条件,不能对立,孤立运用,应该统一,综合,同步应用。
(2)公平差别阈理论: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适宜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宜、合理的差距的量值,我们用公平差别阀的概念和值来表示。
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不同,而公平差别阈的量值相差甚大。我国的政治价值观不允许“贫富悬殊”,最终要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平差别阈的比值只能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3)三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是俞文钊教授在赫芝伯格的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文化的激励理论。它包括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去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使人产生满意感,使人提高积极性,使工作效率提高。保健因素:使人产生不满意,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原状、不会使工
作效率提高。
去激励因素:使人产生不满意感,使人的积极性降低,使工作效率降
低。
二、试用公平差别阈理论解释当今社会中的不公平分配想象,并提出公平分配的建议
答:(1)解释现象:在当今社会,收入差距会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感,确切地说,应该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才会造成不公平感。这个不合理是指差距过大或差距国过小,超越了人们心理承受力的范围。我们提倡在人们心理承受力范围内的差距,这种合理差距才能使人们产生公平感。这说明,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十一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宜、合理差距的量值,我们用“公平差别阈”的概念与值来表示,也即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值。
(2)建议:
① 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公平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②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使绩效考核评估有理有据、科学,有说服力。
③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框框,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创造条件建立人才流动、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机制。
④ 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组织气氛,使员工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三、管理者在实践中应如何应用三因素理论和正确对待三因素中的去激励因素,并促使去激励因素向保健、激励因素转化
答:(1)"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和“去激励因素”如能充分利用好,能有效地管理员工。“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则是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在管理中时时让别人尤其让下属感到重要,是激励因素的一个应用。约翰杜威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还有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授权激励就是体现这一应用的例子。何谓授权?它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承担责任,拥有自主权,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这样做可以使员工放开手脚,释放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2)去激励因素是与激励因素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抑制或削减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去激励因素便组织成员产生不满意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或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去激励因素既然是与激励因素相对而言的,两间之间就可以相互转化。即当某一因素具备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条件时,它就是激励因素;当它不具备满足个人需要的条件,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去激励因素。例如,发奖金是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因素。但是,如果实行平均奖金制,干多干少一个样,那么,它就会打击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而有的员工看到“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现实因素,他就会将自己的努力水平调整在大家工作的“平均”努力水平上。再如,评选先进工作者能够调动员上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评选过程不公正,就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第五篇:金融理论前沿新材料第八次作业
国际信用评级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影响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密切相关。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或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上看,我国的信用评级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制度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信用评级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辅助市场监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经济效率,以及促进企业间经济信用交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3年国务院发文提出,企业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并要求1亿元以上的企业债券要经过全国性的评级机构评价。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而在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中,对信用评价的有关规定就更加明确,如《贷款通则》中规定,“应当根据贷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经营效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级别。
评级可由贷款方独立进行,内部掌握,也可由有关部门批准的评价机构进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证管理办法》规定,“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所作信用评定结论,可作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参考依据。”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信用评价行业制度框架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9年7月1日施行的证券法157条规定,根据证券投资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需要,可以设立专业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时揭示和防范证券市场风险,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
证券监管部门在监管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信用评级对减少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规范证券市场的作用,而信用评级可以成为辅助监管的有效手段。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第31条规定,发行人可委托有资格的信用评级机构对本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信用或发行人的信用进行评级,信用评级的结果可以作为确定有关发行条款的依据并予以披露。同年6月中国证券分析师协会受中国证监会委托,组织信用评级机构和证券界人
士对《证券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该办法对从事证券信用评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审批、证券信用评级人员、证券信用评级业务范围、证券信用评级的结果、证券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人员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另外,正在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将强化信用评级的作用。这些规章的制定和颁布,将会把信用评级全面导入我国资本市场,为证券评级的开展提供法律背景,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法规框架的形成和监管体系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二、信用评级业务不断拓展
我国的信用评价业务最初始于债券评级,目前债券评级也是信用评价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唯一受到监管机构指定的业务,1997年中国民银行发布的547号文件,确定中国诚信证券评价有限公司等9家机构具备企业债券信用评价资格,并明确规定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在发债前,必须经人民银行总行认可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近几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控制贷款风险,人民银行各地的分行纷纷要求各商业银行对贷款1亿元以上的企业,除银行审贷部门评级外,同时由人行分行指定的独立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目前上海、江苏、宁波、厦门、福州等省市已开始实行贷款大户由评级机构评级。商业银行的贷款证评级正在成为信用评价公司的重要业务。为提高信用评价行业的影响力,目前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评级公司着手对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自主评级。
目前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得比较多的业务之一是对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评级。可转换公司债券于1843年起源于美国,由于其独特魅力,可转债已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融资工具,并呈稳定上升趋势。2001年4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后,西宁特钢于2001年5月9日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之后陆续有深万科、招商局、中信海直、南开戈德、万杰高科、秦丰农业、现代投资、酒钢宏兴、首钢股份等数十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拟发行可转债的方案公告。更为可喜的是,2003年以来一些上市公司开始意识到信用评级对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形象的重要作用。虽然进行信用评级并非是其发行可转债的必要条件,但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都聘请了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对其公司进行评级。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价值。但该项
业务受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及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批制度及发行速度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评级机构还对上市公司进行了定量信用评级。
此外,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还开展或拟开展对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信用担保公司、工商企业、基金、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等的评级,但由于受市场需求不强的影响,这类业务的市场规模目前还较小,但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
三、行业龙头初步显现
我国的信用评价机构是伴随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而产生的。1986年地方企业开始发行债券,198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债券进行统一管理,并要求发债企业公布债券还本付息方式及风险责任。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系统的一些机构组建了信用评级机构。十余年来,信用评价机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膨胀、清理整顿、竞争和整合的过程,目前评级机构仍有50家左右。从这些评级机构最初的业务隶属关系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如银联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联合信用、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等一批从市场上发展起来的、运作相对比较规范、独立于任何机构的信用评级公司,经历过多年的市场磨练后正在走向成熟,其业务领域包括银联诚信信贷征信、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金融机构、银行信贷登记企业、担保公司、申请担保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等的信用研究和信用评级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中国加入WTO,这类评级机构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目前,这类机构的数量不超过10家,但真正在市场上比较活跃、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只有银联诚信征信有限公司等5~6家。
另一类是20世纪80至90年代因市场发展而成立的原来隶属于或挂靠于各级人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机构,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它们正在逐步从各银行中独立出来,或通过合作、或经过改制重组,纷纷以新的姿态走向市场。这类机构原来主要依附于各银行,业务比较单一,独立后其中的一部分真正走向了市场,但大部分仍然服务于其原来挂靠的银行。目前,这类评级机构的数量比较多,估计在数十家,不过,它们的业务范围较小,多数属于地方性机构,因而市场影响力较小。
第三类是,国外的评级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的进
一步扩大以及中国加入WTO,一些国外知名的评级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也开始积极发展中国市场。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或成立办事机构等。国外评级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
四、信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1992年,中国信用评级协会筹备组经过多次讨论,于1992年6月制定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为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信用评价机构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指标体系上仍有一定的差别。
中国的各评级机构所使用的表示评级结果的级别设置、符号及表示方式各不相同,相关的定义及含义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设定为九个等级,有的则设为十个等级;有的评级机构用英文字母ABC作为表示等级的符号,如AAA、BBB等,也有的用中文来表示信用等级,如特级企业、一级企业等,还有的则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如“特优级(AAA)”、“优级(AA)”等。但目前比较规范和影响力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都基本在使用国际通行的信用等级符号。
五、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评级业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使评级市场的需求不足,市场对评级作用的认识不高;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有广泛影响力的评级公司很少,特别是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评级公司;评级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利用非市场因素开展的不适当竞争,影响了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信用评级业自1987年诞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
(一)对信用评级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资本市场发育过程中信用评级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将其视为提供有关信用信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从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看,由于参加评级与否属企业自愿,如果信用评级不能给企业筹资、融资带来
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当然没有要求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而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信用评级市场根本就建立不起来。许多企业往往将信用评级视为政府“摆花架子”的行政行为,从而伎信用评级带有诸如评什么“信得过产品”称号之类嫌疑,真实地上演了一幕“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话剧。事实上,我国现有的信用评级结果根本不可能产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这两个关键功能,这是不能真正形成信用评级市场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立法仍然滞后
我国在相关的法规中虽然已经就信用评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培育市场需求、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就目前来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资本市场日益活跃,交易者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获取充分完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依靠独立的资信评级机构。如果国内企业通过信用评级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信用级别低的企业难以实现其交易欲望,那么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已基本成熟,法律法规建设基本到位。
(三)评级机构不能做到“利益中立”
一般而言,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信息,必定是脱离人为(行政)干预的信息。也就是说,信用评级机构必须独立于企业,必须是不受政府控制的法人。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评级机构都是依靠行政方式诞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行政干预较多,非市场的行政评估、人情评估还存在,地方保护、分割市场、垄断经营的现象长期存在。
(四)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仍需提高科学性、严密性信用评级至少必须做好三项工作,才能保证或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一是认真开展前期的产业、宏观经济研究,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研究;二是在对具体信用评级项目开展评级中,认真做好企业和相关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三是在给出信用等级后做好跟踪调查和研究。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评级机构比较注重具体项目的工作,但其他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如产业分析中普遍存在搭便车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特点研究不够。在信用评级结果有效期内,评级机构的监测体系要经常对被评对象的经营状况、信用程度进行跟踪监测,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兴衰、国际市场、政治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企
业盈利水平和信用状况的影响。如果影响被评对象信用等级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评级机构就要据实对其信用等级作出调整,并立即向社会重新公布,以便使关注此类信息的交易者或潜在交易者能随时了解最新信息,确保评级结果准确、及时、客观、公正。与此相比较,我国目前信用评级“一评定终身”的做法显得十分简单和草率。此外,从技术上说,我国一些评级指标体系比较有些过于机械。
(五)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行业自律,缺乏权威性机构。
信用评级业务的市场运作也很不规范,个别评估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等级的手段来抢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另外,信用评级机构评级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偏低,行业自律机构不健全。在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发展之初,由于金融管理机构并未主持设立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而是由各级管理部门自发设立评估机构,因而各省市及地方的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或其他政府部门等纷纷设立各自的评级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依附于银行或政府部门,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独立性差。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全国性的独立的评级机构,原隶属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评级机构也陆续走向市场,但受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评级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更因此出现了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现象。无序的市场竞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树立评级机构的权威性。
(六)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充分
从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看,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充分,处于初步阶段。不仅研究的深度不够,而且研究的系统性也很欠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更谈不上对信用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系统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以及一些信用评级机构,银行主要基于如何防范信贷风险而开展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构架一套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这些研究比较分散,也不系统。这一方面与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发展较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对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因此,国内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方面以及企业信用评级管理体制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